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年度報告:對中國的徹底分析

編譯

 

2008年11月下旬美國國會超黨派的「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發表年度報告。此報告關係台灣的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等的安全保障,受到重視。

但是該報告原達四百頁,取其方便,適有古森義久先生撰有一篇摘要刊載今年(2009)年3月的日本月刊will。本會理事蔡焜燦先生與古森先生是舊識,透過蔡先生取得作者的同意,譯成漢文,提供關心國是的人參考。古森先生在卷首,首先介紹「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這也是國人應該知道的機構。

古森義久(Komori, Yoshihisa)先生,現任產經新聞駐華盛頓編輯特別委員。1941年生。慶應大學經濟學部畢業,留學美國華盛頓大學。歷經每日新聞記者、華盛頓特派員等,1987年任職產經新聞。擔任過駐倫敦、華盛頓支局長,初代駐中國總局長。著作甚多。尤其對中國有深刻的認識。今得以翻譯,謹謝兩位先生。

─ 譯者 ─

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

美國在歐巴瑪政權之下如何對付中國?

在美國對中政策與結果之下的美中關係之起伏與對日本來說有重大意義,自不待言。

要暸解美國對中國最新的認識與態度,最有價值的是去(2008)年11月下旬正式發表的報告。此即美國國會的超黨派政策諮詢機構「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的2008年度報告。

美國的中國研究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其範圍與深度都超過日本,而且銳利活潑。在許多致力研究中國的組織之中,此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是範圍最廣、最深入的機構。

2001年創辦的該委員會其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調查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對美國的國家安全保障之影響」。因此不只是探討中國方面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金融甚至能源政策等廣大領域都是注意的焦點,其各種動向對美國安全保障有什麼意義,一一加以探討,並將其結果提供議會與政府的政策參考。

該委員會的構成是由聯邦議會的民主、共和兩黨的有力議員推薦對中國的專家十二人擔任委員。這些委員親自到中國調查之外,還由政府的國防總部、財政部、中央情報局(CIA)、國務院等諸有關連的機構獲得情報。進而鎖定個別的具體課題召開公聽會,針對課題招喚專家為證人,聽取報告,並要求提出資料。

2008年度報告的基礎調查活動,委員會不只到中國本土,還訪問香港、台灣、韓國與日本,與這些地域的官民之有關中國問題者面談。

公聽會將近有一年的時間召開九次,其中一次是在由中國輸入海產物現場的Louisiana州召開的。其餘八次是華盛頓聯邦議會為舞台。出席這些公證會的證人合計有九十二人。

原來這個委員會的設計是對中國以及美中關係專門的委員,按照各人的分野招喚專家、聽取報告。

這個調查委員會最大特徵之一是搭配民主、共和兩黨的思考與見解,具有超黨派的性質。十二個委員有六人是由民主黨,其他六人由共和黨的議員任命的。

現在的委員長是中國軍事問題專家Larry M. Wortzel,由共和黨前眾議院議長J. Dennis Hastert推薦的;副委員長Cardyn Bartholomew是中國人權問題與通商問題的專家,由民主黨的現任眾議院議長Nancy Pelosi任命的。

只從這兩位委員看來,推薦方面的議員是保守與自由派,有顯明的對照;但委員會全體來說,包羅很廣。

因為這樣,政權由布希轉變為歐巴瑪,即使議會的民主黨方面的議席增加,該委員會本身具有強有力的角色並沒有改變。

 

年度報告書的主軸

接著年度報告的內容介紹如下。

這報告是2008年該委員會的調查、研究、分析,總括的建議。該委員會除了這正式發表的報告書之外,另有對政府諸機關與參眾兩院議員提出的秘密報告書。

年度報告全部內容之中主要調查結果有以下諸點。

─、中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受中國當局的操作,不當的壓低。

─、中國為追求政治與經濟利益所使用的手段,竟然運用主權國家資產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 SWF , 簡稱國家基金)。

─、中國為高度技術製品的交易與開發,違反向來的規範在進行。

─、中國海產食品的對美輸出,威脅美國國民的健康。

─、中國的活躍開始引起世界能源供應的遽變。中國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急遽增高。

─、中國涉及大量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嚴重問題。

─、中國用各種新手段強化外交的影響力。

─、中國對韓國、日本、台灣關係的起伏,對美國具有很大的意義。

─、中國侵入美國的電腦系統以及對太空的動向,已經構成威脅。

─、中國對其國內新聞媒體以及網路的制限,引起國際上的擔憂。

─、中國刑務所勞動製造輸出美國已經成為問題。

以上要點是年度報告的主軸。

 

