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從藍綠市議員得票消長看北高市長選舉

林朝億 媒體工作者 12月9日,北高選舉落幕,各種選後分析紛紛出爐。其中,大多數的專家大都以過去藍綠在這兩個直轄市長的選舉結果為基礎,分析這次藍綠實力消長(見表一、表二)。一般來說,這些分析大概也不出下列這幾項結論: 1. 比起2002年的馬英九,郝龍斌少了18萬票(10%得票率);謝長廷則多拿了4萬多票,得票率增長了5%;而國民黨又在高雄市輸了市長選舉,國民黨是敗選,民進黨則是止跌回升。 2. 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只有64.52%,比起4年前的70.61%少了6%多;而高雄市長的選舉雖然兩黨候選人實力接近,但是投票率也是只有67.93%,比起4年前的71.38%,也是少了3.4%左右。這意味這幾年政黨惡鬥結果下,選民對於政治熱情有消退的情形。 3. 國民黨應贏未贏,馬英九是這次選舉最大的輸家,替原本看好的2008年總統大位,投下了一個隱憂;而謝長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高雄施政滿意度又是陳菊當選的最大基礎。讓原本被視為砲灰的他,選後站上綠營總統候選人的領先地位。至於行政院長蘇貞昌誤判情勢,在處理國務機要費、首長特別費表現出來的曖昧態度,暗傷甚重。 表一:1998/2002/2006台北市長選舉主要候選人得票情形 資料來源:中選會網站 表二:1998/2002/2006 高雄市長選舉主要候選人得票情形 資料來源:中選會網站 當然,也有人從市議員的席次增長來補強上述的觀點。舉例來說,雖然相對4年前,國民黨在台北市議員的席次增加了4席,但是若是以泛藍為整個區塊來看,泛藍的席次則是從2002年的33席,掉到30席,少了3席。泛綠則是從2002年的17席增加到20席(見表三)。 表三:1998/2002/2006 台北市議員選舉各政黨得票情形 高雄市議員的選舉,則是泛藍的席次從4年前的19席,增加2席,成為21席;泛綠則是維持平盤,跟2002年的16席一樣。原本在高雄市具有一定實力的無黨籍人士,相對於4年前當選9席,今年只有7個人當選(見表四)。選舉結果一方面預告了高雄市議會政黨政治的來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為什麼民進黨在高雄市長選舉會這麼辛苦的原因。 表四:1998/2002/2006 高雄市議員選舉各政黨得票情形 不過,這樣的分析還是太嫌粗糙。在這裡,我們引進藍綠板塊得票率消減的概念,來提供我們進一步的分析。這個分析法主要是分析近20年來藍綠陣營在同類型選舉的得票率消減後,得出幾個有趣的現象: 1. 除了2004年的總統大選外,不管是在總統選舉、立委選舉、縣市長選舉、縣市議員選舉、鄉鎮長選舉,泛藍的基本盤都大過於泛綠的基本盤; 2. 每次的選舉,比起上一屆的同類型選舉,藍綠的基本盤差距都在縮小,「以立委為例,從1986年立委選舉起,每次選舉,不管民進黨的得票是否明顯成長,但是,(泛藍—泛綠)的得票率差距,一向都以每屆4~6%的幅度縮小」。唯一一次的例外,是2005年的縣市長選舉,藍綠的差距從2001年的3%左右,一舉被拉大到8~9%左右。 幸好,這次北高市議員選舉結果,並沒有出現「逆轉」的情形(見表五、表六)。甚至說,台北市的情形還相當亮眼。比起1998年陳水扁、馬英九大戰情形還多進步了7%左右。可見這次選舉,即使綠營在市長選戰上,表面上不如1998年來得理想,但是在市議員選舉上,卻是有大幅的斬獲。 表五:1998/2002/2006 台北市議員選舉藍綠板塊得票情形 同時,當我們把焦點轉移到高雄市議員的選舉時,會發現相對於4年前雖然藍綠差距已經拉到6.6%了,但是今年這個幅度卻沒有明顯的縮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陳菊僅能以1114票的些微票數稍微贏過黃俊英的原因了。 表六:1998/2002/2006 高雄市議員選舉藍綠板塊得票情形 為什麼要引進所謂「藍綠板塊得票率消減」的概念作為分析工具呢?因為,這套工具也間接提供我們一個動態的選舉分析工具。並在樣本數放大後,避免因為首長選舉時(總統或市長)單一候選人的個人特質,誤導了我們分析藍綠板塊的客觀現象。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很難確定台北市、高雄市市長選舉時,藍綠板塊到底真正差距多少時,我們可以透過其同時進行的市議員選舉進行分析。當然,這樣分析不是說,市議員選舉完全受到市長選舉影響,而忽略了個別市議員候選人選區經營的能力。但是,至少它可以提供給我們下列幾個簡單的推論: 1. 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確定市長選舉與市議員選舉的正負關係。但是透過高雄市市議員選舉板塊縮小及民進黨得以在一對一選舉中拿下高雄市長寶座的情形來看。除非特殊情形,否則綠營想要拿下市長寶座時,與泛藍在市議員板塊的差距還是不能太大。 2. 雖然一般認為,台北市藍大於綠的情形相當嚴重。但是隨著外在政治局勢的變化,這個板塊差距的確迅速縮小中。而且,如果綠營能採取適當的選區經營策略,並在大選期間推出適當的候選人(市長及市議員),這個板塊縮小的速度也許在未來的幾屆選舉中,還會進一步加速。 3. 雖然外界認為,台北市「中國城」,除非泛藍分裂,泛綠在這裡很難贏得市長選舉。但是,我們從高雄市的市議員基本盤來看,如果泛綠好好經營基層,經過一或二屆選舉,把跟泛藍在市議員的板塊差距縮小到6或5%範圍下,只要推出條件優秀的市長候選人,泛綠還是有當選的機會。

