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廠赴中國投資對台灣影響與衝擊

一、台灣IC工業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重鎮,而IC是其電子產品的關鍵零組件,產業關連效果大,附加價值高,屬於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台灣目前的生產主力,亦可說是台灣在國際間最具競爭力的策略性工業。台灣IC工業完整的垂直分工體系,以及以科學園區為核心之產業供應鏈和產業群聚效應所產生的整體效率,已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典範,這也是今天台灣IC工業能夠保有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台灣IC工業總產值在全世界居第四名,僅次於美﹑日﹑韓。IC設計業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名,晶圓代工產值及技術則居全世界領先地位,IC封裝也居全球第一。整體而言,我國IC工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遠超過韓國及日本,僅次於美國。

二、中國的IC市場

近年來,中國快速吸收台灣資訊電子業者的資金,已成為全球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中國的IC市場以及IC工業,由於台商的貢獻,正在成長中。根據Gartner公司的分析,2001年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值1,861億美元,中國市場120億美元,佔全世界6.45%,遠小於美國和日本,也比台灣市場還小。 Gartner公司預測2005年全世界市場為3,307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為280億美元,佔全世界8.47%。我們估計台灣屆時市場應已被中國超過,但差異不會太大。目前中國的IC 有90% 以上是依賴進口,中國加入WTO之後,開放市場更是局勢所趨,中國的IC工業估計比台灣落後十年以上,中國不會為了要保護前往中國投資的IC工業而以關稅障礙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傷害其成品工業的。況且IC的終端客戶並不是一般廣大的消費大眾,且具有輕﹑薄﹑短﹑小之特性,空運非常方便,因此未必要在接近市場當地製造,才能取得中國市場。赴中國投資晶圓廠就能受其保護,以取得中國市場,只是中國吸引外資的策略說帖。

三、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對台灣的衝擊

經濟是台灣的命脈,政治的籌碼,台灣下一波高科技產業升級所帶動的經濟效益尚未顯現,IC產業顯然仍是台灣未來五年至十年的重要經濟基礎。八吋晶圓廠是台灣目前的主力,十二吋晶圓製程技術仍未大量驗證是否具有經濟效益。目前中國最想要的是八吋晶圓廠,並非十二吋晶圓廠。二○○○年中國國務院第十八號文件顯示,IC產業為其發展重心,而上海、北京、深圳、蘇州更是全力爭取IC產業進駐。如果現在台灣開放最具競爭力的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無疑是幫中國建立目前最缺乏的IC工業生產體系,也就是幫中國建立完整的垂直分工體系以及產業群聚效應,包括人才的培養及經驗傳承的累積,甚至將資本市場活化起來,以挑戰台灣目前IC產製中心的地位。中國的八吋晶圓廠建立起來之後,由於供應鏈之關係,台灣的IC封裝、測試,甚至IC設計就可能更快速移往中國。台灣留下的可能就是一個殘缺的、自認為技術領先的、專門幫歐美大公司代工的十二吋廠產業,這絕不是我們樂於所見的IC工業。

四、企業全球化經營絕不等於企業中國化

企業全球化經營絕不等於企業中國化,IC工業如果刻意專注於中國市場,其實就是在限制自己全球布局的空間。正如自由時報二月三日社論所言,現在台灣的中國熱,是建立在「中國將是世界經濟火車頭」與「台灣將會被中國打垮」的兩項迷思之上。台灣目前是全世界晶圓代工產業最強的國家,晶圓代工是需要很複雜的製程和管理技術的,第二名的新加坡還落後一大截。台灣非常有機會持續保有IC生產競爭優勢,供應此一重要零件給予全球資訊電子公司,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考量,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此刻並無迫切性,應審慎評估、有效管理、延緩開放。所謂「去的早不如去的巧」,先卡位未必先贏。台灣晶圓代工廠可以先設行銷據點,對中國的IC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並藉以瞭解市場,才是根留台灣的作法。

晶圓廠赴中國投資對台灣的衝擊

一﹑請簡單說明一下IC工業的重要性。

答:IC是3C產業(computer/ communication/consumer)最重要的精密零件。IC工業的產業關連效果大,附加價值高,屬於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攸關台灣國家競爭力的策略性工業。

二﹑台灣的IC工業在世界地位如何 ?

