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時代下的台美關係展望

回顧美國川普總統執政四年期間,以其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的思維與決策風格,挑戰全球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雖然多數政治分析觀察家認為,川普政府的各項外交政策經常是倉促、不顧他人意見的個人率性作為,相繼退出多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國際協議架構,在各國際社會間的「退群」,讓美國的國際號召力逐漸不若以往,其外交政策的最終成效與持續性,遭到多所質疑。但不可否認的,在處理台灣問題上,川普總統突破過去將近四十年來的常規做法,為台美雙邊關係帶來可觀的進展,更贏得不少遠在太平洋彼端,無投票權的台灣民眾支持,關注美國總統大選,即使大多數美國人已經接受川普連任失利的選舉結果。

美中兩國歷經四十多年交往,美方希望藉由交往合作,促使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社會與政治的改革開放,進而成為對國際社會有意義、負起責任的國家。200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憑藉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大量國外資本湧進,美國、歐洲和日本跨國企業爭相搶進中國設廠、開發市場。中國對外出口不斷增加,經濟增幅年年以兩位數字的猛勢增長,輸出和國內投資強力支撐著中國經濟的驚人成長。2008年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資本自由市場,美國歷經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大幅衰退,嚴重削弱美國在全球地位的「軟實力」,全球性權力結構發生微妙變化。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在許多國際議題上的態度也變得愈發強硬。中國的軍備擴挾帶經濟實力同步擴張,對外態度逐漸強硬化,與周邊國家間對立日趨嚴重,成為亞太及全球和平穩定的最大變數。

中國經濟崛起為中國人民帶來生活品質的改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成長與發展帶來不少機會,然而中國的經濟崛起也伴隨不少全球挑戰與國際衝突。2008年加州大學教授納瓦羅(Peter Navarro 所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對美國的中國政策提出強烈批判態度。中國急遽的工業化現代化使她面臨與全球的衝突,全球有識之士都必須充分瞭解這些「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這些戰爭的戰場是無所不在的,對每個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同時更強調,這場戰爭絕對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衝突,中國將挾著軍事實力的擴張而展開「一項大膽尋求全球經濟霸權的行動」,美國與全世界應該採取措施遏制中國野心擴張的前進步伐。

川普總統就是在中國經濟崛起與區域軍事擴張,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的時代背景下就任。川普總統對美國傳統外交上採行的多邊主義極度排斥,因為費時又耗工,同時還要作出妥協割捨,才有可能成事。他在外交政策上奉行「美國優先」的最高指導原則,過度商業利益有無的思考決策模式,片面性的相繼退出他認為無利可圖的國際協議。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巴黎氣候協定》 Paris Agreement)、《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甚至不顧《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日安保條約》威脅撤軍。川普總統的單邊行動,無視國際共識,對美國傳統盟友來說實在難以預測與接受。美國傳統外交戰略的信仰者,認為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將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破壞國際秩序的穩定,最終無法保全代表美國的經濟自由化、民主、法治,與人權等傳統西方價值核心相較於川普總統,拜登總統的國際觀要傳統的多,他認為美國在世界的角色和利益都立基於二次大戰後所確立的制度,同時奉行西方世界嚮往的民主價值觀,美國也同時領導許多自由國家,抵抗跨國挑戰。

雖然川普政府期間相繼退出多項具有象徵意義的國際協議架構,並不意味著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導力已不再;然而,中國可能就此趁機取得區域主導地位,卻是讓人無法輕忽的情勢。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衝突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使得美中兩國關係急遽惡化,連帶牽動台美關係變化。台灣議題是美中關係最敏感、也最危險的爆發點。2021年,隨著美國總統拜登政府走馬上任,身為台灣人最關心的是,台美中三角關係會怎麼走?無可避免的,台美關係,必然地受到美中關係的影響,拜登總統領導下,未來四年的國安外交政策,最終是否會一如外界所預測的,在面對中國問題時重回過去和緩的戰略模糊政策,台美關係轉趨低調?亦或是,延續川普政府中後期的戰略競爭關係框架,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一環,共同遏阻中國勢力破壞區域和平?
所幸,如何遏止中國的無端擴張,不僅已是美國國內共識,也逐漸喚醒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抗中」已然成為國際新局勢。無論如何,台灣自己必須重新思考在美中關係、國際新局勢間如何定位,為未來新局做好因應對策。

本期安保通訊整理收錄本會所主辦的「亞太區域和平系列座談會」第三場的與會資料傳達給各位讀者。最後,非常感謝各界對本會的支持。長期以來,由於諸位先進好友對台灣安全議題的關心以及對本協會的支持,使本協會能夠繼續在此關注不多的道路中持續前進,實銘感五內。本協會在所有理監事、會員及會友的熱心捐獻及鼎力襄助下,即使人力有限、經費拮据,儘所可能地維持出版刊物及舉辦相關活動。秉持促進台灣、美國、日本民間之安全保障對話之初心,相信能獲夠得各界人士的關注、認同和資助。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