黃昭堂:扁稱無蘇修 非贊同西進

李欣芳◎自由時報記者 陳水扁總統強調只有台灣優先路線,沒有所謂的蘇修路線,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昨天 (2007年1月1日) 表示,除非蘇揆改變其開放的兩岸政策,否則他不會支持蘇揆選總統,他認為蘇貞昌還是有所謂的蘇修路線,因為蘇揆跟前新潮流系走在一起。 王世堅:扁對蘇善意警告 民進黨立委解讀不一,立委王世堅說,這是陳總統對蘇揆「善意的警告」,蘇揆開放八吋晶圓登陸是錯誤的。立委黃偉哲說,總統一方面替蘇揆背書,另方面則劃出紅線,要蘇揆不要衝太快。立委李俊毅表示,行政院的兩岸政策,可能與總統一貫宣示的基調有些落差,陳總統這麼說可能在拉回台灣優先基調,但沒有外界揣測有撤換閣揆的強烈訊息。 黨團總召柯建銘則直言,蘇修路線根本是媒體炒作出來的。 黃昭堂說,據他理解,扁蘇二人在兩岸政策的看法上有些不同,陳總統指沒有蘇修路線,不是贊同西進,相信陳總統沒有擴張兩岸經貿的意思。 黃昭堂強調,他要替反對兩岸政策開放的人講話,他的基層朋友即抱怨,台灣對中國的過度開放,已造成對台灣產業的打擊,政府不應再開放,台灣對外投資有百分之九十在中國,比例這麼高,兩岸經貿還要擴張到何處?台灣社秘書長楊文嘉則說,台灣社不反對開放零點一八微米晶圓製程登陸,但對放寬企業百分之四十登陸投資上限,並對放寬金馬小三通適用對象及人民幣在台兌換持保留態度。 台教會長何清人也說,以反對八吋晶圓登陸為例,台教會是站在監督政府政策的立場,不會介入民進黨總統初選之爭。民進黨及獨派內部近來均傳出,在立院休會後,閣揆將換人。柯建銘則說,他沒有接獲來自高層的任何訊息,無法評論。 李俊毅認為,總統經歷風雨後回到制高點,給行政院一點壓力,應堅定政策基調,閣揆有堅持執行總統政策基調的義務,假如蘇揆為了二○○八走自己的路,與總統意志有些區隔,就會出現緊張關係。與蘇友好的前立委李文忠認為,有關扁蘇緊張的說法,是空穴來風的揣測。 (原載於自由時報,2007年1月1日)

