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心故事


毛清芬:悼念許文龍

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於 2023 年 11 月 18 日病逝於台南,享年 95 歲。留下無數傳奇故事。無為而治的經營學以及在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將為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給予無限的愛戴與最高的尊崇。 ​ 回顧 1999 年 5 月,許文龍和一位傑出的中國科技人士、以及另一位越南的文化人士三位接受日本《日經亞細亞奬》,頒獎者是日本經團連名譽會長平岩外四先生。平岩會長盛讃許文龍除創立了世界最大的 ABS 樹脂產業外,對藝術和醫療社會貢獻更是令人敬佩。 ​ 2004年,因為福全離開日本代表處的職務,福全和我從日本搬回台灣後,我們曾一年多次隨同當時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拜訪許董事長。他的住處位在台南,老市區內的洋房簡樸而充滿藝術氣息。客廳高掛著數幅他親手完成的兒女油畫像以及擺飾多様西洋雕塑。 ​ 晚餐時候許董事長總會洋洋得意的說「 這些魚是清晨出海釣回來的,蝦仔是當魚餌剩下的!聽說過嗎?台灣俚語「有錢呷鮸(men),嘸錢免呷!」⋯⋯引來陣陣笑聲。 ​ 餐後的家庭音樂會是最愉快的時光,奇美基金會裡的同事各有所長。龬琴、小提琴、手鈴鼓、三角鐵、女高音、女中音,許董事長的曼陀林及小提琴最受注目。大家合唱的歌曲以日本和台灣歌謠為主,整個夜晚宛如敍述著台灣歷史沿革,情緒也隨之波瀾萬丈,久久不能自已。 ​ 許董事長所創立奇美博物館建築師是台南人,據說是許董事長的堅持,需要信賴台灣的人才!博物館內以大、中、小提琴的典藏膾炙人口。十多年前挪威政府曾向奇美博物館商借一支1744 年的名琴,回到挪威皇宮完成一場隆重的演奏會。 ​ 這把名為耶穌‧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的小提琴,是推廣挪威音樂,被挪威人視為民族英雄的挪威小提琴大師奧雷.布爾(Ole Bull, 1810-1880)的持有琴,1992年成為奇美博物館的收藏。 ​ 許董事長和前總統李登輝交情之深,衆人皆知。許董事長不諱言曾向李前總統表示「台灣如果一半給我的話,我會將稅金減半,公務員也削減八成」。我猶記在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報導中亦曾揭露這個場景。 ​ 2005 年中國《反分裂法》,台灣和海外同步召開 326 大遊行,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也抗議中國蠻橫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遊行前夕,已經於 2004 年退休的許文龍董事長,此時突然發出兩岸同屬一中、支持反分裂法、反對台灣獨立的言論,眾聲譁然。當然,沒有人相信心懷台灣主體意識的許董事長是自願寫出。 ​ 後來揭露的事實是,許文龍也是因為中國脅迫而被迫退休,中國食髓知味繼續要脅許文龍董事長,他因為要保護幾十萬的員工,被迫寫出不得已的聲明。台灣人也看在眼裡,雖然不捨他的無奈,也沒人會因此懷疑他的人格。這反而說明中國經濟脅迫、以商逼政的惡劣行徑,不論是胡錦濤還是習近平時代,台灣人在中國的投資風險都相當地高。 ​ 2011年 12 月聖誕節前,許董事長再次帶領家庭音樂團員北上,在北投「加賀屋」宴請李前總統伉儷、獨盟朋友以及數位政治受難者。許董事長特別給剛去逝一個多月的黃昭堂主席留下一個座席,酌酒懐念並演奏「化為千風」一曲,以茲紀念。 ​ 許董事長雖然與世長辭,他留下了奇美博物館和奇美醫院的永續發展。更令人珍惜的是,他充滿自信、尊嚴、打拼與驕傲的台灣精神,供我們世世代代台灣人永遠敬仰。 ​

