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與數學

楊維哲◎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最近,漢語拼音問題在報上炒得很熱。我對這個問題(的各種層面)有最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個台灣人,頭腦很清楚,但是沒有太多時間,那麼我要怎麼樣來簡要精確地分析給他聽?解答就是這篇文章。

一、插值問題與適配問題

這是我昨天教微積分時的一個項目。

在平面上有7個點

請畫出一條二次拋物線

通過這些點!也就是說,要找出使得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插值問題(interpolation problem),300多年前,已經被 Lagrange 解決了!(每一個高中生都會!)答案是:

大概說來,過任意三點,(例如說,)就可以畫出唯一的一條二次拋物線,但是,他(大概)不會通過其他的點()因此,這個插值問題(簡直)一定無解!這些條件互相矛盾!

Gauss 說:換用一個觀點吧!我們應該找出一條二次拋物線,使得他「最接近」這七個點!也就是說,要找出 使得這些平方誤差的總和最小!

Gauss 的最小平方誤差法(least-square method)就輕易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要點是:新觀點勢要找「最佳方案」!最適配的(best-fit)二次拋物線,一定有!而且只有一條!

這方法當然是不論點數的;而且,這些點也不必「一視同仁」,可以有不同的權重!

任何政策(制度、方案)的思考,都要把種種的利益目標列出來,希望這個 ,可以使得一多,這些條件就會互相衝突!「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所以應該判別輕重,改用「最佳適配」的觀點,通常問題都有答案!

二、國語推行委員會

對於「拼音制度」,甚麼單位是最高的權責單位呢?在外國,這個應該是「文化部」吧,我們則是「教育部」,當然這是各有利弊!教育部有一個國語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語會」),當然拼音制度的研擬應該是他的主要工作吧!我看新政府的這個國語會,比以前的好,但是不夠好!國語會本身有一些問題。

(1)「正名」問題!何謂國語?國語會50年來對於國語的定義是 「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方言,都是要消滅的對象;就此來說,國語會,應該「罪成身退」!我對於國語的定義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國 語!和華語一樣!我參加了國語會是基於這個認識,這個定義。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新政府對於「國語」,應該堅持正確的定義,如果有人對於國語的定義和這個不 一樣,那麼就不要他參加!另外還有(2)組成的問題;及(3)功能的問題。

國語會從來就是一個被動的諮詢性的機構,(我認為這沒有甚麼不 好!事實上,我們的任期內,大概只有開了3次會吧。)這一次的拼音問題,教育部(的曾部長)以及國語會,顯現了「不良的互動」。拼音方案的擬定,等於是一 個工程問題。教育部應該要求國語會:「我們有這些政策性的考量,要達到這些大目標;這是工程的目的!這需要各種方案來競標!所以,請國語會,先提出更詳盡 的規格要求,再蒐集各種方案,最後做評判比較,找到最好的。」

國語會通過甲案,呈上 LuLu 范次長,成了「甲乙案並呈」;再呈上曾志朗部長,他先說「要甲乙丙三案並呈院會,而他個人支持丙案」,後來又說「他決定用丙案」!

很顯然他早有定見:「如果你的意見與我的一樣,就採用你的意見,否則,就用我的意見!」在國語會,其實只有「表決」,並沒有充分做到「受諮詢的職責」!

三、基本的原則:融合一致的學習

(1)教育第一,「路牌標誌」,以及「書目查詢」,幾乎都是不相干的(irrelevant)問題!所有的拼音法差不多都是等效的!

(2)本國語文,即華語與「鄉土語言」,及英語的學習,必須有融合性的考慮。不能違背學習的原理!

(3)所謂「國際性」,定義成「與英語英文的學習,有極大的共容」。

現在的九年國教,有本土語文,(華語)國文,英文,必須尋求其協合一致。一切都必須著眼於教育!教育的問題,根本就是效率的問題。

如果我們先學習甲,然後再學習乙,前者對後者是幫助呢?是阻礙呢?或者不相干呢?

假如我學了拉丁字母(英語) ,現在學希臘字母的 ,這相當於拉丁字母的,學起來很容易(這是助益)。其次我學(圓周率),這是不甚相干的。它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但形狀不同,於我是新的東西,新學習。其次我學,糟糕!它像,卻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實際上的大寫就是 ,形狀等於英語的P,卻是實質上英文的R。這是阻礙!

