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第 19 期 封面

【編者說明】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將軍於2月8日公佈《國家軍事戰略》,這是美國軍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與2004年版的《國家軍事戰略》來做比較,新版的戰略重心有所變化,過去美軍著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的戰略比重如今下降,而「亞太地區」和「網路戰」儼然成為美軍關注的新戰略重點。也有人評估新戰略的對象直指中國。筆者謹以「美國之鷹放眼何方」一文來介紹新戰略的通篇內容,並節譯其中要點以供參考。  日本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於4月7日發表《2011年度東亞戰略概觀》,該所於1997年1月6日首次公布《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以來,每年都出版一次《東亞戰略概觀》,到了2008年的《東亞戰略概觀》,首度點名「中國的對外擴張是地區的最大威脅」。去年(2010年)3月出版的東亞戰略概觀及10月出版的防衛白皮書中,更清楚指明「中國是對日本的威脅之一」。 今年非常特別,防衛研究所在發表《東亞戰略概觀》的同時,也首度發表對中國軍事動向分析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這個時間點是在美國發表新修的《國家軍事戰略》之後兩個月,凸顯美日同盟對中國的共同觀點。《中國安全戰略報告》指出,伴隨中國的經濟發展所展開的軍事現代化,在不充分保障透明度的情況下,中國軍事力量的擴大,以及人民解放軍活動的擴大和活躍化,都使周邊國家和相關國家感到擔憂。同時,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現代化,特別是中國海軍行動範圍的擴大,以及中國第三代(一般稱第四代)殲擊機等的增加,不能否定在海域、空中,自衛隊與人民解放軍之間發生「不測事態」的可能性。 這份報告分析胡耀邦「和諧世界」的主張,也對中國自稱的「和平發展」和「和平崛起」提出質疑,指明中國威脅公海航行自由與安全的事證。同時,報告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有關其周邊海域的主張,把本國的專屬經濟區(EEZ)看作領海並限制「航行自由」,已經引起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及相關國家的擔憂。此外,報告也詳實描述中國軍事裝備現代化的情況,內容與美國國防部於2010年8月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見《台灣安保通訊》第17期)同樣經典,兩者有互補之處。 防衛研究所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分別以日文、英文及簡體中文發表,中文版內容採用中國的詞彙如「導彈、護衛艦、制導、宇宙、巡航飛彈……」,我們台灣的慣用詞彙分別是「飛彈、巡防艦、導引、太空、巡弋飛彈……」,為了讓讀者更容易閱讀起見,本編輯小組予以重新整理,提供給關心國家安全議題者參考。  思考國家安全戰略及盱衡大局,筆者要提醒的是,近年來亞太地區的不穩定與安全威脅,主要起因於中國的軍事崛起及其擴張意圖。演變到去年的新亞洲局勢(請參考《台灣安保通訊》第16期林霨教授的兩篇大作),已經形成一個以美國為首來抗衡中國霸權的民主國家聯盟,陣容包括美國在亞洲的盟邦,以及印度、東南亞等美國的夥伴國家。然而在這種新局當中,台灣到底要站在哪一邊?繼續當美國的民主夥伴國家,或是靠向抗中聯盟對面的專制中國?這是戰略思考的原點。 陳國雄 謹識

美國之鷹放眼何方──簡介美國新版的《國家軍事戰略》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將軍(Admiral M. G. Mullen)於2月8日公佈《國家軍事戰略》(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這是美國軍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根據法律規定,每兩年必須公佈一次《國家軍事戰略》,但每次公佈可以不作實質的內容更新,上一次有內容更新的《國家軍事戰略》發佈於2004年,直到今年才再更新內容。時隔七年之後,美軍再次對其軍事指導性文件做顯著調整,顯然是認為外部安全形勢已有實質的變化。因此審視這些調整的內容,也可從中了解美國軍事戰略的新指向。 報告出爐之後,引起各方注目。根據美聯社的解讀,與2004年版的《國家軍事戰略》來做比較,新版的戰略重心有所變化,過去美軍著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的戰略比重如今下降,而「亞太地區」和「網路戰」儼然成為美軍關注的新戰略重點。這種詮釋固然不虛,但是《紐約時報》把話講得更直接,指稱這份報告的關鍵詞就是:「中國、中國、中國」。 其實,美國安全戰略最高層次的指導文件,是由美國總統簽署的《國家安全戰略》(NSS),涉及對美國面臨威脅的判斷、確保國家安全的措施等;其次是由美國的國防部長簽署的《國防戰略》,屬於國防戰略的層次,闡述美國所面臨的威脅,並對美國的國防建設提出具體要求;而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相當於各國軍隊的參謀總長)簽署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是要執行《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的軍事指導性文件,涉及國家武裝力量建設、使用、戰備、訓練等具體內容的戰略報告。