答:全世界有IC生產製造能力的國家估計應不超過20個,有較完整的產品開發﹑生產製造以及週邊工業支援體系的國家更是在10個之內。台灣IC工業總產值在全世界居第四名,僅次於美﹑日﹑韓。晶圓代工則居全世界領先地位,IC設計業僅次於美國,居第二名,IC封裝產值亦居全球第一。整體而言我國IC工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遠超過韓國及日本,僅次於美國。

三﹑從需求面來看,台灣國內IC市場地位如何?

答:台灣由於是全球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重鎮,許多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一,因此對於IC的需求量一向很大,過去一直居全世界第三名,僅次於美﹑日。近年來由於資訊電子產業很多工廠移到中國,使得中國的IC市場需求,有超過台灣的趨勢。目前雖然系統設計以及IC之選用採購權仍掌握在台商手上,然而隨著資訊電子廠商的研發已有在中國落地生根的趨勢,台商此一掌控權,日後未必能確保,然而如果晶圓製造能夠留在台灣,對於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以及產業競爭力將有莫大保障。

四﹑請解釋一下所謂的IC工業體系。

答:請參閱下面二個圖表。傳統的IC工業是垂直整合型的,例如美﹑日﹑韓各大IC公司,同一個公司涵蓋了產品開發﹑晶圓製造﹑測試,甚至於IC封裝。晶圓委外代工的觀念創始於台灣,目前則風行至全球,這是一個產業分工的觀念。晶圓廠兼具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特色,IC設計則為技術密集產業。此外IC工業之週邊支援體系也是很龐大的產業,例如潔靜室之興建﹑設備﹑化學品﹑氣體﹑晶圓材料﹑光罩…….等等,而穩定的水﹑電供應以及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尤屬必要條件。
IC產業分工概況

公司性質 工作流程
範例
IC產品 光罩 晶圓 封裝 測試 產品
無晶圓廠之IC公司(或稱設計公司) 威盛
凌陽
聯發
光罩製作 台灣光罩
台積電
晶圓廠代工 台積電
聯電
IC封裝/測試 矽品
日月光
有晶圓廠之IC公司(簡稱 IDM) 旺宏
華邦
Intel, NEC,Motorola…….

五﹑中國的IC市場以及IC工業正在成長中,我們的廠商是不是該及早去佈局,以免錯失商機。

答:首先,先談市場。沒錯,中國的IC市場由於台商的貢獻,正快速成長中。但是,不要忘了,IC的體積輕﹑薄﹑短﹑小,一般都是用空運,因此未必要在當地製造,才有競爭力。即使以台灣的IC工業及資訊電子工業這樣發達,台灣的IC仍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依賴進口,可見IC生產地與其市場是否接近並不是那麼重要。廠商該做的是去中國佈建其銷售及服務據點,而不是設晶圓工廠。以台積電為例,美國是她主要客戶所在,然而她在美國設了一個晶圓廠營運並不成功,反而是在太平洋對岸的台灣是其最主要基地。

其次談工業。中國的IC工業,由於媒體的過度宣染,已經言過其實。事實上,一個工業的形成,必需有完整的供應鏈與產業生態,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中國的IC工業目前落後台灣至少十年以上。台灣去的張汝京和王文洋在那邊投資蓋八吋廠,雖然媒體大幅報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王先生以一個外行人要進入此一行業,成功機會非常小。而張汝京在台灣雖有蓋廠經驗,以及賣廠經驗,但是並沒有成功經營一個晶圓代工廠的經驗。如果沒有大廠的支持與技術合作,其面對的問題將非常多。例如製程技術﹑生產技術﹑專利問題以及週邊支援工業和中國的法規制度及資本市場問題等等。台積電﹑聯電超過八千個以上的專利,此一天羅地網就足以使他無法生存。台積電﹑聯電何苦在此刻就過去當推土機﹑當先鋒,迫不急待的將中國的IC工業建立起來,以培養張忠謀先生所說的「未來IC市場的價格破壞者」呢 ?

