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戰略概念〉緣起與特色

主講|賴怡忠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陳俐甫:

大家好,感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今天的活動有線上,也有現場。非常感謝大家在天氣那麼炎熱,還到現場捧場。今天的活動是很重量級、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台灣很少談論兩岸之外的戰略、國際的事務。主辦單位台灣安保協會特別談了很重要的國際事件,烏俄戰爭之後北約的轉變。辦這樣的活動,我覺得非常有遠見,非常有意義。凡是今天在現場聽的、看的,或是在線上的,都是對台灣未來關心的人,才會花時間來參與。我非常榮幸能夠代理謝若蘭理事長來主持這一個活動。我是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因為謝理事長是之前台教會的副秘書長,我之前做副秘書長的工作就是接謝理事長,我跟她交情很不錯,所以我來代替她,來救援打擊一下。主持會議我還會,內容我就不敢說。

今天主辦單位是台灣安保協會,協辦單位是台灣制憲基金會跟新台灣和平基金會,這兩個基金會是辜寬敏先生所捐助的,所以我們也非常感謝它來襄贊這一個活動,辜寬敏先生是非常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另外我們也感謝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提供場地給活動使用。今天有四位重量級的來賓、學長。第一位是賴怡忠老師,他是台灣智庫的諮詢委員,也長期擔任智庫國際組的召集人。他不只是民間智庫的經驗很豐富,事實上也是我們國家智庫的主要、核心參與者,所以今天請到賴老師,對於政府可以執行政策的理解將更有深度。第二位,我們請到何澄輝老師。何澄輝老師是安保協會的副秘書長。只要講到何老師就會想到戰略,當然台灣這幾年來能夠談戰略的學者,用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何老師在戰略模擬這一塊是非常的資深,就北約的戰略構想,提出一些評論,我覺得是非常妥當,大概不會有第三人選,最多還有第二人選,不會有第三人選。

第三位我們請來宋承恩老師。宋承恩老師,大家知道他是台灣制憲基金會的副執行長。事實上,他是國際法的專家,而且是台灣少數的國際法專家之一,他非常關心國際政治裡面的法律領域,所以我們今天請到宋老師來,這可以知道我們今天談北約,不是從純粹從國際政治進行分析,而是從相對的國際組織、國際法的立場,台灣能夠參與的部分,請宋老師來分享。

最後我們請來一個貴賓,是來自於歐洲、真正的北約成員。台灣能夠辦北約的論壇,還可以找到北約的人來參加的也只有這一場。就是最道地的,我相信各位會不虛此行。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先生是波蘭人,在捷克的智庫工作,現在居住在台灣,在台灣做分析跟研究,他是我們今天跟歐盟最直接的聯繫。今天所有的發問,所有的專家學者與談,都有機會把意見轉達給歐洲的朋友們了解,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感謝各位今天在線上的聆聽,還有在現場參與。現在請賴怡忠博士,來做第一部分的分享,謝謝。

賴怡忠:

好,謝謝各位。我想今天的主題是有關於北約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先,我們來檢視大家對「Concept」這個詞怎麼翻譯 〔編按:主辦單位翻譯為「構想」,以下發言不更動賴怡忠老師翻譯〕,但基本上是因為在 2022 年 6 月 28 日北約會議,建立一個新的戰略概念。這次的報告中,第一個解釋一下何謂戰略概念?它的重要性在哪邊?然後它有哪一些討論和爭論?它和印太或是台灣可能的關係會在哪邊?重點不在北約戰略概念和台灣直接的一個關係,而是它對整體的國際環境的形塑,有什麼樣的作用?

