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雜誌 第 13 期 封面

平埔認同的建構──李君章先生訪談紀錄

魏素惠紀錄◎紀錄人魏素惠為師大歷史研究所暑期班研究生;本文經吳文星教授指導,記於1996/8/18 家族 我是巴宰族人,乾隆皇帝(約1725年)時,因為我們巴宰族是台灣原住民中最強悍文化最發達的一族,因此賜姓「潘」,意謂有水、有禾、有田之意。因而我的家族擁有極光榮的通事家史(1725-1905)。我的家族原住在岸裡大社,而我曾祖父時代,因受來自大陸移民的壓迫而遷徙至內社(今苗栗縣)。到了我祖父潘文明,遷移至埔里。祖父追隨甘為霖牧師信教,並成為烏牛欄教會的傳道。他負責傳道的區域涵蓋了牛睏山(年眠)教會,守城分(守城)教會,蜈蚣崙(蜈蚣)教會及大楠教會。他每天都要徒步往返於這些教會的各家庭,很是辛苦。因此祖父在巴宰族群中的傳教事業是很受肯定的。 祖母潘破力是一位典型的巴宰族婦女,育有四男四女。因為巴宰族是母系社會,我母親潘慈美(1894-1977)是家族中的長女,在母系社會裡,她的地位很重要,因此從小祖父就很注重母親的教育,不僅親自教習漢字經典,而且讓母親完成中學教育。母親後來也成為台灣總督府第一批產婆訓練所結業生,取得產婆資格,直到五十歲才退休。父親李宇(1886-1927)為巴布薩族宇姓後代,曾就讀台南長老教會中學,之後進入新樓醫院習醫。後來返回彰化,追隨蘭大衛博士在彰化基督教醫院行醫。大約在1910年,我父親創立了宇記製藥廠,並與我母親結婚。原先他一面在醫院工作,一方面照顧藥廠,後來才辭去醫院工作,一心經營製藥廠。當時宇的藥方有很多是蘭博士提供的。出品的藥物在醫治當時的一些風土病如烏腳病等很有神效。由於宇記是當時很有名的藥廠,因此父親在地方上頗受尊重,當時往來於彰化的政府官員,各方名流常到宇記勾留。可惜在我四歲時,父親因照顧我的肺炎積勞而過世,享年四十一歲。 生平 我出生於彰化市東門街。小時候因左鄰右舍住的大多是日本人,因此在童稚及就讀幼稚園時,我就以會說流利的日語而備受寵愛。又因為蘭博士常在上下班途經我家時逼留聊天,所以我也跟著學會了英語。我家的房子,當時可說是彰化第一棟樓樓,站在二樓可以眺望很遠的地方。 那時的彰化街道,一天難得看見一兩輛汽車,每當有汽車駛近時,為了警告路人常有叭叭的喇叭聲,小孩聽見了就好奇的跑到街上來看。當時一般民眾的交通工具是一種在鐵軌上走,約有半坪大,以木塊製成,由人力推送的輕便車。遠距離的則有火車,當時的火車,同一列車有不同等級的車廂。很準時。 我小學讀的是彰化第一公學,中學讀台南長老教會中學,但只讀一年就因興趣不在傳教工作而輟學,隨即赴日就讀松平中學,畢業後考取天理教大學歷史科。因為我對統治台灣的日本文化很有興趣,也很想了解台灣,尤其是我們巴宰族的歷史文化。可惜當時(1941)日本對外作戰需要大量文科人材,而開始徵召文科學生入伍,我也被徵召了。 1942年,我回台後10月15日,由高雄搭龍田丸輪船起航,沿途停靠香港、馬尼拉等地,每到一地就接收一批英軍俘虜上船,約一個半月後到達目的地─New Britain島的Rabaul(位新幾內亞島東方)。我是負責通譯的工作,主要任務是管理數佰名各地俘虜的衣食宿等工作,並負責教授戰地士兵讀書。 日本人對待台灣來的軍屬很好,一視同仁,因此我在軍中備受禮遇,軍階尉官待遇備有青帶佩刀。當時日本軍隊在裝備武器上並不輸給美國人,最後卻敗在兩顆原子彈上。New Britain島雖然然不在美國跳島攻勢之名單上,但末期空襲,轟炸不斷,如今回想起來,真有劫後餘生之感。 戰後,我先從事糖、粉等大批發的生意,後來因為舊台幣四萬換新台幣一元而沒有資本。也曾進入台灣省民政廳工作(當時廳長是我姑丈),因無法適應那裡的辦公室文化而辭職。結婚後我和內人在彰化火車站前開了一家咖啡室,因為師父是來自台北的「天馬茶房」,所以叫「天馬咖啡室」。 當時有一批大陸來的人不時來店裡,他們一來就嫌位置窄,隨意搬挪桌椅,恣意泡茶聊天。我原本經營咖啡室是很有高的文化理想,實在無法忍受這些人的胡鬧,有一次我對他們帶頭的人說:「先生,我們很難招待你們」,結果那人就用槍猛擊我的腰脅,並罵我是匪徒、非國民,此後不管刮風下雨,必派人來店監視,使得客人紛紛抱怨,但我也無可奈何。如此一連五年,直到有一次,一連七天不見這些人蹤影,我立即搬家北上板橋。 北上後,我從事過印刷,也曾投資南海交通公司,擔任執行董事,並參與創辦德和傳播公司(當時台視正在成立)。後來與日本朋友相遇,而開始了鰻魚的養殖和貿易。這期間我因研讀日本水產食品學而發現九孔是高蛋白無膽固醇的高經濟水產品,於是各方收集資料,開始研究鮑魚的繁殖和養殖法。 1975年我來到香蘭籌建九孔養殖場。第二年人工九孔幼苗繁殖成功,這是國內首宗成功案例。因此當時的一些大企業曾派員和我接洽,希望能得到我的技術合作開發:利得包滋養食品、榮養食品、罐頭食品等興起我國第一家完全養殖食品工業相關健康食品企業。但這美好願景卻被一黑色集團橫佔吞沒:「本人區劃漁業專用智慧財產權」並加延續白色迫害澈底毀壞本人漁業權益廿多年迄今未底。 從事原住民文化研究的動機 我會從事原住民文化研究的工作,「二二八事件」是最大的動力。「二二八」當時,凡是有血氣的台灣人莫不想起來與「那批人」一拼。當時我有滿腔激情,但我母親卻把我看的緊緊的,只差沒有把我綁起來。有一天我戰地回來的同胞,二十幾個人,乘一部卡車來到我家門口,一直喊我的名字,我母親卻雙手攔著大門,不准我加入。想到我們台灣人受如此大的壓迫,我卻不能有所做為,真叫人懊惱。 後來這件事一直在我腦中縈繞,我不解的是,母親雖是女人,但她從來不是軟弱不明理的人,為何百般阻撓我?多年後我才知道,當時她不僅不願意失去一個她的寶貝(我那一卡車戰友後來全部都失蹤了),更不願我的族人再做無謂的犧牲。 原來太平天國之役(1850-1864)時,清廷曾調派台灣的義勇軍赴大陸對抗。當時義勇軍的主要成員是約一萬二千人的巴宰族「隘勇」,結果這批「隘勇」一去不回,使得巴宰族的菁英盡失,整個部族的勢力因而式微。因此在知道我們巴宰族曾有的輝煌歷史後,再加上我本來就對歷史研究很有興趣,以及在宜蘭養鰻期間,接觸了凱達格蘭族和噶瑪蘭族的事蹟後,使我對我們族以及其他原住民族的文化產生了研究的興趣。且趁買賣鰻魚之便,多次到日本收集資料,開始我的研究工作。 研究心得 我在研究原住民文化時,一直思索著的問題是:我們的「太祖」是怎麼來的?大約十幾年前,瑞士考古學家Erich Von Daniken的《史前文明的奧秘》一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頭戴天線一類帽子的神像,就是外太空人」。1993年我參加了一個台北縣政府舉辦的原住民文化活動,發現活動旗幟上就畫著這樣的圖像。於是我把兩者配合,再加上希臘神話裡Orion和Eos被遺棄於地球的故事,與原住民的月神崇拜吻和,於是我得到了我們的「太祖」是來自外太空的假設。這個假設很快就得到印證,我們在拔賽族的原始洞穴外石巖上發現了Elohim的石刻像,並且在陽明山發現了古祭塔和魔鬼塔,證明了我的看法:Elohim Orion和Elohim Eos降落在台灣北部山區,以「優生因子」而繁衍後代,分散成南島語系各民族,因此他們二神是南島語系各民族的始祖,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據此台灣歷史已有一萬餘年了。 我在研究中發現台灣的平埔族系於清朝代,乾隆23年(1758)時全體被更改為漢字姓名和漢式族譜之使用而喪失其原有「族名‧姓氏」稱呼,加速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文化解體和殞滅。惟其固有文化雖因與他文化而「變態」,但見「民族根柢」之脈血、DNA和民族語言等「文化資產」郤仍猶存。我家尚留存著巴布薩族千年重要信物等。台灣南島語系(漢謂之平埔族)寔並無完全亡族。 李君章先生大事年表 1924 出生於彰化 1930 就讀彰化第一公學 1937 就讀台南長老教會中學 1938 赴日就讀松平中學 1942 考上天理教大學 1942 到New Britain從軍 1946 戰爭結束返台 1950 與王秀蘭女士結婚 1951 經營天馬咖啡室 開始原住民歷史文化研究 1967 國際扶輪社板橋社創社社員之一,屢次出席國際會議 1975 從事九孔人工苗養、繁殖工作(九孔人工苗創始人)被譽為:九孔先生、九孔老人 1979 成立巴宰族─巴波拉族文化工作室 1994 推出關於「原住民族之權利」的「聯合國宣言」中文翻譯本(原住民族憲法藍本) 1995 成立亞太南島語系文化工作室,推出:「綠化故鄉」開發計劃 參與原住民聯合國會議推介:New Investigation upon Historicism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乙書。傳播發 現「全南島語系民族」的「開元始祖ELOHIM」訊息 當選「原住民教育改革促進會」平埔族總代表。

