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地球村 台灣參與國際社會

陳唐山/Ph.D. in Atmospheric Physics from Purdue University

(本文英文:Joining the Global Village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刊登於哈佛國際評論)
被譽為「寧靜革命」的民主改革使台灣從威權體制蛻變為尊重人權與法治的民主社會,並被美國自由之家列為全世界89個、亞太17個自由國家之一。

台灣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超過140多個聯合國會員國,是全世界第17大經濟體,第15大貿易國,而其資訊工業更是揚名世界,筆記型電腦、主機板及液晶螢幕等產品之產量高居世界第1,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年的「成長競爭力」評比中,台灣位居第4名,並且連續3年位居亞洲第1名。

然而,遺憾的是,台灣的政治與經濟成就並未真正反映於國際舞台。台灣不是聯合國體系相關組織的成員,全世界7,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台灣擁有會員身分的只有26個,以觀察員等其他身分參與的也只有17個,這與台灣旺盛的活力實在極不相稱。由於中國的打壓,台灣幾乎被排除在參與國際社會所有政府間國際活動之外,這種「政治隔離」傷害台灣人民的人權、利益與尊嚴,違反國際社會保障民主、自由、人權的主流價值,不是文明社會應該容忍的事。

台灣應有一席之地

經常有人表示,台灣過去參與的國際組織雖然有限,但仍然能創造出政治與經濟的穩定,由此可見,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非必要。然而,基於下列理由,本人相信台灣應該在國際組織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新議題的出現需要台灣在聯合國擁有一席之地。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問題已難由個別國家單獨處理,例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巴西、墨西哥、俄羅斯等國的貨幣危機,幸賴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金融組織(IFIs)的適時介入與協助,才未造成跨國性骨牌效應。然而,由於台灣並非該等國際金融組織的會員,必須獨力面對亞洲金融危機。有鑑於國際資金流通的自由化,國際社會必須慎重考慮台灣參與IMF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可能性,使國際金融體系更能有效因應潛在的金融危機。

其次,新架構的產生也需要台灣在聯合國扮演一個角色。地球村觀念的興起,使得許\多議題成為國際關切的焦點,國際環保合作就是一個例子。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是多邊致力預防全球暖化,追求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議定書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管制,對台灣的工業發展及對外貿易都有重大影響。由於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未能獲邀參與「京都議定書」的談判或國際規範的制訂,如果國際社會希望台灣為全球努力做出貢獻,則國際社會應讓台灣充分參與解決重要國際議題的新架構。

此外,追求國際參與是台灣民主人權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化之後,台灣人民要求政府積極尋求國際角色的再定位,例如台灣爭取參與聯合國行動,就是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於1991年經立法院通過決議推動。台灣的民主發展符合聯合國的主要理念。2002年7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報告,特別強調深化民主的重要性。台灣是成功\的新興民主國家,值得更多國際肯定。由於台灣未能在諸如「民主社區」(Community of Democracies; CD)及「新興及復原民主國家」等眾多多邊機制中扮演積極角色,使得台灣無法與其他國家分享寶貴經驗,缺乏這種經驗共享也斲傷聯合國推展全球民主的承諾。

更重要的是,賦予台灣在聯合國一席之地,才能維持國際合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例如,要促進國際衛生合作就要將台灣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台灣一年有將近800萬人次出國觀光、外籍人士則有將近300萬人次來台觀光,目前在台外勞也有30幾萬人。此外,2004年使用台北飛航情報區的飛機除我國內航線外,計包括30國約69家國際航空公司的飛機,共達140萬架次。在人口流動如此頻繁的情況下,將台灣排除在WHO之外,將造成國際防疫機制的缺口。去年美國及日本投票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就是從SARS傳染病經驗中深切瞭解到,以台灣人民和各國人民交流密切的程度,將台灣納入國際防疫合作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台灣是國際上少數有意願也有能力提供人道援助的國家之一。台灣曾經對阿富汗及伊拉克提供大量人道援助,去年印度洋發生海嘯災變後,台灣政府提供5,000萬美元賑災,成為全球20大捐助國之一。此外,民間捐款更超過1億美元。然而,台灣卻被排除在捐助國會議、防災會議以及海嘯預警機制建立的討論之外,因而無從做出更多貢獻。這不但是國際社會的一項損失,也是國際人道合作的一個缺憾。

