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理念主張

日美領袖高峰會之所見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 委員長 王明理     日本與美國舉行領袖高峰會後,4月16日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明確寫入「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相當具有突破性且意義重大,這無疑是對台灣或引領亞洲未來局勢,釋放出的強烈訊號。   日、美兩國共同確認,無法忽視中國的霸權主義無理擴張,更不容許入侵台灣的方針。對台灣人來說,終於有人發出正義之聲。   回想起來,自1945年開始,台灣人「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內心想法,長期遭到中國國民黨打壓,無法傳達給國際社會。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1972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蔣介石政權後,伴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成長,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外交關係逐漸喪失。無可否認地,包含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長期忽略台灣遭受中國打壓,無視台灣2300萬人人權的事實。   在遭到漠視 50年後,美國終於又表明正視台灣存在的立場,並敦促日本共同表態。對日本而言,不僅在地理上鄰近中國,經濟產業層面也與中國關係緊密,因此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立場傾向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然而,就國家安全而言,過度顧慮中國想法的結果,明顯有違日本的國家利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直接攸關日本的和平與穩定。日本終於體認到這一事實的背後,有著美國的支持。   這次日美領袖聯合聲明的重要意義,可以從那之後,各方面的幾個重大跡象來觀察。   首先是,4月17日世界醫師會(WMA)決議發函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呼籲世界衛生組織明年邀請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WHA),並且不要再讓世界衛生組織捲入政治紛爭。世界醫師會的此項提案,最終在中國一票反對下,以22票贊成順利通過。換言之,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一致同意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緊接著,19日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警告中國,「一旦膽敢在南海水域鑽探或開採石油,菲律賓將派軍艦到相關水域宣示主權」,觀察敏銳的杜特蒂總統公開批評中國的背後,相當程度上也受到日美領袖聯合聲明的影響。   同日,美國眾議院跨黨派議員提出「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內容當中提到 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第 2758號決議案,該決議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席次問題,並重申該議案無關「台灣與台灣人民」,同時也譴責中國政府刻意歪曲事實、長期以來宣稱擁有台灣主權。這是一條指引台灣擺脫五十年以來被視為是中國一部份的屈辱與束縛,朝向作為國家而被承認的方向。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21日,也以22票贊成、1票反對,通過《2021戰略競爭法》,內容中呼籲強化美台關係。該項法案獲得國會兩黨的強力支持,預料最終可望在國會通過。   同日,據台灣新聞報導「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相當於日本駐台灣大使館)」代表泉裕泰名片上的頭銜,增加正式外交官銜「大使」兩字。這是極具顛覆性創舉的第一步,接下來相當值得期待「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可以儘早正名為「日本駐台灣大使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駐日本大使館」。   