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訊息


【獨立建國路上,不能沒有陳柏惟】聲明稿

2021/10/09 10月23日,返鄉吧!雖然一張票要投兩次有點煩,但沒辦法,這是屬於台灣人的艱難。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危機成了轉機;繼民主轉型後,台灣再次全球注目的焦點。從「Taiwan Can Help」、民主友邦餽贈疫苗、國產疫苗上市、人民接種率至今迅速達到六成,台灣也成為少數在三個月內將疫情控制穩定的國家,原本說我們「神話破滅」的外國媒體,又再度稱讚我們是「奇蹟模範生」。 但我們都知道,神話、奇蹟都不是平白發生,而是仰賴一群人努力不懈的奮鬥;而台灣面對的艱難,就是除了努力防疫之外,更要面對與中國、中國國民黨的鬥爭。 別的國家面對疫情,需要專心應付的只有病毒,而中國國民黨的存在,讓台灣人民還要同時對付裡應外合、趁亂捅刀的中國人。 別的國家面對疫情,擔心的是感染喪命與後遺症,而中國國民黨的存在,讓台灣的民主尚未染疫就出現大小不一的併發症。 具體舉例來說,在全球疫苗極度短缺的局面下,中國國民黨卻存心刁難要求政府一個月內籌集四千萬劑疫苗,而心智正常的立委們,包含柏惟在內,投下了反對票,因為那是一個不切實務考量的提案,然而,陳柏惟卻被集火鬥爭,甚至將之抹黑成不願防疫、禍害鄉親。 而這些低級的手段,隨著朱立倫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變得更加劇烈,全黨集結罷免柏惟的態勢也更加明顯;因為他們見不得台灣變得強大,當然,也容不得致力於此的柏惟。 如果你網路搜尋「罷免陳柏惟」,第一個建議搜尋很可能是「罷免原因?」;但如果你網路搜尋「韓國瑜」卻只會出現「前妻」、「汕頭火鍋」、「塞子」等詭異的關鍵字。 這意味什麼?沒人好奇韓國瑜為何被罷免,因為市政敗壞的事實就擺在那裏;而為什麼要罷免陳柏惟,到現在都還沒提出一個像樣的原因。 幾十年來,中國國民黨憤恨、嫉妒、害怕那些知道為何而戰的台灣人,他們憤恨於柏惟能夠大方地主張台灣獨立建國,嫉妒柏惟明白地說出自己的志向。跟柏惟相比,中國國民黨的「中心價值」根本說不出口,他們如何能夠在台灣這個島上承認自己的志向其實是要毀滅台灣的主體性? 除了這個「難言之隱」,當然也因為事實上柏惟是非常盡責的立委,不僅出席率跟參與表現難以挑剔,地方選民服務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柏惟是個台灣主權獨立意識旗幟鮮明的新生代立委,立場無比堅定,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這種高度壓力的環境下也表現出色。他給人驍勇善戰、言詞激烈的形象,是因為心中有著無法退讓的信念。 柏惟在當選時被說成是「神話」,他用大開大闔的姿態,讓顏家幾乎壟斷的台中海線首次翻轉,讓「被家族事業束縛的寬恒」得到自由。 不過,知道事情運作原理的人,通常不會相信神話,或者奇蹟。這是台灣人意志的展現,他們第一次看見了顏家以外的未來。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找立委銷罰單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如果你的立委可以讓台灣變成更強大的國家,扮演更完善法律政策制定與監督的角色,為什麼你要滿足於那幾張罰單?如果你可以成為驕傲的台灣人,擁有令人驕傲的民主轉型、符合社會正義的經濟、保障基本人權價值,為什麼你要當中國的一省,並持續的忍受被中國用極盡手段的恐嚇? 請你問問自己這些簡單的問題,你就會知道陳柏惟不能被罷免的原因。 10月23日,讓我們一起挺住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尊嚴! 如果你是台中第二選區的選民,懇請你務必要出門投下「不同意罷免」。如果你當初投票給柏惟,你再投這一次正因為那一票已經被證實是正確的抉擇,不應該被少數人否定與愚弄。如果你當初沒有投票給柏惟,這一次的「不同意罷免」讓你有機會加入正確選擇民主價值、抗中保台的機會。 如果你不是台中第二選區的選民,也請加入協助催出「不同意罷免」的票以及消毒惡意流言的行列,因為我們不願意看到台灣的民主與人民的意志被所有隱藏在這波罷免行動的惡霸勢力吞噬掉。 10月23日,讓「不同意罷免」柏惟的選票,再一次讓他們知道,我們抗中保台的決心!

