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憲論壇 從媒體及網路觀點看中華民國 與談人 莊豐嘉 台灣需不需要正名? 只要看看以下的例子就十分清楚: 中油公司去年曾經傳出改名為台灣石油的消息, 主要原因是中國石油這個商標,已經被正港的「中國」石油在中國及美國正式登記註冊,甚至上市了, 台灣的中油曾經為了買回被中國搶先註冊的國光牌潤滑油商標, 花了五千萬元,但是如果要進軍中國市場,恐怕就算想花費數百億元,也不可能拿回跟中油相關的商標權。 然而,隔天中油馬上慎重否認改名的說法, 其主要理由是, 國營事業預算掌握在立法院手中, 遇到改名這種高度敏感的議題, 必然引起軒然大波,遭泛藍立委強力的杯葛,於是這個提議很快就無疾而終. 不僅於此, 前幾年,台灣的「中國筆會」,由會長余光中率領的團員到中國進行交流時, 硬是被改名為台灣筆會,對於中國的要求,他們悶不吭聲, 但這件事卻讓正宗的台灣筆會十分不滿, 當時的會長李喬曾經加以批判並要求道歉 .企業也如此, 中國信託到對岸開會時,也遭遇同樣的命運, 硬是被改名為台灣信託. 無論如何, 只要離開台灣, 全世界包括中國都認為我們的名稱就叫台灣, 反倒是台灣內部還有人停留在堅持「中華民國」的迷思之中.這種失去自我身分認同的情境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必須討論台灣長期以來,媒體自我認同紊亂的現象。 做為台灣媒體, 尤其是統派媒體(主要指涉意涵在於其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將來必會統一) 在使用或稱呼自己國家名稱時, 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 可能是絕無僅有,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到現在還是以”中華民國”的”中”來簡稱自己的國家;例如:「”中”美關係」這樣的字眼,但寫到對岸中國時,則以引號的「中」或變體字來 代表,這種不認同台灣、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僅昧於國際現實,也苦了記者、編輯與讀者,甚至對台灣下一代的國家認同產生價值混亂。 平面媒體或許還可以用字體的變化來區隔台灣與中國的稱法,但是電子媒體播報時如何用聲音區隔”中”與「中」之間的不同,這可是高難度,所以在別無選擇之下, “台美關係”這樣的正常稱法,比較有機會在電視新聞中呈現。 不僅如此,受國民黨政權庇蔭而能長期主導台灣輿論的統派媒體, 甚至對於種種正名為台灣的新聞,不僅無法跳脫意識形態框架,回歸新聞專業予以報導,甚至加以污名化,所以說,台灣最保守反動的勢力,目前就存在於媒體界, 並透過近親繁殖的方式掌握對國家認同的詮釋權. 進而讓台灣人經由每天讀報與觀看電視潛移默化之下, 削弱對台灣的認同。 相較之下, 強調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日報及自由時報, 就無此包袱,「台灣」就是國家名稱,清清楚楚, 一點都不含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瑕疪,例如有部分媒體或記者,寫到台美中三方關係時,習慣用「美中台」這樣的寫法,但台灣既然代表做為一個國家的主體,寫 到三方關係時,「台灣」應該放在最前面,媒體有責任主動訂定「台美中」這樣的統一寫法準則。 台灣媒體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也必須隨著冷戰到兩岸交流的情勢變遷跟著演變。在「漢賊不兩立」時代,,媒體用中華民國的「中」來代表台灣,用匪偽政權來稱呼 對岸,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困擾,這段時期,台灣在國際舞台經常缺席,所以不會發生與中國在國際上,爭「中國」代表權問題,但解嚴後的台灣要重返國際舞台,馬 上碰到中國代表權的問題,國際社會認定的「一中」是PROC,而非ROC,而且幾乎無一例外,國際社會與國際媒體只要談到台灣時,都是用「台灣」來稱台 灣,而非「中華民國」,連布希總統都曾經兩度用「台灣共和國」這樣的說法,來稱呼台灣。 台灣身為全球的貿易大國、又被西方社會稱許為東方國家的民主典範,但談到國家名稱, 內部卻一直無法建立共識,關鍵在於有些政治人物及媒體,或為了討好中共,或因意識形態作怪,一向對於把「台灣」兩字推向國際社會,視為是災難,造成執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