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 始有勇氣(下)
施並錫◎師大美術系教授 四、「去台灣化」與「去中國化、去殖民化」的角力 以上所提的種種,雖非經由科學驗證所得,卻是得自生活經驗及社會觀察。「性相近」,但是「習相遠」。人或族群的習性、德性泰半是文化制約所形成。受價值觀或風俗習慣影響著。欲轉化負面習性、德性為正面的,唯仰賴台灣文化的重建。有優質的台灣文化,才能有優質台灣族群的習性德性。只是提倡台灣文化,在此時此地,是十分艱辛的。 生命是自私的。生命體是相互比高下的。眾生難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天演邏輯。島國台灣,多元族群的角力賽一直進行著。歷來幾番不同的外來統治族群,全都努力一件相同的工程──「去台灣化」。 所幸島國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覺醒者,為維護台灣精神、價值,為提昇台灣意義,為創造台灣優先而努力。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統治族群往往得逞佔上風。於是造成了︰ (一) 台灣社會的亂源──「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 最近,民調顯示不少民族終於認清了台灣的亂源是立法院與媒體。而在這兩者背後更深化的因素是族群文化勢力不均,族群尊卑優劣有別而產生的分別心作祟。於焉台灣四大族群的心態是「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 若說台灣沒有族群問題,那絕對是掩耳盜鈴的說法。台灣移民發展律則之一是後來者居上。後到的族群挾著政治組織力或武力,壓榨舊住族群。於是「打壓」與「反抗」兩造動作不斷發生,「五年一大亂 三年一小亂」的史蹟斑斑。 戰後,逃避共產黨而來台的新住民,懷著孤臣孽子的過客心情及驚弓之鳥的危機意識,憑藉著政、軍力量、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文化、教育、媒體的掌握、發言權。這些能進行民眾腦內革命、改造思想、異化心靈的軟體工具機制,絕對不讓本省人有置啄之餘地。新住民之統治階級極其成功地運用這三種幾乎能扭轉乾坤的利器,讓大多數舊住族群或心甘情願,或敢怒不敢言、或被蒙在鼓裡地「拿香跟拜」。新住民「統一意志 團結力量」在台灣建立一個以大中國主義為凝固劑的在台中國城。就是所謂的無形竹籬巴世界。不少國外大城都有中國城。華夏族群無論到何處。大抵都是自成一圈。與新住環境明顯區隔。 無形中國城在島內無所不在,在大選時,這個城廓就顯現出來了,成了一道滴水不露的防線。而台北市如今已是一處兼具有形及無形的中國城,是一處「去台灣化」工程接近成功的地方。大中國龍意識強而有力地蟠據著大台北市。將以台北市為據點,把龍爪繼續擴大牢抓全島每個角落。 「牛」與「龍」圖騰的角力,進行半個世紀,牛似乎節節敗退。如今暫守住濁水溪以南。事實上半世紀之前,龍一開始便氣勢凌人而勝利。「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的局面早已形成了。 (二)「去台灣化」陣營的力量龐大––教育、媒體及文化霸權證諸歷史,殖民者與佔領者欲進行有效統治,最重要的事是消弱被統治族群的自信及尊嚴,及對自族文化、歷史的認同和認知。法國殖民統治越南,因為給了越南人民教育,使得越南人民有了民族自覺,漸漸凝聚了越南精神。導致日後奠邊府之役,法國吃敗戰,終結束越南殖民。日人治台,就不讓觸摸法、政、人文、史、哲之學,並刻意引導台民往農、醫、理工、商的方向發展。發展的結果終於符合「巧者人之奴」的世間法––也就是台諺「巧e喫戇e,戇e喫天地。」