第一個,北約在 1949 年成立,是基於〈華盛頓條約〉所成立的一個組織。從那時候到現在,包括 2022 年 6 月 28 日通過的戰略概念,一共有 8 次戰略概念。前面的 4 次,從 1949 年一直到 1990 年,都是在冷戰的時候。冷戰時,最後一次戰略概念的出爐,是在 1968 年。

[後面 4 次的戰略概念在] 後冷戰的時代開始了以後,從 1991 年、 1999 年,然後在 2010 年,另外就是這一次的 2022 年。就戰略概念,特別是後冷戰時代,大概每 10 年左右,就會有一次的改變,因為1991 年一次,1999 年一次,2010 年一次,另外就是 2022 年。

懲罰防衛到嚇阻防衛

戰略概念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在冷戰時代 [ 北約的 ] 整個戰略概念發展,特別以軍事為主,它的重點是在於「嚇阻防衛」。但是等到冷戰結束了以後,因為蘇聯的威脅不再,關於戰略概念的構想,特別是 1991 年,後冷戰時代開始的時候,戰略概念就採取一個比較廣義的安全概念來處理。從原先非常重視「嚇阻防衛」這部分,開始加入「危機預防」、「危機管理」,還有包括「合作性安全」。

「戰略概念」在冷戰時代叫做「戰略指導」,它是北約所有戰略以及之後政策發展最根本的文件,類似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因為要有國家安全戰略之後,才有國家防衛戰略,包括在司法或者其它經濟上的戰略;也就類似日本國家安保的戰略,之後才會有日本的防衛戰略等。所以說,戰略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上位指導的東西,所以大家才會非常重視。對這次 [ 2022 戰略概念 ] 的重點,稍微跟大家說明。

在冷戰時代,北約非常重視軍事,嚇阻防衛是一個重點。基本上,歐洲國家當一個「盾」,然後美國是「劍」(當然美國是北約的一部分)。如果熟悉日本的話,就是美日同盟也是一樣,日本是盾,美國是劍。如果蘇聯還有華沙公約組織進行攻擊時,那麽由北約 [ 歐洲國家 ] 進行防衛,美國來進行反擊。當然在過程裡面,蘇聯發展核彈,再來是越戰之後的一些作為 [編按:美軍越戰時期差一點使用核彈,遭詹森總統制止],發現怎麼樣呢?戰爭一開始當然是進行前端的一個防衛,後來發現說,如果美國進行劍的反擊,它就可能需要採用核反擊,如果大小事情美國要用核反擊,一下就可能會觸發的核子大戰。

所以,在 1968 年它進行一個修改,開始變叫做「彈性升級」的作為。就是說,不會直接從傳統的武力直接跳到核武力的反擊,而是中間它會有一個「escalation ladder」(升級階梯)。另外,「嚇阻」過去來講就有軍事上操作性的概念,這不是一個一般字眼的一個講法,所以我們就表示說除了嚇阻之外,是我讓你得不償失。但是得不償失,不只表示「我讓你贏不了」,我還會讓你「蒙受重大損失」,這是「進攻性」的一種嚇阻,叫做「deterrence by punishment」(懲罰性嚇阻)。如果比較「防衛性」,嚇阻力較低一點,就是「deterrence by denial」(阻絕式嚇阻),單純讓你沒有辦法獲勝。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嚇阻概念。

在冷戰的時候。所謂的北約為盾,美國為劍這樣的一個做法,最一開始是用懲罰性嚇阻,後來開始加入阻絕式嚇阻,當然基本上還是懲罰性嚇阻。然後到了後冷戰時代,1991 年以後開始,我們剛才所講說除了嚇阻與防衛之外,再加上危機預防、危機管理、合作性安全,其實在這一次的戰略概念更新,還加一個新的東西,就是「resilience」(韌性)。

「韌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當我受到攻擊的時候。怎麼能夠很快的復原保全,然後維持基本戰力。現在,我們在供應鏈或基本防衛措施、基本的國家基礎建設措施,都非常重視「韌性」這樣的一個做法。比較有趣的是,原來 [ 北約戰略概念 ] 會加入韌性作為第 4 個支柱,但後來並沒有,而是把它融入在它所有的內容裡面。

