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文章及刊物
  3. 時事觀點

時事觀點


1999-05-10

從江澤民訪日到小澤一郎訪中──日中外交的分水嶺

林建良◎在日台灣同鄉會會長 挾著讓柯林頓在上海說出「對台新三不」的餘威,江澤民一行大剌剌地於去年十一月踏上日本。原本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國家元首之身份訪問日本,其歷史意義不言可諭,然而以洪水災害為藉口而實則為事前折衝無法達成共識而延期為這次訪日中,無可置疑地中日雙方都已有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知道這次訪問不可能太多的外交成果。即或如此,江澤民傲慢近乎粗暴無禮的用辭及完全無視於外交禮儀的態度仍然讓日本人看傻了眼。不管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迎賓館」的正式晚宴中,或隔日日本天皇招待的皇宮中的正式國宴中,江澤民都以教訓的口吻滔滔不絕地告訴日本要有所謂「正確的歷史認識」及執拗地要求日本為過去的侵略道歉,並要求日本在「對台新三不」上文書化。 的確,過去日本的對中外交充滿著「西瓜偎大邊」的事大主義。這種氣氛除了充斥在日本的外務省內,日本的傳播媒體也多有此傾向。這種對中國有「贖罪意識」而產生的所謂「上下座外交」支配了日本的對中外交將近三十年。然而此次江澤民的態度使日本不論政界、官界、學界或媒體都不禁懷疑,日本到底要道歉到什麼時候?中國一方面口口聲聲要中日友誼,一方面厲聲教訓,另外卻又厚顏地向日本伸手要錢的一邊倒外交到底要持續到何時才能有真正的友誼產生?日本的各大報包括立場較親中國的《朝日新聞》都在社論上表明此次江澤民訪日是個失敗的訪問,《產經新聞》更表示此次的江澤民訪日正是日本對中國的所謂「謝罪外交」寫下終止符的時機。 事隔三個月,於今年二月底,日本聯合內閣執政黨的由黨黨首小澤一郎訪問了北京。如所周知,小澤一郎是主張此次「日美安保條約」中的「防衛指針」修正案中所提到的「日本週邊事態」的週邊應有地理概念,亦即要將台灣包括在內的政治人物。於去年江澤民訪日後,小澤一郎也於十二月八日於江澤民曾發表過演講的早稻田大學內做了一場演講,演講中提及中國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到目前為止是一種近乎「金錢外交」的外交關係,中國大聲恐嚇,日本急忙給錢。而這樣的外交關係也許在日本停止給錢時,中國也就情斷義絕了。如此敢言的政治人物當然中國不可能太歡迎,果然他到了中國見不到要見的江澤民,中國只派出排名第六位的政治局常務委員尉健行與小澤一郎會談。會談中彼此不僅沒有交集,而且還以近乎對罵的方式相互指責對方干內政。小澤在北京只停留十八個小時即返回日本。 如在以往,這樣的方問成果只有被日本的媒體拿當肉砧而已。然而在三月八日日本《經濟新聞》的一篇專欄中卻指出,能對中國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再像過去日本政客對中國唯唯諾諾的態度,正是日本所需要的對中國交往的態度。從這個觀點來看,小澤一郎訪中的意義不可說不大。 其實,日本對中國外交的風向轉變在江澤民訪日之前即可略見端倪。這除了因中國在事前交涉中所表現出來的傲慢態度之外(讀者也許看看汪道涵訪台之前的中方交涉態度即可略為想像),包括李登輝總統本人在內的台灣對日外交戰,不管是官方或民間的努力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江澤民訪日當天的十一月二十五日,日本小淵總理在七點迎賓館的晚宴之前,於東京芝公園參加一位在日本政界極具影響力的長老級人物的慶生宴。筆者也在應邀之列,正好有機會與小淵總理及當日壽星做簡單交談,他們那時即提起此次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絕不會讓步,請我放心。而這位日本政界長老級的壽星於去年七月即曾訪台,與台灣高層交換了不少意見,包括江澤民訪日一事。 由此可見,目前的時機正是日本對中外交方向的轉捩點,日本不管民間或政府,正在逐漸地以正常的眼光來看中國與台灣。二月二十四日出版的日本國際情報誌SAPIO中,日本著名的作家落合信彥更提出以日本、台灣為主軸的經濟及安全保障同盟的提案,這種聲音至少在去年以前的日本幾乎是難以想像的。對台灣而言,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重要國家,而對日外交無法只由政府或只由民間來推動,此刻正是我們整合所有力量讓日本正視台灣及台灣人民的聲音的時候。
1999-05-09

