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第 05 期 封面

面臨不確定時代美國亞洲戰略的矛盾與台灣

/前駐日代表 一、美國的困境與亞洲安全問題 九○年代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強國家,但是911恐怖事件後,美國出兵伊拉克投入越戰以來的最大戰力,不但至今無法自拔,且布希總統任期只剩一年,伊拉克戰爭的功過成為美國選戰的大焦點。由於美國在中東陷入困境,而使其戰略的焦點集中伊斯蘭世界,就亞洲的北韓問題與台海問題逐步與中國妥協,尤其2006年後使中國漸漸涉入其中,而使其亞洲戰略與美國長期利益發生矛盾。 在亞洲中國的崛起,國力日增,在經濟上擁有世界最大外匯存底與世界工廠之稱的輸出優勢,軍事上充實海軍力量,在太平洋上中國逐步加強佈置成為海權國家至為明顯,除了一千枚飛彈對準台灣,例如2007年1月7日在四百公里太空以飛彈擊中人造衛星,亦誇示在洲際飛彈能力上或可超越日本,擠身美俄之列。最重要的是,中國軍方存心向世界炫耀他們的能力,有意要忽略中國外交部對美國或日本所承諾的中國外交立場,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發展,使中國在國際上的承諾含有高度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一方面俄羅斯的普丁(Vladimir Putin)總統在國內名氣上升,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提升反而使過去民主化的歷史倒退,最近中俄又日益靠攏,致使歐盟國家產生新的困惑。中俄在亞洲通過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與日美同盟以及亞洲民主國家日漸劃成一線。去年八月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也引起美、日、印、澳、新加坡在孟加拉灣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宛如冷戰時期的縮影,也就是自由民主國家對上「上海合作組織」的構圖,雖然不是回到新的冷戰,但也蘊藏著不確定時代(Age of uncertainty)的陰影。 二、美中接近的新發展 在目前中美戰略的一環,有所謂「美中共同管理台灣問題」之說(石小平論文),也就是中國向美國保證,中國對台灣的任何舉動,都會事先向美國說明,並得到美國同意之後才會執行,這種立場顯然博得美國的安心。其實中國這種戰略意在分斷這七年來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戰略,2005年日美「二加二」建立共同戰略目標,現在中國成功地分斷日本在亞洲的戰略地位。最近美國不但對台灣聲色俱厲,連日本就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也被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爾(Christopher R. Hill)拋在一邊,一意由中國幫助解除核武能力。就此,美國駐日大使曾直接訴請布希要關切日本的立場,但是萊斯為首的美國國務院,似乎得意與中國交往,以期早日解除北韓核武問題,要台灣閉嘴入聯公投,降低亞洲紛爭壓力,冀望中俄在伊拉克、伊朗問題不使美國孤立的戰略。 三、台灣本身的危機:三個潮流靠向中國 一位資深美國外交官曾比喻目前台灣像是一艘航空母艦,被如下三個潮流牽動,隨波逐流靠向中國。 第一、台灣在中國沿海投資一直增加,其內容遠超過日本或其他國家在中國投資,使台灣經濟過分靠向中國而不能自拔。 第二、這四年來台灣與中國軍事力量已造成嚴重失衡,日本防衛白皮書亦以台海雙方軍事力量失衡為東亞不穩定的一大變化。 第三、在台灣內部的政治立場方面,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國民黨雖然口頭上主張以中華民國維持現狀,但顯然是採取「終極統一」,尤其連宋相繼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晤,此景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形象,咸認台灣內部有兩種分歧的國家立場,一半是主張台灣獨立,另一半則主張終極統一。 由於上述潮流,台灣已經慢慢靠向中國,甚至於在國際上逐漸浮現「台灣已經在中國勢力範圍之內」的觀感,中國根本無須動武。台灣要在這種情況下擺脫這三種潮流,日漸困難。日本已經注意到這種情勢將會危及目前在東亞地區難以繼續維持現狀(status quo)。但是美國以超強國家自居,以為台灣尚不處於被中國併吞的危機,如果這三個潮流造成國際上認為台灣靠向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則在中國併吞台灣之前,使台灣成為中國的囊中之物,這才是台灣的真正危機。 四、美國戰略上的矛盾導致台灣的危機 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一般國民對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觀認為是美國的立國精神,所以有關「台灣的入聯公投」,根據民意調查,六成以上美國公民認為理所當然,那麼為何目前美國政府會採取不支持的立場,甚至國務卿萊斯以「挑釁」一詞來反對台灣的入聯公投,其道理不外乎是美國全球性戰略中的矛盾,以為目前台灣並不處於危機,因而阻止台灣在此刻影響中美關係。但是這種近視做法將帶來台灣危機,以及美國在亞太戰略又降低日美同盟在亞洲奠定的安全保障機制。簡言之,美國戰略上的矛盾可能帶給台灣如下的兩大危機: 第一、美國在伊拉克戰爭陷入不能自拔之境,使美國輿論再度掀起如同越戰的教訓,美國人民以為為什麼他們的子弟在國外犧牲生命,花費龐大軍費,得不償失,美國不應再當世界警察,應撤回美國到處投身世界各地的紛爭。何況台灣的敵人中國是一個強大國家,美國不必為台灣流血,這也是中國最夢寐以求的情景。 第二、中國軍方的做法,並非其外交部所能控制。去年12月美國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M. Gates)公開宣稱,11月間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Kitty Hawk)被中國拒絕進泊香港絕非中國外交部所稱的一場誤會,他進一步稱,去年1月7日中國以飛彈擊中400公里太空的人造衛星,中國外交部事先一無所悉。1996年台海危機中國發射飛彈,亦由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指揮發射,中國外交部同樣一無所知,表示中國外交部對美國的承諾,中國軍方可以公然違反。例如,2004年11月10日,中國核子潛艇遠征關島海域,歸途侵入日本琉球海域,都是軍方的單獨行動。中國發展其龐大軍力,絕非只為台灣海峽,其意圖至為明顯。中國並非民主國家,中國軍方如果一意孤行,亞洲發生突發性衝突,是亞洲面臨不確定時代最大的潛在危機,台灣只是他們最好的藉口,中國蓄意成為亞洲霸權,至為明顯。 五、美中接近與日本的選擇 九六年中國對台灣海域發射飛彈以來,日本積極加強日美同盟的內涵,尤其911恐怖事件後,當時日本小泉首相與布希總統的友好關係使日本積極參與在日本憲法可容的範圍的伊拉克、阿富汗支援活動,這也是日本首次派遣自衛隊直接參與國際安全保障工作的開始,這個經驗使日本參與國際安全保障的貢獻倍加信心。2005年2月美日外相與國防部長的「2+2」會議,對中國提示美日共同戰略目標,針對中國通過「反國家分裂法」表示台灣海峽問題應以和平談判解決,並要求中國擴武應透明化等,一般以為這是美日同盟對中國採取「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的具體表現,但是最近美中接近使日本就當前美國的亞洲戰略產生困惑,甚至於讓日本思考一個迫切的問題,也就是日本在戰後六十餘年一直在美國軍事保護傘之下,由於中國的崛起,日本是否要考慮建立日本能自力防衛自己的國防力量,包括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以及投入先進防衛性武器系統。關於這個日本憂慮,美國也非常關切。2007年4月由前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James Kelly 所提出的Kelly報告書“Sino-Japanese Rivalry: Implications for U. S. Policy”明確指出「從2006年初中日關係接近於冷戰以來最低點……緊張的原因在於日中雙方急速成為亞洲強權,而且任何一方都不願意在亞洲處於次級地位。」,又說「中國對於東京一再表明支持台灣問題必須和平解決。北京認為台灣問題不再是模糊而是日本軍事政策上明確的焦點,而且加強日美同盟旨在對準中國」,進一步而言,中國軍力的現代化更是日本與美國國防部關心的焦點。最近就北韓廢核問題中美合作無間,而美國竟忽略日本針對日本人被北韓綁架的問題不問,使日本開始思考如何加強自衛能力,美中接近也許是一時戰略上的優先考量,但是日本與台灣同受中國壓力,中國無非是最大收益者,使日本與台灣同樣蒙受不確定時代的陰影。這是否是美國在亞洲長期和平安定的上策,目前至少是美國亞洲戰略的一個矛盾。2006年12月日本麻生外相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戰略,其中強調的是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為重的外交政策(value oriented diplomacy),當然台灣是民主國家,而中國崛起絕非是一個民主的崛起。 六、結語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以及伊朗等伊斯蘭世界的困境,使布希總統為首的美國國務院團隊,在戰略上與中國達成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對中國的崛起予以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尤其以台灣入聯公投為由公開反對,加速台灣逐步陷入中國勢力所及的危機,中國不必動武,就有可能使台灣成為囊中之物。日本以為日美同盟是亞洲安全保障的公共財,小泉首相曾宣稱「日本外交的主軸就是日美同盟」,中美接近使日本開始思考日本是否加強自衛能力。台日美一向以自由、民主的共同價值觀來維持亞洲區域的安定和平,如果美國擴大目前中美接近持續下去,亞洲將面臨不確定時代(Age of uncertainty)。如果中國在亞洲超越日本而成為亞洲超強國家,是否為美國所能接受。中國軍方長期以來並非中國外交部對外承諾的背書者,這是一個非民主國家常見的不穩定因素,屆時美國在亞洲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以維持亞洲的和平。美國目前與中國的接近,應適可而返回與民主自由價值觀的國家建立信賴關係,才能迴避使亞洲陷入一個新的不確定時代。

