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第 47 期 封面

謝若蘭 北約〈2022 戰略構想〉─ 中國作為系統性的挑戰

謝若蘭|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2022 年 6 月 29 日,北約在年度領袖高峰會(6 月 28 日~30 日)期間公布 2022 年〈戰略構想〉(Strategic Concept,另外也被譯為〈戰略概念〉)。約每 10 年一次公布一次,對北約未來的整體戰略指導極其重要。也因為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北約根本上改變了威攝與防禦戰略。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北約可望擴大為 32 國。芬蘭已經在 2023 年 4 月 4 日正式加入北約,未來瑞典如果也順利加入,波羅的海的 9 個國家,有 8 個是北約成員國,將牽制俄羅斯波羅的海四大艦隊的出入。不過,根據北約規定,北約成員國的國防支出應該要佔 GDP 的 2%,目前 31 個國家,只有 11 個國家達到標準。 〈2022 戰略構想〉另一個重點是,首度納入中國,其中第 13、14、 18、43 點提到了中國,中國對於北約安全威脅的優先順序雖然不是最高,卻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s)。 2021 年首見中國作為系統性挑戰 中國地處亞洲,對於北約這個以歐洲和北美或北大西洋為主的安全聯盟,應該是相當遙遠,而北約遲至 2019 年 4 月才開始注意中國問題。2020 年,北約還認為中國是機會也是挑戰。2021 年領袖高峰會,中國作為「機會」不見了,更直截挑明中國為「系統性挑戰」。2021 年 […]

北約〈戰略概念〉緣起與特色

主講|賴怡忠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陳俐甫: 大家好,感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今天的活動有線上,也有現場。非常感謝大家在天氣那麼炎熱,還到現場捧場。今天的活動是很重量級、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台灣很少談論兩岸之外的戰略、國際的事務。主辦單位台灣安保協會特別談了很重要的國際事件,烏俄戰爭之後北約的轉變。辦這樣的活動,我覺得非常有遠見,非常有意義。凡是今天在現場聽的、看的,或是在線上的,都是對台灣未來關心的人,才會花時間來參與。我非常榮幸能夠代理謝若蘭理事長來主持這一個活動。我是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陳俐甫。因為謝理事長是之前台教會的副秘書長,我之前做副秘書長的工作就是接謝理事長,我跟她交情很不錯,所以我來代替她,來救援打擊一下。主持會議我還會,內容我就不敢說。 今天主辦單位是台灣安保協會,協辦單位是台灣制憲基金會跟新台灣和平基金會,這兩個基金會是辜寬敏先生所捐助的,所以我們也非常感謝它來襄贊這一個活動,辜寬敏先生是非常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另外我們也感謝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提供場地給活動使用。今天有四位重量級的來賓、學長。第一位是賴怡忠老師,他是台灣智庫的諮詢委員,也長期擔任智庫國際組的召集人。他不只是民間智庫的經驗很豐富,事實上也是我們國家智庫的主要、核心參與者,所以今天請到賴老師,對於政府可以執行政策的理解將更有深度。第二位,我們請到何澄輝老師。何澄輝老師是安保協會的副秘書長。只要講到何老師就會想到戰略,當然台灣這幾年來能夠談戰略的學者,用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何老師在戰略模擬這一塊是非常的資深,就北約的戰略構想,提出一些評論,我覺得是非常妥當,大概不會有第三人選,最多還有第二人選,不會有第三人選。 第三位我們請來宋承恩老師。宋承恩老師,大家知道他是台灣制憲基金會的副執行長。事實上,他是國際法的專家,而且是台灣少數的國際法專家之一,他非常關心國際政治裡面的法律領域,所以我們今天請到宋老師來,這可以知道我們今天談北約,不是從純粹從國際政治進行分析,而是從相對的國際組織、國際法的立場,台灣能夠參與的部分,請宋老師來分享。 最後我們請來一個貴賓,是來自於歐洲、真正的北約成員。台灣能夠辦北約的論壇,還可以找到北約的人來參加的也只有這一場。就是最道地的,我相信各位會不虛此行。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先生是波蘭人,在捷克的智庫工作,現在居住在台灣,在台灣做分析跟研究,他是我們今天跟歐盟最直接的聯繫。今天所有的發問,所有的專家學者與談,都有機會把意見轉達給歐洲的朋友們了解,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感謝各位今天在線上的聆聽,還有在現場參與。現在請賴怡忠博士,來做第一部分的分享,謝謝。 賴怡忠: 好,謝謝各位。