台灣有沒有明天?──「公投絕食」抗議的省思

陳少廷◎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公投絕食」抗議行動,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宣布結束。參與此項活動的有德高望重的李鎮源院士、高俊明牧師等人,他們不惜犧牲生命以自殘身體的方式,希望能喚起當權者的良知,爭取台灣人的自決權。對於這些人格者莊嚴的抗議,社會的回響出奇的冷淡,令人不禁懷疑,台灣人的心是否已麻痺?如果台灣人對於正義的呼喚無動於衷,則台灣有沒有明天? 此次訴求的主要對象是李登輝總統。發起此項行動的立委蔡同榮在事先曾兩度致函總統,請求晉見溝通公投立法事宜,但均被回拒。據報導,李總統已指示章孝嚴,「公投絕不可行」。我們在電視上目睹李總統走出中常會,滿面笑容向記者打招呼,當被詢及對「公投絕食」看法時,即立刻變臉、轉身離去,權力的傲慢,莫甚於此! 同樣令人失望的是二位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說立委選舉既已輸了,民進黨推動公投立法便不具正當性。那麼民進黨兩度提名施君角逐立法院正副院長有否正當性?施君還大言不慚的說,如果他們能撐過三十天,他就去接棒,並稱絕食要達成目的,否則就應絕食至死。施君的言論,對其有救命之恩的高俊明牧師是不敬。台灣曼德拉的道德涵養,令人不敢恭維。 許信良說,國際新秩序不允許台灣公投,公投將給台灣帶來災難。但我們要指出,公投是現代國際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秩序是不允許以武力解決爭端,台海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而公投就是最和平的方式。許信良與國民黨、新黨一樣,都把公投視同台獨,而台獨將引起中國的武力犯台。這種以「不要觸怒中國」為台灣安全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徹底的失敗主義、投降主義,不值一駁。 國民黨籍立委游月霞與羅明才,在國會殿堂公然誣衊絕食者之中有人「偷吃」,這是嚴重的侮辱。台灣國會有此等「人才」,使國會蒙羞。 令人憤慨的是,蔣家豢養的御用學者,他們佔據強勢媒體,對「公投救台灣」極盡冷嘲熱設之能事,譏稱為義和團,不知量力。他們以中國武力之強大不可能讓公投台獨得逞為由,恫嚇台灣人說搞台獨等於自殺。我們一直覺得,台灣不會亡於中國的正力,而將被內奸所出賣,這才是台灣真正危機之所在。 在媒體方面,除了蔡同榮任董事長的民視與民眾日報外,對「公投絕食」新聞均淡化處理,以致社會輿論的反應相當冷淡。一家新聞周刊就坦白指出,「公投絕食」的熱度,竟比不過中國影星「小燕子」遊台灣的新聞。 台灣教授協會為聲援「公投絕食」,在首日即發起「公投救台灣」的示威遊行,但參與的群眾比原先的預估相差甚大。雖然與絕食者之中也有民進黨的公職人員,但卻未見民進黨參加遊行。有位民進黨的新進公職,在去年參選時猛打政治受難者的旗幟,他表示將動員支持者參加,但當他獲悉遊行隊伍將前往李總統官邸抗議,就表示不參加了。李登輝是「公投絕食」的訴求對象,當然應去向他抗議,難道要去慈湖向蔣介石抗議嗎? 值得注意的是,南部民眾對「公投絕食」的反應較北部熱烈,顯示南台灣的台灣意識高於北部。絕食現場冷冷清清,究竟社會大眾是冷靜還是冷漠,值得探究。直至最後兩天,由各大學社團組成的「台灣青年公投救國團」的加入,才引起社會各界普遍的重視。 絕食活動雖已結束,但爭取台灣人自決權的公投運動並未停止,而且應該加強推動。我們堅信「公投救台灣」的訴求是正確的,因為經由公投,對內可以依民主程序終結虛擬的中華民國體制,建立台灣新國家體制,使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主權獨立國家;對外可以向國際宣示,台灣人民選擇有尊嚴的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不願與中國統一。李總統曾說「唯有台灣人民才能決定台灣之命運」,這是「主權在民」的具體表現。我們希望李總統要言行一致,確實做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讓公投早日入憲立法,以確保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天祐台灣!
1999-01-09