台美關係的本質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一、台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 台灣位於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陸塊的接點,亦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樞紐,使得台灣在地緣戰略上十分重要。以亞太地緣政治而言,台灣將直接牽動亞太地區權力結構與戰略態勢。從美、日等海洋國家的立場來看,台灣是貫穿亞太海洋貿易與安全航線的交通樞紐。從以中國為主之陸地國家來看,台灣是其走向海洋尋求發展的突破點。因此,台灣的戰略空間即源自海、陸霸權力量交匯所激起的權力平衡。 尤其甚者,從東亞地區航道最重要的三大海峽─麻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台灣即控制其中兩個,而目前東亞地區存在的三個危機引爆點─北韓、台海和南沙問題,台灣即涉及其中兩項紛爭,由此可見台灣在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若中國成功將台灣納入控制,將使中國在第一島鏈擁有一個關鍵要塞,從而發展其海洋勢力。此時,中國將挑戰美國在其沿岸部署航空母艦的舉動,試圖將勢力深入南太平洋至澳洲東岸,甚至到第二島鏈的關島、塞班島和吉里巴斯,如此將影響整個東亞的穩定權力平衡,甚至將影響到全球整體的安全。 因此,自一九九○年代之後台海地區每次陷入衝突危機,即會引起國際社會全體的矚目。美中關係未來是戰是和,完全取決於雙方對台灣的政策。各國應共同思考如何和平處理台灣問題,如果局勢滑向失控的極致,則美國和中國將成為戰略平衡的兩極,而南韓、北韓、俄羅斯、東南亞甚至日本都將作出重要的戰略異動。就此而言,台灣的安全關乎亞洲國際秩序的巨大變動,是決定東亞安定乃至世界未來的的礎石。 二、台灣面臨的安全問題 東亞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與經貿發展,是具有世界影響力大國的集中地帶,因此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明確表示其戰略重心將逐漸轉向亞太。作為其全球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國東亞戰略目標,以修訂後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為核心,以韓國和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盟友為側翼,形成事實上包括中國台海地區在內的東亞地區安全聯盟,維護美國的優勢地位,並遏制地區大國的挑戰。 由於亞太地區至今沒有形成為各方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安全制度或體制,缺乏制度約束的眾多行為體之間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安全關係,更何況地區內潛在衝突點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再加上大國奉行霸權主義政策,使衝突點升溫甚至失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努力尋求和緩甚至擺脫這種困境的有效途徑,塑造和平穩定的地區安全環境,已經成為亞太各國日益緊迫的外交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中國的台灣問題專家指出,二○○八年和二○○九年是台海問題的高危險期。台灣可能利用二○○八年北京舉行奧運之前,嘗試一些讓台灣和中國更為疏離的舉措,其中利用公投制憲、更改國號、申請加入聯合國等將是一些明顯的選項。因此,北京當局雖在此次台灣總統大選期間始終保持低調,但仍不忘威脅台灣說,中國對台的軍事準備是「實而不彰」,亦即雖然展開密集、充分的準備但不聲張,未來如果形勢逼迫,中國解放軍將採取出奇制勝和全面壓制性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為阻止美日等國干預攻台,中國現在發展巡弋飛彈、武裝直升機、隱形戰機、電子妨礙、精確攻擊、偵查監視以及科技練兵等,尤其是長程彈道飛彈能將美國本土都納入射程的飛彈,此外更以中程彈道飛彈嚇阻日本支援美國干預台海事務。 中國的軍事擴張當然讓鄰國感到憂慮。美日澳尋求建立飛彈防禦措施,原因就是回應北京逐漸增強的飛彈裝備。美國也對中國部署在大陸東南沿海對準台灣的飛彈表達關切,美軍近來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搜集活動。美國第七艦隊的數艘偵察監視船,已經從夏威夷駛往靠近中國大陸沿海的太平洋水域,搜集海峽兩岸軍力調配的最新動態。同時,部署在南太平洋的美軍負責海上情報偵察的「特種任務船」,近日也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搜集活動。 美軍現有各種偵察船約五十多艘,目前估計約有將近一半的二十艘各種類型的偵察船調集到東亞海域執行監視任務。對於美國間諜船來說,最有價值的情報是中國潛艇活動和飛彈的部署、試驗。為了獲取中國潛艇活動情況,美國間諜船裝備先進的水下竊聽感測器。美軍間諜船「約翰‧麥克唐納」號和「小鯨魚」號遠洋勘測船,已經完成對包括中國東南海岸線的秘密勘測,它們已收集到海岸附近十至六百公尺淺海和六百至四百公尺深海重要洋底和洋流的資料。一旦需要,美國海軍的作戰船隻就能沿著它們繪出的航線長驅直入。 就美國戰略而言,台灣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橋頭堡,特別是當東北亞的南韓及東南亞國協逐漸芬蘭化之際,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且是可以共同圍堵中國軍事擴張的可靠盟友。另一方面,台灣是日本確保中東-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日本海上運輸線安全的關鍵所在。在日本的理解中,台灣的安全保障問題不只與台灣有關,且直接、間接影響到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各國,甚至國際社會整體的重要問題。 然而,中國持續擴充軍備,並宣稱不放棄武力犯台,台灣所承受的威脅更甚於以往。但由於台灣迄今為止均獨自進行其對台海危機應變計畫的評估,使得過去半個世紀多以來,台灣已經單獨投注可觀的國家資源於國防,但以目前情勢相對而言,台灣就算將政府預算全數投入,亦無可能追上中國國防支出的數字,因此我們必需嚴肅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台海的穩定似乎僅為我國家安全問題。但台灣的安全其實更牽涉到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承諾。無論中國是否為和平崛起,其對於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威脅與日俱增,讓台灣獨自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持續擴張軍備的壓力,並不會讓台海問題消失。若慮及議題和政策選項的複雜性及多元性,只有改善台海的不平衡、結合外交及嚇阻戰略,才可成功地在台海區域維持永續和平。 三、美中關係和國際情勢 經過一九九六年、二○○○年以及二○○四年三次的總統大選之後,北京已經瞭解到通往台北最近的道路是經由華府,因此若想要影響台北的政策就須直接訴諸於美國,這是北京政權近年來採取較溫和態度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國目前也因反恐、伊拉克等國際問題需對中國有某程度的妥協,甚至為此對台灣施壓。但就美國戰略而言,仍需同時在歐洲與東亞維持軍事部署和聯盟,孤立主義對美國這樣的海權國家絕不會是個理想的選擇。就此而言,任何不協助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的行為,都將違反美國的戰略和國家利益。 中國和美國在地緣戰略上天生就是競爭對手,其在冷戰後期因便宜行事所發展出的聯盟關係至今已經消逝。中國對海洋的野心,正散發出不容海權國家小觀的訊息。解放軍的軍事國防預算,近年來以兩位數字成長,台灣顯然無力再繼續負擔這樣的經費。就華府而言,台灣的政府若選擇統一,勢必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產生重大的變化。因此華府固然有些人希望所謂的台灣議題消失,但是台灣如真的變成中國一部分的話,對美國則絕對大為有害。 當東北亞存在挑釁的北韓、不情願的俄羅斯和左右為難的南韓時,東南亞國協卻也都已經芬蘭化,華府近來和日本亦多所摩擦,如果再丟掉台灣這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戰略合作伙伴,對美國國家利益將是何等重大的損失﹗台灣在西太平洋的確是美國的一個前哨站,也是尖兵,台灣的安全是一個區域安全的題目,而不是中國國內的事務。因此,中國如果發動侵略,對美國來說,不論危機因何產生,對該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都是相同的。就此而言,任何不協助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的行為,都將違反美國的戰略和國家利益。 中國若成功地以征服或恐嚇將台灣納入其版圖,將對美國造成可怕的結果。佔據台灣將使中國在東出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中擁有一個關鍵要塞;並將使日本失去對美國保護的信任,結果日本將不得不發展長程海軍投射武力,以保護其賴以為生的海上航道。為了發展其海洋勢力,解放軍在第一島鏈的屏障下,將試圖挑戰美國在其沿岸部署航空母艦的舉動,把勢力深入南太平洋至澳洲東岸,甚至到第二島鏈的關島、塞班島和吉里巴斯。如此,美國的國家利益將遭到空前的損失。因為太平洋關係到世界經濟的成長,美國一旦失去在東亞的穩定權力平衡,將影響到其全球整體的安全。 雖然在政治上不便明言,但在戰略上美國向來對於中國沒有好感。早在「倫斯斐報告」中,美國即特別提到中國科技轉移之威脅。後冷戰時期中國與俄羅斯的勢力已成此長彼消之勢,未來美國最可能執行軍事任務的主戰場將是太平洋,中國可能的崛起必須加以注意。因此,美中關係雖然必須多面向兼顧,包括政治、經濟等等,但其中最重要意涵仍為安全議題。在此種情形下,中國是美國「潛在敵人」、「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美國不可能擬定對中國之中長期戰略,反而應先檢討短期威脅,再通盤考量美中關係的定位。 四、入聯公投與台灣國家利益 另一方面,亞太地區不僅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並存,且依然存在兩種制度的對立和鬥爭,除了古巴外,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亞太地區。這些因素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尚採取其冷戰政策,在某些特定議題上凸顯意識形態問題。然而,擴大個人自由、民主與法治,非但不會影響社會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反而對一國的長期發展十分重要。因此,作為一個新興而且成功的民主國家典範,若能積極形成「亞洲民主同盟」關係,建立一個亞太民主社群,台灣這個民主化的典範可為鞏固東南亞國家的新興民主和促進中國民主化做出貢獻。 台灣已由威權統治體制轉型為民主自由國家,對外關係當然也必須因應這個轉型而重新調整。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是務實外交、經貿外交的後盾;現在,台灣「民主奇蹟」、「人權立國」是二十一世紀多元外交的基礎。因此,當台灣人民以連署提案於二○○八年總統大選同步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時,在中國的極力操作下,引發美、法等國的關切與干預,因此國內有人以國際情勢不利於台灣而反對公投,此點實為錯誤的說法。 就國際情勢而言,美、日、歐盟各國皆為民主國家,當然不會干涉外國內政而主張台灣不可辦公投,其所關切的是台灣擁有公投這隻尚方寶劍後,會不會貿然斬斷與中國之間虛構的臍帶,從而改變中國自慰式的「現狀」,使被拆穿「國王的新衣」而赤身裸露的中國,惱羞成怒地做出失控的舉動。