報告的全文之「序」指出,自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到2008年已有三十年。強調鄧氏所追求的體制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或者稱作「市場社會主義」。基於這基本認識,有以下的敘述。

「中國經濟自由化之路旋即走向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進而通往民主主義之西方的期待,完全破碎。

「如這個報告所詳述的,中國當局選擇完全不同的道路。疾急走向長期的經濟成長,並不是要當作政治改革的立足點,無寧說是走相反方向,利用作中國共產黨永續統治的正當化」。

「2008年夏天的北京奧運使中國實現獲得大量金牌,但在另一方面使世界的視線看到中國急速經濟成長對環境問題的壞影響、和政府當局對自由言論、自由思考、自由報導無情的鎮壓」。

這報告全文的「序」彫浮出中國現有的特徵而如實的記述下來,並有淋漓盡致的批判、警戒的對中國認識。

 

第一部:美中貿易經濟關係

 

第一章:美中經濟關係的現狀與變化

此章的「序」是總述中國對美國貿易累積巨額的貿易黑字,中國經濟在基本上突顯出美國宏觀經濟上的結構性課題。

2008年開頭,一年間成長10%的中國經濟,其後因全球商品價格的上昇,在通貨膨脹的影子下保住9.9%的成長,結果諒會穩住9.7%的成長率。中國的輸出持續增加,美國累積巨額的對中貿易赤字。

持續不均衡的美中貿易關係,美國在2007年的貿易赤字,對中國的赤字竟然佔全體的32%。兩國之間的不均衡,美國專家之間歸因於中國的低工資、智慧財產權的侵害、輸出補助金以及通貨匯率不當的操作。

第一章的「結論」,舉出以下諸點。

(1)美國對中貿易赤字並不因全球經濟的停滯,依然是巨大數字;中國自2001年加盟WTO以來,美國對中商品赤字到達1兆6百億美元。中國在2008年8月的時點,外匯儲蓄達到2兆美元的記錄。美國方面對這巨額的對中赤字,將來會成為世代的負擔,妨礙經濟成長,成為嚴重而擔憂的對象。

(2)中國當局在2005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由固定轉變為管理變動市價制以來,在這三年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昇18%,但實際情形是不當壓低30%。為這個目的,中國政府不時收購人民幣來維持。這項操作,使中國製品的輸出價格低,容易累積黑字。對美國和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公正的。

(3)中國違反WTO的規則,在其國內限制外國金融的新聞服務、以及書籍、電影和其他的活動。不只是一方面容許偽造品、仿製品等違反智慧財產權,在另一方面對其本國企業提供外銷補助金、對規制程序欠缺透明性、在特定分野禁止外國資本的進出等等,有這樣持續不斷的不公正慣例。

 

第二章:資本投資手段

這一章主要是針對中國最近開始運作的主權國家資產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 簡寫作SWF , 略稱國家基金)。SWF對美國、對日本都是極危險的存在。而且在金融的領域,是侵蝕相對國家的國家安全保障的新武器。

SWF在日本通常譯作「政府系基金」,但中國的SWF就如原來英語的表現,以主權國家意思的強烈發動為其特徵,單是以「政府系」曖昧的譯語,不能亮出其實體。

所謂中國的主權國家資產基金,是中國政府現在保有的世界最大的外匯直接使用在投資的基金,或是指該機構而言。各國的一般投資基金都是依照商業原理,功能在利益等的蓄財;但中國不同,中國的國家基金的功能,是以國家對外戰略之政治、外交與安全保障等的目的為第一要義。因此,即使有商業的損失也覺悟將巨額的資金投入外國的企業或政府機構。其意圖不是單從金融方面獲得利益。

此中國的國家基金對美國來說,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甚至對全盤的金融市場來說,猶如二十一世紀新出現的怪獸之具有危險性。對此,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提出的警告,在此章有詳細的論述。

(1)中國政府在國際經濟上的角色擴大,尤其由於外匯的膨脹,其資金由於對各國金融、投資活動,推進該國的戰略與安全保障上為目的。總之,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指導部門終於動用國家基金。

(2)國家基金代表性的有2007年7月中國政府創設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CIC是直接歸屬於與中國共產黨一體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國務院。而且其全體的體制是包裹在一黨獨裁的秘密面紗裡。