悼念莊秋雄 Strong Chuang

咱的同志莊秋雄 Strong Chuang 於2022年8月7日過世。莊秋雄自2002年罹患鼻咽癌,雖與病痛搏鬥20年,仍積極參與台灣獨立建國的事務。今年(2022)5月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盟員代表大會中,身體虛弱的他在兒子Tim的陪伴下,堅持參加會議。他說擔心之後沒有機會再見到大家,想看看盟員同志朋友們,想不到他一語成讖,令人相當難過與不捨。 許多年輕盟員可能不知道,1971年用來進行台灣島內宣傳工作用的標誌(「△」和「○」組合成類似「台」字),就是莊秋雄所設計;1990年代台獨聯盟黑名單闖關遷台時,「獨立作伙來,建國咱這代」的口號,也是出自於他的靈感。 莊秋雄(1939-2022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南州學甲庄,在他的自述中提及他原本是出身於富裕的地主家庭,蔣家政權佔台以後因為種種因素而家道中落,也讓他的成長學習過程艱困。但勤勉好學的他在困境中考上了台大土木系,畢業後於 1965 年前往美國留學,時年26歲。 於美國的求學階段,莊秋雄呼吸到台灣呼吸不到的自由空氣;也因為進入被譽為台獨運動西點軍校的堪薩斯州立大學(KSU),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到很多批判國民黨政權的書籍資料,讓他了解到國民黨如何在制度不公的狀況下魚肉人民,並更進一步體認到國民黨外來流亡政權的壓迫,反省自己在黨國宣傳教育洗腦下的渾渾噩噩後,成為一個覺醒的台灣人。他曾苦讀王育德日文版的《台灣》,不再以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從而為台灣人自決建國的目標而努力。他認為台灣獨立不只是形式上國號的改變,還必須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價值觀上典範式的變革(paradigm shift)。 1967年取得堪薩斯州立大學碩士後,莊秋雄轉往普渡大學,並於1970年取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從踏上美國留學一直到取得博士學位,莊秋雄也同時親身參與並經歷海外台獨運動壯大的過程,1966 年他與同樣「覺醒獨」的同志組成「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經過幾年的串聯,1970 年形成了涵蓋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WUFI)。 一直以來台獨聯盟的同志們為了串聯更多人,號召更多的同志,各地的同志會在美國各地成立並積極參與台灣同鄉會,亦會根據各人專長與特質鼓吹成立婦女會、教授會、醫師會、工程師會等等,或是透過擴大議題的關懷面,來進行理念的散播與影響,以助推向台灣獨立建國的目標,例如成立「台灣人權協會」(FAHR)。莊秋雄也不例外。1967年他前往普渡大學念博士時,也成立「台灣同鄉會」,並擔任第一任會長,直接與中國同鄉會對抗。 當年,參加海外台灣同鄉會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並不太一樣。這些組織的成立與存在不只是聯絡同鄉情感的團體。當時海外組織如果標示「台灣」,就會被中國國民黨視為台獨聯盟外圍組織,進而被國民黨海工會以及中華民國的駐外代表處盯上。他們亦會派人暗中潛入同鄉會,然後加以監控。被認為意圖叛亂顛覆有思想意識忠誠問題的人,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就會變成無法拿到返台簽證的黑名單,一輩子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台灣。因此,不管是1992年刑法100條尚未修正之前,或是把時間拉到2000年民黨黨執政之前,海外同鄉會會長,除了有台獨意識、不怕被列為國民黨的黑名單的人之外,少有人敢擔任。 當時海外留學生常常需要逃避國民黨的校園特務(俗稱「抓耙仔」)的監控,這些校園特務除了暗中打小報告,還會騷擾、恐嚇。許多反抗不公、有自由、民主、批判精神的海外台灣人,長期活在驚恐,連家人也不例外。比如說莊秋雄的兒子「Tim」(1971年出生,名字是「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台灣獨立運動的英文縮寫)讀小學三年級時,當年9歲,學校要他填寫家裡地址,他不肯,也問不出原因。老師帶他到校長室,進一步溝通,最後他才哭著說「填了,KMT就會知道我家住址,會派人殺我爹地」。後來才知道,Tim一周前參加了1981年陳文成被謀殺後在美國所辦的追悼會,許多參加者戴著面罩,追悼會的場面壟罩著哀戚與恐懼的氛圍所致。 蔡靜輝博士曾回憶,1967年閱讀到《台灣通訊》,有一位作者羅雲莊的文章對他特別有吸引力,是他從事台獨運動的重要啟蒙之一。