澳大利亞政府也在同一天宣布,撤銷維多利亞洲於2018、2019年與中國政府簽訂的「一帶一路」協議。澳洲聯邦政府認為,該協議「不符澳洲的外交政策,或將對外交關係造成不利的影響」。   自從4月16日公布日美領袖聯合聲明後,各國紛紛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這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考量結果,日本和美國兩國領袖明確的立場表態,對擁有自由與民主主義價值觀的國家將帶來正面的影響。   「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絕非事不關己,而是攸關日本的安全與穩定。不與人相爭雖然是日本人難能可貴的優點,但是為了維護自由與和平,就必須有所覺悟。倘若能夠體認「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本應該揀擇之道就簡單清楚許多。   日米首脳会談から見えてきた道   台湾独立建国聯盟日本本部 委員長 王明理     4月16日に行われた日米首脳会談後の共同声明で、「台湾海峡の平和と安定の重要性を強調する」と明記されたことは実に画期的なことであり、台湾はもちろんのことアジアの将来に希望の光を与える力強いメッセージとなった。   日米が中国の理不尽な覇権主義を看過せず、台湾への侵略を許さないという方針を示したことは、台湾人の立場からすれば、やっと正論が発せられたという思いである。   思い返せば1945年以来、台湾人はずっと「台湾は台湾であって中国人のものではない」と言いたくても、その心の叫びは中国国民党に弾圧され、国際社会に届くことがなかった。その状態のまま更に、1972年に国連の中国(中華民国)の議席が蒋介石代表から中華人民共和国に継承されて以降は、中国の国力が増大するのと反比例して、台湾の国際的な地位や外交関係はどんどん失われていった。中国による台湾いじめと、それに追随する日米をも含む国際社会のなかで、台湾人2300万人の人権は無視されてきたのが事実である。   この度、失われた50年の後、やっとアメリカは台湾の存在を尊重する姿勢を明らかにし、日本にも歩調を合わせるように促した。日本の場合、地理的にも中国に近く、経済・産業面も中国と深い関係にあることから、中国の機嫌を損ねないようにしたいという姿勢が定着してしまっている。しかし、安全保障から見れば、中国に忖度することが日本の国益に反することは明らかであり、台湾海峡の平和とはつまり日本の平和維持に直結することである。もはや日本も覚悟を決める時だとアメリカが背中を押した形になった。   今回の日米首脳の共同声明が重要な意味を持っていたのは、その後、日を置かずして各方面から次々と重大な動きが起こっていることからも見てとれる。   まず、皮切りは4月17日の世界医師会が、「台湾を次のWHA(WHOの年次総会)に招待すること及びもう二度とWHOを政争に利用しないこと」というテドロスWHO事務局長に宛てた決議文を採択したことである。この決議案は22対1で可決されたもので、もちろん、反対票の1は中国であった。つまり、中国以外の国は一致して台湾の国際機関への参加に賛成した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次は、19日のフィリピンのドゥテルテ大統領の中国を批判する発言であった。「中国が石油など南シナ海の海底資源に手を出したなら、私は領有権を主張するため、すぐに灰色の船(軍艦)を派遣するだろう」と、機を見るに敏なドゥテルテ大統領が堂々と中国批判を行った背景には、日米首脳の力強い声明の影響もあったと思われる。 […]

呼籲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不要使用「中華民國」一詞

【台獨聯盟聲明稿】 2020年5月8日   21年前的5月8日,民主進步黨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其中部分文字,因為當時的權宜之計,成為今日許多台灣人政治習語的「台灣已是獨立國家,(目前)名字叫中華民國」,以及「台灣前途由全體台灣人決定」二句話。   當時民主進步黨對於政治現實的描述與理解,在現實上是否確當,在法理上是否有據,我們暫且擱置不論。但決議文產生了正反兩極的歷史評價。一是認為決議文緩和了民主進步黨「急獨」的形象,甚至以為此舉才是幫助陳水扁前總統在2000年大選中,實現台灣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開啟了和平革命,艱苦地從體制內逐漸扭轉黨國獨裁的局面,走向民主化、自由化、國族認同重新凝聚的道路。二則認為此舉引發了獨派同志內部的意見分裂;部分同志進而嚴厲指責,這是民主進步黨背棄當初獨立建國理念,為求勝選而默認「中華民國體制」。   