世界各國如何看待「一個中國」

在台灣大選前,朱鎔基等人嚴詞恐嚇台灣選民,企圖影響大選結果。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北京在錯愕之餘,表示要聽其言,觀其行。同時北京透過各種管道放話表示,陳水扁必須在就職演說中明白宣示一個中國,否則等著瞧。然而目前各種民調顯示,高達六成的民眾認為新總統不用在就職演說中回應這個問題,並且國際上對一個中國問題也有所保留。因此我們希望新總統能從更寬廣的視野來思考這個問題。 事實上北京對「一個中國」的爭取由來已久,在與各國簽訂建交公報時,北京都會要求各國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世界各國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都無異議,很爽快的就「承認」。然而世界各國對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時,卻顯得謹慎小心,不願將話說死,並運用各種文字遊戲為未來預留彈性空間。 有些國家如澳洲、紐西蘭、西班牙等八國表示認知(acknowledge)北京所持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另外有些國家如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義大利、比利時等十六國則表示注意到(take note of )北京所持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有些國家如日本、菲律賓、荷蘭、韓國等則表示尊重(respect)北京所持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此外有奧地利、愛爾蘭、印尼、盧森堡、沙烏地阿拉伯等四十一個國家,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但卻絕口不提台灣問題。甚至有十八個國家既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也未提到台灣問題。 也許您會問,承認、認知、注意到、尊重,這些詞彙有什麼差異?這是各國在與北京建交時刻意堅持「不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呢?還是無心造成的不一致?以加拿大為例,其在與北京的建交談判長達二十個月,主要就是因為不願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最後雙方妥協,加拿大「注意到」北京所持「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立場。以上各國大約算一下,再加上與台灣有邦交的三十國左右,「不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的國家高達一百二十多國,約佔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國家。 近來陳水扁為了緩和兩岸關係的種種讓步,已經使得一些友邦覺得讓步太多,並將減少日後發展的彈性。現在陳水扁面臨在就職演說中要不要對一個中國表態,我們建議陳水扁能用國際視野來看這個問題,作出合乎世界潮流的宣示。也希望各國在與北京建交的談判過程,能給新總統一些啟發。

羅福全:推動多角度多層面對日外交

劉黎兒◎中國時報記者專訪 新任駐日代表羅福全表示,今後將推動多角度、多層面的對日外交;雖身為台獨聯盟中央委員,他將以執行國家外交政策為立場,在外交場合以高度耐力與中共官員溝通。 羅福全,一九五年生於台灣嘉義市,五八年台大經濟系畢業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研究所,取得經濟學碩士,轉赴美賓州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其後一直在聯合國相關組織工作,九○年起任聯合國大學學術審議官、高等研究所副所長等。今年四月卅日接受新政府任命出任駐日代表,辭去副所長職務。 羅福全日前接受中國時報記者越洋電話專訪,內容如下: 台日關係順調 交流不限經濟 問:您對日台關係的基本看法為何? 答:最近幾年,日台關係相當順調;日本戰後基於和平憲法,全力發展經濟,獲致今天繁榮的局面。但九六年台海緊張,令日本開始意識到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因此調整與台灣的關係,不再僅限於經濟交流。最近五年,日本政治在轉型中,政府交替頻繁,但是無論哪個政府,均會注重安保問題以及對美關係。 問:目前對日關係看似不壞,但六月下旬眾院選舉後,如果執政三黨無法維持既有席位,親台的森政府便必須交替。目前對台有利青勢,不意味著不會在一夕發生變化,您認為如何? 答:這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亦即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在對外關係上會與過去國民黨的作法有很多不同。新政府是以多角度與各方建立信賴關係,如當選後兩個月,有來自美、日等各國不同政黨、立場的外賓來見阿扁。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雖有親台與非親台之分,但執政後都會以日本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思考應在美國與兩岸之間扮演什麼角色。譬如阿扁,當選後不以個人立場發言,所以得到美、日等各國的肯定。 中共勢力崛起 日本備感威脅 問:日本政府常被形容為恐共,您認為日本是如何思考中國問題? 答:冷戰之後,中共門戶開放,對於亞洲經濟有所貢獻,因而與各國發生互動關係。而中共經濟上道,也可達成現代化,這種正面效果,是日本一直所主張的。但另一方面,冷戰結束,亞洲出現力量真空狀態,尤其中共北邊少了蘇聯的威脅,增加其南下行動,令日本備感威脅。經濟和軍力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日本理解兩者的相關性,稱之為「光與影」的關係;日本對中共的想法並不是單一片面的。 日本或美國對於兩岸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則是中共不能動用武力。中共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不會干涉,但是兩岸一旦發生紛爭,則全世界均受影響。對美日利益而言,台海安全是至高課題。 採取多管齊下 與日各界交往 問:我國對日外交傳統上比較偏向與較右傾的政治家來往,官僚方面也較侷限於主管中國政策的官員。這種傳統外交手法是否有商榷餘地? 答:我想不僅對日外交,對美亦同,均應採多管道、多層面的外交,雖然不一定用第二軌、第三軌的名詞,就像日本在朝鮮半島與南北韓便是採多管道的外交。每個國家均有各種意見主張不同的黨派、人士,均應盡量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政治立場、主張,不僅政界各政黨、各層次的官員,甚至學界、新聞界,均應與對方建立互信關係,才不會錯失對大局的判斷。當然,戰後五五年,傳統的「日華懇」組織對日台政界交流有相當貢獻,但其成員逐漸高齡化,而日本現在又採小選區制,國會議員均較具獨立性……。我的意思並非指應一口氣世代交替,而是如阿扁對辜振甫先生所說的「老幹新枝」;除了政治之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很重要。 問:日本慮及中共反應,對於卸任後的李登輝總統訪日依然躊躇。您會積極促成此事嗎? 答:李總統卸任後又不當國民黨主席,是後純粹的民間人士,過去需要考慮的因素應已不存在,但中共的強烈反應則是實際問題。中共應平靜思考日本是民主國家,對於一位平民身分的人訪日,不必如此反彈。日本也必須多加考量。另一方面台灣不必強逼日本,有些狀況隨時間會有變化。阿扁對李總統相當尊重,希望李總統能順利訪日;中共若不這麼情緒化,也有助互信關係的建立。 問:您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中央委員,您認為這是否會影響日方對您的看法?此外,今後在外交現場、第一線上您將如何回應中共的一些手法? 答:我不會以個人的立場為立場,而會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以執行國家外交政策為自己的立場。我長年在聯合國做事,擬定中國大陸有持續發展可能性之經濟計畫,也很受中共的肯定。我曾持聯合國護照到大陸,未遭中共刁難。今後在外交現場上,我會「忍耐」和「客氣」,儘量和對方溝通。各有各的立場,不能硬性要對方接受,而是以耐力讓對方理解,保留進一步溝通的可能。 派駐國外人員 傳統意識須變 問:政權交替,國外派駐人員意識型態的轉變往往較國內慢,您是否會有新作法? 答:新政府是全民政府,優秀人才均可獲重用,而不是過去清一色為國民黨人士。五○年的歷史,人事上有一些傳統或意識型態需要變革,我不曾擔任類似職務,今後還需駐日代表處的人士合作,我亦將努力學習、理解,與各方建立互相關係。 羅 福全(Lo, Fu-chen) ★學歷 ‧ 1935年出生於嘉義市 ‧ 嘉義市垂楊國小(1948),嘉義中學初中(1951),台南一中高中(1954)畢業 ‧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1958年畢業 ‧ 第七期預備軍官訓練班結業、海軍少尉 ‧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經濟學碩士(1963)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碩士(1965) 博士(1968) ★職歷 ‧ 聯合國地域開發中心(UNCRD)國際比較研究主任(1973-80) ‧ 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re)資深研究員(1980-82) ‧ 夏威夷大學經濟學部及地理學部兼任教授(1981-82)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