當時他不知道羅雲莊是誰,後來詢問負責組織部的楊宗昌,只知道羅雲莊是筆名,目前還活躍在台獨聯盟。由於台獨聯盟因為對盟員資料保密,以避免被國民黨滲透,反而傷害到盟員,因此為了安全起見,獨盟盟員平常即使認識,見面時習慣不握手、不寒暄、不互相關心、不也不問私事,在一起的互動也集中在討論運動推動。一般情況下,盟員不會知道誰是盟員,所以他也沒有多追問,楊宗昌當然也沒有多說。直到1993年前衛出版社出了莊秋雄的文集《海外遊子台獨夢》,收錄許多以羅雲莊為筆名的文章,蔡靜輝才知道原來莊秋雄就是羅雲莊。 《海外遊子台獨夢》收錄了許多莊秋雄的文章,首先是1960-70年代「美國台獨聯盟」的《台灣通訊》(Formosagram),1972年開始則是發表在《台獨》月刊、1981年後則發表在《台灣公論報》。2002年莊秋雄再次將發表在《台灣公論報》的文章,集結後出了《海外遊子台獨夢》的續集。 有三件事情,是莊秋雄覺得他跟台獨運動最有關係的事情,略作說明如下: 1978 — 1979 年期間,為了援救台灣政治受難者,莊秋雄投入了「台灣人權協會」(FAHR)。當時他任職寶潔(P&G),副董事長巴特(Owen Bradford Buttler)率團訪問台灣後,莊秋雄求見巴特,會面時,莊秋雄向巴特解釋台灣人是如何受到國民黨外來政權壓迫,並列舉了228到白雅燦、陳明忠、顏伊謨、黃華、楊金海、王幸男、施明德等人的狀況。巴特後來則承諾向辛辛那提的國會議員格迪森(Gradison)表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必須加上「人權條款」,也就是我們在台灣關係法所看到的「所訂定的一切、不得有違反美國在人權方面的關注, 這尤其包括所有約一千八百萬台灣住民的人權。因之維護並強化所有台灣人的人權在此確認是美國的目標。」 後來透過檔案揭露證明,多虧了莊秋雄透過民間外交,以及其他參與美國國會聽證的台灣人如陳文源、王能祥、陳唐山、許富淵、張旭成和彭明敏等以不同方式參與,才使得《台灣關係法》得以在戒嚴時代訂定,保護到台灣人。也讓美國在日後(如美麗島事件、黑名單闖關)能夠以維護台灣人人權名義介入,救援被國民黨羅織罪名的政治受難者。 雖然台灣在1987年解嚴,但是仍有許多海外台獨人士無法獲得簽證回台。1988 年,已經被禁止回台長達26年的莊秋雄,技巧性獲得簽證,回到了台灣。同行中有創立「北美台灣婦女會」(1988)的吳秀惠醫師,她被拒絕入境時,莊秋雄則趁機場的混亂順利闖關。莊秋雄下定決心,不浪費這次難得的闖關。除了透過周清玉安排,去台北看守所看了被關押的許曹德、蔡有全以及5·20事件中的林國華、李江梅、蕭裕珍、張再凱等人,他接著一改原本的低調,不只公開現身、而且上台演講、甚至還以「台獨聯盟中央委員」身份公開表態。他接連參加顏錦福舉辦,探討台灣未來前途的民眾大會,以及第 15 屆首次返台召開的世台會。因為他的出現、演講、表態,不只受歡迎,也感動了現場的大眾,不少人因此流淚,不只是因為他現身奮力鼓催台獨建國理念,也是憂心他未來可能的遭遇。因為在一天前,僅是因為台獨聯盟盟員身分曝光的莊國銘、黃光雄,就分別被國民黨判處10年和5年重刑,而莊秋雄卻是要代表台獨聯盟整個組織在世台會公開發表報告。他克服了內心的忐忑交戰,不畏預知的重刑,決心勇敢突破國民黨的言論桎梏。所幸莊秋雄順利離開台灣,也鼓舞後來更多人闖關。 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突破中國封鎖而回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時,莊秋雄以台獨運動者身份,公開要求李登輝以「台灣總統」身份發表演講,而不是中華民國總統。相較當時李登輝作為國民黨黨主席、以總統身分代表中華民國這個外來政權,不難想像獨派人士一定會對李登輝進行嚴厲批評。不過,莊秋雄曾說當時他對李登輝個人的本土意識並不懷疑,更希望李登輝澄清國家定位問題,讓國際上進一步注意到「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也因為李登輝「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讓人可以合理質疑他對台灣朝向獨立的立場是否堅定。但是,後來看到李登輝執政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貢獻,莊秋雄也不吝一改之前態度,清楚表達他的尊敬與感佩。 莊秋雄是同志眼中堅毅不屈、樸實低調的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因工程背景出身,妨礙了他對詩、文、繪畫的熱愛。作家林雙不曾說在莊秋雄的文章中清楚看見所欲表現的對台灣誠摯深刻的熱愛、抵抗運動中的純粹性;作家吳音寧則說二舅莊秋雄是一位「反抗權威、為理想打拼的好典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失去的一位長期致力於獨立建國的同志,在不捨之餘,跨世代的同志們將更加的努力,一起達成咱的建國目標。
理念主張