海洋環境的保護以及海洋資源的保育被廣泛視為人類共同關切的議題。各國都體認到,只有經由國際組織推動的國際合作,或者經由區域性、全球性的共同行動制訂相關條約規範各締約方,有關海洋污染防制、海洋資源濫用等問題才能有效獲得解決。公海自由是國際習慣法的一部分,也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主要訴求。原則上在公海航行的船舶,船旗國擁有專屬管轄權。台灣是提供國際航運服務的主要國家,船舶航行世界各大海域;台灣也是世界六大遠洋漁業國之一,國際海事組織(IMO)及國際糧農組織(FAO),特別是後者的漁業委員會,應該率先讓台灣得以與各國並肩而坐,共同針對海洋環境挑戰等議題進行討論。

反恐也是一個可以經由納入台灣而加強的國際合作領域。國際恐怖主義尤其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WMD)帶來的威脅是超越國界的。國家安全無法再以地理作為屏障。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都必須共同合作,以保障及提升全球安全。國際間已經建立諸如「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及「澳大利亞集團」等各種管制戰略性及高科技商品進出口的機制,以減少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危險。確保台灣參與國際安全及反恐合作網,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最後,由於中國對台灣的外交圍堵是造成兩岸漸行漸遠的一個重要因素,台灣參與聯合國正好可以作為兩岸合作的起點。中國不斷增加對台軍事威嚇,造成台海的緊張以及區域的不安。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是確保區域和平必要的步驟,但是這個安排不能只侷限在兩岸之間,更應該放在多邊架構下處理。兩岸目前同為APEC及WTO會員,這個事實顯示,兩岸可以共同參與國際合作並做出貢獻。只要國際間多給予台灣鼓勵和協助,而中國又能發揮更多創意、彈性和善意,我們相信,兩岸在APEC、WTO中的合作精神可以應用在其他功\能性國際組織如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IMF。

聯合國是關鍵所在

台灣有意願也有能力積極參與跨國議題的合作,但卻因為在聯合國沒有適當的代表權,而被排除在WHO、ICAO、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等國際組織與多邊公約之外。聯合國如果能接納台灣,不但將使台灣有機會參與其相關組織及其他多邊合作,更能夠實踐聯合國憲章揭櫫的會籍普遍化、促進國際合作以及提升人類福祉的理想。

1971年時,聯合國大會通過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第2758號決議,該項決議成為中國幾十年來阻止台灣推動參與聯合國的一項藉口。第2758號決議通過時的背景是當時海峽兩岸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並互爭「中國代表權」。然而,民主化的台灣已經實踐了主權在民的理念並重新自我定位,不再主張中國代表權,而是強調台灣2,300萬人民的代表權。因此,第2758號決議的時空背景已經完全改變,到了必須加以檢討的時候。

台灣參與聯合國將提升區域和平。波士尼亞、索馬利亞、蘇丹等國的內戰,都在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介入下得以獲得消弭;東帝汶甚至在聯合國的協助下獲得獨立並走向民主化道路。今天,台海一直被認為是東亞三大衝突點之一,其癥結就在於中國視台海為其內政問題而排除國際介入。

尤有甚者,中國迄今仍未放棄對台動武,更企圖以「反分裂國家法」作為其隨時得以對台動武的所謂法理藉口。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接納台灣參與,將可提供兩岸建立互信並經由和平對話解決歧見的多邊平台。

地球村的一瞥

今年10月24日聯合國將慶祝成立60週年,最近有關聯合國改革的議題已經受到各方廣泛的討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擴大安全理事會的代表性,但台灣2,300萬人民的代表權何在?我們懇切呼籲聯合國應該省思其創立宗旨並繼續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等全球主流價值的發展。

