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楷:我出使日本 首要的任務還是制憲

陳宗逸
野@楷:我出使日本 首要的任務還是制憲
陳水扁總統制憲或修憲的意志將會堅持到什麼地步,和國際動向有關。野@楷自認出使日本的第一要務,就是針對台灣制憲的內容與精神,與日本方面做充分溝通。

三十多年前,野@楷常常與一起打拚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朋友聊到,以後如果台灣獨立,想當什麼樣的官?當時,� 世楷的第一志願,是希望可以當「台灣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文化 參事。三十多年後,野@楷即將 擔任台灣駐日代表,他覺得這個 工作,似乎就是為當初的理想量 身訂做的。

當初,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機 會可以出任駐日代表。野@楷間 接證實,外交部長陳唐山五月十四日打電話徵詢他的意願,表示 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推薦他擔任駐 日代表。五月十七日,陳總統約 他見面,進一步探詢並確定他出 使日本的意願,野@楷雖然願意,但是太太盧千惠卻對這個決 定相當反對,不希望好不容易在台灣安定過的日子再一次有變動。權衡得失,野@楷在最後還 是決定接下這個重任。

制憲行動 將會持續

在同意擔任駐日代表之前,目 前長住在台中市的野@楷,正投 入所有的心力於制定台灣新憲。 近日,野@楷與二十幾位關心台 灣新憲法的學者一起,成立「台灣憲政研究中心」,由他擔任召 集人,希望能夠集思廣益,為2006年的憲法草案盡一份心 意。而另一個由李登輝前總統擔任總召集人的「制憲行動聯盟」 組織,也已箭在弦上。現在因為野@楷出使日本,整個工作的重 心可能還會有調整。

野@楷認為,雖然他一向關注 台灣制定新憲法的發展,如果出 使日本,首要的任務還是制憲。 他分析,台灣現階段的制憲有三 個「動因」,包括民意、國際動 向和總統的決心。這三個「動 因」,都會相互影響整個制憲工 程的內容與節奏。

據野@楷表示,台灣目前還不 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世界各國, 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影響到台灣現階段的民 意。陳水扁總統相當重視民意, 至於制憲或修憲的意志將會堅持 到什麼地步,也必須依賴國際的 動向。所以,他出使日本的第一 要務,就是為台灣制憲的內容與精神,與日本方面做充分溝通。

加強交流 列為要務

野@楷濃厚的獨派色彩,最近 在政壇也引起討論。陳總統親自 跟他說,四年前本來就有意找他 出馬,但是當時的政治情勢不一 樣,第一次政黨輪替所帶來的不 確定感,讓高層轉而任用色彩比 較不明顯的羅福全。四年之後, 過半的執政氣勢讓層峰決定放手 一搏,終於讓野@楷出線。

這一波內閣改組,包括外交部 長陳唐山和他自己都是獨派指標 性人物,這是否代表阿扁總統的 某些想法?野@楷覺得,這樣的 人事佈局其實應該以另外一面來 看。此次不管是國民黨時代官僚 系統培養的李大維,或是獨派色 彩濃厚的人士,只要遵循遊戲規 則,都有入主外交系統的機會, 這代表台灣社會已開始進入成熟 多元的層次。不論是泛藍或者泛 綠色彩,只要國家徵召就可以出 馬,野@楷認為朝這個方向解 讀,才可以關照到陳總統的執政 哲學。

當年想要當台灣國駐日大使館 的「文化參事」,那是因為野@楷對於自己在日本學術、文化圈 也有豐富的人脈與想法。台灣與 日本之間,有著與世界其他國家 不太一樣的特殊關係,在歷史與 文化上面有多重的交集,這是在政治層面之外無法磨滅的事實。野@楷認為,未來出使日本,他 會將比較多的心力著墨在建立這 一類關係上面。

例如,野@楷希望今年內或者 明年,能夠促成日本的相撲選手 來台灣表演比賽。未來,包括日本職棒或者學術界,也有很多與 台灣之間加強交流的空間。他個 人剛在今年五月十六日成立一個「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未來會與「日本國際政治學會」這類型的非政府組織 (NGO) 加強交 流,擴大外交關係的深度。

日美護台 將更積極

談到台日之間的政治關係,� 世楷也有期部C他認為,台灣與 美國之間,目前是靠著美國單方 面的『台灣關係法』在維繫著安全互動。而日本與美國之間,也 有『安保條約』定義雙方的防禦 義務。在『安保條約』中,日本 政府近年來與美國已重新定義防 衛的範圍包含到台灣。據野@楷 解讀,這也就是說一旦美國未來 必須根據『台灣關係法』軍事介入防衛台灣,日本政府基於『安保條約』,是有義務協助美國進 行這個軍事行動,1996年台 海危機,美國出動航空母艦戰鬥 群巡弋台海,日本就提供了完整 的後勤支援。

野@楷認為,在兩國「一個法 律一個條約」的相互交集中,台 灣其實擁有美、日二國檯面下提 供的安全保障。在未來,他將會 加強與日本政府溝通這個層面的問題。野@楷分析,日本政界雖然有 濃厚的反戰和恐中氣氛,但是近 年來已漸漸簡瘜o個效應。以往 駐台灣的日本媒體屈指可數,甚 至要看中國的臉色才能派任駐台 記者,近一、二年情況改變不 少,不是中國可以阻擋,近日將 與他個人約訪的日本駐台媒體, 就高達十多家。他覺得,從這些 微妙的改變,可以看出局勢隨著時間正在改變。野@楷一貫以樂 觀的態度看台、日關係未來的發 展。

*本文原載於《新台灣新聞周刊》,2004年5月,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