守護台灣防堵武漢肺炎—台灣人的尊嚴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 王明理 委員長   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大並延燒全世界。3月22日截稿為止,全日本已經有 1,814人確診感染、 41人死亡,前景仍未臻明朗。疫情初期,歐美各國猶如隔岸觀火,如今武漢肺炎這把火也燒身上,為防堵疫情持續延燒,不得不採取鎖國政策等措施來因應。(4月12日,日本含鑽石公主號郵輪,感染確診7,638人、死亡144人)   當中,相繼備受各國稱讚者是台灣政府的防疫作為。台灣政府持續推出迅速且有效的防疫對策,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丹麥前首相安德斯(Anders Fogh Rasmussen)撰文投書《美國時代雜誌》《TIME》,述說「全世界應該學習台灣經驗」。事實上,以色列與紐西蘭紛紛採用台灣模式抗疫、歐盟以及美國也向台灣提出協助合作請求。   筆者將嘗試透過逐步說明與解析,台灣是如何規劃與執行防疫政策,藉此提供日本或其他國家參考,從中獲得有效助益,或許同時也可窺見一直以來在中國壓力下,不被充分認識的台灣是甚麼樣國家的真實樣貌。   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 去年十二月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傳出不明疫情發生時,台灣正處於隔年一月十一日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改選的激烈選戰當中。蔡英文總統即使每天在全台各地進行選舉行程,無論再怎麼忙都緊盯著武漢疫情的數據演變,不間斷地指示需高度注意疫情發展。有賴於此,選後便可在第一時間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整合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全力守護台灣的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並召開跨部會指揮中心會議及專家諮詢會議。   疫情指揮中心成員,幾乎都是曾經參與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大流行時的優秀人才。當時,SARS迅速擴散,造成 73人死亡,其中 37人直接死於SARS病毒感染,間接死因36人。不被允許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台灣,即使在爆發全球性傳染病事態,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相關資訊,從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即刻有效防堵疫情發生。這次武漢肺炎的防疫政策,就是汲取當時的刻骨慘痛經驗,應運而生。疫情指揮中心的主要人物,陳建仁副總統是公共衛生學界的權威專家, SARS期間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當時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或疫情震央的中國,都沒有提供任何疫情相關資料,他只得獨自一邊摸索規劃防疫對策、邊指揮調度,最後成功防堵疫情。全台灣國民對陳副總統有相當高的信賴感,蔡英文總統也給予全權信任。 SARS當時,蔡總統本人位居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與中國溝通,親身經歷並深刻體會即便攸關人命,中國也不會給予任何的幫助。因此,完全不寄望中國或世衛組織,當下立斷部署防疫相關作為。這也就是台灣較之日本或其他諸國,可以超前部署防疫作為的表面原因之一   現在的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在 SARS當時擔任台北縣長充分發揮領導才能,利用十天不到的期間內,將一般普通醫院改造為傳染病專責醫院。行政院陳其邁副院長本人也是公共衛生界的專家,同樣地在 SARS期間作為立法委員,在陳建仁指揮之下也是相當活躍的優秀人物。   即將在今年五月接任副總統職位的賴清德,是曾經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的醫生,台灣擁有這麼多醫療相關背景的人擔任部會首長要職,是有原因的。