三合一選舉與統獨問題

十二月五日的三合一選舉,國民黨推翻十年來民進黨逐漸增強的趨勢,獲了大勝。不但奪回台北市府,立法院總席次擴增至123席(54.5%),將再主導立院運作。市議員方面國民黨席次於台北佔44%,高雄市57%。相反地,民進黨的敗績超過最壞的估計。於立委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自36%降至29.6%。 不過國民黨不該驕傲自滿,民進黨也不必垂頭喪氣。這次選舉不但吸引外國媒體的關注,也有美國學者到台灣親身體驗。在此介紹三位美國教授(Deborah A Brown, James A. Robinson, Eric P. Moon)的觀察,以資參考。他們列舉幾項國民黨不能洋洋自得的因素。 1.謝長廷在高雄市的險勝,表示在大陸人影響力較弱的南部,國民黨仍然難佔優勢。事實上,港都四周的縣市都由民進黨執政。 2.國民黨能增加立院席次,主要原因是總席次自164席增加至255席。資源豐富的國民黨,自然能提名較多數的候選人。將來國民黨,不能再佔此便宜。 3.面對精省後政治舞台消失的末代71位省議員,共有57位投入區域立委選戰,結果44位省議員當選。這些新立委痛恨精省而失去施捨權,當選又只靠自身培養的省黨部。將來可能抗拒國民黨黨規。 4.新黨雖然泡沫化,黨員大量投票給馬英九,以致陳水扁落選。幫助馬英九當選的新黨將要求國民黨的報酬。有些新黨黨員可回歸國民黨,在國民黨內主張統一路線。國民黨如與不受歡迎的急統見解妥協,將招致黨內的衝突、分裂。 三位美國教授又說,民進黨的選績並非慘敗。在台北市議會,民進黨的席次自30%增加至37%。因民進黨分裂又未能與獨派合作,民進黨於立院選舉的得票率降低。如果民進黨及新國家連線、建國黨的票數加起來,反對勢力的得票率與1995年相同。國民黨的得票率也從1995年的49.9%降到今年的46.4%,這表示國民黨的人望也沒有提高。 關於選舉結果對於台、中關係的影響,美國諸教授指出台灣民主制度的發展已經落實,台灣人民越來越不願意與專制的中國統一,只要維持現狀,也就是事實上繼續獨立於中國之外,任何人若想當選政府要職,必須與台灣的多數人民認同,採納台灣第一的政見。連戰不符眾望、陳水扁深得民心,民進黨於公元2000年的總統大選獲勝的機會仍在。 恰好碰到國會罷免聽證會,美國報紙關於台灣選舉的報導、評論並不多。最多次被提起的有兩點:即台灣民主與中國專制的對照,以及台灣人民拒受統一。台灣民主政制的成長有助增強美國國會及一般人民對於台灣的支持。十一月江澤民訪日之時,向日本政府施壓,企圖打擊台灣的立場而不得逞。緊接著中國外交的挫敗,三合一選舉可說是台灣外交的再一次勝利。 這次競選,統獨之爭只是一股暗流。國家定位及國家前途均沒有充分的討論。中國正在致力於軍隊現代化,根據大多數戰略專家的估算大約在七、八年之後,解放軍就有軍力大舉攻擊並佔領台灣。在此急迫情況之下,台灣人民若欲維持現狀,必須改變一向的心態,及時明確表達台灣獨立的意願。否則一旦開戰,美日等友邦都無法協助台灣防衛國土,國民黨政府自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政府的終極目標是中、台合併,因此中國犯台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外國無權干涉。倫敦的經濟時報〈Financial Times〉於十二月七日的社論明言,除非中國或台灣調整基本政策,戰爭的危險將與日俱增。依我之見,中國攻台是必然之勢,維持現狀是一條難走的路。台灣必須擊敗人民解放軍,才能保衛民主及國土。要打贏中國,台灣的人民、政府須要全國一心,儘早完成一些措施。 ─制憲以澄清國家定位及領土範圍 ─加強國防力量,提高軍民士氣 ─捉拿中共第五縱隊,驅逐出境 ─讓人民了解台灣的處境,鞏固保台意志 ─爭取國際友邦的支持 民進黨應該以台灣的存亡為重,不再執迷於選舉的勝敗。做應該做的事,令台灣人民有機會基於正確的知識而選擇國家的前途。如果大多數的人民缺乏勇氣,而決定投降,至少民進黨將國家及人民的利益為優先,履行了政黨正當的功能,問心無愧。如果台灣人民拒絕專制、選擇獨立,民進黨可望突破40%得票率的界限,而堂皇地贏得執政權。 公元2000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必須贏。但望所有擁護自由的人士,能夠凝集政治智慧,尋出可令人民信服的理念,以團結的力量,打敗國、新兩黨的統派勢力。雖如此,台灣的前途,才能有輝煌的曙光。 附註:美國三教授的見解取自賓州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出版的簡報。
1998-10-09

請宋楚瑜向西鄉隆盛看齊──對末代省長的建言

連根藤◎台獨聯盟日本本部中央委員 九月初一回台一禮拜,看到行政院的所謂「精省」作業,只因宋楚瑜省長以省府員工利益為名反對精簡省政作業,造成長期化的對立。筆者寫此文章,旨在希望宋省長在緊要關頭,能向鄰國日本的民族英雄西鄉隆盛學習,以成全政府的改革。 ■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 台灣的「精省」或廢省改制,與明治政府在一八七一年所實行的「廢藩置縣」非常類似。所謂藩,即軍閥也,其管轄下有數十萬或數百萬武士和庶民,形成一個準國家。蔣介石年青時曾領導北伐軍閥,強化中央,可能是學習明治維新的改革而來。 薩摩藩和長州藩在聯合打到幕府,建立明治政府以後,武士無所事事,有的飲酒滋事,在江戶(東京)造成緊張。有鑑於此,西鄉建議「征韓」以減少過剩的軍事力而被改革派所反對。不但如此,明治政府採取「廢藩置縣」政策,將藩制解體,將其廢藩置縣。這樣一來,作為藩主私兵的武士面臨失業而流浪街頭的悲運,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此之謂也。西鄉部下的武士非常不滿中央政府的作法,有意推翻中央政府。西鄉見狀,把氣憤的武士帶回鹿兒島,以減輕江戶的緊張局面,在此可看出西鄉要成全大局的心胸。 遠離江戶以後,西鄉部下的武士和學生的不滿與日俱增,終於在一八七七年發起抗中央政府的「西南戰爭」。站在西鄉的立場,他挾在部下與中央政府之間;他最同情部下的不滿,只有參與部下的造反。他並非反對改革,更不希望日本內戰,終於被中央軍打敗,在城山切腹自殺,成全明治維新的大改革,享年五十一歲。今日西鄉的銅像高高聳位於東京的上野公園,日本人對這位能成全改革而陪部下同歸於盡的犧牲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司馬遷曾曰:「非死者難,處死者難」、「慷慨犧牲易,從容就義難」,倒幕英雄的西鄉陪部下犧牲以成全改革,從容切腹就義,難也。他成為明治維新史的「第一武將」。 ■對宋省長的建言 由此可知,改革必須有一部份人犧牲,宋省長為省府員工爭取權益理所當然,但是改革應優先於某些人的權益。省府員工和宋省長之損失不會大於日本幕府末期的武士和西鄉吧,希望知進退,自求自處之道。 國府統治台灣類似江戶幕府統治日本,前者需要「還政於民」;後者需要「大政奉還」。如果沒有美國的貝利提督以船堅砲利的黑船迫幕府開港貿易,日本人不會有危機感而掀起「倒幕」和維新。同樣,如果沒有國際孤立和中國的文攻武嚇,台灣不會有民主化和廢省的改革要求。改革是時代迫出來的。 蔣介石武裝集團占領台灣以後,在台灣建立省制,強制將非中國領土的「台灣省」併入中國的一省。一九七一年,聯合國決議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以後,不屬於中華民國領土的台灣,當然應該廢省以後脫出中華民國之行省;以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繼承中華民國時,賠了台灣,此即「廢省」讓台灣回歸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台灣的原點,以避免台灣被捲入「國共總結算」時的犧牲品之道理也。 對台灣住民而言,「台灣省政府」、「台灣總督府」都是外來統治機構的象徵,必須在台灣住民獲得自由以後廢除。後者已經消失;前者正在廢省或精簡省政之下使之成為歷史名詞,這一點,宋省長應該理解和提出共赴「國難」的心胸。廢省固然是去除疊床架屋的國家資源的浪費,但是政治問題和族群感情的問題也存在,宋省長應能理解台灣人的情,您應向省府員工曉以大義,化解精省阻力,讓政府改革和做適當的權益補償。
1998-07-09