就正面角度來看「台灣前途決議文」,經過20年來的台灣意識強化之後,當前除了少數極統派外,即便是親中政黨或政治人物,亦不敢違逆「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的大纛,歷來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朱立倫,在競選時也不免要依樣念誦,以緩和自己「急統」的形象;對照當年民主進步黨為緩和「急獨」的時空背景,一個決議文各自表述,立場大相逕庭。不過,從反面來看,民主進步黨看似以「台灣前途決議文」敲開了執政的大門,卻無可避免地帶來「中華民國」體制得以在台灣的土地上苟延的副作用,導致許多台灣人混淆中華民國的「政府」與台灣的「國家」,誤以為「台灣已經獨立」、「台灣已不再需要獨立」。民主進步黨在策略性使用「事實獨立」(de facto),卻極易忽略其與「法理獨立」(de jure)的差別從而延緩了必要性的積極作為,確實是令我輩難以釋懷的隱憂。   在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將屆之際,我們簡略的回顧蔡總統關於台灣主權地位的主張:2012年蔡總統首次參選時,表示「對我來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強調台灣的現狀改變必須經過2300萬人同意,所以沒有所謂「不統」、「不獨」的問題。2016年,蔡總統的就職政治承諾是「維持現狀」,以「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與「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為政治基礎。可以看出,過去蔡總統對於國家定位,是依循著「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道路,未有新意。   但隨著中國的對外擴張與對台施壓滲透愈烈,蔡總統也多次表現出拒絕「一中」、捍衛台灣立場,不屈從強權的堅定姿態。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長期以來主導中國對台方針的「九二共識」定調為「一國二制」之後,抗拒中國併吞成為台灣最大共識。蔡總統也於2020年1月14日連任勝選後,接受BBC專訪時表示:「現實和現況是,功能上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政府及總統選舉,這確實是說明我們擁有主權的一種方式,人民可以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實質上我們已經是一個國家」。蔡總統更表示:「我們沒有需要再次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因為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國台灣」。雖然蔡總統在國家定位上仍未脫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範疇,再次表明台灣中國互不隸屬的政治現實。但是,不論是「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民國台灣」等說法,語意模糊不清,對內對外都容易造成混淆,亦無法律授權基礎。我們更擔心,暫時的權宜而積非成是。   另外,在去年的9月間,吳釗燮以「台灣」外交部長投書多國媒體,主張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並未解決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也未認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呼籲世界各國應該接納台灣加入聯合國。在國家定位上,擺脫「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的中國殖民史觀,回歸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基本立場;此一官方立場的轉變亦深值關注。   今日耳熟能詳的「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以及「台灣前途由全體台灣人決定」二句,其實並非「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全貌。後者固然是決議文中主張二的部分文字,而前者則是出自決議文前言的簡化,「1992年的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這一段對當時政治情勢的描述,以及決議文的說明中「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的對決議文主張的闡釋。本意都只是對當時政局的實然陳述,而非目標或綱領或任何法理事實的肯定;「中華民國」一詞,在決議文中總共僅出現二次,除前述引文外,另一次是:「上述社會新共識下,對外,我國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亦僅是用於描述事實。