再舉一個例子,我學開車。我在美國可以開車;我到了澳州呢?我從 前對車子的種種能力,都對我有助,獨獨一點,即左右的習慣,現在成了阻礙了!我有種種直覺的反應能力,有feeling,有習慣但是,如果那是涉及左右方 向的,那就有點糟糕了;我必須undo,把已習得的(在腦中),先反向去除掉,然後學得新習慣。

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台語拼音為基

在國語會,一共兩次,就兩個方案來表決:所謂的通用拼音方案VS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

我認為: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拼不了漢語!只能拼華語。而所謂的 通用拼音方案,並不通用!因為他太接近所謂漢語拼音方案!因此國語會的表決,我們應該解釋為,拒斥中國的拼音方案!就這一點說,我們都贊成國語會的表決! 但是所有的拼音方案都必須有相當複雜的內容。元音、輔音、聲調三個部分都要詳細考慮,然後還要考慮,如何間隔,如何省略。

國語會的討論,只有一小部份的輔音,並不是詳細認真地討論了一整個體系之後而通過。所謂的通用拼音方案。就因為如此,我才寫這篇文章!否則,我只要在會內發言,在會外不須也不該發言。

在以下,我將不討論原住民語:因為我不夠資格。因為台灣的南島語,也許有11種?

他們的拼音法應該由原住民委員會來思考制定!他們的問題與漢語這 三種(台語,客語,華語)的問題,大不相同!我們必須選擇一個真正的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能夠真正拼出漢語!必須有台灣心!台灣的主體思考!一個正確的拼 音方案,可以使得這三種漢語的學習,以及英語的學習,融合互助!

一個真正的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一定是以台語的拼音方案為思考的基 礎,因為基本上:「台語的拼音」是「華語的拼音」之superset,反過來說,「華語的拼音」是「台語的拼音」之subset,解決了「台語的拼音」, 自動就解決了「華語的拼音」!簡單地說,台語的音節,有796個,華語的音節,有411個,大約一半而已!

五、輔音的拼音制度

大致說來,音節的三個要素是:輔音,元音,與聲調;

那麼,先討論輔音,情形如下:

雙唇音
齒音
舌根音
喉音
舌面音
舌尖音
捲舌音
ㄇ=m,ㄆ=p,ㄅ=?;     B;
ㄉ=?,ㄊ=t,ㄋ=n,ㄌ=l;
ㄎ=k,ㄍ=?;        g;ng;
ㄏ=h;
ㄐ=ji,ㄑ=ci,ㄒ=si;     zi;
ㄗ=j,ㄘ=c,ㄙ=s;      z;
ㄓ,ㄔ,ㄕ;ㄖ;

華語有,而台語沒有的,只有:ㄈ;以及捲舌音;而應付之道,其實最顯而易見!ㄈ一定是f,當然這是英語也有的!

而捲舌音一定要和對應的不捲舌音(舌尖音)有一定的轉換規則!有一定的轉換規則才有利於學習!

拿周恩來方案做參考,他們是:「捲舌音」只要在不捲舌音後面加 h 就好了!暫時接受這個原則!我們將稱之為捲舌原則。必須強調:捲舌音也是英語所無的!台語無捲舌音其實是「與國際接軌」!台北華語的捲舌音與北京華語的捲 舌音,當然不同!而且,更適合於做「捲舌音的standard」。

台語有,英語也有,而華語沒有的,卻有:

 

帽=b,瑜=z,鵝=g,雅=ng
 

對於一個台語的孩子

 

We go to the zoo by bus(除了the之外,)沒有任何困難!
 

但是對於一個中國華語孩子,就變成了:

 

(威) 哥 to the 諸 敗 巴斯
 

此地不討論元音,實際上,

華語有 iou, 無 iu; 有 uei(威), 無 ui;

台語有 iou(燒),有 iu(修); 有 uei(衰), 有 ui(威);

在中國周恩來方案中規定:iou 可以簡拼成 iu;uei 可以簡拼成 ui,在台灣當然不可以!一個中國華語孩子,查出字典中 we 的注音之後,還是可能把 we 讀成「威」,除非他的 undo 成功了。所以我提出幾個原則:

國際接軌原則

 

b=b(bus,無),z=z(zoo,瑜),g=g(go,鵝);(以及,雅=ng) f=ㄈ(fat)
 

一個重要的推論是:決不接受中國式!

 

g≠ㄍ,b≠ㄅ,z≠ㄗ;
 

捲舌原則

捲舌音與舌尖音有對應!就加上 h 好了!