(3)中國暗中還有一個屬於國家基金的,就是國家外匯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 簡稱SAFE)。所謂國家外匯管理局者,正如文字所顯示的是管理中國外匯的國家機構。這個SAFE動用CIC的機會多。SAFE的特徵是自由形成儲存的資金之數額非常龐大。中國以國家保有的外匯兩兆以上美元,轉向投資。

對這國家基金的實態與背景,在第二章有以下的說明。

「中國共產黨首腦企圖以該國持有的巨額外匯使用在國家戰略目的,開始運作的就如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的主權國家基金。經濟不景氣與金融危機之下尋找現金注入的美國企業不計其數,對這種中國國家基金不暸解其實態,而有當作安定、安全的基金而加以接受的傾向。

「但現實是中國獨裁統治機構的一環之這種基金,隱瞞實態和真意。結果是無視市場原理的金融活動,使世界自由市場陷入混亂、歪曲的壞影響,也很嚴重。」

 

對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共和國的金融活動

第二章指出中國的國家基金無視市場原理而從事政治活動之代表例,就是對哥斯大黎加共和國的金融活動。

哥國在中美洲是人口約500萬的國家,民主主義鞏固,香蕉的生產是世界第二位,經濟上在中美洲是屬於富裕之列。

中國的國家基金SAFE在2008年1月,對哥國的政府公債1億5千萬美元,以比通常低的利息加以收購。更進而訂有契約,擬在2009年1月再收購1億5千萬美元的政府公債。這對哥國政府來說,是在商業上極為有利的交易。

但是此政府公債買賣的背後,是有哥國政府與台灣斷絕長久以來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秘密協議存在。原來哥國與台灣維持63年的國交,但中國以購買哥國政府公債的有利條件的代價,使哥國與台灣斷交。就是說,中國使用國家基金達到外交上的目的。

第二章還指出SAFE與CIC兩機構的下屬組織在最近買進:

(1)法國大企業石油企業トタル的股25億美元;

(2)英國的British Petroleum的股20億美元;

(3)澳洲三銀行的股合計2億美元;以上都是以不合市場原理的條件購入;但是中國方面的當事者當初都否定這些交易。美國的這一篇報告指出這些交易經緯不透明,而且做為歪曲市場原理的實例而提出警告。

第二章指出這種中國的國家基金、尤其對於金融市場開放的美國容易流入,並且強調從美方的金融機構侵蝕到軍事關連產業、高科技企業內部的危險性。這是對美國的國家安全保障受中國「政治資金」的威脅之可能性提出警告。對日本來說,這種新的金融威脅也是應該考慮對策的。

 

第三章:高度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這一章的「序」是報告中國到2020年要創建「技術刷新社會」,到2050年要成為全世界的科學與技術的領導者為其國家目標。

中國為了這個目的,重點放在高科技的開發,要減少對外國的依賴。中國目前傾全力注入電腦、航空太空相關零件、通信器材、半導體等的自行開發。

此章「結論」如下:

(1)中國政府要其國家成為「技術超大國」,努力增加技術輸出,因此在手段上有違反市場經濟的自由原理的部分。為本國特殊企業提供補助金以及為具有高度技術、誘致外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而操作人民幣即其實例。

(2)中國政府對歐美電腦、航空太空、汽車類的企業招徠中國當地生產,用種種方法吸收高度技術,利於在其本國的科學、技術發展。

(3)中國想由航空太空部門成為全球霸權,決定獨自打上三十顆衛星計劃。為與歐美為伍,打算生產大型客機;另一方繼美德日三國,擬以世界規模生產汽車。2007年已輸出60萬輛。單從中國的企圖來說不成問題,但中國恆常在通貨上操縱匯率、產業補助金、侵害智慧財產權,今後高度技術的開發恐怕也會嚴重的破壞國際的規模。

 

第四章:海產食品輸入的安全問題

中國現在成為全世界最大海產食品輸出國,2006年對美國輸出19億美元。2000年到2007年之間中國的海產品對美輸出增加203倍。美國成為中國最大海產品輸入地,國內消費的總類五分之一是中國產。中國之政府政策與補助,進行大規模的海產品養殖。

但是中國的海產食品受污染與有害的品目多,除了對美國國民健康與生命危險之外,對中國政府的養殖業補助來說,美方提出廉價傾銷(dumping)等控訴,不斷主張這是「不公正慣行」。