因此,各國的立場不是反對台灣舉辦公民投票,只是不希望台海現狀改變,從而導致東亞形勢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只是何謂「改變現狀」卻須加以釐清,目前台灣與中國在國際上競爭的關鍵,其實是就在於是由哪一方掌控對「改變現狀」的解釋權。 首先,台灣社會一般也認為「維持現狀」是最佳選擇,任何「改變現狀」的主張即被視為是激進的想法。然而,「現狀」是什麼?這種「現狀」對我們是否有利?這兩個問題即很少被進一步思考。在現實上,台灣海峽的現狀是維持著兩個分治的國家,因此除了與中國合併為一國之外,台海兩岸的現狀都不算被改變,台灣目前的主張反而是讓現狀更為明確,主張統一才是破壞現狀的做法。然而,台灣舉辦公投以強化自己的主體性,卻反而被批評為破壞現狀,顯然是因為台灣在「改變現狀」的問題上無法自己定義,使得任何台灣社會對內對外的動向,均有可能被指稱為是破壞現狀。 另一方面,中國在「改變現狀」的問題上則被要求低標準。即令是中國不斷增加飛彈等軍備,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的活動空間,在經濟上不斷從台灣吸血,且不斷派間諜竊取台灣機密等敵對行為,但中國只要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也就是只要沒有實際動武即可。也就是說,中國是因被台灣意圖改變現狀的「挑釁」而使用武力威脅,以此將自己「加害者」的角色巧妙地轉換為「被害者」。同時,儘管台灣海峽兩岸和平分立的事實並未改變,但中國卻擴張解釋「改變現狀」的內容,使如公投、制憲等台灣內部的民主化或希望在國際組織中取得一席之地,與保護其人民基本人權的種種努力都視為一種「挑釁」。此點是我國政府必須注意之處。 其次,目前台海的「現狀」對我們是否有利?雖然台灣目前現實上是獨立主權國家,但在法律上卻尚未完成建國的最後手續,因此即使在大部分國際組織都沒有否決權的問題時,台灣仍無法加入主權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在全球化日益進展的今天,這種現狀若長期維持將對台灣非常不利,台灣只能任由大國決定可取得多少權益,而不能如世界上任何國家般主張自己應有的權益。因此,台灣雖然實際上是主權獨立國家,但在法律上卻是地位不平等的「不正常國家」,此種現狀對台灣絕對是不利的。 在此種情況下,台灣當然有權要求改變現狀以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台灣不選擇改變這種現狀的原因,並不是台灣沒有改變現狀的必要,而是顧及美、日、中、東南亞等各國的安全,願意暫時忍耐以保障國際和平所致。因此,各國應「感謝」台灣的犧牲,而不是強制台灣必須接受目前不公平、不正義的現狀。 中國之所以那麼要封殺台灣入聯公投,主要是公投性質異於民調,是台灣人民集體意識的展現,對內外都是一種「重大宣示」。此點使得中國內部的強硬派坐立不安,因此不斷有聲浪要求胡錦濤政權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對付台灣,如此情緒性的看法,逐漸演變成對胡、溫領導的不滿,此點使其必須依賴美法等國的反對發言,藉以穩住情勢。 美國之所以強烈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主要有下列四大因素。其一,美國訂有「台灣關係法」,如果台海緊張演變到需要出兵,將使問題逼發不可收拾。其二,在伊朗、北韓核武等國際事務上,美國需要中國的協助,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美國需遷就中國。其三,美國認為台灣近年來不太配合,希望藉此警告台灣不可造次。其四,因台灣意識高漲,國民黨變得不會替美、中擋台獨勢力,因此逼得美國必須親自出馬。但究其實是因為美國不希望台灣獨立,如果台灣一直不獨立,美國就是台灣的全球總代理,壟斷台灣所有對外關係,但台灣一旦獨立,即可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美國再也不能壟斷台灣的對外關係。 另一方面,日本對於台灣入聯公投亦有其本身的立場與考量。首先,兩國對日中關係新局勢的看法並不相同。日本認為,日中兩國面臨巨大機遇和責任,希望著眼大局,為創造亞洲和世界的未來而合作﹔但中國認為正確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及台灣問題,是改善中日關係的基礎。換言之,日本是從亞洲面對世界的未來為出發點,但中國是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仍然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未抱持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感。 其次,針對台灣入聯公投的問題,日本的態度是公投是台灣的內政,日本不應該干預,但由於「日本政府不將台灣或台灣當局視為一個國家,而『國家』乃是加盟聯合國的重要條件,因此日本政府無法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換言之,日本並不是反對台灣進入聯合國,而是因為日本的立場認為台灣或台灣當局還不是一個國家,所以無法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也就是說,日本完全是從法律的立場來看待台灣入聯公投的問題。 第三,對於台灣地位問題,中日雙方都表示要堅守中日關係的三個聲明。日本一再重申,「台灣問題攸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日本未採取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立場,不支持台灣獨立,對台立場正如日中聯合公報所表明,沒有任何改變」。換言之,日本對台灣獨立的立場是以「日中聯合聲明」為主,但該聲明並未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日本曾為此事與中國展開激辯。可見日本採取的立場是「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最後,日本指出「日方不支持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基於此一觀點,日本不希望台灣的入聯公投造成兩岸緊張,但日本亦「無法支持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嘗試」。換言之,如果中國企圖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嘗試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亦無法支持。中國官方傳媒新華社以「四不」稱日方的說法:不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支持入聯公投。但這不是日本的立場與用語,事實上還必須加上「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不支持中國企圖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嘗試單方面改變現狀」。 五、結語﹕時間的競爭 近年來,中國政府展開「大周邊外交」戰略,將穩定和改善周邊國家關係列為首要,進而圍堵台灣向外發展關係,同時積極加強軍事準備,企圖營造隨時可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條件,此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中國利用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籌設六方會談機制,並將「振興東北」戰略和「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加以聯繫,共同邁向所謂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發展。同時,中國又和東協建立「十加一」和「十加三」區域合作平台,朝貿易自由化邁進。此外,中國也和印度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並首次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使北京與新德里關係出現新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首訪俄國,進一步深化中俄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由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亦和中亞成員國舉行多邊聯合反恐演習,寫下此一地區的歷史新頁。凡此種種,都顯示中國「固本安邊」的國防和外交戰略已獲相當成果。 從目前整個亞洲地緣戰略來看,這些布局表面上是周邊的,但卻使中國扮演的主導角色隱然成形,這使台灣外交處境更形艱難。雖說我國的外交核心是台美關係,但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從東亞區域平衡的穩定大局出發,以致我們不能不理會周邊國家的觀感(尤其中國反應),因此中國可以這種「間接路線」取得和美國談判的有利籌碼。 因此,台灣和中國間的問題是與時間的競爭。中國要能達到抑制美國軍事介入的武力程度還需要時間,中國在那之前必須要阻止台灣獨立;而台灣則希望在中國尚未有能力以武力統一台灣前完成獨立。因此,使中國在軍事上無法擁有自信,是台灣永遠安全的保障。中國領導集團顯然掌握現階段台灣不敢公開宣布獨立的心理,因此乃修正過去反對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問題的態度,反而巧妙利用國際力量來對台灣施壓,藉以利用機會再創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當然中國在施展大國外交對台灣施壓時,還是會表明不放棄武力解決台海問題,但這只是騙取時間的做法。 中國已經很清楚,台灣此次的總統選舉或公民投票不論結果如何,並不能解決台灣問題,要統一台灣只有訴諸武力一途。現在因為中國二○○八年奧運在望,所以事實上不會為了台灣選舉而放棄奧運或是外國投資,但只要中國能達到抑制美國軍事介入的武力程度,就是中國以軍事統一台灣的具體化時期來臨。在那之前,中國只須以經濟與外交手段阻止台灣獨立即可,但只要台灣稍微鬆懈對中國的防備,或中國的武力提升到有把握的程度,則必將伺機運用武力達成併吞台灣的目的。 由於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是為了威嚇、壓制台灣,且在必要時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此,美國目前的政策是協助台灣維持自衛能力,讓兩岸和平對話的環境就更趨成熟,也讓區域安定獲得更多保障。然而,如果台灣人民缺乏對抗中國的決心,在心理上沒有提防中國來自四面八方的侵略攻勢,則只有鼓勵中國提早動武,反而不能依恃兩岸的平衡來確立和平與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台灣人之所以不敢主張自己是獨立國家的事實,主要是由於害怕中國的武力威脅所致。中國的飛彈是威脅,但我們應以外交策略來處理,而絕不可真正恐懼中國。擔憂中國軍事威脅者是「見樹不見林」,因為我們現在最多只是面對中國二流的武力威脅,如果台灣因畏怯中國而放棄抵抗,則在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後,中國為向太平洋發展,必將在台灣設置航空母艦與潛水艇基地,中國的航空母艦、潛艇必然可至太平洋甚至加州外海巡戈。屆時台灣將會「琉球化」,甚至成為中國的「珍珠港」,結果美國的第一線會退守至夏威夷,等於是失去半個太平洋。 在此種情況下,美日等國必將佈置重兵盯住台灣,以防中國與其在太平洋上爭霸。台灣因害怕中國二流的武力威脅,結果反而是被迫必須面對美日一流的軍事威脅,而且將從目前有韓國、琉球、菲律賓等分擔防務,演變成「一點集中」的四戰之地。因此,因害怕中國武力威脅而順從北京主張的結果,反而是使台灣陷入更大的戰爭災難。就此而言,2008年的總統大選真正是決定台灣命運的一戰。