這項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其目的,在於提供美國軍事的各種方法和手段,來促進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所提的美國長期國家利益,並達成2010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的目標。也就是展望美軍聯合部隊的軍事能力足以捍衛美國及盟邦,並提升更廣泛的和平、安全與繁榮。 《國家軍事戰略》(以下簡稱「新戰略」)的全文21頁,內容包括:(一)序言、(二)戰略環境、(三)長期的國家利益與國家軍事目標、(四)結論。而主要細節在於「戰略環境」和「長期的國家利益與國家軍事目標」兩個章節,分別簡述如下。  國家安全與國家繁榮密不可分 新戰略的序言強調,國家安全與國家繁榮密不可分。美國的安全與繁榮是由美國的價值觀以及在國際秩序的領導力所支撐的。在這個相互依賴的世界裡,美國的長期利益愈來愈和其他的國家及非國家組織綁在一起。國際體系的複雜性及其挑戰,需要美軍聯合部隊重新思考美國如何進行領導。序言也提醒民眾,美國仍然在國外進行戰爭,以便捍衛國家並擊敗對美國本土的威脅。而美軍最優先的要務,就是保衛美國人民、領土、以及生活方式的安全。在目前的作戰環境中,這意謂著美軍聯合部隊的每個組成單位將要持續合作,來獲取在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並與巴基斯坦進行安全合作,同時也要對抗全世界的暴力極端主義。美國必須持續防止對美國及其盟邦的攻擊、提升國際與區域安全,並做好準備,來嚇阻或擊敗破壞國際穩定的侵略。  演化中的戰略環境 新戰略指出,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和非國家組織表現出相當的影響力,但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強權。權力版圖的變動顯示,世界正朝向「多節點」(multi-nodal)的方向發展,其特點是,比起對立集團之間刻板的安全競爭,有更多的轉變是基於外交、軍事及經濟實力所形成以利益為取向的結盟。有些世界及區域強權充滿民族主義,也展現出自信心,不但考驗著美國的夥伴的應變能力,同時也在考驗美國的領導力。而必須注意的是,當前亞洲有兩個崛起中的世界強權和一些區域強權,中東地區也出現一些有影響力的區域強權,尤其是在亞洲和中東的動態發展情勢,可能會挑戰到區域的穩定。 當前戰略環境所面對的問題有:人口趨勢、繁榮與安全、大量殺傷性武器、全球公域與全球聯通網域、非國家組織等要項,新戰略的分析如下: 人口趨勢 ── 世界將有愈來愈多的遷徙和城市化的趨勢。到了2025年,全球人口將會增加12億人左右,其中10億以上將居住在城市。大部分的人口成長會在發展中國家發生。在中東、非洲和中南亞的人口成長和城市化,將會加大用水的匱乏與治理上的挑戰。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不確定衝擊,加上人口集中或靠近沿海的環境,可能對弱國或發展中國家應付天然災害的能力構成挑戰。 繁榮與安全 ──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依然是最強的經濟與軍事強權,而亞洲地區將會增加在全球財富中的比重。雖然面對一些國內問題的挑戰,中國數十年來不斷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持續的軍事現代化,並在區域內和區域外擴張自己的利益。而當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越繁榮,在軍事上也變得更有能力。此外,雖然北約組織(NATO)當中有些國家因為採取更廣泛的緊縮措施而削減國防支出,但是北約組織仍然是美國最堅強的軍事同盟。當然,這些縮減可能會影響到盟國對集體安全的貢獻。還有,由於國營企業將會控制全球碳氫資源的更多股份,加上資源短缺的長期性挑戰也可能會同時發生領土爭議,因此,能源國家的關係將是地緣政治所關切的焦點。 大量殺傷性武器 ── 在國家、國家資助、以及非國家的敵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當中,是大量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核武恐怖主義最危險的領域。在亞洲,北韓的核武能力和權力轉移的不穩定狀態,對於區域穩定和國際不擴散核武的努力構成危險。在中東,一個擁有核武的伊朗可能會引發區域內一連串國家也要追求同級的核子武器,或是增加傳統武器的能力,如此一來,將會導致區域性衝突。如果在中東地區有多個擁有核武的政權,他們的安全、指揮和控制機制並不成熟,這種情景將會增大衝突的威脅,也會大大增加錯估的機率,或是失控將核武器轉移給非國家組織。 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與全球連結領域(Globally Connected Domains)── 確保在全球公域(共有的海上、空中及太空),以及例如網路空間的全球連結領域的使用權利和行動自由,這些領域愈來愈受到國家與非國家組織的挑戰。像是犯罪組織、販毒組織和恐怖組織的非國家組織,他們發現可以利用這些公域來獲益。有些國家正在發展反介入和區域阻絕的能力和戰略,來遏制美國和國際的行動自由。 非國家組織(non-state actors) ── 由國家資助的組織與非國家組織,透過以前只是國家才有的先進科技來擴展他們的影響範圍,因而使威懾(deterrence)與究責(accountability)變得很複雜。恐怖分子、犯罪組織及海盜,他們破壞法律規則,使暴力在國際體系中揮之不去且加速進行,同時也挑戰各國的回應能力。  