我想今天的主題是有關於北約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先,我們來檢視大家對「Concept」這個詞怎麼翻譯 〔編按:主辦單位翻譯為「構想」,以下發言不更動賴怡忠老師翻譯〕,但基本上是因為在 2022 年 6 月 28 日北約會議,建立一個新的戰略概念。這次的報告中,第一個解釋一下何謂戰略概念?它的重要性在哪邊?然後它有哪一些討論和爭論?它和印太或是台灣可能的關係會在哪邊?重點不在北約戰略概念和台灣直接的一個關係,而是它對整體的國際環境的形塑,有什麼樣的作用? 第一個,北約在 1949 年成立,是基於〈華盛頓條約〉所成立的一個組織。從那時候到現在,包括 2022 年 6 月 28 日通過的戰略概念,一共有 8 次戰略概念。前面的 4 次,從 1949 年一直到 1990 年,都是在冷戰的時候。冷戰時,最後一次戰略概念的出爐,是在 1968 年。 [後面 4 次的戰略概念在] 後冷戰的時代開始了以後,從 1991 年、 1999 年,然後在 2010 年,另外就是這一次的 2022 年。就戰略概念,特別是後冷戰時代,大概每 10 年左右,就會有一次的改變,因為1991 年一次,1999 年一次,2010 年一次,另外就是 2022 年。 […]

俄烏戰爭與北約

主講 │何澄輝 「黑熊學院」執行長 主持 │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陳俐甫: 我們都知道北約最近有大的轉變,還有烏俄戰爭的影響。我們接下來就請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老師來為我們分享。 何澄輝: 各位朋友大家好。談北約新的〈戰略概念〉之前,我想從一個大家之前很關心,但現在有點變弱的議題談起,就是俄烏戰場現在的形勢和走向。這看起來好像跟題目不太有關係,但是後面我會告訴大家,為什麼我會從這邊開始來看。 首先,我們看現在目前的大概態勢。截止至 7 月 5 號,整個烏克蘭目前態勢。基本上,戰局已經從第一階段的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進入第二階段全面集中在烏東和烏南的地區。 烏東戰場主要是兩個地方,一個是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的部分。7 月 5 號當天,烏克蘭在盧甘斯克最後一個控制在手上的大城已經淪陷了。主要是因為烏軍衡量戰略態勢無法再繼續,所以進行戰略性的撤退。俄軍也利用機會,宣佈目前取得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再調整它們的部隊進行修整。 烏南的部分,烏克蘭軍雖然緩慢,但是還在持續反攻。像之前被俄羅斯佔領的赫爾松周邊,烏克蘭軍比較有進展。但是逐漸靠近赫爾松城市地區之後,戰事變得比較膠著。 在第一階段,當俄羅斯軍隊進入圍城戰、攻打城市地帶的時候,過去俄羅斯裝甲中隊的那套打法,在面對新科技的時候,變的非常沒有效率。 烏克蘭反攻 需要北約提供武器、訓練 所以截至 7 月 5 號,烏戰場其實如果從俄羅斯方面來看,俄羅斯第一階段特別軍事行動主攻基輔,這部分當然是失敗,而且俄羅斯在軍事力量上遭到重大損失。第二階段攻勢在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這個部分。第二個階段關於俄羅斯的部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蛇島的攻防戰。開戰的時候,俄羅斯就派軍艦去圍困。我們曾經聽說過蛇島戰役的故事,算是不幸中的大幸,82 名烏克蘭士兵因為彈盡援絕而投降,最後透過交換戰俘的機會換回來。但是接下來俄羅斯控制整個蛇島的部分,就非常詭異了。我們看到一個戲劇性的一幕,開戰後,烏克蘭這個已經是沒有海軍的國家,使用它們自製的天王星飛彈,以及美國北約國家所馳援的武器如魚叉飛彈等,讓一個由原本有黑海制海權的國家,喪失了制海權,包括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被擊沉。 如果俄羅斯在早有制海權的狀況底下,對烏克蘭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危機。我們知道烏克蘭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就是它是一個全世界重要的糧食出口國,而其出口的一個主要管道就是通過黑海的航線,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然後進入地中海。所以當開戰的時候,一度造成包括埃及、葉門等地方的危機,因為這是烏克蘭的糧食的主要出產地。 這也是為什麼在蛇島一個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會有這種雙方激烈的兵火交鋒?從戰略意義上來講,與糧食出口和穩定有關。後來,俄羅斯從蛇島撤軍了,黑海的運輸線恢復,俄羅斯也藉機順坡下來,表明自己從來無意截斷烏克蘭糧食出口的「善意」;但另外一方面,也想撇清俄羅斯是全球糧食波動元兇的指責。 接下來,會不會就可以這樣解決戰爭?恐怕沒有這麼樂觀。實際上,現在俄羅斯軍隊必須要修整,因為俄羅斯的地面武力的核心,是 168 個營級戰術群。