台灣入聯公投及台美關係的一些思考

陳文賢 /政大台史所教授 一、美國反對台灣入聯公投 根據美國國務卿萊絲所言,「美國維持致力於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全的承諾,美國反對任何使用武力的威脅,也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美國依循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過去幾個月中已經表明,台灣推動以『台灣』為名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是一項挑釁政策,此一政策毫無必要的升高台海緊張,也不能為台灣人民在國際舞台上帶來任何實質利益,這是美國反對這項公投的原因。」(According to U.S.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 “In the Taiwan Strait,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committed to peace and security. We oppose any threat to use force and any unilateral move by either sid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We have a One China policy and we do not […]

與台灣民主衝突日烈的美國台海政策──對台美關係結構面問題的個人反省

賴怡忠 /民主進步黨國際事務部首席副主任 幾個令人疑惑的現象 近來台美關係處於一個爭執不斷的狀況。固然台美關係基本面十分良好:共同的民主價值與人權理念、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共同朋友與敵人、兩國間更沒有領土爭議、在國際議題上的重大分歧與爭執。美國與其他國家所存在爭論的議題,在台美關係上幾乎不存在,但這兩個民主國家這幾年卻發生激烈爭論。 在美國方面,美國多次針對台灣內部的民主公投高分貝抨擊,認為這是對台海穩定的挑釁行為。更有消息指出,在小布希總統眼中,似乎認為陳總統與邪惡軸心中的北韓總理金日成沒有差別。當小布希總統於2007年12月給北韓金正日的信中稱其為「總統」,但美方中階的國務院官員對於台灣民主程序選出的陳總統,卻對其直接指名道姓。在台灣方面,美國在台灣人心中的好感度也直線降低。連續三年民調都指出,美國不是台灣人民最有好感國家的現象已經固定化。 最弔詭的現象發生在美中台關係中,不僅台美兩個民主國家爭論激烈,獨裁中國反而在一旁樂得輕鬆,同時美中互動密切,中國還被美國期待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美中之間舉行多次首腦會談,近三年更添加外交部門的「美中戰略對話」、內閣跨部門的「美中經濟戰略對話」、國防部長熱線與「美中國防諮商會議」、商業部門的「美中經貿對話」等。而台灣高階官員欲見美國資深官員,卻往往發現只有副助卿層級官員出面會談,頂多是個「工作會談」。在2001年上台時,號稱是有史以來對台灣最友好的美國政府,但七年後的台美關係卻是這樣的境地,其發展令人疑惑。 當前台美關係論述的幾大盲點 面對這個現象,在台美外交界間,充滿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問題不僅在於這些解釋不正確,還在於這些解釋背後呈現的認知盲點,才是台美關係的最大問題。 解釋一:連最親台的小布希政府上台都出現如此結果,可見台灣要為台美關係的惡化負更大責任 解釋二:台美關係的惡化是陳總統與民進黨的問題,換人或換黨,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釋三:台灣不能理解美國的伊拉克困境而持續製造問題,要為台美關係負責 解釋四:台灣因不理解中國崛起使美中台關係向中傾斜,其民主價值外交與無法面對現實主義的操作 解釋五:小布希政府上台太過親台的錯誤作為,對台灣送出錯誤信號,導致中美關係緊繃,而中美關係緊繃必然導致台美關係的問題。 這些解釋的最大問題,是無法理解民主化對台灣社會與台海情勢的衝擊,導致這些論述會出現一方面稱讚台灣民主,但另一方面又拒絕接受民主的後果,並把台灣民主化所導致更為複雜化的決策過程與考量,簡化為對領導者本身的好惡問題,並對於民主對台灣政治與台海情勢形成的制度性限制視而不見,以及把民主當成不具現實意義的道德理念。這些思考混同在一起的結果,導致在政策上,將台灣民主,而不是中國的獨裁,視為是台美關係與台海穩定的變數,更因此使得台美爭議呈現一種對台灣民主全有或全無的爭論,而不是兩個民主國家正常存在的意見紛歧,如美日、美澳、甚至是美韓等。 根據這樣的認知結構所得出的外交政策,會因為沒有觸及現實的結構性限制,而注定會失敗,這也意味著外界有關換總統就可以改善台美關係的認知,要嗎是太過一相情願,或根本就是對現實的無知。 台灣民主:美國的認識與台灣的宣傳 進一步檢視對於台灣民主的認知是如何影響台美關係,需要理解美國外交政策界與中國通(而不是研究民主理論或國際法的社會科學界)是如何理解台灣民主,當然也需要知道台灣政府是如何自我宣傳,最後再來檢視美國的理解與台灣的說明,是否涵蓋台灣民主所產生的影響。 美國如何認識台灣民主:啟蒙強人主動開放的施捨與政黨選舉競爭 冒著一般化描述的危險,美國外交界與中國通多將台灣民主的發展視為「啟蒙強人主動開放的結果」,並把台灣民主簡化為「政黨選舉競爭」。認為台灣民主化是「啟蒙強人主動開放的結果」,把台灣民主化視為蔣經國與李登輝個人的高瞻遠囑,對於當時推動台灣民主化的社會力量與民族認同因素基本上是視而不見的,也因為這樣的視角缺乏對設定政治議程的社會力量有所認識,自然在社會力量開始進訴政治場域後(政治化),往往將這些社會力量視為對既定政治秩序的威脅,不認為這些是新政治秩序的關鍵因素而有必要加以理解。 而透過政黨選舉競爭觀察民主,固然民主化的重要指標在於出現公平的政黨競爭制度,但是政黨競爭往往不是民主化的推手,而是民主化的結果。以台灣「選舉驅動民主化」的路徑來說,選舉同時包含著議題集結與社會動員的雙重功能,甚至是社會運動將議題推入政治時程的重要場域,政治人物基於關心勝敗而在選舉產生的勝選邏輯,再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並不是議題驅動的主要動力,否則無法解釋為何國民黨在九十年代佔多數時,並不是主要政治改革的先行者,而只是接收當時為反對黨的民進黨所設定的政治議題。 此外,在以上兩點的思考下,美國外交界更對台灣民主化倒果為因,把一個實質上極可能消滅台灣獨立存在與民主動能的「一中政策」,當成是民主化的重要貢獻者。美方中國通往往以「一中政策使美中關係穩定,並因此使中國不再意圖以武力進犯台灣,因此使台灣有必要的國際空間以進行政治改革,從而出現民主化」這樣的詭辯,來論證「只有不挑戰一中政策的民主是負責任的民主,而與一中政策不合的民主是民粹」這樣的說法,並意圖以此框限台灣民主。 這也難怪美方對於2000年民進黨勝選的解釋,不在於企圖理解這是個什麼樣的政黨,以及這個政黨的社會基礎,而只在於選舉政治的技術性操作。對於2000年認為是國民黨分裂,對於2004年認為是公投與兩顆子彈,而不知道是何種政治價值使民進黨獲得勝利,以及為何在美國強大的壓力下,民進黨還是能有11%的成長。這樣的思考更使美國誤以為掌握黨主席或總統就可以掌握民進黨,無視於即使有三位前民進黨主席後來選擇離開民進黨,但民進黨力量從未因此潰散。 台灣又是如何自我宣傳? 美方對台灣民主的誤解與對民進黨角色的疏於理解是一回事,但台灣又是如何自我宣傳的呢?90年代的國民黨將台灣民主視為政黨競爭與選舉制度的建立,美國對於2000年民進黨上台的意義也多以「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視之,但民進黨上台後,似乎對於台灣民主以及民進黨當選的歷史意義,也並未跳脫「政黨輪替」的意義。在此,政黨輪替本身,而不是政治價值的新舊轉換,成為理解的重點。民進黨是什麼並不重要。舉例來說,如果2000年是宋楚瑜當選,「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的描述一樣可以適用,但宋楚瑜與陳水扁所代表的政治價值差異卻十分深遠。 