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文章及刊物
  3. 時事觀點

時事觀點


2002-11-13

台灣,承擔不起在國際社會上不合作的形象

吳明基◎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總會會長 一些親民黨與國民黨立委在九月初組團訪問華府,拜訪了美國國會台灣連線及其他參眾議員。大部份民眾可能不知道,原來這團國親兩黨的立委們是要和七月多的民進黨及台聯立委們一起訪問華府,在蔡同榮委員一再妥協及退讓後,國親兩黨仍然不願合併成一團。於是民進黨及台聯團在七月二十三日訪問美國國會,國親兩黨則在九月初訪美。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外交部駐美代表處必須安排這兩個重量級立委團的來訪,重複的行程,不僅造成台灣納稅人民公帑的浪費;更糟糕的是國親兩黨的不合作,在美國國會眼裡是個笑話,丟臉丟到國外去了。 筆者所參與的組織,在美國從事國會遊說工作長達二十年,深諳美國國會的運作。國親兩黨可能因為不瞭解美國國會,殊不知今年下半年是美國國會最忙的會期,因為他們後半年只剩下兩個月的開會會期(七月及九月),接下來各議員們就要返鄉準備年底的選舉。在最後短短的兩個月內,不僅要通過多個法案,最重要的是,參眾兩院均為了因九一一而產生的『國內安全法』(Homeland Security Act)忙得焦頭爛額,加上與伊拉克即將爆發戰事,美國國會實在無暇在不到兩個月內接見來自台灣兩個重量級的立委訪問團。事實上,許多國會議員辦公室私底下向本組織抱怨,「既然都是台灣來的立委,為什麼不體諒我們行程的緊湊,合併成一團?」國親兩黨的不願妥協、不合作,使得台灣的形象在人未到之前,已經大打折扣了。 不僅如此,國親兩黨立委 在國會酒會上的言論,令一些國會友人相當地反感。國民黨某立委在美國國會台灣連線為立委團舉辦的歡迎酒會上大放厥詞,在致詞時表示要「台灣連線」改名為「中華民國連線」。 據聞台灣連線的共同發起人在事後相當地生氣,對於此國民黨立委的言論感到非常地不禮貌及不妥。再從歷史及法理的角度來看,既然美國與台灣兩國之間行之二十多年的『台灣關係法』都能使用「台灣」,為什麼今天台灣連線不能使用「台灣」兩個字?難道『台灣關係法』也要改成『中華民國關係法』?今天就是因為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才設有所謂的『台灣關係法』,來管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各項外交事誼,美國國會怎麼會以一個不被承認的國家為名,來設一個連線團體呢? 除此之外,如果不瞭解情況的人參加了當天的國會酒會,會覺得彷彿置身在「批扁大會」。當美國國會議員在會場上表達他們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因為台灣是一個民主的主權獨立國家、支持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前途、支持台灣安全、支持代表台灣人民的陳水扁總統應不受限制地訪問華府時,代表台灣人民的立法委員們所發表的言論,全是在批判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如何地危險、如何地會惹惱中國、或是陳水扁總統訪美會如何地製造台海情勢不穩定等。難怪某位美國議員很狐疑地表示,這些台灣的立委好像不擔心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與打壓,反而比較擔心陳水扁總統。某些與國親兩黨立委會面的議員助理也私下表示,令他們覺得啼笑皆非的是,來自台灣的立委竟然不支持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前途,反倒是美國議員必須引用美國開國元老之一傑佛遜的言論,來給這些台灣來的立委上一堂人民自決的課。民主的真諦在於每個人均享有言論自由,然而,一個負責任、有修養的政客應深諳在不同場合,因地適宜地發表妥當的言論。在這個難得的國際場合中,這些反對黨的政客們談的不是宣揚台灣傲人的經濟及民主成就,以籲請國際社會支持台灣,而是一古腦地針對其對扁政府的不滿,滔滔不絕,他們竟能不顧台灣的形象,以分化國際友人與台灣政府為目的,遊說國際友人不要支持代表台灣人民的陳水扁總統。這種把國際友人當成台灣國內選民,把國際場合當成國內作秀爭取選票的場所,在外人眼裡看來,實在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貽笑大方。國親兩黨在華府的言論,跟中國大使館在美國國會遊說反對台灣政府的言論,如出一轍。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能生存與呼吸的空間,因為中國的打壓,已經是近乎沒有,這與哪一個政府、誰來執政都沒有關係。孤獨的台灣,負擔不起任何在國際社會上不合作的形象。
2002-11-13

正名『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一個由十幾個台美人團体所組成的代表團,將於十一月十五日(禮拜五)上午十一時,在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Taiw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簡稱TECRO, 4201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向該處代表程建人遞交將近一萬份『正名運動簽名信』,敦促程代表將該處英文名稱TECRO改名為 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台灣代表處)。這項萬信正名運動是台美人有史以來最大的簽名運動。該代表團將在同日上午九時於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ress Club Building Lisigor Room (529 14th Street, NW, 13 Floor, DC 20045) 召開記者招待會。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簡稱TECRO) 係相當於台灣的大使館級機構,台美人認為該機關的名稱不當,實應改正,所以台獨聯盟與全美台灣同鄉會共同發起萬信正名運動。該信指出TECRO是代表台灣的國家級機關,應以台灣為名稱。今用台北城市為名,不但易生誤解,而且自我矮化該處地位與台灣國格。同時美國官方文件,如台灣關係法即直稱我國為台灣,所以我們的代表處以台灣為名,實是名正言順。再者美國總統和美國人一向稱台灣為台灣、稱台灣國人為台灣人,將經文處正名不但不會受到阻礙反而會受到歡迎。 這項萬信正名運動於今年五月底開始在台美人社區掀起一陣熱潮,計有將近三十個台灣人團体連署一項與該信內容相似的聲明,並熱烈幫忙收集簽名信。向程代表遞送這些簽名信是這項運動的一個高潮。在發出本稿時,已有下列十餘個台灣人團体表示其負責人或代表將參加代表團行列,出席記者召待會並赴代表處遞交簽名信。據這項運動的共同發起人台獨聯盟主席楊英育教授與全美台灣同鄉會會長邱義昌博士表示,這些簽名信要複製兩套: 一套送外交部長簡又新,另一套送陳水扁總統。他們並說,這項萬信正名運動是台灣正名運動一系列活動的一環。台灣正名運動於今年初在台灣發起,其目標是要將所有台灣政府機構不當的名稱改正,以釐清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參加赴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遞交簽名信的台灣人團体名單: 台灣國際關係中心 (Center for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Formosan Association […]
2002-09-18