從開戰到現在為止,目前數字低到不足百,就足以明白俄羅斯的損失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營級戰鬥團的主力都是俄羅斯主要的、所謂的契約兵種。是服務期較長,訓練較好部隊,類似我們的的志願役。 換言之,也是較具作戰能力和作戰經驗的部隊。從整個作戰到現在為止,損失慘重。 俄羅斯很多營級單位失去戰力,被迫重新拆開再重建,必須要補充兵源,而補充兵源的大部分來自於一年期的義務役。一年期義務役的戰力也許做防守作戰可以,但在境外從事攻勢作戰來講,恐怕力有未逮。俄羅斯在這種狀況下,必須祭出很多手段,包括請如瓦格納傭兵集團的軍人出戰,或到敘利亞招募傭兵,這些都顯現出俄羅斯戰爭能量正在下降。 相反的,烏克蘭為了要抵抗俄國入侵,它的部隊正在重建,或者說徵召的士兵在新的單位正在重建。不過,獲取北約新的武器,還需要訓練,才能恢復戰力。所以時間往後拖,烏克蘭的戰力是往上升,而俄羅斯的戰力是往下降。 在赫爾松部分,大家可以看到其實俄羅斯的戰線是繼續往城內在退卻。烏克蘭原本在首都尼古拉耶夫被攻擊的危機,但現在的情勢翻轉過來。烏克蘭採取攻勢,但是這邊的戰事非常激烈。前一陣子大家應該聽說,烏克蘭在這種戰場上,陣亡 100 到 200 個。數字是非常非常的大。 事實上,這是一種戰略上的調整,並且等待這種新訓練的部隊形成戰力,然後再進行反攻。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第一階段的防禦戰,基本上它是完成的話,俄羅斯第一個階段的主攻基輔的方向,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沒有達到目的。而且俄羅斯的一些軍隊主力,比如說空降軍,在這邊遭到重大的損失。然後它們要攻擊的東北的大城,帕爾科夫工業大城的目標有沒有達成。至於烏南的部分,烏南沿線的部分地區失守。當我們知道馬利波投降時,意味著整個亞速海沿岸全部都落入俄羅斯的手上,不過,烏克蘭爭取到了可以重新集結兵力的時間。 現在這個階段,是烏克蘭所謂的國土奪還、反攻的階段。跟前面的防禦階段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在前面的防禦階段時,烏克蘭只要輕步兵單位,就可以造成俄羅斯的裝甲單位很重大的損失,比如說像標槍飛彈,或是刺針飛彈等等,就會造成進攻方的俄羅斯造成很大的損失。可是,國土奪還階段有個不太一樣的地方,烏克蘭的角色轉換成進攻時,需要一些重武裝。 俄烏戰爭膠著 雙方進入修整階段 在這階段,烏克蘭一直請求北約給它重武器,比如說自走砲、火箭炮,或者說像海馬斯這一類的重型裝備,而這些重型裝備有個特色,就是它跟剛剛前面講標槍飛彈不一樣。標槍飛彈可能訓練個幾個小時、半天,就可以投入戰場,可是像這些重武裝,如果這些部隊要呈現正常發揮戰力,它的訓練可能要數個月的時間。所以基本上為什麼烏克蘭會很急於需要北約提供武器,而且要爭取訓練的時間。目前大家看到停滯的狀態,某種程度來講,算是另一個開戰前的寧靜。 由於有一些軍事觀察家預估是,最快在 7 月底到 8 月初,烏克蘭會發動比較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原本烏克蘭的指揮當局是希望能在 6 月底 7 […]

北約安全防衛如何面對中國

主講|宋承恩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陳俐甫: 接下來,我們就趕快請宋承恩老師來為我們分享他的看法。 宋承恩: 感謝台灣安保協會今天辦這個重要的研討會,我代表台灣制憲基金會和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有幸一起來合辦。我就文本的部分帶領大家看一下我所看到的特點,特別是跟中國的關係,提供各位北約現在 2022 新的戰略構想中間特別之處。 首先,北約是共同的、合作的、防禦的機制。那,它防禦什麼?第一是防禦各國的領土,也就是北約成員國領土的完整與不受侵略。其次的特點是防衛自由與民主,這是北約會員國共享的價值:對抗極權者、極權獨裁者的侵略。我覺得是這次北約 2022 新戰略構想凸顯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對於極權者作為的許多著墨。再來,就是基於國際規則的防衛國際體系,明顯的就針對俄羅斯。除了俄羅斯違反武力使用的規則,侵略另外一個獨立的國家(烏克蘭)以外,還有就是中國的種種作為,包括在東海、南海、香港,中國對已經同意的事情,或是已經同意國際條約,根本完全不顧,然後曲解法律,對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所進行的顛覆跟破壞。 中國對周邊國家霸凌已成為一種模式 所以 2022 年〈北約戰略構想〉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在這一點上,它已經超越原來最早先 1949 年,以軍事為主的國際合作安全,現在更要捍衛價值跟國際防衛體系。那我們可以仔細參詳為什麼要國際防衛體系,這個是西方對於整個國際秩序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對於你說過的話要算數,你答應過的事情要算數。