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第 45 期 封面

拜登時代下的台美關係展望

回顧美國川普總統執政四年期間,以其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的思維與決策風格,挑戰全球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雖然多數政治分析觀察家認為,川普政府的各項外交政策經常是倉促、不顧他人意見的個人率性作為,相繼退出多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國際協議架構,在各國際社會間的「退群」,讓美國的國際號召力逐漸不若以往,其外交政策的最終成效與持續性,遭到多所質疑。但不可否認的,在處理台灣問題上,川普總統突破過去將近四十年來的常規做法,為台美雙邊關係帶來可觀的進展,更贏得不少遠在太平洋彼端,無投票權的台灣民眾支持,關注美國總統大選,即使大多數美國人已經接受川普連任失利的選舉結果。 美中兩國歷經四十多年交往,美方希望藉由交往合作,促使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社會與政治的改革開放,進而成為對國際社會有意義、負起責任的國家。200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憑藉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大量國外資本湧進,美國、歐洲和日本跨國企業爭相搶進中國設廠、開發市場。中國對外出口不斷增加,經濟增幅年年以兩位數字的猛勢增長,輸出和國內投資強力支撐著中國經濟的驚人成長。2008年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資本自由市場,美國歷經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大幅衰退,嚴重削弱美國在全球地位的「軟實力」,全球性權力結構發生微妙變化。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在許多國際議題上的態度也變得愈發強硬。中國的軍備擴挾帶經濟實力同步擴張,對外態度逐漸強硬化,與周邊國家間對立日趨嚴重,成為亞太及全球和平穩定的最大變數。 中國經濟崛起為中國人民帶來生活品質的改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成長與發展帶來不少機會,然而中國的經濟崛起也伴隨不少全球挑戰與國際衝突。2008年加州大學教授納瓦羅(Peter Navarro 所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對美國的中國政策提出強烈批判態度。中國急遽的工業化現代化使她面臨與全球的衝突,全球有識之士都必須充分瞭解這些「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這些戰爭的戰場是無所不在的,對每個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同時更強調,這場戰爭絕對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衝突,中國將挾著軍事實力的擴張而展開「一項大膽尋求全球經濟霸權的行動」,美國與全世界應該採取措施遏制中國野心擴張的前進步伐。 川普總統就是在中國經濟崛起與區域軍事擴張,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的時代背景下就任。川普總統對美國傳統外交上採行的多邊主義極度排斥,因為費時又耗工,同時還要作出妥協割捨,才有可能成事。他在外交政策上奉行「美國優先」的最高指導原則,過度商業利益有無的思考決策模式,片面性的相繼退出他認為無利可圖的國際協議。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巴黎氣候協定》 Paris Agreement)、《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甚至不顧《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日安保條約》威脅撤軍。川普總統的單邊行動,無視國際共識,對美國傳統盟友來說實在難以預測與接受。美國傳統外交戰略的信仰者,認為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將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破壞國際秩序的穩定,最終無法保全代表美國的經濟自由化、民主、法治,與人權等傳統西方價值核心相較於川普總統,拜登總統的國際觀要傳統的多,他認為美國在世界的角色和利益都立基於二次大戰後所確立的制度,同時奉行西方世界嚮往的民主價值觀,美國也同時領導許多自由國家,抵抗跨國挑戰。 雖然川普政府期間相繼退出多項具有象徵意義的國際協議架構,並不意味著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導力已不再;然而,中國可能就此趁機取得區域主導地位,卻是讓人無法輕忽的情勢。