(1)中國養殖業的輸入,因養殖場受下水道的水污染,魚類受細菌、病毒(virus)、寄生蟲等污染,使美國國民的健康面臨重大的危險。許多使用在美國禁用的抗生素或藥品。

(2)中國政府自2001年以來,在產業政策上對養殖業者提供經營補助金、建設補助金、優惠燃料、以及河川自由使用許可等手段,使該國的養殖海產食品業發展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產業。其結果使美國的蝦、龍蝦(ザリガニ)、鲇魚(ナマズ)的捕撈業、養殖業受到致命的打擊。「惡性傾銷」的提訴也沒有效用。

(3)中國當局對其國產的海產食品的衛生標準太低。美國食品醫藥局(FDA)對中國境內要向美國輸出的海產品之衛生狀況沒有調查的權力。現在美中兩國間在協調FDA能夠監視中國政府機構遵守衛生標準,但FDA不能獲得對中國養殖業者檢查的權限,故不能期待有什麼效果。

第二部:對美國安全保障直接影響的中國活動

 

第一章:擴散的政策與慣行

大量毀滅性武器──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與彈道飛彈或是這些武器的零件和相關技術向外國輸出或提供之「擴散」,防止這些「不擴散」是多年以來國際上的課題。中國是秘密或是公開都關係到擴散問題。美中之間也因「中國擴散問題」美方提出譴責。

此第一章的「序」指出提供伊朗、北韓等的「無法國家」頻繁的擴散大量毀滅性武器之中國政府,在這幾年有相當的自我約束。防止北韓核武開發的六國協議,中國積極參加是其例證。但是至今遺留的問題還很多。

「為阻止中國企業之繼續擴散行為,中國當局的輸出管理效果很有問題。核武器的技術與器材的擴散仍在繼續,尤其中國向伊朗的核子關係的擴散,在──亞洲與中東給美國的安全保障直接壞的影響。」

第一章本文,對中國核擴散之實例舉出下列情況。

「中國軍事相關的國營企業向伊朗秘密輸出核武器與彈道飛彈之技術。」

「2007年初,中國的企業對伊朗出售使用在彈道飛彈的固體燃料之化學物質,被與美國當局合作的新加坡政府機構所逮補。」

「2008年初,對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提供核燃料做為非軍事用途,轉移核能發電的器材與技術,但購入的諸國至今仍有轉用在軍事上的可能性。」

與這類危險物資擴散相關的中國企業有「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中國精密機械輸出入公司(CPMIEC)」、「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CPMIEC)」等。

關於核武方面,也指出應該注意中國獨自增強核武器的問題。雖然不是為了擴散,但中國的動向,結果成為擴散。

「中國繼續對本國戰略核戰力的近代化大幅度的投資,若對其戰略核飛彈的配備增強的話,東亞、南亞的現在核武平衡勢將崩潰,印度、巴基斯坦等的核武保有國也會試圖增強核武。此現象也是一種核擴散。中國核戰力的增強,也會發揮促成鄰國之日本與台灣核武裝的效果。」

 

第二章:對國家主權的見解

所言國家主權者,在現在的世界不論是從國際秩序或是從國際法來說,都是核心的概念。隨著近代的國民國家的登場與推廣,可以說是定調的概念。

主權者,簡單的說,是指國家終極的權限,在地理上領土與領海的保全,在政治上統治國內以及在國際上擁有權利。

中國對國家主權與國際基準採不同姿態。中國與鄰近諸國,在地上的國境大致上已經策劃制定,嚴重的紛爭已經沒有,但中國政府在近年對海上、空中、太空等方面主張有新的領有權,也就是國家主權的主張。

這主張從軍事與非軍事兩方面的手段去推進,不承認國際法或其他國家的主張,無寧說是以否定的傾向為其特徵。因此,這個態度也對美國權益有重大的影響。

(1)中國領導人主張中國主權保有的領土,即使違反國際上的規範與慣例,也要強烈抗爭。

(2)中國的一部分專家違反國際規範,開始主張中國領土的上空之太空,中國擁有主權。如果這見解是中國政府的正式政策,美國的太空船通過中國的太空,將成為對美國糾紛的原因。