ㄖ是 z 的捲舌音,因此應該是 ㄖ=zh,(不要用中國的 r,)s=ㄙ,應該沒問題,因此ㄕ=sh;中國周恩來方案中用 ㄘ=c,ㄔ=ch,我覺得可以接受!(大部分斯拉夫國家有這個 的音。)

顎化原則

舌面音(palatal)是舌尖音(affricate)的顎化音,視之為互補(complementary)同音位!因此我們採用ㄗ=ㄐ,ㄑ=ㄘ,ㄙ=ㄒ 的規約。那麼ㄗ=ㄐ=?我想,將就些,就用中國周恩來方案的 j;於是

 

ㄗ=j,ㄘ=c,ㄙ=s;ㄐ=ji,ㄑ=ci,ㄒ=si;入=zip;ㄓ=jh,ㄔ=ch,ㄕ=sh,ㄖ=zh;
 

剩下的問題

 

ㄅ=?ㄉ=?ㄍ=?
 

大概有兩種想法:

用雙碼來拼

例如: ㄅ=pp,ㄉ=tt,ㄍ=kk;

利用剩下的較罕用的Latin字母

好處是拼音效率比較高!

ㄅ=v,ㄉ=d,ㄍ=q;(鄭一官(芝龍),「一官」擔任過翻譯官,他的 latinization 是 I Quan;ㄉ=d,是中國周恩來方案;ㄅ=v,則是\UD吳國安先生的建議!)



相關文章

第 50 期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民進黨政府自稱是本土政權,又號稱是人權立國,不過,對於族群語言權利的維護卻漫不經心,令人失望。據報載,九月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表示反對以公權力推動語言,也不贊成語言獎賞制度的建立,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大概遙遙無期,陳總統的競選支票又要跳票了。 蘇院長顯然不了解現代語言人權的發展,忽略了政府在語言復興的過程當中,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口、政經勢力和制度性的支持是影響族群語言的延續力的三大因素。弱勢族群人口單薄,缺乏政經勢力,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進行語言復興的工作。 政府能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最重要的是語言權利的保障和獎賞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當處理的事項。蘇院長認為推動語言不須公權力,就表明了民進黨政府不打算積極的促進語言權利、維護本土語言生存。 語言權利和語言保存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母語流失,先進國家常透過賦予弱勢族群語言權利以確保族群語言活力。弱勢語言缺乏強勢族群語言所享有的語言權利,無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造成族群語言活力不足,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語言的流失或死亡實在是語言不公平的結果。要是無法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人權,使之得到公平的對待,弱勢語言終將滅亡。 加分優待等語言獎賞制度也有其必要性。缺乏實用價值常常是弱勢語言流失的主因。一個語言要是欠缺尊嚴、財富和法律權力,常會讓人瞧不起,其語言使用者一有機會就會放棄母語,轉用能帶來實質利益的強勢語言。換句話說,要促進母語保存就得提供能提升語言工具性價值的語言獎賞系統。母語需要成為個人的資源,才能促進母語保存。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主張要「以功利的箭復興母語」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語言獎賞制度,讓母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資源,可以促進語言保存,也可以糾正母語沒有用的偏見。
第 48 期

台灣文學正名 ──從英語後殖民文學看台灣文學

台灣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在國民黨殖民五十餘年後已喪失殆盡,台灣的語言生態已遭破壞。台灣人如今已經掌握政了,不可繼續「無中國人之中國統治」的心理殖民。台灣作家應該齊心一同來恢復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不該再繼續躲在華語殖民所造成的語言環境的保護傘之下,如此將成為語言帝國主義的共犯,深化華語殖民,迫害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
第 44 期