可以說,「中華民國」只是「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前情提要,縱貫全文,決議文的核心,是主權獨立自主。   「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主張,全文是:「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第三、台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為奮鬥努力的目標。第四、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第五、台灣應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第六、台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及野心。第七、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21年後的今天,這些主張成為大多數台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台灣共識,進而鍛造出強烈的台灣國族認同,即是蔡總統第一次就職演說時所尊崇的「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以及蔡總統第二任之所以高票勝選的基礎。雖然主張六、七,因中國持續提升對台灣的打壓與滲透,而未能實現,但也正因面臨中國前所未有的威脅,更有必要持續推動正名工作,強化台灣獨立的事實與法理地位,才可對抗中國的妄圖。面對國際,堅持中華民國容易造成兩個中國,世界各國(包括與台灣友好的美日等國)秉持一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亦不能成為雙方相互承認的名稱。面對中國,以為使用「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就可以不激怒中國或緩和兩岸局勢,則是昧於現實、一廂情願。不論面對國際還是中國,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最大迷思,在於錯把模糊當作務實。   正如我們之前一再主張,無論從國際情勢與台灣人認同的趨向來看,挾台灣政治史上最高得票之威的蔡總統,與完全執政的民主進步黨,正站在歷史的關鍵點上,具備推動改變與實現理念的能量與能力。請蔡總統勿忘「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本心:台灣主權獨立自主。蔡總統在第一次就職演說,用了5次「中華民國」。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為台灣和中國更清楚劃分出心理和政治的邊界之際,我們呼籲蔡總統藉連任就職演說,樹立標誌性的起點;用不再提起「中華民國」的方式,用「台灣」為名,對全國人民與世界做出宣示:完全屬於台灣的時代,由此開始。進而在第二任內,逐步掃除中國殖民殘餘、廢棄中華民國體制,使台灣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
理念主張

守護台灣防堵武漢肺炎—台灣人的尊嚴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 王明理 委員長   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大並延燒全世界。3月22日截稿為止,全日本已經有 1,814人確診感染、 41人死亡,前景仍未臻明朗。疫情初期,歐美各國猶如隔岸觀火,如今武漢肺炎這把火也燒身上,為防堵疫情持續延燒,不得不採取鎖國政策等措施來因應。(4月12日,日本含鑽石公主號郵輪,感染確診7,638人、死亡144人)   當中,相繼備受各國稱讚者是台灣政府的防疫作為。台灣政府持續推出迅速且有效的防疫對策,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丹麥前首相安德斯(Anders Fogh Rasmussen)撰文投書《美國時代雜誌》《TIME》,述說「全世界應該學習台灣經驗」。事實上,以色列與紐西蘭紛紛採用台灣模式抗疫、歐盟以及美國也向台灣提出協助合作請求。   筆者將嘗試透過逐步說明與解析,台灣是如何規劃與執行防疫政策,藉此提供日本或其他國家參考,從中獲得有效助益,或許同時也可窺見一直以來在中國壓力下,不被充分認識的台灣是甚麼樣國家的真實樣貌。   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 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傳出不明疫情發生時,台灣正處於隔年一月十一日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改選的激烈選戰當中。