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與民進黨的『台獨黨綱』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水扁總統日前表示,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間接處理」了『台獨黨綱』「問題」,大體否決黨內企圖修訂、甚至於廢除『台獨黨綱』的聲音,展現他在黨內唯我獨尊的態勢。先前,陳總統日前透過衛星視訊,對於在東京召開年會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發表演說,提出『一邊一國論』,這是繼前總統李登輝揭櫫『兩國論』以來,民進黨政府首度清楚表達如何定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立場,因此,除了國內朝野有南轅北轍的解讀外,美國有其一貫的模稜兩可反映,而中國則尚不知如何回應。 眾所週知,從創黨迄今,民進黨的精神有三條主軸,也就是反國民黨/社會改革、反外來統治者/抗爭精神 (primary resistance)、以及台灣獨立建國/台灣民族主義的理念。表面上,派系頭人為了選票市場分割,大致會選擇不同的訴求重點,特別是針對『台獨黨綱』在固守地盤、或是擴張勢力的利弊,黨內一直有南轅北轍的看法。不管如何,為了面對2000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預先在1999年以憲法增修條文的方式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無形中凍結了『台獨黨綱』,也就是美麗島系諸君所謂的「歷史文件」。 眾所週知,『台獨黨綱』的精神是正面宣示,要主動以公民投票去「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相對之下,『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的國名「固然」是中華民國,其實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意思是說,『台獨黨綱』的目標事實上已經達成,就差國號的變更而已;此外,『台灣前途決議文』採負面列舉的方式,主張改變台灣的現狀必須公投決定。至此,民進黨的國家定位由「積極倡獨」轉變為「消極拒統」,開始張臂擁抱中華民國。當陳水扁總統振臂疾呼「誰要消滅中華民國、誰就是敵人」,在不知不覺中捍衛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體制。 除了對於實質目標的認知不同,陳水扁自己主張,民進黨原本就只有『公投台獨黨綱』,沒有所謂的『台獨黨綱』。回首民進黨當年新潮流與美麗島系的相持不下,的確是由陳水扁適時加入了折衷式的公投尾巴,最後才讓兩方有各取所需的選擇性詮釋。然而,如此一來,民進黨對支持者宣揚的,也不過是「如果台灣要獨立、必須經過公投程序」;至於『台灣前途決議文』,更是退卻到將公投矮化為「改變現狀」的安全煞車。難怪,陳水扁會對於被指具有「台獨思想」覺得委屈而表示「無法接受」。 一直到陳水扁接任民進黨主席,黨內附和中共廢除『台獨黨綱』的傳言甚囂塵上,雖然終究還是以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收場。根據『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自我安慰精神,台灣人要想獨立建國,就一定要透過公投的程序來確認,然而,一個民族實踐自決權、選擇獨立,不一定要透過公投,因此,『台灣前途決議文』不僅無法約束中國,反而是自我設立的障礙。 不過,黨綱畢竟是政黨與選民締結契約關係的依據,這是政黨政治最起碼的規範,不容含混其詞。因此,明眼人還是可以看出來,只要一天不修廢,不管是競選宣言、還是黨員代表大會的決議,即使未與與黨綱牴觸,任何消極不作為,難免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陳水扁為了確保順利獲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不得不強力囊括食之不甘、棄之可惜的黨主席寶座。不過,在「黨政合一」的口號下,即使他的一般政策意志能獲得黨內同志貫徹,而且也有本錢動員黨員代表大會修改黨綱,主要的原因還是想要左右逢源,也就是在「新中間路線」的最高指導原則下,一方面搶攻李登輝的國民黨本土票,一方面讓『台獨黨綱』當獨派作自我安慰的奶嘴。如果說『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最高指導原則」,被閹割的『台獨黨綱』豈不是歷史灰燼? 大體而言,陳水扁積極求和的走向大致不變,特別是他一再以台灣的尼克森自居,期待能像金大中一樣進行破冰之旅,甚至於有「民共和解」而簽署和平協定的遐想。自從就任總統以來,陳水扁的中國政策可以說是「戰略清晰、戰術模糊」,也就是說,在追求與中國和解的大前提下,從『四不一沒有』、『統合論』、到『大膽島喝茶』,他可以好話說盡、自綁手腳,甚至於讓美國耿耿於懷。 然而,儘管陳水扁再如何落軟,中國的「一國兩制」就是要將台灣「香港化」,不管如何也不會接受民進黨「台灣已經主權獨立、國號為中華民國」的說法,終於掀開台灣「要走自己的路」的底牌,也就是訴諸「自決權為最基本的人權」。至此,陳水扁的台灣定位已漸次釐清,也就是根據自決權的基本精神、透過公投的機制、達成台灣人有自己國家的目標,已經不允許反悔,也就是「戰略清晰、戰術清晰」。 其實,普世皆準的『國際公民暨政治權規約』及『國際經濟、社會、暨文化權規約』(1966) 在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所有的民族享有自決權」(All peoples have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在過去,雖有自決權只適用於西方(白人)殖民地的國際政治現實,然而,在冷戰結束以來,捷克、蘇聯、以及南斯拉夫相繼解體,憑藉的就是至高無上的自決權,台灣人當然應該也有自決權。 至於美國「反對台灣獨立」、或是「不支持台獨」的制式場面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台灣是絕對不能落入中國惡狼口中,然而,台灣要不要脫離中華民國體制,畢竟這是台灣人自己要去決定的,外人不能置喙。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美國公開劃清界線,其實是為了放手讓台灣人行使自決權作鋪路,也就是避免國際社會藉口外力介入而進行杯葛。 回顧美國在與中國交往過程中所簽訂的三個公報,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公報』(1972) 的用詞是「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刻意避開「台灣人是否屬於中國人」的問題。在隨後的『建交公報』(1979)、『八一七公報』(1982) 上,用詞是「台灣 [的] 人民」(people of Taiwan)。至於在『台灣關係法』(1979) 中,用詞稍微改為「台灣 [島上的] 人民」(people on Taiwan)。可惜,我們自己從來並不自覺到「台灣人」的政治意涵,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上身為民族所蘊含而來的自決權。 只要選民不太在乎國家認同、只要「李登輝情結」能成功轉換為「陳水扁情結」,陳水扁總統的政策走向就不用太擔心陳水扁主席的黨綱實踐;他對中國可以低聲下氣用「四不一沒有」來放屁安狗心,對內向軍方高喊「三民主義萬歲」,又高亢地用「一邊一國」向海外台僑交心。因此,如果黨內還是有人堅持要廢修『台獨黨綱』,若非拍錯馬屁,應該是故意要他難堪。 不過,西太平洋的其他玩家卻由不得陳水扁玩弄,特別是台灣安全保障的捍衛者美國,迄今仍然對於他的「由經濟統合到政治統合」耿耿於懷,因而也開始思考,如果台灣的領導者真的要選擇與中國結合,他們有無必要熱臉貼冷屁股。在說出「一邊一國」後,陳水扁一貫的兩面手法(國內外市場、美中有別),即使不是真的退卻,卻不免自我傷害到西方社會最珍貴的政治家「正派」(integrity)。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訊息迄今並不清楚,特別是陳水扁總統的『統合論』逼得美國人要開始認真思考:如果台灣人不顧國家安全,競相要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甚至於要追求與中國「政治統合」,那麼,美國人又何必為了保衛台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台灣人想要行使民族自決權的意義,除了說台灣人想要保有自己的土地、以及生活以外,更重要的是享有自己的國家,而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好,當然更不會不斷威脅我們的中國。論真來看,我們面對的是「中國企圖併吞台灣」(Chinese irredentism) 的難題,而非「台灣要從中國分離」(Taiwanese secession) 的問題,因為目前的中國從未統治過台灣,而且,台灣人若是真的想要有自己的國家,並不需要其他國家的首肯。問題是,當我們一再硬將「中國人」、「華人」的血緣、文化枷鎖往自己身上戴之際,又如何跳出中國的政治心牢? 坦承而言,我們最大的試鍊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台灣人自己。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如果中國民主化了、經濟發展的程度追上台灣了,我們是否就要與中國結合為同一個國家了?有多少人的答案是堅決否定的?
2002-09-13

