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開始的「Book Start」
前總統李登輝在近著「武士道解題」(日本小學館出版社)的起頭,說起少年時代通過讀書與東西洋的文學哲理接觸,是形成他志氣的源流。書中可以看到他讀萬卷書籍的痕跡,精讀新戶邊稻造「武士道」一書的專心。建立讀書文化對培養富裕的心靈、高貴氣質的人格是多麼地重要。 然而,常常聽年輕的父母說,現在的孩子都不讀書。老師們也嘆息說,除了教科書顧不得學生讀不讀課外書。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日本、美國的父母與老師也都同樣擔心。甚至在英國,有一些新入學的小學生不知道Book(書)是什麼而震驚了大人。不過,大人們馬上採取應變行動;英國的工業都市伯明罕市在1992年開始「Book Start」,和你的寶寶分享讀書的運動。 新生兒出生後,過兩三個月會回去醫院做寶寶健康檢查。這時,市教育基金會派人手交兩本繪畫本給媽媽和寶寶,當場有志工翻書頁給寶寶看、讀給寶寶聽。小寶寶會眼睛看繪畫,揮動雙手表示訝異與高興。志工教導媽媽回家後,用自己的話語讀繪畫本給寶寶聽。因為小寶寶慢慢地會有明顯的反應,讀書給新生兒聽的年輕媽媽越來越多。英國有92﹪的自治團體開始參與「Book Start」的運動。日本也在二千年的「兒童讀書年」,派遣視察團到英國,不多久也開始推動。現在已經有三百個市鎮鄉村用這具體的方法,落實「兒童讀書年」,幫忙年輕父母與孩子共享讀書的快樂時刻。他們認為教育兒童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伯明罕大學教育學系研究室追蹤調查,參加「Book Start」家庭的三歲幼兒的情形。報告顯示參加的幼兒,會伸手想要翻開書頁、頻繁地問故事的結尾、從小體會讀書的樂趣,並且產生父母與孩子重視讀書的時間、親子間對話的溝通順暢、孩子想要書本做生日禮物和常常一起出入圖書館等正面的效果。不僅於此,入小學時接受的基礎考驗成績,在言語與思考能力上比沒有參加的兒童,有明顯的進展。 人從出生到三歲是模仿的時期,如吸水紙吸墨水般地吸收身邊人的聲音、表情、動作和想法。母親抱嬰兒在胸前餵奶輕聲講話,他長大講話就是輕聲細語;孩子身邊的父親若粗語、常發脾氣,他會長成粗暴的大人。1920年,在印度發現被豺狼帶大到六、七歲的女孩,雖然經過宣教師夫婦細心的教導,給她名字、教她語言、讓她坐在桌前吃飯。但是過了三年,她只學會點頭與搖頭表示「要」與「不要」,對玩具不感興趣而熱中於追趕雞、鳥。直到十七、八歲,死的時候還是不能完全恢復人性。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實。也就是說,從出生到三歲的歲月對兒童與父母的關係是多麼地珍貴。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回憶,推動「總動員讀書給幼兒聽的運動」,是她在白宮時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參與「Book Start」的父母用疼惜的話語讀書給嬰兒聽,不只增加知識,培養豐富的感性與想像力,最重要的是能讓兒童在那麼小的時候,接觸到語言與文字合成的「書」的文化,讓「書」長久陪伴他們走人生的路程。我相信這是能送給小孩最好的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