當然,這次戰略概念更新,和前面 3 次、冷戰時代 4 次的重大差別是,相較於後冷戰時代,蘇聯的威脅不見了,原先嚇阻防衛比重再下降,把危機管理、預防、合作性安全升高。但這次 [ 2022 年北約戰略概念 ] 再度調整它的比重,嚇阻防衛的重要性變得更高一點。它(北約)會去參考所謂的關鍵基礎文件,這些文件裡面所描述的,包括軍事或資源配置上,有一定的操作型概念。就一般來講,我們不用去特別去管,但是讓大家了解到,它是這樣子的演進過程。也因此,當北約在講到有關於任何「嚇阻防衛」等等名詞的時候,後面有「一整套的操作系統」彼此聯繫,並不是形容詞或描述性的東西。

中國首次被北約正式列入系統性的挑戰

回到這次的 2022 的〈北約戰略概念〉,基本上我大概分幾個重點。第一、俄羅斯被認為是它主要的、直接的威脅。然後,中國被定為「系統性的挑戰」。可是,如果你看北約的戰略概念的排序,俄羅斯排第一個這很明確,然後第二個,是不是中國?不是。第三個是不是中國?也不是。第四個,也不是中國。[ 中國 ] 大概排到第五個,它中間是插什麼?第一個反恐,恐怖主義,然後還有中東、非洲上面的一些問題。還包括它人道危機,氣候的問題等等。

所以說,這一次的重點是說,因為中國被拿出來了,這是第一次。但另一方面,它的位階並沒有到非常的高;中國很重要,沒有錯,但是它並沒有變成一個僅次於俄羅斯之後、直接要去處理的、重大的問題。

它的排序實際上是放在恐怖主義、中東非洲的衝突與人道危機後面。這中間實際上是有一些北約盟國內部的討論協商。其實這也反映了原來之前中東問題,像敘利亞等等所形成的人道危機,對歐洲造成非常大的一個損傷,所以你還是得要處理。另外,像非洲、包括北非,義大利關注地中海,法國關注北非,這些東西都跟非洲會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也代表北約會員國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每個不同會員國,有他們的優先順序,怎麼樣進行政治協商的結果。

但另外一方面,雖然說俄羅斯因為它侵略了 [ 烏克蘭 ],就是直接的威脅,可是它也提到,就是說願意跟俄羅斯以建設性交往來處理,這就表示也是有一個平衡。就是說,北約一方面升高俄羅斯所帶來的威脅,但也不排除以危機預防和危機管理的方式,來處理俄羅斯所帶來的問題。

其實 [ 北約戰略概念 ] 有很重要的發展,就是混合戰,還有網路的戰爭特別被提出來。也就是說,如果 [ 混合戰或網路戰爭 ] 導致軍事攻擊,可以引用北約的第五條,就是我講說的集體安全或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條款。

另外一點講到整個戰略環境,這比較有趣。它說:「歐洲大西洋區域不再和平」。可是卻在不同的地方講到,北約領域直接受到核武攻擊的機會極小。所以,不和平跟直接受到核武攻擊,這兩個不一定能夠劃上等號。可是現在如果看到俄羅斯,它是非常直接用核武威脅,來掩護它的攻擊的時候,你現在又講說接受核武攻擊機會極小,就讓很多人有點看不懂。

北約可望擴大為 32 國

再來,這次的發展有一個新的作為:瑞典、芬蘭加入北約。目前有一個技術性問題:因為原來土耳其很反對,特別是針對瑞典。土耳其想要把所謂「窩藏」在瑞典的一些土耳其當局所認為的[政治]反對者抓回來。要土耳其同意讓瑞典加入的話,就要把這些人引渡到土耳其。瑞典當然不願意。後來,土耳其在其它國家的要求之下,則暫時說,不會反對。

除此之外,我們要知道,芬蘭、瑞典在過去冷戰時代是中立國,可是獨立自主國防,而且是武裝中立。國內有一些人在講中立的話,就好像是非武裝中立,或者是中立就變成孤立。瑞典完全不是這樣,它是很強悍的武裝中立,而且它自己有非常獨立自主的國防產業。