事實上,民進黨執政的歷史意義,除了台灣認同之外,還包括其他社會價值,包括對民主過程的重視,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的期待,與中國的關係重新定位,對台灣未來的不同看法,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以及對於社會正義的期待等,都是當時支持民進黨的重要價值與社會基礎。這期後也反應在民進黨有關核四議題的作為,南北資源在分配的重視,綠色政策的提倡與社會保險體制的建立,以及轉型正義的追求與審議式民主的勇於實驗等,而這些作為都是以強烈的台灣認同為基礎。可是民進黨的國際宣傳似乎並未給予民進黨在台灣發展與民主化的歷史角色明確定位。當民進黨沒有自我定位,就會被別人定位,而定位本身更成為別人認識民進黨的基礎。換句話說,民進黨也並未對2000年以後台灣民主的重大變化給於足夠的國際宣傳與適切的解釋。 對台灣民主的合理理解 美國的理解與台灣的宣傳都沒有觸及台灣民主的核心,也因此更無法了解台灣民主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為何。事實上,對於民主國家外交政策的理解,不可能跳越民主所形成的制度性限制,更需要理解該國民主社會的文化結構。如對美國外交政策,不可能只談行政部門,國會的角色與兩黨政治是必定要觸及的因素。即便日本外務省如此支配日本外交,但討論日本外交也不可能不討論政府不同部門的分歧,在國會中政黨與派系的態度,日本憲法的限制等。但奇怪的,談到台灣對外作為,一些討論民主社會的ABC似乎都不須要。使得後冷戰時代的台灣外交政策討論,淪為探討國民黨時代李登輝的個人思考,或指責民進黨時代陳水扁個人的獨斷獨行。這種思考台灣對外關係的結果,導致高度的個人化,以及缺乏對台灣民主制度的基本認識與尊重。美國這幾年的作為正反應了這幾點。 台灣「民主崛起」的對外政策意涵(向選民負責而更複雜的決策環境、自主性的提高、認同的劇烈變化、中國對台灣民主的感受、全球化的威脅) 首先,既然台灣已經是個民主國家,自然對外作為不可能逃脫民主制度的限制,包括決策必定會更為複雜與緩慢,更不可能無視於民意的動向,但這也意味著台灣外交自主性以及不確定性的提高。 其次,既然台灣是民主國家,對外決策必定是民主過程的一環,不僅政府外交決策必須向選民負責,也意味著對外政策會成為民主政治操作的一部分。指責政治人物利用對外作為增加自己的選舉籌碼為不道德,形同要求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看到美時當前卻要他禁食禱告一樣。既然民主政治要求政治人物的對外決策須向選民負責,就不能要求政治人物不利用這樣的義務增加自己的勝選籌碼。美方對台灣作為的指責,反應本身雙重標準的問題。 再者,台灣認同是台灣民主化主要動力之一,更在民主化後化暗為明,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不僅「台灣人認同」成為超過七成的主流民意,台灣前途自決更有超過九成以上民意的支撐,對一般民眾而言,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對現狀的共識描述。台灣認同的巨大力量導致任何政治人物都無法違逆這個影響力,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統,台灣認同會持續成為對外關係的結構性限制,意圖壓制台灣認同的內外力量以及政策,都會因為這個政策與現狀的根本矛盾而失敗。這意味著不挑戰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一中政策」,會因為不為台灣主流民意所接受而持續被挑戰。 此外,全球化的今日,導致台灣缺乏國際參與成為影響台灣永續生存關鍵議題之一,而不再是「情感議題」。這是因為90年代的全球化要求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新規則的協商與設定,同時既有的國際組織也因為全球化的挑戰而出現功能能否持續的問題。不僅使台灣國家身分的尷尬問題導致台灣無法站上談判桌,更因為中國崛起時導致新規則多會復加有關限制台灣的默契或條款,從而加速台灣的邊緣化。台灣缺乏國際參與所導致的生存危機沒此為甚,但美國似乎無法理解台灣的困境,持續把台灣國際生存的問題視為台灣人民想要情感抒發的議題。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有關台灣並未邊緣化的言論,不僅突顯對台灣邊緣化危基的缺乏認識,其內容更顯示美方無視台灣人民的傲慢心態。 美國台海政策的根本問題(認同、民主、不瞭解區域政策的根本變化) 美國官方指控台灣要為台美關係的狀況負責,並以為只要換人做做看,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但其實美國持續其不切實際的台海政策,也是造成台美關係惡化的主因之一。 美國的台海政策,基本上是在「一中政策」架構下,希望不與中國發生衝突,但又保持台灣相對獨立的狀況,其操作以「台灣不獨、中國不武」的雙重嚇阻政策為之。美國宣稱其台海政策以「一法三公報」為主,希望任何一方不要單方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有時候也會提到六大保證,或台灣前途須由台灣人民同意,最近又倒退到台灣前途須兩岸人民同意的說法。 但正因為台灣民主化以及台灣認同成為主流民意,一個基本上將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的政策,不但不會得到台灣民意的支持,更給予中國藉機向美國要脅的藉口。美方雖說有其「自己的一中政策」,但卻是中國藉由定義台灣獨立,以武力要脅美國出面干預台灣。同時美國「台灣不獨,中國不武」的政策,更因為將軍事與政治兩樣不同的事務放在天平兩端,導致中國只要不出兵攻打台灣,中國即使改變台海軍力平衡,但中國就不被認為是改變現狀,使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台灣的政治過程,企圖透過對台灣的政治過程進行「微觀調控」,以「防止朝向台獨」。這不僅導致將台灣民主發展被獨裁中國定義的問題,更根本對台灣民主形成重大羈絆。 更大的問題,是在於企圖將台灣民主這個結構性現實裁剪為可以符合美國「一中政策」,而不是調整美國台海政策以肆應台灣民主化後所產生新的政治現實。這也意味著為了維持美國的「一中政策」,美國基本上把台灣民主與台灣認同視為威脅這個政策的不確定因子,而不將中國獨裁與武力威脅視為台海不穩定的來源。美中關係不會因為美國出面對台灣的壓制而有進一步發展,但美台關係卻因為美國對台灣民主的本質性敵視態度而呈現大幅後退。這個問題不會因為換人做做看就消失不見。因為拒絕接受台灣認同所形成的的結構性衝突因子還存在。這也會導致美台關係,不論誰擔任總統,都不會出現根本的改善。 此外,美國台海政策的問題,何嘗不是近幾年美國亞太政策失敗的一環呢?美國以伊拉克問題要求台灣住嘴,迫使台灣進行外交自力救濟,但又指責台灣自力救濟導致台美關係緊張,但日本對美國的抱怨,澳洲的轉向問題、美韓同盟與東南亞對美國的抱怨等,可以發現美台爭議是美國亞太政策問題的一部分,美國本身對亞洲缺乏注意力所導致的關係惡化的結果,不僅發生在美台關係,也發生在美國與亞洲多數國家的關係。 2008-2012,對美國與台灣都充滿挑戰的四年 展望未來,除非台美雙方能對於台灣民主所產生的結構性限制有更適切的理解,美方不再將台灣民主與認同視為問題,並了解過時的政策無法面對今天的新政治現實,而台灣更能明確踢初自身的歷史意義與所代表的價值與社會基礎,不再附和美方對台灣的解釋,台美關係的基本面才有永續發展的基礎。任何有關提昇政府官方的接觸層級、台美經濟合作、國防合作等,如果無法建基在對型塑台美關係的新結構因素-台灣民主,有根本的理解,這些後續工作會在台美雙方在根本觀念的重大差距所導致的戰略分歧,而無以為繼,更不要提對中國政策的協調問題。尤其是未來,當中國在奧運後出現2-3年的國力頂峰,當美國忙於解決伊拉克問題而持續疏遠亞洲,當亞洲其他國家感受美國的問題而紛紛自我「避險」時,台美雙方會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形下,難以共同面對崛起中國的挑戰。尤其是台美雙方對於中國經濟與安全,還存有關鍵的認知分歧。未來四年對台美雙方來說,不管台美雙方的總統是誰,台美關係絕對是挑戰遠大於機會的。