不要被囿於意識型態

許世楷◎台灣文化學院院長 幾天前,副總統呂秀蓮言及於台灣地位未定論,引起部份立法委員強烈質疑,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說明目前政府是認為:「台灣地位屬於中華民國所有」。 分裂國家論 蔡英文的說明也是國民黨政權一向的主張,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大戰後的中華民國=中國佔領台灣,是法上有效地將台灣從日本領土變更為中華民國=中國領土。 之後,一九四九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原來的中華民國=中國分裂為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各自擁據自己的「一個中國」,互指對方為應該被消滅的叛亂團體。 至去年七月李登輝政權表明1991年「中華民國」修憲,是承認原來的中華民國=中國分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兩國;並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管轄過台灣,所以無權過問台灣。其實,若是認為台灣已經在一九四九年分裂前就法上有效地變更為原來的中華民國=中國的領土,亦即等於承認台灣問題已經國內化。所以法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可以主張台灣是其未解放的領土,「台灣地位屬於中華民國所有」的弱點之一亦在於此。 國民黨政權主張中國目前分裂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國家。但是我們看到分裂國家的實例,東西德、南北韓是由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同時加入聯合國起步,前者後來合併為一國,後者現在要舉行高峰會議談判。另一對分裂國家南北越即互相一直不承認,戰到一方的南越滅亡為止。就是說,分裂國家的初步安定在於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同時加入聯合國。但是很清楚的看得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可能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是認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是和平條約的預約,中華民國進駐台灣是根據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的一般命令第一號,只是佔領的性質。後來舊金山和平條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而沒有提到放棄給誰;日本、中華民國和平條約以及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條約也都沒有提到放棄給誰,即預約在訂定本條約時沒有實現,台灣放棄給誰沒有明訂,所以台灣地位未定。 此間,佔領台灣的中華民國一九四九年失去母國,成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但是一九七一年聯合國總會以二七五八號決議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代表權。延伸解釋之,即認定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這個看法普遍於國際社會。 國民黨政權推行「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即主張原來的中華民國分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而一九七一年處理原來的中華民國代表權時,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是忽略「中華民國」的措施,所以要求聯合國回復被忽略的「中華民國」部份的代表的權利。七年來每年由一些邦交國在總務委員會提出此案,都被否決不能成為總會議案,可見「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被接受的程度極低。居然「台灣地位屬於中華民國所有」在國際社會被接受度這麼低,又有可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領有台灣的藉口,我們為什麼還要主張它? 新生國家論 筆者認為不應該繼續採取上述分裂國家的理論,筆者認為應該採取台灣國際地位未定論,但是加上主張經過一九四九年數十年來事實上的國家獨立=一定的人民集團、一定的領土、事實上只是管轄台灣的政府,台灣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在國民主權潮流滔滔的這個時代,日本放棄的主權應該解釋為由台灣人民所接受。一直到現在台灣只是事實上的獨立國家,不能普遍被國際社會認定為是法上的獨立國家,最大的原因在於當局者仍自稱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滅亡的「中華民國」這一點。只要我們能夠廢棄「中華民國」的虛構,我們就可以很快成為法上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國家。 過去七年來我們在聯合國=國際社會主流,用「中華民國」走不出去,乘此政權輪替之際,是否應該檢討新方案?不要因為囿於過去的政治意識型態而犧牲台灣人民的利益。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代表權發生問題時,美、日曾經要以台灣讓我們在聯合國得到席位,卻遭遇當時國民黨的「漢賊不兩立」意識型態的固執,台灣遂沒有參加聯合國,因而犧牲台灣人民的安全,是我們應該做為前車之鑑的。 何妨改試適用採取台灣地位未定論,加上主張數十年來台灣已經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新國家。不再由他國提出分裂國家之一的「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而由自己以新生國家「台灣」的資格提出申請加入聯合國。 第一、我們使用上述理論以新生國家「台灣」自居,即可以主張「台灣」的成立始終與中國無關,也就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管轄過台灣,所以無權過問台灣。第二、採取分裂國家=「中華民國」時,需要對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才走得出去,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比重佔百分之一百。若是採取新生國家=「台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比重和其他世界各國一樣,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比重降為二百多分之一。孰者有利益於台灣人民至明。 據報載:「蔡英文向立委表示,新政府在處理兩岸議題上沒有意識型態的問題,只有實用性問題,這也是新政府很重要的政策方向」。這正是筆者所希望於新政府的,上述台灣地位未定論、分裂國家論、新生國家論,我們不要被囿於過去的意識型態,必須都先以台灣能在國際社會生存下去,這個實用性來衡量其得失。

李登輝先生的訪日

黃昭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中國對李登輝先生的訪日相當警戒,極力阻止。無疑的,中國這種作風對日本政府造成很大的困擾。是否容許哪些外國人入國,日本政府自有決定的權利,中國的介入實有干內政之嫌。觀諸中國的一貫作風,李登輝先生任總統時代,中國要反對尚可理解,惟中國也揚言反對李登輝釋任總統後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日,甚至辭去國民黨主席後,以平民身分訪日也反對,實在有失分際。今後日本政府對此問題要如何反應呢?值得觀察。不過,日本政府深知中國反對李登輝先生訪日確是鴨霸的作為。一般民眾的反應是不論李登輝先生是否有公職在身都會表示歡迎。蓋因李登輝先生主政十二年來民主化的政績輝煌,無不讚譽他為不世出的政治人物。他們認為日本幾十年來未曾出現像李登輝先生的傑出政治人物,更使日本人期盼一睹心目中的偶像風采為快。 其實李登輝先生對日本的歷史、文化、社會等瞭解頗深,他深知台灣的國家安全,日本的存在非常重要,因此他充分把握日本人訪台機會闡述、強調台日合作的重要性。李登輝先生一口流暢的日語及表露無遺的親日感情,令日本人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李登輝先生即使置身台灣卻已展現可觀的對日外交成果。無可諱言的,若李登輝先生能順利訪日,相信台日外交將會有更豐碩的成果自不待言。也因此可窺中國深怕李登輝先生訪日的理由。 台灣不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也從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中國對台灣的領土主張毫無根據。故一貫維持「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台灣的主權,台灣歸屬何國,日本不會容喙」的態度。中國的對台領土主張,日本只表示尊重與理解而已。「一個中國」的始作俑者是昔日的蔣介石政權,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主張「一個中國」,所以日本主張「一個中國」則可得兩面討好,左右逢源。對於這一點,台灣必須反省與檢討「虛偽的一個中國」的解決辦法,也唯有如此才不致遇事而慌張失措。