我們知道瑞典它做的「獅鷲」戰鬥機,在歐洲來講是非常非常出色的戰鬥機。另外它的戰車,以及它所製造的潛水艇。我們知道台灣過去在想有關於常規,也就是非核潛艦的時候,實際上不少人想到瑞典它所製造的潛水艇,而且全世界最厲害的絕氣推進系統(AIP),這也是瑞典它發展出來的。這些東西都顯示了,一旦瑞典加入北約,它所帶來的不是一個很簡單 1000 萬人口國家的進入,而是它帶來非常巨大的國防工業的潛力,還有它本身軍事的力量。另外芬蘭也是。所以我們現在要看的是,北約因為芬蘭、瑞典的加入,它本身的軍力會大幅的擴張。

多數北約成員國國防預算 2024 年可望達到 GDP 的 2 %

除此之外,北約自己本身,它在會議裡面,我們知道如果現在芬蘭、瑞典進去北約的話,北約就有 32 個國家。芬蘭、瑞典還沒進去,北約就 30 個國家。目前有 9 個國家,已經宣稱在今年,就會達到北約所期待的 2% GDP 的國防預算。另外還有 19 個國家已經表示,要在 2024 年,就是兩年之後達到 2% GDP 的國防預算。還剩下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表示說它們會儘快,雖然沒有辦法在 2024 年達成,但會儘快的完成。

美國川普政府曾講,北約這些國家都是「搭便車」(free rider),都是踩在美國所提供的安全保證上面,所以北約這些國家是美國的防衛負擔。那現在看起來,[ 北約許多國家 ] 起碼在防衛預算上,已經有這樣的一個承諾。

這一次 [ 北約峰會 ]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被邀請來參加北約峰會。所以說,有關於印太區域,似乎是在一開始大家認為是北約和印太會有更多的一個交往。但實際上,如果說你看到北約〈戰略概念〉的聲明,印太是放在倒數第二個。它有四十幾段,那印太是放在第四十幾號。所以說,在這裡面一開始對所謂印太的強化,到後來所產生的狀況,中間是有很明顯的不一樣。那代表一開始北約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很希望能對印太地方能夠有一些作為,但是有些會員國,基本上採取強烈反對,等一下我會稍微講到。

俄烏戰爭之後 北約進行後冷戰最大擴軍

結果是北約就印太軍事直接介入機會不高,在這次 2022 年的戰略概念裡面看的其實還蠻清楚。然後,北約進入所謂大擴軍時代的意思是什麼?剛才有提到,9 個國家 [國防預算]承諾達標,跟過去相比,原來北約它在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之前,有 4 萬快速動員的部隊,15 天之內可以動員。可是現在呢,它要改變成 10 天動員 10 萬兵力,然後在 30 天內能夠再動員 20 萬的兵力。所以這是外面所講,有關於為什麼從 4 萬變成 30 萬的一個原因,就是說,北約是兩個階段,進行快速動員。

美國原來在西班牙的羅塔港(Naval Station Rota),有 4 艘常駐的驅逐艦,現在會再加派 2 艘。另外,原來在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還有波蘭,北約部署多國的戰鬥團。除了這個之外,我不曉得是不是會讓戰鬥團的兵力增加?但起碼,因為羅馬尼亞就在黑海,而且很重要,把羅馬尼亞加派的旅團變成常駐,然後法國會再加派一旅,英國也會對愛沙尼亞加派一個旅團到那邊去,美國負責歐洲防務的第五軍團指揮部,會從美國本土搬到波蘭。當前進的軍團指揮部設在波蘭,就表示說你前進部署的兵力,就會跟著會在那個地方出現。當然北約秘書長說這是冷戰後最大的擴軍。

剛才有提到,北約東翼部署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部署地基本是由多國部隊組成,愛沙尼亞多國部隊由英國領軍,所以當英國在這邊要再多派一個旅。另外,在拉脫維亞這個地方,基本上是加拿大所帶領的多國部隊,然後立陶宛這邊則是德國帶領多國部隊。波蘭這邊就是美國它帶領的多國部隊。

連結:
https://twitter.com/NATO_AIRCOM/status/1505854454930812928
https://ac.nato.int/archive/2022/nato_eAV_air