游錫堃不應暫緩通譯機制 應貫徹國家語言發展之決心

聲明稿 針對昨日(2021/09/27)立法院國防委員會發生的語言衝突事件,幾點聲明如下: 我們樂見立法院於本會期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第十條第一、二項的精神,於院內設置專業通譯機制,讓各種國家語言於國會殿堂上都能發聲,並且不因語言的不同而妨礙議事的順暢進行。這讓《國家語言發展法》不會淪為象徵式的母法,更對我國語言復振、文化多元、身分認同之肯認的一大實踐與進步。 遺憾的是,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雖然事先申請了通譯服務,但國防部長邱國正於接受質詢時,卻拒絕使用通譯服務,並且佔用委員質詢時間發表個人堅持雙方須使用中文溝通的意見。邱部長既非相關專業、更不應於接受質詢時,反客為主,指導委員質詢時的語言使用。 長期的「國語政策」,貶低華語以外的語言,在學校教育以斥責、掛狗牌的方式,「懲罰」不講「國語」的人;在文化影視產業,嚴格限制非華語語言的創作等等,導致台灣多元語言文化的流失與斷層,而「華語獨大」、「國語為尊」的意識形態,仍然烙印在多數台灣人的潛意識中。我們願意相信,邱部長的表現,是受到如此蠻橫的語言與文化政策的影響,而非是一種 100% 的個人偏見。 當我們欣見轉型正義成為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的重中之重,並好不容易在民進黨執政下,國會終於導入多語通譯機制,現在遇事退縮,不免讓外界對於民進黨是否真的想致力做好轉型正義、修補過去威權遺毒造成的傷害,感到存疑。 《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正是為了修補上述「國語政策」對台灣語言文化所造成的傷害,而立法院內設置專業通譯機制,正是落實該法的良好示範。 在陳柏惟立委與邱國正部長語言使用風波延燒之後,雙方也力求溝通,尋求互相理解。非常可惜的是,立法院卻又片面暫緩了通譯機制的設置,反讓國家語言的發展倒退了。衝突可以化解,片面的制度性暫緩措施,對尊重多元文化傷害更大。這個事件中,我們尚未看到立法院龍頭的院長游錫堃對此事件的檢討與公開表態。我們認為,陳委員與國防部長的誤解衝突,不應成為國家語言發展上執行怠惰的藉口,反而應該藉由這個契機,重新宣示強化多元語言在國會中使用的重要性,我們更相信坐視與放任也不會是衝破黨禁、不顧生死、爭取民主的游錫堃院長之風格。 《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立法與實施,實為執政團隊的政見以及既定政策。衝突事件本身容或存有兩造彼此的誤會,然無論立法院,行政院(國防部的上級單位)都應出面說明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態度以及實施的決心。 昔日農民立委、亦是台獨聯盟盟員的戴振耀事實上是在國會裡以台語問政第一人,當他用台語質詢行政院長郝柏村,請立委盧修一和謝長廷當翻譯時,當時的郝柏村答詢如雞同鴨講。而如今數十年過去,立法院終於設有通譯人員,才終於在重視國家語言的路上邁出改革的一小步。事情發生過後,如何不再重複歷史的錯誤是很重要的,我們在此呼籲立法院收回暫停通譯機制的決定。