美國長期的國家利益和國家軍事目標 基於上述的戰略環境,美國的外交政策與國際安全架構必須持續適應這種動態式的安全環境,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重申美國的承諾,繼續維持全球的領導地位,並界定美國長期的國家利益如下: Ÿ  美國國家與人民的安全,以及盟邦和夥伴的安全; Ÿ  在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中,一個堅強、創新且愈來愈成長的美國經濟,可以促進機會和繁榮; Ÿ  在國內及全世界,尊重全球性的價值;以及 Ÿ  由美國領導推升的國際秩序,透過加強合作來應付全球的挑戰,將能夠促進和平、安全與機會。  而且,根據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NSS)與《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QDR)的方針,建立國家的軍事目標如下: Ÿ  反制暴力極端主義 Ÿ  嚇阻並擊敗侵略 Ÿ  提升國際及區域安全 Ÿ  塑造未來的軍力  新戰略強調,在追求這些目標當中,美軍聯合部隊對於美國的領導地位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關鍵性的貢獻。但是單憑軍事力量並不足以應付複雜的安全挑戰,軍事力量與外交手腕的協調運用將更有效。在盤根錯節的世界裡,軍隊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貢獻不僅是軍事實力而已,而是軍力運用的方式。  一、反制暴力極端主義 新戰略明白揭示,沒有比美國人民、領土及其生活方式更重要的利益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在中南亞作戰的原因,因為這是暴力極端主義的集中地區。阿富汗是塔利班(Taliban)提供庇護所給基地組織(al Qaida)的地方,而基地組織就是規劃在2001年9月11日的攻擊事件,謀殺了超過3,000名無辜人民的恐怖組織,基地組織的高層領導人至今仍然藏身在巴基斯坦,並打算繼續攻擊美國、盟邦、以及美國的夥伴。 […]

中國安全戰略報告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  發刊詞 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關心日漸高漲。日本國民也已認識到鄰國中國軍事力量的擴大,會對本國的安全保障產生莫大影響,因此對中國軍事、安全保障動向的關心日益增高。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位的經濟體,也是包括日本在內的區域各國不可缺少的經濟夥伴。而另一方面,中國又以強有力的經濟力量為後盾增加國防費用,致力於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然而,在不充分保障透明度的情況下,中國軍事力量的擴大,以及人民解放軍活動的擴大和活躍化,都使周邊國家和相關國家感到擔憂。2010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的新《防衛計畫大綱》,也以同樣觀點指出中國的軍事動向為「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擔憂事項」。 防衛研究所發行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是防衛研究所的研究者以獨自的觀點分析中國安全保障動向並進行研究的成果。此次就人民解放軍於海洋和航空等領域正在擴大的活動,以及人民解放軍正在增強作用的軍事外交進行分析。本報告如能有助於國內外讀者理解中國的軍事和安全戰略,並成為進一步加深討論的契機,我們將感到無比欣喜。本報告的成果,如能成為加深日中兩國在安全保障領域交流的全契機,並能對建立穩定的日中關係做出貢獻,我們將感到十分榮幸。出於對日中兩國進一步展開防務交流的期待,《中國安全戰略報告》也嘗試著為兩國間的防務交流開出處方。 本報告以研究者的立場編撰,並非代表日本政府或防衛省的見解。本報告由飯田將史、齋藤良、杉浦康之、增田雅之負責撰稿,由金子讓(主編)、新垣拓、一政佑行、岩谷將、杉浦康之、助川康、山添博史負責編輯。 2011年3月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中國安全戰略報告》編輯部  前 言 推進現代化的人民解放軍 三十多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下,中國實現了顯著的經濟發展,取得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的成就,正在逐步確立做為大國的地位。中國加強對全球經濟的參與並持續發展經濟,已成為日本等東亞各國、美國、歐洲各國不可缺少的夥伴。中國與其周邊諸國的相互依存關係尤為深厚,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把與中國建立穩定關係視為利益之所在。 但同時,做為對東亞地區的安全保障環境產生很大影響的重要因素,人民解放軍軍事力量的迅速現代化,引起了地區各國和國際社會的關心。中國政府所公佈的國防預算,自1989年至2009年連續21年,每年都比前一年增加10%以上,2010年度公佈的預算達到人民幣5,191億元。中國所公佈的國防預算在這10年中增加約3.7倍,若以美元換算,則超過了日本的國防相關費用,高居東亞各國的最大規模。 以充裕的國防經費為後盾,人民解放軍正在更新舊式裝備,陸續引進最新裝備,著實推進裝備的現代化。2009年10月1日紀念建國60周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式上,中國公開了許多最新裝備。例如,在陸上裝備中展出傘兵戰鬥裝甲車、兩棲戰車、衛星通信車等;在航空裝備方面,展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無人偵察機、J–10(殲–10)殲擊機等;在飛彈方面,展出洲際彈道飛彈DF–31A(東風–31A)和長程巡弋飛彈DH–10(東海–10)等。