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

高華山

二十冬無回來台灣了,最近有機會回來二次,心情非常興奮。每到一處,不論新的舊的,一景一物,都急著將其映到腦底,牢記在心頭。上山下海,北上南下,全台灣走透透。不但台北、台南、台中、台東、台西,連澎湖也去了,朋友都說我可以去參加選舉了。

變,多元化

第一感當然是感覺到台灣變了,變很多──人更多了、房屋多了、車子也多了。東西南北跑了幾趟後,覺得交通很方便,巴士、捷運、計程車、火車、客運、總統號、渡船、飛機都很方便。有很多新的交通號誌,如行人過馬路計秒,很好、很實用;但有的號誌,連我在大學教書的同學都看不懂,還被警察逮到警告。中南部較自由,車有靠右開的,也有靠左開的;紅燈時,車有停的,有不停的。

說到號誌,我覺得有些地方男女廁所號誌標示不清;記得東部某所大學的系館正是如此。在此任教的老同學同意地說:因為系上大家都熟悉地形,所以沒有注意到號誌的問題。另外,還有很多男女廁所的大門都不關;在美國,男廁時開,女廁常關,在這一方面,台灣是比美國男女平等。當然最大特色是不清場,女服務生直闖男廁。(男服務生有否直闖女廁?我不知道。)

語言多元化,福佬(閩南)語幾乎各地都行得通。政治家們或政客們,福佬語都有進步。客家話奕然,在立法院,立法委員們和葉主委以客家話問答。英文(美語)也是一樣,英文電台有好幾台,很多小朋友還額外補習美語,不過最近行政院說要把英文訂為官方語言之一,真叫我嚇一跳!四大族群的語言理應被尊重,而英文是世界語言,一個重要的工具,也該推行,但也應有別於我們自已的母語。

砲台、漁港、魚市

近百年來,台灣島國歷經外侵,形成她獨特的歷史。外來者定居下來,成了台灣人,接下來就得準備抵抗下一批的外侵者。在這樣的史地中,砲台就成了台灣的一個獨特景觀。澎湖、安平、淡水(滬尾)、高雄(雄鎮,旗津)、基隆都有古砲台。這些古砲台現都成了歷史古跡。如今我有機會去一一參觀,親眼見這些地形要塞,閤眼想當年砲聲隆隆,但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領悟了歷史的因緣。

說到海島,想到海鮮。海鮮當然最台灣的一大特產;這兩回我品嚐了很多台灣海鮮和日本料理,在此得謝謝眾多親友們的請客。當然大家都知道台灣也有很多海港和漁市場,但你去參觀了多少?我去參觀了台北淡水、台中清水、台東新港等漁市場,蠻有趣的,看到漁船一艘一艘入港,鮮漁一箱一箱抬上岸,或是整網由怪手直接撒上岸,然後照種類大小一一分類。接著好戲上場,時間一到,一群批發商圍上,二仟、二仟、三仟、三仟、三仟,一批一批就這樣賣出去了,當然另有人負責清洗整理。到另一頭零售市場,就可以買到你喜歡的新鮮漁蝦,再到另一頭小(大)吃市場,你可點喜歡的漁鮮,大廚會照你的意思煮,接著你就可以準備吃大餐了。當然最好有老手帶路,一切會更順利。

記得台灣廟本來就不少,這回我又看到很多新廟,而且一間比一間大。到台南時,我聽從同學的建議去土城參觀東南亞最大的聖母廟,果真是很大,難怪大家都說當廟公最好賺。去澎湖玩時,導遊說澎湖有三多──廟多、蒼蠅多、墳墓多,廟真的是很多。後去小琉球玩,當地導遊說,澎湖人說他們廟多,但若以人口比率來說,小琉球廟更多,看來島國人愛拜拜,島越小,廟的比率就越高。

有人稱中正紀念堂為蔣廟,台灣蔣廟也很多,記得二、三十年前,蔣中正銅像到處皆是,今已少見。但是很多當年在各風景名勝佔好風水用百姓錢蓋的行館還在,將近十個!這回我去看了三個──澎湖、棲欄和士林,風景實在都很漂亮。記得在澎湖時,同旅行團的一對夫妻,一進門見到銅像就拜。最近美國攻入巴格達,幫伊拉克人民拉下6 公尺的海珊銅像時,記者一再強調這是獨裁政權一貫的統治手法──銅像、大幅畫像到處皆是,當然海珊也蓋了很多漂亮的行館。這使我心中感觸良多,台灣已民主化,獨裁政權不再,不過遺毒仍在。雖然大半小學生已不知蔣中正是何許人物,但是全台灣每市、每鄉、每鎮都還是中正路、中山路,希望台灣人能早日來個大掃除,好好正名,並且建一個(只要一個)蔣公(渭水)銅像,和命名一條渭水路來紀念我們的先人。

傳統

阿公阿媽拜拜,爸爸媽媽拜拜,子孫也拜拜,這就是傳統,不是嗎?傳統的定義該和民謠類似,是要能歷經一段很久時間還能被後人傳承下去的。傳統是人創的,經常伴隨著許多商業行為,聖誕節就是一例。這回建中同班會,在深坑請我吃豆腐大餐,另外阿姨、姨丈也請我吃了幾次光復南路上的宵夜大餐,他們說深坑豆腐、光復南路宵夜已經很久了。記得我出國前,深坑還只是個小鄉鎮,只有幾間小吃店,之後一傳十、十傳百,日久就成了傳統,對現在年青人來說,新竹貢丸、東港三寶、深坑豆腐、士林雞排都一樣,已經變成一種「傳統」了。

記得我們小時候,拜拜只點支香燒點金銀紙,現在各廟到處都是點大把支香和燒一大疊金銀紙,這是生意人創的,除了空氣污染外,最主要是讓他們多賺點錢吧!心誠則靈,香紙多寡實不重要。週末休息是傳統,假日每年都放當然也是傳統,台灣有了新的傳統──婦幼節、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婦幼節是將三八婦女節和四四兒童節合併而成,在讀小學的姪女說這是她父親和她的日子(父幼節),事實上三八婦女節,也就是國際榮工婦女節,是有她自己的傳統,這節日源自西元1857年三月八日,在紐約的紡織婦女工人群起抗議紡織工業的壓迫,在西元1910年後各國紛紛訂此日為榮工婦女節以為紀念。二二八更不用說,這是我們台灣人不能忘記的日子。傳統有好有壞,重要的是要能認識歷史,從中學習吧!

二二八

「二二得四,二二八不對,…」,有一回我去台北二二八公園,有一個老師(或是導覽員)帶一群小學生來到二二八紀念碑,如此開始向他們解說。啊!二二八是不對,當年有二萬多台灣人白白被犧牲,但今天除了放假外,這社會中到底還有多少人對二二八有較正確的認識呢?二二八當天林義雄夫婦照例在義光教會舉行追弔會,但關心的人有多少?台北市政府也有在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紀念館舉辦追弔會,並且播放一系列電影,但你知道嗎?第一部電影就是「皇帝子孫」。 這是國民黨早期的宣傳片,是對二二八犧牲者的侮辱,也是對我們台灣人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