人民意志是台灣獨立的必要條件

【台獨聯盟聲明稿】 2021年7月10日   中共7月1日百年黨慶中,習近平說要「粉碎台獨圖謀」;主張戰略模糊的美國印度太平洋地區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則於7月6日出席亞洲學會(Asia Society)視訊座談表示「美國支持與台灣發展強有力的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我們完全了解其敏感性」。其實, 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會造成兩個中國的中華民國)並不是新聞,重點是,我們就因此不「主張」台灣獨立了嗎?   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說法,衍伸出幾個老問題。   首先,到底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因此不需要喊獨立;還是台灣「尚未」獨立,或是台灣地位是「未定的」呢?而如果人民集體意志是獨立國家的必要條件,當台灣不曾以人民的集體意志主張過,何來美國支持或不支持的問題?   其次,台灣獨立由誰定義?由中國來看,蔡英文「中華民國是台灣」說、甚至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2021年3月美國國防部新聞的「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等,也是中國定義下的台獨份子。因此,只要拒絕台灣被中國併吞,就是台獨份子。這樣意義下的台獨份子,在中國威脅下,人數只會不斷地擴大。   而從廣義的獨派立場來看,論述從較嚴格的自始不承認中華民國體制合法性,到較寬鬆的主張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欠缺的是「正名、制憲」的「國家正常化」工程,皆有人主張。我們肯認國家正常化理論上的用心,但是,之所以要正常化,不也反過來說明台灣「現狀」上並不正常?而這個不正常,在於台灣仍然受困於中華民國體制,不是行使「以台灣為名、由人民制定的台灣憲法」,在這個非正常的情況下,我們就難以自滿地認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不管是「台灣已經獨立說」還是「台灣尚未獨立說」,正名、制憲、國家正常化可說是廣義獨派人士共同的目標。在中國不斷威脅、企圖吞併的威脅下,抗中保台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更是多數台灣人的共識。我們應大聲說出台灣人自我認同與自我保衛的集體意志,切勿因他國未積極支持或惡鄰叫囂反對而害怕退卻。   主張台獨的人並不需要過度悲觀。自蔡英文政府2016年就任開始,台美關係已經有很大的實質進展,台日之間也是空前地緊密。國際間更不再坐視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從日、美等國相繼捐贈台灣疫苗,抵抗台灣被假消息滲透的「政治疫情」即可見一斑。美國承諾持續依據《台灣關係法》的基礎,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維護台海安全以及繁榮,為台灣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以及各種形式以台灣為名的美國法案,如參、眾兩院通過的「六項保證」決議、雙方政府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等。所有這些之前的挺台行動和康貝爾重申台灣「不該被國際社會排除在外」,積極支持台灣國際參與,都應該一起納入「美國不支持台獨(但也沒有反對台獨)」的解讀當中。   目前,自認為是台灣人,或是認為台灣已經是獨立國家的人,已經不是國民黨或共產黨過去所說的一小群人。經過數十年打壓依然努力不懈,台灣獨立已經是一個有生命力、世代傳承壯大的共同使命。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並不會阻擾我們的意志,反而考驗著我們,集結更強大的眾人意志,積極「主張」台灣獨立的決心,尋求更多的國際「支持」。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陳南天