李天福投書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6/19/1998

Don’t Kowtow Regarding “China Has Made an Effort and Now Wants Its Reward” (Opinion, June 10) by David Sham-baugh: While Mr. Shambaugh’s list of good deeds by China is accurate, what he leaves unsaid may be more significant. Also, to make his suggested concessions to China would be to invite consequences harmful to U.S. national […]
1998-07-09

給柯林頓先生的一封信

【華府消息】針對柯林頓總統在北大演講,回答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問題,台灣國際關係中心蔡武雄於6月29日向白宮柯林頓總統辦公室提出嚴重抗議,指出柯林頓總統的失言。 蔡武雄指出美國的中國政策一向只堅持台灣問題應該「和平解決」,這個解決方案絕不是「和平統一」而已,尚且包括民主和台灣的自決。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和平解決」,不是「和平統一」。 蔡武雄在六月十八日已寫信敦促柯林頓總統拒絕中國「三不政策」的無理要求,並且不可出賣台灣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同時希望美國政府本持人權、民主和自決原則尊重台灣人民的權益。當天在華府近千人由國會遊行抗議到白宮之後,蔡武雄與白宮交涉並與其他旅美台灣人社團代表向白宮呈遞二千多封請願的信。 北大演講柯林頓總統的失言令許多關心的台灣人紛紛向白宮抱怨抗議。蔡武雄主任呼籲同鄉多多寫信向美國政府表達台灣人自決的心聲。 Dear Mr. President, I am writing to communicate our extreme displeasure and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speech that you gave at Beijing University on June 29, 1998. In a response to a question, you said that “United States policy is not an obstacle to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and Taiwan.” I […]
1998-07-09

給李登輝先生的一封信

北美洲台灣人社團聯署 李登輝先生: 近日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中國期間親自發佈了新『三不』美國對台灣及中國關係政策。他表示:不支持一台、一中,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進入須具國家資格的國際組織。在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國之前,美國國會亦通過第270號決議案,案中雖陳請柯林頓總統勸阻中國對台用武,卻也有史以來第一次美國國會以無異議全體一致敦促柯林頓總統必須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如此,不僅美國行政當局,連一向支持台灣的美國國會也清楚地同意『一個中國』政策,意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些美國對台灣政策的遽變是台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巨大退步。台灣已是處於外交危禨狀態,若不積極挽回,台灣生存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將來實是危機重重。 李登輝先生,您也知道我們旅居北美的台灣人一向致力於台灣的草根外交以求確保台灣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尤其注重對美國行政當局及美國國會的遊說。我們並且儘力運動台灣進入如聯合國或國際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提昇台灣國格,發展國際生存空間。但我們一再遭受挫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也實行『一個中國』政策,並自己矮化台灣,堅持以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廢棄的『中華民國』之名要求『重返』國際組織。 李登輝先生,要脫出當今台灣的外交危禨狀態,必須由台灣國內做起。我們旅居北美的台灣人一致要求您即時放棄『一個中國』政策、廢除『國統綱領』並進行制定台灣新憲法。我們一致要求您本身及您所領導的黨政上下公僕,尤其是外交部官員即日起停用『中華民國』一詞而以『台灣』取代之。我們也一致要求台灣政府以『台灣』名義,即是以一個新國家資格申請進入國際組織。 如此,朝野上下,國內國外以新國格來為台灣前途奮鬥,以達成建立台灣共和國的目標。 謹此要求 並 敬祝安康! 聯署團體/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世界台灣同鄉會全美台灣同鄉會◆台灣國關中心◆北美台灣人權協會◆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北美洲台灣婦女會◆台灣學生社◆台灣加入聯合國行動委員會◆民進黨美東黨部◆王康陸博士紀念基金會◆陳文成教授紀念基金會◆制憲運動海外聯盟◆紐約台灣人進出口公會
1998-07-09

