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影像穿透歷史檔案的迷霧

「白色恐怖記憶影展」是一個專門針對台灣這塊土地上威權時期國家暴力的影展。圍繞這個主題的影展提醒著我們:國家看似很偉大,但是如果它不是為了人民而存在,國家就會成為獨裁私慾的工具。

「白色恐怖記憶影展」由民間自發、自籌經費,配合著「519 白色恐怖記憶日」的倡議,由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與現代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也由於許多公民團體、專家學者、志工的共襄盛舉,希望藉由「519 白色恐怖記憶日」的發動,讓未來台灣集體記憶的文化運動得以可能。在此向他們致上最高的謝意。

白色恐怖時期 (1949-1992) 之後,國家對台灣人民依然進行著海內外監控,直到 1996 年,才告一段落。

在多位政治受難者、專家學者討論下,選擇「519」首先因為這一天是1949 年台灣戒嚴「宣布」的那天,隔天實施,象徵台灣在戒嚴體制下苦難的開始。同時「519」這一天,也是1986 年主張解嚴的綠色行動、1989年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時公開自焚的日子。

我們用「519」記憶著國家暴力、人民苦難,紀念前人爭取自由、掙脫黨國枷鎖、邁向民主的反抗精神。

「白色恐怖記憶日」的倡議,是否會繼續撕裂族群?如果有,台灣在過去國民黨極權統治、戒嚴體制下的國家暴力,才是族群撕裂的元凶。我們對過去的國家暴力充耳不聞,正好是過去威權炮製謊言的溫床。

「白色恐怖記憶影展」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恐怖?太小看這個世代所接受的影音刺激了,許多國家如韓國關於國家暴力的影片,早就充斥在台灣社會。讓人惋惜的是,我們尚未有更多撼動人心、不夠「恐怖」的影片,呈現國家暴力所催逼出人性的醜陋、懦弱、掙扎、美好。

就在過去的檔案、口述資料一一出爐後,我們夠有能力戳破過去黨國謊言,拼湊出那個不幸時代的真相,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多方法,來提醒整個台灣社會,不能重蹈覆轍。

我們相信,透過影像的力量,不論是各種形式的表現手法,乃至於各種文化形式的展演,會帶我們理解、同理、昇華,一起想像並成為更好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