蔡英文總統即使每天在全台各地進行選舉行程,無論再怎麼忙都緊盯著武漢疫情的數據演變,不間斷地指示需高度注意疫情發展。有賴於此,選後便可在第一時間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整合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全力守護台灣的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並召開跨部會指揮中心會議及專家諮詢會議。   疫情指揮中心成員,幾乎都是曾經參與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大流行時的優秀人才。當時,SARS迅速擴散,造成 73人死亡,其中 37人直接死於SARS病毒感染,間接死因36人。不被允許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台灣,即使在爆發全球性傳染病事態,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相關資訊,從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即刻有效防堵疫情發生。這次武漢肺炎的防疫政策,就是汲取當時的刻骨慘痛經驗,應運而生。疫情指揮中心的主要人物,陳建仁副總統是公共衛生學界的權威專家, SARS期間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當時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或疫情震央的中國,都沒有提供任何疫情相關資料,他只得獨自一邊摸索規劃防疫對策、邊指揮調度,最後成功防堵疫情。全台灣國民對陳副總統有相當高的信賴感,蔡英文總統也給予全權信任。 SARS當時,蔡總統本人位居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與中國溝通,親身經歷並深刻體會即便攸關人命,中國也不會給予任何的幫助。因此,完全不寄望中國或世衛組織,當下立斷部署防疫相關作為。這也就是台灣較之日本或其他諸國,可以超前部署防疫作為的表面原因之一   現在的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在 SARS當時擔任台北縣長充分發揮領導才能,利用十天不到的期間內,將一般普通醫院改造為傳染病專責醫院。行政院陳其邁副院長本人也是公共衛生界的專家,同樣地在 SARS期間作為立法委員,在陳建仁指揮之下也是相當活躍的優秀人物。   即將在今年五月接任副總統職位的賴清德,是曾經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的醫生,台灣擁有這麼多醫療相關背景的人擔任部會首長要職,是有原因的。台灣人雖然在日本統治時期(1895-1945)就已經可以修習醫學,然而,無論是日本統治時期或戰後中華民國時期,台灣人作為被統治者,優秀的台灣人才無法擔任或從事政治要職,因此轉往醫學方面發展。台灣人的衛生觀念雖然是日本時期由後藤新平引進,然而發展至今,台灣完善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一點都不輸給日本號稱世界第一的健康保險制度。   有關這次武漢肺炎的危機意識,在日本的情形是民眾與媒體比政府先意識到危機感,因此對於政府未能及早採取防疫作為,產生諸多質疑與不滿。與此相對的,台灣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TCDC)則站在民眾前面,隨著疫情發展不斷的推陳出新防疫作為,並利用各種管道向民眾宣導。   這當中也包含目前最受全世界矚目,年僅38歲的政務委員唐鳳(相當於日本的資訊科技部長)。唐鳳非常年輕時便在美國科技業界展露頭角,後來返台以所學積極參與台灣的公共事務。唐鳳運用科技,規劃不受層級化行政組織結構束縛的「開放政府」體系,能夠有效地整合政府資源與提升行政效能,並使民眾更便捷地取得政府服務,包含稍後要介紹的口罩程式。台灣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不在乎他(她)只有國中肄業的學歷,與跨性別認同身分(transgender),毫無偏見地接受這樣的她擔任政府要職。   台灣政府從今年一月以來不間斷地防疫作為,歸納起來就兩大主軸,防堵疫情傳染擴散與消弭國民的不安全感。   消弭國民不安情緒所採取的做法就是,徹底的資訊透明化。設在衛服部疾管署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最少舉行一次記者說明會,向民眾說明最新疫情發展的進度與應變措施。事務繁忙的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每次都親自主持記者說明會,詳細述明疫情進展,並客氣地回答記者的所有問題。他誠懇的態度國民給予其相當高的評價。更進一步產生效果的是,使用「疾管家」的LINE官方帳號,因應疫情每天至少更新兩次,提供國內每天的確診案例、所有國家的疫情最新發展等訊息。