60年前聯合國曾經倡議維護和平、保障人權、促進人類發展的理念,能否維持上述三大理念將決定聯合國在第二個60年的成敗,因此,能否接納台灣勢將成為聯合國的一大考驗。

在一個地球村時代,沒有台灣參與的國際合作,就好像有了破洞的臭氧層,對全世界都有不利影響。如果台灣能夠參與國際組織及多邊合作機制,將更能夠維護其人民權益、善盡國際責任、促進國際合作並維持東亞區域和平及穩定。

台灣2,300萬人民已張開雙臂擁抱世界,國際社會應該給予回報。



相關文章

聯合國 2758 決議無涉台灣,然後呢?記者會

灣獨立建國聯盟及台灣安保協會今日(9/24) 召開「聯合國 2758 決議無涉台灣,然後呢?」記者會。 會中除了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致詞外,現場同時邀請前台灣中社社長廖宜恩、國際組織民主社群(Community of Democracy)台灣青年代表楊欣慈、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宋承恩、台灣基進王興煥主席、民進黨立委范雲以及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等參與本次記者會,共同發表對於 2758 決議之後台灣國家未來的方向。
活動訊息

積極走向更獨立的台灣 ─ 解破 2758 號決議文和下一步

基於「台灣、中國互不隸屬」的前提與國際支持下,更要帶著自信,積極走向更為獨立的台灣:以轉型正義作為民主深化的價值座標,朝向跨世代、階級、性別、族群等反歧視、平等價值彰顯,進而用台灣為全名的國號、制定台灣憲法、在法制上深化台灣「社會到政治」的集體認同,保護全體的台灣人民。透過正常國家化、走向普世化的道路,成就國家為人民存在的最大意義。
第 57 期

入聯公投,一定要成功

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臺灣北社法政組副召集人 臺灣需要國際空間 臺灣是一個主要依賴對外貿易支撐起國計民生的國家,國際關係理應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因為唯有擁有完整的國際人格,國家才有能力為其人民所從事的國際交往活動架構出國際法上的保障,使其人民在國際間獲得公平的對待和公平的競爭機會。對照臺灣人民在國際間的活躍表現,臺灣國家地位的卑微則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臺灣因為長期被隔絕在聯合國門外,以致於國家身份無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聯合國所屬的各種國際組織和協議,盡皆與臺灣不相往來,當然了,臺灣人民在國際間應享有的集體人權,也完全為聯合國所漠視或排斥。為了維持國家的法律人格和尊嚴,在現實的國際社會裡,我國人民每年不知要虛擲多少無謂的外交資源,但換來的外交成果,卻始終換取不了國際普遍的承認和支持。 臺灣不應陷溺在中國代表權的爭議中 關鍵在於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更在於我國從未能以正確的方法向聯合國表達我們受到歧視的憤怒與委曲,以及申請入會的堅定決心。 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將我國當時的蔣介石政府代表從其所非法佔據的中國席位上驅逐出去,此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及其附屬的所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乃完全被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如果我國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則於法理上無異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執中國席次,否定其代表性已涵蓋\中華民國的法律事實,更坐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主張,是我國自絕於國際社會的不智作法。 相反地,如果我國不使用中華民國名義而以臺灣名義提出新會員國的入會申請,則此一動作即表達出我國對於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的一定尊重,我們不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執中國席次的代表權,不去否定它的國家人格,但我們也要提醒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只說臺灣的政府代表不能佔據中國席次,卻未處理臺灣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問題。在外交策略上,我們認為與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纏?不已,倒不如直接向聯合國大會訴求臺灣人民的代表權問題,雖然無論如何都會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橫加阻撓,但在法理的立場上,新會員國的入會申請,至少不會挑戰聯合國現行的體制,徒遭夜郎自大之譏。 返聯策略早已證明失敗 以上的入聯策略主張,乃是來自於民主進步黨執政後的經驗體認。從〈臺獨公投黨綱〉到〈臺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向來主張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但2000年以來,民進黨延續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重返聯合國政策,卻使我國又歷經了六年的挫折。我們徹底證明了國民黨路線的不可行,認為只有回到民進黨的價值,才能為臺灣打開活路,因此乃有〈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應當體認「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已很難在國際社會使用,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今天國民黨仍舊主張返聯,是昧於國際政治與法理,以及欺騙臺灣人民的作法,抱殘守缺,根本不願意面對臺灣國際法地位的問題癥結,也表示他們根本無意讓臺灣人民國際參與的期待得以實現。 入聯公投是臺灣國家正常化的重大政治工程 我們一定要讓入聯的公民投票案過關,這是對於向國際社會表達臺灣人民共同心聲的最為理性與和平的手段,也將表達著臺灣人民對於下一屆政府的期待。如果入聯公投案不能成功\,依照〈公民投票法〉的規定,三年內我國不可以再推動同一內容的公投案。這將是臺灣民主化和國家正常化的重大挫敗,國際社會將會質疑臺灣人民有沒有追求臺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信念與決心,長期支持我們推動參與聯合國政策的各個友邦信心,也勢將隨之動搖。民進黨可以不執政,但臺灣不能輸,我們一定要全力推動入聯公投案,在這一過程中從「命運共同體」的臺灣認同感出發,深化民主價值,強化臺灣意識,彰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使聯合國及中、美、日等大國嚴肅面對臺灣人民的國際參與問題,才有機會徹底改變臺灣國際關係不正常的狀況。只要臺灣的國家人格在國際社會再獲得普遍承認,臺灣人民的國際競爭機會和權益,才會真正受到國際法的保障,幸福臺灣的願景,才能踏實地出現我們的腳下。
第 57 期

