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檢討

二月底,馬英九總統將備受爭議的CECA改名ECFA,經濟部長尹啟銘立刻取其台語諧音為「ㄟ擱發」,強力推銷與中國洽簽ECFA的必要性。遺憾的是,馬政府以不實數據欺瞞大眾,誇大ECFA之利,隱匿ECFA的更大不利,台灣有喪失經濟自主權之虞,ECFA未必「ㄟ閣發」。而且,ECFA更以「一個中國框架」為政治前提,事關台灣主權,理應交由公民投票。

 

ECFA引發各界疑慮

今年初開始,政府宣示將與中國洽商「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引發社會爭議後,馬政府突然改口推動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對CECA或ECFA卻始終語意不明,直到4月初,才由經濟部國貿局發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Q&A」,陸委會也釋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策說明」。

根據國貿局答客問的內容,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的基本協議,英文暫稱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協議內容包括商品貿易(含關稅和非關稅)、服務貿易、投資保障、智慧財產權、防衛措施、經濟合作,以及經貿爭端的解決機制等。協議內容不會涉及經貿以外的議題,未涉及主權或政治問題。而所謂「架構協議」,就是在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定的綱要,並就雙方最急迫且獲有共識的工業品項目減免關稅,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所以「架構協議」乃是一種過渡性的機制。

答客問的內容一味強調ECFA對特定產業之利,對其他產業不利之處則絕口不談。現實上,任何經貿開放及合作,必然有利有弊,但馬政府總是誇大其利而隱匿其弊,徒增各界疑慮,難以取信大眾。

 

誇大「東協加一」的衝擊

國貿局的說帖指稱,從2010年起,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將成立自由貿易區,雙方絕大部分產品將實施互免關稅,而台灣輸入大陸產品還要適用5%至10%的關稅,競爭力將大幅削弱,我外銷企業在高關稅障礙下,可能被迫外移,無力外移者勢將關廠,嚴重衝擊我勞工就業機會與生活。「東協加一(中國)」、「東協加三(中國、韓國、日本)」對台灣經濟衝擊極為可觀,不僅經濟成長率可能下降近1%,而且將喪失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說帖以石化、機械產品為例,我出口分別各有43%及27%銷往中國,分別被課平均6.5%及8.23%的關稅,將嚴重衝擊我對東協產品的競爭力,這兩個產業各有約5.7萬和32.7萬的就業人數。

然而,根據台經院副研究員洪財隆的分析,有關「東協加一」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並沒有馬政府所說的那般嚴重。以下分為五點來談:

首先,就國際關務所通用的HS六位碼(1988年1月1日由「關稅合作理事會」制訂的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是國際共用的貨品分類系統)而言,台灣出口到中國前一百大產品當中,與東協出口到中國前一百大產品有重複的項目,介於11項(越南)到32項(新加坡)之間。其中有五項被中國列為敏感產品或高度敏感產品,關稅減讓幅度較小,自由化時程也比較慢,並非從2010年開始,關稅就會降到零。

其次,由於中國在加入WTO時也已簽署「資訊科技協定」,所以出口到中國的電子資訊相關產品,絕大多數產品均免關稅。因此,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前一百大產品當中,與印尼出口到中國前一百大重複的只有7項、越南8項、泰國13項、菲律賓14項、新加坡則有21項,重複率極低。

第三,在這些重複的產品當中,主要是集中在石化與塑化相關產業,但台灣這類產品具有一定的品質優勢或產品差異性,競爭力大多高過東協國家,即使面臨5%到10%關稅的不利局面,也不容易被立刻或完全替代。

第四,多數中間產品或零組件的貿易都有退稅制度,也會進一步降低台商因關稅差別待遇的不利影響,台灣出口到中國的九成以上產品皆屬此類。

第五,多年來台商對外投資的第一與第二位,就是在中國和東協各國,許多大企業已紛紛採取兼顧市場與風險的投資策略,又再度降低「東協加一」對台灣產生的副作用。

綜合上述,可見「東協加一」對台灣的整體影響確實有限,不是像政府所說的那般誇張。

 