嘉南大圳農業水利開發技術之特徵

丸山利輔◎石川縣農業短期大校長 楊鴻儒◎譯 一、前言 這篇論文是提供為紀念人稱「台灣的恩人」或「台灣農業之父」的八田與一技師第五四次忌日,召開的「八田與一技師研究會」的話題,所做的摘要。筆者過去曾訪問台灣二次,拜訪過八田與一技師投注心血計畫.建設的烏山頭水庫,可是卻未對八田技師的成就做過正式的調查。因此,依據本稿末尾列舉的文獻,調查八田技師的成就,以身為農業水利專業領域之一份子,說明嘉南平原農業水利開發的技術性特徵。在此將該事業的技術性特徵歸納為以下五點。 農業水利開發構想的雄偉性 土堰堤建造技術的先進性 三年輪作給水法的合理性 對勞工、技術員人心掌握術的卓越性 在國際合作方法上的模範性.先進性 以下,就這五點稍微具體說明。 二、農業水利開發構想的雄偉性 這項農業水利開發事業,是灌溉台灣首屈一指的大平原嘉南平原15萬公頃萬地的大事業。一九二○年開工,花費約十年時間,於一九三○年完成。所謂15萬公頃,相當於石川縣全耕地面積4.7萬公頃的約三倍強。因為是以一個系統灌溉如此廣大地區,可想而知其規模之雄偉。 灌溉系統的內容 這項灌溉計畫,大致是由貯水池計畫與農地灌溉計畫組成。貯水池計畫是在官田溪建造大規模的貯水池(高51公尺、堤長1,350公尺、堤體積297萬立方公尺、貯水量約2億立方公尺),由於這個流域自己無法充分集水,因此才從曾文溪與濁水溪,以變更流域來貯水。從曾文溪利用烏山頭隧道(綿延4公里、隧道直徑約9公尺、最大送水量50立方公尺/秒),引水到貯水池上游。從貯水池到農地的送水,是經由幹線用水路→支線用水路→末端用水路,依次分水到細水水路,送到一塊塊農地。此外,灌溉過的水,經由末端排水路→支線排水路→幹線排水路匯集,最後注入大海。這些用排水路的長度合計16,000公里,相當於繞地球半周的長度。 人體與循環系與灌溉系統 這種灌溉系統,如果以人體來比喻,就如同血液的循環系。貯水池相當於心臟,灌溉用水路相當於動脈,排水路相當於靜脈。此外,一塊塊水田或旱田,相當於人體的細胞。如同把血液送到這些細胞,來保持身體的健康一樣,把清潔的水送到水田或旱田,保持良好農地的環境,以提高作物的收成量。排水路相當於人體的靜脈,如同從細胞排出的老廢物聚集在靜脈,送到心臟再利用一樣,從水田或旱田所收集的使用過的水,被送到大海。然後,經過蒸發變成雨,再次貯存在貯水池利用。 水利條件的多樣性 這種大規模水利系統的技術性問題點,不單是把小面積的系統加倍來計算即可。關聯的面積廣大時,自然條件就變得複雜,不僅增加多樣性,利用水的農民也具有多樣的性格。為此,在利用水時,通常會引起利用者之間的利害衝突,所以這種調整是很困難的工作。 如果調整工作不順利,事業就無法成立。尤其是當地(受益者)負擔部分事業費時,這種傾向更強。以本事業來說,總費用約一半是總督府的補助金,其餘一半由受益者負擔。受益者人數號稱有80或90萬,因此要保證這些人獲得公平的水利條件,可想而知一定非常辛苦。 形成共識的困難性 例如利用水時,用水路的上游與下游、取水的難易有差,通常會發生利害衝突。因為上游取水容易,下游取水不易。為此,地區廣大時,取水的權利調整更加困難。此外,依地區、河川左右岸的居民意識也不同,這也呈現出水管理上的意識差異。彼此疑神疑鬼,使權利調整更加困難。 由此,地區廣大產生自然性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以權利調整為主的社會性條件,也會產生極大差異。通常很難取得有關人士的共識。八田技師傾注全力形成共識,彙整此一大計畫,這點應給予高度的肯定。 三、土堰堤建造技術的先進性 在官田溪建設的貯水池壩堤(烏山頭水庫)高57公尺,並不算高,但堤長1,350公尺,夠長,堤體積極大,有297萬立方公尺。這個堤體積相當於中規模的貯水池容量。這種大型堤體的建設事例,當時不論在日本或全世界,都極為罕見,只有美國有若干事例而已。因此,八田技師是在自己完全摸索狀態下,著手壩堤的建設。 在美國的調查研究 八田技師主動積極實施文獻調查,依據先進國美國的土木學會雜誌,精心策定施工計畫。在美國,以土壩水庫權威聞名的賈斯丁,提出五處水庫做為研究事例,並在土木學會雜誌上發表(一九二二年二月號)。 一九二二年,八田技師率藏成信一技師、白木原民次技師,赴美出差七個月,視察隧道的盾(SHELD)工法、施工現場、採購施工機械。八田技師參考在美國時所做的調查,策定工程計畫。譬如壩堤的橫斷面,幾乎和上述賈斯丁的研究事例相同。 半水壓土壩工法(SEMI-HYDRAULIC -FILLED DAM) 尤其壩堤的施工,採用所謂「半水壓土壩工法」(半水締工法)的新工法。本工程是以土建造壩堤,因此要求低透水性,以便貯水。這種方法是把築堤用土灌進壩堤中,壩堤的中心部位使用細粒土,周邊部位分配粗粒子用土的工法,如此一來,可在壩堤的中心部位形成不透水性的核心。八田技師依據周全的準備與調查,和美國的技術員毫不保留的討論,以加深對自己想法的自信。並且依照設計來施工,達成初期目的的成果,這是令人懷念八田技師身為技術員的自信與見識的軼事。這點在美國也大獲肯定,美國的土木學會雜誌以“在烏山頭的半水壓土壩工法”為題,在一九三二年發表其技術論文。 引進大型施工機械 此外,在出差美國時,以補助採購的大型建設機械,對提高工程效率也有極大助益。不過在採購當時,沒有人會操作這種機械,因而出現利用人力的作業方式效率較高的意見。但由於八田技師十分熱心,在短短期間,技術員就學會機械的操作,而且得心應手。日後雖有美國技術員前來指導操作機械,但此時他們已精通操作機械,進步之神速,連美國技術員也表示「已經沒有什麼可指導本地的技術員」。 大規模隧道工程 為從曾文溪向官田溪變更流域所建的烏山嶺隧道工程,直徑有8.5公尺,比當時施工中的丹那隧道還大(丹那隧道是8.4公尺),長也有4公里,以當時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大規模工程。因此靠人力來挖掘絕對辦不到,於是採用利用蒸氣的大型怪手。採用這種大型機械,在今日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當時卻是英明的決斷,值得肯定。 一九二四年,美國的土壩水庫權威賈斯丁,應當時政府之邀來台,由於此事事先未被告知,因此還引起八田技師稍有不滿。不過八田是卓越的技術員,只要在技術上是合理的,不管經緯如何,都會坦率接受。 有關疏洪道閘門結構的爭論 此外,有關疏洪道閘門的結構,也和賈斯丁展開激烈的爭論。所謂疏洪道閘門,是把洪水安全送到水庫下游的設施,如果太小,會成為壩堤潰決的原因,反之,如果過大,將要花費龐大的工程費,那就不經濟。有關疏洪道閘門的結構,賈斯丁指出疏洪道閘門內的混凝土核心太低,恐會因滲透水使水庫決堤,而建議加高。但八田技師提議的方法,是在貯水池內建造疏洪塔,穿過壩堤的底部,放流到下游,而堅持設計的合理性,直到最後都不妥協。最後雖採用這種方法,不過他承諾在壩堤工程完成後,將對其滲透性進行實際的追蹤調查,並把結果寄給賈斯丁。工程完成後,八田技師依約進行滲透水的追蹤調查,把資料寄給賈斯丁。調查結果正如八田技師所堅持的,證明安全無慮。 做為技術員的應有作法 如此,八田技師凡事均依照周嚴的調查與充分的理論來進行,即使是沒有經驗的事,也自信滿滿來執行工程。這是做為經常追求新事物的技術員,非常重要的資質,如果缺少這種資質,技術就不會進步。八田與一想必具有今日所謂明治時代人的自豪,以及善意的頑固性。 四、引進三年輪作給水法 他對蒙受灌溉恩惠的農地的灌溉法,也建議「三年輪作給水法」的劃時代給水法。這種方法是把灌溉農地15萬公頃成分三分,然後再各分成150公頃的小區,再把150公頃各分成三分的50公頃,依次灌溉的方法。 省水為目的的給水法 在本計畫,若一次灌溉15萬公頃全區,得不到充分的水量,為了省水不得已想出的方法。以這種末端圃場的單位150公頃分成三分,每年依次輪流種植水稻、甘蔗、旱作(亦稱為雜作,其他各種蔬菜.雜穀等)三種作物的計畫。如此一來,水稻雖然需要多量的用水,但其他作物的用水量少,因此可節約整體的用水量。這是依據類似歐洲古來實施的三年輪作法,但目的不同,是因應用水不足的種植法。 讓受益農民平等 當時在經濟上有利的作物是水稻,但如果依據這種方法,有關農家不僅種植有利的水稻,也非得種植不利的甘蔗或旱作不可。依據這種輪作體系,有關農家就能公平蒙受灌溉的恩惠,自然就消除農家間的不平等。而這種平等感,成為團結一致投入事業的原動力。 環境保護型的土地利用 而且,這種方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為合理的土地利用法。一般而言,灌溉水中含多量的肥料成分,因此通常在水稻作的施肥量要比旱作少。以現今日本的一般趨勢來說,水稻的施肥量雖因作物的種類而異,但氮、磷、鉀都是旱作物施肥量的約一半左右。為此,如果輪流種植水稻與旱作物(包括甘蔗),水稻就能利用旱作時殘留土壤中的肥料分,不僅可節省施肥量,也能節約流出旱地外的肥料。這和今日成為問題的持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同一方向,可以保護水質環境。這種效果可能連當時的八田技師都未察覺到,不過在如今日般重視環保(節約肥料與保護水質)的問題上,倒是可做為一大效果。 農民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要讓農民徹底了解這種三年輪作給水法,對農民的教育與指導卻是一大難事。而負起此一任務的是中島力男。農民人人都希望栽培收入多的水稻,因此以上述的理由,說明整體灌溉水量不足的必然性,為確保農民人人平等,唯有採用這種方法,來讓農民理解,可是由於有關農家為數太多,做起來勢必不容易。而且就算只有少部分農民,如果不了解這種方法的意義,自己任意取水(只顧自己),整個計畫就會泡湯。因此,推測所進行的教育.指導極為認真。 五、對勞工及技術員人心掌握術的卓越性 八田技師對勞工或技術員的人心掌握術(人事管理),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少。不過,與其說是人事管理術,不如說是天性比較貼切。其典型事例有隧道工程中的爆炸事故、不景氣時的裁員、工程現場的娛樂、現場巡視等。 處理爆炸事故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六日,烏山嶺隧道內發生嚴重瓦斯爆炸事故,有50多名犧牲者。這是從地底湧出的石油氣引火所引起的。雖然在事前似乎已得知有石油湧出,卻大意而發生事故。可是等到發生事故已來不及了。在這起事故中,勞工受到極大驚嚇,不敢再進入坑內,以致出現工程中斷的傾向。八田技師最怕的是因這起事故,使現場人員失去幹勁;為此,他在現場打頭陣,徹底找出原因,也不忘慰問犧牲者家屬。據說弔唁不只是形式,他們失去夥伴的悲傷,深深打動遺族的心,或許就是八田技師的誠意,才讓工程繼續下去。 不景氣時解雇技術員 關東大地震(一九二三年)之後,政府預算分配到災害復舊,以致分配給本事業的預算也大幅縮水。為此,不得不大量解雇技術員,這件事雖讓八田技師傷透腦筋,不過他的因應方法卻和一般想法有極大出入。一般,裁員是先把對象鎖定高齡者或效率差的人,而八田技師卻恰恰相反,先將對象鎖定優秀的技術員,因為據說他認為這些優秀的技術員,即使在不景氣下,也有再被雇用的機會,一家人不致生活沒有著落。這種充滿人情味的作法,令人感動不已。 此外,對那些遭解雇的人,也積極協助再就業,因此深獲有關人員的信賴。這點也值得我們學習。可是由於預算減少,工程期間不得不延長四年,從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九年。 提供娛樂 另一方面,在水庫工程的最盛期,烏山頭有多達二2,000名勞工在工作,差不多可形成一所小城鎮。為紓解勞工們平日的辛勞,他積極舉辦電影會或盂蘭盆會舞、運動會等娛樂活動,以慰勞勞工及其家人,同時也留意充實學校、醫院等福利設施。這種作法在今日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但如果想到在那個時代,以及並非在日本內地,而是在台灣時,這種體貼的作法,可謂了解八田技師在人心掌握術上應該留意的事。 現場主義與巡視 八田技師似乎非常留意工程現場,經常前往巡視。他認為了解現場會發生什麼狀況,是否按計畫進行,是否發生出乎預料之事,勞工彼此的關係是否融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為不遺漏在現場發生的瑣事,頻頻前往巡視。不過一般認為擔任這種高職位(所長)的人,都是得在辦公室或在台南辦公,可是八田技師卻頻頻巡視現場。 對在現場工作的人來說,最高負責人八田所長經常巡視現場,詳細掌握工程的內容,可說是最大的鼓舞。八田技師憑他這種天生的性格,可說深諳人心掌握術(人事管理的原點)。 六、對國際合作方法上的模範性.先進性 日本政府進行嘉南大圳的水利開發,意圖很明顯,就是為增產台灣米,出口到不足的內地,或是增產砂糖向內地出口。 為農民著想的水利事業 可是八田技師的基本態度,卻和日本政府的這種想法無關,而是把水利引到廣大未開墾的原野,謀求增產作物,使有關農民生活變得富裕。如上所述,儘管具有開發出口稻米或砂糖的性格,但靠販賣這些,農民能有現金收入,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是不難想像的。但我們可以理解,至少八田技師毫無私心,而是為了居住在台灣的人,全心全意投入這項事業。 國際合作的真正作法 八田技師的這種想法,可做為今日國際合作的原點。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下,只謀求本國的繁榮或追求自己公司的利益,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國際合作。為在今後的國際社會上生存,為成為愛世界信賴之人,八田技師的態度可提供我們做為借鏡。 台灣人們的熱切思念 台灣人們對八田技師的思念,從終戰後不久,台灣人們處理他的銅像,以及為其愛妻外代樹立墓等,直接了當表露無遺。 終戰後,日本結束在台灣的統治時,據說許多日本人的墓或銅像均遭到破壞。可是,八田技師的銅像卻被秘密保管在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倉庫,等待時機,再次設置在現在烏山頭水庫畔,而且也把其愛妻外代樹的墓,如彼此依偎般設在八田技師銅像的後方。 我們向台灣人們的溫暖致上謝意的同時,也應該多多學習八田技師超越國境的大愛以及「超越國境的技術」。 七、結語 以上主要是站在技術性立場,來眺望距今七、八十年前,在台灣進行的偉大農業水利開發的技術性特徵。在八田技師無止境的探求力與以身為技術員為豪的支撐下,才能使這項事業獲得大成功。不過,這項事業並非單靠技術就能成功,必須要有以地區居民為主的全體有關人員的協力,才可能達成。如果少了像八田技師般的毫無私心、純真的心,就不可能獲得有關人員的協力,從而事業也可能不會成功。 據說,八田技師的座右銘是「利人即利己」。 […]