昂首入聯大道,不走返聯陰溝

林保華◎資深評論員 二○○八年的台灣總統選舉,民進黨推出兩個公投議題同時進行,一個是黨產,一個是入聯。慣於「拿香跟著拜」的國民黨,當然不會放過。黨產問題對象就是國民黨,民進黨沒有黨產,他們無法跟拜,於是只能跟著入聯議題,但是卻將之扭曲為「返聯」。 「入聯」,就是加入聯合國。聯合國是二戰後成立的、全球性主權國家的共同組織。台灣是擁有自己土地、人民、政府、主權的國家,卻因為太現實的國際社會,屈服於共產中國的淫威之下,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錯誤決策,以致長期被拒絕在國際社會之外。台灣要成為正常化國家,必須解決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一九四九年中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它進入聯合國卻是一九七一年的事情。十月二十五日通過一個二七五八號決議,內容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承認其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刻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與所有附屬組織非法佔有的席位逐出。」他們叫「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是故意混淆歷史,混淆事實。因為一九四五年聯合國創建國家之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沒有關係,當時世界上也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現在保存的聯合國文件,簽署的是「中華民國」,然而當時聯合國也會接受「恢復」的字眼,可見這個國際組織早已變質。 北京使用「恢復」的名義,包藏了禍心,那就是故意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混為一個國家,所以使用逐出「蔣介石的代表」而不是「中華民國的代表」,從而可以達到「有我無你」的目的,並且證明中華民國早已滅亡。因為這種混淆,本來是「兩個中國」的稱號被中共混為一談而成為「一個中國」。即使現在有人了解其實還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差別,但是全世界大部份人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一談到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即使沒有消失,也是被徹底邊緣化。世界大部份地區與人民知道有台灣而不知道有中華民國。 本來美國有意用保留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與中國交換,但是蔣介石罔顧現實的「成王敗寇」,而主張所謂「漢賊不兩立」,執意退出聯合國,遂使台灣與聯合國絕緣。到美國與台灣斷交,台灣在國際上更加孤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在中國瘋狂打壓下,台灣在聯合國屬下的其他組織席位也不保,後來連台灣記者都被禁足聯合國﹗ 為了要改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孤立處境,一九九一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台灣在政策上做了務實的轉變,立法院通過「中華民國應重返聯合國」的決議,開始了台灣走回國際社會的漫長路程。用「中華民國」名稱重返聯合國的努力每年都受到挫折,聯合國的理由就是當年的二七五八號決議,因為決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代表」,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顯然挑戰這個「唯一」,因此無法通過,甚至還涉及是否要趕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這個決議完全沒有提及「台灣」,因此用「台灣」名義申請進入聯合國,還有許多空間。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今年台灣改用「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在明年總統選舉時舉辦入聯公投。