國際社會應嚴防中國破壞亞洲安定

李應元◎立法委員 近來愈演愈烈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核武競賽,對亞洲地區的穩定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日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譴責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卻忽略了整個核武競賽的原因與中國這個背後藏鏡人。希望這只是各國一時不察而已,不是再一次的對中國姑息。 追根究底此次南亞核武危機的遠因在於中國入侵西藏,並在西藏駐紮重兵,造成中國與印度的衝突與緊張關係。雖然在中印衝突中,中國佔優勢,然而中國始終見不得別人好,忌怕印度強大起來。接著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軍事衝突,使得中國認為扶植巴基斯坦是牽制印度的最佳辦法。因此中國不但售予巴基斯坦戰機等傳統武器,還扶植該國發展飛彈與核武。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在進行核子試爆時表示:在中國威脅下,印度不得不發展核武來因應中國的威脅,確保印度的安全。在此情形下,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核武競賽愈演愈烈,亞洲地區的安定發生嚴重動搖。 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擴散。根據這一立場,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核子試爆深感遺憾。此外中國對南亞出現的核軍備競賽局勢深感憂與不安;並鄭重呼籲南亞有關國家立即放棄核武器發展計畫,避免局勢繼續惡化。中國發言人以上的表示,實在令人無法苟同。我們要質疑:為什麼印度核子試爆時中國馬上嚴詞譴責,而巴基斯坦核子試爆時中國卻以遺憾替代譴責?由此可知中國在此事件後的發言是貓哭耗子。現在各國嚴厲譴責印巴兩國的核子試爆,瑞典表示立即終止對巴基斯坦的軍售;日本表示對巴基斯坦的核爆深表遺憾,並考慮凍結經濟援助作為制裁;美國表示將給巴基斯坦與印度相同的制裁;加拿大表示暫時終止兩國外交關係。此外英國、俄羅斯、德國、南非、北約秘書長等,也都公開反對這場核子試爆;然而大家有意或無意的都忘了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忘了是誰挑起核武競賽?是誰提供核彈關鍵技術與組件給巴基斯坦。過去美國多次警告中國不能讓核子擴散,否則要給予經濟制裁,現在核彈爆炸了,美國不應因為柯江會談,而刻意忽略中國這個麻煩製造者。 我國應趁此次機會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亞洲各地興風作浪,並成為各國潛在威脅的事實。因此台灣是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受害者,國際社會印象深刻,因此對台灣的意見應會給予重視。也因此台灣有責任呼籲國際社會發揮正義的力量,不應再姑息中國,並要求中國遵守國際秩序,以確保亞安定。過去因為姑息中國入侵西藏,造成中印等國的緊張關係;漠視中國協助巴基斯坦發展核武,造成今日南亞的核武競賽;如此下去難保北韓、伊朗不會在近期內「擁核自重」!屆時各國將更頭痛。
1998-07-09