所謂「喫天地」係依靠天氣與耕植等勞動生產事業。勤奮工作,增產報國,讓統治階級及其同路的人從旁收割,坐享用不完的稅金。 統治一方坐啃民膏民脂的條件,是讓從事生產的人民變成順民、愚民。其不二法門,就是「去台灣化」工程的推展。這項有口皆「碑」也好;有口皆「呸」也好的工程,效果極佳,有目共睹。它使得「中國派」與「台灣派」的抗爭,有如謝安和符堅的淝水之戰。前者以寡擊眾,以小搏大;後者為數龐大,乃烏合、無能之眾,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是多數的弱者。 「去台灣化」工程係以大中國意識與價值優先,為其最高原則。藉由︰ 1. 教育 雖然連橫先生曾說︰「台灣無史,豈非台人之痛歟?」及「我民族生斯長斯,聚人族於斯,而不知台灣之名義,毋亦數典而忘祖歟?」可惜在歷來殖民統治者的「去台灣化」的政策下,就以現今體制內的教育方針來說,直到近年來才有所謂「認識台灣」共三篇而已。分別在歷史、地理、社會教科書裡,能移風易俗的文學課程,一篇也沒。這就是中國派陣營的文化圍堵政策,因為他們清楚文藝力量的可怕。(記得中國派人士曾包圍教育部抗議把認識台灣教材納入中小學課程。台灣派人民毫無反制之舉動。比較出中國派人士積極、敏銳;而台灣派人民魯頓、懦弱。)故宮院長杜正勝主張「社會改變以文學為先」根據杜正勝先生的統計︰ 「高中課本裡有一篇連橫的「台灣通史」以及國中一篇鄭成功「告荷蘭受降書」,有關台灣的,只有這兩篇文言文而已。有關台灣的風俗民情、台灣的風景或各民族等等…都沒有在課本裡,好像這一切以前都沒有存在似的,就如同台灣的風景也沒有存在過一樣。這是當今教育的一大缺陷。」 作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是舊子民或新台灣人,認識台灣應該是不能推辭的國民責任。就如同一個人應了解自己祖先、父母、兄弟姐妹及親戚;認識自己的鄰友;所住的社區、城市、國家那樣。不幸的是,一般年輕學子對國外許多事情瞭如指掌;比如日本影星安室奈美惠的戀情、王菲的男友是誰、法國蘇菲瑪索出生於何處等等如數家珍,而對台灣既自我歧視外加陌生。 這中年一代的國人應該還未忘記小學時代說母語是會被級任或訓導老師處以罰款和罰站。更嚴重的竟然得掛狗牌示眾的事實吧﹗這是統治者透過學校教育擺明要消滅台灣人母語的策略。五十年來其成果豐碩。今雖政黨輪替,台語被打壓的情況並未改善。因為台灣人民在精神上業已產生「斯德哥爾摩症」。「斯」症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病症,指某種人受人攻擊或凌虐,起初恐懼仇恨,再之卻轉變為甘願接受攻擊者的虐待,甚或敬畏之。且看今日新政府麾下的教育部長,寧負台灣派,堅持使用與中共接軌的漢語拼音,以討好在台之中國派。因為滑頭者知道台灣人士容易打壓哄騙;若得罪中國派,恐將吃不完兜著走。 2. 媒體 無論平面或電子媒體,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為中國派人士掌控。台灣人「無路用」,天生就不會經營媒體。 就電子媒體來講,戲劇節目中凡俊男美女,懂得思考、能教導他人的知識份子、教授、或代表正義的警察以及社會精英名流,必定盡操著那字正腔圓的樣板北京話。反之,長相粗鄙的地痞流氓,嘴歪眼斜的黑社會殺手,嚼檳榔的毒販扒手,獐頭鼠目,鬼鬼祟祟的癟三小人,三八阿花,老娼妓女,違規逃漏稅者等等「阿沙普路」的角色,全部使用粗俗台語發言。而且每三、兩句必定故意夾帶一句粗話、三字經。在這種北京話、台語交相使用的不協調、不對等中。民眾極易被誤導而接收「操北京話者役人,講台語者役於人。」、「說台語者低劣 說國語的人優越」等偏差的概念。台灣民眾其實早已因此而產生相當嚴重的台灣母語、文化、族群自卑症。廣大X、Y世代莫不以當台灣人為。e世代,尤其是女生,有極大比例希望自己是日本人。 民國六十三年筆者任教新店市被封為貴族學校的崇光女中。