積極回應《台灣國際團結法案》

(本文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謝若蘭副主席參加「台灣入聯 正常國家,回應《台灣國際團結法案》」記者會之發言內容)   2021年4月19日,美國眾議院外委會民主、共和兩黨台灣連線眾議員共同提案《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H.R.2646)。這是對美國2020年3月26日川普所簽屬《台北法》的修正(《台北法》全名為:The 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保障台灣友邦的保護及加強)。值得注目的是,這個法案針對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相關組織之外的提案。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以美國作為國際組織成員之一,應該要反對中國藉由扭曲國際組織的決定、語言、政策或是組織程序以及其他理由來決定台灣地位 (目前尚在提案階段,至4/28日尚未有全文送達)。這與中國在聯合國組織長期佈局產生不當的影響力有關,當新疆維吾爾族受到人權侵害公諸於世時,中國透過2020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公開宣揚新疆反恐成果,更諷刺的是,2020年10月13日,中國甚至成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   長期以來,中國以錯誤的「一中原則」而昧於現實地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持續打壓台灣的國際參與,阻止台灣聯合國以及相關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的提出,一、再次說明了1971年聯合國2758決議文,驅逐蔣介石政權代表中國的合法性,卻未涉及台灣地位歸屬的問題,即使台灣當時處於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黨國戒嚴統治之中;二、台灣不應被排除在國際合作體系之外,以及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被國際承認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除了美國提案的《台灣國際團結法案》以外,日本、加拿大、澳洲等國都正在推動以台灣為名的國際參與。在美國團結台灣,積極合作加入國際組織,台灣除了感謝外國友人對台灣的支持之外,還可以做甚麼?台獨聯盟建議:台灣可以同步朝向與台美建交倡議努力,根據台獨聯盟2020年10月民調,82.5%的人贊成台美建交。   制憲正名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長期堅定的立場,而台灣人也必須自己重申這樣的基本主張。在此中國霸權崛起造成國際局勢緊張卻有利於台灣國際地位的氛圍下,我們不能僅以戰略模糊或所謂建設性模糊一筆帶過,而走向戰略清晰,盟邦才會積極協助台灣擺脫不公的國際地位。因此,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呼籲,台灣應該要更堅定地向國際和台灣內部表達以主權國家身分、以台灣為名參與國際組織的意志與決心。   2021/04/29

【罷韓延長賽─民主相挺,台灣要贏!】獨派團體大聯合聲明