從柯江會談看國民黨的誤台政策

黃爾璇◎立法委員 這次美國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國,自有其本身的國際戰略考慮,但是,台灣方面,無論官方或人民卻為了美國是否會在中國強求下簽署新三不政策,感到緊張和關切。其實,所謂「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新三不政策,在過去三個公報和一九九四年美國國務院對台政策檢討中,都已經暗含著,祇是仍保持含糊,還好另有台灣關係法,相對地間接維護台灣,以免被中國武力侵奪。所以如果美國這次真的發表所謂新三不政策,使其明確化,雖然不是我們所願意接受,但事實上也不一定代表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然而無可否認地對台灣必然會產生某種心理上的衝擊。 國內在野各政團這幾天發起「保台建國反併吞」的活動,這是擔心美國和中國把台灣當成俎上肉的做法表示強烈反彈,是很適當的民意表現。但是深切想起來,國民黨的態度才是罪魁禍首,因為以往國民黨所謂的兩岸政策,長期以來都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反對台灣獨立,對於加入聯合國,國民黨則只是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建議聯合國檢討台灣參與的可行性,無意以台灣為名義加入。追根究柢地說,新三不的始作俑者,實是國民黨。如果長期以來國民黨沒有這種錯誤政策的延伸,美國則較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台灣人民期望獨立建國的意願表示關心,而中共則更沒有理由主張對台灣的主權。職是,老百姓在擔心美國強權出賣台灣之餘,也應該回過頭來譴責國民黨的中國政策,拆下其加諸人民的緊咒筘。 柯林頓總統之訪問中國,是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導強國所必然會做的一種行動,兩國對話,各取所需,必然也有互不讓步的底線,大家毋須大驚小怪,而應該要擔心的是,國民黨政府不正常的誤台政策要拖延到甚麼時候。其實自一九八九年舊蘇聯和東歐體制崩潰後,過去的冷戰體系已轉入新的階段,大家所期望的建立世界新政序,其實還在摸索之中。美國還在摸索如何確保其一向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的地位;而中共儘管其本國國內尚處於沈重而落後的政治、社會經濟水準,卻也想要尋求在新秩序裡更有利的地位。所以最近幾年來,美中關係由明的或暗的較勁,已到必須面對面、正面處理的時候。 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亞洲比起歐洲的進展慢得很多,主要是亞洲這個共產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像舊蘇聯一樣的崩潰。它雖在經濟層面上引進某些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法,但其實一黨獨裁和社會主義霸權的作法,並沒有改變。關於台灣問題,導源於國民黨錯誤的中國政策,以及美國在五○年代因韓戰的關係,而採取壓抑台灣人獨立建國,讓蔣介石中國流亡政權得以在台灣實施長期統治,使台灣人民無端遭受拘束。加之,以後美國又為了要擺脫越戰的包袱和對抗舊蘇聯,因而採取聯中策略,放任中國強權坐大發展,使得進入後冷戰時代亞太地區的新秩序,不容易建立起來。 很顯然的,近二、三年來,中國不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擴張,已引起美日兩國的警惕。一九九六年中國在台灣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的時候,中國蠻橫地以導彈威脅台灣,更促成日本和美國加快重新界定日美安保條約,把過去以防堵蘇聯為軸心的安保體系轉為防制中國霸權發展的體制。所以,日美和東南亞各國在無形中已形成一個抵制中國擴張野心的防衛網,只是不像冷戰時期那樣明顯的表態出來而已。要看台灣前途的問題,應該是要從冷戰結束之後,台灣在亞太地區應有的角色和定位去建構他的國際地位。也就是說,要認識台灣在現在和進入二十一世紀時的戰略環境,以嶄新的思維去看待柯林頓總統訪中和柯江會談之後中美關係變化的情形,這樣才有意義。令人痛心的是,要建構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最大的絆腳石是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由於採取中華民國的國名與中國糾纏不清,以及國民黨有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政策主張,處處都可以看出流亡政府的本質,所以沒有辦法建立獨立的國格。 去年江澤民訪問美國,美國提出「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概念,雖不是像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但卻也引起國人對美國是否有調整其對中國改採親善政策的疑慮,也因此對於是否簽訂新三不政策對美國是否有調整其對中國改採親善政策的疑慮,也因此對於是否簽訂新三不政策增加了敏感度。其實我們應從冷戰後美國在歐洲重建世界新秩序的進展情形,才可以看出美國真正的新戰略。美國柯林頓政府強烈介入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之往東方擴張政策,隱然形成歐洲安全保障的新秩序。預計在一九九九年,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三國將可能被NATO迎接進去。NATO是在舊蘇聯時代與華沙公約組織對抗的組織,舊蘇聯和東歐崩潰後,形成一個安定歐洲新秩序的力量,成為美國柯林頓攻府「擴大與參與」戰略的基礎。NATO是採取一種同盟關係的擴大,其建立同盟之間促進和平的夥伴(PFP)關係,是一種創新的、協調性的安全保障新構想,想促使已參加NATO或想加盟的國家在熟悉制度後,可以相互運作、彼此認識參加國家的潛在實力,相互學習、增進了解,必要時能發揮穩定區域秩序的力量。NATO自一九九四年之後,逐漸參與波士尼亞的安定角色,成為監視該地區和平協定的主角。而NATO在九五年發表接受同盟國的基準,必須是自由民主國家、遵守法治、支持集團防衛、參加同盟國體系決策、貢獻預算並遵守基本條約和戰略,具有促進和平與進步的意義。可見在柯林頓政府推動之下,歐洲已建立一個很好的世界新秩序的模式。 美國之宣稱要與中國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可能與其在歐洲的戰略作法有相呼應的關係。最近美國表明要邀請中共參觀他們的軍事演習,主要是要培養其國際責任觀。當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歐各國戰略地理形勢及其領導者的思維模式並不一樣,對其領導者的期待確實過於天真;不過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構世界新秩序的用心,也是不可全部否定的。我們應該有自信的了解,美、日和東南亞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的國家利益和維護其國家利益所擬定的戰略原則,他們不可能眼睜睜地坐視中國的霸權擴張。在維護整個亞太安全保障體系之下,台灣必然是他們所重視的一個國家──一個長期以來中國無法行使主權和管轄權的國度,如果台灣落入中國之手,當然不利於這些國家或亞太地區的和平秩序。他們應該會了解,要建立亞太新秩序,絕對不能忽略台灣的重要性。但問題是,台灣是否敢勇敢站起來,與中國割斷藕斷絲連的關聯性。唯有自己敢先站起來,他國才有可能伸出積極的援手。 報載中國海協會已行文同意台灣海基會辜理事長的要求,擬在今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之間重新開自九三年後中斷的雙方會談,七月下旬北京中小學教育考察團也要來台灣訪問,國民黨不要以這些層次沾沾自喜,以為得計。至於政府預定七月下旬要舉行國統會,在舊體制舊思維之下,我們也不應期待其能開創新局面。現在要考慮的應該是,台灣在現在以及二十一世紀會面臨怎樣的戰略環境,真正的去了解美國對建立新秩序的方向和變數,以及在這個新秩序建立的過程中,中國可能從中取利的野心。最重要的是,台灣應該要趕快掙脫與中國的關聯,建立一個脫出內戰時代流亡政府陰影的國家,亦即接受和引導台灣人民獨立建國的意向,趕快獨立建國、自立自強,才有可能在新秩序建立過程中,被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各國所認定,然後登上國際舞台正常的角色,這樣才是確保台灣安全和亞太地區和平的最好途徑,否則,中美一有些接觸的新動作,大家便會徨徨不可終日。
1998-05-09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周邊事態法案