八田與一對台灣土地改良之看法

吳文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前言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已逾半世紀,長期以來,儘管各界針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提出許多批判,然而,對八田與一則頗為尊崇和懷念。戰爭結束不久,1946年12月,嘉南農田水利協會特為八田夫婦建造純日本式的墳墓;其後,復於1981年將1931年所塑造之銅像安置在其墓的前方,每年5月8日八田與一忌日時,仍有許多台、日人士在此舉行追悼儀式1。何以八田能享有此種殊遇?蓋因其為技術官僚,並且對台灣的水利建設有重大的貢獻。 八田與一於1886年出生在日本北陸地方石川縣,1910年7月自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土木科畢業不久,即渡台擔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1914年升任技師。先後負責衛生工程、發電灌溉工程之建造,設計桃園大圳等。1917年調查嘉南平原水利狀況,並於1919年完成嘉南大圳工程設計。翌年,轉任官佃溪埤圳組合(後易名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技師,負責水庫、水圳的建造。工程進行期間,克服技術、設備及經費之困難,採用「半水成填充式」(Semi-hydraulic Fill)工程法建造大水壩,赴美、加等地考察並購置大型土木工程用機械,經長達九年半的工期,1930年5月終於順利完工。所建造的烏山頭水庫土堰堤長1273公尺、高56公尺,滿水面積13平方公里,貯水量達15,000萬公噸,為當時東亞規模最大之土堰堤水庫。而嘉南大圳送水、排水水路總長達16,000公里,灌溉面積近15萬甲。1931年7月,嘉南大圳組合員工贈送八田與一銅像一座,以表彰其功勞2。 1930年8月,八田回任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技師兼水利技術係長;翌年1月,出任水利委員會委員。1935年,一度應聘為福建省顧問技師,赴福建考察,擬定該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書。1937年,分別兼任總督府專賣局、殖產局農務課技師;1939年,升任敕任官技師3。另一方面,1930年11月,「台灣水利協會」成立,八田被舉為幹事,其後,長年連任4。1935年7月,「台灣技術協會」成立,八田膺任理事兼庶務部長,1938年擔任評議員,1939年被推為副會長,翌年,出任會長5。1939年1月起,獲聘為《台灣農會報》編輯委員。此外,1940年11月,經總督府任命為農林調查團團長,前往海南島進行發電及水利事業調查6。此一時期,八田以水利工程專家身分,致力於台灣土地改良基本計畫之擬訂,促進台灣土地改良事業之展開。 1942年3月,八田被日本陸軍省聘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派赴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調查。5月7日,由下關搭14,000餘噸的郵輪「大洋丸」啟程,未料翌日在前往菲律賓途中遭美國潛水艇的魚雷攻擊,「大洋丸」沉,八田亦因此罹難,享年56歲7。 八田罹難後,1942年9月,《台灣水利》第12卷第5號為之製作紀念專輯,表揚其對台灣水利工程尤其是嘉南大圳之貢8。1983年,高雄日本人學校教師古川勝三蒐集台、日兩地有關八田與一之資料,撰〈台灣愛日本人〉一文,在《高雄日僑會誌》連載九次,隨後,高雄交流協會將之彙輯,發行單行本。古川返國後,再花費三年時間,進一步增補資料,於1989年出版《台灣愛日本人-嘉南大圳父八田與一生涯-》一書,為第一本以嘉南大圳的設計監造為中心而呈現的八田與一傳記。1998年,台灣省文會約聘研究員陳文添,以古川的著作為基礎,增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台灣水利》等基本資料,以八田與一在台灣的經歷為主,完成《八田與一傳》一書,一方面補充古川之書關於八田建造嘉南大圳事蹟之不足及修正若干錯誤,一方面記述1930年代八田回任台灣總督府技師後,參與全台土地改良計劃、大甲溪電源開發計劃、福建省水利灌溉計劃、珊瑚潭淤積調查、海南島農林調查等之概況,使八田晚年的角色和活動更加清楚。 由上可知,八田在台時間長達32年,將其所學專業知能幾乎均用在台灣,嘉南大圳的設計監造將其專業成就推向頂峰,其後,並擴大參與各項與水利有關的調查和改良計劃。然而,不可否認的,向來關於八田與一的文字幾乎一致將焦點置於其對嘉南大圳之貢獻,而八田如何以水利工程專家身分影響台灣土地改良事業之展開一事,則或語焉不詳,或未能觸及,對適切瞭解八田事蹟實不無缺憾。有鑑於此,本文擬析論八田所發表有關台灣土地改良之文字,探討八田在日治後期台灣土地改良事業中之角色和貢獻。 八田與一與嘉南平原的土地改良 1917年,八田奉命從事嘉義急水溪灌溉水壩建造可行性調查時,發現急水溪蓄水能力不足,難以符合預期灌溉面積。同時,意外地發現嘉南平原亟待灌溉的土地多達近10萬甲,於是進而尋找替代急水溪之適當水源,結果發現在官佃溪上游的烏山頭地方有荷治時期和清代建造的小型水利工程遺蹟,接著,在龜重溪上游亦發現適合興建水庫的地點。於是,八田構想在官佃溪、龜重溪建造水庫,修築水路,在嘉南平原興建一大灌溉工程;同時,也修築排水工程,預期將可以改良近十萬甲的土地,並一舉解決洪水、乾旱、鹽害等問題,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隨後,八田乃提出在嘉南平原建造大規模灌溉設施的計畫書,其內容中已提及在灌溉區域內三年間可種植甘蔗一次、稻米二次的輪作主張9。 1918年,八田和內務省技監原田貞介再作實地調查,報告書略為修正原來構想,建議在官佃溪上游建水庫及直接從濁水溪取水,以整個嘉南平原,15萬甲土地作為灌溉區域。對於如何解決水源不足問題,八田具體陳述其「三年輪作給水法」之構想,表示: 「此一構想與其說是我作為技術人員的意見,不如說是思想性的看法。利用(烏山頭水庫和濁水溪)兩大水源每年可供水的面積最多也不會超過7萬甲,因此,雖然這7萬甲耕地每年可生產稻米,但其餘未能供水的土地仍是不毛之地,不但無法生產稻米,連種植甘蔗、雜糧作物都不可能,此種狀態將永久持續下去。如此一來,獲得供水的農民收入增加了,而只有該地區可採用現代農業技術。然而,未獲得供水的農民則將永遠固守傳統的農業技術,無法脫離貧窮。同樣是嘉南地區的農民,只因住地不同,即明顯地被區分為富農和貧農。這對台灣的未來絕非好事。我出身農家,深感再有比住在徒勞無獲地區的農民更悲慘者。因此,我認為宜將嘉南平原分為二個或三個灌溉區,然後,輪流供水,使嘉南地區所有的農民都能平等地獲得灌溉的利益。如此一來,兩大水源的水將足夠供應需求。在供水地區可種植稻米,未供水地區則種植甘蔗或雜糧作物,是一不錯的做法。目前,由於米價甚高,農民因而不喜歡種植甘蔗。影響所及,台灣糖業將困擾於受供水之限制而無法發展。(輪流供水法)亦可解決上述問題,並且最重要的是讓嘉南地區的農民知道什麼是現代農業。除了全面灌溉嘉南平 原15萬甲土地外,別無良策。」10 顯然的,八田並非純然以水利工程專家的立場來思考問題,而是站在農民的立場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的灌溉設施,配合現代農業技術,改良土地和生產方式。然而,八田的構想並未立即得到總督府農政官員的支持,他們認為台灣的土地制度、農民傳統耕作技術和保守性格等將很難配合輪作制的實施11。所幸總督府當局認為現代農業技術的傳授是未來灌溉工程完成後農業專家的職責,宜以灌溉工程的建造為當務之急,乃全力支持八田的工程建造計畫。 1930年完成的嘉南大圳工程包括烏山頭水庫、濁水溪導水和排水圳路、重要地點的排水路、重修的舊有排水路、海岸防波堤、防止鹽分滲透及開拓新耕地之設備等。嘉南大圳組合在各給水區組織實行小組合,自治地管理小水路設施、圳水分配及其他埤圳利用有關的事宜;進一步將全區的土地分為110區,各區設監督所,配置監視員,在各郡部長(即轄區內各郡守)監督下,負責管理和指導利用灌溉地區的灌溉排水設備;另在水源及幹支線設51個監視所,負責各種設施的管理和用水分配事宜,以期水源及幹線直屬組合而活用該組合的設施。利用濁水溪水源的北港溪以北地區則隨著灌溉逐年進展,各實行小組合亦逐年向自主運作發展。對全區15萬甲土地的灌溉方法係採該大圳獨有的三年輪作方式,將全區土地依水路系統劃分區域,各區域每年分別供給各三分之一土地種植夏期稻作和甘蔗所需之用水12。關於輪作實況,據1934年8月嘉南大圳組合之調查顯示,蔗作、稻作、雜作區面積各約43,000餘甲,其中,蔗作區的甘蔗、稻米、雜作面積比例為53%、10.4%、36.6%,稻作區的甘蔗、稻米、雜作面積比例為8.8%、78.4%、12.8%,雜作區的甘蔗、稻米、雜作面積比例為19%、12.2%、68.8%1 3。由上可知,輪作制度之實施似較預期順利,因此三 、四年間嘉南平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能配合輪作規畫實施耕作。八田本人對其倡議採「半水成填充式」工程法建造水壩及以「三年輪作制」改良嘉南平原土地均順利獲致成功,亦頗感欣慰和滿意14。 由於在嘉南大圳灌溉區內有待土地改良的看天田約3萬甲、鹽分地23,000甲,加上低濕地,合計約6萬甲,占全區15萬甲耕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除了實施輪作制度以改良土地外,並進行嘉南大圳灌溉區內看天田、鹽分地之改良。所謂看天田,係指台灣南部特殊土壤,利用雨季之雨水生產一獲稻米之田地。其土性甚粘,作物的根伸長至地表下0.5~1尺處即受阻。此種土壤主要分布在嘉南平原的所謂糖業中心地帶,即當時東石(在今嘉義縣)、新營、曾文、新化、新豐(以上均在今台南縣)等郡境內,若降雨適當,每甲約可收獲稻米3,500公斤,惟若降雨不均,則往往一無收獲。隨著嘉南大圳的完工,開始對看天田實施根本的土地改良,利用200~250馬力的大型蒸氣犁(Heath Plow)進行深耕,翻土深達地表下2.5尺,並建造農道輔助給水、排水路;大量使用堆肥、綠肥,以提高土壤中氮、燐酸等肥料之含量15。1930年底,東石郡首先展開看天田改良,試種甘蔗,其結果,成績甚佳,每甲收獲量高達15~20萬斤,稻作每甲收獲量增為最高8,600斤,平均約5,200斤,甘藷每甲收獲量達2~5萬斤。1932年起,新營、曾文、新化、新豊等郡陸續跟進,至1934年9月,改良面積已達2,269 甲,改良成功後即實施輪作制16。1935年底,改良面積 又增為5000餘甲17。看天田的改良成績顯著,乃是三年輪作制得以順利推行的要因之一。 