「東協加三」極可能破局

此外,國貿局的說帖把明年即將實施的「東協加一(中國)」與可能破局的「東協加三(中國、韓國、日本)」混為一談,企圖矇騙大眾。

其實,東協分別與中國、日本、韓國洽商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日本的部份於今年生效,與中國的部份明年生效,與韓國的部份則還在談判當中。至於「東協加三」的FTA,雖然中國相當積極,但是由於日本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區域影響力心存顧忌,而日本目前想要經貿結盟的首要對象是澳洲與印度,研判「東協加三」在短期內成局的機會並不大,甚至不會成局。但是馬政府卻以未定之天的「東協加三」來誇大對台灣經濟之衝擊,以便威脅國人接受與中國締簽ECFA,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有失政府的公信力。

 

ECFA不保證可與東協簽FTA

另外,政府也想製造假象,讓民眾誤以為只要與中國簽ECFA,台灣就可以和東協簽FTA。其實即使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不表示台灣就可以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這根本就是兩碼事。東協與任何國家簽FTA,乃是採取「共識決」,除了中國的態度之外,也必須獲得其他東協國家的認同及接受。而且,申請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必須經過正式程序,時程也相當冗長。目前的進程是「東協加一」,之後還有「加三」與「加六」(再加印度、澳、紐),台灣不可能馬上跳到「東協加七」。

更何況,過去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最大障礙,乃是來自中國的反對。如果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能夠保證中國不再公然或暗中反對嗎?而且最令人擔心的是,如果台灣和中國簽訂ECFA之後,卻一直無法跟重要經貿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不能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則台灣經貿發展的方向勢將更向中國傾斜,包括原本可以留在台灣的資金,將會大量流向中國,使台灣失去經濟自主權,必須以中國的馬首是瞻,屆時屈從北京的政治意圖,將是無可避免的結局。這種後果原本就是中國的目標,北京當然會繼續從中作梗,使台灣無法與其他國家簽FTA。

 

得失之間應審慎評估

經濟合作談判乃是一種互惠的條件交換,無論FTA或CECA或ECFA,都是「給與取」(give and take)相互開放市場的談判。換言之,如果你要從中國取得優惠待遇,台灣也必須對中國相對開放市場。目前台灣對中國禁止或限制進口的農工產品有兩千六百多項,一旦ECFA談判啟動之後,單單這些項目的「優先檢討」,就足以讓本地產業受到相當衝擊,連帶影響到中小企業、弱勢產業及藍白領勞工的就業機會。

今年2月12日,六大工商團體建請政府儘速與對岸中國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定(CECA)。站在企業界的立場,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更大的優惠政策,受惠的產業當然會盡力爭取。然而如果政府對特定產業提供的優惠政策,是以犧牲諾大弱勢傳統產業的存活為代價,這是極為不公也是極其殘忍的作法。

其實,如果政府真有誠意要解決石化相關產業因「東協加一」而蒙受的不利影響,應可要求中國先就貿易不公平待遇(尤其是非關稅貿易障礙)予以檢視或進行相關談判,大可不必將更多就業人口的弱勢傳統產業拖下水。

無可諱言,「東協加一」對台灣產業的確會有衝擊,如果兩岸簽訂ECFA,台灣也會得到一些好處。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必定也會付出代價,政府不可只講利益,不談代價。得失之間,必須審慎評估。

 

政府誇大24倍的失業

3月12日,部分石化業者到立法院陳情,聲稱東協各國即將相互免除關稅,兩岸若不簽ECFA,石化業將近50萬就業人口生計將受影響。但是,官方在不久之前所提的失業數據卻是11萬4千人,且根據主計處資料,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為618.9萬人,其中石化工業包括:化學材料製造業受僱員工7.5萬人、化學製品製造業6.8萬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1.5萬人、橡膠製品製造業3.4萬人、塑膠製品製造業15.2萬人,合計石化工業受僱員工總數為34.4萬人。可見部分石化業者聲稱的50萬就業人口受到影響,純屬膨風。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東協加三」對台灣總體經濟產生的影響,短期GDP只會下降0.05%,長期則是下降0.98%;出口方面,短期造成台灣出口量下降0.66%,長期則下降1.58%。另據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的分析,政府提出11萬4千人失業的那份研究報告的假設,並非現在的實際情況,如果以實況套入那份研究的模型,失去工作的人數不到11萬4千人的二十四分之一,也就是5,000人以下。換言之,馬政府至少把失業問題擴大24倍。不僅如此,該研究的計算基礎乃是「東協加三」的情況,比明年「東協加一」的情況硬是膨脹了五倍。而「東協加三」是否成形,仍在未定之天,很可能是遙遙無期。可見政府為了推動與中國簽訂ECFA,不惜濫用誇大的數字來欺瞞並恐嚇人民,很不正派。