鞏固心防-「搶救台灣農業」的世紀大騙局

張葆源 前 言 過去,大家對於「國防」的概念往往侷限於軍事防衛,後來隨著戰爭思想的演進,廣義的國防已涵蓋\心防,而且心防穩固與否,對於國家安全其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亦即,根據新的戰略思維,當一個國家面對外來威脅時,首應鞏固的層面就是心防。 心防,是在心理層面辨識敵我,認清敵人任何作為的心理防衛作用,它屬於「全民國防」(Civil Defense)的範疇。全民國防和軍事防衛是相對稱的概念,都是國防事務的一體兩面;全民國防不限於支援國家遂行戰爭意志的軍事層面,即使在承平時期,只要是確保國家內部秩序或維護國家安全等機能,都可涵蓋\其中。由此可見,當我們面對外來威脅時,首應鞏固心防,統合運用政治、經濟、心理、科技及總體國力,才能有效嚇阻敵人。 綜觀各國規劃戰略構想時,必然會衡酌本身國力和安全需求,建構其軍事防衛系統,同時也會進行心防的鞏固工作。例如,瑞士為維護其永世中立國的地位,除了施行嚴密的民間防衛系統,全體人民更有保家衛國的決心,故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全國總動員。此外,冷戰時期的瑞典,因前蘇聯虎視眈眈,全民警戒意識高昂,終能安然渡過危機四伏的冷戰。以上事例,在在彰顯出鞏固心防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反觀台灣,面對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軍事霸權,它不但是專制獨裁、踐踏人權的國家,更是全世界對台灣敵意最深的國家。當前,很多台灣人只看到中國經濟成長的假象,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它窮兵黷武的本質。所以,十幾年來,中國利用各種優惠吸引台灣資金和技術,造成產業大舉西移,連帶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現在中國又把歪腦筋動到台灣農民身上,引爆社會的對立與震盪。然而,承受一波波衝擊後的政府,卻顯得招架無力,令人憂心忡忡。 事證顯示,國人的心防顯然日漸鬆馳,該現象對於國家安全相當不利。雖然加強軍事力量的硬體設施相當重要,惟若沒有堅定的敵我意識和防衛意志,即使購買再先進的軍備,亦將無濟於事。因此,我們除了呼籲國人支持加強軍備的訴求外,更強調鞏固心防的重要性,從而擬定系列文宣,做為本聯盟推動「925手護台灣大遊行」的政策說帖。 手護台灣大聯盟辦公室 2005年8月9日 鞏固心防-「搶救台灣農業」的世紀大騙局- 三月底,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和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達成十點共識,中方提到「台灣農產品銷售,大陸願在通關檢疫與物流方面給予優惠,歡迎國民黨組織台灣農業團體進一步磋商。」一個月後,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表示,農業在台灣已成為弱勢產業,在中國這麼大的空間仍具備發展前景,希望中國能開放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市場。 就這樣,本來已經輸往中國的台灣水果,卻在各方的炒作下,突然成為最熱門的政治話題。此外,中國在發動水果攻勢的同時,又說要贈送台灣一對熊貓,作為回饋政黨交流的善意;但因我國政府強調必須符合國際保育規範,又引來中國指控台灣不識大體。一來一往之間,中國儼然成了充滿善意的王道之邦,台灣則變成不知好歹的蕞薾小國。 然而,國人了解隱藏在溫情攻勢後面的政治意圖嗎?熊貓、水果等議題難道不是引發台灣紛亂的觸媒嗎?台灣人怎能不去察覺即將到來的危機。有鑒於此,爰將近來相關爭議所突顯的問題臚列如後,希望政府和國人深切認知其嚴重性。 一、水果輸中風波,透露出心防潰堤的警訊 在這波水果攻防戰中,政府一直屈居弱勢,甚至被渲染成阻擋農民把水果輸往中國的元凶。殊不知農產品早就輸往中國,而且沒有任何限制。所以,目前爭執焦點不是農產品能不能「登陸」,而是雙邊政府如何談判關稅、植物檢疫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議題。然而,中國徹底否定台灣主權,意圖把台灣「去政府化」,很多人不去質疑中國的政治動機,卻反過來痛批政府「鎖國」,充分顯露出心防潰堤的徵兆。 