如果連這個都不行的話,就像我們人跟人交往之下,如果連講話都不算數的話,就沒有辦法交往下去,因為完全沒有辦法進行任何的交易,任何約定都是枉費的事情。 所以世界各國越來越分享它們的受害經驗,包括英國,香港的事情,包括澳洲,被中國這樣子文攻武嚇。七大工業國(G7)更是同仇敵慨,認為不能再坐視不管。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侵入烏克蘭爆發之後,發現整個國際秩序面臨崩解,如果對這種破壞國際秩序的事情不再採取行動的話,北約作為一個安全體系而沒有作為的話,整個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就要崩解掉。 因此,〈北約戰略構想〉這次抬得非常高。還有這些侵略已經成為一個行為模式,其實在美國國務院論中國的情形也是一樣。美國國務院一再說,中國這種霸凌它周邊的國家,對台灣文攻武嚇,對日本逐步入侵,其實已經成為一個行為模式。 它不是單一事件,這種侵略的行為已經成為一個模式。從 2008 年的時候,俄羅斯對於它周邊國家造成不安,進而侵略,2014 年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克里米亞,2022 年對烏克蘭全面入侵的這種模式。而中國對於周邊國家的霸凌也是一種模式。 還有一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次北約戰略構想,是納入所有對北約國家安全構成隱憂、威脅的議題,包括非國家式的恐怖份子攻擊、移民、氣候變遷、能源供給、以及供應鏈供給。北約之所以變成一個關於安全的國際合作機制,首先基於安全,捍衛各國的安全利益,接著再處理各個切面的重要議題。從安全的角度出發的話,北約已經超越原來的那個軍事同盟的防衛機制架構,而是廣義地看待它的安全威脅。 北約與霸權的戰略性競爭 〈北約戰略構想〉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這個「戰略性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針對一些強權在跟北約,或跟西方國家進行戰略性的競爭,也就是北約與霸權之間的競爭,連結到這次特別提到中國,這是過去沒有的問題。 所以,中國如果破壞國際秩序、破壞民主,採取霸凌其它國家的行為模式,或是中國跟西方國家進行霸權競逐的話,全都會變成北約所關切的對象。所以北約是基於這樣的架構,去看待中俄的威脅。就我們所知,二戰之後,北約成立基本上是一個從保衛歐洲出發,兼顧橫跨歐洲─大西洋(Europe-Atlantic)的北約成員國。北約內建就有跨大西洋,這當然是因為美國對北約國家的防衛承諾,美國還帶進加拿大,因為加拿大也是北美的國家,所以是跨大西洋的一個安全合作。 北約範圍除了歐洲跟北非為主的核心區域,也因為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土耳其跨亞洲,也擴及亞洲跟中亞的問題,包括巴爾幹半島的西邊跟黑海。波士尼亞,喬治亞跟烏克蘭目前雖然不是北約的會員國,但是這些國家安全情勢也受到密切觀察。從俄烏戰爭提到俄羅斯曾封鎖黑海造成糧食供給的安全問題,要防止俄羅斯對黑海的全面控制,也是北約不得不處理的問題。 就如上所述,要整全式地看待安全觀念,難民或移民的問題,也是北約關切問題。中東發生動亂,就會有大批難民進入到歐洲,這是 2015 年發生的經驗。 我們原本預期,印太角色在這次〈北約戰略構想〉會更凸顯,但是目前的說法是:印太地區對北約是重要的,因為印太所發生的事情,會直接影響到歐洲─大西洋的安全情勢。 印太之所以對於北約重要,可以從一些智庫的研究中,分析出好幾個面向。有一個面向是與北約安全有所聯繫,因為如果印太區域安全出現了變動、美國必須兩面用兵的時候,勢必對歐洲的防務會有所稀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這兩個大的板塊,印太跟這個歐洲–大西洋防衛軍力分佈也會連動。在剛剛講的更高的層次上,對抗極權政治、保衛國際秩序,也是連動的。〈北約戰略構想〉就直接點明對於歐洲–大西洋而言,印太局勢是非常重要。 北約開放政策─歐洲民主政體加入北約 俄羅斯無權置喙具體地說,北約對於開放盟國加入的政策為北約東擴,〈北約戰略構想〉毫不保留的肯定,我們知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藉口之一是北約東擴。北約並沒為此向俄羅斯道歉,並再一次肯認這是未來的政策,也不會改變。 〈北約戰略構想〉是怎麼講的呢?它說道,我們再次肯認我們的開放門戶政策,這是北約的一個基本的價值,歐洲─大西洋的戰略利益。 它歡迎所有只要跟它價值共通的歐洲民主政體,它都保持開放。當然加入北約要符合歐洲價值,願意履行北約的義務等等,最後它說,我們決定要納入哪一些國家,是北約會員國的決定,任何第三方都沒有權利置喙。這就是針對俄羅斯講的。 俄羅斯不能用威嚇的方式,或是因為俄羅斯可能的安全疑慮,阻止北約基於自身的自主性、北約政策、安全判斷、妨礙相關有資格國家聲請加入北約,如果有所謂的北約東擴等等,俄羅斯對此事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這算是強硬的說法,甚至說北約東擴是一個成功的故事。 北約主要功能有三塊,一是嚇阻跟這個防衛,二是危機的預防跟管理,三就是安全性的合作。