 

ECFA將增加12.3萬人失業

資料顯示,簽訂ECFA/CECA之後,對台灣各項產業造成的影響,受衝擊的從業人數高達428萬人,將增加122,900人失業,其中衝擊最大的行業包括:電機及電子業58,855人,農牧業21,643人,非鐵金屬及加工製造業10,598人。

根據主計處資料,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618.9萬人,其中製造業受僱員工約250.4萬人。馬政府急著與中國洽簽ECFA,主要是為了石化、機械及紡織業的利益,但製造業受僱員工高達250.4萬人,扣除石化工業34.4萬人、紡織業10.8萬人、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28萬人,其餘產業的受雇員工還有177.2萬人,這些人的就業受到衝擊又該怎麼辦?何況除了製造業之外,農林漁牧業就業人口還有53.5萬人,即使政府承諾不新增中國農產品開放進口項目、不開放「免關稅」進口,卻未承諾不調降農產品進口關稅,未來中國農產品因關稅減讓而大量進口,這些農業就業人口也會受到衝擊。

為了不影響石化、機械及紡織業的利益,與中國簽訂ECFA,卻讓其他產業勞工及農民失去工作,難道不是因小失大的賠本生意嗎?馬政府標榜「對人民有利」的口號,原來不只「空話」,還是一句「反話」!

 

ECFA將擴大「低就業、低工資、低成就」惡果

根據市場資料,台灣製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從公元兩千年的九成,掉到今年的兩成五。中間被進口貨品、尤其中國廉價及低劣產品搶佔六成五,這是造成台灣勞工大量失業的根源,也是國內勞工實質薪資近十年來出現零成長甚至衰退的主要原因。

台灣內需市場非常有限,屬於淺碟型市場,而中國有些省份或是某項產業的月產量,可能就超過台灣的年產量。在懸殊供給量能的情況下,中國製品以量制價、攻城掠地,台灣產品根本難以競爭,終將工廠關門,勞工跟著失業。

現在如果再與中國簽訂ECFA,不僅會衝擊弱勢傳統產業,更嚴重的是造成失業進一步惡化。而且,根據國際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當兩國密切往來時,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將會拉近。以往中國挾著低廉土地與薪資的成本優勢,已逐漸拉近台、中兩地的薪資水平,台灣碩士生過去就業平均起薪至少32,000元,現在只剩27,000元。更需要憂心的是,中國不僅人口眾多,地理、風俗、語言又與我國最接近,所發揮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力道更強。如果兩岸再簽ECFA,恐將造成另一波產業外移潮,就業機會更萎縮,勞動薪資會被中國進一步拉平,屆時台灣勞動者將面臨「低就業、低工資、低成就」的三低惡果。

 

「三不三要」先破功

馬政府極力鼓吹ECFA,但迄今為止,均未提出具體內容。面對社會質疑,行政院長劉兆玄在立法院答詢時,提出「三不三要」做為ECFA的談判原則。三不就是「不矮化主權、不再開放農產品、不開放大陸勞工」,三要則是「要透過協商解決關稅問題、要同時與東協或其他貿易夥伴洽談自由貿易協定、要在WTO精神架構下擱置爭議」。

此外,經濟部長尹啟銘也表示,只要是本土弱勢、傳統產業,前期都可以不開放,與中國簽定ECFA時,一定會訂定救濟防衛機制,保護這些產業。有關對弱勢產業的「因應措施」,則包括不列入早期收穫項目、爭取開放調適期十年至十五年、政府輔導措施繼續辦理、貿易救濟措施等。