沒有輸、就是贏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這次台北、高雄市長選舉,被泛藍陣營當作是對於陳水扁總統的不信任投票,相對之下,泛綠陣營認為高雄的本土意識堡壘象徵不能被馬英九突破,因此,把原本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拉高到全國政治菁英動員的層次。 陳菊在高雄得以險勝,除了說是對於民進黨政績的肯定,也是在考驗本身對於內部派系的整合能力。由於陳菊在民進黨屬於美麗島世代、長期為人作嫁,這回首度親自披掛上陣,眾人即使對於其背後的派系操盤者不滿,也不忍讓她落選,因此,在最後關頭所舉辦的造勢晚會,主軸用的是「公道」。 由於背負新潮流在黨內掣肘的包袱,深綠選民一度意態闌珊,不過,在獨派人士相繼南下站台、掃街以後,其他派系的樁腳也不好消極抵制。加上明年立委選舉因為國會席次減半、選制改採單一選區,大家藉市議員選舉操練競選機器,也多少受益於市長選舉的裙尾效果。 當然,棄保效應奏效,將台聯黨候選人羅志明的選票壓到最低,也是陳菊挺住民進黨地盤的關鍵。不過,台聯黨的市議員候選人在高雄因而遭到連累,不只是沒有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反而讓泛綠支持者順勢放棄民進黨的小老弟。其實,如果民進黨先前能盡心整合台聯黨,或許能接收一些淺藍的本土票,那麼,陳菊的選戰就不會如此驚濤駭浪。話說回來,不管是陳菊、還是黨主游錫堃,即使有心,恐怕也無力協調泛綠的提名機制。 在台北市,對於民進黨來說,在選民結構的制約下,本來贏面就不高,除非拉法葉艦案有突破性的發展、或是親民黨的候選人宋楚瑜能挖走一大塊泛藍支持者。不過,經過三次總統大選,泛藍選民已經充分體會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四捨五入」的口訣奏效,因此,儘管經歷馬宋會的危機、以及謝長廷陣營全力打宋,終於還是成功\達成棄保,也讓親民黨在台北市議員選舉泡沫化。 由於成功\守住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孤島,謝長廷戍守有功\,加上趁機擴張市議會的勢力,同時也對明年的立委選選注下一針強心劑,難怪,競選總部的「選總統」呼聲不斷,宛如陳水扁當年連任失敗的場景,只不過,場面不再悲情,或許,這是謝長廷與陳水扁不同的地方。 相較於游錫堃暫時得以保住黨主席位子,行政院長蘇貞昌就顯得比較尷尬,特別是近日來刻意與陳水扁總統切割,雖非有意干預司法,臨陣談三道四,讓民進黨支持者強烈不滿,恐怕有傷其更上一層樓的雄心大志。一直到明年立委初選之前,即使阿扁留任閣揆一職,他必須韜光養晦並且拜託新潮流不要再砲口對內,否則,將喪失參加總統候選人出選的資格。 受傷最大的應該是國民黨主席,本來是大有可為的局勢,不僅未能攻下高雄,連台北市的基本盤也不能守住,可見,對內的整合能力還是展現不出來。面對虎視眈眈的黨內非主流派,能否參選未來的總統大選,令人懷疑。 (本文原載,《聯合報》2006/12/10)

打造新國家 需要新總統

尤榮輝◎台獨聯盟文宣部主任 James Crawford 警告台灣,台灣不能稱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最大的責任在台灣本身,理由是:「台灣從未自我主張自己是一個國家」。 事實上,陳水扁總統一再公開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只是這樣的宣示並沒有得到國際的認可,也就是其「政治強度」還不足夠。 到底台灣或台灣政府應該怎麼做才能表明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而其力道足以讓其他國家認知到一個台灣國的存在實事,且另一方面又不能讓中國藉口武力犯台呢? 運用國民總體意志,以民主方式進行「制憲」與「正名」,好像是比較保險的作法,但要由民間由下而上,以和平方式改造國家體制,工程龐大耗時,世界上找不到成功先例。況且在「鳥籠公投」層層限制下,單由民間力量進行這項工程,成功幾無可能。 若反過來思考,除了由下而上外,另一方面由總統、執政黨來推動,將觀念及作法由上向下,經由媒體、社團、學校、家庭推廣至每一個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台灣過去推廣家庭節育計劃讓「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觀念深植人心,就是由政府帶頭,由上而下成功改造社會的典範。 國家改造工程何其艱鉅,政府或執政黨若不勇於任事、扮演火車頭,而放由民間團體單打獨鬥,可說極不負責任。獨派團體過去努力追求國家獨立地位,就像開挖艱鉅的雪山隧道工程,若只由獨派團體在一邊努力挖掘,則完工日恐怕遙遙無期;若能由政府及執政黨在另一頭同時進行,則工期將大幅縮短。 如將2000至2008年定位為台灣民主及自由的確立期,則2008年開始的台灣總統繼任者,應該進行確立國家主權地位及打造新台灣國的憲政工程。此時,獨派團體在苦思突破「正名制憲」瓶頸的同時,是否也該逆向思考,想想隧道的另一頭也該有個全新的團隊?推舉一個可以擔負大任的國家憲政總工程師在2008年贏得總統大選,也許是此刻獨派團體應該慎重思考的問題。而民進黨的「四大天王」是否堪負重任?是否能走出扁政府的格局?亦不無疑問。