而且,中國海軍的裝備現代化也獲得顯著進展。例如,加緊配備了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艦JIN(晉)級和核子動力攻擊潛艦SHANG(商)級、具有神盾功能的驅逐艦LUZHOU(旅州)級和LUYANG(旅洋)級、具有隱形性能的巡防艦JIANGKAI(江凱)級等,在航空母艦的開發方面,也被認為有所進展。此外,在太空領域方面,除了推展部署獨自開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以外,2010年1月也公佈飛彈防禦系統的試驗成功。隨著裝備的現代化,人民解放軍迅速提升其武力投射能力和C4ISR(指揮、管制、通訊、電腦、資訊、監視、偵察)能力。   中國崛起的多面性 冷戰結束後20多年,為何中國一直致力於軍事現代化?中國以其軍事力量,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有人指出,提高了經濟實力後的中國想要達成的是,通過軍事力量的強化,使自己站在有利的地位,來解決台灣問題以及和周邊國家之間的主權問題等。對此,中國領導人和外交當局主張說,中國的崛起不會對地區和世界和平造成威脅,中國將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反覆強調,跟與現有的大國對立而引起戰爭的以往新興大國的崛起不同,中國將建設性地參與現行的國際秩序,並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此外,對於其軍事力量的現代化,中國也以同樣觀點進行說明。人民解放軍領導人和軍方媒體強調國防費用的增加與軍事力量現代化的正當性,認為中國必須提高應對國際恐怖活動和國際犯罪的軍事能力。事實上,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積極派遣了包括軍人在內的人員。此外,在2008年12月之後,中國海軍還持續參加了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上的海盜對策。人民解放軍積極參加這些國際安全保障合作,並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例如,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年度報告《戰略概觀2010》,對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活動評價說,「中國海軍在提供公共財產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另一方面,中國最近在與周邊國家發生利害衝突的問題上,卻採取特別強硬態度。在與東南亞各國之間存在著主權和專屬經濟區(EEZ)問題的南海上,武裝的中國漁業監視船扣押其他國家的漁船,或威嚇其他國家的巡邏船。此外,中國也阻礙在海南島周邊公海上活動的美國海軍艦艇的行動。並且,中國也強烈反對美國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為參加與韓國海軍進行聯合演習而進入公海的黃海。且在聯合演習開始之前,中國也在黃海附近進行實彈演習,以牽制對方的行動。此外,中國海軍還在南海反覆進行軍事演習,在2010年7月,進行了中國海軍史上最大規模的飛彈實彈演習。 同年9月,在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島)附近的日本領海上,發生了中國漁船與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的衝撞事件,對於海上保安廳逮捕該漁船船長的事態,中國採取的動作包括:暫時停止部長級的交流、東海天然氣田共同開發條約談判的延期、日本學生訪問上海世博會之青年交流活動的延期、向東海派遣許多漁業監視船、巡邏船等強硬措施。上述中國的行動,與中國政府的正式聲明說要重視和周邊國家的協調關係,很難說是一致的。有關對外政策和軍事力量整備的正式說明,與人民解放軍的實際動向並不一致,使東亞各國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在今後的方向性感到不安。 因此,中國的崛起,特別是軍事上的崛起,對國際及地區的安全保障,將分別帶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中國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崛起的多面性,從安全保障的觀點來進行分析,試圖明瞭人民解放軍推動現代化的現狀,以及中國所持的背景意圖。撰寫本報告時,除了參考《防衛白皮書》(日本防衛省)、《中國的軍力與安全發展報告》(美國國防部)、《中國的國防》(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各國公佈的官方文獻、《解放軍報》和《人民日報》等中國的官方媒體及公開發行的論文以外,還以《詹氏年鑒》和《軍事平衡》等日本國內外的公開資料為參考,進行了分析。此外,根據中國推動軍事現代化將對日本和東亞的安全保障如何產生影響的問題意識,將主要分析的對象鎖定在海軍、空軍和第二砲兵。 中國的對外姿態 新秩序設想的提出 中國對自己所處的國際形勢、安全保障環境到底有些什麼認識?在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他也指出,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著諸多難題和挑戰。並且,在面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中國也表明要推進建設「長久和平,共同發展的和諧世界」的方針。 胡錦濤想要建設的這個「和諧世界」,是他自身向世界揭示的關於國際社會理想狀態的概念,也是目標。