拼音與數學

楊維哲◎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最近,漢語拼音問題在報上炒得很熱。我對這個問題(的各種層面)有最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個台灣人,頭腦很清楚,但是沒有太多時間,那麼我要怎麼樣來簡要精確地分析給他聽?解答就是這篇文章。 一、插值問題與適配問題 這是我昨天教微積分時的一個項目。 在平面上有7個點 請畫出一條二次拋物線 通過這些點!也就是說,要找出使得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插值問題(interpolation problem),300多年前,已經被 Lagrange 解決了!(每一個高中生都會!)答案是: 大概說來,過任意三點,(例如說,)就可以畫出唯一的一條二次拋物線,但是,他(大概)不會通過其他的點()因此,這個插值問題(簡直)一定無解!這些條件互相矛盾! Gauss 說:換用一個觀點吧!我們應該找出一條二次拋物線,使得他「最接近」這七個點!也就是說,要找出 使得這些平方誤差的總和最小! Gauss 的最小平方誤差法(least-square method)就輕易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要點是:新觀點勢要找「最佳方案」!最適配的(best-fit)二次拋物線,一定有!而且只有一條! 這方法當然是不論點數的;而且,這些點也不必「一視同仁」,可以有不同的權重! 任何政策(制度、方案)的思考,都要把種種的利益目標列出來,希望這個 ,可以使得一多,這些條件就會互相衝突!「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所以應該判別輕重,改用「最佳適配」的觀點,通常問題都有答案! 二、國語推行委員會 對於「拼音制度」,甚麼單位是最高的權責單位呢?在外國,這個應該是「文化部」吧,我們則是「教育部」,當然這是各有利弊!教育部有一個國語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語會」),當然拼音制度的研擬應該是他的主要工作吧!我看新政府的這個國語會,比以前的好,但是不夠好!國語會本身有一些問題。 (1)「正名」問題!何謂國語?國語會50年來對於國語的定義是 「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方言,都是要消滅的對象;就此來說,國語會,應該「罪成身退」!我對於國語的定義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國 語!和華語一樣!我參加了國語會是基於這個認識,這個定義。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新政府對於「國語」,應該堅持正確的定義,如果有人對於國語的定義和這個不 一樣,那麼就不要他參加!另外還有(2)組成的問題;及(3)功能的問題。 國語會從來就是一個被動的諮詢性的機構,(我認為這沒有甚麼不 好!事實上,我們的任期內,大概只有開了3次會吧。)這一次的拼音問題,教育部(的曾部長)以及國語會,顯現了「不良的互動」。拼音方案的擬定,等於是一 個工程問題。教育部應該要求國語會:「我們有這些政策性的考量,要達到這些大目標;這是工程的目的!這需要各種方案來競標!所以,請國語會,先提出更詳盡 的規格要求,再蒐集各種方案,最後做評判比較,找到最好的。」 國語會通過甲案,呈上 LuLu 范次長,成了「甲乙案並呈」;再呈上曾志朗部長,他先說「要甲乙丙三案並呈院會,而他個人支持丙案」,後來又說「他決定用丙案」! 很顯然他早有定見:「如果你的意見與我的一樣,就採用你的意見,否則,就用我的意見!」在國語會,其實只有「表決」,並沒有充分做到「受諮詢的職責」! 三、基本的原則:融合一致的學習 (1)教育第一,「路牌標誌」,以及「書目查詢」,幾乎都是不相干的(irrelevant)問題!所有的拼音法差不多都是等效的! (2)本國語文,即華語與「鄉土語言」,及英語的學習,必須有融合性的考慮。不能違背學習的原理! (3)所謂「國際性」,定義成「與英語英文的學習,有極大的共容」。 現在的九年國教,有本土語文,(華語)國文,英文,必須尋求其協合一致。一切都必須著眼於教育!教育的問題,根本就是效率的問題。 如果我們先學習甲,然後再學習乙,前者對後者是幫助呢?是阻礙呢?或者不相干呢? 假如我學了拉丁字母(英語) ,現在學希臘字母的 ,這相當於拉丁字母的,學起來很容易(這是助益)。其次我學(圓周率),這是不甚相干的。它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但形狀不同,於我是新的東西,新學習。其次我學,糟糕!它像,卻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實際上的大寫就是 ,形狀等於英語的P,卻是實質上英文的R。這是阻礙! 再舉一個例子,我學開車。我在美國可以開車;我到了澳州呢?我從 前對車子的種種能力,都對我有助,獨獨一點,即左右的習慣,現在成了阻礙了!我有種種直覺的反應能力,有feeling,有習慣但是,如果那是涉及左右方 向的,那就有點糟糕了;我必須undo,把已習得的(在腦中),先反向去除掉,然後學得新習慣。 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台語拼音為基 在國語會,一共兩次,就兩個方案來表決:所謂的通用拼音方案VS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 我認為: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拼不了漢語!只能拼華語。而所謂的 通用拼音方案,並不通用!因為他太接近所謂漢語拼音方案!因此國語會的表決,我們應該解釋為,拒斥中國的拼音方案!就這一點說,我們都贊成國語會的表決! 但是所有的拼音方案都必須有相當複雜的內容。元音、輔音、聲調三個部分都要詳細考慮,然後還要考慮,如何間隔,如何省略。 […]
2002-09-13

一邊一國 事實勝於雄辯

吳明基◎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總會會長 陳水扁總統日前在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所發表的言論,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學識能力深受美國學者及官員讚賞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也特地赴美,解釋台灣的立場,以避免美國友人對陳總統的誤解,影響目前相當穩健的台美關係。 事實上,陳水扁總統所表示的這幾點言論,僅僅是在陳述現今兩岸各自分治,互不隸屬的事實。因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今天台灣人民去中國時,必須持所謂的台胞證;因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台灣人民今天才能自由地選出代表台灣人民的總統或是各層級的民意代表,而不像中國人民一樣活在共產極權制度之下;因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台灣人民出國時,說的是I am from Taiwan,而不是I am from China。 陳總統所表示的人民自決權,既是普世價值,也為國際法及聯合國所認可每一個世界公民都應享有的權利,更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現今世界上眾多國家,以及最近的東帝汶獨立建國的基本準則。即使如此,稍有國際關係常識的人士都知道,人民自決,不等於獨立;過去魁北克也曾就其定位舉行過公投,但是最後結果是魁北克人民選擇繼續為加拿大一省,而不是獨立成一個新國家。人民自決是民主制度的最高展現,人民自決的精髓在於每一位人民都握有影響國家前途的權力,不分貧富,性別及地位。台灣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每一位公民一樣,都享有同等決定自己國家前途的權利。自行否定台灣人民自決權,就好像自己承認台灣人民不如其他國家人民,不配享有這個基本人權。 不僅如此,陳總統言論中所表達的涵意與事實,美國各界早已有國會議員或學者替台灣政府先行發聲過了。早在一九九九年十月中時,美國便有十多位眾議員引進第一六六號決議案,此決議案有三項決定,第一、美國應讚揚台灣人民過去多年來爭取民主的努力,使台灣今日成為一民主國家的事實;第二、如果屆時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等民主程序決定宣佈獨立,美國應支持台灣人民的決定;第三、在這之間,美國應立即採取反映台海現狀為兩個不同國家的「一中一台」政策。 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黨鞭狄雷(Tom DeLay, R-TX) 也在同年表示有必要就美國的「一中政策」舉行聽證會,以瞭解在冷戰時期所訂定的「一中政策」是否仍在今日適用,仍然真實反應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何漢理教授(Harry Harding) 也在同年年底一場演講中表示,一中政策,也許不再應該是美國的政策,而可以被視作為眾多選擇中的一種(One China, One Option);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聽起來與中國的「一中原則」太相似,這樣地相似是很危險而且很容易被誤解的。而頗具權威性,並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成員的赫姆斯參議員(Jesse Helms, R-NC) 也在二○○○年四月中提出呼籲,「美國身為一革命而來的國家,沒有理由替台灣人民先行否決他們(獨立)的選擇」。美國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夏波眾議員(Steve Chabot, R-OH) 則在六月中接受FAPA訪問時表示他對「一中一台」政策的支持,夏波議員認為雖然要改變一中政策極富挑戰性,但是只要我們站在正確的一方,我們終將成功。 至於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一議題,美國國會早在二○○○年起每年均有眾議員引進這樣的決議案。今年參議院也首次加入眾議院的行列,兩院分別引進第一二三號與第二二一號決議案,決議案中表示台灣前途應該在不受威脅,恐嚇及外力介入情況下,透過民主的機制例如公民投票,和平解決,並須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陳水扁總統八月三日的談話,與參眾兩院這個決議案遙遙呼應。 「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陳水扁總統只是勇於說出台海現狀罷了;「台灣人民有權透過公投決定自己的前途」,陳水扁總統只是要給台灣人民一個原本就屬於他們做為世界公民的基本人權罷了。
2002-09-13

