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宋楚瑜向西鄉隆盛看齊──對末代省長的建言

連根藤◎台獨聯盟日本本部中央委員

九月初一回台一禮拜,看到行政院的所謂「精省」作業,只因宋楚瑜省長以省府員工利益為名反對精簡省政作業,造成長期化的對立。筆者寫此文章,旨在希望宋省長在緊要關頭,能向鄰國日本的民族英雄西鄉隆盛學習,以成全政府的改革。

■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

台灣的「精省」或廢省改制,與明治政府在一八七一年所實行的「廢藩置縣」非常類似。所謂藩,即軍閥也,其管轄下有數十萬或數百萬武士和庶民,形成一個準國家。蔣介石年青時曾領導北伐軍閥,強化中央,可能是學習明治維新的改革而來。

薩摩藩和長州藩在聯合打到幕府,建立明治政府以後,武士無所事事,有的飲酒滋事,在江戶(東京)造成緊張。有鑑於此,西鄉建議「征韓」以減少過剩的軍事力而被改革派所反對。不但如此,明治政府採取「廢藩置縣」政策,將藩制解體,將其廢藩置縣。這樣一來,作為藩主私兵的武士面臨失業而流浪街頭的悲運,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此之謂也。西鄉部下的武士非常不滿中央政府的作法,有意推翻中央政府。西鄉見狀,把氣憤的武士帶回鹿兒島,以減輕江戶的緊張局面,在此可看出西鄉要成全大局的心胸。

遠離江戶以後,西鄉部下的武士和學生的不滿與日俱增,終於在一八七七年發起抗中央政府的「西南戰爭」。站在西鄉的立場,他挾在部下與中央政府之間;他最同情部下的不滿,只有參與部下的造反。他並非反對改革,更不希望日本內戰,終於被中央軍打敗,在城山切腹自殺,成全明治維新的大改革,享年五十一歲。今日西鄉的銅像高高聳位於東京的上野公園,日本人對這位能成全改革而陪部下同歸於盡的犧牲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司馬遷曾曰:「非死者難,處死者難」、「慷慨犧牲易,從容就義難」,倒幕英雄的西鄉陪部下犧牲以成全改革,從容切腹就義,難也。他成為明治維新史的「第一武將」。

■對宋省長的建言

由此可知,改革必須有一部份人犧牲,宋省長為省府員工爭取權益理所當然,但是改革應優先於某些人的權益。省府員工和宋省長之損失不會大於日本幕府末期的武士和西鄉吧,希望知進退,自求自處之道。

國府統治台灣類似江戶幕府統治日本,前者需要「還政於民」;後者需要「大政奉還」。如果沒有美國的貝利提督以船堅砲利的黑船迫幕府開港貿易,日本人不會有危機感而掀起「倒幕」和維新。同樣,如果沒有國際孤立和中國的文攻武嚇,台灣不會有民主化和廢省的改革要求。改革是時代迫出來的。

蔣介石武裝集團占領台灣以後,在台灣建立省制,強制將非中國領土的「台灣省」併入中國的一省。一九七一年,聯合國決議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以後,不屬於中華民國領土的台灣,當然應該廢省以後脫出中華民國之行省;以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繼承中華民國時,賠了台灣,此即「廢省」讓台灣回歸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台灣的原點,以避免台灣被捲入「國共總結算」時的犧牲品之道理也。

對台灣住民而言,「台灣省政府」、「台灣總督府」都是外來統治機構的象徵,必須在台灣住民獲得自由以後廢除。後者已經消失;前者正在廢省或精簡省政之下使之成為歷史名詞,這一點,宋省長應該理解和提出共赴「國難」的心胸。廢省固然是去除疊床架屋的國家資源的浪費,但是政治問題和族群感情的問題也存在,宋省長應能理解台灣人的情,您應向省府員工曉以大義,化解精省阻力,讓政府改革和做適當的權益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