二、中國一收一放,意在使台灣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中國先釋出所謂的「善意」,卻預設談判障礙,逕行指定台灣的對口單位,故意把台灣政府塑造成拒絕接觸的頑石,再片面宣布十五項水果零關稅,誘導在野黨和農民團體把砲口對準政府,藉此削弱台灣政府的威信。 (一)中國拒絕與台灣對口單位談判,企圖把台灣「去政府化」 作為主權國家,政府當然有權決定由誰出面談判。但是,中國自己指派商務部轄下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代表談判,我國委請經濟部所轄的「外貿協會」作為對口單位,性質相同,何錯之有?中國憑什麼指定省農會作為台灣的對口單位! 試想甲乙兩國談判,甲國指定要和乙國的某個團體談判,這不是干涉內政,又是什麼?更何況,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政府本來就可以委託民間團體,與中國相關機關或經其授權的單位協商簽署協議。而今,中國把手伸進台灣,逕行指定談判對象,用意就是要將台灣「去政府化」。 (二)中國片面宣布零關稅,就是想把台灣「去主權化」 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等自由經濟思想,對於促進市場運作雖有貢獻,但世貿組織前身的關稅貿易總協定還是有例外。例如,為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有「一般例外」;另外,基於國防安全的需要,則有「安全例外」,這些例外皆可排除最惠國待遇的適用。 另方面,如果一個國家要給另一個國家國民待遇原則,則必須對其他會員國一體適用;然而,中國若把對台零關稅解釋為國內事務,以拒絕其他會員國的要求,台灣反將落入「去主權化」的陷阱。 三、水果輸中,絕非單純的農產運銷問題 (一)中國市場是台灣農產品的出路嗎? 2004年,台灣農產品出口總值為35.5億美元,出口國家及比例依序為:日本39.3%、香港14.9﹪、美國10%、中國8.2%及越南7.5%。出口中國總額為2.92億美元,生鮮水果只有區區34萬美元,僅占農產品輸銷中國總額的0.12%。由此可見,台灣水果生產成本高於中國,售價偏高,難以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況且,中國本身為農業大國,其農產品涵蓋\各種氣候類型,台灣想對中國大量輸出農產品,根本無法與其國內農產品匹敵。 (二)台灣若被迫採取最惠國待遇,農民利益何在? 中國不顧WTO基本精神,片面宣布十五項水果零關稅,著眼點就是算準台灣遲早將被迫採取最惠國待遇的互惠措施,屆時中國若要求台灣輸入中國農產品,因兩國農產品同質性高,其低價農產品大量輸銷我國,勢將對台灣農業造成重大衝擊。 因此,零關稅政策的直接獲利者是經銷商和通路商,台灣農產品短期內雖可獲利,但不出數年,中國利用台灣資金、技術栽植的農產品大量回銷台灣,台灣農業勢將進入最嚴酷的寒冬。 四、農產品全面流通的後遺症 (一)台灣農業恐將步上產業西移的後塵 一九八八年七月,中國發布「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賦予台商特殊優惠。十幾年來,台灣產業在西進聲中大舉投資中國,不少企業的策略是「連根拔起」,不但生產線,連總公司都一併西移。很多企業甚至採取惡性關廠的作法,表面上是「倒閉」,實際上是暗渡陳倉,轉進中國設廠,完全棄台灣勞工於不顧。 這種事例不勝枚舉,台灣有無數勞工在西進潮中陷入哀哀無告的困境,泛藍人士從來不去檢討西進策略帶來產業空洞化和大量失業的惡果,卻反過來要求政府繼續開放投資中國的項目,其居心何在?今天,農業問題亦然,泛藍人士主張利用中國消費市場來搶救台灣果農,表面上很吸引人,但這種畫大餅的騙局能撐多久?令人質疑。尤其,中國宣布十五種水果零關稅後,恐將引起農民搶種風潮,未來中國政策生變,必然嚴重滯銷,請問在野黨願意全面收購嗎? (二)中國市場的潛在風險 中國政府無力解決自己的農村貧窮問題,卻願意「照顧」台灣農民,其用意昭然若揭。台灣主張全面開放的人士認為,農產運銷屬於市場機制,應由市場自由決定,這種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人人都懂,它可以在民主體系中運作,但在決策系統封閉的獨裁國家就充滿變數。 因此,只要中國認為沒有利用價值,政策隨時可變;況且,與中國交易常無契約保障,多數風險須由賣方承擔,加上農產品的需求及供給彈性很小,對方突然不買,反而會對農民造生重大傷害。