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關於聯盟
  3. 台獨聯盟人物
  4.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咱的同志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於2022年8月7日過世。莊秋雄自2002年罹患鼻咽癌,雖與病痛搏鬥20年,仍積極參與台灣獨立建國的事務。今年(2022)5月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盟員代表大會中,身體虛弱的他在兒子Tim的陪伴下,堅持參加會議。他說擔心之後沒有機會再見到大家,想看看盟員同志朋友們,想不到他一語成讖,令人相當難過與不捨。

許多年輕盟員可能不知道,1971年用來進行台灣島內宣傳工作用的標誌(「△」和「○」組合成類似「台」字),就是莊秋雄所設計;1990年代台獨聯盟黑名單闖關遷台時,「獨立作伙來,建國咱這代」的口號,也是出自於他的靈感。

莊秋雄(1939-2022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南州學甲庄,在他的自述中提及他原本是出身於富裕的地主家庭,蔣家政權佔台以後因為種種因素而家道中落,也讓他的成長學習過程艱困。但勤勉好學的他在困境中考上了台大土木系,畢業後於 1965 年前往美國留學,時年26歲。

於美國的求學階段,莊秋雄呼吸到台灣呼吸不到的自由空氣;也因為進入被譽為台獨運動西點軍校的堪薩斯州立大學(KSU),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到很多批判國民黨政權的書籍資料,讓他了解到國民黨如何在制度不公的狀況下魚肉人民,並更進一步體認到國民黨外來流亡政權的壓迫,反省自己在黨國宣傳教育洗腦下的渾渾噩噩後,成為一個覺醒的台灣人。他曾苦讀王育德日文版的《台灣》,不再以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從而為台灣人自決建國的目標而努力。他認為台灣獨立不只是形式上國號的改變,還必須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價值觀上典範式的變革(paradigm shift)。

1967年取得堪薩斯州立大學碩士後,莊秋雄轉往普渡大學,並於1970年取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從踏上美國留學一直到取得博士學位,莊秋雄也同時親身參與並經歷海外台獨運動壯大的過程,1966 年他與同樣「覺醒獨」的同志組成「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經過幾年的串聯,1970 年形成了涵蓋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WUFI)。

一直以來台獨聯盟的同志們為了串聯更多人,號召更多的同志,各地的同志會在美國各地成立並積極參與台灣同鄉會,亦會根據各人專長與特質鼓吹成立婦女會、教授會、醫師會、工程師會等等,或是透過擴大議題的關懷面,來進行理念的散播與影響,以助推向台灣獨立建國的目標,例如成立「台灣人權協會」(FAHR)。莊秋雄也不例外。1967年他前往普渡大學念博士時,也成立「台灣同鄉會」,並擔任第一任會長,直接與中國同鄉會對抗。

當年,參加海外台灣同鄉會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並不太一樣。這些組織的成立與存在不只是聯絡同鄉情感的團體。當時海外組織如果標示「台灣」,就會被中國國民黨視為台獨聯盟外圍組織,進而被國民黨海工會以及中華民國的駐外代表處盯上。他們亦會派人暗中潛入同鄉會,然後加以監控。被認為意圖叛亂顛覆有思想意識忠誠問題的人,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就會變成無法拿到返台簽證的黑名單,一輩子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台灣。因此,不管是1992年刑法100條尚未修正之前,或是把時間拉到2000年民黨黨執政之前,海外同鄉會會長,除了有台獨意識、不怕被列為國民黨的黑名單的人之外,少有人敢擔任。

當時海外留學生常常需要逃避國民黨的校園特務(俗稱「抓耙仔」)的監控,這些校園特務除了暗中打小報告,還會騷擾、恐嚇。許多反抗不公、有自由、民主、批判精神的海外台灣人,長期活在驚恐,連家人也不例外。比如說莊秋雄的兒子「Tim」(1971年出生,名字是「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台灣獨立運動的英文縮寫)讀小學三年級時,當年9歲,學校要他填寫家裡地址,他不肯,也問不出原因。老師帶他到校長室,進一步溝通,最後他才哭著說「填了,KMT就會知道我家住址,會派人殺我爹地」。後來才知道,Tim一周前參加了1981年陳文成被謀殺後在美國所辦的追悼會,許多參加者戴著面罩,追悼會的場面壟罩著哀戚與恐懼的氛圍所致。

蔡靜輝博士曾回憶,1967年閱讀到《台灣通訊》,有一位作者羅雲莊的文章對他特別有吸引力,是他從事台獨運動的重要啟蒙之一。當時他不知道羅雲莊是誰,後來詢問負責組織部的楊宗昌,只知道羅雲莊是筆名,目前還活躍在台獨聯盟。由於台獨聯盟因為對盟員資料保密,以避免被國民黨滲透,反而傷害到盟員,因此為了安全起見,獨盟盟員平常即使認識,見面時習慣不握手、不寒暄、不互相關心、不也不問私事,在一起的互動也集中在討論運動推動。一般情況下,盟員不會知道誰是盟員,所以他也沒有多追問,楊宗昌當然也沒有多說。直到1993年前衛出版社出了莊秋雄的文集《海外遊子台獨夢》,收錄許多以羅雲莊為筆名的文章,蔡靜輝才知道原來莊秋雄就是羅雲莊。