200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聯合國成立60周年的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長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說。在演說中,胡錦濤談到「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的同時,也對圍繞「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社會現狀表示嚴肅的看法。「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衝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複雜,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許多國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國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極端宗教勢力在一些地區還相當活躍,環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國犯罪、嚴重傳染性疾病等跨國性問題日益突出。人類實現普遍和平、共同發展的理想還任重道遠」。並且,為了克服這些課題,表明中國要與各國合作、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的對外方針。 胡錦濤的觀點,是為了建設「和諧世界」,中國以如下4點做為主要努力方向。 第1為「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和平是人類社會實現發展目標的根本前提,無論對於小國弱國還是大國強國,戰爭和衝突都是災難。因此,各國應共同應付全球的安全威脅。「要放棄冷戰思維,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聯合國」做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會的「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權威必須得到切實維護」。國際爭端或衝突,應該以和平方式,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反對強行干涉一國內政,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第2為「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涉及到各國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消除全球安全威脅的根源。沒有普遍的發展和共同的繁榮,世界就不能享有太平。因此,「經濟全球化應該使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受益,而不應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化」。「發達國家應該為實現全球普遍、協調、均衡發展承擔更多責任」,應對發展中各國開放市場、轉讓技術、增加援助、減免債務等。 第3為「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明應互相參考,不然人類文明將衰落。必須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必須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相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第4為「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原則,「符合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符合國際關係健康發展的本質要求,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改革,聯合國應維護權威,提高效率,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應對新威脅與新挑戰的能力。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代表性,讓更多國家特別是中小國家有更多機會參與安理會的決策。」 胡錦濤提出的「和諧世界」,其主要特徵應為以下兩點。第一點是對形勢的認識,即由於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在經濟、政治以及安全保障等各種問題上,一個國家已經難以應付,為了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際合作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中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和平與發展,也要重視與其他國家及國際社會的合作。第二點是,對於經濟發展的差距擴大和爭端產生等世界面臨的各種問題,中國擺出的姿態是,要向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所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的缺陷中尋找原因。