由辜寬敏基金會、永社、台灣教授協會、李登輝基金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安保協會及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共同主辦的「2025國家正常化研討會」,今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行。會議聚焦台灣「國家正常化」過程面臨的主權、集體記憶、外交挑戰及空間正義等關鍵議題,訴求「以台灣為名、建立獨立且廣泛被承認的國家」,期許喚起社會集體的省思與行動。

辜寬敏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表示,今年再次舉辦「國家正常化研討會」,因為「大象還在客廳裡」,台灣社會依舊有許多不正常的現象,盤據在各個空間、政治場域,甚至在我們的腦袋。例如我們生活周遭常聽到「台灣光復」,實際上這不是光復,而是國民黨竊佔、劫收台灣。因為國民黨長期灌輸的錯誤觀念,加上我們從威權時代進入民主時代並未進行轉型正義的處理,對社會的傷害遺留至今。
王美琇指出,台灣社會最大的不正常,就是存在一個以中國為名的政黨「中國國民黨」,放眼全世界民主國家是絕無僅有,如果不是國民黨在扯後腿,國家很有機會一步一步邁向正常化,例如中國斷交外交國,可以同步宣布30、50個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但因為國內有國民黨在扯後腿,外有中共的強敵,外交上無法靈活運用的嚇阻性戰略,讓社會正常化受到很大的影響。
王美琇也呼籲,大罷免過後,國民黨覺得做什麼都沒關係了。而台灣現在最大危機,是中共、統派、國民黨、民眾黨,這4股勢力已經結合,要將民進黨以及賴清德總統鬥垮,重新奪權!希望每個人都要成為民主戰士,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台灣意識的力量可以壯大。
AI與台灣國家地位的認知戰
台灣永社理事長羅承宗教授指出,生成式AI已成全球新世代認知戰利器。經過他的實驗比對,中國「夸克」和「豆包」AI已經被訓練到「完全呼應官方立場」,如果提問「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得到的答案是「台灣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提出呼籲,資訊戰的戰場在背後的資料庫,台灣應該增進AI領域的知識厚度,將「對的資訊」放上網路,讓「對的AI」學習,而政府應該落實「資訊守門人」角色,防範跨境資訊操控。
國定假日與台灣集體記憶重構

政治大學副教授林佳和強調,國定假日不僅是休假日,更是權力與價值納入集體記憶的重要手段。2025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雖新增多項國定假日,卻刪除了「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反映政治權力對歷史記憶的選擇性建構,我們應該要慎防國民黨修法將台灣鎖入「一個中國」的框架。而細看這部條例依舊保留「反侵略日」、「言論自由日」等,顯示出台灣存在著一個價值極度混亂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
立委陳培瑜指出,當初立院在修訂《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各黨派聚焦的共識不到10%,只要在立院提到「白色恐怖」、「戒嚴」,國民黨就會跳腳、拍桌,也因此他們必然要刪除「519白恐記憶日」。陳培瑜強調,紀念日代表的是歷史記憶,因此紀念日的形成應該要有公民力量參與,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聲音。
東吳大學講師王鼎棫則強調,假日設計代表國家價值選擇與認同競逐。「台灣光復節」與「終戰紀念日」的爭論,即是集體記憶與國家定位的拉鋸,但此刻這二邊卻如「油」與「水」一樣,無法形成交集。王鼎棫認為,台灣共同體應以民主為基礎,國定假日可以經由民主程序誕生,反映多元價值與日常生活節奏,成為新時代台灣人的共同練習場,才能夠進一步推動正常化。

立委張雅琳指出,藍白在立院透過一切行動阻止我們形塑「台灣史觀」,例如文化部、外交部的媒體宣傳預算全都被刪減至零,在立院形勢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包括行政部門、民間單位都還是必須要努力,張雅琳也分享自己加入學校家長會,舉辦二二八走讀活動,藉此鼓勵學校更重視人權教育、給老師或文史團體更多支援,最後才能發展地方的集體記憶。
媒體人鄭任汶指出,轉型正義變成「總是轉動不行的正義」該怎麼辦?他建議應該善用中央執政權,執政黨「頭人」的思維很重要。例如:民主廣場、南榕大道的改名,並不用經過立法程序,
外交正名與國際認同突破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面對中國「一中原則」的國際擴散與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誤用,台灣唯有斷開「一中鎖鏈」,強化「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國際認知,才能擺脫過往束縛。陳方隅引用外交部長林佳龍2025年演說,指出《舊金山和約》取代政治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他提到近年外交部積極推動對外使用「Taiwan」名稱,並引用國際法與AIT聲明,強調台灣主權未屬中國。他認為,正名及明確國家定位,是突破中國框架、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的必要戰略。
數位治理接軌與台歐交流新局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彭睿仁解析,台灣若能與歐盟數位治理法制(如GDPR、AI Act)接軌,加強資料治理與AI監管,除有助提升本地法規效力,更可拓展與歐盟AI合作機會,深化實質外交。此舉亦平衡中國對全球科技規範之影響,讓台灣在國際數位政策上創造更大空間。
空間正義與地名轉型
逢甲大學副教授劉曜華指出,「中正路」、「中山路」等大中國意識地名,充斥台灣各地,反映戰後政權認同輸出。他以台中「台灣大道」改名為例,認為各地應透過「地方大街營造運動」,賦予道路地方特色。劉曜華也指出,從「首都減壓」的角度思考以台中為新國都,讓「台灣大道」成為具國家象徵意義的國際大道。
薛化元教授回應,現今存在的許多路名有其歷史脈絡,改路名之前,如何建立「在地連結」是非常重要的事,與在地的歷史、文化產生連結,也能夠降低轉型正義的阻力。李謁政院長回應,其實「台灣大道」不能算是改名成功的案例,但卻讓我們有一個在地思考的先例。推動空間轉型正義的時候,除了國家層次的問題,日常生活層次的問題也必須去思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瓊華指出,中華民國來到台灣,是一種失去母國的「遷佔者國家」姿態,從心智到身體(空間)全面的威權政治操控。透過各種宣傳手段,將統治者形塑為全民崇仰的典範人物。林瓊華批評,將中正紀念堂等威權象徵,與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紀念地共存,這是假「多元史觀」之名造成價值錯亂。同樣位在行政院底下,人轉處在推動轉型正義,但另一方面,交通部觀光署卻補助大筆預算將威權地景當成觀光資源,實在讓人非常錯亂!
林瓊華強調,對過去的不義選擇遺忘和忽視 其實就是不願用心防止將來的不義!呼籲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威權象徵轉型或移除工作,落實轉型正義,鞏固社會民主價值。
戴寶村老師指出,從國際的評鑑指標來看,台灣早已是全球民主化前段班的國家,但根據觀光署的統計,外國旅客來台造訪最多的景點卻是中正紀念堂,這是何其諷刺的事情。就連地方上要拆個銅像,都會被批評「勞民傷財」引起眾人反對。戴寶村強調,清除威權象徵,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地名路名,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還需要努力!
結語:共同推動國家正常化願景
與會學者專家一致呼籲,台灣社會需正視AI資訊戰、歷史記憶重構、對外正名、國際法治理及空間正義等不正常現象,積極行動、共創民主、自由、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正常國家」願景。
辜寬敏基金會新聞聯絡人:莊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