綜觀馬政府對簽訂ECFA的期待,只談企圖向中國謀取的優惠,卻閉口不談台灣必須付給中國優惠的代價,若非太過天真,就是打算欺瞞民眾。其實ECFA尚未簽訂,「三不三要」已經先行破功,情況列舉如下。

 

「不矮化主權」立即破功

「三要」當中,要同時與東協或其他貿易夥伴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目前馬政府與中國洽商ECFA的前戲頻頻,卻不見與東協洽談自由貿易協定,可見與中國洽簽ECFA是真,與其他國家洽簽FTA乃是唬弄的謊言。

最諷刺的是,陸委會於4月7日發表的說帖,把ECFA形容為台灣重返世界舞台的敲門磚,聲稱與中國簽訂ECFA,我國可以同步推動與其他國家洽簽FTA。但是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在4月14日的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若要與他國簽FTA,須經中國同意。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進一步指出,中國現在不讓台灣對外簽署FTA,因為這涉及主權的問題,台灣要想與其他國家簽FTA,「我們同意就能簽署」。朱洪的直言不但潑了馬政府一盆冷水,更點出馬政府的謊言。馬政府口口聲聲說ECFA不涉主權,無須公投,結果中國一個小小的副司長告訴大家,台灣對外簽署FTA是涉及主權的問題,中國同意才能簽,擺明中國就是台灣的宗主國。可見簽署ECFA本來就是涉及主權的問題,當然必須公民投票來決定。此外,既然中國擺出宗主國的姿態,如果台灣簽署ECFA,等於是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附屬,馬政府「不矮化主權」的原則立馬破功。

 

不再開放農產品的挑戰

為了確保台灣農業不因簽訂ECFA而受到衝擊,馬政府信誓旦旦,不再開放農產品的進口。問題是,短期雖然不開放,但是難保長期守得住,而且不少中國農產品以「變身」方式進口來台,除了走私之外,還有假冒原產地透過第三國的轉口貿易,比如中國大蒜假冒越南大蒜進口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列入禁止進口項目的農產品,變成「加工品」、「冷凍品」就可登堂入室。如果政府無法落實把關,國內農產市場將被侵蝕殆盡。

以目前仍然禁止進口敏感性農產品的情況下,去年兩岸農產貿易逆差已經擴大到2.8億美元,約100億台幣,如果簽署ECFA,恐怕會加速惡化,造成農村經濟蕭條,失業人口大增。畢竟台灣土地、勞力成本相對中國昂貴,中國便宜農產一旦進口,台灣恐怕不需要農業了。

而且,經濟合作協議不可能只利台灣、沒有互惠。本來台灣對中國仍有2,194項農工產品尚未開放,其中包括830項敏感性農產品,中國不願對此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乃是不願把此事國際化,避免以對等地位與台灣協商。如今馬政府自動送上門來洽簽ECFA,對中國來說,正中下懷。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希望中國給予石化業等早期收穫的免稅措施,難道中國不會要求台灣撤除對中國的進口管制嗎?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在談判中向來就是錙銖必較的對手。1月15日,中國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在台灣的演講會中就明確指出:「台灣要簽CECA,先解除對大陸的進口管制」;4月18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博鰲論壇接見錢復一行時,也提出相對要求,希望台灣為中國企業到台投資,提供便利條件,同時為中國商品入台,開放市場。北京的態度很清楚,擺明要求台灣對等開放市場,讓中國企業、資金、商品進入台灣。因此,馬政府不再開放中國農產品的承諾,以及其他弱勢產業產品的救濟防衛機制,勢必遭受嚴厲挑戰。換言之,馬政府一再承諾的不再開放中國農產品,可能會潰堤,其他弱勢產業也會遭受重擊。

 

不開放中國勞工的挑戰

關於不開放中國勞工的政策,馬政府僅僅宣稱「不開放勞工」,可能意味著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不在此限。果真如此的話,我們的農學相關大學畢業生和農業專才,以及工科、商學的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專才,他們的就業機會都會受到波及。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打算承認中國學歷的背後,有著令人不寒而慄的圖謀。