鹽分地帶係指耕地以外的原野、養魚池、旱地等,分布在新豐郡安順庄,新化郡新巿、安定庄,曾文郡下營、麻豆庄,北門郡佳里、學甲、北門、將軍、七股庄,新營郡鹽水庄,東石郡義竹、布袋、朴子、東石、六庄等地。改良作法首先從事土地調查整理,組織土地改良組合,建造給水排水設施,實施實驗灌溉以排除土壤中的鹽分,挖掘水井灌溉,利用風車排水,以及改良地的利用管理等18。其結果,鹽分地漸次良田化,1935年底,改良面積達5,000甲19。海岸地帶的農村亦漸次呈欣欣向榮之勢20。 經過以上土地改良,嘉南大圳灌溉區內土地生產力迅速提升。以台南州的稻米產量觀之,1923年僅48萬石,為五州中最少者,1934年增為197萬石,遙遙領先各州,而居全台之冠,已成為台灣的新米倉。此外,全區農產收入亦顯著增加,增加額突破2,000萬圓。論著指出上述成果至少有一半是嘉南大圳之功,尤其是八田所提議之三年輪作制功不可21。嘉南大圳灌溉區土地改良的成功,對全台土地改良事業的展開頗具鼓舞和示範作用,自不待言。 八田與一對全台土地改良之意見 1921年,台灣水利組合令的頒行,開台灣埤圳制度的新紀元。透過水利組合,總督府積極致力於灌溉排水設施的普及,以期有效地掌握水源和管理用水,作為土地改良事業之基礎。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後,全台耕地的灌溉排水面積大增,嘉南平原的土地改良工作隨即進行,水利對土地改良之重要性更加被強調,「台灣水利協會」的成立即是以協助推動台灣土地改良事業、促進台灣農業之發達為職志。 1930年,八田回任總督府技師後,擔任河川技術係長;同時,被推舉為「台灣水利協會」幹事,可說成為推動全台土地改良工作的要角之一。其數次利用演講的機會發表其對土地改良工作之看法。例如1933年10月在「第三回全島水利事務協議會」上演講〈水利與土壤改良〉,指出粘土異於沙土,能夠保持水分,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土質;但若粘土過多,將不利於水的通過、作物的根無法伸展、作物成長所需的細菌無法存活等,反而對作物有害。因此,為了使土壤中的水能循環,排水是必要的,必須對粘土作特別的處理22。 1936年11月,八田在「第六回全島水利事務協議會」上公開說明全台土地改良事業的基本計畫,表示其擔任水利技師係長後即手擬訂利用台灣水利技術以改良土地之基本計畫,幾經考慮,先從基本調查開始,原以為一年半就可完成,未料已花費三年以上時間,仍未完成。指出下列各項調查研究是必要的: 1.可作為計畫地區內水源之溪流或河川的水量 2.可作為水源之河川水量若不敷計畫用水量時,如何設法增加水量?其對策 為何? 3.無論如何均無法取得計畫用水量時之對策。 4.旱田灌溉時之輪作方法。 5.單位面積所需用水量。 6.各種作物所需用水量。 7.各種土性所需用水量及附帶的土性調查。 8.與計畫地區有關的降雨量。 9.考慮水源狀態及其他情況,決定將來的灌溉面積。 10.對計畫地區有影響的集水區山林原野所流出的洪水量之多寡。 11.考慮地勢及其他情況,建造給水路和排水路之位置。 12.其他計畫上所需之調查。 以上述調查為基礎,擬訂全台土地改良事業計畫書,內容包括設計大要、工程預算書、附圖等。附圖有現狀圖、土性圖、給水圖、排水圖、一般圖等五種,現狀圖標示二獲田、一獲田、山林、原野、街庄、給水路、排水路等之現況;土性圖以顏色區別計畫區內礫土、沙土、壤土、腐植土四種土性;給水、排水圖則呈現規畫的基本水路系統及其灌溉排水面積;一般圖則是將以上4種圖中最重要者以清楚易判方式標示出來。 至於土地改良計畫的設計標準,乃是由八田口述,水利技術係職員筆錄,彙整成一冊,其內容大綱如下:(1)決定預定灌溉面積之標準,(2)灌溉方法及灌溉時期,(3)整地方法及其費用,(4)耕地造成費,(5)去除直徑0.5公分以上礫石後之土壤分類表,(6)清除礫石、雜木費用,(7)給水路及排水路之分線工程費,(8)土壤別湧水量及用水量,(9)整地費、小水路費、開墾費、防風林費,(10)土壤分類表,(11)土壤別收獲量及地價、佃耕費及其他,(12)含中央山脈之集水區河水流量計算基礎,(13)不含中央山脈之集水區河川流量計算基礎,(14)台灣過去的洪水量,(15)地震之加速度,(16)混凝土及灰泥的調配比率,(17)大塊混凝土,(18)鋼筋混凝土強度,(19)幹線、支線、分線道路橋樑寬度,(20)各種標準型橋,(21)各種標準型暗渠,(22)降雨量與洪水量之關係,(23)水路的粗度分析,(24)隧道標準型,(25)各種水橋標準型,(26)曲線水路斷面圖,(27)挖除及盛土標準圖,(28)各種隧道標準斷面,(29)隧道標準斷面流量計算,(30)各種材料單價表,(31)各種水路標準斷面及流量表,(32)各種標準道路橋,(33)基本計畫採用之各種構造物單價表,(34)全島各河川流量,(35)各種換算表, (36)代表作物生產費、收獲量、佃耕費(土壤別),(3 7)土地改良後佃農收入及地價(土壤別),(38)輪作方法,(39)台灣各地帶別枯水期水量及平常水量(每平方公里),(40)新建水路時土坪計算基準,(41)鑄型費及雜費計算基準,(42)土木費單價表,(43)平地勞工工資,(44)支撐、保護工作費,(45)拱架費,(46)挖掘隧道每立方公尺單價表(地質別),(47)混凝土每平方公尺單價表(配合別),(48)灰泥每立方公尺單價表,(49)塗灰泥每立方公尺單價表(厚0.105公分),(50)鵝卵石混凝土每立方公尺單價表,(51)砌鵝卵石每平方寸尺單表(各種),(52)堆積鵝卵石每平方公尺單價表(各種),(53)隧道內用混凝土每立方公尺單價表,(54)水路內側上灰泥每平方公尺單價表,(55)各種分水門標準型斷面寬流量工程費,(56)架設各種水路的會社(公司)線路及官方線路鐵路橋樑標準型工程費,(57)各種取水水門標準型及其工程費,(58)暗渠標準型及工程費,(59)水壩水門標準型及工程費,(60)其他23。 由上列大綱顯示,計畫內容涵蓋相當周延,是一結合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地質、農業等專門知識和技術所研訂的綜合計畫書。不可否認的,嘉南大圳之建造及其灌溉區內之土地改良經驗對此一大計畫之擬訂必有深刻的影響。 此一時期,關於土地改良的議論固然不少,然而,大多有所偏重,鮮少能作較整體性和全面性的考量,例如同是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技師兼水利委員會委員的荒木安宅建議宜對農作物進行徹底的需水量實驗、徹底地調查全台各水系之流量、培養水源、查明全台農業水利現況、做好耕地排水、實施客土法及沈泥法、施行耕地整理法、做好灌溉排水管理等24。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屬熊谷荒彥提出宜進行山坡地開發、善用水利組合從事土地改良25,以及宜調整統合分屬於內務局土木課、殖產局農務課關於土地改良之業務以統一事權26。上述意見對八田亦有影響,自不待言。 1940年,八田演講〈關於土地改良事業〉時,指出改良耕地在於提高耕地之利用價值,而提高耕地之價值宜致力者有三:(一)利用無生產價值之國土,亦即是宜改良因河川氾濫而變成礫土之地、排水不良的沼澤地、海岸填築地、鹽分地、酸性地、無利用價值之山林、河床荒廢地、可改善的水源用貯水池、排水用湖沼等無生產價值之土地,此類土地約有443,000甲可改良成為耕地。(二)宜提供有用生物最合適的保健地以增加收獲量,亦即是提供有良好的排水、適度的水分、適合植物的土壤。(三)宜給予生產者方便而節省勞力,亦即是有便利的道路,良好的灌溉排水,使生產者方便耕作。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宜進行土地改良和耕地整理工程、灌溉排水工程,以及水源、潮水、湖運大排工程。關於土地改良和耕地整理工程,在平地乃是進行沙礫地、粘質地的土質改良,弱化強酸、強鹹地的土性改良,防堵強風沙塵的防風設備。改良土性土質之方法概有河水灌溉、大型蒸氣犁深耕法、客土法、炭質添加法等。在山地則係針對原住民的火耕地和山地茶園因表土流失而荒廢的土地進行改良,整理成階梯式的梯田,用雜草、乾草、堆肥等覆蓋以保持地力和水分,作成園藝地,種植不易腐敗的高價值作物,亦即是從事園藝農產品生產。至於耕地整理概指農道、小給水、小排水、地區整理等事宜。此一土壤改良工作平均每一甲需工費200圓,總價約需17,000萬圓,補助款為平地半數、山地四分之一。 關於灌溉排水工程,係指水源工程中輸送用水的支分線工程,以及海岸、河川、大排水、湖運等之排水工程每甲,約需200圓,幾乎不必補助。關於水源、潮水、湖運、大排水工程,水源向來大都採從天然河川取水之方法,河川工程最好只做取水口設施。利用南台灣的河水時,有必要建貯水池,在高原地則有必要建導水路。在耕地中宜建大排水路,而填築地宜建防波堤,其排水宜建運河或調節湖。湖運大排水工程係利用海岸沼澤及河口之工程。此外,為防止地表的土沙流失,宜講究治泥法,進行山林和耕地之治泥工,山林治泥工乃是治泥造林,耕地治泥工則是更新原住民的火耕田,作成梯田,雨季限定用作水田,使泥土不致流出。在農業方面,除了獎勵使用肥料和改良品種之外,宜防止土沙流失以維護肥料和地力27。 由上顯示,八田對於全台土地改良的目標和做法,作了扼要且具體的說明,成為土地改良工作實施的重要依據。 土地改良的調查工作展開甚早,1920年起,總督府即從事灌溉排水事業之調查。1931年下半年起展開各地水源水量、取水口及主要水路之工法費用、土地經濟關係等之概括性調查,掌握其要領,建立管理的計畫,作為實施設計之方針28。迨至1939年,總督府內務局手擬訂土地改良令,以作為實施的依據。翌年,提出「土地改良事業十一年計畫」,從向來灌溉及排水事業計畫調查所得有可能進行改良工程的耕地中選擇225,183甲;作為第一期11年的改良計畫,編製經費12,400萬圓,預期工程完成後第5年(即1955年)稻米年增產量可達160萬圓;耕地面積方面,前期稻作地增加22,000餘甲,後期稻作地增加44,000餘甲,蔗作地22,000餘甲。首先,在鹽埔、三星兩地實施。鹽埔地區係針對下淡水溪治水工程完成所產生的官有集團新生地及鄰接的民有地15,362甲,以4年為期,進行營造耕地及促進立體利用價值的基礎設施等工作,所需經費3,518,000圓,工程費半數由國庫補助,半數由民間負擔,預期完成後作物年收獲量可增加3,038,121圓,地價可提高至12,957,006圓;三星地區則是針對宜蘭濁水溪治水工程完成所產生的新生地4,351甲,以5年為期,進行土地改良工作,所需經費1,851, 000餘圓,工程費由國庫、民間各負擔半數,預期完成 後作物年收獲可增683,000餘圓,地價可提高至340餘萬圓。1941年起,竹南地區1,640甲、二林地區新生地2,000餘甲、虎尾地區新生地1,000餘甲、高雄地區20,324甲、花蓮鳳林地區3,567甲、彰甲八堡圳地區7,883甲、斗六、嘉義郡下17,753甲、崙背、海口庄下5,961甲、新港地區2,264甲,關廟地區、潮州郡水底寮地區540甲等亦展開土地改良事業29。論者認為此一土地改良事業為台灣農產增產十年綜合計畫之一環,由此而建立台灣農業水利的新體制30。 結論 […]

