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如何面對中國威脅

主講|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陳俐甫:

從剛剛宋老師所分享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歐洲人很清楚知道中國是威脅,從獨裁者研究的角度看歐洲的事物,其實就會落差很大,因為歐洲人行為模式跟東方人有很大的落差,他們是法治的,這蠻有意義的。特別宋老師剛剛從法律條文進行分析,中國對亞洲威脅的各個方面,是複合式的。也證明了歐洲人以前只是不想講,他們這一次把它寫出來了。可見歐洲的智庫很了不起。接下來我們請葉皓勤先生從北約的立場,替我們分析〈北約戰略構想〉的內容。

葉皓勤:

謝謝主持人,還要非常感謝今天的主辦單位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不同的東歐國家對 2022 年〈北約戰略構想〉這個新文件的角色。首先,我想先跟大家簡單的介紹,我目前擔任「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灣辦事處的主任,我們的智庫是歐洲國家當中,第一個在臺北設立辦事處的智庫,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台灣跟歐洲單位的合作。

我們的在臺辦事處,是一個蠻新的單位,因為我們是今年(2022)初才設立辦公室,但是我們智庫是 2005 年在捷克布拉格設立的。智庫的前 10 年,是做關於俄羅斯在東歐的影響的研究。

剛才提到,歐洲人知道中國是一個威脅的來源。其實這個現象,也是蠻新的,因為特別是在東歐,中國 2012 年開始推動所謂的「16 + 1」(現在為 14 + 1),中國跟中東歐國家合作模式以後,東歐國家視中國為一個機會,特別是經濟的,卻不是危機的來源,所以東歐國家開始視中國為一個威脅,真地很值得我們的分析,因為這個現象最近才開始。

中國作為系統性挑戰是東歐的研究結果

我今天為什麼特別強調東歐國家的角色呢?在很多英文的主流媒體看到,關於這個新的策略概念的報導,他們都提到,以中國為「系統性挑戰」來定義來自中國的威脅,一定是來自於北約、美國強烈的影響,但這是東歐國家國內情報分析的的結果。

我剛才有提到我們也做俄羅斯影響力研究,因為 2021 年我們有提出一個報告,分析中國跟俄羅斯在歐洲合作,對歐盟國家的影響。我們發現一共有 17 個重要目標,包含報復美國,分裂美國跟歐盟國家的合作,分裂五眼聯盟,影響歐洲能源穩定的狀態、能源政策,以及以東歐國家作為中俄兩個帝國的傀儡人選。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個報告的結果是為了表示,我們最近才開始發現,中國跟俄羅斯在歐洲的合作到底有什麼目標,在政治、國安、經濟、還有文化、新聞媒體影響都非常的明確。

今天以三個國家(捷克、愛沙尼亞跟立陶宛)的個案研究,來分享歐洲國家是怎麼看來自於中國的威脅。捷克的國家安全情報服務,每年會提出一個年度報告,最近的報告是 2020 年,因為他們每年 11 月發表這種報告,所以我們還沒辦法看 2021 年的報告。

捷克─中國與俄羅斯、伊朗並列外國威脅

2020 年度報告是第一個以中國,做一個捷克當初感興趣的國家。報告裡面提到,中國代表一個複雜的情報危險,從這個描述的角色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改變。因為從中國開始促進和東歐國家的合作,捷克跟中國的關係比較積極,目前捷克政府跟總統對中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為總統跟北京當局的關係,慢慢比較明確的,一定會影響捷克對中國的態度。這個報告也會改變很多捷克老百姓對中國的評論。在這個報告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捷克政府認為來自國外重要威脅來源有三個:俄羅斯、伊朗、與中國。所以,這是第一次捷克政府認為中國威脅跟俄羅斯、伊朗一樣大。

那麽到底中國在哪一些方面影響捷克的安全體系呢?兩個重要的焦點,包含跟疫情有關的新聞,駐捷克的中國大使館還有其他中國政府機構,試圖影響主流媒體的報導。其中提到,疫情在捷克還有其他西方國家的發展那麽快,就是西方國家的錯誤,並表示疫情病毒不是來自中國的。第二個是跟台捷關係有關的報導,我們發現 2020 年起,台灣跟捷克的關係越來越好,今年 (2022) 也會有一個來自捷克的訪問團來台灣,這已經是在疫情期間,第二次有捷克代表團來台灣。這件事情當然引起了中國的不滿意。

前面三位老師也都有提到,高科技是戰略性的。對捷克而言,所謂的「中國製造 2025」對國內的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是一個重要的威脅。中國通過三個方式來影響捷克的高科技,包含收購、技術竊取和逆向工程等。最近台灣比較會關注的立陶宛,當然也會視中國為一個威脅的重要來源,立陶宛的國防部和國安署 2020 年發表的國家威脅評論。