根據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博鰲論壇的說法,除了商品之外,台灣應讓中國企業及資金進入台灣。試想,當中國資金進入台灣進行投資時,中國的管理人才及技術人員當然會隨之而來,如同台商赴中國投資時,中國並無設限台灣的勞工、技術人員及管理人才前往中國就業。以往沒有台灣勞工前往中國就業的原因,乃是勞工的工資遠低於台灣。但是中國勞工願意來台就業的意願,單從寧願付費給人蛇集團偷渡來台打工的情形,就可知道台灣就業市場對中國勞工的強大吸引力。一旦簽訂ECFA之後,利用各種名目來台灣搶飯碗的中國勞工,將多如過江之鯽。

問題將會出在「勞工」的定義。如果中國眾多的低價勞工以技術人員或管理人才的名義進入台灣,政府如何能擋?一旦兩岸簽訂ECFA之後,表面上宣稱「不開放勞工」,但是中國勞工及工程師以專業技術人才來台就業,將會成為常態,屆時台灣勞工的失業率必將飆升。

 

CECAECFA是兩岸邁向統一的重要一步

馬政府堅稱ECFA是經濟議題,無涉主權,所以沒有出賣主權的問題。然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8年底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胡六點」,第一點開宗明義就是「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言明「堅持中國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在設定好「一個中國框架」的前提之後,第二點接著提出「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繁榮」,期待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胡六點的第一點,完全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也推翻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說法。中國先行設定了政治前提,然後才由我們去簽訂ECFA,這當然是對台灣國家主權的侵蝕。但是馬英九總統卻依然高唱「九二共識」,覆誦「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台詞,根本就是自欺欺人。試問,如果國際社會贊同「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論調,國際上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縱橫空間。「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完全背離國際現實,根本就是白癡夢囈。

繼胡錦濤之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3月5日在全國人大提出報告時指出,將推動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強調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增強兩岸政治互信。隔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有關「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及兩岸ECFA問題時也表示,MOU等相關內容與項目,可參考「中國與香港的經驗」。周小川的說法,正好佐證中國將台灣地位視同香港,北京是中央,台灣是特區,兩岸根本沒有「對等」的餘地。

我們必須深切體認,「一個中國」原則乃是中國對台政策的前提,而且是鐵板一塊。在這種「一中原則」下推動CECA或ECFA,當然涉及主權問題。而且馬政府的立場向來就是「一中原則」,馬英九總統也認定台灣與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承認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地區。在4月22日的台美越洋視訊中,馬總統也針對「胡六點」明確表示,胡錦濤發表的聲明是很正面的宣言,這是馬總統對「一中原則」的再確認,嚴重傷害台灣主權。

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主權。ECFA是要移除兩岸之間商品、人員、技術與資金跨國移動的障礙,讓兩岸經濟互動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進行,使台灣必須透過中國才能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一旦中國成為台灣的唯一希望,台灣將完全喪失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這就是把台灣推到實質統一的進程。因此,難怪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21日的報導會指出,台灣與中國正就範圍廣泛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進行協商,這份協議可能是兩岸邁向統一的重要一步;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也表示,「CECA是台海關係逐漸升溫的重要里程碑,它是兩岸經濟全面整合的起點,也是兩岸邁向最終統一的必要條件。」另外,日本朝日新聞的報導也指出,ECFA是台灣版的香港CEPA,是「中國實現『一國兩制』長期戰略的一環」。

馬政府力推ECFA,不會不知後續效應就是邁向統一,也完全符合他追求終極統一的目標。

 

公投決定ECFA

目前民間各界對ECFA多有疑慮,正反意見議論紛紛,面對此類爭議,國際上有很多先例,多數國家在面對涉及經濟利害與主權讓渡的對外協定時,大多交付公民投票。馬政府自詡ECFA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之舉,既不會損害台灣主權,也不會傷及國內產業、惡化失業潮。這般占盡便宜的好事,相信必會受到人民的普遍歡迎。更何況陸委會最近公布的民調也指出,有七成受訪者支持ECFA。儘管該民調的公信力飽受質疑,有刻意操弄之嫌,但政府既然深信民意高度支持ECFA,也就不必心虛,堂堂正正將ECFA交付公民投票,不但可以杜絕反對者的悠悠眾口,也可確立與中國簽訂ECFA的正當性,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