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與北約

主講 │何澄輝 「黑熊學院」執行長
主持 │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陳俐甫:

我們都知道北約最近有大的轉變,還有烏俄戰爭的影響。我們接下來就請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老師來為我們分享。

何澄輝:

各位朋友大家好。談北約新的〈戰略概念〉之前,我想從一個大家之前很關心,但現在有點變弱的議題談起,就是俄烏戰場現在的形勢和走向。這看起來好像跟題目不太有關係,但是後面我會告訴大家,為什麼我會從這邊開始來看。

首先,我們看現在目前的大概態勢。截止至 7 月 5 號,整個烏克蘭目前態勢。基本上,戰局已經從第一階段的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進入第二階段全面集中在烏東和烏南的地區。

烏東戰場主要是兩個地方,一個是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的部分。7 月 5 號當天,烏克蘭在盧甘斯克最後一個控制在手上的大城已經淪陷了。主要是因為烏軍衡量戰略態勢無法再繼續,所以進行戰略性的撤退。俄軍也利用機會,宣佈目前取得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再調整它們的部隊進行修整。

烏南的部分,烏克蘭軍雖然緩慢,但是還在持續反攻。像之前被俄羅斯佔領的赫爾松周邊,烏克蘭軍比較有進展。但是逐漸靠近赫爾松城市地區之後,戰事變得比較膠著。

在第一階段,當俄羅斯軍隊進入圍城戰、攻打城市地帶的時候,過去俄羅斯裝甲中隊的那套打法,在面對新科技的時候,變的非常沒有效率。

烏克蘭反攻 需要北約提供武器、訓練

所以截至 7 月 5 號,烏戰場其實如果從俄羅斯方面來看,俄羅斯第一階段特別軍事行動主攻基輔,這部分當然是失敗,而且俄羅斯在軍事力量上遭到重大損失。第二階段攻勢在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這個部分。第二個階段關於俄羅斯的部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蛇島的攻防戰。開戰的時候,俄羅斯就派軍艦去圍困。我們曾經聽說過蛇島戰役的故事,算是不幸中的大幸,82 名烏克蘭士兵因為彈盡援絕而投降,最後透過交換戰俘的機會換回來。但是接下來俄羅斯控制整個蛇島的部分,就非常詭異了。我們看到一個戲劇性的一幕,開戰後,烏克蘭這個已經是沒有海軍的國家,使用它們自製的天王星飛彈,以及美國北約國家所馳援的武器如魚叉飛彈等,讓一個由原本有黑海制海權的國家,喪失了制海權,包括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被擊沉。

如果俄羅斯在早有制海權的狀況底下,對烏克蘭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危機。我們知道烏克蘭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就是它是一個全世界重要的糧食出口國,而其出口的一個主要管道就是通過黑海的航線,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然後進入地中海。所以當開戰的時候,一度造成包括埃及、葉門等地方的危機,因為這是烏克蘭的糧食的主要出產地。

這也是為什麼在蛇島一個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會有這種雙方激烈的兵火交鋒?從戰略意義上來講,與糧食出口和穩定有關。後來,俄羅斯從蛇島撤軍了,黑海的運輸線恢復,俄羅斯也藉機順坡下來,表明自己從來無意截斷烏克蘭糧食出口的「善意」;但另外一方面,也想撇清俄羅斯是全球糧食波動元兇的指責。

接下來,會不會就可以這樣解決戰爭?恐怕沒有這麼樂觀。實際上,現在俄羅斯軍隊必須要修整,因為俄羅斯的地面武力的核心,是 168 個營級戰術群。從開戰到現在為止,目前數字低到不足百,就足以明白俄羅斯的損失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營級戰鬥團的主力都是俄羅斯主要的、所謂的契約兵種。是服務期較長,訓練較好部隊,類似我們的的志願役。 換言之,也是較具作戰能力和作戰經驗的部隊。從整個作戰到現在為止,損失慘重。

俄羅斯很多營級單位失去戰力,被迫重新拆開再重建,必須要補充兵源,而補充兵源的大部分來自於一年期的義務役。一年期義務役的戰力也許做防守作戰可以,但在境外從事攻勢作戰來講,恐怕力有未逮。俄羅斯在這種狀況下,必須祭出很多手段,包括請如瓦格納傭兵集團的軍人出戰,或到敘利亞招募傭兵,這些都顯現出俄羅斯戰爭能量正在下降。
相反的,烏克蘭為了要抵抗俄國入侵,它的部隊正在重建,或者說徵召的士兵在新的單位正在重建。不過,獲取北約新的武器,還需要訓練,才能恢復戰力。所以時間往後拖,烏克蘭的戰力是往上升,而俄羅斯的戰力是往下降。

在赫爾松部分,大家可以看到其實俄羅斯的戰線是繼續往城內在退卻。烏克蘭原本在首都尼古拉耶夫被攻擊的危機,但現在的情勢翻轉過來。烏克蘭採取攻勢,但是這邊的戰事非常激烈。前一陣子大家應該聽說,烏克蘭在這種戰場上,陣亡 100 到 200 個。數字是非常非常的大。