目的就是向國際顯示台灣民眾對台灣國家的認同,台灣絕對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對此,美國公開表示反對,由國務院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在八月下旬接受香港中資背景的鳳凰電視專訪時表達,美國認為台灣推動入聯公投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朝向改變現狀。八月三十日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表示,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家。美國政府對這個問題的立場是「中華民國多年來都是一個未解決、留待解決的議題」。雖然「不是一個國家」使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相當難堪,但是「未解決、留待解決」卻又留下空間。問題是無論怎樣解決,都涉及上述所說的,用「中華民國」就涉及「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用「台灣」,問題就簡化許多,也有更多的理由,包括法理上的理由。 至於聯合國的態度,前任秘書長安南在台灣問題上,可以說是中國的代理人﹔現任秘書長潘基文,是南韓人,中國的影響力自然也非同一般,所以陳水扁總統七月下旬破天荒親自給他寫信,表達台灣的入聯訴求,他的回答居然是﹕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文確認,「中國政府是唯一且合法代表全中國的政府,聯合國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這樣完全按照中國意圖加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擴大解釋,美國立即表示不同意見,加拿大與日本跟進。這些顯示,美國還是有她的原則。台灣在向美國表達不滿,顯示台灣非常重視自己的主權與尊嚴的時候,也應適當體諒美國的難處,雙方要有一個迴旋的餘地。到底,美國的軍事力量是中國最忌諱的。 現在「入聯」的最大問題,還是國民黨用「返聯」來干擾。如果說國民黨是拿香跟著拜還比較簡單,問題是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所指出的,國民黨是要分掉「入聯」的票,使兩個公投都達不到選民人數的半數,從而造成「公投沒有過關」,台灣人民既反對「入聯」,也反對「返聯」的假象。這樣,達到他們討好中國的目的,也解除中國的「誤會」,因為馬英九主張返聯公投,一度使中國以為馬也變綠,以致國民黨要向中國百般解釋這是選舉策略,講穿了就是騙取選票。所以後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APEC高峰會時,只罵入聯而不提返聯。但是如果能夠導致入聯與返聯兩個公投都失敗,馬英九的功\莫大焉,未來台灣特首自然非他莫屬。 當然,即使入聯、返聯公投都不到半數,但是絕對肯定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不論叫甚麼國號,都是一個主權國家。這種認知,在台灣豈止超過半數,而且是大多數。問題是有些台灣人在長期黨國教育下,還沒有擺\脫國民黨的影響,沒有認清國民黨推出「返聯」公投的本質。 謝長廷也認識這是重要而且麻煩的問題,所以曾經提出要與馬英九討論這個問題,例如雙方能否合作。這個提議不獲黨內一些人士的諒解。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策略,如果在沒有失去台灣主體性的原則下,找出合作的辦法,未嘗不是顧全了大局﹔如果馬英九拒絕,只能暴露他們推出返聯公投的別有用心。果然,馬英九說,要合作可以,但要按照國民黨的版本。這顯示國民黨沒有妥協的餘地,他們不是從台灣的大局出發,目的只是攪局而已。 謝長廷因為腳傷多日的「閉關」,主要也是思考如何解決這兩個公投問題,所以他一出來,就要求馬英九與他辯論。馬英九既然是為了搗亂,怎麼敢透過辯論來分清是非﹖所以他迴避這個問題,說甚麼「笨蛋,問題在經濟」。公投涉及主權,這是中國、美國都知道的事情,馬英九這個哈佛法學博士怎麼會不知道﹖正因為他知道,所以拿經濟來抹殺台灣的主權問題。然而台灣如果失去主權,經濟的成果就落在中國手裡。為中國做嫁衣裳,這才是馬英九「拼經濟」的目的。 用返聯破壞入聯公投,用經濟抹殺政治,這就是馬英九與國民黨配合中國統戰並吞併台灣的陰謀。「終極統一」馬英九現在暫時不說了,但是卻在積極的去做。這點台灣人不可粗心大意,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台灣在入聯公投能取得七、八成票數,不但向中國,更向世界宣示台灣的民心所在。如果聯合國還將台灣拒之門外,看聯合國還能混到甚麼時候﹗
第 57 期