北約第 5 條集體安全

這邊要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北約〉第五條很重要?就是在北約它基本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集體安全,那表現在第五條這個條約。它就講到說所有締約國同意「對於某個或多個在歐洲或北美的武裝攻擊將被視為對於所有盟國的攻擊(an armed attack against one or more of them in Europe or North America shall be considered an attack against them all)」。這是第五條。

第六條是說,你並不是只要打任何一個國家,就一定完全會被回應,因為它這邊又加上領域上面的一個差別,也就是說它涵蓋的地方。這基本上代表什麼呢?就是就是「北回歸線以北的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 area nor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包括歐洲大陸這邊。你看到它涵蓋的領域「歐洲和北美各地的領土,法國阿爾及利亞省(on the territory of any of the Parties in Europe: or North America, on the Algerian Departments of France) 」你要知道北約它的條約寫的時候是 1949 年,1950 年,那時候阿爾及利亞還是法國的一部分〔編註:因為 1962 年阿爾及利亞獨立,1962 年 7 月 3 日起不再適用〕,所以它也把它寫進來,然後土耳其的領土或是「土耳其領土或北回歸線以北的北大西洋締約國所管轄之島嶼(on the territory of Turkey or on the Island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ny of the Parti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nor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土耳其的領土」怎麼講呢?因為按照北約原來的講法,是在歐洲和北大西洋。可是土耳其這個國家在歐洲的部分非常的少,只有伊斯坦堡的一個小部分,大部分是在亞洲這邊。所以說,它特別提到把土耳其列進去。

但是另外一點就比較有趣,就是北約的盟國,其實也有一些在其它地方,例如說法國,它在印度洋是不是還有它的領土?對呀,它就有啊,就在馬達加斯加的旁邊。然後法國在南太平洋也有領土,我們知道前陣子跑到台灣的「普羅旺斯號」(FS Provence)巡防艦,它的基地就是在新喀里多尼亞群島,就在所羅門的旁邊;另外葡萄牙,在印度洋它也有領土,後來被印度收回去了;當時,英國在亞州有香港,葡萄牙有澳門。美國也是北約盟國,它有夏威夷、關島。

所以說按照這樣的一個講法就變成說,在這些區域的北約盟國的領土受到攻擊,不會受到〈北約〉第六條集體安全的涵蓋,因為它這邊特別針對領域上面,有做一些限制。所以這也是當這次有關於北約和印太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有北約的國家,特別是法國,它講說北約不合適,就是因為有這個條約。但有時候很難講。美國它本土受到攻擊,結果它整個攻到阿富汗那邊去了,然後北約在那邊打了 20 年的仗,去年才走,對這個東西你要怎麼講?有的時候真的是你看你自己怎麼說。基本上來講,北約還是非常嚴格限制它的反應範圍。

另外,為什麽要把這第四條放進來?因為這次有一些五角大廈的前官員提到,這一次把中國變成北約戰略概念系統性挑戰,所以有些國家可以這樣利用第四條發動「安全協商」。因為第四條說「當任何一個締約國認為任一締約國的領土完整性、政治獨立性或安全受到威脅時,締約國將共同協商(The Parties will consult together whenever, in the opinion of any of them,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political independence or security of any of the Parties is threatened)。」

就是說,北約的盟國可以根據因為中國的作為,當北約盟國的安全,它的主權或者它的獨立等等受到威脅。舉個例子,立陶宛現在被中國進行經濟威嚇,如果立陶宛覺得很糟、很危險,它是不是可以發動安全協商條款,那當然。最近用的例子就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烏克蘭不是北約的盟國,但是因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包括中東歐的北約盟國感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可能葉皓勤會跟我們解釋一下,包括像波蘭,波羅的海這些國家,會不會認為自己是下一個俄羅斯要染指的對象,特別是像波羅的海三國家,它是作為俄羅斯另外一個領土,就是加里寧格勒,中間隔著它們。那所以說這三個國家會擔心,如果俄羅斯想要打通這樣的一個走廊,會不會就把這三個國家吃下來?

