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明這個人

文建會專門委員

今年六十六歲的東京理科工業大學電氣教授周英明,不但是日本開發「人工心臟小組」成員,也是日本「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機關誌「台灣青年」長年的編集長、發行人,原本堅持「台灣獨立」之後,才肯回台的周英明,終於在離台40年後,在他的牽手金美齡國策顧問的陪同下,回到了台灣看看陳水扁總統主政下的故鄉。

˙生於日本卻為台獨打拚

旅日40年,其間被吊銷中華民區護照36年,卻始終是無國籍旅日台灣人的周英明,其實是出生在日本北九州,他只在12歲到27歲時住在台灣,但是他認為這是決定他一生的15年,對於當年他因日本戰敗隨雙親返台居住,周英明總是抱著感恩的心情;面對台灣社會給他及家人的接納,為此他抱定打拚一生為台灣獨立建國的志業,以報答故鄉對他養育與栽培之恩。周英明的父親在l900年即移居日本,是日本據台之後,最早的一批留日台灣學生。在大阪專科學建築。後出任鐵路高等文官,他的父母先後在日本生了十個子女,周英明排行第八,他的大姐即是前立委菜式淵的母親。

˙日本戰敗 決定舉家返台

1945年日本戰敗,周英明的父親在日本的25間房子,大多慘遭美空軍炸毀,全家生活陷人困境,遂決定客家返台。

1946年2月,唸小學6年級的周英明隨著父母和6~7位兄弟姐妹搭船回台,當時他的大哥已在日本結婚,大姐也已嫁人,並未同行,由於盟軍規定每人只能攜帶一千日圓,回台之初,周家一行人時常餓著肚皮。

讓年幼的周英明印象最深約二件事,即是船艦抵基隆碼頭時,看見中國兵扛槍如扛扁擔,毫無軍紀與威武印象,另一令他記憶深刻的事,就是下船後看到基隆碼頭麵攤時,他和同行的留學生立即奔向前,喝下他生平所嘗過最美味的魚丸湯,當然這是同行學生請客的,回台之初,因年近60歲的周父四處找工作,只好將6~7個子女分別送到親友家收容:二哥託台南親友,三哥住到台中鄉下的熟人,大妹寄往台南。周英明被送到台南縣關廟的姐夫家.只有6~7歲的么妹與父母住到台南友人家,一直到半年後,周文在高雄鐵路局找到了工作,有了薪水和宿舍,才將分散的子女一個個接回來團聚。

˙求學順利留學生的貴族

讓周英明對台灣社會感恩的是,自認一家人從未對台灣家鄉有何貢獻,卻在台灣求學過程中,一直都順利領取獎學金,從就讀高雄中學起,他就領到教育部清寒獎學金,考上台大電機系,又順利申請到台大獎學金及宿舍,服完1年半的預官後,返回台大擔任助教3年,他又獲得日本政府提供的公費留日獎學金和機票,1961年到東京大學留學時,他每個月可領到二萬5千日圓的獎學金,因而後來結識進而與他結婚的金美齡,曾說周是「留學生的貴族」。

在東大宿舍初次閱訂「台灣青年」的周英明,自稱感動得無法人睡,早在雄中即受二二八事件影響而產生台獨思想的周英明,不久就因四姐夫是「台灣青年」創辦人王育德博士的親戚,而自動加入「台灣青年」,豈料日後在東京留學生活動中結識進而結婚的早稻田大學才女金美齡,竟也和他幾乎在同一年加入「台灣青年」,但是兩人卻是在婚後才知道彼此都是秘密盟員。

˙夫婦同心 加入台獨團體

周英明是一個喜歡靜靜唸書、研究和寫文章的人,他曾為台灣青年寫小說、散文,也當了二、三十年的總編輯和發行人,更當過日本台獨聯盟的委員長,但是他的夫人金美齡卻是個活躍於校園運動和台獨運動的才女,不但擔任過日本首相岸信介的翻譯,也是第一位女性台獨運動健將。在周英明的支持與負起照料小孩的家庭責任下,金美齡不但遠赴歐洲參加1974年的首屆世台會,更到英國劍橋當1年客座研究員,道是過去保守的日本社會少見的夫婦相互鼓勵進修的典範。近年來,金美齡不但擔任日語學校校長、早稻田大學講師,更是日本電視圈的名嘴,三宅一生服飾的代言人,因而名氣遠大於專心學術的丈夫周英明,但是周英明始終不在意這般「女主外、男主內」的夫妻角色分工。日本台獨聯盟重要成員的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周英明日前返台,長年贊助民進黨的金主蔡焜燦昨晚在國賓飯店以「台灣安保協會」名義,由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蔡焜燦兩人邀請李鎮源、辜寬敏、蔡同榮、張旭成、鄭欽仁、方仁惠等等獨派重要人士,歡迎四十年才歸國的周英明、金美齡夫婦,周英明是總統府國策顧問金美齡的先生,他們兩人都是台獨聯盟的成員。周英明不只堅持了四十年台獨運動,在學術領域上,是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外,也當了三年的日本印刷電路學會會長、及現任的日本電子實裝學會副會長。

原本周英明因不願拿中華民國護照而拖延了八年遲遲不肯歸來,但今年三月陳水扁當選總統,讓他覺得終於是一個台灣人自己的國家,才改變初衷。

8月31日上午,金美齡陪著她流亡海外四十年的夫婿周英明教授到位於新店他的父母親墳上祭拜。這是第一次,今年已經六十七歲、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的周英明到過世已經三十四年、二十五年父母墳上祭拜。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而在當天的晚宴中,還特別準備了一碗魚丸湯。這是當年十二歲才從日本返台的周英明在台灣喝的第一口食物,當年還是小孩的他,只覺得世間怎麼有這種美味。這碗魚丸湯,相隔半世紀,卻藏著豐富的台獨運動酸甜苦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