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文章及刊物
  3. 時事觀點

時事觀點


2011-02-24

國際觀 顧台灣

我們需要一個具有深刻國際觀,能在變化不息的國際政治中領航台灣於安全的總統。這是她或他的最優先責任,而也適合現今台灣中央政治分擔的原則,即總統較直接負責外交、國防;其他即交由行政院長處理。
2011-02-24

副總統人選應由總統候選人自行選定

民進黨乃是台灣人民實現理想之所託的本土政黨,不應仿效中國國民黨基於權力分贓的搭配方式。民進黨的副總統人選,應由出線的總統提名人以理念、互補、備位等考量因素自行挑選,不宜由他人充當喬太守來亂點鴛鴦譜。
2010-07-01

時下對中國的十大迷思

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本文是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博士於2010年一月正式發表的評論。史博士刻意選在全球金融海嘯逐漸恢復平靜的時刻,回頭剖析一般人對於中國的10種看法是否只是人云亦云、欠缺理性思辯的說詞,藉此建議美國政府重新調整對中政策的基本假定。同理,當台灣的馬政府一再宣稱ECFA非簽不可時,其背後的理論依據是否同樣欠缺理性驗證,以致無法提出台灣真正需要的發展政策?本期台灣安保通訊特借重史博士一文,提供台灣讀者重新認清中國經貿真相的新視角。  迷思一:中國現在是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 事實是:中國只是挪用其他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 一般用來說明中國經濟崛起的方式,是先將世界各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加總,之後再比較每個國家對於全世界GDP總額的貢獻度;只不過,用這個方法解釋這個指標並不正確。 譬如說,當一個國家能成功營造有利的「貿易條件」,並從貿易對手國獲取大量財富時,這個國家的GDP自然會迅速成長,而其貿易對手國的GDP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如此一來,我們會誤以為這個國家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度比較高,可是說穿了,這個現象也只不過是李代桃僵而已。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GDP包含國際貿易這個因素——貿易盈餘是GDP的加項,貿易赤字則是GDP的減項。現在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貿易盈餘,就表示大多數國家都對中國呈現貿易赤字。從這個觀點加以分析的話,中國對於全球GDP的成長可說是毫無貢獻;中國透過國際貿易累積出自己龐大的GDP,但也同時大量取代其他國家可以享有的GDP。 最重要的是,績效其實並不等於福祉。儘管中國經濟成長的表現傑出,但是卻不代表中國對全球GDP有所貢獻;相反地,某些中國GDP的成長甚至只反映出其他國家的損失而已。 中國對於世界經濟的確有所貢獻,不過競爭才是維繫長期經濟成長的要素。過去十多年來的「中國製造」到底是不是促進競爭的主要元素,這一點還有不少爭論。透過政策扶植,中國向全世界大量輸出價格低廉的消費性產品,使得各國政府可以在維持溫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放手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成長。 但是金融海嘯改變了這一切。在金融海嘯之前,來自中國的供給可以滿足全球旺盛的需求,不過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無止盡的供給反倒更抑制了全球脆弱的需求成長。與其說中國帶領全球脫離金融海嘯,倒不如說中國藉由這個機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這個現象並非無法改變。為了國內民眾的福祉,中國大可設法振興自己國內的經濟,帶動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產品需求;也唯有等到那個時候,中國才能名符其實的被稱做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 迷思二:中國有可能在十年後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事實是:依照合理的推論,中國可能永遠都超越不了美國 造成這個預測的一個因素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另一個因素則是美國最近三年差勁的經濟表現。第二個因素顯然重要多了:只要美國無法擺脫2007到2009年經濟表現的水準,目前的領先地位總有一天會不保,所以美國必須針對以下三個領域調整政策:首先、大幅刪減預算赤字,其次、維持穩定的利率並促進出口成長,最後、刪除不合時宜的政府法令,特別是租稅相關規範。 如果美國能夠確實採取以上三項措施,中國根本不可能超越美國,更別提是在最近十到十五年之內達成。另一方面,認為未來三十年一定能延續過去三十年的發展趨勢也是一個非常嚴重錯誤的說法。中國本身從1949到1978年間的發展,就跟1979到2009年間大不相同;因此我們可以篤定地說,2010到2040年間的中國也一定會跟現在大不相同。 