陳總統「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演說 日本媒體關注 擴大報導

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委員 第二十九屆世界台灣同鄉會於八月二日到四日在日本東京都內舉行,陳水扁總統和李登輝前總統透過衛星視訊致詞,引起日本輿論莫大的關注。除電子媒體外,日本全國性各大新聞史無前例的大幅報導,簡要介紹如下: 《產經新聞 2002/8/3》報導 李登輝先生透過衛星視訊參加世台會,對於建設新國家理念,李前總統強調「國家運命繫於對國家的認同」、「最重要的是大家團結起來,建立一個富強的新國家」。 《讀賣新聞 2002/8/4》報導 ‧「台灣‧陳總統 踏入兩國論」 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八月三日透過衛星視訊在世界台灣同鄉會年會中演講,強調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邊一國」,並首次提及關於台灣的將來,引述公民投票的必要性。台灣經濟對中國依存度日益增大,中國不回應台灣政府的政治對話,陳水扁的談話有企圖動搖中國的意味,必然會引起中國的反彈。台灣的在野黨也指其「違反公約」而加強批判。今年五月台灣對中國輸出依存度高達25﹪,陳總統特別強調,「中國並非台灣的唯一市場,也應該投資東南亞」,「台灣必須走自己的路」。 ‧「企圖動搖中國」 陳總統在2000年五月就職演講中明確表示「中國若不對台灣行使武力,台灣不會舉行統獨的公民投票」,對中國釋出「善意與和解」。去年底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登上第一大黨的寶座的信心,惟中國不視陳政權為交涉對手,故政治對話依然在原地踏步。加上最近中國對台灣友好國家諾魯企圖掘角更使台灣政府反彈。 《產經新聞 2002/8/4》報導 台灣總統說「中國是另一個國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並強調公民投票的重要性。對中國已釋出充分的善意卻得不到回應,故轉變強硬姿態。對此,中國當局的反彈當然無可避免。 《產經新聞 2002/8/3》報導 李登輝先生透過衛星視訊參加世台會,對於建設新國家理念,李前總統強調「國家運命繫於對國家的認同」、「最重要的是大家團結起來,建立一個富強的新國家」。 《日本經濟新聞 2002/8/4》報導 陳總統發言牽制中國 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強調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為決定台灣的將來,需要認真思考制定公民投票法,以影射台灣獨立。 屬於獨立派的陳總統就任後,對台灣的獨立問題採取維持現狀的路線以呼籲與中國復談,因得不到中國善意的回應,遂說台灣要走自己的路。 《東京新聞 2002/8/4》報導 ‧陳總統提出「中台兩國論」 「初次表明要檢討制定公民投票法」 「陳總統首次表明一邊一國,必定引發中國的反彈」陳總統自從7月21日兼任黨主席以來,表明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強化獨立的色彩。並明確表明「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台灣「不能成為第二個香港」,拒絕「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一反過去言論,強調「認真思考制定公民投票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中國必轉以強硬的姿態回應 中國當局一直未曾放棄對台灣動武,畢竟無法容忍事實上的「兩國論」。江澤民於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紀念典禮上宣稱「一國兩制完全上軌道」,並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完成祖國統一事業」。 《每日新聞 2002/8/4》報導 陳總統強調「獨立國家」 「台灣的將來選擇或變更現狀」首次提及「制定公投法」的必要性 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在世台會的年會上透過視訊演說,首次表明「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使自主獨立的路線更加鮮明。陳總統指出「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只有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台灣的現狀與將來,公民投票是台灣人民的基本人權」。 《產經新聞 2002/8/5》報導 針對陳總統的發言,中國反應過度,將產生反效果 台灣的陳水扁總統主張「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超越李登輝前總統於1999年7月提出的「兩國論」。中國若訴諸武力解決問題,台灣將日益遠離中國。欠缺理性的「武力威嚇」只會與國際輿論敵對而產生反效果。 《產經新聞 2002/8/7》報導 ‧陳總統的「一邊一國」發言,應解釋為主權對等論 ‧中國媒體正式批判陳總統的「一邊一國」之發言
2002-09-13

護照issued in Taiwan的issues

林又新◎世界台灣人大會秘書長 最近,外交部緊鑼密鼓要印製「Issued in Taiwan」的新版護照,幸好蔡同榮等立委的據理力爭,決定暫緩。不過,擋得了今天,並不表示決策單位已經「從善如流」,未來如何變化仍屬未定。 記得年初FAPA在台灣舉行二十週年大會時,阿扁總統致詞脫稿演出,宣稱要將長久以來令海外台灣同鄉感冒的「車輪牌」護照改名,全場歡呼鼓掌叫好。只是高興沒多久,外交部後來提出的方案,卻是一個曠世奇有的版本:名稱不變,但加上「Issued in Taiwan」以做區別。剛開始,統派人士對此大加撻伐,威脅要杯葛外交預算;而獨派人士卻是恍然有被耍弄的感覺,紛紛表示抗議。這真是典型的意圖妥協,卻反而兩面不討好。最後,在一些海外親中傳聲筒表示可以接受此版本後,國內統派的噪音才戛然而止;而獨派的憤懣,再度在體諒阿扁總統的考量下,也只好鬱卒在心內。 據了解,這次「護照英文正名」不成,反被畫蛇添足加上「Issued in」,理由是若非如此,擔心國人持新護照前往中國恐有不便。我個人認為這是有點牽強,甚至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如果中國讓我國人民持「中華民國」護照出入,這還說得過去。事實上是他們本來就不承認「中華民國」,才會要我們以「台胞證」代用。何況,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是個經濟發達、自由民主的國家;但有多少人知道Taiwan亦自稱是「Republic of China」? 連接受我方援助,與我有邦交的少數國家之一的非洲聖多美(Sao Tome & Principe)總統,在阿扁總統此行訪問時,都忍不住要問,為何我們有這麼多名號? 當然,漢(中)文國號的更正,必須經由修憲或制憲的程序,而這也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正本清源之道;但是英文的譯名,則應尚有相當可供解讀的空間。在台灣民主化之前,所有外文的新聞資訊,凡是提到Taiwan,官方一律翻譯為「中華民國」,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依此邏輯,護照上的「中華民國」如果尚不能改,翻譯英文成Taiwan,其實也是約定成俗,符合實際需要,非常理所當然。憲法上既沒有明訂國號英文譯名,一切當然以務實為要,殊無違憲之虞。 如果依目前外交部這個「Issued in Taiwan」的版本,只怕正不了名,反而更加平添困擾。據我所知,位居第一線的外交部駐外人員,雖然一向保守封閉,但是近年來由於經常受中國打壓,近三分之二也贊成正名。有位駐外在某國的代表曾告訴我,台灣旅客去該國短期停留不必簽證,對中國旅客則無此優待。但由於該國入境官員搞不清楚「Rep. of China」和另一個China的差別,常誤把台灣旅客當作中國旅客,以沒有簽證而扣留不准入境,害他經常三更半夜還得趕去機場解釋保人,令他不勝其煩。以此觀之,China之名不除,而單單在封面加上「Issued in Taiwan」就能解決問題嗎?除此之外,通常護照上另有註明發照地(Place of Issue)之處,像我的「車輪牌」護照來自駐美休士頓辦事處,發照地寫的是Houston。有些國家入境表上必須填護照發照地,在此情形下,是必須填封面的Taiwan?還是內頁的Houston?真是天下本無事,庸「國」自擾之。 今年三月時,世界台灣人大會以「台灣正名、國家制憲」為主題在台灣召開,阿扁總統在晚宴中也高呼要「拼正名」。會後晉見總統時,我曾建議將機場入境之英文標示「Chinese Passport」,改為以Citizen及Non-Citizen來區分。這樣子,不僅返國的海外台灣同胞看到標示比較不會刺目,來訪的中國旅客也比較不會排錯隊。令人欣慰地,這一次總統交待下去,總算沒有被打折扣;在短期間內,機場入境之英文標示全部改換,令人覺得阿扁總統拼正名還真有一回事。 我們希望,在「護照英文正名」這件事,阿扁總統也能擇善固執,堅持到底。不僅如此,我們也希望能將所有駐外單位「英文正名」。在不承認「中華民國」的非邦交國家,就甘脆將所有招牌文字均以台灣為名;而目前與我國有正式邦交的少數國家,大使及領事館仍可以「中華民國」漢(中)文掛牌,但英文名稱則一律翻譯為Taiwan,以減低友邦人民的困擾。以美國為例,我駐外單位以前自稱是北美事務協調會,後改為台北經文處;美國人民需要赴台簽證時,有些人搞不清楚,居然向當地的台灣同鄉會(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申請,這已是廣為人知的笑話。此次高雄市謝長廷市長率團前往美西招商,一些在洛杉磯的好友亦笑談說要在當地設高雄經文處和官方單位分庭抗禮,以抗議政府重北輕南,矮化國格。 如果外交部真的做不了主,非得尋求一個兩全的妥協方案不可,我建議甘脆就提供兩種護照版本供人民自己選擇申請。不管是基於統獨立場,還是務實需要,護照封面是Taiwan?還是Rep. of China?就讓申請人自己考量決定,彼此不必勉強,而好歹也不負台灣是「超民主」國家的美譽。
2002-09-01