六﹑台積電﹑聯電如果不去卡位,外國公司也會去,那台灣豈不喪失先機?

答:台灣雖不必太過自我膨脹,但是也不要太看輕自己,我們自己的優勢自己要瞭解。台灣目前是全世界晶圓代工產業最強的國家,第二名的新加坡還落後一大截,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祇要台積電﹑聯電不去,十年內中國的IC工業仍然威脅不了台灣。NEC和Motorola不是早就在中國設晶圓廠了嗎? 有做起來嗎? 晶圓代工是需要很複雜的製程和管理技術的。如果那麼好做,韓國和日本早就跳進來做了,他們有對台灣構成威脅嗎? 所謂去的早不如去的巧,先卡位未必先贏。台積電和聯電如果急巴巴的去中國設廠,那將是台灣的一大災難。台積電﹑聯電可以先設行銷據點,對中國的IC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並藉以瞭解市場,才是正途。寶成或豐泰這些大鞋廠如果當初都不去中國投資,今天台灣中南部失業會這麼嚴重嗎? 如果他們都不去中國投資,中國的製鞋業能有今天的榮景嗎?

七﹑既然中國的IC工業投資環境仍不成熟,為什麼那些IC大廠一直逼政府要盡速開放呢?

答:媒體的推波助瀾是最大原因,其次則是有些業者不是太過於無知,就是太過於天真或是已背離經發會「台灣優先」的共識,迷失了其應有的理智。

八﹑張忠謀先生與曹興誠先生這麼有智慧的人,也迷失理智嗎?

答:對於赴中國投資的時機與步驟,從報紙上看來,他們心中自有盤算,並沒有迷失理智。祇是他們也許無心也無力去對媒體以及其公司內部人士表達冷卻的意見。畢竟對他們而言,反正政府解除管制,企業就更靈活,因為開放總比管制好。

九﹑開放IC工業赴中國投資,其實祇要做好「有效管理」就好了,譬如祇開放八吋以下晶圓廠以及要求需在台灣做相對投資等等,就能讓台灣IC工業保有優勢,不是嗎?

答:這是目前最大的謬誤所在。目前大量使用中的是八吋晶圓製程,即使六吋晶圓也仍適合非常多的產品使用,而十二吋廠是仍未經大量驗證是否具有經濟效益。可以說目前中國最想要的就是八吋以下晶圓廠,並非十二吋晶圓廠。有了台商大力投入八吋以下晶圓廠之後,就可以將中國整個IC工業的供應鏈建立起來,人才及經驗培養起來,甚至於資本市場活化起來。中國的八吋晶圓廠建立起來之後,由於供應鏈之關係,台灣的IC封裝,甚至於IC設計就可能快速移往中國。台灣留下的可能就是一個殘缺的﹑自認為技術領先的﹑專門幫外國大公司代工的十二吋廠產業,這難道是我們要的IC工業嗎? 更何況十二吋廠目前仍未具經濟效益啊!

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考量,希望業者能和政府凝聚共識,不要讓政府可拿來和對岸談判的籌碼愈來愈少了。也就是說不要單獨對開放晶圓廠事件給政府壓力,而能基於國家更寬廣的利益,通盤考量。畢竟,有頭腦的業者一定瞭解赴中國投資晶圓廠,此刻並無迫切性。

十﹑有人認為台灣八吋晶圓廠產能過剩,將其設備移往中國,並且在台灣持續投資十二吋廠,這不是很合理的策略嗎?