事實上,這是一種戰略上的調整,並且等待這種新訓練的部隊形成戰力,然後再進行反攻。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第一階段的防禦戰,基本上它是完成的話,俄羅斯第一個階段的主攻基輔的方向,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沒有達到目的。而且俄羅斯的一些軍隊主力,比如說空降軍,在這邊遭到重大的損失。然後它們要攻擊的東北的大城,帕爾科夫工業大城的目標有沒有達成。至於烏南的部分,烏南沿線的部分地區失守。當我們知道馬利波投降時,意味著整個亞速海沿岸全部都落入俄羅斯的手上,不過,烏克蘭爭取到了可以重新集結兵力的時間。

現在這個階段,是烏克蘭所謂的國土奪還、反攻的階段。跟前面的防禦階段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在前面的防禦階段時,烏克蘭只要輕步兵單位,就可以造成俄羅斯的裝甲單位很重大的損失,比如說像標槍飛彈,或是刺針飛彈等等,就會造成進攻方的俄羅斯造成很大的損失。可是,國土奪還階段有個不太一樣的地方,烏克蘭的角色轉換成進攻時,需要一些重武裝。

俄烏戰爭膠著 雙方進入修整階段

在這階段,烏克蘭一直請求北約給它重武器,比如說自走砲、火箭炮,或者說像海馬斯這一類的重型裝備,而這些重型裝備有個特色,就是它跟剛剛前面講標槍飛彈不一樣。標槍飛彈可能訓練個幾個小時、半天,就可以投入戰場,可是像這些重武裝,如果這些部隊要呈現正常發揮戰力,它的訓練可能要數個月的時間。所以基本上為什麼烏克蘭會很急於需要北約提供武器,而且要爭取訓練的時間。目前大家看到停滯的狀態,某種程度來講,算是另一個開戰前的寧靜。

由於有一些軍事觀察家預估是,最快在 7 月底到 8 月初,烏克蘭會發動比較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原本烏克蘭的指揮當局是希望能在 6 月底 7 月初就開始動作,但顯然是訓練、彈藥補給重建以及補給線等等,都還沒有完成。再來,基輔雖然已經成功地保衛住,但是俄羅斯採取另外一種做法,遠距離發射飛彈去轟炸城市。另一方面,雖然一再宣稱只是針對軍用設施,不知道俄羅斯發射飛彈是太舊還是蓄意,常常攻擊到的一些民間的設施,比如說前一陣子,飛彈就攻擊到購物中心。

剛剛講到烏克蘭持續獲得各種裝備之後,它還必須要擴充它的單位,但如果需要訓練的時間,我目前收集到的訊息和看到一些專家的評估,時間點預估會是在 7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的時候,烏克蘭會開始進行反攻。同樣的道理,時間是公平的,俄羅斯也必須要抓緊時間去重建他的部隊。但是對俄羅斯來講,它們義務兵的招募狀況非常不理想。因為前一陣子戰爭爆發的時期,俄羅斯有大批的年輕人即時逃離國外,他們用各種各樣的理由逃兵,然後逃離國外,這都不利於俄羅斯徵兵。

更何況,誠如之前所說的,這些義務役徵召的兵,是不會用來從事對外戰爭,但是接下來的情形呢?不知道。此外,俄羅斯還動了腦筋,可能徵募被佔領區的人民重新加入俄軍。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從烏克蘭抓壯丁。這就會很悲劇了,因為你知道他不願意上戰場,那你就只能逼迫他上戰場。實際上,一旦有機會,他就會跑。所以戰力本身就很可疑,也會變成惡性循環。因為跑了,又要再抓人補充。所以,會不會在烏克蘭戰場上,形成某種程度的人道災難?另外,俄羅斯控制了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兩州後,希望進入修整階段,然後再進行談判。基本上,俄羅斯前一波的強攻猛攻,目的在增加未來可能談判的籌碼。而且,如同之前所說的,俄羅斯的營級戰術群,損失慘重,重建不易。因為這些戰力要靠高度訓練以及裝備充足,而這都不是短期能夠完成。另外,從戰場的國際形勢來看,我們知道剛開戰之後,俄羅斯即遭到制裁。這些制裁,在目前初期階段,它的效果好像沒有那麼明顯,尤其是像能源貿易部分,甚至還衝高,而且隨著油價的增高,俄羅斯似乎還小賺了一筆。

俄烏戰爭不只是實體戰 網路戰、電子戰同時開打

因此俄羅斯就要尋求其它國家的戰略支持和支援。那會是誰呢?當然就是中國了。另外一個國家則是印度,不過印度在購買俄羅斯能源,是有它自己一定的判斷和考量。而且基本上,在國際場合上,印度並沒有完全地倒向俄羅斯,所以這也會導致一個情形,就是說,我們會看到俄羅斯會有越來越多跟中國示好的動作。或者相對來講,俄羅斯對西方更敵意,跟歐洲更脫離,更需要中國的支持、支援。也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某些行動上,會釋出某種願意跟俄羅斯協作,或者說俄羅斯會做出有利於中國的作為。