台日學者聚首 追思嘉南大圳之父功蹟

邵心杰◎《自由時報》記者報導(2000.5.5)   五月四日是一手擘畫興建嘉南大圳的日籍水利技師八田與一逝世五十八週年,一百餘位台灣、日本專家學者,上午在烏山頭水庫追悼,緬懷八田與一對台灣農業的卓越貢獻;下午,則舉辦一場「八田與一技師研究會」並發表三篇研究報告。 八田與一夫婦追悼會五月四日上午在烏山頭水庫舉行,由嘉南農田水利會長徐金鍚主持;日本親善會、石川縣第四高等學校,及八田與一出身地──金澤市的親友百餘人,在石川縣議長井賢誓帶領下到場參加。 嘉南農田水利會長徐金錫指出,當年的八田與一耗費十年光陰,創建東南亞最大水庫──烏山頭水庫,並引進農作物三年輪灌制,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居功甚偉。 八田與一當年的同事中島力男、日本交流協會高雄分所長竹下健治等人也出席追悼會;八田與一的長子八田晃夫今年則因健康狀況不佳,不克參加追悼會,但以書信對台紀念八田的心意表達謝意。 在台、日友人手持黃菊祭禱的肅穆氣氛下,追悼會以台、日宗教儀式分別舉行,一起追思八田與一夫婦。 另一方面,「八田與一技師研究會」則於下午在嘉南農田水利會會議廳舉行,會中發表三項研究報告。 這場研究會,由財團法人現代文化基金會、嘉南農田水利會主辦,台灣縣、市政府及自由時報等單位協辦;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等人出席。 許文龍認為,台灣四百年來都被外來攻權統治,論對台灣的功勞,以日治時代最鉅,其次是荷蘭、劉銘傳、鄭成功;他說,日本治台未如其他國家剝削殖民地,反而以台灣長期利益著眼,使台灣百姓得利;但他也提醒日本不忘記在戰爭時代所做過的事,而應效法八田與一犧牲生命、青春的精神,並由此了解台灣與日本過去是兄弟,未來也是兄弟。 當天同時在嘉南農田水利會展出「八田與一文物紀念展」,許文龍亦捐贈一尊八田與一的半身銅雕給水利會收藏。 台南市長夫人張丁蘭、台南縣長陳唐山,當晚以地主身分在台南市長官邸設宴款待日本來賓,陳唐山致詞表達歡迎之意,並盼日本也能對台海和平奉獻心力。 自由時報董事長吳阿明致詞表示,未來至盼以民間的力量發展多元性的台、日關係,他也對相關單位共襄盛舉表達感謝。