由於政府的開放態度,讓台灣民眾到目前為止都很安心且持續地關注政府的最新應對措施。緊接著,舉幾個實際防疫作為來說明。   果斷實施入境管控措施 防堵疫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阻絕病毒於境外。為此,實施入境管控措施,一旦發現感染確診者,除施予收治醫療,為避免與其接觸者遭受傳染,徹底調查確診患者的接觸史,對所有與之接觸者進行檢疫與防疫工作。目前為止幾乎掌握所有確診患者的感染源與接觸者。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1月31日才定調為「國際關注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然而台灣早在 1月26日便限制中國湖北省居民入境、 2月6日更升級限制所有中國籍者不得入境台灣。其後也隨著其他國家的疫情發展,逐步調高警戒層級,截至 3月20日為止,除南美洲與南非外,對所有國家入境旅客限制其入境。就防堵疫情觀點而言,為了保護自己國民安全,對其他國家採取小心謹慎態度是正確的。   口罩配給 作為最具象徵性的防疫作為,以下將多所介紹說明關於台灣的口罩政策。直到今年一月底前,台灣與日本相同,口罩幾乎仰賴進口。一旦無法自中國輸入口罩,民眾便難以在零售市場上購得口罩。就此,台灣政府洞燭機先,率先做好各種準備,目前已經可以穩定供應一定數量以備民眾購買。   *民眾在舊曆年工廠停工期間,搶購口罩,店家銷售一空。為避免民眾恐慌不安情緒擴散,政府公告釋出庫存口罩供民眾購買,並著手實施口罩每人每回3片的購買制度。 *禁止口罩寄往國外,並限制出境者每人最多以攜帶五盒(每盒50片)為限。 *1月31日,全面徵收國內所生產口罩,由政府統一管理。 *政府出資兩億元新台幣,興建六十條口罩生產線。全台二十幾家相關機械製造商共同合作,由軍方支援不足的勞動人力。三月中旬,達到每日1,000萬片的口罩產能。至此,台灣從口罩輸入國,轉身一變成為全世界口罩第二大生產國。疫情期間所生產的口罩數量由政府全面收購,等到疫情結束過後,口罩生產設備全部無償讓與業者。 *健保卡實名購買制。全民依身分證字號最末碼,區分單雙數、再各依每週單雙日購買,星期日則不分單雙號皆可購買。原先設定依健保卡每週每人可購得2片口罩,截至 […]
理念主張

全球疫情下的台灣正名契機

2020年4月16日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聲明稿】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已三月餘。現今,台灣是世界上少數仍能維持正常社會運轉的國家。台灣政府優異的防疫成效,引來世界各國羨艷的目光與好奇探詢。國際媒體關於台灣為何能夠抵禦武漢肺炎的諸多報導中,普遍強調:於去年底武漢肺炎疫情初萌之際,台灣政府即果決判斷中國與親中的世界衛生組織所提供的疫情訊息不可信,故而快速採取嚴格的邊境檢疫措施、防疫物資管制出口及徵收分配;同時火速推動成立口罩國家隊,全力拉高防疫必備的醫用口罩生產數量等措施。其結果,當各國因中國隱瞞疫情而僅採取低度防疫措施,導致武漢肺炎如入無人之境,形成全球大傳染,及因中國趁各國尚未察覺疫情嚴重性,大量蒐購各國醫療物資,導致各國於疫情爆發時,陷入缺乏醫療物資可供對抗的窘境,在台灣都未曾發生。   對國際媒體來說,「台灣不相信中國」,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洞見;但是對台灣來說,卻是多年力抗中國併吞野心累積的慘痛心得。也因這次疫情,全球對台灣與中國的態度,開始改觀。除了防疫工作得到各國讚賞外,在樽節使用、逐步補充防疫能量的同時,台灣也將好不容易生產的防疫物資,以「Taiwan Can Help」的精神與友邦共享,贏得了友邦的感謝與尊重。與此同時,各國也開始注意到台灣是如何因中國的打壓,而被孤立在國際醫療體系之外,台灣卻能在有效防疫之餘,進而積極支援各受害國家。台灣在國際上的聲望與知名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過往每年WHA時,僅有寥寥友邦發言提出台灣加入WHA的問題,而今年已有多個主要國家,公開聲明支持台灣加入WHO。   反觀中國,因其隱瞞疫情導致全球大流行,非但無隻字片言的歉意,反試圖將疫情起源誣賴給他國,更發動外館要求各國政治人物,照中國擬定的通稿,稱頌中國帶領人類抵抗武漢肺炎的偉大成就;中國搜刮他國防疫物資或接受外國援助物資後,又趁各國疫情嚴峻,將物資高價銷回外國;中國製造銷往他國的醫用產品,更多次被發掘品質低劣;本應擔任全球衛生健康領導者的WHO,儼然成了中共大外宣的馬前卒;凡此種種,再再引發各國的怒火。追究中國與WHO秘書長責任的聲浪,不絕於耳。然而WHO秘書長譚德塞卸責的方式,竟是誆稱台灣政府對其發動歧視與攻擊,其手法和中國過去轉移焦點的慣伎,如出一轍。「中國不可信」成了新的全球共識;在美中貿易戰時已開啟的「去中國化」潮流,如今更形堅強。   在台灣國內,也有不少人終於認清台灣與中國的差距。許多人慶幸在2020年的1月11日,做了正確的抉擇,選出了務實治理的政府團隊而非只想靠中國發大財的投機者,否則台灣必將淪為疫情重災區。