〈北約戰略構想〉特別提到加強韌性,認為加強韌性是履行北約核心任務的基礎,這些韌性的國家的部分有 「國家韌性」跟「集體韌性」的部分。 關於軍事部門,它特別提到幾個概念,第一、軍力投射要準備好(readiness)。然後要快速反應(responsiveness),增加軍隊快速部署(rapid deployment)的這種能力,軍隊能夠整合(integration),就是陸海空三軍必須要互相能夠整合,然後可以聯合的進行操演跟進行作戰。它還特別提到海洋安全、網路安全等問題。 在〈北約戰略構想〉對於北約可能面臨的侵略,北約認為核子武器的存在可以阻卻侵略的發生,這是延續冷戰的思維。北約認為基於防衛性,保持保障和平,防止別人對北約的威嚇,必須具備核武的能力。它特別提到,如果敵人想要用核子武器來針對北約盟國的話,北約具有讓敵人付出無法承受代價的能力。就是說,你膽敢攻擊我的話,我一定會用核子武器,予以回應。並且,我所對你造成的損失對你是划不來的,而且是你不想要承受的事情。雖然北約認為使用核子武器這件事情,也許還很遠,但是主要回應俄羅斯三不五時要用核子武器的說詞。 〈北約戰略構想〉對非軍事的威脅部分,也透露出北約涵蓋範圍相當廣的安全觀的描述,檢討北約系統性的脆弱與依賴。除了北約對俄羅斯的依賴,顯示出自身的脆弱性外,它希望能夠進一步去彌補,包括敏感設施跟基礎建設、供應鏈、醫療體系(其實就是因為 COVID 的關係)、能源依賴造成的能源安全問題。 這個安全還包括民防。〈北約戰略構想〉特別提到,民防是在碰到戰事的時候,政府能夠持續運作、物資能夠繼續輸送、讓平民能夠繼續生活、軍隊的補給能夠持續,這些是北約對於民防的概念,就是戰時的民間準備措施。 […]

東歐如何面對中國威脅

主講|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陳俐甫: 從剛剛宋老師所分享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歐洲人很清楚知道中國是威脅,從獨裁者研究的角度看歐洲的事物,其實就會落差很大,因為歐洲人行為模式跟東方人有很大的落差,他們是法治的,這蠻有意義的。特別宋老師剛剛從法律條文進行分析,中國對亞洲威脅的各個方面,是複合式的。也證明了歐洲人以前只是不想講,他們這一次把它寫出來了。可見歐洲的智庫很了不起。接下來我們請葉皓勤先生從北約的立場,替我們分析〈北約戰略構想〉的內容。 葉皓勤: 謝謝主持人,還要非常感謝今天的主辦單位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不同的東歐國家對 2022 年〈北約戰略構想〉這個新文件的角色。首先,我想先跟大家簡單的介紹,我目前擔任「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灣辦事處的主任,我們的智庫是歐洲國家當中,第一個在臺北設立辦事處的智庫,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台灣跟歐洲單位的合作。 我們的在臺辦事處,是一個蠻新的單位,因為我們是今年(2022)初才設立辦公室,但是我們智庫是 2005 年在捷克布拉格設立的。智庫的前 10 年,是做關於俄羅斯在東歐的影響的研究。 剛才提到,歐洲人知道中國是一個威脅的來源。其實這個現象,也是蠻新的,因為特別是在東歐,中國 2012 年開始推動所謂的「16 + 1」(現在為 14 + 1),中國跟中東歐國家合作模式以後,東歐國家視中國為一個機會,特別是經濟的,卻不是危機的來源,所以東歐國家開始視中國為一個威脅,真地很值得我們的分析,因為這個現象最近才開始。 中國作為系統性挑戰是東歐的研究結果 我今天為什麼特別強調東歐國家的角色呢?在很多英文的主流媒體看到,關於這個新的策略概念的報導,他們都提到,以中國為「系統性挑戰」來定義來自中國的威脅,一定是來自於北約、美國強烈的影響,但這是東歐國家國內情報分析的的結果。 我剛才有提到我們也做俄羅斯影響力研究,因為 2021 年我們有提出一個報告,分析中國跟俄羅斯在歐洲合作,對歐盟國家的影響。我們發現一共有 17 個重要目標,包含報復美國,分裂美國跟歐盟國家的合作,分裂五眼聯盟,影響歐洲能源穩定的狀態、能源政策,以及以東歐國家作為中俄兩個帝國的傀儡人選。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個報告的結果是為了表示,我們最近才開始發現,中國跟俄羅斯在歐洲的合作到底有什麼目標,在政治、國安、經濟、還有文化、新聞媒體影響都非常的明確。 今天以三個國家(捷克、愛沙尼亞跟立陶宛)的個案研究,來分享歐洲國家是怎麼看來自於中國的威脅。捷克的國家安全情報服務,每年會提出一個年度報告,最近的報告是 2020 年,因為他們每年 11 月發表這種報告,所以我們還沒辦法看 2021 年的報告。 捷克─中國與俄羅斯、伊朗並列外國威脅 2020 年度報告是第一個以中國,做一個捷克當初感興趣的國家。報告裡面提到,中國代表一個複雜的情報危險,從這個描述的角色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改變。因為從中國開始促進和東歐國家的合作,捷克跟中國的關係比較積極,目前捷克政府跟總統對中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為總統跟北京當局的關係,慢慢比較明確的,一定會影響捷克對中國的態度。這個報告也會改變很多捷克老百姓對中國的評論。