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
4月12日「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富美女士在休士頓與當地台灣同鄉舉行座談會時,有一群台灣同鄉在場外向張委員長示威,要求廢除僑委會。這大概是民進黨執政後海外台灣同鄉第一次向民進黨政府官員公開示威。廢除僑委會是海外台灣同鄉二十年來的一貫要求,但民進黨在執政之後僑委會非但沒有朝向簡化或廢除的方向進行,近兩年來在張富美女士的指導下似乎更加活躍,並頻頻以「中華民國」名義入侵海外台灣同鄉社區,以官銜及金錢收買向心力。種種作法與中國國民黨執政時代完全一樣,引起許多海外台灣同鄉團體的爭端,甚至分裂。民進黨執政下的僑委會兩年來成就非凡,可說是漸漸完成了中國國民黨執政時無法達成的「統戰」企圖。
僑委會是中國內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海外從事鬥爭時用來「統戰」華僑的工具。民主化後的台灣既已拋棄「反攻大陸」的理念,也認知「一邊一國」的政治現實,僑委會已失去其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僑委會的功能也無一不可由外交部取代。但僑委會內既得利益份子不願放棄在「國共內戰」時期所建立的利益輸送架構,利用這個機構繼續吸取殘餘價值。這些既得利益者多數也是中國國民黨當權時的統派份子,僑委會也成了他們維護、宣揚統一理念的庇護所,而且將統戰槍口對準海外台灣人。
自民進黨當權以來,有固定的僑務委員名額分配給海外台灣人。這是陳水扁總統的政治酬庸,但由統派僑委會官員的角度來看,這是「統戰」台灣人,將台灣人變成擁護「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人」的極好機會。由近兩年來僑委會的活動來看,其「統戰」台灣人的成績也確實十分輝煌。不僅許多台灣人爭先恐後的爭取當僑務委員或僑務顧問的機會而到處巴結張富美及其他僑務委員會官員,而一些在國民黨當政時並不認可「中華民國」的台灣人在有幸當上僑務委員之後也順理成章的當起「中華民國人」來。不僅如此,他們也與統派份子在「全僑民主自由聯盟」(全盟)中手攜手,肩並肩當上了同志。
「全盟」是僑委會於2002年內花費兩百萬美金以上所打造出來的,這個組織的宗旨連多數僑務委員都無法解釋清楚。但由「全盟」的領導者,理事長巫和怡的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略知這個機構的本質。巫先生是華府地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的首任祕書長,目前依舊擔任該組織的顧問。所以有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反獨促統」的組織,「中華民國」也有同樣「反獨促統」的組織,指的就是這個「全僑民主自由聯盟」。
無可否認的,現任台籍僑務委員中也有深具台獨意識,或有心想為台灣獨立前途貢獻者。但幾乎所有現任台籍委員在1990年以前的黑名單時代都沒在海外台灣人與國民黨鬥爭,爭取台灣民主的運動中現過身,現在卻個個成了「僑領」,在「中華民國」政府官員身邊跟前跟後。僑務委員雖然名義上是「中華民國」的官員,但他們對自己的職務似乎也不清楚,時而擺出「海外台灣人代表」的姿態。 其實僑委會是所謂「長官制」的機構,委員們開會決定的事項只不過供「委員長」參考,完全沒有約束力。這些在台灣已民主化,無須面對恐懼的環境下出面當「僑領」的委員們多數缺乏台灣人爭取民主、自由與從事獨立運動的歷史觀,卻輕易地落入「中華民國」僑委會的手掌中,被利用為統戰海外台灣人的工具。
僑委會是中國內戰時國民黨的統戰工具,屬於正常架構邊緣的政府機構,其在海外的活動也常走在地主國的法律邊緣,甚至與海外中國人的秘密幫會結合,從事不法的地下活動。難怪「中華民國」僑委會官員常不受外國政府歡迎,甚至不准入境,以免地主國的華裔公民因不合法的「中華民國」及真正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統戰而引起紛爭。
僑委會對現代的台灣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的機構,它不但是陳水扁政府的政治酬庸工具,而且被統派份子用來統戰海外台灣人,廢除僑委會不僅符合台灣納稅人的利益,也為台灣人僑社去除亂源。而我們海外台灣人也應效法陳師孟先生的骨氣(他拒絕當有給職資政,指該職位是政治酬庸),拒絕出任僑委會提供的職位,同時也繼續堅持廢除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