例如,過去日本向台灣大量採購香蕉,後來轉向他國購買,就曾對台灣蕉農造成重大打擊。一窩蜂追逐近利的台灣人怎能不記取教訓? (三)農業技術沒有流失危機嗎? 近年來,中國不斷釋出政策優惠,吸引台商投資大型農場,部分水果品種及技術被帶往中國,農技優勢日漸流失。今年7月,中國設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吸引台灣資金、技術、新品種的意圖相當明顯。 然而,中國排除台灣適用優先權制度,對台灣人的專利保障已極為不利。另一方面,我國「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雖然明定因國際條約、貿易協定或保護植物品種等需要,政府得限制種苗、種苗收穫物或直接加工物的自由輸出入,但事實證明,台灣已有不少特殊品種的栽種技術流入中國,充分暴露出國人不守法、政府沒把關的弊端。 (四)中國劣質農產品將充斥台灣市場,影響國人健康 中國農產品的品質向來受到詬病,農藥殘留問題相當嚴重,根據「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資料,去年其國內市場有五成蔬菜的農藥殘留超過標準,《中國青年報》並報導中國每年食用蔬菜中毒者有十萬人(2004年12月)。我們相信,實際數目絕對在此之上。 目前,因互惠原則輸入中國農產品的日本正深受「毒菜」之害,日本雖然提高檢驗標準,中國還是無法改善農藥殘留問題,甚至發生食用中國農產品中毒致死的案例。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今年一月和五月針對中國蔬菜進行全面檢測,發現農藥殘留超出標準值甚多,並檢測出被國際禁用的劇毒農藥。 由此可見,中國農產品一旦大量進入台灣市場,不但低廉價格引發的削價競爭將擊潰農民生機,嚴重的農藥殘留又將戕害國人健康。主張市場全面流通的人士,可曾思考過這些後果? 五、政府反應慢半拍,突顯行政失靈的弊端 中國片面宣布水果零關稅,台灣依據WTO的原則要求談判,卻被解讀為阻斷農民生機,農委會雖握有相關資料,但未能在第一時間和相關部會進行資料彙整,讓行政院統一口徑,立即作出反應。從而導致府院黨各自為政,只能闡述零星意見。 弔詭的是,水果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政府部門處於挨打姿態,還是不動如山。反而是在大勢底定後,各級官員彷彿才大夢初醒,頻頻下鄉宣導。行政院長謝長廷日前和農民對談時表示中國不照顧自己人,卻花費新台幣三百億元照顧台灣農民,這不合理,不會長久。 這些陳述當然是事實,全世界也知道中國有嚴重的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多數農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農村暴動事件層出不窮,根據中國官方資料,2004年的農村暴動就有五萬多起(外國媒體報導超過十萬起)。所以導致大量「盲流」湧進都市,還有甘冒生命危險、漂洋過海的偷渡客。然而,我國政府卻疏於政策說明,使人民一直被矇在鼓裏。從水果輸中議題看來,政府職能已經暴露出行政失靈的弊端,亟待正視。 不但公部門的反應慢半拍,連執政黨的態度也游移不定,甚至有民進黨立委認為政府不應阻止農產品輸中(不知政府從未阻止),也有人認為這是大勢所趨。然而,早在中國宣布零關稅政策前,民進黨早該意識到中國操作水果議題的真正圖謀,怎能在連連失分之後,還不知道對方是如何達陣的? 六、一再呼應中國,在野黨切莫淪為共產黨的「尾巴黨派」 中國否定台灣主權,反對政府對政府的談判,甚至不惜違反WTO的精神,逕自宣布十五項水果零關稅,其目的就是要把台灣「去政府化」。中國的操作手法,顯然是故意把球作給國親,然後借力使力,利用國親來攻伐執政黨。這種圖謀,明眼人馬上就看得出來,反而是國親被當成裂解台灣的工具,竟然還沾沾自喜,令人痛心! 其實,中國拉攏台灣農民的攻勢早就展開,但在野黨的主動配合,則讓中國政府找到直搗台灣社會基盤的切入點,隨後便發動一波波的攻勢,不斷撥弄著台灣內部的矛盾情緒。 七月二十八日,就在國民黨和親民黨立委共組的農業訪問團抵達中國的同時,中國宣布八月一日起正式給予十五種台灣水果零關稅的措施,國親人士無不額手稱慶,紛紛把矛頭對準自己的政府,不但主張「農產品登陸不應被政府歸為統戰問題」,更強調「水果貿易是經濟自由市場的產品,政府不應把政治因素加入單純的貿易問題」。 乍聽之下,這種論調似乎言之成理,但它只適用在和平、民主、正常的國際關係架構中,在野黨想把自由經濟法則硬套在台灣和中國的經貿關係上,不是太天真,就是太邪惡! […]
第 42 期