在這個報告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捷克政府認為來自國外重要威脅來源有三個:俄羅斯、伊朗、與中國。所以,這是第一次捷克政府認為中國威脅跟俄羅斯、伊朗一樣大。 那麽到底中國在哪一些方面影響捷克的安全體系呢?兩個重要的焦點,包含跟疫情有關的新聞,駐捷克的中國大使館還有其他中國政府機構,試圖影響主流媒體的報導。其中提到,疫情在捷克還有其他西方國家的發展那麽快,就是西方國家的錯誤,並表示疫情病毒不是來自中國的。第二個是跟台捷關係有關的報導,我們發現 2020 年起,台灣跟捷克的關係越來越好,今年 (2022) 也會有一個來自捷克的訪問團來台灣,這已經是在疫情期間,第二次有捷克代表團來台灣。這件事情當然引起了中國的不滿意。 前面三位老師也都有提到,高科技是戰略性的。對捷克而言,所謂的「中國製造 2025」對國內的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是一個重要的威脅。中國通過三個方式來影響捷克的高科技,包含收購、技術竊取和逆向工程等。最近台灣比較會關注的立陶宛,當然也會視中國為一個威脅的重要來源,立陶宛的國防部和國安署 2020 年發表的國家威脅評論。 立陶宛─最早拒絕華為 5G 立陶宛的報告很優秀,除了分析在立陶宛發現一些威脅,也做一個比較分析,在這種全球策略之下,立陶宛佔什麼樣的地位?報告裡提到中國通過六個方式來影響其他國家,一是高科技的發展,而立陶宛很早就拒絕華為在立陶宛發展 5G 的基礎建設。第二個就是中國會增加自己在多邊全球組織的影響,這對台灣有很大的重要性。最近整個歐盟包含台灣,在 WTO 來解決中國貿易的壓迫。然後,第三個就是中國介入他國國內政治。第四個就是在國外設立海外組織〔編按:如中國在許多國家設立海外警察站秘密組織〕。第五個方式就是中國設立跟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不同的政治、法律、經濟合作的空間。第六個就是改變他國對外發展的策略。 […]

制俄抗中──解析2022北約〈戰略構想〉提問與討論

主講|宋承恩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何澄輝 「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 賴怡忠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葉皓勤 主持|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陳俐甫: 網路上的朋友已經事前先提了十個問題,我已經提早把這問題分給與談人,替大家分配好,以免浪費時間。但是因為每個問題都有點不太一樣,但是與談人的時間是固定的,我準備給他們每個人十分鐘做綜合的回答。在他們回答之前,我想問一下現場的朋友,有沒有想要問的問題?我請他們等一下在裡面也順便回答,這樣時間比較好控制。如果沒有特別的話,我們就請已經預先在網上提問的這十個問題,以及剛剛與談人如果意猶未盡的話,給他們十分鐘,讓他們做最後的陳述。 宋承恩: 「台灣從極權統治轉型到民主自由有些成果,但需要更多努力。台灣在民主聯盟上的角色定位是什麼?如何發揮台灣小小的力量,幫助北約民主聯盟更強壯?」 我們當然有一些國會議員有去參加民主高峰會,最近不是很多出訪的嗎?包括民進黨的發言人,包括 Freddy 他們的那一團,也包括國民黨的國會議員,包括江啟臣、葉毓蘭。 但是我想問各位,你覺得台灣對於民主同盟的投入跟支持度高嗎?或者我這樣問好了,我剛剛分享到歐洲、北約它怎麼講中國的威脅?你覺得我們台灣有很重視國家安全嗎?或者說,我們有這麼全面性的、總體性的去看台灣的國家安全,還有跟國家安全、跟民主的平衡嗎?這邊牽涉到,也是交給我的議題,就是「台灣出口到中國的數額占台灣外貿總額比重相當高,中國還主動宣布 ECFA 續作,在中共眼中,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攻臺武器呢?這些會對台灣造成國安危機嗎?」 台灣真地在乎安全議題? 那我問各位,我們把出口當作安全的疑慮嗎?我們把貿易依賴當做安全議題嗎?歐洲有能源依賴,我們對中國有貿易依賴。當然我們有很多個案性的化解,比如說鳳梨,我們就有日本的朋友幫助我們,那現在石斑魚也是我們自己的國內企業,以及日本朋友幫助我們,我們一個一個解決,但是我們整體的貿易依賴,我們有整體性的解決嗎?我們過去有人才外流的問題,我們有把它當作安全議題嗎?我們對於經濟收買,我們國家有整體的戰略去防止嗎? 還是交給經民連賴中強,他們開記者會說,金管會哪邊哪邊沒有擋中資,然後哪邊哪邊關鍵產業有中資滲透。這好像不應該是交給民間的 NGO 來做的,而是國家應該有一個掌握經濟安全的機構去防止經濟收買,不是嗎?我們對於資訊操弄有把它當成安全議題嗎?我們這邊 Line 群組瘋傳的假訊息,說中國很強,美國很弱,美國現在麻煩了,美國慌了,中國會造鐵路直接蓋到台灣,立刻就會要生效,台灣人逃都沒地方逃,我們有去做什麼積極措施去防止嗎?有把它當作國安議題嗎? 還是對於中國代理人在台灣的操弄,有把它當作國安議題嗎?你不覺得台灣有很多炒短線的嗎?我的感受非常深刻,我們今天的場次是非常難得的,就各位關心安全議題,關心國外的局勢、全世界的局勢,那我們前陣子也有關心台灣海峽的情勢,但是這個論文案出來以後才關心台灣海峽嗎? 