從台灣國家主權看台美關係

郭重國 /世界台灣人大會總協調人 良好的台美關係,對於台灣國家主權的鞏固有重大的助益。最近美國政府對於台灣欲舉辦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做出超尋常的一連串反對意見,頓使台美關係陷入相當的低潮。在此台灣正面臨立委及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我們若瞭解美國近年來對台灣關係的立場及演變,以及美國對外關係的考量,並且設法來加強改善台美關係,或許可幫助台灣如何應對現今的情勢,進而保障台灣的和平安定與主權獨立。 一、美國近年來對台關係的立場與演變 美國近年來對台灣的立場,官方的一貫說法就是根據三件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以及雷根總統的六項保證。 在第一個聯合公報(1972年2月28日,稱上海公報),雖然中國政府堅定反對要製造「一中一台」、「一中兩府」、「兩個中國」,以及一個「獨立的台灣」或鼓吹「台灣的地位未定」為目標的任何行為,美國表示「『認知』台灣海峽任何一方的所有中國人主張只有一個中國,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第二個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又稱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又「美國政府『認知』中國的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與中國建交後不久,美國訂定「台灣關係法」為美國的法律(1979年4月10日),其中重要項目包括:「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定是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台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任何不以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包括聯合抵制或禁運,即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與美國有重大利害關係的一種威脅;並提供台灣防衛性的軍備。」「維持美國的能力去抵制任何以武力或其他壓制行為危害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與經濟的体制。」 第三個聯合公報(1982年8月17日,又稱軍售台灣公報)中,美國政府表示無意侵害中國的主權及領土的完整,或干涉中國的內政事務,或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就在雷根總統與中國談判軍售台灣的聯合公報時,他答應對台灣的六個保證,其中表示「美國不限定何時終止對台灣的軍售」;「並不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在第三公報簽署後,雷根總統立即在一公開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將不干涉對於台灣主權的決定,或偏袒或施壓台灣人民對於此決定的自由選擇,同時我們一貫的主張與考量即是和平的解決。」 雷根總統所表明的是,美國對台灣的未來不採取立場,它只關心決定的過程必須是和平的。 現在的布希總統剛上第一任時,較傾向強調對台灣的關係,他不但同意了出售一批重要的軍備給台灣,並在2001年4月25日的美國電視台訪問中,說出了「如果台灣遭受攻擊,美國將全力幫助台灣防衛它自己。」布希總統在陳水扁總統(2001年及2003年)及呂秀蓮副總統(2002年)過境美國時也給予友善的方便,並在2002年3月,當時的湯曜明國防部長參加了在佛羅里達州舉辦的國防會議,與美國當時的國防部長伍夫維茲(Paul Wolfowitz)及助理國務卿凱利(James Kelly)會談。 布希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關係後來逐漸下滑的原因,包括美國與台灣兩方面。美國方面,「九一一」後的全球防恐策略、伊拉克戰爭、北韓核武恐嚇、伊朗對中東和平安全的挑釁等,美國一方面需要中國的協助與支持,又加上許多貿易問題需要與中國談判,布希政府就逐漸傾向較注重中國的意見與考量,對台灣的立場與利益就相對減低。 台灣方面,從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5月的總統就職典禮演說中所提的「四不一沒有」後,2002年8月在「世台會」宣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2004年3月在台灣首次舉行的全民公投,2006年2月「終止」國統會及國統綱領,2007年3月說出「四要」,以及後來機場及國營事業的正名,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又將於2008年3月舉辦「台灣入聯」公投……等,雖承受許多國內外的壓力,但陳水扁總統仍為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以及加入國際組織,努力不懈。然而,在這段期間國內統派勢力與媒體的反對阻撓,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的抗議、抱怨,加上台美高層的溝通不盡順暢,導致美國政府常以履守「四不一沒有」的保證來為難陳水扁總統。尤其最近一連串的由國務院、國安會、美國在台協會的高層官員發表反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更讓台美關係呈現空前的低潮。 二、美國對外關係考量的觀察。 據個人長期觀察美國外交的立場與處理,通常是根據以下的優先次序:(1)美國的利益、(2)國際的現實、(3)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1)美國的利益: 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和平是最符合美國目前的利益。因此每次陳水扁總統在往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方向跨進一步,而中國以抱怨及可能動武的威脅向美國施壓時,美國一貫的反應即是重覆它的立場,即反對任何單方面的改變現狀,任何爭端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一方面要求陳水扁總統遵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一方面警告中國不得以武力侵佔台灣。 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應該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故才會有與中國建交後制定的「台灣關係法。 (2)國際的現實 中國因為近年來經濟力增長及軍備擴充,且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並與美國有正式邦交,又美國現處於伊拉克戰爭,也有反恐戰爭、北韓及伊朗問題等議題需要中國的協助。雖然美中關係存在許多問題(貿易逆差、盜版、商品安全、軍事威脅……等)。故美國一方面偏重於受中國的影響超越了與台灣的關係,一方面也譴責中國的過份擴充軍備、幣制匯率的不合理及人權壓制問題,以便謀求美國在全球外交策略上的平衡。 (3)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美國終究是以民主與人權立國的國家,在上述的考量中,仍是相信民主與人權的普遍化,是符合美國在國際上的利益。雖然在國際現實上仍然遭受許多的挑戰(例如伊拉克及最近的巴基斯坦),但美國仍經常宣示其價值,就如在2005年5月,布希總統在日本京都讚揚台灣的民主成就。 三、加強改善對美關係 改進對美關係的方法,依個人淺見,可包括下列幾項: (一)清楚表達一貫立場 與美國人交往,最佳的方法就是誠實以對,因為他們尊重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且能負責的人,但不會不尊重不同意見的人。 (二)尊重美國的立場 在設法讓美國人瞭解台灣立場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美國的立場。我們需要堅守自己的理念,但在行動或言語上,若能於時效與方法上做些調整,以兼顧對方的立場,則會更有助於台美關係的加強。 (三)促進溝通順暢 台美政府間的溝通需要設法提高層次。最高層的直接溝通不僅可增加理念的相互瞭解,並可增進私人情誼,而有利於兩國間相關事宜的處理。另外,也需要加強溝通的頻率與改善表達方式,以避免造成「意外驚奇」、「無法預期」或「兩極反應」等不必要的誤會與困擾。 (四)有效應用資源 台灣最需著重外交的國家,當推美國與日本。因此,一方面台灣對世界整體外交的資源分配,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尤其是花費大量金錢去維護與小國的邦交問題。另一方面對美國外交資源的有效應用,也需要做全面的評估。台灣是在美國設有領事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居世界第二多的國家,其他關於基金會、公關公司的經費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台灣在從事對華府有實際影響力的效果上,以及提升台灣在美國的能見度方面,並不理想。 (五)加強外交人才的精選與訓練 外交要能成功,需要有稱職甚至是優秀的外交人才。優秀的外交人才應具備有:(1)對台灣認同及使命感。(2)良好的外交訓練,包括熟悉美國的社交禮儀、人情世故等。(3)豐富的學識涵養。(4)喜愛與人交往的性向(People Oriented)等,台美關係的順暢,時常就會依靠個人間建立的友誼。 (六)擴大宣傳層面 台灣需要更加強對美國多方面的宣傳,包括政界、學術界、媒體、文化界、商業界、藝術界……等。舉辦更多的實質交流活動,有效建立人脈關係。這方面台美人常可做出有效的幫助。為了平衡美國政府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的反對,最近台美人的主要社團正在計畫共同行動,其中包括對美國行政部門的訴求,對國會及學術界爭取支持,並請他們代為仗理發言,以及在美國主要報紙刊登廣告等等。 (七)加強台美間的貿易投資 台美兩國間的相互投資愈多,經濟利益互惠愈增加,其他包括人民與文化的交流也就會更頻繁,因而促進更多人瞭解雙方歷史背影與社會人情,也會增加更多的私人情誼,這些都將是有助台灣的安定與主權的鞏固。 台灣與美國的政府領導人都將在2008年間更換,這對於台灣主權的鞏固以及台美關係的轉機,將有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台美關係,是鞏固台灣主權主要的利器之一。美國對台政策將來不管誰當總統,當不會有驟然的改變,但若能及早與其團隊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在其對台灣關係的實際執行與述說將有重大助益。  