農業登陸的國際觀

吳珮瑛 吳窈諢極x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近來關於台灣農產品「登陸」的議題,一系列的辯論,大致可歸納出,支持綠營者,多以黃鼠狼拜年不懷好意解讀,支持藍營者,則認為此舉可以解救、或至少可以解決台灣部分農產品偶爾產量過剩的出口問題。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與台灣農產品貿易往來相對頻繁的美、澳、紐、加、日,及與台灣接觸較少的歐盟等,這些早就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的國家,如何因應此一標榜「自由貿易可以創造人類最大福祉」之WTO所設定的農業協議與規範,我們應該會更清楚此一善意下的可能惡果。 農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它的特殊在於除了是看天吃飯,生產必須仰賴大量的水、土、勞動力等資源外,更在於農產品彼此間的高度替代性,沒有空心菜可吃,可以換吃高麗菜,不然至少也有根莖類可以補充來自植物類所需的養分。 也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在WTO規範中,對於如何減除進出口障礙的具體農業協議,才會由一九八六年協商到一九九五年,方達成了一些初步的共識。 雖是如此,WTO會員國目前都是在不違反協議的前提下,各懷鬼胎、卯勁希望多賣農產品給他人,而少買他人的農產品。因此,中國大方的「不計代價」要採買台灣農產品的作為,與世界各國費盡心思阻擋他國農產品進口,態度截然不同,就值得台灣進一步深思,我們是否有本事與其配合而逆向操作。 以美、澳、紐、加及部分中南美等農產品主要輸出國,所形成的所謂凱因斯(Cairns)集團,在WTO架構下就是不遺餘力要向全世界推銷農產品的成員。而以歐盟為首的另一大集團,是以凸顯農業生態與生活價值的重要性,想盡辦法全力抵擋他國農產品的進口,進而也將這些概念搬上WTO的談判桌上,於是形成了一股與出口國相抗衡的所謂非貿易關切(non-trade concern, NTC)勢力。 NTC所關切的是,請天然資源豐富的農產品出口國,不要忽視農業在生產之外的其他弁遄A而這些弁鉬P價值,完全不是從生產價值佔百分之幾的國民所得可以看出來的,也唯有凸顯這些不可取代的農業價值,才能保住本國農業的繼續存在。 我們的鄰國日本與韓國,也可歸屬於非歐盟國家的NTC成員,以日本而言,由於深怕日本等於壽司等於稻米的世界形象被滅絕,因此強調稻米在日本文化上的地位。試想,當全日本都在吃美國加州米做出的壽司時,恐怕印在日本紙鈔上的稻穗,對日本就不再有任何意義了。因此,日本乃搬出「農產品出口是一種文化侵略」之論述做抵擋。而歐盟等國則強調沒有農業就沒有歐陸引以為傲的田園風光,再加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膽敢將自己國家的糧食安全寄放在別國手上,面對這些種種的理由,出口國雖百般無奈,卻也不得不按捺住火氣。 由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我們應該有充足的理由判斷,一個比台灣擁有更多水、土與勞動力資源的中國,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出口農產品。此外,農業不比工業製造業,一粒種子、一枚芽、一段枝條就可以變成綠油油的田園與枝葉茂密的果園,歡迎「台農」去設立農業試驗園區,正好加速中國農業的成長,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台商所經營的工業製造業,都不可能帶著台灣第一線的勞動力過去;而中國自己就擁有無數的農民,如何需要帶著安土重遷的台灣農民跨越大海去謀生?因此,設立農業試驗園區所照顧的是一小撮的「農民」,而這些人的生活,相對而言本來就不是問題所在。 回想過去,台灣都得費盡心力來延緩或抵擋,來自千里迢迢之美國雞肉的進口,當前我們本來就要開始擔心,如何抵擋只有一海之隔,三、四小時就可以由西往東送,與台灣農產品同質性高的大批中國農產品之「登台」,如果現在接受中國大放送的利多贈品,不久的將來,不僅台灣農產品不可能再「登陸」,台灣的農業恐怕也將劃下句點。
第 39 期

建立動畫文化產業

莊蕙碧◎台灣動畫協會發起人 施振榮在其著作「鮮活思維」中提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蒂,在「數位革命」一書中剖析,位元時代已取代了原子時代。在電腦發明之前,人類的經濟活動幾乎都是原子時代,不管汽車或電腦,即使是文化或思想,也必須透過紙張或者建築物等原子物品留存,但到了位元時代,訊息或是圖像都可以轉化成0或1的位元,只要一開機,就可以很輕易地在電腦螢幕上瀏覽到四書五經。甚至,真實的世界也可以變成虛擬實境,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穿越時空四處遊歷。 未來的世界無論在商務、旅行及教育各方面,無形智慧資產將成為各國國力的重要評比,在產業界方面,無形智慧財的研發投資成效影響產業成長,在旅遊方面,虛擬實境及動畫旅遊介紹影響人們旅遊的意願,教育方面,遠距無線網路動畫教學內容,會影響學子出國遊學上課的意願。 台灣在面臨世界經濟及政治強權國家的影響下,如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文化創意無形資產影響著國家的整體發展,台灣在文化上應該繼續接受中華文化的洗禮,還是發展出屬於台灣特有的文化資產,進而推廣影響其他國家,是我們需要研究發展的重要課題。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在於無形智慧財的累積及商品化,台灣應該在有限資源的應用下,將人才、財力及技術整合並提升國家存在的文化價值。
第 33 期