(3)中國對本國海岸200哩的海域為排他的經濟水域(EEZ)之國際上海洋法之規定一味的擴大,將EEZ上空當做領空,對EEZ範圍內的外國船舶之航行也要限制,企圖擴張國家主權。中國擴大主權的主張不祇是兩國之間的問題,而是侵害國際上共同的秩序。在東海的中國新主權政策,也與日本的權益衝突。中國對釣魚諸島主張主權,對東海的EEZ也主張是該國的大陸棚之延長等等,超過國際規範,極為野心的看法。

 

第三章:太空與網路活動

中國政府近年致力於開發太空與網路之能力作為國家目標。此章的「序」以此為背景,中國的軍事戰略家認為太過依賴美國方面的太空設施,在軍事方面如此的依賴是「軟骨」的弱點;對這方面的考察再三如此強調。

具體的行動,(一)2008年使用15座火箭,打上17個人造衛星;(二)在太空軌道上,兩個衛星著陸成功;(三)決定在2015年在月球上送上小型車輛操作計劃。(四)強化衛星定位系統「EOMPASS」以對抗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

(1)中國當局很野心的在進行太空開發,但太空計劃有很多都能容易的轉用在軍事用途。通信、航海、測量、構想等的太空系統都可以泛用在軍事與非軍事用途。中國太空開發計劃全部都由人民解放軍統籌。

(2)人民解放軍本身也對電子情報收集、信號情報收集、飛彈的標的設定等太空佈署的裝備能力一再增強中。中國方面那種太空能力的提升,增高對美軍基地與人員的威脅。

(3)人民解放軍的網路空間的能力增加,是與指揮、統合、通信、監視、偵察等軍事組織功能的提升直接連結。其結果是對太平洋的西部與南部的一定地域,能遠距離投入兵力。

(4)中國對美國的網路空間(Cyberspace)已增強破壞能力。比起其他種類的軍事攻擊,網路攻擊的代價較低,而且發信地也難於確定。關於網路攻擊的法律規定也多曖昧,後發性的滲入勢力容易發動自由攻擊。

本章指出美國政府機構、尤其是國防總部與議會的有力議員之電腦系統受網路攻擊的侵入情形已經發生,並介紹實例,斷定發信源是來自中國。

其中的實例指出中國的網路攻擊,在2002年之際以美方的「陸軍情報系統工兵司令部」、「海軍南海體系中心」、「飛彈防衛局」為攻擊標的加以實施,一部分是成功的。

第三部:中國的能源與環境的政策與活動

 

第一章:現在的能源構圖

中國能源的總消費,煤佔63%,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故環境污染特別嚴重。這種情形,美國和其他國家都受到多種的壞影響。

(1)預測中國的能源總消費量到2010年超過美國,2030年多出美國25%此驚人的消費增加已經對世界能源市場、能源資源在國際上入手的可能性、以及能源的價格有很大的影響。

(2)在中國最大燃料源的煤炭,其消耗最大。這廣大情形已經使包含二氣化碳的污染物排出之危險增高。對中國來說,抑制污染已經成為重大的課題。

(3)中國的能源消耗對環境壞的影響,造成經濟的、人類的某一方面付出龐大的代價。估計由於污染的損失在經濟上的代價一年之間最少約有7,800億美元;與污染相關的疾病,中國國民死亡的一年約有75萬人。環境的繼續惡化下去,諒必妨害中國的經濟成長,對共產黨的權威造成挑戰。

(4)中國因能源消耗造成的污染,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之傷害情形,日益嚴重。美國特別由中國來之臭氧、微粒子、水銀等的污染已經證實。中國的污染如果按照目前的水準繼續下去的話,被害諸國的反彈將會升高,也會帶來嚴重的國際緊張。

(5)中國的二氣化碳之排出量是世界最大,更有大增的趨勢。地球溫暖化的全球對應,如果對中國現在與未來的排放情形不能處理的話,是不可能有進展。

 

第二章:能源消耗的結果

中國政府對二氧化碳等的污染與輸入能源的依賴大增,面對新的環境保護政策之緊急必要性,較有內容的規定與監視之架構開始作業。美國認為這種作業有其重要性,也表示對中國合作的態度。

(1)中國對能源與環境的制度極為脆弱。中國的最高指導部門如果不大膽的發揮領導力,是不可能把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現狀逆轉過來。