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並非接受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

林茗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資訊中心主任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研究員譚慎格(John Tkacik)及賓夕法尼亞大學 國際關係教授華德隆(Arthur Waldrom)共同撰寫有關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文章–What the “One China Policy” Really Means–(2002年9月19日)刊登在《亞洲華爾街日報》。 (該報介紹,譚慎格是退休的美國職業外交官,曾被派往北京、廣州、香港及台北任職; 華德隆則兼任美國企業中心亞洲研究主任。 文章指出: 陳水扁總統在八月三日提「一邊一國」論,「一個中國」政策立刻又被美國引用,來安北 京的心,表示不支持、鼓勵「台灣獨立」。在法理上,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與美國 是否協助台灣「獨立」無關。「一個中國」絕非強調美國接受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宣示 ,它的意義是美國不會在同一時間承認超過一個中國政府。 1972年尼克森總統「認知(acknowledge)」兩邊的政府都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是 他既未接受也未同意這項觀點。1979年卡特總統與台灣斷交,承認北京,雖然美國承認北京 是中國唯一的政府,但是美國認為台灣地位未有定論。即使蔣介石在1949年失去大陸退到台 灣,還承認蔣政權是中國合法政府,美國也未承認蔣介石對台灣擁有主權。 美國總統雷根於1982年對台灣所作出的六點承諾及以後每屆政府的重申承諾,美國「在台灣 主權問題上沒有立場」。美國國務院的律師指出,在國際法下,台灣的地位有待決定。美國 向中國所說的,也並未改變這種觀點。美國做法盡責地,在二次大戰後從投降的日本統治接 手,作為台灣民眾的全權監護人,也未曾從自己手上交給任何人。 美國承認中國後,台灣未與中國合併在「一國兩制」下,也未崩潰。台灣釋放政治犯、開放 新聞自由、實施充分的民主選舉使其政府政具合法性,從國際標準而言,今天的台灣政府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對台灣更具合法性。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23日譚慎格又有一篇文章刊登在《亞洲華爾街日報》–Why Jiang Should Worry「為何江澤 民該憂慮」。這篇文章有值得台灣參考的觀點,這些也正是江澤民該憂慮的。 布希總統曾經稱呼台灣為「台灣共和國」、「國家」,當時台灣有很多的「專家、媒體人」 普遍未看其演講全文,立刻指布希「口誤」。事後有一則新聞,報導美國官員回答說,是不 是「口誤」,就看這用詞是否再出現。從這篇文章,讀者看到「民主台灣」與「流氓國家 rogue states」的對立。台灣人私底下則常用「瘋狗」代替其中之一的「流氓國家」。面對 瘋狗,如果你怕牠,逃避牠,牠會追著你跑,狂吠不休,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如果你不怕 牠,牠反而停止狂吠,停下來和你對視,有點像要弄清楚你的「戰略」,如果發現你不好招 惹,牠會走開。中國是「大國」,但是沒有「泱泱大國」之風,常把「王道」、「以德服人 」掛在嘴上,却總是以「霸道」壓人;數千年來不曾有民主,却總喜歡搬出「民為貴,君為 輕」的大道理,來說明「民主」中國自古有之。 文章的重點如下: (9月20日)布希總統向國會提出35頁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份文件歷經安全官員 數月費盡心思修辭,白宮官員告訴紐約時報,布希總統還親自花很大工夫去修訂。這份文件 對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具有重要意涵。江澤民及助理不難看出,美國新的戰略針對北京。 這份報告開頭就表示,美國的首要政策及戰略目標在於「政治自由」、「與其他國家的和平 關係及對人性尊嚴的尊重」、美國的主要挑戰則在於「和自由、平等價值觀相對立的極權意 識形態」的鬥爭,而美國的任務,就是要打敗對美國、其盟國和朋友的威脅。 如果,特別是中國人,從這段話還看不出誰是美國的朋友,可以參考該報告的第三頁:美國 見證了「民主過程」在「我們的朋友台灣」生根,事實上,該份報告提到的第一個外國國名 […]
2002-07-13