〈北約戰略概念〉其實有幾個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我再把它給拿出來給大家看。例如說,第一個剛剛這邊有提到,「歐洲與大西洋不再和平」;俄羅斯是顯著的威脅;中國是北約系統性的挑戰,是針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價值,所以說〈北約戰略概念〉它有特別提到,系統性挑戰是什麼。

剛才我有提到在北約的〈戰略概念〉裡面,俄羅斯第一,威脅第一,被認為是最重要。中國排到第五名,前面幾名包括反恐,包括了像中東和非洲; 其中還有一個題目是氣候變遷,實際上根據我們的了解,根本就是北約現任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特別關注氣候變遷,這有點像他利用這個機會把它放進來。這邊有提到一點就是說,除了 [ 北約 ] 本身被攻擊的機會不高,連它去使用的核武的機會也不高。當然大家見仁見智。

〈北約戰略概念〉2010 年與 2022 年版本與時空差異

我在這裡做點回顧,讓大家來看一下。其實我另外一篇文章,應該是在禮拜二的時候,在網路評論〈思想坦克〉刊出,因為 2010 年的北約〈戰略概念〉,和 2022 年北約〈戰略概念〉差非常多。基本上就是讓大家回顧一下,在 2010 年和 2022 年,這兩個時空的差異所代表的是什麼?

2010 年版的北約〈戰略概念〉說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歐洲大西洋處於和平狀態,對北約領土威脅不高,這我不是自己捏造的,這全都是拿它的〈戰略概念〉那時候的文字。

2010 年版北約〈戰略概念〉提到希望跟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完全沒提中國。那個時候,北約最主要的關鍵是什麼?像是核武擴散、恐怖主義,以及在北約裡面、外面政治不穩;它也認為說,安全處理的重點,或者要去處理的議題,是怎樣進行軍備控制和核武擴散;它在那個時候對外表示北約會員的開放政策。換句話說,你要去申請加入,基本上我不會完全拒絕。2010 年其實就已經有出現烏克蘭和喬治亞的問題。我們知道在 2008 年的時候,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北約的峰會,達成很有趣的一個決議,就是說歡迎烏克蘭和喬治亞想要加入北約意向。可是,北約並不「啟動會員申請加入的過程」(startup membership action plan, MAP)。

實際上,有一個當時派駐到北約的代表,我也不要講哪一個國家,他在後來回憶錄裡寫道,當時他就問了德國,因為德國代表是梅克爾,梅克爾的助理直接跟他講說,就是四個字「yes but not now」就是說「可以啦,但不是現在」。那時候所送出來的訊息,對於喬治亞、烏克蘭,就是不太希望你們現在進來,只是不好意思直接跟你拒絕。

我們要知道,布加勒斯特的會議在 2008 年 4 月,在 2008 年 8 月發生什麼事?北京奧運。可是,北京奧運開幕第一天發生什麼事?俄羅斯攻打喬治亞。2008 年 4 月,北約不讓喬治亞進去,8 月俄羅斯就開始攻打喬治亞。當然,之間的因果關係,是不是這麼直接,不一定。如果看到今天烏克蘭的處境,澤倫斯基可能會一直講到說,就是 2008 年這可惡的決定。如果在當時喬治亞、烏克蘭都進來了,搞不好俄羅斯就不一定敢這麼做 [ 發動戰爭 ]。

2010 年,北約〈戰略概念〉也是把重點放在危機預防,還有危機管理,還有合作性的安全。再來看到當時的環境,我們可以想想看。當然就台灣來講,2010 年我們正處於馬政府執政的水深火熱的初期,可是如果就國際環境來講,那時候是胡錦濤在位,沒有習近平;歐洲的「中東歐+中國合作」的「16+1」也沒有出現 ,那是 2012 年才出來的。然後俄羅斯是在 2008 年 8 月進攻喬治亞,可是即便是 2010 年,它也並沒有佔領喬治亞。當然那是因為喬治亞裡面的阿布哈茲還有南奧塞提亞 (South Ossetia),這兩個宣稱獨立,俄羅斯支持。有點類似它今年(2022)支持烏東叛軍的狀況。當時,所謂的直接把國家的領土整個吃掉,那時候俄羅斯沒做到。然後呢?阿拉伯之春是 2010 年底,所以說在阿拉伯之春之後所出現的一些難民的問題,也是到了大概 2012、2013 之後開始出現。

