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事難辦

林又新
中油公司顧問 林又新 我於幾年前回台在「中國」石油公司服務。由於我長期在國外持續參與台灣之民主化及獨立正名運動,碰到昔日志同道合的友人時,他們在閒聊沒多久後,總會問一句:「中油公司什麼時候會正名?」,令我不得不就一些相關實際困難作一番解說。
在台灣之正名運動,於去年之立委選舉期間,得到阿扁總統及政府相關部門不少正面的回應,確實令人寄以厚望。但是由於選舉結果不盡人意,選前之熱情似乎已成有待追憶。不過,「正名」一事又豈僅是炒作選舉的議題?

我在四月下旬時,代表中油公司以所屬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Overseas Petroleum & Investment Co. 簡稱OPIC)總經理名義前往非洲之奈及利亞拜訪以尋求商機。經由我國駐當地代表處安排,與奈國總統之石油能源顧問及相關政府官員會談。由於奈國總統正好於前一日才訪問中國歸來,出席之一些官員以為中油(CPC)是來自彼中國之石油公司,害我不得不費時將中油名稱之來龍去脈解釋一番,表示此中油乃是CPC of Taiwan,自己難免覺得有點像李登輝前總統當年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無奈。

奈國總統之石油能源顧問在會談中表示,奈國今年之油氣礦區招標,曾於幾個月前在新加坡和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辦說明會,台灣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中油既是台灣之國營石油公司,他非常歡迎也期待中油參與投標;但是據他所知,中油似乎並沒有出席任何一場的說明會。我聽他此言,話中似乎帶有些許怪罪意味,知道這又是誤會一場。我只好再度向他解釋,中油在國外之投資,尤其在探勘方面,幾乎均是以前述之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OPIC)及其子公司之名稱行之。奈國在美國休士頓所舉辦之說明會,即由OPIC在休士頓之子公司(Opicoil Houston Inc.簡稱OHI)當地人員就近參加。這場會面,光是為了澄清這些名稱就令我費盡唇舌,真有「名不正即言不順」,事倍功半之感慨。

當年,中油在國外之業務以OPIC掛名,也許有其歷史背景及實務考量;但是中油是我國目前經貿外交之重要一環,如今應有重新檢討修正之必要。譬如在中南美洲的厄瓜多爾,中油(OPIC)有兩個生產中之石油礦區,至今投資逾美金六億,但是厄國政府有一陣子並不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公司。三年多前,當我奉派前往厄國重新設置中油駐外代表處時,即採用以PetroTaiwan之名在當地登記,以彰顯台灣在厄國之投資。

中油公司目前面臨之重大事項不少,包括民營化之推動、雲林石化園區之籌組規劃、煉油結構之改變、京都協議後CO2排放之減量等等。正名之事固然重要,但仍有緩急輕重,並非一蹴可幾,亦難脫政治考量。我在去年擔任中油董事期間已曾建議經營團隊評估正名之可行性,惟真正決策仍有賴執政當局評估外在因素,期以在「減少反彈,降低成本」的原則下達成。譬如:暫時保留目前簡稱「中油」及「CPC」的兩個商標,以漸進方式先將「中國石油」之名稱汰用;而「中油」及「CPC」亦可代表「中央石油」及「Central Petroleum Co.」,這是個相當自然的組合,甚至在未來民營化後,也多少意味中油公司與中央政府的歷史關連。

如果中油之正名在國內確是一時難以達成共識,那麼至少先將中油的海外公司OPIC「易名」為TPIC或PetroTaiwan,以便能名正言順地推展經貿外交,也才不會為善不為人知,白做功德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