立陶宛─最早拒絕華為 5G

立陶宛的報告很優秀,除了分析在立陶宛發現一些威脅,也做一個比較分析,在這種全球策略之下,立陶宛佔什麼樣的地位?報告裡提到中國通過六個方式來影響其他國家,一是高科技的發展,而立陶宛很早就拒絕華為在立陶宛發展 5G 的基礎建設。第二個就是中國會增加自己在多邊全球組織的影響,這對台灣有很大的重要性。最近整個歐盟包含台灣,在 WTO 來解決中國貿易的壓迫。然後,第三個就是中國介入他國國內政治。第四個就是在國外設立海外組織〔編按:如中國在許多國家設立海外警察站秘密組織〕。第五個方式就是中國設立跟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不同的政治、法律、經濟合作的空間。第六個就是改變他國對外發展的策略。

立陶宛自己會覺得在國內,中國影響是甚麼呢?除了科技,特別是滲透的風險,中國的情報部門,會通過這個社群媒體、社群平台來尋找立陶宛的目標。立陶宛的目標是來自各種不同的方面,包含高科技。在現場的人有可能有提到,雖然立陶宛非常想要跟台灣一起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我們不要忘記立陶宛的高科技產業已經相當發達,他們最強的產業就是雷射,台灣也需要立陶宛的雷射科技,提高自己製造半導體的能力。中國需要一個雷射科技的調整,所以這是目標之一。但是,中國滲透的策略也包含立陶宛的媒體記者、外交官跟政治人物。立陶宛也發現他們成為中國的網路間諜的一個重要目標。然後,就是干擾全球公民連結的一些策略。

2021 年年底台灣與立陶宛互設辦事處,中國以經濟脅迫報復立陶宛,以及在立陶宛開工廠的德國公司,歐盟向中國表達抗議〔編按:歐盟向中國抗議未果,2022 年 12 月 7 日連同限制專利人持有權益,歐盟要求 WTO 成立專家小組進行仲裁。〕

愛沙尼亞─中國使館濫用個資

我認為這三個報告當中,愛沙尼亞是最好的,愛沙尼亞的一個特色,就是他們的所有電子政府服務已經非常的發達,他們是全球第一個國家提供所謂的電子國籍,我們之前討論在立陶宛中國威脅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來源是網路,這一塊對愛沙尼亞應該更重要。

在這個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主要的原因,愛沙尼亞為什麼會覺得中國的影響那麽強?第一個就是,2021 年以後,中國對立陶宛進行的報復。然後,第二個就是,他們在國內的政府部門做一些調查,對中國的印象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中國疫苗外交的政治化,愛沙尼亞當局對此非常的不滿意。因為,在歐洲國家裡,共同健康是沒有政治性的一個議題。但是,愛沙尼亞在購買疫苗的過程中,中國進行政治化操作,利用疫苗作為一個施壓的工具,中國的言論與行為彼此矛盾。中國更公開批評,西方國家的疫苗,傷害全球的共同健康。

你們有可能會覺得這些就只是疫情以及疫苗的事情,為什麼放進國家安全的報告中?我覺得這表示歐洲國家或北約盟國,不只會注意所謂的「硬安全」(hard security),如飛彈、潛艦、戰機等問題,那些比較軟的角色也應該考慮的。第二個就是愛沙尼亞跟中國也有所謂的戰狼外交的一些不良經驗。

愛沙尼亞另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就是,中國駐愛沙尼亞的大使館有 violate GDPR,那我說明 GDPR 到底是什麽。GDPR 就是「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的縮寫,這是一個歐盟層面的法律,目標就是保護我們個人的資訊。你有可能知道我的名字、我的地址、我的生日是什麽,但你不可以隨便使用這個資訊。然而中國大使館用不明的來源,拿到很多愛沙尼亞公民的電子信箱,然後很自動地開始分享他們的宣傳資料,叫做「中國廣場」。這件事情對愛沙尼亞的當然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個人資訊安全」(securit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也作為一個「軟安全」的重要一部分。如果中國可以為了做自己的宣傳行為,來使用老百姓的電子信箱,那他們還可以在什麼樣的方面,使用這種這種的資訊?

最後的部分,是關於中國跟俄羅斯的關係。中國跟俄羅斯的關係對愛沙尼亞的內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目前愛沙尼亞居民有 20%算是無國籍的俄羅斯人。在蘇聯瓦解了以後,他們不願意參加愛沙尼亞語言檢定考試,就沒辦法拿到愛沙尼亞的國籍。

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的政治的力量,俄羅斯媒體對他們思想的影響非常大,在愛沙尼亞俄文媒體造成的極化(polarization),也會讓國內的政治非常的不穩定。如果你們有興趣看我們的報告,你們就可以發現,媒體也是一個在歐洲,[俄國]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愛沙尼亞會特別注意中俄關係的發展。但是我覺得他們分析的一個很有趣的結果,就是他們會覺得,中俄這個聯盟也非常的不穩定。所以我自己會非常的期待明年的報告。我希望我的報告讓大家知道,中國作為一個威脅的來源,不只是一個在華府的概念,也是東歐國家的日常主要的現實。謝謝。

陳俐甫:

謝謝葉皓勤先生,跟我們的分享,我們了解很多東歐國家。雖然還有好幾個我們想了解,但是時間的關係,我們第一個階段與談人的分享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