突破大學排名迷思

陳金田◎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學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黃宏斌於7月2日宣稱,我國大學學費佔平均國民所得的比例或是國民負擔的賦稅比例,與美、日、韓相比較之下仍低於它們。但試問教育部,其所給予國內公、私立大學學生的學費補助比例,是否與公、私立大學學生家庭國民所得或國民負擔賦稅的比例成反比呢?吾人認為此一答案是否定的。 台灣大學院校的社會聲望排名是與歐美國家大學院校的一般情形恰恰相反,也就是國立大學比私立大學更受升學學子的青睞。學子與一般社會大眾也都普遍認為大學比技術職業學校(如四年制技術學院、二年制技術專科學校)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於是更一窩蜂地擠向大學,但卻深不知自身的興趣何在,更不知自身是否有心要從事學術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對於國、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比例結果,不但鞏固了社會對於公、私立大學以及普通大學和技職大學排名的刻板印象,還使得貧富差距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更加地嚴重惡化。一般家庭負擔小孩的就學費用,可說是一大筆開銷,而若同時有兩個小孩念私立大學,則負擔會更加地沈重,但對富裕家庭而言,這卻可能是不痛不癢的。除此之外,我國所得稅制設計上的問題,使得受薪階級負擔了國家最主要的所得稅收來源,這便容易造成「窮者益窮、富者益富」的現象,讓家境貧寒的學子升學之路更加崎嶇難行,窮人家小孩只有努力擠向國立大學的窄門,不僅可以節省學費,還能晉身到擁有一流師資、一流設備及良好學習環境的大學殿堂,甚且,民間企業對於台大、清大、成大……等等國立大學畢業的學生,無不另眼相看,它們的文憑就等同於是一張「工作保證」。但是全然如此嗎?吾人認為此一情形是大眾長久的迷思,全然無意識到所有的文憑都只是學習經歷的證明罷了!它可不等於往後工作能力和歷練的證明! 綜觀全球的競爭局勢,今後還會像以前一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吾人認為多元社會的多元發展應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能力高」才對。也就是自身能多方面地充實以後在職場上的競爭能力,如溝通協調、英語會話、電腦應用、處理解決事情及專業知識等等的能力養成,才可使自己在充滿競爭的局勢裡處於不敗之地,而大學只是給有這種需求的學子一個培養、訓練的環境而已。回過頭觀看我國傲視全球的經濟發展奇蹟,在同樣對美國依賴發展的格局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完全是因為擁有優秀的人才,而在其間充分發揮了智慧、勇氣與創造力的緣故。但此一人才優勢,卻出現了危機的徵兆,即是大部分的學子與社會大眾都誤以為文憑就代表一切,卻不知多變的時代早已來臨,當競爭的對手來自全球各地,文憑的份量,只有靠競爭實力的培養及訓練才可充分展現。 因此統籌我國全國教育事務的最高機關--教育部,應將全國教育資源公平、公正地分配到各個教育單位,而且要避免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與城鄉差距的擴大,國、私立大學院校的學費補助比例應逐年使其趨於平衡,以縮小公、私立大學學費的差額。對於研究成果出類拔萃的大學院校,應給予研究獎助,以促成良性的互動競爭,而為避免教育重覆投資的浪費,更要促使鄰近的大學多方進行資源的整合。對於技職教育也應有一套特別的規範、管理、評量辦法,此因技職教育的目標與普通大學不同,必須重新認清技職教育的性質,並與普通大學有所區隔,才能期待技職教育能真正為國家培養出卓越的技職人才,方可加強國家整體競爭力,而使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得以攀登另一個高峰。 我們應該要導正一般社會大眾對文憑的迷思,要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它,而不再誤以為一流大學文憑,就是自身以後與他人在職場上競爭的靈丹妙藥。導正的方式,除了我們期待國家能縮短公、私立大學教育資源和學生家庭教育負擔上的差距外,恐怕私立大學學生的訓練本身還要更加努力,才能突破就業市場和社會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