「檢討台美關係」座談會之書面意見

程元通 本文乃編輯部訪談一些安全專家及資深官員之彙整意見 一、美國自始無意協助台灣 美國一份解密文件指出,1979年美中建交時,美國有一派說法認為中國強大後,台灣自然會被併入中國,所謂的「台灣問題」將迎刃而解,似有棄台之意。當時,卡特利用國會休會期間與台灣斷交,但仍引起保守派議員的不滿,從而制定「台灣關係法」。當時美國沒料到台灣今日的民主成就斐然,和美國想像的「自然解決」途徑不同,因而備感棘手。從這個角度進行觀察,顯示美國自始就沒有協助台灣獨立自主的誠意。 二、美國缺乏反駁中國的道德勇氣 (一)依據「台灣關係法」,美軍必要時應保護台灣,然而目前美國身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泥淖,並急於處理北韓核問題,加上中國國力日趨強大,美國提不出一套應付中國的長期政策,因此伴隨各種時空環境的變化,導致美國必須檢討其對台政策。然而,美國政府無法廢止「台灣關係法」,只好提出新解釋,從過去的「台灣遭受侵略,應採取適當行動」(註:台灣關係法第3條第3款「任何對台灣安全之威脅,美國總統應立即通知國會,依照憲法程序,採取適當行動」)調整為「如果台灣挑釁,美國無需出兵」。 (二)觀諸亞太副助卿柯慶生、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國務卿萊斯等人都將入聯公投定調為「挑釁」,即可印證美國思維邏輯的轉折,其背後當然有中國施壓或威脅對台動武等因素,然而卻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就是美國沒有勇氣反駁中國打壓民主,卻反過來壓迫台灣,而且為了找下台階,只好提出新解釋,為未來違背「台灣關係法」不需保衛台灣鋪路。 三、反對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違背美國本身法律 (一)從很多議題可以看出,美國未必真正幫助台灣,美國公開說台灣不是國家,並表示不支持台灣加入需由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只有涉及人權議題(如世界衛生組織)才願意協助台灣。然而「台灣關係法」清楚載明應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該法起草人之一的費浩偉(Harvey Feldman)也指出美國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可能違反自己的法律,因為美國法律不贊成將台灣排除或驅逐出任何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國際組織,「台灣關係法」亦未規定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應具備國家地位。 (二)中國強大後,美國改變模糊立場,明確指出「只支持台灣加入不需由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讓台灣原本顰蹙的國際生存空間雪上加霜;尤有甚者,美國稱台灣不是國家,更將嚴重影響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使他們對台灣喪失信心,負面影響既深且重。 四、美國展露濃厚的現實主義傾向 (一)美國說「一中政策」對台灣有利,但從未指出優點何在,美國向來堅持三個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建交公報」、1982年「八一七公報」),如今為了追求國家利益,現實主義的色彩益趨濃厚,國務卿萊斯也不諱言美國是現實主義的國家,只要對美國有利就會做。從這個角度看,美國說推廣民主其實是假話。 (二)1979年的時空背景和現在截然不同,目前美國對中國束手無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幾年前,美國仍認為中國發展不致如此迅速,但幾年下來,美國已無法掌握應付中國的發展,所以逐漸顯露出對中國妥協的低姿態。 五、不能完全信任美國 觀察幾年的結果,吾人發現美國放棄台灣的可能性很大,台灣不應完全信任美國。例如我方洽請美國向中國交涉擬在台海中線劃設新航線一事,其態度就很敷衍,另外美國刁難陳總統過境,也是羞辱民主台灣給專制中國看。近來美國一直催促台灣與中國三通,其立場與泛藍亦無二致;針對入聯公投,美國更意圖壓潰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種種作為,正如同溫水煮蛙一樣,似乎可以接受台灣慢慢被中國併吞的惡果。 六、結論─台灣因應之道 應藉由美日安保體制保護台灣,當務之急是讓日本體認台日已成為命運共同體,借重日本牽制美國,讓美國了解失去台灣,也會失去日本,對其亞太佈局將很不利,進而讓美國為了保障日本的安全,必須連帶考慮台灣的安全。從這個角度看,日本對台灣極為重要,我方應加強說服日本的深度與廣度,以實例佐證台日已成為命運共同體。  

從美國對台灣用語限制看雙方關係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對「有關」中華民國或台灣者,在用語上有種種限制。台灣要加入聯合國的運動已經有相當歲月,但自今年陳水扁總統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以來,受到美國接二連三的阻撓,企圖使台灣放棄「入聯公投」。 美國前後聲明否認中華民國是國家,也否認台灣是國家,但重申台灣不是中國領土。台灣地位未定;所謂未定,依卜睿哲的解釋是指領土主權。(參考2007年9月1日自由時報) 從這一次「入聯公投」,使台、美之間過去混沌關係得以澄清,也就是美國對台、對中的模糊政策不再有效。美國對聯合國說清楚,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使台灣朝野必須與中國區隔清楚,面對自我定位──台灣就是台灣。 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為顧及美國的利益與台灣安全,制定『台灣關係法』,但如眾人所知,該法是美國的國內法,台灣靠別人的國內法保護,無異突顯台灣(人)的「地位」問題。其次,美國官方早已制定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稱呼之種種限制,包括對國家、對政府之稱呼,以及雙方機構交涉時之稱呼等等(見下表),也無異說明對中華民國與台灣(人)的「地位」界定。究竟這「地位」是什麼?但絕對不是美國的友邦,也不是附庸國,而是美國的「附庸」!?這個地位是從蔣經國就任總統(1978年5月)後沒幾個月開始的。 茲就美國對中華民國與台灣之稱呼與交涉限制,列表說明如下。 Do Use(能使用) Don’t Use(不能使用) (對國家政府之稱呼)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area” or “economy” “country” “Taiwan Authorities” “Taiwan Government” “Taiwan representatives” “Government Officials” “Taiwan” as an adjective “Taiwanese” (expect when referring to descendants of pre- ’49 inhabitants) (雙邊機構之交涉與稱呼) “unofficial relations” “diplomatic relations” “unofficial meeting” “official meeting” “AIT Taipei” “embassy” or […]