為落實新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內閣28日在會議中通過周邊事態法案等相關法案與協定修定案,並提交國會,該法案規定日本周邊有事時,日本支援美軍的內容及實施程序,不過因為社民黨反對此案提交國會,以及自民黨內目前有中央部會改革基本法及財革法等重要法案正待通過,周邊事態法案在本次國會會期獲得通過相當困難。 28日內閣會議通過的法案,除周邊事態法案之外,還包括救僑時得動用自衛隊艦艇的自衛隊法修正案,以及在周邊發生事態時,美軍與自衛隊後勤支援程序的美日相互提供後勤支援協定ACSA修正案;由於ACSA修正案今天在內閣會議通過,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務卿阿布萊特女士和外相小淵惠三遂簽署了這項修訂好的法案。 社民黨一再表示,周邊事態法案在憲法上的疑點甚多,執政黨應繼續協商,反對內閣會議通過此法案,但是自民黨認為「應更重視外交而非僅國內政治」,因此對於早日通過堅不讓步,法案今天是在不顧社民黨反對的情況下通過的。 新指針相關的周邊事態法案,賦予自衛隊支援美軍後方及協助搜救美軍等新任務,並且要求日本地方政府及民間企業團體援美;法案中並同意自衛隊在搜救美軍等時為自衛而得使用武器。此外,對於周邊事態之認定程序等並不需要日本國會同意,但日本自民黨內部亦有少數聲音認為有必要由國會同意,因此於自衛隊活動的程序等問題在今後朝野政黨協議及國會會議中,將再繼續展開討論。新指針相關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周邊事態法案 ─日本政府在面臨周邊事態之際,實施後方地區支援、後方地區搜救活動、船舶臨檢活動及其他必要的因 應措施。 ─有關部會互相合作。 ─首相對面臨周邊事態因應措施之基本計畫,尋求內閣會議通過。 ─防衛廳長官規定自衛隊後方支援、後方搜救行動、船舶臨檢活動之實施要項並下令實施、船舶臨檢範圍 包括「領海及周邊的公海」。 ─政府(中央)得要求、委託地方政府、民間企業合作。 ─首相向國會報告基本計畫之決定及變更。 ─在後方搜救及船舶臨檢時,為自衛得使用武器。 二、自衛隊法修正案 ─因緊急事態而撤僑的運輸工具除飛機之外,也可使用船艦及直升機。 ─為保護自衛隊隊員及僑民的生命得使用武器。 三、美日相互提供後勤支援協定(ACSA)修正案 ─不包括武器及彈藥的提供。 ─在面臨周邊事態之際,得互相提供物資及後勤,包括武器零件及燃料。 ─原限定於平時對美提供物資行動擴大至周邊事態亦適用。
1998-05-09

評析「連美制台」共謀論

第二管道及奈伊提案 今年正月美國前國防部長斐利(Perry)帶領一群國防部、國務院、以及白宮前官員,訪問北京,然後到台北。此訪問團雖自稱是非官式,但帶著濃厚的官方味道。他們出國之前,到國防部、國務院等機關,傾聽指示。臨行政府官員又祝他們「第二管道」任務有成。 斐利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警告民進黨的領袖人物,如果民進黨於公元2000年贏了執政權,切不可有刺激中國的行動。如果台灣宣佈獨立,引發中國犯台,美國將袖手旁觀。第二管道另一個任務即是促進中台對話的恢復。 三月八日,訪問團成員之一,前國防部助理卿奈伊(JosephNye,Jr.)於華盛頓郵報發表「台灣交易」一文,轟動了台北、東京以及美國的外交界,他的提案有三部份。 美國再申述「一個中國」及「不可訴諸武力」的政策。美國應該聲明如果台灣宣告獨立,美國不僅不承認亦不保衛台灣,還要極力阻止其他國家承認台灣獨立。 如果台灣堅決丟棄宣佈獨立的念頭,並且確認台灣乃中國的一部分,北京可以不反對台灣參與一些國際活動。 台北應該發誓戒除任何朝向獨立的步驟,誓約加強兩岸對話,並且鼓舞對中國更大量的投資。 ■關於第四公報的猜測 四月三十日國務卿歐布萊特(Albright)於北京記者會見,說中國已在起草中美第四公報,不過具體內容還在商議中。五月初一,日本產經新聞以「國務卿提示新的台灣公報、標題、報導此事。日本雜誌《選擇》於四月號之一文,甚至斷定柯林頓六月抵中國之時,奈伊提案將正式成為美國的政策。只因第二管道及奈伊,均明顯地偏袒中國侵台的野心,關於第四公報的猜測,更有信憑性。 去年江澤民訪美之時,國務院發言人陸賓(JamesRubin),口頭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台北最近紛紛論,柯江會後的第四公報或共同聲明,是否將所謂「新三不」(即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加入聯合國,以及限制對台軍售)形諸文字。據傳李登輝總統已向美方表達,如果「新三不」聲明實現,台灣將斷絕與中國的談判。因此國務院承諾不做任何不利於台灣的聲明。不過國務院副助理卿謝淑貞(SusanShirk)於五月二十日再申述原本的「三不」,仍然是柯林頓政府的台灣政策。 不管江柯會談之結果如何,柯林頓偏愛中共,而歧視台灣的態度,恐怕很難改善。江柯兩首腦,協定密約,陷害台灣的可能性,不得不防。 ■「連美制台」共謀論 日本前駐泰國大使,岡崎久彥出生於外交官名門、牛津大學畢業,他的父親曾任駐蘇聯及駐英國大使。岡崎大使是著名的政略專家,在日本的報紙、電視,經常可以看到他的時事評論。五月底,他於讀賣新聞發表專文,「台灣的自由可以保持否?」。 他的主題如下。中國正在致力於軍隊現代化,發展新進武器,培養足以大舉犯台的軍隊。不過五、六年之內,台灣的軍力占優勢。中國又須要一段時間,解決種種經濟問題。中國最掛慮的事,就是台灣於這段時期之內,宣佈獨立,使中國狼狽不堪。因此中國根據「連美制台」的策略,要求美國施壓,令台灣拋棄宣佈獨立的機會。一直到2005年以後,軍力平衡,逐漸有利於中國。最晚於2010年,中國將具有輕易擊敗台灣的軍力,屆時台灣不得不投降,其間中美是「戰略夥伴」,美國企業可在龐大的中國市場謀利。 岡崎大使惋惜,美國竟然願意與中國共謀,做出違反民主理想的卑鄙行徑。吾人不知他的中美共謀論說,是否有具體的來源,或是他根據數十年的外交經驗及觀察,而到達的結論。不過自數年來美國政府對於中國一邊倒的作為,以及柯林頓最近的發言(例如「俄羅斯及中國都在演變成為民主國家」)來看,吾人認為中美沆瀣一氣,共謀害台的可能性,絕不可忽略。 ■因應之道 其實美國會如此蔑視台灣,也是因為國民黨政府主張台灣乃中國的一部分,政府的終極目標是被中國統一。先自侮而他人辱之,咎由自取。 台灣若欲生存於中國之外,繼續發展獨立的民主國家,必須有勇氣面對現實,捨棄維持現狀的妄想。外交方面,政府應該與國外的台僑(例如美國的全美會、FAPA、WUFI)連繫,對G7諸國宣揚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成就,全力獲取國際社會對於台灣民族自決的支持。內政方面,趁早制憲,澄清國家定位。建立堅強的國防軍力及保衛台灣鬥志。因為2005年以後,中國隨時可以攻台。除非台灣願意投降,台海之戰,恐難避免。 柯林頓的任期還有兩年半,台灣的處境,可能更惡化,不過以美國總統的權力,也不能杜絕台灣的生機。美國國會議員大多數欣賞台灣的民主化。媒體、智庫、學界裏,擁護台灣的人士也不少。美國人民對於台灣的支持率也相當高,根據最近史奈德公司(FrederickSchneidersResearch)的民意調查,81%的受測選民表示,如果北京高峰會損害台灣的安全,他們會關切,60%的受測者認為台灣是「個別的主權國家」。台灣關係法以及1972、1979、1982年的三公報,都還未反映過去十年來台灣政體的民主化及本土化。倒是美國人民比為政者賢明且公正。台灣的前途與整個遠東的安全,有密切的戰略關聯。希望美國政府謹慎行事,千萬不可執意媚共,鑄成大錯。 根據聯合國人權公約,只有台灣人民具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要台灣人民能認識台灣的危機,及時明確地表達建立獨立國家的意願,台灣的前途,雖然艱難,撥雲見日的一天,指日可待。
1998-05-09