台灣人雖然在日本統治時期(1895-1945)就已經可以修習醫學,然而,無論是日本統治時期或戰後中華民國時期,台灣人作為被統治者,優秀的台灣人才無法擔任或從事政治要職,因此轉往醫學方面發展。台灣人的衛生觀念雖然是日本時期由後藤新平引進,然而發展至今,台灣完善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一點都不輸給日本號稱世界第一的健康保險制度。   有關這次武漢肺炎的危機意識,在日本的情形是民眾與媒體比政府先意識到危機感,因此對於政府未能及早採取防疫作為,產生諸多質疑與不滿。與此相對的,台灣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TCDC)則站在民眾前面,隨著疫情發展不斷的推陳出新防疫作為,並利用各種管道向民眾宣導。   這當中也包含目前最受全世界矚目,年僅38歲的政務委員唐鳳(相當於日本的資訊科技部長)。唐鳳非常年輕時便在美國科技業界展露頭角,後來返台以所學積極參與台灣的公共事務。唐鳳運用科技,規劃不受層級化行政組織結構束縛的「開放政府」體系,能夠有效地整合政府資源與提升行政效能,並使民眾更便捷地取得政府服務,包含稍後要介紹的口罩程式。台灣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不在乎他(她)只有國中肄業的學歷,與跨性別認同身分(transgender),毫無偏見地接受這樣的她擔任政府要職。   台灣政府從今年一月以來不間斷地防疫作為,歸納起來就兩大主軸,防堵疫情傳染擴散與消弭國民的不安全感。   消弭國民不安情緒所採取的做法就是,徹底的資訊透明化。設在衛服部疾管署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最少舉行一次記者說明會,向民眾說明最新疫情發展的進度與應變措施。事務繁忙的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每次都親自主持記者說明會,詳細述明疫情進展,並客氣地回答記者的所有問題。他誠懇的態度國民給予其相當高的評價。更進一步產生效果的是,使用「疾管家」的LINE官方帳號,因應疫情每天至少更新兩次,提供國內每天的確診案例、所有國家的疫情最新發展等訊息。由於政府的開放態度,讓台灣民眾到目前為止都很安心且持續地關注政府的最新應對措施。緊接著,舉幾個實際防疫作為來說明。   果斷實施入境管控措施 防堵疫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阻絕病毒於境外。為此,實施入境管控措施,一旦發現感染確診者,除施予收治醫療,為避免與其接觸者遭受傳染,徹底調查確診患者的接觸史,對所有與之接觸者進行檢疫與防疫工作。目前為止幾乎掌握所有確診患者的感染源與接觸者。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1月31日才定調為「國際關注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然而台灣早在 1月26日便限制中國湖北省居民入境、 2月6日更升級限制所有中國籍者不得入境台灣。其後也隨著其他國家的疫情發展,逐步調高警戒層級,截至 3月20日為止,除南美洲與南非外,對所有國家入境旅客限制其入境。就防堵疫情觀點而言,為了保護自己國民安全,對其他國家採取小心謹慎態度是正確的。   口罩配給 作為最具象徵性的防疫作為,以下將多所介紹說明關於台灣的口罩政策。直到今年一月底前,台灣與日本相同,口罩幾乎仰賴進口。一旦無法自中國輸入口罩,民眾便難以在零售市場上購得口罩。就此,台灣政府洞燭機先,率先做好各種準備,目前已經可以穩定供應一定數量以備民眾購買。   *民眾在舊曆年工廠停工期間,搶購口罩,店家銷售一空。為避免民眾恐慌不安情緒擴散,政府公告釋出庫存口罩供民眾購買,並著手實施口罩每人每回3片的購買制度。 *禁止口罩寄往國外,並限制出境者每人最多以攜帶五盒(每盒50片)為限。 *1月31日,全面徵收國內所生產口罩,由政府統一管理。 *政府出資兩億元新台幣,興建六十條口罩生產線。全台二十幾家相關機械製造商共同合作,由軍方支援不足的勞動人力。三月中旬,達到每日1,000萬片的口罩產能。至此,台灣從口罩輸入國,轉身一變成為全世界口罩第二大生產國。疫情期間所生產的口罩數量由政府全面收購,等到疫情結束過後,口罩生產設備全部無償讓與業者。 *健保卡實名購買制。全民依身分證字號最末碼,區分單雙數、再各依每週單雙日購買,星期日則不分單雙號皆可購買。原先設定依健保卡每週每人可購得2片口罩,截至 […]