答:各種市場報告都顯示,八吋晶圓廠產能過剩祇是一時的,當景氣回升時,產能就不會過剩了。再說產能如果在台灣過剩,在中國就不會過剩嗎? 而且IC工廠由於有潔淨室問題,其設備拆遷以及重建成本,恐怕未必符合經濟效益。至於十二吋廠問題,台積電﹑聯電打的算盤是想接國際性IDM(例如Motorola﹑意法….)大廠訂單,其所持的理由是,全世界以後祇有少數大公司有財力去蓋十二吋廠,IDM廠將大幅尋求委外代工,因此是他們的市場機會。此一思考邏輯其實大有問題。如果十二吋廠是日後晶圓廠主流,為什麼祇有台積電﹑聯電有能力蓋,別人大部份沒能力蓋? 如果說因為風險大,別人不願意承擔,那為什麼祇有台灣那麼勇敢? 那麼不懼風險?

最後談到,以淨值比例或相對投資做限制。其結果就是規模大的才可以去,規模小的不能去,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們的政府怎麼反而幫中國政府在做投資資格篩選了呢?如果限舊設備可以去,那更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如此將使中國更便宜就可建立起其IC工業體系。

因此如果規定八吋以下可以去,以及限舊設備可以去,那將是最壞最壞的策略,因為老共想要的都很便宜的要到了。而我們的IC工業將走向錯誤的一大步。

上述做法,不如全部開放,一點都不做限制,政府也省得浪費時間,去審查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樣一來也可以同時宣佈台灣人民將歸順為共產黨子民了。

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於2002年1月11日遠見雜誌的演講中,宣稱未來五年內,中國生產IC的成本仍將高於台灣,但是為了市場,台積電還是希望能進駐中國。張董事長的話是值得仔細玩味。

一﹑為什麼目前在中國生產IC成本會較高?

答: 主要原因是中國尚未建立類似台灣IC工業蓬勃發展所依賴完整的垂直分工體系以及群聚效應所產生的整體效率。此外,中國IC人才不足也未成熟,其效率還無法顯現。如果台灣現在開放晶圓廠赴中國投資,正好加速中國IC工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及群聚效應的形成與人才的培育,這對於台灣的IC工業只有壞處毫無好處。

二﹑一定要赴中國投資晶圓廠才能取得中國市場嗎?

答: 中國加入WTO之後,開放市場是局勢所趨,如果中國刻意提高IC進口關稅以保護中國境內IC工業,反而會傷害其成品工業的發展。中國的IC工業比台灣落後那麼多年,中國不會為了要保護前往中國投資的IC工業而以關稅障礙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傷害其成品工業的。況且IC的終端客戶並不是一般廣大的消費大眾,且具有輕﹑薄﹑短﹑小之特性,空運非常方便,因此未必要在接近市場當地製造,才能取得中國市場。赴中國投資晶圓廠就能受其保護,以取得中國市場,只是中國吸引外資的策略說帖。因此,我們自己一定要搞清楚形勢。

三﹑外國客戶,例如手機,為了取得中國內銷權,也配合中國,要求台積電﹑聯電必須赴中國設廠,所以不得不去,怎麼辦?

答: 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值得參考。Motorola當年為了取得中國的內銷市場,同意中國之要求,在天津設八吋晶圓廠,至今仍未成功。如果台積電、聯電明知赴中國投資其成本反而高,而又擋不住客戶要求去中國設廠的壓力,為了根留台灣,台積電﹑聯電,更應該支持政府暫緩開放,讓政府可以當他們的擋箭牌。

四﹑目前台灣IC代工產能利用率不足,而且台灣已不再投資八吋晶圓廠,開放赴中國投資可解決國內機器設備閒置,而且即早佈局更可確保市場領先優勢,不是嗎?