中國主張「實現共同發展」,這意味著支援發展中國家;還主張「國際關係的民主化」,這意味著加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國際發言權。中國認為應推進「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協調與競爭的並存 做為建設「和諧世界」的外交方針,中國主張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根據2005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的公文,中國為了實現經濟發展這一最大課題,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了建立和平的國際環境,必須推進與各國的合作。同時,重視和平的中國發展,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強大了也不稱霸」。 這個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的外交方針,在「2006年8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定為「新世紀、新階段的外事工作」的重要部分。會議強調,「緊緊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全方位開展外事工作,維護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貢獻」。 在外交方面,強調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時在安全保障方面,胡錦濤就人民解放軍應發揮的作用,提出新的方針。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概括為「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①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②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③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④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對於各項具體內容,《解放軍報》編輯部的評論(2006年1月9日)做了如下論述。 第1,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正在受到各種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學技術、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對中國形成壓力,西方敵對勢力妄想「西化」中國、「分裂」中國的企圖未變,社會轉換期中的矛盾和問題也不可避免。西方敵對勢力主張「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等的目的,是要離間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以動搖黨的執政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必須聽黨的指揮,跟黨走。 第2,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中國還面臨著台灣獨立勢力活動和恐怖主義的威脅、非傳統安全保障問題的明顯化、社會矛盾的增多等可能失去戰略機遇期的各種問題。建設安全的環境是形成戰略機遇期的前提,軍隊必須努力以其實力建設安全的國際環境。 第3,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陸地資源的減少等,現代國家利益的內容和其外延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國家利益的發展,國家的安全利益不斷延伸。當今的國家安全利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擴大到海洋、太空、電磁空間。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等方面的國家利益是各國軍隊的新使命,為此,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給予支持。 第4,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網路化發展的今天,國家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在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情況下,中國應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但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可能會與發展中國家發生摩擦和衝突。中國必須以強大的實力為背景,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各種活動中,承擔更多的義務,發揮更大的作用。  