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委員
國民黨外來政權從一九四五年統治台灣以來,一直到兩蔣威權統治終結為止,可以說是「外省人」統治「本省人」的時代。這由公家機關高級幹部職位幾乎由外省籍人士占有就可見一斑。所以「外省人」以一等國民自居,而視台灣人為二等國民。在這個時代裡,「外省人」具有優越感,相對地「本省人」則有自卑感。在這個時代裡,沒有多數壓制少數的問題,也沒有省籍矛盾問題,更沒有挑撥省籍情結問題,因為那是白色恐怖時代。惟省籍問題卻早已隱然存在。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一九八七年,戒嚴令廢止,一九八八年,蔣經國死亡,由「本省人」李登輝氏繼任總統,之後逐漸步入民主化、本土化之途。
在政府致力推動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中,「外省人」對「本省人」的優勢逐漸呈現逆轉狀態,尤其在中央民代全面改選後,情勢益形明顯。優勢的流失使「外省人」產生危機意識而趨於團結,這可由各種大小選舉時「外省人」的投票取向獲得佐證。尤其這次的台北市長選舉更突顯團結的「外省人」戰勝分裂的「本省人」。更使省籍問題再次浮上台面。綜觀自一九四五年以後來台的中國人被變成「外省人」以後,其對省籍的觀念反而比「本省人」重,其省籍情結也比「本省人」濃,也可以說「本省人」比「外省人」寬容大量,這是在提倡族群融合時,「外省人」應該省思的問題。
十一月二十九日,李登輝總統為馬英九助選站台時,突然喊出「新台灣人」的口號。這個口號是我生平第二次聽到的。第一次是出自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前會長廖中山教授的口中,所以在公開場合第一次喊出「新台灣人」的口號應該是廖中山教而不是李登輝總統。廖教授主張凡是愛台灣、認同台灣的外省人都是「新台灣人」,其意涵顯然與李登輝總統的「新台灣人」不同。他對「新台灣人」並無特別加以定義,僅在國民大會國是建言演講中說:「我提出新台灣人,不只是為了選票,而是希望二千一百五十萬的新台灣人走出悲情,走向光明的未來,團結一致走入國際,台灣才有安全……」。後來媒體宣導李登輝總統提倡新台灣人主義,發起新台灣人運動云云。對此我有三點質疑:(一)面對「新台灣人」,傳統、通稱的台灣人變成什麼人呢?「舊台灣人」嗎?「真台灣人」嗎?不是,他們還是有充分的資格堂堂正正自稱台灣人。(二)李登輝總統企圖用「新台灣人」來取代台灣人,變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其用心之良苦反而對國家的定位與認同造成混淆與困擾。(三)如果李登輝總統真心要提倡「新台灣人主義」,發起「新台灣人運動」不應該在為馬英九助選站台的場合發出第一聲,可以說不夠嚴肅,也不夠認真。
過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曾對「台灣人」下了以下的定義:「凡是認同台灣、熱愛台灣、將台灣看做家鄉,願意和台灣共命運的人,無論是第幾梯次遷徙來台灣,都是台灣人,都是台灣獨立後平等的新國民。」其著眼於台灣移民史,尊重基本人權,附合世界潮流的主張。也就是經由提倡國民主義以建立國民國家,也許這種模式比較容易獲得大部分台灣人民的支持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