答: 目前IC代工產能利用率不足是一時的,當景氣回升時,此一現象自然不存在。正如台積電預估2002年首季整體產能利用率將提高至60%,年底產能利用率將持續攀高至80%。再說,IC工廠機器設備的拆遷重建,潔淨室的拆裝及重新規劃,以及廠房機電整合等成本,恐怕未必符合經濟效益。況且,IC的終端客戶並不是一般廣大的消費大眾,且具有輕﹑薄﹑短﹑小之特性,空運非常方便,因此未必要在接近市場當地製造,才能取得中國市場,確保市場領先優勢。八吋晶圓廠其實是台灣目前的生產主力,可說是台灣在國際間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拆掉台灣的八吋晶圓廠設備去中國組裝,無疑是幫中國建立目前最缺乏的IC工業生產體系,以挑戰台灣目前IC產製中心的地位。

五﹑如果開放赴中國投資八吋晶圓廠,便可避免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中芯半導體公司等相關廠商惡性競爭﹑殺價,不是嗎?

答: 這是非常奇怪的說法。張忠謀曾說過,五年內在中國生產IC成本將比台灣高,我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台灣的八吋晶圓廠去中國,就可避免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中芯半導體公司等相關廠商惡性競爭殺價。事實上,台灣的八吋晶圓廠去中國,恐怕可能導致台商之間競相銷價,驗證張忠謀先生曾說過的「未來IC市場的價格破壞者」。

六﹑中國為全球最主要消費性電子﹑行動電話﹑PC等生產基地,對IC需求量大,但其產能不足,如果適時開放,有助於台灣業者取得更大商機,不是嗎?

答: 近年來,中國快速吸收台灣資訊電子業者的資金,已成為全球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中國的IC市場以及IC工業,由於台商的貢獻,正在成長中。根據Gartner公司的分析,2001年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值1,861億美元,中國市場120億美元,佔全世界6.45%,遠小於美國和日本,也比台灣市場還小。 Gartner公司預測2005年全世界市場為3,307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為280億美元,佔全世界8.47%。我們估計台灣屆時市場應已被中國超過,但差異不會太大。目前中國的IC 有90% 以上是依賴進口,中國加入WTO之後,開放市場更是局勢所趨,中國的IC工業估計比台灣落後十年以上,中國不會為了要保護前往中國投資的IC工業而以關稅障礙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傷害其成品工業的。況且IC的終端客戶並不是一般廣大的消費大眾,且具有輕﹑薄﹑短﹑小之特性,無運費上的考量,根本沒有非在中國生產才能取得中國市場的道理。赴中國投資晶圓廠就能受其保護,以取得更大商機,只是中國吸引外資的策略說帖。

七﹑如果限制0.25微米以下技術技轉中國,便可確保台灣技術領先之有效管理機制,不是嗎?

答: 這個觀念是不對而且危險的。因為精密度高的技術並不見得就是最適當、最經濟的技術。中國目前最缺乏的是IC工業生產體系之建立,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分工體系以及產業群聚效應或支援體系之建立。這個體系,並不是限制最精密的0.25微米以下的技術技轉中國就無法達成,反而是用我們一直認為已不重要的八吋晶圓廠,或0.25微米以上技術去建立,會更快完成。因此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正好投其所好,這也是中國此刻最需要,最歡迎的技術。

八﹑若以產能過剩之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人力可投入十二吋晶圓廠,失業人口影響便會變小,高科技人才短缺亦可解決,不是嗎?

答: IC工業根留台灣的重要性是在掌握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以及掌握資訊電子工業的關鍵零組件。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中芯半導體公司已從台積電挖角一百多個工程師,如果開放赴中國投資八吋晶圓廠,只是幫中國創造就業機會,包括人才的培養及經驗傳承的累積,甚至將資本市場活化起來。台灣的IC工業領先優勢,將逐漸喪失,因此台灣也不必煩惱人才短缺問題了。

九﹑如果單純以舊設備或閒置設備售予中國,而不技術輸出,是否可做為八吋晶圓廠開放赴中國投資之但書?

答: 如果台灣的晶圓廠真的那麼短視,那就去賣吧。只是中國為什麼非要向台灣買舊設備不可呢? 其中可能沒有暗盤嗎? 台積電﹑聯電是政府投入龐大國家資源以及張忠謀﹑曹興誠等等世界級人物投入心血造就起來的,大家要珍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