過一天「算」一天 談馬英九的限水措施

林健次◎淡江大學國企系副教授 七月一日早上起床刷牙,自來水出奇的順暢。啊!今天不是該停水的嗎?怎麼水又照流呢?看看我身旁一大浴缸的水,再想想另一房間內一大浴缸的水,真是又懊惱又火大。頓時,我已經為如何處理這兩大浴缸的水而天人交戰起來了。 要把這兩大浴缸水留著,留待下禮拜一使用嗎?可是這樣一來,一個禮拜之中我就不能站在浴缸裡沖澡;而且馬市長不是說,水放久了,容易孳生細菌有害衛生嗎?所以,把水留下來與讓它流掉沒有兩樣,都是浪費,萬一生病,情況反而更糟。因此,這兩缸水必須儘快用掉。如何用掉呢?把馬桶的自來水開關關緊,用浴缸的存水以手工沖洗代替自動沖洗,是一個有效但卻辛苦的方法。至於另外一缸水,則必須儘快另謀出路,洗洗陽台、澆澆花大概是最佳的用途了。 我個人以上的反應與做法,大概是大部分市民能做的最高限度了。可是在馬市長的朝令夕改下,像我這樣的市民的辛苦,對台北市的節水措施有效嗎?至少就七月一日這一天而言,市民雖然很辛苦,可是節水效率一定很差,甚至浪費更多的水。也就是說,不是市民的努力得不償失,就是市民全體「人、水」兩失! 馬市長在七月一日前兩天突然決定「考區例外供水」,聽說是「體恤民困」;因為部分地區有考區,禁水會造成考生與家長的不便。馬市長的體恤民困無可厚非,可是這項臨時決定有兩個問題: 首先,市民之中誰曉得自己的家與考區之間的水管管路的關係呢?像筆者住宅附近並沒有考區,可是水還是照樣來。所以,市民對於「考區例外供水」消息的正常反應是:不管住宅是否在考區附近,無論如何一定先儲好水。因此,很自然的,全市原來規定週一停水的地方,所有民眾都會存水;因此,例外供水反而造成浪費。這是一個管理者事先可以推論得到結果。所以,這種「考區例外供水」的決定,是一個浪費水的決定。假如把禁水一律延後三天到七月四日,則既可以照顧考生,又可降低水源的浪費。 第二,「臨時」宣布例外供水與「臨時」改變日期供水,都 不是有效管理者必須訴諸的變通措施。大家都知道,每年七月一、二、三日有考試,大專聯考行之已久,即使為防有變,問一下轄下的教育局就知道那幾天有沒有考試。所以,假如馬市長真的體恤民困,真的要兼顧民眾長期與短期的用水需求,那麼禁水避開這些天是不需要花什麼大腦,只要用一點心就做得到的。遺憾的是,馬英九在五月初實施限水措施時沒想到這個,實施供四停一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這個,實施供六停一的時候還是沒有想到這個。最後搞到必須使用臨時措施、浪費水源!我不知道,到底馬市長是把限 水、造成民困當兒戲呢,或是一切水荒都是假的,還是馬市府實在是管理上的繡花枕頭! 一個好的、有效的管理者,應該是在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所謂的「例外」,考慮、評估之後,擬出應對的策略與措施,然後依策略行動、應對,而不是過一天,再計算下一天怎麼辦、怎麼改。馬英九的限水措施跟這個管理原則南轅北轍。從五月初到現在,例外、突發、「驚喜」不斷。大用戶在民生限水以後,反而恢復供水了。在水荒壓力沒有減輕下,禁水的日期反而減少,由供四停一,變成供六停一了。端午節該停水的地方忽然又因馬市長「皇恩浩瀚」而不停水了。六月十二日,該停水、民眾拚命儲水的松山區,馬市長又給了所謂的「驚喜」,忽然不停水了。 馬市長隨時可以因「皇恩浩瀚」、「體恤民困」而臨時改變停水限水的決定,因而造成浪費的結果。另一方面也顯示,台北市的限水措施與規劃,是苛扣台北市民的用水權利,以用來讓馬市長法外施恩的。以民眾的不便拿來愚弄市民的忠誠,這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不過,這在馬市府的歷史裡,並不是第一件。還記得去年淹水、捷運停駛後,恢復行駛的期間忽然「大幅超前」嗎?事實上,這與馬市府「預估」修復的寬限期太長有關。這「驚喜」所表現的是,馬市府假如不是故意,就是估算的誤差太大,這在現代管理來說都是不可取的,現代的管理講究人、設備、料、運輸的 配合;即講究零呆時、零呆料、零呆人,更講究對管理環境人、時、料的充分利用。過一天再「算」一天且時常有「驚奇」和「法外施恩」的馬氏管理,只是使人、時、料的利用與運作效率,更形低落的花拳繡腿而已。
2002-07-13

真假中國人的嘴臉

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委員 企業大老應有的倫理與分際 王永慶於去年(二○○一年)六月十九日的「解除戒急用忍」,「接受一中」的高分貝政治喊話,如同晴天霹靂,幾乎震撼了全國人民,也不禁使筆者懷疑他到底是否認識「接受一中」對台灣可能造成如何嚴重的災難。 五月十一日(母親節前夕),關心台灣前途的團體與個人約數萬人走出街頭要求「台灣正名」大遊行。其主要訴求是「我是台灣人」、「我的國家叫台灣」、「台灣是咱的母親」。本來「台灣正名」運動與政府要「拼經濟」、企業界大老要求儘速「開放三通」並沒有直接的關聯,然而企業界龍頭王永慶卻在五月十九日向媒體強調「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是我們的,大陸也是我們的」,「台灣和中國大陸是同一國,是同一個民族都是中國人,就像兄弟姊妹是一家人,這個家庭都是大家的。」,「住在上海的人也是中國人」,所以「住在台北的人也是中國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王永慶又在昨天(五月二十一日)向媒體記者針對兩岸問題發表看法謂兩岸應該以「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來定位,這才是兩岸問題最佳的解決方式。 同日,高清愿企業大老則認為兩岸既然都有共識認為經濟發展很重要,就該暫時撇開政治,讓經濟完全開放自由,五十年內不談政治,台灣國民所得很快就會達到二萬五千美元,股市馬上衝破7,000點。 筆者懷疑王永慶、高清愿兩位企業大老未曾學過「政治學」與「國際法」,他倆對種族與國家的概念混淆不清,對文化與政治辨別不明。幾乎所有台灣人沒有人會否認其祖先是於明朝末期從中國(當時還沒中國這個名稱)移民來到台灣的,惟經過四百年歷代殖民統治的歷史,台灣人已建立不同於中國的獨自的文化與價值觀。正如同美國人不是英國人,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一樣,「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套上王永慶說的一句話,這是很自然的道理。試回顧戰後國民黨外來政權佔領台灣後,為了向我們灌輸中國意識,小學教科書裡就有一課「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他也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依據TVBS所做的民調同意王永慶的說法的人超過半數,對此筆者不會感到意外,也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現在的地理教材教學生說「中華民國的首都在南京」,超過半個世紀的國民黨外來政權同一的意識型態與單一價值觀的毒化教育的結果造成今日台灣人對國家認同的混亂與危機。 