然後呢?那時整個歐洲來講,它當時重視 2008 年之後金融海嘯,然後大家討論最多什麼?是歐豬五國(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問題對不對?它們的海外主要任務是什麼?是阿富汗的反恐,它會很非常關心伊朗問題,北韓主要是核武擴散問題,這就是說,不一定是認為核武安全問題,而是放在核武的擴散問題。

2010 年之後,這八年發生什麼事?除了俄羅斯 2014 年占領克里米亞,第一個,我們知道 2014 年 7 月 7 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不是有一架飛機,從歐洲要飛回來的時候,就在烏克蘭上面被打下來。那是俄製的飛彈擊落。很明顯的,要麼就是俄羅斯的軍隊和小綠人,或者是說是在俄羅斯支持的叛軍所打下來,到現在沒有人負責,沒有半個人負責。以及中俄多次在歐洲軍演,又出現 2012 年十七加一,接著 2015 年提出「中國製造 2025」。

何謂「系統性挑戰」?

反正 2010 年之後發生了許多事情,就表示 2010 和 2022 中間差非常多。這個狀況當一方面是〈北約戰略概念〉一定要更新的理由,以及它要向哪個地方更新的一個參考標準。

2022 年〈北約戰略概念〉講到中國,北約它對中國的注目,也是大概在 2019 年之後,在之前沒有任何主張。2010 年〈北約戰略概念〉沒有提,然而在 2019 年〈倫敦宣言〉提到中國四次,但是那時候它認為中國是挑戰與機會並存。然後呢?什麼時候開始被提到?我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Pompeo),他在北約的峰會講說,一定要討論中國問題,相當強烈地主張。

2021 年以後,大家開始重視,在〈北約 2030 報告〉這個東西被採用了以後,在裡面,中國被提到十次,而且它當時用的語言叫什麼?系統性挑戰。就是蓬佩奧(Pompeo)就在那時候用的語言叫「系統性挑戰」。讓大家了解一下北約它的系統的挑戰。

那另外一個中國跟歐盟之間的關係。歐盟把中國當作經濟的競爭者。反正做生意嘛。但是全球議題夥伴氣候變遷要找它,這是價值體制性的對手,所以它們講「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這裡比較像體制性。

2022 年 3 月歐盟通過的「戰略羅盤」,就跟北約這次戰略概念類似。但是歐盟的戰略羅盤提到,中國和俄羅斯是對歐盟具有混合性的威脅。這次俄羅斯侵略,原本這次戰略概念要大幅的討論中國問題。但是也因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所以下降了中國問題的位階,因為,北約還是要先處理在門口的俄羅斯威脅為主。

所以,既然沒有辦法同時對付兩個,也知道中俄是緊密的合作夥伴,沒有辦法把它分開,那要怎麼辦?那就讓北約專注來對付俄羅斯,另外一方面,讓美國專門對付中國,有點像分工的做法。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國家,包括法國,德國,不希望對中國在語言上太過嚴厲打擊,G7 就反應過了。法國是第一個國家說北約不適合處理中國問題,這話也是來自於一個宣稱北約腦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基本上來講,它們是直接確認中俄的威脅,因為中俄聯手,因此中國也變成是對歐洲的威脅。

在印太戰略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是它是有點類似。所以就變成,原來一開始印太的邀請、印太的重要性,在事前被大幅的高舉,可是在〈戰略概念〉最後出現,感覺重要性非常小。也就是說,印太戰略也因為俄羅斯,北約把印太戰略位階下降,可是它起碼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說,它覺得是重要的,所以說決定要做一些事情。

陳俐甫:

謝謝老師,老師的分享非常精彩,可惜時間有限,後面有比較長的討論時間,我們再讓賴老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