比如說我們最近就看到,中國和俄國軍艦先後出現在哪裡?釣魚臺,或尖閣列島地區。這就使得日本非常緊張,而且去質問中國為什麼這樣做。同樣道理,因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響應制裁俄羅斯的國家。最近另一件大事,就是俄羅斯打算把撒哈林石油二號計畫所有外國公司的股份國有化,也就是說,除了俄羅斯自己本身外,還有英國的殼牌石油和日本三菱的投資,俄羅斯要求它們限期內把股份出脫給俄羅斯。而且還說,如果限期內不出脫的話,它就用盧布結算,之後盧布還不給你,而是把盧布存在俄羅斯的銀行內。在這樣的態勢底下,俄羅斯與西方更脫離,就有可能更與中國,或者說與像中國這樣獨裁制度相關的國家站得更緊。

在這種情形之下,當北約〈戰略構想〉提出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得到,隨著烏俄戰事的爆發,歐陸的地緣政治風險增高,包括中東歐國家。當然對於北約希望重新恢復它的影響力,重心會放在歐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北約戰略構想裡,將印太戰略部分放進去。其實某種程度來講,北約的 32 個國家裡面 (如果加上瑞典與芬蘭),事實上,有相當多的國家更迫切感受到俄羅斯在現實地緣政治的威脅。新聞上面,烏克蘭在聲量似乎變小,可是一旦下一場烏克蘭反攻的大戰即將要爆發,北約的壓力將會非常大,在這樣的情形底下,北約更希望重建步伐。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在軍力的提升部分,北約它提升快速反應部隊的部分。快速反應部隊裡面,除了像剛剛賴怡忠所說的這部分,我覺得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觀察。就是說,在此之前,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對 4 萬人規模裡面,實際上北約面對這種地緣政治的挑戰,尤其是像俄烏這樣國與國之間戰爭爆發,顯然是沒有辦法應對。即使北約願意要出兵,可以立刻馬上投入戰場的部隊人數,並不是四萬人,不過數千人,連一萬人都不到,只有數千人而已。那你覺得數千人投入戰場這種狀況,可以遏止或達到威懾的作用嗎?當然不行。所以北約規模的擴大,意味著提升它的威攝和防禦的能力,這是它們另外一個重點。

另外一個重點是北約的軍事發展方向。我們看到是俄烏戰場,帶給我們一個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戰爭方式的想像,我們忽然發現,這場戰爭真的不是只有飛機、大砲、火箭在發射而已。還有更多的什麼?包括心理認知資訊戰同步在發生。開戰一開始。俄羅斯認知戰的高手就散播「澤倫斯基已經跑了」、「烏克蘭政府已經倒台了」…等等。甚至中國也配合俄羅斯,散播「1 小時 42 分鐘搞定烏克蘭」。這一切就是中俄在認知作戰上的相互配合。

但同樣的,烏克蘭面對俄羅斯的認知作戰時,也用了非常多看起來非傳統的做法,或者說,事實上它是一些新的做法的部分,比如說烏克蘭在應對像這種包括駭客攻擊、斷網,面對認知作戰,有非常多很有創意的做法:利用社群網站去收集情報,以無人機科技開展新的作戰方式。這些都顯示戰場在改變、威脅也跨越了邊界。因此,北約所受到的威脅,因為網際網路是無遠弗屆的,不見得侷限在傳統的地緣空間。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北約峰會,邀請 4 個印太地區國家。更重要的是,韓國在 5 月 5 號的時候,已經受邀加入北約的網路防禦體系、國防情報。其實,各國都意識到一件事情,新的威脅型態、新的戰爭形態,不單單只是實體上的戰車、火箭、大砲,還有網路空間、電子空間,還要升級技術情報,包括電戰機等等。

陳俐甫:

謝謝老師。北約將會是俄烏下一個階段,烏克蘭很重要的底氣。從剛剛的討論,也有第二個就是中國因素,中國跟俄羅斯的接近,也會使俄烏戰爭造成的影響,會影響到北約的印太戰略策略,這也都呼應了剛剛賴怡忠老師所講的部分。

但是實際上,從石油依賴度的變化就會發現,其實持續發展下去,對俄羅斯非常不利。在開戰前,俄羅斯的能源貿易 40%是輸向歐洲。隨著各國的制裁持續發酵,到現在它輸入到歐洲的占比已經剩下 17%左右,預估還會繼續下降。特別是到 9 月之後,有很多國家的制裁到 9 月後是要降到零,完全不使用從俄羅斯來的能源。在這樣的情形底下,俄羅斯極需要有替代的出口方向,來獲取重要的經濟和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