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衝突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使得美中兩國關係急遽惡化,連帶牽動台美關係變化。台灣議題是美中關係最敏感、也最危險的爆發點。2021年,隨著美國總統拜登政府走馬上任,身為台灣人最關心的是,台美中三角關係會怎麼走?無可避免的,台美關係,必然地受到美中關係的影響,拜登總統領導下,未來四年的國安外交政策,最終是否會一如外界所預測的,在面對中國問題時重回過去和緩的戰略模糊政策,台美關係轉趨低調?亦或是,延續川普政府中後期的戰略競爭關係框架,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一環,共同遏阻中國勢力破壞區域和平? 所幸,如何遏止中國的無端擴張,不僅已是美國國內共識,也逐漸喚醒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抗中」已然成為國際新局勢。無論如何,台灣自己必須重新思考在美中關係、國際新局勢間如何定位,為未來新局做好因應對策。 本期安保通訊整理收錄本會所主辦的「亞太區域和平系列座談會」第三場的與會資料傳達給各位讀者。最後,非常感謝各界對本會的支持。長期以來,由於諸位先進好友對台灣安全議題的關心以及對本協會的支持,使本協會能夠繼續在此關注不多的道路中持續前進,實銘感五內。本協會在所有理監事、會員及會友的熱心捐獻及鼎力襄助下,即使人力有限、經費拮据,儘所可能地維持出版刊物及舉辦相關活動。秉持促進台灣、美國、日本民間之安全保障對話之初心,相信能獲夠得各界人士的關注、認同和資助。 編輯部

拜登政府下的台、美關係未來動向

國立陽明大學副校長 司徒文博士 切身而關注的課題 舉凡支持台灣自由、民主的所有人,特別是對所有台獨聯盟的成員而言,想必會特別關注新上任的拜登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對台政策。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沒人能否認川普政府在過去四年對台灣的支持,超越了以往美國各任政府的作為,這項成績甚至可以說是川普總統最成功的一項外交政策。 增加對台軍售 過去四年以來,美國政府批准對台軍售的總額高達182.8億美元,遠遠超過歐巴馬政府八年以來所累積139.8億美元的規模,而且不單只是金額上「量」的提升而已,這四年售予台灣的武器系統在先進程度上「質」的提升,也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政府在2018年四月宣佈,為配合台灣潛艦國造的計畫,核發行銷許可證讓美國軍火商得以向台灣出售敏感性裝備,而這項計畫也已經在去年十一月正式開工。2020年八月,華府也宣佈出售66架F-16V型戰機給台灣,預計會在2023年完成交貨。 其他見報的軍售項目還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推出的「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亦即俗稱「海馬斯」(HIMARS)的車載火箭發射器,波音公司推出的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Expanded Response SLAM-ER),以及台灣F-16戰機聯隊專用的掛載式偵照莢艙等。此外,諸如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旗下尖端的海上衛士(MQ-9B Sea Guardian)無人機、岸基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M109A6帕拉丁型(Paladin)自走砲、智慧水雷等,據悉也都已經列在採購清單上了。 更多關於美方的支持 除了對台軍售在質與量的提升外,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美國高階政府官員出訪台灣,美軍蹤跡也更頻繁地出現在台灣周邊區域,面對中國的鴨霸行為時,美方也採取著高強度的政策立場予以回應;縱此以觀,台灣多數民眾理所當然地青睞川普總統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根據一份於十一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日前一星期在台灣進行的民調顯示,有53%的台灣民眾希望川普總統能夠順利連任,一枝獨秀地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中,對他支持度最高的地方。 