軍購爭議與國家安全

國家的國防、外交應該是超黨派,一個正常的國家在國防或外交上,無論在國內怎麼爭吵,對外則要一致性,此乃一個民主國的理想。事實上,這種理想不太受到重視,往往把國內的抗爭帶到國外去,希望得到國外友黨的支持,如果又和其國內反對的人來往,都會不太愉快。因此,超黨派很難實現,卻也是民主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至於台灣國家認同的問題,其實是認同的對象不一樣,國親兩黨也是有國家認同,只是認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但台灣人所認同的是台灣國(新興國家)。國親兩黨認同的中華民國,希望最後能終極統一,而台灣人認同的台灣國,則是台灣獨立。因此,對國家的形體認識不同,當然對立就會增加,要等到解決之後為止。 向美國購買P-3C反潛巡邏機,或是愛國者飛彈,如果要買愛國者飛彈最好是買三號,因為攻打對方時二枚至少可中一枚;而愛國者飛彈二號的改良,可能打五枚才會中一枚,性能差很多。這些國防設備是很浪費且沒有生產性,打出去的炸彈一下子就沒有了,但是要製造那顆炸彈則需要很多資源。雖然國防費用很浪費,可是要做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如果沒有國防是非常危險;只有國防卻不一定能防衛,但可確定的是沒有國防,就一定會被欺負。因此,雖然浪費,但主權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就應該要有國防。 以瑞士為例,雖然是中立國,但仍有國防,且花費很多錢製作武器賣給國外。反觀台灣,如果能自己製作武器,有了自主性就不受到外國的牽制;另外,自己製作武器,在補給方面就更為容易,因為戰爭時武器是最大的消耗。其缺點是,自己製作武器數量就會少且成本會增加,比較不划算。比較重要的武器還是得向國外購買,因為台灣和中國在對抗,可是世界上的政治面太過現實,都很怕得罪中國,台灣如要購買武器,都不太願意賣給台灣,也因此無論多貴都會去購買。 其實一個正常化的國家向國外買武器也很悽慘,像日本從2006到2009年所使用的戰鬥機要換新,雖然自己有開發戰鬥機,其費用卻相當高,還是得向美國購買。美國目前正在開發終極的F-35戰鬥機,而且是在研究當中尚未完成,如要購買則需再等很久的時間。因此,日本想買美國開始配給空軍使用的是F-22戰鬥機。一架戰鬥機的價格約一億六千六百萬美元(未含開發費用),如果加上開發費用則需要三億五千萬美元,何況日本是正常的國家,又是美國的同盟國,日本要購買F-22戰鬥機也須花三億二千多萬美元;除購買新的飛機費用以外,還要加上日本空軍駕駛員的訓練費用,是美國空軍向自己購買的二倍費用。新武器,美國是絕對不賣給外國,賣給最親密的友好國家像英國,也許\會賣同樣的價錢;賣給同盟國如日本就會降級,賣給韓國、台灣等更再降一級。所以,台灣向美國所購買的F-16和他們使用的就大不相同。此次台灣向美國購買潛水艇、P-3C、PAC-3飛彈三樣軍購,結果美國開價六千多億,其實國親兩黨很憤慨是有道理,因為費用太貴被人當凱子。 總之,我認為大家是否能再重新思考,軍購案在程序委員會已被拒絕第六十三次,假使費用太貴可在立法院相互討論,但連討論都沒有,充份證明國親兩黨利用政治鬥爭來鬥垮國防。在此呼籲各位要多忍耐,國防實在太重要了,也稍微尊重國親兩黨所說的話,但只要瞭解一下就好。也由於國親兩黨的阻礙,所以軍事採購價格有下降;此外,國親反對軍購當特別預算,主張將軍購納入國家正常的預算中。坦白講,每樣用特別預算並不太好,日本的國家預算,其特別預算太多了,幾乎到達一般預算,其實這樣對國家的運作並非不好。所以,當國親二黨提議儘量不要用特別預算,將其變成普通預算在國防預算裡。國親的主張對的部分,不妨誇獎他們,能通過國防預算,才是重要。

國名為何有China?

周叔夜◎外交官 全球最重要的國家競爭力評比機構之一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6日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的排行榜。台灣在125個受評的國家中,從去年的第8名滑落5位,位居第13名。 巴西首都,也是全巴西最具政治份量的巴西利亞郵報當天用了整頁的篇幅來報導此項消息。在報導中,也列表舉出幾個與巴西關係比較密切國家去年與今年的變化情形。由於巴西正在掀起一陣中國熱,因此當然不會漏掉中國。不過中國的排行是第13名,比去年下落五名,同時又印出中國的五星國旗,正好把台灣報導成中國,連五星旗也成為台灣的國旗。有趣的是在社論時,又特別提到四磚國的動態,在那裡提起印度今年是第43名,中國是第54名等等。 本代表處看到此篇報導之後,馬上去電報社,要求更正。因為錯誤的報導,將使讀者有錯誤的認識。總編輯接到電話時,還理正氣壯地說明那報告是寫中國(China),但經過考證之後,馬上又來電道歉。但在道歉之中,還問起為什麼我們的國名還有China字樣,難怪他們會搞錯,並於次日登出一則更改啟事,說前天的那個報導第13名的國號是台灣。 為了正名、制憲等諸敏感問題在台灣熱烈地討論時,我願把親身經驗遇到的事實擺出來,供關心此議題的人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