第一天上課,一些被嬌寵慣了的女學生,懷著渺視的眼神,以不屑口氣對我說︰「老師,你一看就是台灣人﹗」幸好筆者從小就沒有台灣人自卑情結,立刻回一句「老師覺得當台灣人很榮幸啊﹗」這情景迄今記憶猶新,然而這種無以名之的「一族優越感」現象,「迄今」也未有啥改善,因為媒體「迄今」依舊我行我素。中國派明白要獨霸的條件是永遠踩壓住其他三族群。 電子媒體應用高明的技巧,對嚴重欠缺思辨能力的台灣大群觀眾進行慢性催眠及暗示。果不其然地使之產生嚴重的「腦內革命」──「革」掉自己族群文化、語言的「命」。於是族群文化自我矮化,族群尊嚴和自信心淪喪,於是由個體到集體逐漸衍生濃厚的自願作為俎上肉的邊陲意識及奴才意識。以便符合大中國沙文主義者的利益,方便來日中國對台灣的併吞。尤其當今第四台的時代,幾乎一面倒地全是中國派的天下,情況更是變本加厲。 而平面媒體,則永遠是兩大統派報紙獨秀,本土性報紙,不但中國派,連台灣派讀者也不支持。可悲的是本土平面媒體,也不盡然維護本土。 電台媒體呢?幾年前經由台灣人捐款扶持的全民廣播電台,在經營狀況不錯時,不知何故,一、兩日之內遣散員工,辜負台灣人民當初的一片熱忱,竟把全民電台賣給了「趙飛碟」,轉手後成了今日「嗄嗄叫」的《News 98》,不久全省都有了聯播網,高薪延請名嘴、名人主持,節目聳動,聲音流暢。會合原有的×碟電台,打得台灣派的綠○和平、T○T、建○×場等等灰頭土臉。奄奄一息。趙○碟不但空中勝仗,據聞在網路版圖上也搶先邁前一步了。「龍」終是比「牛」厲害多多。 十二月十二日自立晚報台灣南社鄭正煜有篇文章開頭說︰「新政府上台以後,最大的困擾是遭受統派媒體不斷的修理,最大的無能是對統派媒體的攻擊無防禦之力。但媒體在對方手中,新政府有何能為?」 台灣人民能不警惕乎? 3. 文化行政權的巧妙運作 史博館黃光男館長說︰「原來很多純粹的文化活動,或者說文化工作,卻因為人為的各有所圖,竟然利用文化活動來提高知名度……」。又提到──「……事實上能知的大眾並沒有多少……而是是非非的導引,使民眾生活品質虛假,因而秩序大亂、人倫不確,價值不定……人性因而崩潰……」(12/12自立晚安台灣)。 這段話除了表明文化的重要性之外,也表示文化有可能被不當運作及扭轉。 日本人的高壓,二二八事件之屠殺後,台灣人對政治、文化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恐懼症。因而正中中國派統治者之下懷。台灣人「喫天地」去了。於是政治與文化成了統治階層中國派陣營有形、無形之最佳武器。兩者會合運作,隨意玩弄,形成了台灣人對之束手無策,乖乖就擒的文化霸權。 此中國沙文化霸權在台灣無所忌憚地毒化、異化、愚化、醜化台灣人民,時間一久,反能產生讓台灣人民憧憬、嚮往之致命吸引力。整個台灣成了中國沙文主義文化之舞台。儘管陳水扁總統高呼建立台灣主體地位,提倡文化台灣觀念(被對岸中國人指稱為推動文化台獨),發揚台灣精神,大多數台灣人卻反應冷淡,而對來自大陸的王菲反應熱烈。一場演唱會,就吸引本地三萬觀眾,XY世代的年青人還表示一票1500元太便宜了。這也是台灣人的悲哀之一。 4. 利用宗教麻醉人心 瓦解台民之心防 5. 製造不利凝聚台灣意識之時尚流行 6. 其他。 五、台灣文化振興的方法及實踐 台灣主體性須建立於「去台灣化」與「去中國化、去殖民化」的平衡點上 文化必須是一種扎根的事業,一種進度緩慢且得持之以恆,永續推進的工程。台灣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如今灰頭土臉,全身傷痕纍纍。台灣子民,必須常惦記––「母親的名叫台灣」,抱持「振興台灣文化人人有責」的決心,堅持「今天不作 明天一定會後悔」信念,一步一腳印,從根本作起。 最根本的,當然是台灣人的母語。 (一)搶救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