入聯公投 姚嘉文:是政治動作,不是法律行為

林朝億◎媒體工作者 台灣政府自1993年起開始推動加入聯合國活動,而民進黨執政也有7年之久,但是直到今年才第一次以台灣名義正式申請聯合國會籍;明年3月22日總統大選之日還要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民投票。獨派代表性人物、考試院長姚嘉文接受共和國雜誌訪問時說,我們把這個公投當作政治運動來看待,也就是,就法律而論,入聯公投的意義不大,但是就政治上而言,如果公投過了,就等於一場大型的示威遊行,向全世界宣示台灣人民的決心。 入聯、返聯公投吵的沸沸揚揚,也引起國際矚目。美國政府多次以公投「無益於」台灣加入聯合國以及這是單邊改變台海現狀為由表達反對的立場。同樣地,在回應美國反對態度時,台灣政府的態度是入聯及入聯公投沒有違背陳總統「四不」的承諾,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不過,如果入聯公投是一場沒有改變台灣被國際社會孤立的現狀,那麼我們辦一場需要近千萬人出來投票的公投又有什麼意義呢?同樣地,對於美國政府而言,他們的立場也相當矛盾。也就是說,如果舉辦入聯公投對於台灣加入聯合國沒有幫助,那麼辦一場公民投票又怎麼可以苛責台灣「單邊改變台海現狀」之責呢? 對於這些可能存在的內部矛盾與爭議,考試院長姚嘉文強調說,這個沒有影響。這些都是枝枝節節的議題。政治運動本來就存在許\多矛盾;「如果繼續追問下去,你都還沒同意,怎麼就在做呢?政治運動就沒辦法推下去。現在辦公民投票就是就是要找更多人民來背書(台灣加入聯合國)」。「如果有了人民同意,就更有力量。所以,這個是政治行為(公投)不是法律行為」。 姚嘉文指出,他把入聯公投看做是政治運動,而不是法律行為。事實上,就如同今年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一樣,「我們已經在做了」,不需要人民同意、公投過後才去做。 回顧這40年黨外/民進黨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運動,姚嘉文說,申請聯合國的動作,目的不在馬上成為聯合國會員國。這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三個十年。1979年當時,他拋出「UN for Taiwan」就是間接戰略,是indirect approach的「圍魏救趙」。 他說,1978年年底卡特總統宣布要跟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台灣的地位就出現了問題。當時,部分也在推動台灣民主化、解除戒嚴的一些朋友,例如陳鼓應就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所以,1978年12月16日後,所有的黨外聲明如果提到「我國」或「全國」等字眼時,陳鼓應就不簽署。只有用「我們」或「全體」時,他才要簽署,因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姚嘉文說,也就是過去大家追的是人權、民權的議題,但是在1979年後,不能僅以推動人權保護為滿足,還要進一步確認台灣是個國家,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開始進入了主權的階段。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提出「UN for Taiwan」,「這是為了對付統派的」。他們並製作了一個文宣品。當時的英文版是由艾琳達翻譯。中文版則是姚嘉文起草的。「所以,當時統派雖然反國民黨,但是在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的立場上,是跟國民黨一致的」,「我發現共產黨、國民黨、統派有很多立場是跟我們不一樣的」。 「從1978到1988剛好十年」,姚嘉文說,當他在民進黨主席任內時,推動「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決議文。相對於1986年民進黨剛成立時所主張的「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的主張,是第一次民進黨主張台灣不是PRC的一部份。 姚嘉文說,當時他就是說服大家,第一步要先解決台灣的現狀是什麼後,才去談台灣的未來。只不過,但是那時候還沒有觸及台灣與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的關係。然後,又過了十年,李登輝才提出「兩國論」。這期間已經是二個十年了。 所以,姚嘉文說,今天阿扁提出入聯與入聯公投,跟他們當然是一樣的。也就是經過了30年的整合。