《海外遊子台獨夢》收錄了許多莊秋雄的文章,首先是1960-70年代「美國台獨聯盟」的《台灣通訊》(Formosagram),1972年開始則是發表在《台獨》月刊、1981年後則發表在《台灣公論報》。2002年莊秋雄再次將發表在《台灣公論報》的文章,集結後出了《海外遊子台獨夢》的續集。

有三件事情,是莊秋雄覺得他跟台獨運動最有關係的事情,略作說明如下:

1978 — 1979 年期間,為了援救台灣政治受難者,莊秋雄投入了「台灣人權協會」(FAHR)。當時他任職寶潔(P&G),副董事長巴特(Owen Bradford Buttler)率團訪問台灣後,莊秋雄求見巴特,會面時,莊秋雄向巴特解釋台灣人是如何受到國民黨外來政權壓迫,並列舉了228到白雅燦、陳明忠、顏伊謨、黃華、楊金海、王幸男、施明德等人的狀況。巴特後來則承諾向辛辛那提的國會議員格迪森(Gradison)表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必須加上「人權條款」,也就是我們在台灣關係法所看到的「所訂定的一切、不得有違反美國在人權方面的關注, 這尤其包括所有約一千八百萬台灣住民的人權。因之維護並強化所有台灣人的人權在此確認是美國的目標。」

後來透過檔案揭露證明,多虧了莊秋雄透過民間外交,以及其他參與美國國會聽證的台灣人如陳文源、王能祥、陳唐山、許富淵、張旭成和彭明敏等以不同方式參與,才使得《台灣關係法》得以在戒嚴時代訂定,保護到台灣人。也讓美國在日後(如美麗島事件、黑名單闖關)能夠以維護台灣人人權名義介入,救援被國民黨羅織罪名的政治受難者。

雖然台灣在1987年解嚴,但是仍有許多海外台獨人士無法獲得簽證回台。1988 年,已經被禁止回台長達26年的莊秋雄,技巧性獲得簽證,回到了台灣。同行中有創立「北美台灣婦女會」(1988)的吳秀惠醫師,她被拒絕入境時,莊秋雄則趁機場的混亂順利闖關。莊秋雄下定決心,不浪費這次難得的闖關。除了透過周清玉安排,去台北看守所看了被關押的許曹德、蔡有全以及5·20事件中的林國華、李江梅、蕭裕珍、張再凱等人,他接著一改原本的低調,不只公開現身、而且上台演講、甚至還以「台獨聯盟中央委員」身份公開表態。他接連參加顏錦福舉辦,探討台灣未來前途的民眾大會,以及第 15 屆首次返台召開的世台會。因為他的出現、演講、表態,不只受歡迎,也感動了現場的大眾,不少人因此流淚,不只是因為他現身奮力鼓催台獨建國理念,也是憂心他未來可能的遭遇。因為在一天前,僅是因為台獨聯盟盟員身分曝光的莊國銘、黃光雄,就分別被國民黨判處10年和5年重刑,而莊秋雄卻是要代表台獨聯盟整個組織在世台會公開發表報告。他克服了內心的忐忑交戰,不畏預知的重刑,決心勇敢突破國民黨的言論桎梏。所幸莊秋雄順利離開台灣,也鼓舞後來更多人闖關。

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突破中國封鎖而回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時,莊秋雄以台獨運動者身份,公開要求李登輝以「台灣總統」身份發表演講,而不是中華民國總統。相較當時李登輝作為國民黨黨主席、以總統身分代表中華民國這個外來政權,不難想像獨派人士一定會對李登輝進行嚴厲批評。不過,莊秋雄曾說當時他對李登輝個人的本土意識並不懷疑,更希望李登輝澄清國家定位問題,讓國際上進一步注意到「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也因為李登輝「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讓人可以合理質疑他對台灣朝向獨立的立場是否堅定。但是,後來看到李登輝執政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貢獻,莊秋雄也不吝一改之前態度,清楚表達他的尊敬與感佩。

莊秋雄是同志眼中堅毅不屈、樸實低調的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因工程背景出身,妨礙了他對詩、文、繪畫的熱愛。作家林雙不曾說在莊秋雄的文章中清楚看見所欲表現的對台灣誠摯深刻的熱愛、抵抗運動中的純粹性;作家吳音寧則說二舅莊秋雄是一位「反抗權威、為理想打拼的好典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失去的一位長期致力於獨立建國的同志,在不捨之餘,跨世代的同志們將更加的努力,一起達成咱的建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