陳炘紀念日(1893年12月7日—1947年3月11日)

【紀念】陳炘紀念日(1893年12月7日—1947年3月11日)  陳炘,台中縣大甲鎮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返台後加入林獻堂等人所創辦的台灣文化協會,同時籌組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以此對抗日本人對台灣人施加的金融經濟壓力,是台灣金融界的先驅,對台灣­金融體系奠基貢獻良多。 1947年3月11日,遭國民政府逮捕後,被警總秘密槍殺身亡。陳炘長子陳盤谷在一篇追念父親文章中,回憶當年情景: 當二月底事件發生時,父親正罹患惡性瘧疾躺臥在床。有一天,陳儀派部下前來傳喚父親。母親以病情惡化為由,極力反對。但是父親卻說:「國家有事,我怎麼可以因私事而把公事置於腦後呢?」於是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答應前去和陳儀見面。 ……大約過了三十分鐘後,父親滿臉笑容地走了出來。  ……到了三月十一日上午六點,門外突然出現一陣騷動。我立刻下床奔到客廳一看,已有四、五名警官站在那兒。其中之一為臺北市警察局刑警隊長林致用。我正打算上前打招呼時,父親已在母親的陪伴下走進客廳。父親輕輕地拍拍我的肩膀,說道:「要聽媽媽的話。」然後就坐上吉普車走了。我作夢也沒有想到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父親,而且是永遠的訣別。 資料參考: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頁 89、90 http://ppt.cc/FMCC https://goo.gl/LKJOdb

文學家楊逵紀念(1906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

【紀念】文學家楊逵紀念(1906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   本名楊貴的文學家 楊逵,以楊逵為代表筆名,乃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並於1934年以〈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是台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   以〈壓不扁的玫瑰花〉一文知名的文學家楊逵,一生用文學創作追求實踐社會運動的理念,亦被稱為「用鋤頭於大地寫詩,用筆在獄中對抗威權」。多次於日治時期參與農運、工運。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和葉陶雙雙被捕、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幸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命令,撿回一命,同年獲釋;1948年因起草「和平宣言」,觸怒時任台灣省主席陳誠,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並於1951年開始在綠島服刑,入獄期間,寫作不輟。   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其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擔任美麗島雜誌社社務委員,反抗 #國民黨 威權體制直至1985年辭世。 資訊:http://www.twmemory.org/?p=5317 https://goo.gl/p3DMTY #國民黨 #民進黨 #二二八事件  

畫家陳澄波紀念(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

【台灣人、心故事】畫家陳澄波紀念(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 “他,是油彩的化身,畫筆似劍,揮灑出氣勢磅礡的繪畫世界。畫作〈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第一人,為台灣美術運動揭開序幕,以畫作描述並記錄下時代的記憶。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陳澄波 與潘木枝、盧炳欽、柯麟、陳澄波、邱鴛鴦(以上皆嘉義市參議員)、劉傳能等六人擔任「和平使」前往協商,盼能穩定局勢。不料,只有邱鴛鴦、劉傳能兩人順利回來,其餘全遭對方拘捕,並用粗鐵線貫穿手掌,捆綁起來。這些人被國民黨軍隊推上軍車,從嘉義市警察局沿著中山路羞辱式的遊街至火車站前,並逐一槍決。那一天,也是國民政府頒訂的「美術節」。 圖像引自:http://ppt.cc/fAIs https://goo.gl/vQUh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