短線處理國安議題 我們都是搶短線的,不是嗎?我們對於國安議題就當作新聞來處理,處理完了就下一個新聞了。大家對國內議題比較熟悉嗎?現在每個人都是學術倫理的專家,或是一個對於論文應該怎麼樣,但是我們對台灣海峽的議題有比較深的理解了嗎?沒有。我們看到一波的操作就是我們臺派學者出來,然後對方就圍攻過來了,就是一堆出來講說中國其實有道理等等。我們對於中國影響力戰爭,比如說我們兒童使用小紅書跟這個抖音的問題,多少人是寫簡體字的問題,會唱中國歌曲的問題,我們有當過國安議題處理嗎? 那我們對於民主言論跟安全的平衡,我們沒有強調我們的民主嗎?還是說我們對於我們的民主就是一種放任性、政府權力退縮、政府退位的,然後讓民間力量去彼此競逐,讓名嘴去統治,看名嘴、看風向治國的政府?我們有把一些言論自由的紅線畫出來嗎?我們對於一些必較具創意性的想法,比如說有人說用晶片來做為台灣安全之盾,然後對於敏感性的科技,我們不輸出給中國,防止它來挖我們的人才,我們有把它當作一個可以運用的手段嗎?沒有。台灣整體的心態都是小國心態,就是不要得罪中國,讓我們能夠茍活下去。如果真的有安全危機,我們就請求朋友們來幫忙,國際上面來聲援。我們政府採取措施都是求穩,我們在做一些本土化的扎根的工作,很快遇到挫折,我們就退縮了,不是嗎?促轉會說要做,裡頭發生一些錄音外傳的事情,立刻就被打成東廠了。對於一些教科書,我們還是用一些為了考試公平性,不去測試學生們的批判性的思考,讓他們去接受老師給的答案,然後答案經常寫的也是邏輯上面也有錯,然後不能批評答案,只能夠按照答案來做,因為這樣子比較容易評分,因為這樣公民老師不用改申論題。那我們提出來說,法國的高中都有哲學會考的時候,就一堆人跟我講說,家長抗議,當老師一定抱怨連天,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改申論題。 只有台灣覺得台灣不危險 我們就因為這些技術的層面,把我們一些重要的價值,包括本土化、瞭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思考這個國家要往前走,要往哪個方向、然後從教育做起,我們因為一些技術上面的目標,公平性、沒有爭議、大家都可以說話、大家都有言論自由。我們似乎沒有那個安全觀念啊,不覺得嗎?全世界都覺得台灣很危險,只有我們自己覺得台灣不危險。所以你問我說我們有沒有這些,我覺得整體沒有欸。我覺得我們從政府、從上到下到民間,我們並沒有把安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們也沒有要我們安全能夠願意犧牲什麼。我們頂多講講,我們要有抵抗的意志,但是怎麼叫做抵抗意志?其實我們不太知道。 而當我講到要做什麼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大堆的意見。我們的軍方永遠非常傲嬌的跟我們說,請大家相信我們、支持我們。至於說我為什麼要支持?因為我們都準備好,我們早就算好了。我們似乎是一個守勢的態度,跟一個求穩為上的一個社會跟一個施政,我們不太敢去大步的前進,也不太敢去做國際的連結。這是我一些總體性的答案,先回答到這裡。 陳俐甫: 謝謝宋老師。分三個問題給他,雖然答案沒有答案,他問了三十個,可是這個太感傷了。沒關係,我們還要先把問題回答完,我們接下來請何澄輝老師回答一下這個提問。 何澄輝: 我被分配到的題目裡面,我逐一念過來好了。第一個是「新冷戰的轉移東亞?必要的熱戰?」 俄中合作各取所需、各懷鬼胎 我想可能是覺得現在的局勢,或者說北約 2022〈戰略構想〉提出來後,是不是國際的局勢要走向新冷戰?然後是不是這個會發生必要的熱戰?我覺得中國、俄國這一類對於既有國際秩序挑戰的國家,確實對於現有的國際秩序,更不懷好意,更可能抱團取暖,而且他們可能就會提出更多對於這一方面既有秩序的挑戰,特別是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的挑戰。那沒錯,看起來中俄之間有一種同盟關係,但是是不是一種冷戰?因為冷戰,我們看到當時是有兩大集團,是基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有兩大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的對抗。這兩個集團既然是意識形態作為依歸,那基本上就是以一種意識形態作為號召。那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當前的狀況就有很本質性不同。也許在美國、北約甚至包括台灣也服膺這個價值觀體系中,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比如說民主自由、自由貿易、保護貿易等等。但相對來講,他對抗的、提出挑戰的國家,跟他競爭的價值觀或者意識形態是什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你叫一個俄羅斯人和非洲甘比亞人做中國夢嗎?有點奇怪,對不對?那一樣,大俄羅斯主義,如果希望打造一個回復俄羅斯的一切的歷史榮光,可是你要知道俄羅斯的歷史榮光,對周邊國家來講一直都是威脅。那有號召性嗎?某種程度來講,可以說俄中兩國之間合作,坦白說是各取所需,而且各懷鬼胎的一種合作。相對的,現在開始注意到俄中的威脅,反而是一種全球秩序,為了捍衛這個既有價值秩序的一種反應。