(2)中國政府到目前不能改變惡化,是因為不願意投入必要的國家資源。但是北京政府如果在意而要採取必要措施是做得到的,從北京奧運之際、大氣品質的改善得以證明。

(3)美國考慮有關能源問題造成環境惡化在國際上蔓延,有意協助中國官僚機構對這些問題制定對策,促進問題的透明性、提供專門知識與法規的制定。

(4)但是中國指導部門認識能源與環境狀況的改善,並沒有決心想要削減二氧化碳,需要某種程度犧牲目前的經濟發展。

(5)雖然中國參加防止地球溫度暖化的多國間交涉,但從來不贊成所有國家削減排放量的協議。中國的交涉戰術是將排放削減的負擔硬推給先進工業諸國,拼命避免將自已納入諸國之內。

第四部:中國的對外活動與對外關係

 

第一章:外交政策之目標與手段

(1)中國對能源與環境的制度極為脆弱。中國的最高指導部門如果不大膽的發揮領導力,是不可能把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現狀逆轉過來。

(2)中國最近在外交方面活潑的動向,首先在誇耀獲得世界大國的地位。對諸外國展開外交攻勢之目的要在全世界增加友好國,逼退該國的潛在敵對勢力或是減少其勢力。

(3)中國對於貿易量多的國家,在財政方面要加深其對中國的依賴,以牽制諸國的行動、或用斥責叫囂的手段,行使其經濟力。中國用這種方法,尤其對美國與歐盟(EU)等先進諸國擴大其影響力,而且獲得成功。

(4)中國積極使用對外援助與投資做為外交手段,但這種舉動已對美國與國際金融機構造成傷害。美國與國際金融機構(IMF)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或投資的目的,是要促進開發中國家能夠政治透明性、統治責任、環境保護、人間開發等,作為條件,但中國方面不設這種條件而加以援助,導致傷害。西方諸國多年來附帶這種條件的ODA(政府援助開發)等,將有失效的危險。

(5)中國在武器類違反國際上的規範或慣例,尤其企圖對美國的國益造成傷害,而以使用、轉賣、繼續提供給許多國家。

(6)中國對蘇丹、緬甸、伊朗等「無法國家」繼續出售武器或提供軍事上支援,使不安定的各地域,雪上加霜而更加不安定。中國那樣的軍事援助,使要對Darfur(按,位在蘇丹西部的州)那樣大量屠殺的國際危機加以處理的國際上之努力和美國的嚐試,都受到阻礙。

 

第二章:在東亞的中國對外關係

美國與日本、韓國、台灣各國建立長期的安全保障關係,做為東亞的安全基礎。但中國以新的方式擴大影響力與增強軍事力,加深與這地域的關係。

本章記載中國與美國對台灣、日本、韓國、香港各自採取什麼政策、構築什麼關係。

 

台灣

(1)美國明確表示台灣的民主主義政權存續之重要,表明依據「台灣關係法」支援台灣的防衛為其責務。

(2)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在這一年內說是有改善,但緊張關係依然持續。針對台灣的主權與地位之未解決的諸問題,台、中明顯對立。如果對現在台中關係與一向的對立,雙方不適當的管理的話,台灣的地位問題會造成包括軍事衝突在內的危險狀況。

(3)中國與台灣的武力衝突會大大的斲傷東亞的安全保障、安定與繁榮,也會將美國捲入。造成台灣國際地位的和平解決,以及維持和平的現況,合乎美國的利益。

(4)台灣的政治動作充滿活力,主要政黨間對中國的經濟關聯、台灣的繁榮以及安全保障政策之不同,非常明顯。台灣的新政權推出的政策,強調與中國自由化的經濟聯結,並尋求改善關係。這種新政策同時也在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

(5)台灣的政府高層為了參與國際組織,以不追求主權國家的地位作為前提,聲稱這是追求實利的方法。

(6)成為台灣將來防衛戰力計劃的基礎者,是要經美國購入武器類。如果美國不提供台灣要求的武器,台灣方面不能實現防衛計劃。近年來除了美國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國家表示要賣武器給台灣。

 

日本

(1)美國與日本對中國之世界貿易組織的責任、污染的惡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失敗、中國製食品的安全性、與日美兩國的防衛產業基礎供給線的安全保障等,都有共同的擔憂。

(2)日本與中國有多處的領土糾紛。其中之一是東海排他性經濟水域(EEZ)適切的劃線之糾紛。這些糾紛雖然看不到紛爭的解決,但是日中兩國至少有一項是同意東海油田的共同開發,有暫定的妥協。

(3)日本為有效率的對付該國周邊的糾紛情形,進行強化自衛隊的五年計劃。有關「糾紛事態」,中國牽涉的可能性提高。

 