類似台灣以漢裔為主複數族群國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雖然現在政治立場傾向中國,但是一九五九年,在就任總理的演說中曾強調下列三件事︰(一)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二)我們都是新加坡人。(三)一心一意為新加坡共同努力建立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以上若依次將(二)、(三)的「新加坡人」改為「台灣人」,「新加坡」改為「台灣」,正是一針見血,最值得所有的台灣人借鏡。 統派政客與媒體誣指這次「五一一台灣正名」大遊行是蓄意挑起族群對立。其實「五一一台灣正名」運動聯盟對「台灣人」與「台灣國」下了如次的定義︰「凡熱愛台灣,認同台灣為自己的國家的人都是台灣人,都是台灣國民」。難怪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說他一歲多就來到台灣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人。 企業龍頭王永慶要包山包海地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是我們的、中國大陸也是我們的,我們是同一國、一個民族都是中國人,就像兄弟姊妹是一家人。」,但筆者不相信王永慶不知中國配置四百多個飛彈瞄準著「一家人」,一天到晚文攻武嚇著「一家人」,未知王永慶要作何解釋。 王永慶也很有自信的提倡「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就國際法而論,國際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承認過任何一個國家的兩個政府。「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一九四九年滅亡為止,一直有兩個以上的政府,兩個以上的國家,簡單的說,「中華民國」有史以來從來未曾統一過。 國際人權公約的B公約第十二條第二項(遷移.居住出國歸國的自由)規定「所有的人都能夠自由離開任何國家(包含本國)」。第四項規定「任何人都不能恣意被剝奪返回本國的權利」。因此王永慶要選擇中國的國籍,只要中國批准,我們也應該予以尊重,因為這是國際法上承認的權利。但是筆者要鄭重地喚醒他在行使其權利之際,切勿傷害台灣人的尊嚴,傷害台灣的國格,動搖台灣的國本。 王永慶一手建立的台塑王國,創造數萬人就業人口應予以獎勵與肯定。但是他千萬不要忘記三件事︰(一)曾受到政府產業保護政策的恩惠、(二)龐大利潤主要源自台灣人民、(三)石化工業破壞了不少自然環境生態,高度的大氣污染,使人民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人非萬能,行行出狀元,王永慶、高清愿兩位企業大老在社會具有莫大的影響力,故應嚴守其分際,不應該對其非專業的分野隨便或意圖講重話,以免成為社會不良的示範。 這次王、高兩位企業大老要求政府儘速開放三通,似乎意圖隔海對中國放話,正落入中國「以商逼政」的陷阱。難怪國台辦主任陳雲林立刻隔海唱和,加以「讚揚」,並期待兩位企業大老代表政府與中國協商「開放三通」問題。 不錯,打開經濟困境固然很重要,惟國家安全更加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企盼王、高兩位大老以其專業的知識高瞻遠矚,以冷靜理智的態度,與政府協商配合,規劃整套策略,以謀求台灣在國際生存之道。 醜陋的中國「客人」 原定十七日要到台東縣議會拜訪的中國四川省教育學會訪問團,因要求議會卸下大廳所懸掛的「國旗」,結果遭到台東縣議會悍然拒絕,竟在未告知議會的情況下取消拜訪行程。過去層次較高的中國訪問團也曾經發生類似的事件而引起台灣人的公憤。顯然這就是中國人自我中心,軟土深掘的國民劣根性與本質的表現。 是否此中國四川省的訪問團成員還迷迷糊糊地錯覺處於自己的國家境內,否則豈能對一個堂堂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做出這種違反常理,不守分際的要求。何況該訪問國是屬於教育界的團體,為何最起碼的「作客之道」也不懂,豈不會「誤人子弟」,你們中國人不會憂心嗎? 基於維護國家尊嚴及國格,政府對這種來訪者,無論個人或團體應該立刻要求其離境。 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於十七日在北京參加「前沿科學國際研討會」。李院長強調這次赴北京純屬開會,不會當兩岸(兩國)調人,惟據說他並未排除「看一些老朋友」。又據媒體報導前日鬧得滿城風雨的主角林毅夫表示如果有機會,很想拜會李遠哲,討論兩岸(兩國)經濟等問題。 筆者不知道林毅夫是否為李遠哲院長所謂的「老朋友」,若是的話盼望不要看他,相信李院長老朋友多得是。何況以李院長的學術地位要看更有權威的經濟學家應不是問題,未必去看投敵叛國的林毅夫。 電視畫面裡的林毅夫 政府終於以政策決定林毅夫放行,法律風險自負責任。六月三日,國防部長湯曜明則嚴詞痛斥林毅夫投敵叛國。林因畏罪由其妻子陳雲英代表他返台為其父親奔喪。 本來「林毅夫事件」(以下簡稱林事件)明明是涉及軍法前線投敵叛國罪嫌的單純事件,卻因政府最初處理不得要領、不夠嚴謹,讓統派政客及媒體有機可乘大肆渲染、撻伐政府的失態,並唯恐天下不亂地挑起族群對立,使「林事件」複雜化。 國際人權公約B公約第二條第二項(遷移、居住出國歸國的自由)規定「所有的人都能夠自由離開任何國家(包含本國)」。第四項規定「任何人都不能被恣意剝奪返回本國的權利」。若撇開林毅夫的叛國罪嫌不談,依其在電視畫面的言行可知他具有大中國思想,並且明確認同中國,我們應予以尊重,因為這是國際法上承認的權利。 昨天(四日)晚上無意中看到電視映出林毅夫隔海遙祭亡父而跪地掩面痛哭的畫面,孝順固然是美德,惟自古忠孝難兩全,何況他冒著性命的危險,游泳渡海過中國投敵,難道沒有與親人生離死別的覺悟與決心?為何如此傷心欲絕掩面痛哭,實令筆者不解。 這種電視畫面不禁令筆者憶起往事。一九六三年四月,筆者赴日留學,因認同台灣,且為忠實自己的思想與理念,加上知識份子的使命感,於同年十二月毅然加入台灣青年會(台灣獨立聯盟前身)從事獨立運動。一九六七年六月上旬忽然收到國民黨政權駐日大使館寄給筆者的一封信,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封信,一看信封的筆跡立刻知道是家兄寫來的,是一封開封的信件,內容大概是︰父親於六月一日去逝,預定於六月十五日舉辦葬式,延長葬式的時間無非是等你趕回台灣送葬以盡孝子之道。如果你身邊籌不到旅費,政府對我們很好,你可以向大使館暫借,返台才還就可以,趕快辦理手續回來勿誤為要,顯然是被特務脅迫下寫的。 大使館的信函是寄到台獨聯盟辦公室,剛好宋重陽也是在辦公室,他好奇的問為何大使館給你信幹麼?筆者告訴他信函的內容後,毫不動聲色地默哀。家母也於一九八五年八月七日離開人間,同樣不能看到最後一面。 筆者並非自畫自讚自以為了不起。當時公開活動的戰友幾乎都有同樣的遭遇,黃昭堂、金美齡、羅福全等何嘗不是如此。當筆者獲知黃昭堂的令堂仙逝的消息時,帶了一束百合花到他位於方南町簡陋的住家,向擺在桌上的小小令堂遺像禮拜後,相互以默默的眼神相對面地坐著,筆者尋找不出安慰他的話,只看著他在沉思。
2002-07-13