精簡省府組織要落實

李應元(立法委員) 據報載中央決策當局計畫凍省後省府將留四廳一處,包括農業廳、文教廳、民政廳、建設廳、及管理處。對於中央的這套精省計畫,本人認為有為德不卒的遺憾。因為既然已經凍結省長及省議會的選舉,若還賦予省府太大職權的話,那麼在缺乏民意監督又權責不相符的情形下,日後延伸的弊病會更頭痛。 首先本人認為農業廳沒有繼續存在必要,應該併入中央的農委會。目前中央的農委會與省政府農林廳疊床架屋的情形最為嚴重,精減這個行政層級不但可以減少這兩個單位的公文往返,也可以讓整個農政業務的權責更加清楚。過去一發生天災後,中央政府對於受損農作物的補助往往要經過漫長的公文旅行。受災農民先向鄉鎮公所申請,然後送到縣府彙整,再送到省府(不知道幹什麼),最後才送達農委會;補助經費則依此反方向,經過層層關卡才到達受災農民。這個流程花個一兩年是很平常的事。 此外省建設廳及其所屬單位也可精簡。目前建設廳及其所屬單位如礦物局、省度量衡檢驗所、手工業研究所、台灣省新生地開發處,這些單位的業務不是可以與中央合併以減少行政層級,就是沒有存在必要而應裁撤。如工業、礦業、商業的登記管理業務;水權、地層下陷等業務都與中央經濟部各單位重疊,這個行政層級應該要精簡。此外目前政府的施政目標是要將台灣建設為一個科技島,那麼手工業研究所應該沒有存在的必要。至於新生地的開發,應該就授權給各地方政府來辦理。 至於將教育廳改為文教廳,基本上本人贊成,但必須將目前一百五十所的省立高中及高職移撥給各縣市政府,只將特殊教育的啟聰學校、各地社教館、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留在新省府的文教廳。因為每個縣市都有其歷史、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而這些地方特色應該都是高中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中學教育不應由省政府制訂統一標準,而應由各地方政府發揮自主性,因地制宜來編訂合適的教材。尤其是職業學校更應與地方的工商特色相結合,例如科學園區附近可以設立資訊專門學校、鶯歌地區可以設立陶瓷專門學校,三峽地區可以設立雕刻專門學校等等。 此外,據聞日後省府除了省主席之外,還要設置九個省府委員,並且是政務官。本人認為省府委員只要三至五人即可發揮其功能,名額太多反而讓省府委員一職淪為政治酬庸性質。況且台灣的政務官有全球最佳的福利,可以領退休金;一下子增加那麼多沒功能的政務官,恐怕民意也很難接受。此外目前規畫中的省諮議會議員為顧問或榮譽職性質,因不是全職工作,所以為無給職。這點本人贊成,並且要求嚴格落實,日後除了車馬費之外,絕不能再巧立名目支領各項津貼。 精簡省府組織的措施,就好像在減肥一樣,這過程可能並不舒服,但為了政府的行政效率,這是不得不的工作,絕不能害怕損及少數人的既得利益而將凍省工作打則扣。當這個流線型的政府組織架構完成後,就好像減肥成功的人,不但會更有活力,也會更有效率。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