韓國

(1)韓國想要與中國加強經濟與外交關係,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對韓國來說是密切的同盟對象。韓國方面視美國為東亞地域的安全因素,即使朝鮮本島實現南北統一,美國的角色仍然重要。韓國民間期望駐韓美軍繼續留在韓國。

(2)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量增加。韓國方面認為該國的經濟將來必須與中國擴大貿易。但同時大多數韓國國民也害怕本國的技術與商業主導權被中國所奪。

 

香港

(1)美國為關心香港的民主主義發展,以及做為該基礎的「一國兩制」原則之維持。對中國未能遵守對香港居民選舉權的公約之承諾,也很擔心。香港的選舉制度的改革,離普通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還很遙遠。對這樣不完全的狀況,傷害到對「一國兩制」的信賴。

(2)對美國來說,中國拒絕美海軍艦艇在香港靠港,是嚴重關切的問題。特別是這個措施,為中國國內政策對美國舉動的反駁,美國極為不滿。美國的這些艦艇只是因為遇到暴風雨,想要避難進入香港的避難港內而遭到拒絕,這使美國的態度沒有轉圈的餘地。

(3)香港的入境官員在2008年夏天的北京奧運期間,竟然拒絕中國人與美國人因奧運比賽項目在香港舉行而要入境之事,照理說來,香港方面本來應該有自主的入國管理,但實際情形已經被中國政府所左右、被政治化。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同在奧運期間,對居住香港的美國人之企業人士進入中國的入國簽證加以限制;此事對企業環境投下陰影,其結果妨害企業拓展機會。

 

第五部:中國的媒體與資訊的管理

 

在中國,如所周知的,共產黨的宣傳體系發動國家的權力控制所有的情報。共產黨的中央宣傳部不僅對於新聞與電視等從來之媒體,對於公共的教育機構、文化、娛樂組織、音樂、演劇、電影、圖書館與博物館等活動內容,都加以統制、監視。此現實對美國政府與民間也發生多樣的影響。

(1)中國政府意圖對該國國民能夠獲得的所有資訊,都要加以管理而設立機構,其管理對象從印刷、電視媒體到網路、娛樂、文化、一般教育。

(2)中央宣傳部以及其遍佈全國的各地方基層機構,全權掌握媒體、教育、娛樂等組織的人事僱用及解僱等人事權。

(3)在媒體、教育、文化等分野服務的人員,對共產黨的資訊統制之獎勵與懲罰,已經習慣自我檢查。違反黨的方針而將情報(資訊)外流的人員,要受到左遷、降格、罰金、解僱、甚至逮捕的處分。

(4)中國政府不能遵守舉辦北京奧運的前提條件之報導自由之公約。外國記者在舉行奧運時,其自由受到限制,舉辦後也持續這種情形。尤其對美國與英國記者之限制嚴厲。

(5)中國政府為了對網路的檢閱,建立龐大的硬體設備,設立大規模的「網路警察」,監視網路的內容。

(6)宣傳體系的主要目的,是要隱匿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與歷史的負面消息,只有將有利的資訊擴大流向國民,強化共產黨獨裁統治的政治權限。這個體系,同時做為共產黨權威的正當化手段,煽動中國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

(7)美國政府在中國內部之一切金融消息服務,只能經過國營的新華社通信之子公司活動,現在這種限制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提出抗議。

 

第六部:中國刑務所勞動製品輸出

 

中國在「勞動改造」、或是「政治矯正」、「政治再教育」的表現之下,不經正式的裁判而被政府拘留,事實上被送入監獄的國民甚多。

這些監獄有許多情形,被收容者被強迫勞動,結果是生產種種製品。這些製品輸出外國甚多,但美國在法律上禁止強制勞動,刑務所勞動的結果之製品輸入。這個禁令要徹底實施,有技術上的困難,但是美國方面將此問題當做對中關係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繼續提起。

(1)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之間締結一連串的備忘錄,其中「刑務所勞動製品禁止輸出」的誓約,中國未能遵守。中國方面對備忘錄所同意的內容,美國方面可以進入中國刑務所與勞動改造所進行調查,中國方面不同意。

(2)中國的刑務所勞動製品輸入美國屬於違法,而實際上能夠証明輸入之證據甚多。

(3)美國方面對違法輸入品的取締沒有充分實施的關係,明知違法輸入的業者沒有被檢舉,持續獲得不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