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這次台北、高雄市長選舉,被泛藍陣營當作是對於陳水扁總統的不信任投票,相對之下,泛綠陣營認為高雄的本土意識堡壘象徵不能被馬英九突破,因此,把原本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拉高到全國政治菁英動員的層次。
陳菊在高雄得以險勝,除了說是對於民進黨政績的肯定,也是在考驗本身對於內部派系的整合能力。由於陳菊在民進黨屬於美麗島世代、長期為人作嫁,這回首度親自披掛上陣,眾人即使對於其背後的派系操盤者不滿,也不忍讓她落選,因此,在最後關頭所舉辦的造勢晚會,主軸用的是「公道」。
由於背負新潮流在黨內掣肘的包袱,深綠選民一度意態闌珊,不過,在獨派人士相繼南下站台、掃街以後,其他派系的樁腳也不好消極抵制。加上明年立委選舉因為國會席次減半、選制改採單一選區,大家藉市議員選舉操練競選機器,也多少受益於市長選舉的裙尾效果。
當然,棄保效應奏效,將台聯黨候選人羅志明的選票壓到最低,也是陳菊挺住民進黨地盤的關鍵。不過,台聯黨的市議員候選人在高雄因而遭到連累,不只是沒有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反而讓泛綠支持者順勢放棄民進黨的小老弟。其實,如果民進黨先前能盡心整合台聯黨,或許能接收一些淺藍的本土票,那麼,陳菊的選戰就不會如此驚濤駭浪。話說回來,不管是陳菊、還是黨主游錫堃,即使有心,恐怕也無力協調泛綠的提名機制。
在台北市,對於民進黨來說,在選民結構的制約下,本來贏面就不高,除非拉法葉艦案有突破性的發展、或是親民黨的候選人宋楚瑜能挖走一大塊泛藍支持者。不過,經過三次總統大選,泛藍選民已經充分體會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四捨五入」的口訣奏效,因此,儘管經歷馬宋會的危機、以及謝長廷陣營全力打宋,終於還是成功\達成棄保,也讓親民黨在台北市議員選舉泡沫化。
由於成功\守住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孤島,謝長廷戍守有功\,加上趁機擴張市議會的勢力,同時也對明年的立委選選注下一針強心劑,難怪,競選總部的「選總統」呼聲不斷,宛如陳水扁當年連任失敗的場景,只不過,場面不再悲情,或許,這是謝長廷與陳水扁不同的地方。
相較於游錫堃暫時得以保住黨主席位子,行政院長蘇貞昌就顯得比較尷尬,特別是近日來刻意與陳水扁總統切割,雖非有意干預司法,臨陣談三道四,讓民進黨支持者強烈不滿,恐怕有傷其更上一層樓的雄心大志。一直到明年立委初選之前,即使阿扁留任閣揆一職,他必須韜光養晦並且拜託新潮流不要再砲口對內,否則,將喪失參加總統候選人出選的資格。
受傷最大的應該是國民黨主席,本來是大有可為的局勢,不僅未能攻下高雄,連台北市的基本盤也不能守住,可見,對內的整合能力還是展現不出來。面對虎視眈眈的黨內非主流派,能否參選未來的總統大選,令人懷疑。
(本文原載,《聯合報》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