認定中國為戰略競爭者 上述種種對台灣有利的決策,背後的理論依據是川普總統在2017年十二月18日所發表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這份報告首次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指控中國政府始終不改「以壓迫為職志」(repressive vision)的想法,試圖以計畫性的經濟侵略弱化美國,而不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兩者都是想要「塑造一個跟美國價值體系及國家利益唱反調的新世界」(shape a world antithetical to U.S. values and interests)的「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 川普:即令就自身政府體系內的對中或對台政策而言,都是個異數 弔詭的是,認可中國最起碼在本質上該被視為戰略競爭者的這位川普總統,也就是在執政之初大讚習近平「是很棒的人」(an incredible guy)、「是我的朋友」(a friend of mine)的那位川普總統同時也是同一位不曾公開對中國政府在新疆、香港的鎮壓行為發表隻字片語的川普總統,甚至還有報導指出,他不但鼓勵習近平繼續將維吾爾族人送入再教育營,也拒絕在六四天安門大屠殺的週年紀年日發表公開談話。 也是這位想跟中國在貿易談判上有所突破的川普總統,干預了對中國科技大廠中興通訊進行制裁的決策,賣了個人情給習近平;如果中國能在貿易談判上有所讓步的話,這位川普總統也考慮過要撤銷司法部對華為副董的指控。儘管川普總統打出了這些牌,最終也沒能在對中貿易戰上佔到什麼便宜。 沒有多少證據足以說明川普總統本人對台灣有什麼實質的關切。根據他任命的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所言,川普特別喜歡用筆尖和橢圓形辦公室裡那張闊綽的辦公桌,用來比喻台灣跟中國兩者在議題上的相對重要性。 事實上,打從當選後破天荒地在入主白宮前決定接起蔡英文總統的那通道賀電話開始,大多數川普政府對台灣有利的提案都出自川普所任命的政府官員,而非來自於川普本人。除了波頓之外,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等人,才是真正在幕後擘劃出美國各項利台措施的主力,而這群人提出各種支持台灣的提案,也一直獲得美國國會跨黨派的共同支持與熱烈歡迎。 中國自身的作為確實改變了美國的看法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得正視美國對台灣益發正面的態度,其實反應著美國對中國越來越能做出正確的負面評斷,而且也沒有什麼事情會比中國自己本身的政策和行為,更能有效地改變美國的觀點並做出回應,特別是習近平在2012年十一月15日接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兼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隨後又在2013年三月14日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後,越來越不避諱地展露中國專制獨裁的本質以及追求霸權的心態。 中國對外侵略、對內壓迫的政策日益進逼,等到川普政權主政後,中國也沒有隨著美國的政黨輪替而有所調整,對外侵略、對內壓迫的政策,日益進逼的結果發揮了加成效果,徹底讓美國對中態度的改變成為現在進行式。聲望卓越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Survey)在2020年夏天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人民普遍對中國的態度早在2012年就已經反轉朝向負面評價的方向發展,等到2020年夏天時,美國人給予中國「負評」的比率已達73%,更有77%的美國 […]

與拜登政府交往推動台美關係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賴怡忠 拜登政府逐漸成形,對中政策之光譜更傾向於川普政府 一月六日喬治亞州參議員第二階段選舉結果改變了先前所有關於民主黨的政治假設。在11月大選結束後,因為川普選得較預期為好,加上民主黨眾議院失去不少席位,想取得參院多數也沒拿到,因此加預期拜登上會是個弱勢總統,但1月6日喬治亞州參議員第二階段選舉大出意料之外,民主黨在共和黨執政的紅州兩席全拿,使其參院取得與共和黨相同的五十席次,因參院議長是副總統,這意味著民主黨將會掌握參院,連同原先掌握微弱多數的眾院,拜登這次是行政立法權全拿。反而使得拜登成為繼2008歐巴馬之後最具領導優勢的總統。這也是 Jake Sullivan 會提到百日新政的理由。意即拜登政府不會等,而會在一開始就移出積極政策以迅速取得成果。 這使得拜登在提名人選與推度政策上的底氣較先前更足。在這個無須太過遷就共和黨的狀況下,拜登所提名的人選可能會更反映他個人,或是他核心幕僚的想法,因為這個團隊必須積極推動百日新政。 拜登國安團隊名單簡析 國安會:國安顧問 Jake Sullivan、副顧問 Jon Finer、印太政策總監 Kurt Campbell、中國資深主任 Laura Rosenberger 國務院:國務卿 Antony Blinken、副國務卿 Wendy Sherman、國務次卿 Victoria Nuland 國防部:國防部長 Llyod Austin、副國防部長 Katherine Hicks、國防部政策次長 Colin Kahl、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事務顧問 Ely Ratner、中國副助卿 Michael Chase 國家情報總監:Avril Haines 中情局長:William Burns 貿易代表:Katherine Tai 這些人選有幾個特色。