八田與一 嘉南平原水利之父

趙卿惠‧王昱婷◎《自由時報》記者專題報導(2000.4.27)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 那年九月一日的清晨,南部的烏山頭水庫籠罩在一層薄霧中,那是颱風來臨的前一天,烏山頭的風,很大。放水口的水流疾馳而過,像數條白練。 一位穿著和服的女子,站在放水口上,扶著欄杆,凝視著水流向下穿過。 她輕輕地脫下木屐,整齊排放在一邊,走到岸邊,往下一躍,和服的帶子不由自主地往上翻揚。 婦人跳水的消息傳出,震驚全烏山頭和嘉南大圳組合的人,壯丁們全數出動到各水路打撈,但入夜之後,颱風來襲,打撈工作,不得已全部暫停。 九月二日,風雨停了,烏山頭水庫的工作人員將水門關上,仔細搜索,終於在放水口下方六公里下流處,尋獲婦人的遺體,和服上繡著八田家的家徽,這位女子,名叫八田外代樹,她四十五歲。 西元二○○○年五月,專程從日本石川縣等地包機來台南、人數超過百人的團體,他們主要目的地是烏山頭水庫。 他們來這裡的原因,與五十五年前在烏山頭投水的八田外代樹一樣,都是為了同一個男人,他的名字叫八田與一,他被台灣人奉為嘉南大圳之父,是烏山頭水庫的興建工程師。 八田與一,日本石川縣人,出生於一八八六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 一九一○年,經過多次武裝鎮壓,日本政府確立對台的基本政策,開始對台的各項建設。時年二十四歲的八田與一首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到台灣總督府報到,也開始了在台三十多年的歲月。 那時的八田,英姿颯爽。一抵台,即開始調查嘉南平原水利狀況,他認為只要有水,嘉南平原上的不毛之地,即可成為沃野,如果在官田溪築水壩,廣設灌溉排水渠於嘉南平原上,不僅可以防洪、蓄水、消除鹽害,農作物產量也定可大增。 八田與一的構想,就是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而這兩項構想,總經費預估要花掉台灣總督府一年歲收的二分之一。完成之後的灌溉面積則達十五萬甲,也造就日後嘉南平原一年三期稻作。 一九一○年時的嘉南平原雖有零星的稻田,但都屬於天田。山區則生番出沒且多瘴氣,瘧疾還是當時主要的傳染病。 日本人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經濟殖民地,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甘蔗及稻米,其中南部是主要種植區,但一百年前的嘉南平原,卻乾得像沙漠一樣。 烏山頭水庫舊稱珊瑚潭水庫,是在曾文溪支流官田溪的上游,名為烏山頭的地方,攔住官田溪而形成的大壩,由於形成的水庫形狀四散,很像珊瑚,故得名。烏山頭及嘉南大圳這兩項工程耗費了八田與一燦爛的黃金歲月。 惡水惡地 全家進駐開發 一九二○年,八田與一將早就到台灣的妻子外代樹接到烏山頭居住,那年,外代樹才二十一歲,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晃夫剛出生。 八田告訴外代樹,烏山頭是一個天空很藍,空氣很好的地方,只要工程開始,就會有人群聚集,這是造鎮的開始。 八田與一與妻子外代樹共育有八名子女,其中有四女一男是在烏山頭出生的。 出生在北國石川縣金澤,外代樹雖早已習慣台灣的熱帶氣候,但要到台灣烏山頭居住,仍讓外代樹娘家的人非常不安。不過外代樹對母親說,只要住下來,就是好地方,在這裡,她過得非常幸福。 雖然當時的烏山頭仍是瘧疾肆虐之地,可是八田與一告訴其他的土木技師說,「就是因為工程在烏山頭進行,所以才要跟家人們在一起,隨著時間的經過,每個人都會懷念自己的家人,在這種情形下,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程之中。如果每天掛念人,工作品質不可能會好的。」可見八田家的凝聚力與情感。 八田與一與外代樹在烏山頭重逢,而這十年,也是外代樹與八田與一快樂的十年。 十年的歲月過去,烏山頭水庫完工,八田與一告訴外代樹,這是東洋最大水庫,也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水庫。三天三夜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八田一家人回到台北,告別最多回憶的烏山頭。 轉赴南洋 大洋丸擊沉 二次大戰發生,八田與一也不能抗拒戰爭的陰影。一九四二年四月,八田與一留下在台灣的妻兒,在基隆登上輪船,接受日本政府的徵召回到日本,準備再投向南洋開發水利。 四月二十六日,回到日本的八田與一到東京帝大探望兒子晃夫。同年五月一日,八田與一接到了正式人事通知,被任命為菲律賓軍政部屬員,規定要在五月五日於廣島附近的宇品港上船,船名「大洋丸」。 一九四二年五月三日,他寄給台灣子女一人一張明信片,也寫了一封信給妻子外代樹。 這封信在一九四二年的五月九日寄抵台灣台北的外代樹手中。在這封蓋有五月三日郵戳的信上,八田與一告訴外代樹,他要在五日當天搭上停靠於宇品港的大洋丸,而船開往馬尼拉需要費時八天,說不定會停靠高雄或基隆港,如果可以停靠基隆港,他會直接回家,若停靠高雄,他會拍電報回去,希望外代樹能到高雄來,兩人還可見上一面。 接到信的外代樹,不禁計算著時間。 這時的她還不知道,在她收到信的前一天,大洋丸卻已經被美軍潛艇擊中,八田與一罹難。 大洋丸上罹難人員遺體,隨著潮水漂流四方,八田與一的遺體則在六月十日漂回山口市,日人從衣服口袋中的名片,確定是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的骨灰,在六月二十一日被帶回台灣,在這個生活了三十二年的地方,經過了三次盛大的喪禮,長眠於烏山頭水庫。 戰爭進入末期,盟軍密集轟炸台灣,外代樹選擇從台北疏散,疏散的地方,就是烏山頭水庫,八田家原來的宿舍。 戰爭終於結束,日本人陸續撤出台灣,外代樹也必須思考未來的前途。 牽手情深 妻子跳水殉情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也被徵召從軍的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翌日,八田外代樹留下一張便條紙,「玲子、成子也長大了,兄弟姐妹要好好和睦共同生活下去。」 穿好繡有八田家徽的和服,外代樹向放水口走去,選擇在丈夫一生奉獻的地方,外代樹在這裡,終與丈夫重聚。 那時的政治社會局勢混亂,沒有多少日本人知道外代樹去世的消息。嘉南農田水利會的人決定將外代樹的屍體火化,一部分骨灰帶回日本,其餘的就與八田與一合葬於烏山頭水庫。 紀念銅像 卅七年才見天 烏山頭水庫內,現在有一座八田與一的銅像,造型相當特別,八田與一坐在石板上,眼睛望去的方向剛好是大壩,他一一手支頭,一手放在腿上,認真地思考。上方是棵古榕,旁邊是樟樹。 這座銅像在一九一七年送達烏山頭,是現今調查台灣公共藝術環境時,被認為是公共藝術的濫觴。 烏山頭水庫的工程人員在水庫完工之前,共同組成一個交友會,希望工程結束後,大家仍能保持聯繫,而八田與一銅像即是由交友會成員及多位台灣人共同出資,委託石川縣的雕刻家打造。 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撤離台灣。在當時缺銅嚴重,多處銅像均被倫竊,八田與一的銅像也不見了,正當大家都以為銅像不見時,卻被人發現銅像隨同日治末期收繳物資藏在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倉庫裡。 當時嘉南農田水利會已由台灣人接手,水利會將銅像購回,但為了避免麻煩,雖將之攜回烏山頭,但卻藏在宿舍區內,就算台灣人感念八田與一,但在當時的政治時空下,八田與一終究是個日本人。 直到一九七五年,水利會終於提出要將銅像放回原處,但依舊是政治因素,日本剛與台灣斷交,此議再被擱置。 直到一九八一年,水利會才在政府未公開反對的情形下,將銅像放回原來的位置。這一起落,就是漫長的三十七年。 現今烏山頭水庫內有一座八田墓園,八田與一的銅像後,就是八田夫婦的日式墓塚。面對著水庫大壩,見證天地的有情。 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八日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都會在此舉辦祭典。 不論時空的改變、政權的更迭,這群台灣人,總是默默地懷念這位來自寒冷北國的熱情工程師,在這裡,沒有國籍的分別,沒有政治正確字眼,只有永遠的感念,見證天地的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