自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開始,歷經二次全國性的大選,和現今的武漢肺炎,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台灣意識,正快速地提升、強化。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2月份的全國民調顯示,台灣人民族認同飆升到83.2%,是199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點,同時中國認同和雙重認同比例較去年9月時雙雙砍半,來到30年新低。   當此國內外情勢此長彼消之際,台灣應該趁勢高聲駁斥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以主權獨立國家姿態,強調台灣的實力與存在,爭取參與國際社會的權利。然而荒謬的是,台灣的援外物資抵達各國,運送專機上卻印著大大的「China」字樣。不但自損國格,更是無待中國吃豆腐,就自行將善行送給中國作功德,實在諷刺。另外在疫情擴張初期,各國開始管制中國人入境時,亦傳出有台灣人因持用印有「China」字樣的護照,在外國海關受到刁難。   這荒謬早非一日。從制憲正名、締造獨立國家的最終目標來看,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認為,逐步除去蔣氏王朝殘留與中國內戰遺緒,對於重塑台灣真正的國際法理地位,是無可迴避的工程。而從政治現實上來說,如若台灣不能在名稱上堅持與中國作出區隔,等於不介意被與中國混淆,或被誤認為中國的一部分。   在台灣史上首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總統雖陸續推行過官方名稱的去中國化,可惜在八年朝小野大的重大阻力下,最終除了部分外館和護照加註台灣、中國造船公司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中國石油改名為半吊子的台灣中油外,未有更多成果。相信在第二次本土政權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政府,更可以在台灣正名工程上,主動凝聚共識,取得更大的進展。如今,乘著高漲的台灣意識,以國家航空、護照為始,正名的呼聲,再次登上輿論的焦點,排進了立法院的議程。這波正名浪潮,除了執政黨之外,已有台灣基進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等小黨表態支持。這是台灣人在要求明確的自我定位,務實地尋求表裡如一有尊嚴的名,要向世界宣告:我們是台灣人!   我們不會不切實際地要求蔡英文總統要立即完成獨立建國的工作,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認為若未能一次完成全部正名工作,蔡總統就是在騙票。蔡總統在2016年第一次當選後,已然確立了「維持台灣邁向獨立的現狀」;在2020年連任時,用模糊的「中華民國台灣」,不是讓中華民國死灰復燃,而是更進一步走向台灣,堅定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立場。值此民氣可用之際,我們希望蔡英文總統能繼續前進,善用817萬選票的支持,盡力實現選民的託付。   不論這波正名的浪潮,最終有多少成效;比起實質的結果,我們更期望台灣人在心理上堅定追求獨立的意志,成為實現建國理念的依靠。任何一點往獨立建國方向的進步,或任何一項有助於找回台灣自我的正名,無論多麼微小,都會是台灣未來重要的資產。當統派將這些台灣人尋求自我的行動,污名為無聊、拚選舉、搞政治、又不能改變甚麼、要花多少錢時,我們必要清楚的認知,那只是反動的話術與遮掩親中主張的遁詞。歷史的舞台已經搭好,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所有我台灣我驕傲的台灣人一起不懈努力,期待著台灣人自己當家做主,卓然獨立的那一天到來。

堅守本土執政 台灣繼續前行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聲明稿】 2020/01/12   2020 大選順利結束,恭喜蔡英文總統不但贏得選舉,更獲得有史以來最高的得票數:817 萬票;顯見蔡總統抗拒中國併吞、堅持改革的執政方向,深深得到台灣人民的肯定;台灣也藉此再次向國際大聲表示「拒絕被中國統一或被中國併吞」的訊息。也恭喜民主進步黨,儘管有2018地方選舉巨大的挫敗和新興政黨的分食選票,民進黨仍然維持了國會單獨過半的席次,再次完全執政。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曾在蔡英文總統參選 2016 年總統大選時與就任後,多次聲明提醒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應該是「維持『台灣走向獨立的』現狀」的路線,才不會因為「維持現狀」可能的保守性和侷限性,而在走向獨立的意志有所妥協。