所以,用冷戰來描述這個這樣的對抗,我覺得不是很精準,並不太一樣。那是不是會引發熱戰?從俄烏戰爭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情。任何對於向既有價值秩序挑戰的國家,如果你的反應是三心二意的,或者說是不堅決的,或者說是自己沒有定見的,甚至還想要跟它妥協,那麼我覺得這樣的話就更容易發生戰爭。 反之,這裡最弔詭的一個地方,就是說,如果你越有準備,而對於挑戰越有決心,越有方法,或者說知道要怎麼應對的時候,那麼這種熱戰就不會發生。這或許可以反映,就是說為什麼北約的〈戰略構想〉中會再度強調威攝力量,再度強調說他們的快速反應力量,甚至包括核子武器的反擊力量。 越堅決、越知道應對 越不容易發生熱戰 這擺明了一點,俄烏戰爭例子告訴我們,你如果一開始就是不堅決的,或者對敵人的挑戰有一個退縮的底線的時候,那麼這場戰爭就會爆發。越來越多安全領域的專家發現一件事情,當這個危機出來的時候,你必須一定要回應,而不是不回應。不是想要回到妥協,不是想要馬上就想要跟他談。而是必須要遏制這些挑戰。 下一題是說,「就當前國際局勢而言,不可避免的以美日英與中俄兩大陣營對抗的新冷戰似乎已成定局,而在這一局勢下,台灣基於自身民主價值與國安問題通常跟隨美日英陣營,然而這種跟隨卻也意味著一定的話語權犧牲。舉例來說,北約峰會中,一個目的分明在強調台灣安全,卻絲毫不打算邀請作為當事人的台灣,而直接將美日的想法視為台灣的想法。針對這種國際話語權上被代表的弱勢,想請問講師,台灣該如何看待及應對?」 首先我不太同意一點就是說,這場北約峰會本身是回應……主體還是在北約,還是要解決北約的問題,不會是主體要解決台灣的問題。台海問題被提出來,他只能代表一件事情,就是說這件事情這個地緣政治的風險,已經讓大家意識到,尤其烏俄戰爭爆發之後,這些地緣政治的的風險一旦爆發,一旦風險實現,它所影響的絕對不會只是地緣周邊的國家,而是一個全球範圍。所以讓當前全球的地緣政治上的熱點都會受到國際中的關注,這是台海問題最被重視的。 台灣國際安全合作 無須好高騖遠 另外,台灣為什麼沒被邀請?很簡單啊,就我們跟北約之間一向沒有往來,不是嗎?相對來講,你會說那紐澳日韓呢?他們在國際間有多少的合作關係?光軍事有多少合作關係?那就像講日韓好。日韓戰以來,韓戰當時是聯合國軍,跟這些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甚至韓國還打算在北約派駐聯絡官,有聯絡處。那台灣有嗎?台灣以前都沒有,你怎麼會一蹴可及,又突然跳上去?這件事情反而是我們應該要加強國際上的合作,而且我覺得也不用好高騖遠,你要跳跟北約合作,你跟周邊的國家有合作嗎?有直接的合作嗎?或者說有更實質性、範圍更大的合作嗎?你跟日本有合作嗎?我們在海上的衝突中,同樣面臨中國或或周邊國家的挑戰。你不要講到軍事領域,包括灰色領域的挑戰,你跟它有合作嗎?也沒有啊,你跟日本海上保安廳有合作嗎?好像也沒有。有沒有像樣的合作?表面上有一些協議,但是有共同打擊海盜或共同打擊海事糾紛,或那些那些海上的犯罪行為嗎?在這些進展都沒有的時候,我們直接跳過說,為什麼我們沒有話語權,因為你沒有參與啊,就當然就沒有話語。 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我們應該去思考,就是說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部分,而不是說為什麼我們緊跟著人家,這不是因為我們緊跟人家才造成這個結果,事實上我們已經自我孤立也很久了。而且說老實話,其實對於一個這種國土被侵略,其實你就是要還擊。 如果有一個軍事專家,或者國防部作為一個提供總統軍事選項的的部門,他就必須對任何可能的衝突要有具體的、可供總統選擇的軍事選項。這個問題我覺得很細節,而且怎麼樣攻佔澎湖,這樣會不會被攻佔?這個其實是條件太多,你沒有辦法直接這樣回答。我只能說當然要是回應,不可能是說要怎麼辦。反擊啊! 陳俐甫: 接下來請賴老師 賴怡忠: 因為根據主持人,他有那個指定回答事先提問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北約今年峰會邀請四個非北約成員國參加日韓澳紐,那問台灣,爭取下次峰會如何被邀請?」 台灣若想參加北約峰會 要思考要給出甚麼承諾 這邊有點像是延續剛才澄輝兄所講的。但是我這邊要講,日本這麼重要的國家,他今年是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峰會。所以說,這也不是說這個台灣就一定要被邀請,才表示對台灣的重視。如果台灣不被邀,就是有忽視台灣,台灣又不是國家。都不是這個樣子。因為人家看的,一定是說什麼問題、什麼議題也想要來採取合作,他才會來找你過去。不是閒閒沒事,領導人把你找過來,然後聊天納涼,不是。一定是想要找你,需要你提供怎麼樣的資源,想要從你這邊得到什麼樣的東西,然後大家來談什麼樣的合作,或者來處理什麼樣的問題。所以說,我們現在與其是講說什麼時候我們要能夠被邀請參加峰會,應該是說我們想要從北約這邊取得什麼東西,以及我們能夠提供北約什麼東西,這樣子才有辦法來去談到說雙方之間合作的未來的發展。 因為這邊提到台灣與北約的關係,當然國防部實際上有一些軍官,他是有機會到北約,不管是到 NATO Defense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