最重要,也最肯定會發生的變化就是中國持續老化的人口結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大有助益是最著名的特色,此一特點在未來三十年卻會對經濟發展大大不利。人口結構從有利轉為不利的時間點大約會發生在2015年,形成無法逆轉的高齡化社會。 1985年,中國境內「十五以上、三十未滿」的勞動力佔總工作人口數47%,等到2030年,這個年齡層佔全中國總工作人口數的比率會下降到26%;更可怕的是,2035年中國六十五歲以上的總人口數將高達二億八千萬人。屆時,越來越少的勞動人口卻要支應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 史上前一個挑戰美國經濟地位的日本正面臨同樣的問題,結果日本經濟在過去十五年幾乎沒有成長。最快等到十五年以後,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會跟今天的日本越來越像。 在日本經濟崛起之前,蘇聯也曾經被認為將挑戰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但是著重發展重工業的作法最終無以為繼,也導致蘇聯解體。除此之外,重工業也帶給蘇聯重度污染跟較短的平均壽命,而壽命長短則跟財富多寡有強烈的正相關。 跟蘇聯相仿,中國也高度重視重工業,也同樣具有嚴重的污染問題。雖然中國政府禁止發表任何有關污染與壽命之間有何關連性的研究成果,但是起碼畸形兒的數目在最近十幾年持續上揚,就連看似比較富裕的省份也都不能免。   迷思三:中國將會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事實是:中國很可能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超越日本了 最遲不會拖過2010年,可能所有傳播媒體都會告訴你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 請注意,任何有關中國經濟的評論,包括各位現在正在閱讀的這一段,都只具有某種程度的參考價值而已。中國官方公佈的失業率已經普遍被認定與中國實際的失業狀況毫無關連,許多銷售數字的背後都隱含數不清的待售商品,更有數不清的所謂外人直接投資(FDI)根本與外國人無關。所有關於GDP、FDI或是其他的各種指標,一言以蔽之,中國中央政府不相信各省份的彙報資料,各省政府也同樣不相信轄下縣級單位的彙報成果。 儘管許多跟中國經濟有關的陳述都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撐,但是卻無礙於中國早在數年前就已經超越日本的推論。 中國政府在2004年進行一項全國性的普查,結果發現該國的經濟表現應該比以往所認定的多出17%。就跟1993年的調查如出一轍,服務部門的表現往往被低估,而且200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個落差比起1993年又再度擴大。中國政府2009年底宣布將2008年GDP統計數字上修4.5%時,也是援用相同的理由,並且宣告之後也將一併上修2009上半年的GDP。 總而言之,我們很難相信中國GDP的統計數字是正確的,官方公佈的資料可能一直都被低估——全國通行的法令導致一部份交易浮上檯面,卻也讓另一部份交易轉進黑市,使得服務部門的規模特別難以衡量。如果能有一份可靠調查報告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年都比官方公佈的還要大;換句話說,中國的GDP可能早在2007年以前就已經超越日本了。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採用購買力平價的概念、排除各國物價水準不同所導致的落差再加以衡量的話,中國更是早在上個世紀的九○年代就超越日本了,套用媒體常見的標題,中國老早就已經進入「趕美」的狀態了。 迷思四:中國是提供美國融資的主要債權人 事實是:如果說,中國擁有任何財務上的影響力,那也絕不是現在 不論是現在或是可預見的將來,美國聯邦政府都將繼續維持天文數字般的預算赤字,並因此傷害美國下一個十年的經濟表現。中國購買部分美國債券彌補了這個財務缺口,官方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就高達八千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其他各種總額相近的有價證券。 儘管如此,普遍認為美國需要中國提供融資以維持龐大開支的說法依舊不正確,甚至其中一部份原因就在於這個缺口如同斷崖般無法彌補,使中國購買的債券金額顯得無關緊要。 具體的數字說明如下。2009年中國官方正式收購美國國庫券的金額大約落在一千億美元以下,該年度聯邦政府總預算赤字則飆升至一兆四千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官方持有2009年國庫券的比率不及美國政府舉債金額7%,相較於中國在2008年正式購買接近半數的美國國庫券,去年美國商業貸款利率竟比2008年底的水準更低。如此看來,就算中國購買美國國庫券的行為曾被認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現在看起來卻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再換個角度說明。中國之所以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其實也是因為北京當局別無選擇。