就如同蔡英文總統談的「中華民國台灣」應該更走向台灣,而不是任由「中華民國」造成台灣認同的混淆。   而今,國際情勢比 2016 年時更為嚴峻。中國近年來,不斷以經濟、軍事、資訊力量向外擴張,試圖「破壞現狀」、改變區域勢力平衡,為禍愈烈,台灣首當其衝;而香港近年局勢,更讓許多台灣人體認到「一國兩制」的謊言,親近中國將會被捲入被獨裁統治的危險當中。尤其是年輕世代,眼看香港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只為一張體現基本民主自由的普選選票,而台灣的統派政治人物,卻在選前相繼向中國輸誠,對於台灣試圖抵抗中國的作為不斷阻撓;這次的大選證明,蔡總統與民進黨願意主動表態堅持台灣主權、抵抗中國入侵的努力,讓青年世代願意全力相挺,無疑是本次勝選的關鍵因素。   一如我們在選前所指出,2020 大選,將是台灣能否向世界展現意志,拒絕中國併吞、繼續走向民主、成為獨立的正常國家的分水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希望蔡總統與民進黨人,能更深切體認到台灣人民期盼民主能維繫、主權能獨立,與追求國際承認的願望及必要性。在這次的大勝之後,以新的民意為後盾,繼續推進「維持走向獨立的現狀」的路線,開始為制憲、正名的工程做準備。   也一如我們一再呼籲的,維繫本土政權,是邁向獨立建國的必要基礎。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認為,承擔了青年世代的未來與願景、即將邁入第二任任期的蔡英文總統,除了積極回應年輕世代的支持,更要培養下一批具有本土意識、能承接台灣未來政局的俊彥之士。台灣每四年就陷入親中政黨可能執政的危機感中,必須積極打造台灣成為被承認的獨立國家,才能擺脫無建設性的傾中(出賣主權)與否議題糾纏,最後讓台灣成為由本土政黨輪替並互相競爭的國家。   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台灣人已用選票告訴全世界,台灣人要做自己的主人。我們期望選票的另一端,蔡總統肩負起全體台灣人民共同的歷史任務。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獨聯盟2020大選民調記者會

  面對中國滲透、假訊息介入,許多偽造民調試圖影響選舉結果,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上週設計問卷,以隱匿主辦者的方式委托執行了一次民調,並於今(25)日舉辦發表會。結果顯示,國人支持漸漸以台灣國取代中華民國的比例,超過了反對,佔人口四成,其立場不同,也清楚區別了蔡英文與韓國瑜的支持者,相反地,社會經濟位置無法區別出兩造陣營。另外值得注意的,這是國內首次問出鐵票程度的問卷,而蔡英文的鐵票已經超過韓國瑜的總支持度。   台獨聯盟民調小組召集人魏聰洲 先生於簡報中表示,對於台灣國取代中華民國的政治意見,儘管兩位總統候選人支持群眾有鮮明的對立,但在政黨票的支持者裏,只有台灣基進、時代力量、民進黨、國民黨有可清楚判識的立場,其中的台灣基進支持者的立場近乎清一色,很引人注目;相反地,綠黨與親民黨內部有認同對立問題,民眾黨則是以無感於此問題的人居大宗,是國內唯一如此選民結構的政黨。再者,如果我們把支持者表示到明年投票不會再改變意見的票稱為鐵票,那除了兩大黨之外,只有台灣基進有七成五以上的鐵票,這造成了它的鐵票還贏過時代力量,儘管其知名度可能還不到時代力量的一半。   會中,被邀請來進行結果分析的台灣教授協會前會長張信堂 呼籲不要過度樂觀,中國並沒有停止透過金援來發展台灣地方組織,也沒有停止操弄我們視聽認知。一旦失手敗選,台灣就會香港化、甚至新彊化。他表示:我們和獨裁中國的距離就是一張選票的距離。   同樣在記者會分析結果的作家馮光遠 表示,台灣要往小而多元、小而富、小而美的方向發展,拋棄大中國意識,他呼籲支持在此有專業的小黨,同時也批評過去參與過的某小黨,由於鎮日追逐鎂光燈,沒有發展出大黨無法勝任的專業,致使庸俗化。魏聰洲也補充分析,經過計算,只要轉移1%的選票給台灣基進,台派整體就可以多一席,民進黨與基進黨也可以進行政治分工,將台派最大化;他提醒:全國各政黨不分區名單中,只有台灣基進有提出抗中的專業名單。   最後,台獨聯盟陳南天主席 期待蔡英文能注意到:以台灣國取代中華民國已有四成民意支持,不能再無任何作為;他重申,台獨聯盟上月各地中央委員以多數決議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政黨票支持台灣基進黨,就是支持這樣的民意進入國會。最後他提醒,總統大選絕不能掉以輕心,要把人拉出來投票,一定要把勝選距離拉大,我們沒有本錢躊躇與分裂。   民意調查結果投影片連結: http://bit.ly/35waehE 相關報導: 【獨派首波民調:蔡英文總統穩定領先政黨票支持台灣基進 —— 台獨聯盟2020大選民調記者會】 pourquoi.tw/2019/11/wufi-2020-election-poll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