海外看阿扁 關懷又期待

確立總統制 制定新憲法 黃文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中央委員 陳水扁總統就任兩年了,因為是台灣有史以來首次的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因此關心台灣、熱愛鄉土的阿扁支持者大都寄予很大的期待。 因為是弱勢政權,加上外面又有美國的壓力和中國的威嚇,因而兩年來八掌溪、核四、罷免總統等等事件,鬧得風風雨雨,再加上經濟的衰退,導致失業率節節攀升。對新政權有人同情、有人失望,我只是痛心,並沒有像其他過去熱烈支持阿扁的「死忠」朋友那樣走上極端,發誓以後「不問世事」。 陳水扁政府雖然標榜「全民政府」,依然掩飾不了弱勢也是事實。執政欠缺老謀深算,一切不能如願也值得同情。可是令人失望又不敢茍同的,有不少是來自總統的本身立場、觀念、戰略、作為等問題,令人無法作壁上觀。 以下是我在海外綜合這兩年來,從關心又熱愛台灣的關懷者中所得來的對陳水扁總統的建言。 一、最初聽到陳總統目前要以經濟、文化,將來要以政治與中國「統合」作為治國的目標,實在令人非常震驚。不管總統用任何意涵來解剖「統合」一詞,台灣和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完全不同,近代文化更加迥異。雖然不能強求陳總統一定要繼承李前總統所倡言的「創造出有別於中國的台灣新文化」;當然更不必呼應中共最近幾屆黨大會所決議的「創造社會主義新文明」。但至少必須認識現在和中國的經濟、文化的統合毫無建設性,以及未來與中國政治的統合作為治國目標也是死路一條。 二、為了維護台灣主權獨立,陳水扁政權一直抗拒中國的「一中原則」,僅此點即值得加以讚揚。但是綜觀兩年來陳水扁政府一直懾於內外的壓力,在政經方面頻頻向中國過分讓步,甚至向中國接近,並以打「中國牌」來引誘美國保衛台灣的戰略是玩火的行徑,萬望不要走火入魔。 三、民進黨及扁友會的人,大都過分自吹自擂阿扁的當選與立法院改選的勝利,是「新中間路線」的勝利。現在台灣只有統獨的對立,既無左右的對立,也未見左右在台灣形成任何的社會力,何來此不倫不類、不知所云的「新中間路線」。當然,也看不出阿扁有任何神通能夠「超越統獨」。至少,兩年來風雨飄搖的新政府,早已證明「新中間路線」是此路不通;又如何談超越政黨以及實現全民政府。何不表明放棄「新中間路線」,培育台灣意識,才能確保主權獨立,也是阿扁夢寐以求的兩年後勝選之道。 四、美日同盟至少可以確保今後亞洲卅年以上的安定,這是當今美日軍政界的共識。最近常常和台灣政經界人士談及台灣新世紀的安保問題,也得到了強化美、日、台三國的安保,至少可以阻止中華帝國的向外擴張,確保亞洲五年以上安全的共識。在當今美國世界戰略的重編以及日語世代健在的時刻,希望能早日在水面下建立美、日、台的安全保障管道,是執政者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 五、民進黨為了修改「台獨黨綱」,不斷地強調台獨是「票房毒藥」,又標榜以民意為黨意。陳水扁總統更強調以民意為治國之道,甚至有意讓「民意」來領導總統。既然如此順從民意,當然就應該表現在支持、推動「公投法」,或運用「創制、複決」兩權,以牽制立法院的坐大。核四問題就是敗在未能善用公投法。對付中國蠻橫不講理的「一中原則」,到頭來也只有祭出「公投法」。 六、時代倒錯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正是當今台灣政體曖昧、政局混亂的最大根源。訴諸民意、腳踏實地、制定適時適地的新憲法,確立總統制才是國家安全之道。 七、阿扁在選前主張超越統獨。國家安全為先,卻又講話不算話。法治國家裡,連公司洩密都難逃法律制裁。何況國家安全的洩密,大大傷害國家安全。本來國家機密與新聞自由是兩回事;可是陳總統卻將國安局洩密與新聞自由等同為魚與熊掌兩者擇一的問題。並引用名言,寧願犧牲國家安全而討好處心積慮一意賣國又設下陷阱的媒體,來維護莫名其妙的言論自由。不但食言,又以一國總統之尊,將國家安全看扁。 八、陳總統最近到處喊拚經濟,口號震天,連八吋晶圓也要拚到中國去。迦太基拚經濟,拚到成為羅馬帝國的香餌;威尼斯拚經濟,拚到成為義大利的海上博物館;香港人拚經濟,拚到的頂多是「一國兩制」。台灣早在一九三○年代就已經進入產業社會,經濟基礎並不亞於OECD加盟國家,台灣人天天喊拚經濟,而不拚文化,將來台灣會變成什麼? 九、台灣的教育與媒體,完全掌握在「新台灣人」的手裡,台灣人可說「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半世紀以來,教育與媒體可說是「新台灣人」的聖域,不但李前總統時代針插不進、水灌不入;陳總統時代更不用說,反而成為媒體的「寵兒」而不得不處處討好媒體。一談起輝、扁兩位總統,必定被對方大喝一聲「完全不能比」。可是,我的看法不盡相同。阿扁唯一能「超越統獨」、「超越李前總統」之處,只有掌握教育與媒體。 十、海外扁友會的翻雲覆雨是我滯日近四十年來難得目睹的怪現象。扁友會會長一選出就大批同鄉會會長,又鬧內部分裂,黑函滿天飛,甚至飛入總統府。扁友會會長小題大作,終於告上日本法院,搞得烏煙瘴氣、滿城風雨,演變成在日台灣人長期、無謂的資源消耗戰。本來扁友會是扁迷俱樂部,招兵買馬,集結江湖勢力,支持扁、投扁是正確的努力方向。可是海外扁友會龍蛇雜處,專搞「鬥批改」,早已和原宗旨背道而馳。阿扁本尊若無法抑止扁友會的脫軌狂奔,將來可能成為心腹大患,亦將使海外台灣人蒙羞。 適逢新政府成立兩周年,台灣目前內有隱憂,外有敵犯,主權之獨立又未完全得到國際的承認,所以謀國、治國、建國之道,實異於現存世界各國。如何確立台灣的安定與安全,是今後全國上下最大的歷史課題。以上淺見,呈獻國人面前,與國人共勉,並用以祝賀陳總統就任兩周年之賀禮。
2002-07-13

由世足賽看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

李勝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祕書長 今年六月世界足球賽在日韓兩國舉行,每場比賽都成了世界大事,兩支球隊的比賽,似乎代表兩國國力的較勁。尤以英國與阿根延對抗時,被比喻成福克蘭島的另一場英阿戰爭。得勝的球隊球員可成為民族英雄,失敗的則有如國家罪人。連觀眾也揮舞其本國國旗來為其球隊吶喊加油,充分凸顯出國家榮辱的意識,為這場四年一次的世界體育大事增加了不少緊張刺激的氣氛。尤以主辦的韓國隊首次進入四強,包括其金大中總統,舉國歡騰不已,韓國太極圖的國旗到處揮舞飛揚,全世界的電視觀眾都清楚知道這是首都在漢城的「南韓」而非首都平壤的「北韓」國家。 此次,中國球隊連連敗北,但也總算為能參加世足賽的三十二國球隊之一,他們仍覺得雖敗猶榮。他們是代表中國,因此無庸置疑,中國人民自然全力支持他們的球隊。但是,台灣的觀眾就有極端不同的反應,主要原因出在對國家認同觀念的差異。主張統一中國者,極希望中國隊贏球,為「中國人」爭光,而自己也自認是中國人為榮;主張台灣獨立者,見到中國隊輸球就大爽。如果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這些國家認同的分歧問題就不會產生。但是世界性的體育運動包括奧林匹克世運都不能與政治分離,尤其國家隊代表特定的獨立國,自然用各自的國號、國旗、國歌,其國家認同絕對清楚確定。只有台灣參加奧運會,用的名字是「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拿的是類似奧運標幟的隊旗,奏的是「升旗歌」,完全沒有代表國家的名義或象徵。如果有朝一日台灣能參加世足賽,不知如何教世人分別出「Chinese Taipei」是獨立的台灣國家,還是中國的台北?反而,被誤認為後者的成份較大,因為完全看不到Taiwan台灣的字眼。 因此,連台灣國內的人民在世足賽看到中國球隊時,也發生了國家認同的問題,有的將中國隊的輸嬴,當作自己國家的榮辱,卻沒想到自己到底是那一國的人?有沒有中國國民的身份?尤其是要問問國民黨主席連戰:他說的百分之百中國人,到底是指他自己的血統、種族?還是指他的國籍?他是在美國對只承認中國的美國人講的話,如果他在公開演講中向外國人講他家自己的血統種族來源?其作用目的何在?難道不會使人覺得突兀費解,甚至荒謬可笑?如果他說中國人是指「中華民國人」?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則這兩種「中國人」如何區分?那他應該說:「I am people of Republic of China, but not peopl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縱使如此,更會是使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不知所云,連當過副總統的連主席都有此國家認同的混亂,無論他到底是疏失或故意,難怪台灣人民有的將「中國」視為自己的國家,做了假中國人而不自知,卻不願認同自己應該是台灣人,只有台灣才是自己的國家。 從一場與台灣無關的世界足球賽,都會凸顯出台灣的國家認定問題,可見,台灣國家正名是何等重要。國民黨統治台灣就開始製造出此國家認同問題,從以中國正統自居,至以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詭辯,使台灣逃脫不出一個中國迷思,而迄未能建立台灣的獨立自主國格。尤以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將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早已名存實亡,不為國際所承認。國民黨矇騙台灣人,尚死鴨子硬嘴皮以「中國」或「中國人」,自欺欺人,又以反對台灣獨立為藉口,不准用「台灣」為國家正名。連在護照上要加印「Taiwan Passport」也反對,而外交部的中國意識官僚偷機取巧要改以「issued in Taiwan」欺騙新政府,更落入為「中國一部份」的陷阱。則以後也可由中國以「issued in Peking」發給台灣人民護照,中國不必費吹灰之力,就能輕而易舉將台灣併吞為中國的一省。 所以,台灣正名是關係台灣前途及命運的國家大事,如果「中華民國」的冒牌中國國號存在一日,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就繼續存在。反而,將「中華民國」正名為「台灣共和國」,英文以「Republic of Taiwan」(加上Republic共和國始能與台灣僅被認為地區分別),名正言順成為世界所共知的獨立國家,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就迎刃而解。那時候參加世足賽無論是會外或會內賽,用「台灣」為隊名,就是代表台灣的國家隊,與中國隊相遇時,更能分清是兩個國家的國際級比賽,而非以中國地區隊對中國國家隊的「國內」賽,台灣人就再也沒有國家認同的問題。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