中國可以透過貿易盈餘或是其他方式從世界各地取得大量財富,但是被低估的人民幣也會同樣促使北京當局避免兌換外匯、避免人民幣發行過量。根據法令規定,幾乎所有支付中國廠商的外匯都必須結存在中央政府手上。 這就使得中國政府坐擁數量極為龐大的美元卻無處可去,而規模夠大、夠穩健的美國經濟反倒成為唯一能夠吸收這些美元的管道。易言之,中國並不足以稱做美國的債主,國庫券只是他們能夠處理滿手外匯的唯一投資管道。 追根究底,中國滿手外匯的原因還可以回溯到美、中貿易摩擦上。中國幾乎採行亦步亦趨的匯率政策讓人民幣緊盯美元,顯示將自身經濟發展跟美國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也是中國最有利的選擇;換成美國的立場來看,就表示美國並未在財務上有任何受制於中國的跡象。  迷思五:美、中兩國緊密相依,世界兩強體制(Chimerica)已然成形 事實是:中國對美國的依賴,遠遠高過美國對中國的需求 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無庸置疑,只是跟一般人所知道的方式不太一樣。中國銷往美國商品數量的確很多,美國2008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佔中國GDP總額7.4%。 不過,這個比重已經開始下降,在2009年也將持續下滑。自從1998年起,中國國內投資就不斷取代外銷金額在GDP組成中的比重,就算全球需求在2006年達到高峰時也未曾改變此一現象。 中國對美國最根本的依賴是由美國創建與領導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國國內投資金額之高,使得各種行業的產出都遠超出中國國內之所需;這個供過於求的現象早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就已經開始成形。 如果不能找到一個外銷出口的話,長期的生產過剩將導致毀滅性的通貨緊縮,進而摧毀中國實質的經濟成長。由於美國倡議的全球開放經貿體系,才能讓中國這種投資導向的策略發揮功效,要是美國真的採取保護主義的話,中國的作法總會有行不通的一天。 相同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貨幣體系上。要不是美元做為全球經濟結算的貨幣,並提供一個宛如天堂般安穩的債券市場,中國的匯率政策跟累積外匯的作法也都會行不通。中國確實從美國消費者身上賺了不少錢,但是中國更不能沒有這套由美國所領導的全球經貿體系。 再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確實能以最低廉的價格提供許多消費性產品,但是其他同樣擁有低生產成本的供應者——比方說是越南——就有可能並且也會很樂意地取而代之。如果不依靠中國的話,美國的消費物價可能會比較高,但是幅度有限。 認為美國需要依靠中國提供預算赤字融資的想法在很多方面都說不通。首先就邏輯上而言,既然美國的預算赤字已經失控,中國的融資只會讓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延續下去;其次就現實層面而言,無論中國購買多少的美國債券,美國的利率水準怎麼看都還是文風不動。 以上推論過程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中國確確實實需要依靠美國才能推動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然而美國選擇跟中國合作的理由卻只是出於習慣而已。  迷思六:中國操控匯率是影響全球經貿的主要議題 事實是:光是批評操控匯率只是見樹不見林的看法 匯率很重要,匯率代表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相對價格,而且就跟其他價格一樣,匯率變動也會影響供需兩端的變化;這裡所謂的供需,指的就是進、出口數量。 不過,匯率變動的影響也不見得永遠會立竿見影,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變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在2005年七月到2008年六月這段期間,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了20%,可是中國對美國的年度貿易盈餘卻依舊成長了將近50%,顯示美、中兩國都有很多其他因素足以徹底抵銷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就美國而言,包括聯邦儲備局(Fed)在內的聯邦政府莫不大力鼓吹購買中國商品。相對於被低估的人民幣,創歷史新低的利率水準跟幾近無解的預算赤字才是傷害美國經濟的根本問題。 至於中國所採取的措施不僅會影響美國,也同時影響所有其他的貿易對手——中國政府無所不至地干預市場經濟,其影響遠非單純人為操控匯率所能比擬。為了保護國營企業,中國政府透過法規阻絕潛在競爭者、免費提供土地、透過銀行貸款提供無償資本,甚至還補貼能源價格以使國營企業可以跟民間企業一起競逐出口市場。如果沒有這些政府干預的補貼政策,這些國營企業根本不具出口競爭力。 說得更白一點,因為中國國營企業可以輕易把成本轉嫁給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所以他們會不尋常地比其他國家更具有競爭優勢。這些保護措施隨著前一陣子美國針對中國的鋼鐵及其他製品課徵反傾銷、反補貼稅後,通通現出了原形。 […]
2009-11-08