2021年2月3日   【聯合聲明團體: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領銜)、 公投護台灣聯盟 、世界台灣人大會、台北水噹噹姊妹聯盟、台灣21世紀婦女協會、台灣之友會、台灣北社、台灣中社、台灣南社、 永社 Taiwan Forever Association、 台灣制憲基金會 TNC、 台灣國家聯盟 、 台灣基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師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高雄分部、台灣瀛社、 自由台灣黨 Free Taiwan Party、獨立青年聯合 。】     去年六月,高雄市民以近94萬選票成功罷韓,成就台灣民主實踐典範。然而,此次由罷捷團體與國民黨主導的黃捷罷免案,卻是完全違背民主精神的政治操作,我們呼籲鳳山市民2月6日(週六)務必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票,抵制惡意的報復性罷免。   罷免黃捷案,從來都不是對該議員適任與否的投票,而只是利用體制漏洞進行的「罷韓延長賽」,對於民主體制毫無建樹而有損害。罷免的制度設計,本為節制失控或有重大政治瑕疵的行政首長,在歐美的民主體制中,罷免權之行使,更是多只侷限於行政首長。尤有甚者,現行罷免地方民代的設計,存在極為重大的制度漏洞,如果國民黨在所有該黨單獨掌握超過25%選票的選區,遍地烽火動員罷免,將可利用此一漏洞大舉膨脹地方議會席次。地方議員的選制本具有保障小黨的空間,但國民黨對於地方議員罷免制度的惡意操作,將會全面壓縮獨派小黨的生存。   罷捷案的背後,是刻意製造的仇恨,與傷害民主的惡意。面對罷捷案,應該思考的不是要挺那個人還是不挺這個人,而是應該思考,誰會從罷捷中獲利最多?   如果罷捷成案,就證明操弄操弄體制漏洞,顛覆民主正常運作的戰術可行,在當前地方議會依然為國民黨把持的政治格局下,報復性罷免將成為中國威嚇台派議員的懸頂之劍,無論是執政的民進黨,還是獨派的小黨,一旦被親中紅統勢力鎖定,沒有任何人、任何政黨可以倖免。   國民黨的政治盤算,是藉由操作罷捷案,複製韓國瑜操作仇恨對立的民粹手段,為2022年的大選「積小勝成大勝」。罷捷案並不是黃捷議員去抑或留的戰場,而是高雄人民罷韓的延長賽,更是台灣人民2022年大選的前哨戰。   我們主張,黃捷議員的去留,應該在2022年的議員選舉,讓鳳山市民決定;而不該在此刻由國民黨意圖從台灣人手中奪回政權的機巧算計,乃至韓國瑜的支持者對於從政女性與年輕人的偏見與仇恨來決定。   我們呼籲,關心本土政權生存與發展的各位,一起做鳳山市民的後盾,支持鳳山市民投下反對罷免的選票。去年,高雄人民光榮守下抗中陣地戰的罷韓一勝;現在,對高雄陰魂不散的紅統力量,正捲土重來,竭盡全力拉長賽事,我們更應發揮同等的團結,抵抗共同的敵人──中國與他的爪牙們。   罷韓的延長賽,需要鳳山市民的民主救援與道義相挺,反對惡意政治操作的罷免案。我們呼籲,鳳山市民勇敢站出來,再一次為台灣民主,投下不同意罷免的選票,這一票,不是為誰而投,而是為救援民主,相挺台灣而投。     參考資料: 王宏恩:雙方互罷,從數學上對誰有利?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1012101 「在這種假設與罷免動員之下,2018年的843個縣市議員席次,國民黨的席次會從358大幅成長到524席,從全體42%躍升到62%。而民進黨會從238提高到286席,從全體28%略升到34%。最後無黨跟小黨加起來僅剩下33席,佔從全體30%縮水到剩下4%。縣市議會從此變成國民黨佔六成的天下,民進黨僅守南部。」 林佳和:負面動員與一人對決式民主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125/ 「在歐美民主,非因法律、而是本於政治(其實等於不需任何理由)的罷免權,多局限於針對行政首長。定期選舉,立法機關課責,公民社會監督,議題之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的牽制,在在都令對行政首長的罷免,難以、或說不必要發生,然而,特別在地方政治幾均為總統制的諸國,衡諸獨攬行政權力,要節制失控或有重大政治瑕疵之首長,罷免權,仍被視為有其必要。」

