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issued in Taiwan的issues

林又新◎世界台灣人大會秘書長

最近,外交部緊鑼密鼓要印製「Issued in Taiwan」的新版護照,幸好蔡同榮等立委的據理力爭,決定暫緩。不過,擋得了今天,並不表示決策單位已經「從善如流」,未來如何變化仍屬未定。

記得年初FAPA在台灣舉行二十週年大會時,阿扁總統致詞脫稿演出,宣稱要將長久以來令海外台灣同鄉感冒的「車輪牌」護照改名,全場歡呼鼓掌叫好。只是高興沒多久,外交部後來提出的方案,卻是一個曠世奇有的版本:名稱不變,但加上「Issued in Taiwan」以做區別。剛開始,統派人士對此大加撻伐,威脅要杯葛外交預算;而獨派人士卻是恍然有被耍弄的感覺,紛紛表示抗議。這真是典型的意圖妥協,卻反而兩面不討好。最後,在一些海外親中傳聲筒表示可以接受此版本後,國內統派的噪音才戛然而止;而獨派的憤懣,再度在體諒阿扁總統的考量下,也只好鬱卒在心內。

據了解,這次「護照英文正名」不成,反被畫蛇添足加上「Issued in」,理由是若非如此,擔心國人持新護照前往中國恐有不便。我個人認為這是有點牽強,甚至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如果中國讓我國人民持「中華民國」護照出入,這還說得過去。事實上是他們本來就不承認「中華民國」,才會要我們以「台胞證」代用。何況,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是個經濟發達、自由民主的國家;但有多少人知道Taiwan亦自稱是「Republic of China」? 連接受我方援助,與我有邦交的少數國家之一的非洲聖多美(Sao Tome & Principe)總統,在阿扁總統此行訪問時,都忍不住要問,為何我們有這麼多名號?

當然,漢(中)文國號的更正,必須經由修憲或制憲的程序,而這也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正本清源之道;但是英文的譯名,則應尚有相當可供解讀的空間。在台灣民主化之前,所有外文的新聞資訊,凡是提到Taiwan,官方一律翻譯為「中華民國」,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依此邏輯,護照上的「中華民國」如果尚不能改,翻譯英文成Taiwan,其實也是約定成俗,符合實際需要,非常理所當然。憲法上既沒有明訂國號英文譯名,一切當然以務實為要,殊無違憲之虞。

如果依目前外交部這個「Issued in Taiwan」的版本,只怕正不了名,反而更加平添困擾。據我所知,位居第一線的外交部駐外人員,雖然一向保守封閉,但是近年來由於經常受中國打壓,近三分之二也贊成正名。有位駐外在某國的代表曾告訴我,台灣旅客去該國短期停留不必簽證,對中國旅客則無此優待。但由於該國入境官員搞不清楚「Rep. of China」和另一個China的差別,常誤把台灣旅客當作中國旅客,以沒有簽證而扣留不准入境,害他經常三更半夜還得趕去機場解釋保人,令他不勝其煩。以此觀之,China之名不除,而單單在封面加上「Issued in Taiwan」就能解決問題嗎?除此之外,通常護照上另有註明發照地(Place of Issue)之處,像我的「車輪牌」護照來自駐美休士頓辦事處,發照地寫的是Houston。有些國家入境表上必須填護照發照地,在此情形下,是必須填封面的Taiwan?還是內頁的Houston?真是天下本無事,庸「國」自擾之。

今年三月時,世界台灣人大會以「台灣正名、國家制憲」為主題在台灣召開,阿扁總統在晚宴中也高呼要「拼正名」。會後晉見總統時,我曾建議將機場入境之英文標示「Chinese Passport」,改為以Citizen及Non-Citizen來區分。這樣子,不僅返國的海外台灣同胞看到標示比較不會刺目,來訪的中國旅客也比較不會排錯隊。令人欣慰地,這一次總統交待下去,總算沒有被打折扣;在短期間內,機場入境之英文標示全部改換,令人覺得阿扁總統拼正名還真有一回事。

我們希望,在「護照英文正名」這件事,阿扁總統也能擇善固執,堅持到底。不僅如此,我們也希望能將所有駐外單位「英文正名」。在不承認「中華民國」的非邦交國家,就甘脆將所有招牌文字均以台灣為名;而目前與我國有正式邦交的少數國家,大使及領事館仍可以「中華民國」漢(中)文掛牌,但英文名稱則一律翻譯為Taiwan,以減低友邦人民的困擾。以美國為例,我駐外單位以前自稱是北美事務協調會,後改為台北經文處;美國人民需要赴台簽證時,有些人搞不清楚,居然向當地的台灣同鄉會(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申請,這已是廣為人知的笑話。此次高雄市謝長廷市長率團前往美西招商,一些在洛杉磯的好友亦笑談說要在當地設高雄經文處和官方單位分庭抗禮,以抗議政府重北輕南,矮化國格。

如果外交部真的做不了主,非得尋求一個兩全的妥協方案不可,我建議甘脆就提供兩種護照版本供人民自己選擇申請。不管是基於統獨立場,還是務實需要,護照封面是Taiwan?還是Rep. of China?就讓申請人自己考量決定,彼此不必勉強,而好歹也不負台灣是「超民主」國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