向外發展的人民解放軍 在上述胡錦濤主席給予人民解放軍的四個歷史使命當中,結合本報告的目的,令人感興趣的是後面兩點,也就是「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持」,以及「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兩點讓人感興趣,都是因為關係到展開現代化並正在增強實力的人民解放軍,對日本等周邊國家及東亞、世界的安全保障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關於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援這一使命的注意點,是中國所定義的國家利益的內容。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認為自己的國家安全利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擴大到海洋、太空、電磁空間。並且,將維護此擴大的國家利益,做為人民解放軍的新使命。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在整備海軍時說,海軍建設應堅持國家利益的領域拓展到哪裡,戰鬥力建設的能力範圍就延伸到哪裡;堅持國家利益的威脅來自哪裡,戰鬥力建設的核心能力就指向哪裡。有關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的護航行動,《解放軍報》的評論(2009年1月4日)指出,中國在海洋擁有巨大的戰略利益。評論主張,在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不能無視於本國疆土邊界之外的安全隱患,不能侷限於疆土邊界內採取安全措施和行動,國家安全空間必須超越領土空間。按照這種認識,人民解放軍的活動範圍和領域,自然會朝擴大的方向發展。 要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來發揮重要作用,人民解放軍有必要與以周邊國家為首,與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軍隊保持關係,以用於自己的目的。胡錦濤上台後,人民解放軍開始強調「軍事外交」的理由,可說就是在這裡。就像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演說中指出的那樣,在全球化發展的當今世界,對於恐怖主義等非傳統的安全保障問題,應當成為各國的共同課題。在這種情況下,推進與各國的合作,是中國「軍事外交」的支柱之一。這與中國在外交方面主張的「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出一轍。但同時,將世界不穩定和南北差距的原因歸咎於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以變革此秩序為目標,這可說是「軍事外交」的背景動機。在評論推進現代化的人民解放軍對東亞安全保障產生的影響時,探討中國的「軍事外交」是不可缺少的課題。   專欄: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中國共產黨率領的軍隊自誕生以來,由於認識到在裝備、兵力上處於劣勢,摸索出一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傳統上人民解放軍擅長心理戰,他們自己認為,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朝鮮戰爭等,都是以心理戰而取得成功的。 從海灣戰爭、科索沃糾紛、第二次車臣糾紛、以及伊拉克戰爭的教訓中,人民解放軍學到了因資訊通訊技術的發展,心理戰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而且戰爭也必須具有合法性。2003年12月,在經過修改的「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規定了實施「進行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展開瓦解敵軍的工作」,即所謂的「三戰」。 輿論戰對心理戰和法律戰提供有利的輿論環境,法律戰對輿論戰和心理戰提供法理上的根據。三戰相互密不可分。三戰以中國擅長的「宣傳」為手段,來削弱敵方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看作是不對稱戰爭的一部分。  輿論戰 輿論戰是指,為了激勵我方戰鬥精神,削弱敵方戰鬥意志,而在國內外營造輿論氣氛的活動。綜合運用報紙、書籍、收音機、電視機、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等媒體和資訊資源。 常用的戰術有,對敵方的領導階層和統治階層的決策產生影響的「重點打擊」、散佈有利資訊並限制不利資訊的「資訊管理」等。近年來,人民解放軍引進國防部發言人制度,開設國防部網站,全軍也進行媒體應對訓練等,積極推行輿論戰的相關對策。  心理戰 心理戰的目的是瓦解敵軍的抵抗意志,以對敵軍進行「宣傳」、「威懾」、「欺詐」、「離間」等認識操作,以及對我方的「心理防護」為主要形態。 「宣傳」通過收音機、電視機、網際網路、勸降、散發印刷物等手段,以改變敵方的思考、立場和態度為目的。「威懾」通過軍事演習等軍事壓力、有利的戰略姿態及炫耀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影響敵軍的認識、意志為目的。「欺詐」通過「偽裝」、「真實」,使敵軍產生錯覺,使敵軍做出錯誤決定和行動。「離間」是使領導者與國民、指揮官與部下之間產生心理猜疑和離心,以使我方有機可乘。「心理防護」是通過士氣下降的預防、督促、諮詢、治療等,構築心理防線,抑制、排除敵方的心理戰活動。 人民解放軍在部隊訓練中,不僅採用心理戰,還開發心理戰的專用裝備。  法律戰 法律戰是確保我方使用武力和作戰行動的合法性,揭露敵方的違法性,阻止第三國干涉的活動。以此,以在軍事上將我方置於「主動」地位,將敵方置於「被動」地位為目的。法律戰不以在法律上的勝利為目標,而始終是軍事作戰的輔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