第一,除了少數例外例如 Kurt Campbell、Wendy Sherman、Katherine Tai)),內閣主要首長與副首長人選幾乎都與拜登個人有過工作經驗。顯見拜登非常重視信任關係。第二,雖然拜登內閣名單看到許多在歐巴馬政府時代服務過的老手,但這些人在對中政策上的普遍看法傾向於民主黨外交體系的改革派 reformer)),而不是復辟派 restorationist。改革派同意川普政府對中政策的批評與徵候的認識,但不同意川普政府的策略與手段。第三,對兩岸關係上,雖然他們也重視希望兩岸展開對話,但重點「不是以對話代替對抗」,而是希望可以有對話手段及合作議程,使這個對抗不致完全失控。因此對話或是合作議題更多是做為危機管理的工具,而不是期待這個對話或是合作真能達到什麼效果。他們對於中國在展開兩岸對話前往往會先提出台灣無法接受的政治前提之操作,也了然於心,也知道兩岸至今沒有對話不是因為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而是中方單方面切斷了對話管道。 這些隨著拜登逐漸釋出其提名的內閣名單,可以看到雖然多數人在歐巴馬政府有服務的經驗,但除了 Wendy Sherman 在歐巴馬第二任 、 Kurt Campbell […]

拜登政府下台美關係的隱憂

自由撰稿人 汪浩 (發言整理稿) 謝謝主辦單位的邀請,目前我退休在家,也沒有參加任何的組織和機構,所以我講話完全代表我自己,也可以比較自由暢所欲言。前面幾位都介紹了歐巴馬政府和拜登政府上任前後,大家對拜登政府的主要官員有關中國政策、台灣政策發言的一些觀察。我主要想談的是,個人對於拜登政府有關台灣政策的一些擔心,在拜登政府今後四年有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但這並不是說一定會出現,或者說他們現在的主要官員正在往這個方向去,我只是從一種假設性的狀態,如果對於拜登政府在今後四年的台灣政策,對台灣可能的一個最壞狀況是什麼。 台海兩岸重回馬英九路線?! 第一個讓我比較擔心的是,所謂的迫使台灣回到馬英九路線,壓迫台灣在所謂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框架下進行兩岸對話。拜登政府官員他們當然沒有這麼明確的寄意,但他們屬意兩岸進行對話,這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政策。但是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比較不同的是,他們有很多官員一再強調,這不光是對台灣,對於盟國他們同樣不明確要求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這個態度是讓我比較擔心的,因為在台灣內部,國民黨也常常公開指出台灣不應該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如果國民黨一再提出台灣不應該在美中之間選邊,而拜登政府的官員也同意台灣或者美國的盟國、歐洲也不應該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的話,那麼這個最後會影響台灣內部的抗共決心,這會使得台灣政府在處裡台美戰略同盟和對中國的關係時,發生非常大的困難,這是我的第一個擔心。 對中遏抑指導性不足 第二個擔心,台灣內部因為國民黨的搗亂,不僅在兩年前以公投方式,「維持禁止開放日本311核災相關地區的農產品及食品進口」(反日本核食公投),同時也成功地阻擋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而現在國民黨又再組織「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的公投案(反萊豬公投),實際上就是要阻擾台灣跟美國可能的台美自由貿易(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 同時拜登政府對於美中關稅貿易戰的態度是比較不明確,甚且有官員曾經提過可能會取消美中關稅貿易戰。拜登政府對於美國是不是要加入CPTTP的態度也不是那麼明確,但是習近平最近明確提出中國願意考慮加入CPTPP。如果台灣內部因為國民黨的阻攔,在加入CPTPP和台美FTA談判上毫無進展,而中國成功加入CPTPP的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將會導致台灣在區域貿易競爭中被徹底邊緣化,這會對台灣長期的區域貿易發展非常不利。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什麼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值得台灣政府警惕的。 中國超限戰滲透,「棄台論」重啟? 我個人比較擔心的第三個問題是,中共對美國政界長期的超限戰成功。這個超限戰的成功,讓人十分擔心拜登個人和他的團隊已經被中共滲透。至少到今天為止,我個人看到的是拜登的長子杭特(Hunter Biden)個人和中國銀行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杭特拜登還有百分之十的股權,他還並沒有處分掉。