呼籲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不要使用「中華民國」一詞

【台獨聯盟聲明稿】 2020年5月8日   21年前的5月8日,民主進步黨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其中部分文字,因為當時的權宜之計,成為今日許多台灣人政治習語的「台灣已是獨立國家,(目前)名字叫中華民國」,以及「台灣前途由全體台灣人決定」二句話。   當時民主進步黨對於政治現實的描述與理解,在現實上是否確當,在法理上是否有據,我們暫且擱置不論。但決議文產生了正反兩極的歷史評價。一是認為決議文緩和了民主進步黨「急獨」的形象,甚至以為此舉才是幫助陳水扁前總統在2000年大選中,實現台灣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開啟了和平革命,艱苦地從體制內逐漸扭轉黨國獨裁的局面,走向民主化、自由化、國族認同重新凝聚的道路。二則認為此舉引發了獨派同志內部的意見分裂;部分同志進而嚴厲指責,這是民主進步黨背棄當初獨立建國理念,為求勝選而默認「中華民國體制」。   就正面角度來看「台灣前途決議文」,經過20年來的台灣意識強化之後,當前除了少數極統派外,即便是親中政黨或政治人物,亦不敢違逆「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的大纛,歷來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朱立倫,在競選時也不免要依樣念誦,以緩和自己「急統」的形象;對照當年民主進步黨為緩和「急獨」的時空背景,一個決議文各自表述,立場大相逕庭。不過,從反面來看,民主進步黨看似以「台灣前途決議文」敲開了執政的大門,卻無可避免地帶來「中華民國」體制得以在台灣的土地上苟延的副作用,導致許多台灣人混淆中華民國的「政府」與台灣的「國家」,誤以為「台灣已經獨立」、「台灣已不再需要獨立」。民主進步黨在策略性使用「事實獨立」(de facto),卻極易忽略其與「法理獨立」(de jure)的差別從而延緩了必要性的積極作為,確實是令我輩難以釋懷的隱憂。   在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將屆之際,我們簡略的回顧蔡總統關於台灣主權地位的主張:2012年蔡總統首次參選時,表示「對我來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強調台灣的現狀改變必須經過2300萬人同意,所以沒有所謂「不統」、「不獨」的問題。2016年,蔡總統的就職政治承諾是「維持現狀」,以「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與「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為政治基礎。可以看出,過去蔡總統對於國家定位,是依循著「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道路,未有新意。   但隨著中國的對外擴張與對台施壓滲透愈烈,蔡總統也多次表現出拒絕「一中」、捍衛台灣立場,不屈從強權的堅定姿態。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長期以來主導中國對台方針的「九二共識」定調為「一國二制」之後,抗拒中國併吞成為台灣最大共識。蔡總統也於2020年1月14日連任勝選後,接受BBC專訪時表示:「現實和現況是,功能上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政府及總統選舉,這確實是說明我們擁有主權的一種方式,人民可以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實質上我們已經是一個國家」。蔡總統更表示:「我們沒有需要再次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因為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國台灣」。雖然蔡總統在國家定位上仍未脫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範疇,再次表明台灣中國互不隸屬的政治現實。但是,不論是「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民國台灣」等說法,語意模糊不清,對內對外都容易造成混淆,亦無法律授權基礎。我們更擔心,暫時的權宜而積非成是。   另外,在去年的9月間,吳釗燮以「台灣」外交部長投書多國媒體,主張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並未解決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也未認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呼籲世界各國應該接納台灣加入聯合國。在國家定位上,擺脫「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的中國殖民史觀,回歸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基本立場;此一官方立場的轉變亦深值關注。   今日耳熟能詳的「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以及「台灣前途由全體台灣人決定」二句,其實並非「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全貌。後者固然是決議文中主張二的部分文字,而前者則是出自決議文前言的簡化,「1992年的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這一段對當時政治情勢的描述,以及決議文的說明中「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的對決議文主張的闡釋。本意都只是對當時政局的實然陳述,而非目標或綱領或任何法理事實的肯定;「中華民國」一詞,在決議文中總共僅出現二次,除前述引文外,另一次是:「上述社會新共識下,對外,我國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亦僅是用於描述事實。可以說,「中華民國」只是「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前情提要,縱貫全文,決議文的核心,是主權獨立自主。   「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全文是:「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第三、台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努力的目標。第四、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第五、台灣應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第六、台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及野心。第七、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21年後的今天,這些主張成為大多數台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台灣共識,進而鍛造出強烈的台灣國族認同,即是蔡總統第一次就職演說時所尊崇的「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以及蔡總統第二任之所以高票勝選的基礎。雖然主張六、七,因中國持續提升對台灣的打壓與滲透,而未能實現,但也正因面臨中國前所未有的威脅,更有必要持續推動正名工作,強化台灣獨立的事實與法理地位,才可對抗中國的妄圖。面對國際,堅持中華民國容易造成兩個中國,世界各國(包括與台灣友好的美日等國)秉持一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亦不能成為雙方相互承認的名稱。面對中國,以為使用「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就可以不激怒中國或緩和兩岸局勢,則是昧於現實、一廂情願。不論面對國際還是中國,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最大迷思,在於錯把模糊當作務實。   正如我們之前一再主張,無論從國際情勢與台灣人認同的趨向來看,挾台灣政治史上最高得票之威的蔡總統,與完全執政的民主進步黨,正站在歷史的關鍵點上,具備推動改變與實現理念的能量與能力。請蔡總統勿忘「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本心:台灣主權獨立自主。蔡總統在第一次就職演說,用了5次「中華民國」。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為台灣和中國更清楚劃分出心理和政治的邊界之際,我們呼籲蔡總統藉連任就職演說,樹立標誌性的起點;用不再提起「中華民國」的方式,用「台灣」為名,對全國人民與世界做出宣示:完全屬於台灣的時代,由此開始。進而在第二任內,逐步掃除中國殖民殘餘、廢棄中華民國體制,使台灣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