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說明】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將軍於2月8日公佈《國家軍事戰略》,這是美國軍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與2004年版的《國家軍事戰略》來做比較,新版的戰略重心有所變化,過去美軍著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的戰略比重如今下降,而「亞太地區」和「網路戰」儼然成為美軍關注的新戰略重點。也有人評估新戰略的對象直指中國。筆者謹以「美國之鷹放眼何方」一文來介紹新戰略的通篇內容,並節譯其中要點以供參考。 日本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於4月7日發表《2011年度東亞戰略概觀》,該所於1997年1月6日首次公布《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以來,每年都出版一次《東亞戰略概觀》,到了2008年的《東亞戰略概觀》,首度點名「中國的對外擴張是地區的最大威脅」。去年(2010年)3月出版的東亞戰略概觀及10月出版的防衛白皮書中,更清楚指明「中國是對日本的威脅之一」。 今年非常特別,防衛研究所在發表《東亞戰略概觀》的同時,也首度發表對中國軍事動向分析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這個時間點是在美國發表新修的《國家軍事戰略》之後兩個月,凸顯美日同盟對中國的共同觀點。《中國安全戰略報告》指出,伴隨中國的經濟發展所展開的軍事現代化,在不充分保障透明度的情況下,中國軍事力量的擴大,以及人民解放軍活動的擴大和活躍化,都使周邊國家和相關國家感到擔憂。同時,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現代化,特別是中國海軍行動範圍的擴大,以及中國第三代(一般稱第四代)殲擊機等的增加,不能否定在海域、空中,自衛隊與人民解放軍之間發生「不測事態」的可能性。 這份報告分析胡耀邦「和諧世界」的主張,也對中國自稱的「和平發展」和「和平崛起」提出質疑,指明中國威脅公海航行自由與安全的事證。同時,報告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有關其周邊海域的主張,把本國的專屬經濟區(EEZ)看作領海並限制「航行自由」,已經引起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及相關國家的擔憂。此外,報告也詳實描述中國軍事裝備現代化的情況,內容與美國國防部於2010年8月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書》(見《台灣安保通訊》第17期)同樣經典,兩者有互補之處。 防衛研究所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分別以日文、英文及簡體中文發表,中文版內容採用中國的詞彙如「導彈、護衛艦、制導、宇宙、巡航飛彈……」,我們台灣的慣用詞彙分別是「飛彈、巡防艦、導引、太空、巡弋飛彈……」,為了讓讀者更容易閱讀起見,本編輯小組予以重新整理,提供給關心國家安全議題者參考。 思考國家安全戰略及盱衡大局,筆者要提醒的是,近年來亞太地區的不穩定與安全威脅,主要起因於中國的軍事崛起及其擴張意圖。演變到去年的新亞洲局勢(請參考《台灣安保通訊》第16期林霨教授的兩篇大作),已經形成一個以美國為首來抗衡中國霸權的民主國家聯盟,陣容包括美國在亞洲的盟邦,以及印度、東南亞等美國的夥伴國家。然而在這種新局當中,台灣到底要站在哪一邊?繼續當美國的民主夥伴國家,或是靠向抗中聯盟對面的專制中國?這是戰略思考的原點。 陳國雄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