在這種情況下,時不時地還是會讓我們擔心,拜登政府中間有人會不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優先,在關鍵時刻出賣台灣,「棄台論」重啟。我並不是指拜登政府現在有這樣的棄台論主張,但是這種棄台論時不時地會有美國建制派提出。拜登的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希拉蕊任職國務卿時期擔任助理時,曾經建議希拉蕊研究以放棄保台來換取中國註銷所持有美債的構想。當然這個構想最後沒有任何的下文,但是當初他們就是曾經有提出過這樣的研究。 我比較更擔心的是最近台灣媒體 TVBS所稱的拜登核心幕僚艾利森(Graham Allison),雖然我不認為他是拜登核心幕僚,但是他在《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第十章的內容,他明確的提出『美中應該談判出一種長和平的休兵期,二十五年長久和平的休兵期』,或者『阻止中國奪取南海的島嶼或收回台灣也許並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如果中國能迫使平壤結束核子武器和長程飛彈的進一步試驗,美國也許可以限制,甚至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並從韓國撤軍』。這是他在書中自述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也就是說以停止或限制向台灣出售武器來換取中國迫使平壤結束核子武器的發展。當然我也不是說這個建議已經被拜登政府採用,而是說有人公開地提出這樣的建議,而國民黨認為這樣建議的人是拜登政府的核心幕僚,當然就會造成台灣內部與論的混亂,這是我的第三個擔心。 戰略態度不清,易致敵方誤判情勢 第四個更重要的是,從比較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如果大家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發生的時候都是由民主黨的總統執政。為什麼都是民主黨的總統執政時,最終的把美國帶入這些戰爭?當然不一定每次的進入戰爭,美國都是同樣的理由,但是民主黨政府似乎特別容易在對於敵人和盟邦立場態度上不夠清晰,有時候容易在所謂戰略模糊的訊號上給的不夠明確,導致敵人誤判而引起戰爭。這種情況在韓戰上似乎是最明顯的例子,當時民主黨杜魯門政府曾經公開表示,南韓和台灣不是美國太平洋防守的第一島鏈,而這個講話被史達林和毛澤東誤讀了,所以導致他們同意北韓對南韓發動戰爭。所以美國必須清楚劃出一條紅線—台灣是不是在美國必須保衛的紅線範圍內的立場,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問題,因為中國共產黨極有可能會誤判或誤讀,反而導致戰爭的不可避免。 多邊主義成效性 第五個擔心就是,所謂跟盟邦討論的外交政策多邊主義,最後討論出的結果是最大公約數,亦或是最小的成就。因為美國的盟邦相當多,那些盟邦是他們的主要討論對象,那些盟邦是意見聽取對象,不同的盟邦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建議,最後討論的結果極有可能是一事無成。在對中國的政策方面,如果您聽取的是希臘或匈牙利等這些盟邦的建議,和您聽取的是日本或澳大利亞這種盟邦的建議,可能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這些都是美國的盟邦,北約盟邦、亞太盟邦或者是歐盟盟邦,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台灣當然就會需要非常的警惕和非常的擔心。 總體來說,我自己個人認為從台灣的角度,應該努力地向全世界推動台灣做為一個獨特國家的理論和地位,最重要的是加強和日本跟美國的同盟關係或非正式的同盟關係,同時也要加強和所謂English-speaking alliance的「五眼聯盟」遊說,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其中特別是我覺得跟澳大利亞的關係。此外,最近因為香港的問題,英國對中國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強硬,所以台灣也可以在這個方面加強和英國的關係。我個人並不是很同意之前的講者(賴怡忠)剛才所講述歐盟的重要性。我認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歐洲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價值戰略方面的失敗,導致他們對於亞太地區政治經濟戰略的影響是逐年下降,而不是上升。我認為對於台灣來說,必須說服美國和幫助美國,改變他在二次大戰以後所長期堅持的重歐輕亞的戰略,而將其調整為重亞輕歐的戰略,因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最重要的關係是美中關係而不再是美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