聯合國外交最前線

北岡伸一教授 /東京大學 作者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58歲,專研日本政治外交史,係由民間任用為外交官,從2004年春季赴任聯合國次席大使,最近完成任務歸國。有關安理會的改革及北韓問題等,在難題重重的國際政治舞台上,代表日本的政治學者在思考什麼?如何行動?………滲入種種軼聞,來描寫「現在的聯合國」。(本文刊載2006年10月9月的『讀賣新聞』。) 聯合國是在做什麼的機構?首先讓我從最基本且一般人不大理解的事情來開始說明。簡單的說,聯合國就是決定國際社會意志的地方,包含不允許北韓發射飛彈、國際社會對愛滋病應該做什麼對策等各式各樣的意志決定。 聯合國的會員國為主權國家(現在192國),而聯合國的決議是從協調會員國的意志之中產生的。提到聯合國時,許多人會想起秘書長之下的秘書處,然而聯合國的主角是會員國,秘書處只不過是提供其所需要的材料,或是促其付諸行動而已。 會員國為了使自己國家的意志能夠列入國際社會的意志而做成決議,需要對各國進行遊說,因此各國在聯合國都有設置聯合國代表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美國,其次為俄羅斯與中國。日本駐有外交官50多人,現地職員40多人,合計約100人,與德國並列為第四至第五位。 也就是說,常任理事國的英、法雖然人數比日、德少,卻有高效率的工作。他們除了有使用自己國家語言以決勝負的優勢之外,確實也是外交界的百年老店,兩國的外交官都很優秀且很敬業,尤其是當議論出現難題時,提出妥協案的能力非常高明。 瞬間的判斷 日本代表處有3位大使,即大島賢三大使、本人、小澤俊朗大使。聯合國時常同時召開複數的重要會議,所以需要3位大使。美國有5位、韓國有3位,日本的3位或許比標準多一點,卻沒有特別突出。 日本代表處分為政務、經濟、社會、行財政、總務。本人則擔任政務與社會(人權關係)。聯合國的工作範圍廣泛,所以無法隨時得知其他部門進行的工作,因此,在每天早晨的會議交換重要情報,以及在每週一次的幹部會議上得知共同情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基本上,代表處的意見以合議決定之。當然要先與外務省(外交部)協調意見,經此程序才能決定今天的會議方針。但是在交涉的現場也有不少必須瞬間決斷的事情。在此情形下,以外務省所指示的客觀範圍內,並鎖定會議流程來下決斷。這種情況雖然困難,卻是很值得挑戰的工作。在褒獎英、法兩國的能力之餘,如果慣於應用,日本也做得到。   不能輕蔑的小國 各國代表處之中,在屬於小國之間,有的國家在紐約沒有設置代表處,每逢需要投票時,則依賴鄰國代理投票。有的代表處只有一位外交官,有的代表處沒有助理,真的是一個人的事務所,賓客用的椅子也只有一張而已,甚至有的國家的代表處,因滯納電費而被斷電。 儘管如此,小國卻不可輕蔑。3個人程度的小規模代表處,也有很活躍的國家。 這種狀況不必奇怪,因為聯合國是一國一票的制度。對小國來說,聯合國是具有世界一百九十二分之一發言權的場所,所以不少國家都嚴選精英才俊赴任。駐在聯合國的樂事之一,就是認識這樣優秀的人物。不輕蔑小國,不諂媚大國,這就是聯合國外交的基本。 譯者: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財務長。 

防禦性公投到入聯公投台美關係年表

/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有關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時的防禦性公投 2003年11月27日 立院通過公投法。 11月28日 針對台灣立法院通過公投法一事,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高度尊重台灣的民主過程,但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企圖。對於中國威脅台灣不得藉公投和制憲走向獨立的問題,美方認為使用武力是無法接受的事。美國主張,兩岸問題的解決應以和平方式達成,不用武力威脅,而且要能為兩岸人民所接受。官員也重申,美國以三份美中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作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也不支持台灣獨立。《中央社記者陳正杰華盛頓11月28日專電》http://tw.news.yahoo.com/2003/11/29/international/cna/4394899.html 11月30日 陳水扁總統表示,中國在東南沿海部署近500枚飛彈瞄準台灣,這威脅是現在進行式,為了台灣人民,國家需要防禦性的外交、國防,必須啟動防禦性公投。 12月1日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莫健(James F. Moriarty)以「布希總統的特使」身分帶來布希總統的親筆信函。布希在信函中明確表達美方「反對海峽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立場,對台灣推動敏感與挑釁意味的公投,更明確表達美國不願見到,也不支持台灣舉辦「走向台灣獨立」的公投。同時,布希更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最後還表達美方期待台海和平解決爭端的態度。《中國時報》2005/01/16摘自王銘義所著《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 12月1日 針對陳水扁總統有意推動防禦性公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Richard Boucher)在例行簡報會上公開表示,美國「反對」任何會改變台灣現狀或走向獨立的公投。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公開表示反對獨立公投。《自由時報》2003/12/03 12月4日 美國白宮發言人麥理蘭(Scott McClellan)表示,「美國反對任何企圖片面改變台灣現狀的行動」,是同時適用於北京可能對台灣用武,以及台灣自己想在統獨問題上改變現狀。《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4日專電》2003/12/05http://tw.news.yahoo.com/2003/12/05/international/cna/4406831.html 12月9日 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國總理溫家寶進行會談後,針對記者提問「台灣公投是否應該取消?」時,布希表示「我們反對中國或台灣片面改變現狀」;「至於台灣領導人任何的言詞或行動,顯示他有意要片面改變現狀,我們反對。」(We oppose any unilateral decision by either China or Taiwan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omments and actions made by the leader of Taiwan indicate that he may be willing to make decisions unilaterally […]

入聯公投的相關民調

編輯部整理 台灣智庫民調 入聯合國公投 七成七支持 《自由時報》2007/01/07 1月6日,台灣智庫公布民調顯示,近六成三的民眾認為如果台灣和中國都是聯合國的成員,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幫助;七成七贊成透過公投來表達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約四成八受訪者贊成用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支持用中華民國名義的只有三成八。 近75%民眾: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中時電子報》2007/02/05 根據中時電子報的民調,在台灣主權認同問題上,高達74.9%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僅有19.6%的受訪者認為不是,顯示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顯然已成國人普遍想法。 智庫民調:77%民眾贊成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自由時報》2007/03/14 台灣智庫公佈最新民調顯示,有八成民眾認為,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而非「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民共同決定」;對於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有七成七民眾表示贊成。美國原本期望「台灣前途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這項民調應對美國修訂政策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民進黨民調》八成三民眾:台海現狀應由台灣人民定義 《自由時報》2007/03/16 民進黨公布的民調顯示,83%民眾認為,台海現狀應由台灣人民定義,認為應由北京政府定義者只有1.7%,認為由雙方共同定義者有6.4%;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人有69%,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者僅有15%;將近85%民眾主張兩岸簽訂與台灣主權相關協定時,須由台灣人民公投決定;贊成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民眾有71%,不贊成者有20%。 民眾對美不信任度37.5% 飆新高 《中國時報》2007/09/17 根據中國時報最新民調發現,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度不但飆至歷史新高(37.5%),甚至還大幅超越了信任度(29%)。台美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根據中國時報五年來四次與台美關係有關的民調趨勢發現,國人對美國的好感度逐年降低。2003年3月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台灣民眾猶有68%對美國有好感,顯示台美敵愾同仇。但是2004年9月調查時,對美國的好感度已經劇降為48%。 2006年10月底,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甦棣語氣強硬的公開要求台灣限時通過軍購案時,對美國有好感的民眾,比例更降到45%,創歷史新低。該次調查發現,44%的受訪者認為,就算中國武力犯台,美國也不會出手協助。相對的,40%的民眾覺得美國基於本身戰略利益考量,面臨關鍵時刻,仍會給予台灣援手。 這次最近的調查發現,認為美國是可以信任的友邦的民眾只有29%,認為美國並不是可以信任的國家則有37.5%。而這與台灣入聯公投引發台美齟齬、美方強硬反對、甚至指中華民國及台灣並非獨立國家,有直接關係。但當問到美、日、中那個國家對台灣最重要時,認為美國最重要的有31.5%,認為中國最重要的有25.1%,認為日本最重要的只有4.5%。 美國民調:公投若過 七成美國人挺我入聯 《自由時報》2007/09/21 & 《自由時報》2007/09/23 根據政府委託美國相當權威的民調公司國際佐格比(ZOGBY International)民調公司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有55%的美國民眾認為聯合國應讓台灣成為會員;如果台灣人民通過加入聯合國的公投,這時有一成五的美國人由觀望轉為正面表態,則支持台灣入聯的民調上升到七成,可見公投的人民自決意義,在美國人心中的影響力。此外,有6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府應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訴求;5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反對中國對台灣入聯的立場,幫助台灣贏得聯合國會籍;另有八成一的受訪者認為,在參與聯合國議題上,美國應尊重每一個國家基於民主與自決原則爭取成為會員的權利。 調查還指出,在自認屬於高度自由派的人士中,有7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支持台灣入聯,自認屬於高度保守派的受訪者中,也有5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