我們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了,但是裡面還是有人認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甚至有人認為我們是PRC的一部份,還有人認為,我們是中華民國。他認為,陳總統提這個有兩個意義:一、重申台灣是一個國家;二、台灣要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 姚嘉文說,在1988前後,民進黨開始在海外從事台灣加入聯合國。就定下了四個目標:一、台灣是個國家;二、台灣無意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結合,也就是Taiwan say no to China;三、宣傳台灣的存在;四、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但是民進黨政府又該如何說服國際社會,民進黨執政七年裡,有六年不用台灣的名義申請呢?姚嘉文說,這很簡單。因為對於台灣要進入聯合國問題,台灣內部有不同立場。反對台灣是一個國家的人,他們要用中華民國的名字。也就是,之前台灣內部沒有共識,至少沒有達到多數人的支持陳總統用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他說,但是經過這五、六年這麼多團體一直推動,達到現在至少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我們是台灣人,認為台灣是個國家的人也越來越多。 對於這段過程,姚嘉文說,主張台獨的人也曾認為台灣不是個國家。過去許\世楷、李鴻禧都說台灣不是個國家。他就挑戰他們:第一、如果台灣不是個國家,那台灣是誰的?難道是殖民地嗎?而且從運動觀來講,主張台灣是個國家,也有好處。我們只要處理憲法的問題就好。不必再去宣佈獨立、或是進行獨立戰爭等等。如果台灣不是個國家,那我們到底要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宣戰呢,還是向中華民國宣戰?這會講不清楚的。而一個國家的成立與其國號沒有關係。國號就像一個人名一樣,可以改來改去。「中華民國只是一個稱呼而已」。 至於入聯公投有沒有改變台海現狀?姚嘉文說,去討論這個對於台灣沒有意義。首先,「我們不受阿扁四不一沒有的拘束,那是阿扁自己說的」;總統有什麼權力可以講這些呢?改國號當然一定是違背四不一沒有的。 他說,美國是用「不改變現狀」、「違背四不一沒有」等那些話來阻止我們改變,我們不要去上他們的當。「阿扁的談話不代表台灣人民就得承受,他雖然是台灣人民選出的,但是我們並沒有必受他的話拘束,總統沒有這個權力」。「我不認為台灣人民必須受某種拘束」,而「美國也有其戰略,他們就是逼阿扁遵守,我們台灣人民也必須跟著遵守」。 對姚嘉文而言,所謂的現狀的定義,就是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海維持和平、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按照這樣的定義,入聯公投怎麼會改變現狀。也就是說,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不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就像問一個獨立的自由人,「你要不要嫁給他」而已。因此,對姚嘉文來說,明年的公投通過與否,法律上不重要,但是政治上很重要。法律上不需要人民的公投,但是政治上如果人民支持,效果就會很大。 他說,自從今年陳總統提出入聯公投,就達到了三個目標:一、宣示台灣是個國家;二、我們國家的名字是台灣;三、我們不願意接受中國的統治。其中除了「台灣要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目標還沒達到外,其餘三項都已經達到了。而公投的目的是尋求一次人民的支持。 至於入聯公投所導致跟美國政府關係緊張,姚嘉文說,我們除了要跟美國建立互信外,還要把台美的關係建立在雙方的共同利益上。他說,曾經有個美國智庫的人來問他,「難道你希望美國人為你們流血流汗嗎?」他則回答說,當然不是。但是每一次你們美國出兵,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台灣必須基於雙方共同的利益來合作。 姚嘉文分析,如果沒有中國要求美國來向台灣施壓,美國是不會反對台灣進入聯合國的。因為,美國是不希望為了入聯這個議題,引起他們跟中國的困擾或是引來國內對於他們不支持台灣的批評,而不是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我們必須把這個給分清楚。
第 56 期

凝聚入聯公投的共識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有關於公民投票的程序決定是否參與聯合國,雖然美國為了應付中國而表示保留,不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朝野政黨似乎對於這個議題有初步的共識,也就是說,連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都表達樂觀其成的態度。 儘管如此,究竟要以何種方式、以及採用哪一個名稱,大家還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據聞,中國也透過管道向國民黨曉以大義,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台中市長胡自強出面踩緊急煞車,彷彿是要扮演黑臉的角色。另外,親民黨更是反對任何形式的入聯公投。 由此可見,原本是天經地義的自決權行使,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政治利益交換之下,整個案子難保不會無疾而終。難怪副總統呂秀蓮憂心忡忡,認為不如暫且不要討論使用何種名稱,應該先讓選民公投決定是否加入聯合國,再由贏得下屆總統的人出來凝聚內部的最高共識。 我們比較民進黨的「入聯公投」、以及國民黨的「返聯公投」,兩者的最大共同點在於不敢剝奪老百姓決定台灣前途的權利。也就是說,「自決權是最基本的人權」,這樣的理念,連一向視公投為毒蛇猛獸的國民黨,在面對總統大選之際,也不敢螳臂當車、與民意相左。 不過,國民黨卻堅持「返回聯合國」,而非民進黨所主張的「加入聯合國」。對於國民黨來說,當年因為蔣介石以漢賊不兩立而退出聯合國,現在,既然事過境遷、物換星移,應該是重新回去參與聯合國的運作,當然就無所謂加入的問題。 就面子來看,如果是恢復聯合國創始國的地位,看來好像是比新加入的菜鳥身分,還要來得風光多了。只不過,這樣一來,勢必要挑戰到聯合國在1971年第26屆大會所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文,也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及「驅逐蔣介石代表迄今在聯合國及其周邊組織所作的非法盤據」;既然當時聯合國已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鳩佔鵲巢的國民黨政府既已被逐,又有何種理由去要求「重返」呢? 接下來,即使美國近日揭穿國王的新衣,也就是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並非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黨還是一直相信聯合國對於中華民國「留一扇門」。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向主張「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那麼,我們又何必硬要以虛幻的「兩個中國」來挑戰世人公認的「一個中國」? 誠然,在尚未經過修憲之前,目前的國家機器採用的國名是「中華民國」,也因此,不少人以為,非得要用這個名稱來加入聯合國不可。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即使現行憲法以漢字「中華民國」來書寫國號,卻並未明文規定其英文譯文為何。或許,這裡有一些階段性的妥協空間。 首先,我們可以考慮「馬其頓模式」。馬其頓在申請加入聯合國之際,因為受到希臘的掣肘,只好忍辱負重,接受「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Former Yugoslavia Republic of Macedonia)的國名。依樣畫葫,我們或許可以採用類似的「Former 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不要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前外交次長楊西崑在1971年便曾經建議過「中華台灣共和國」的國號。 類似的混合設計是「台灣中油模式」,也就是在現有的國號中華民國前面、或是後面加上台灣,譬如「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中華民國」。其實,這是前總統李登輝在務實外交下的迂迴戰術,也就是所謂的「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不過,這種「加註台灣」的方式,不僅是跳脫不了「一個中國」的緊箍咒,而且也在過去幾年的聯合國參與中屢戰屢敗。 如果說「福爾摩沙」(Formosa)過於異國情調、或是後殖民的話,我們以為,「中華電信模式」或許可行,也就是在還沒修改國號之前,以新生的「Chunghwaminguo」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