二次黨外運動:在地公民運動

二次黨外運動──在地公民運動,一定會改寫台灣的歷史。而你我,積極的公民,就是那改寫歷史的人。這一波風起雲湧的在地公民運動,你千萬不能缺席。擔負起開創歷史的責任吧,自由而驕傲的台灣公民!
2007-11-20

「全民傳聖火,前進聯合國」

黃淑惠 綜合報導 「牽手護台灣 加入聯合國」的布條,揚起在各政府行政機關的門口,包括台獨聯盟辦公室附近的林務局,及我家隔壁的派出所,讓我有些驚訝,原來行政權有這麼大的威力,從陳水扁總統在7月時,以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的信紙,寫信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台灣國家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開始,國家機器已然全面啟動,「加入聯合國」也成為國家的既定政策。即使是以泛藍為多數黨的國會殿堂,配合著統媒每天上演泛藍立委咬牙切齒、痛批執政黨「黨政不分」的畫面,似乎也難敵由總統府行政院下達的政令。 新聞局本於善盡宣導政令的職責,從入聯的Logo、文宣、布條、廣告,到郵件加蓋\入聯郵戳等,宣傳手法不斷,也因此讓謝志偉局長在立院飽受泛藍陣營炮火圍攻,除了新聞局外,由行政院體委會主辦「全民傳聖火,前進聯合國」活動,10月24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由陳水扁總統點燃入聯聖火揭開序幕,另外,在強力的政策運作,配合民進黨「台灣入聯 火熱連署」行動,10月31日已有超過兩百萬人簽署連署書,台灣人民展現驚人的行動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全民傳聖火,前進聯合國」路跑活動 10月24日清晨,大約有5千名的民眾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由陳水扁總統及呂秀蓮副總統點燃入聯聖火後,起跑第一棒,並在台北舊城門(景福門) 將入聯火炬交棒給謝長廷總統候選人及蘇貞昌副總統候選人,象徵2008的本土政權延續。 路跑隊伍沿著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一路往台北縣境前進,隨行在側的民眾聲勢浩大,沿路為手持入聯聖火的路跑選手們加油打氣,不過,正當隊伍行經監察院大門口時,一群身著「中華統一促進黨」的藍衣人闖入「入聯路跑」行進的人群當中,極盡挑釁地高喊「中國統一 才入聯」,一位年約70的台灣阿伯回應「台灣獨立」,即遭到這群藍衣人拳打腳踢,另一位年紀也稍大的台灣人也被打。忿怒的台灣人馬上集聚圍住他們。這群兇惡囂張的中國人在攝影機前,搖身一變成一副哀兵狀。藍衣人強力挑釁,先動手打人,引發衝突,然後哀兵告狀,上演「打人喊救人」的戲碼。而這群現行犯還揚言要在各縣市的路跑活動滋事,相關單位應加強蒐集情資以保護善良百姓的安全。 「全民傳聖火,前進聯合國」,在10月24日起跑,預計11天內環繞全台25個縣市,全長約計1200公里的路程。在11月3日回到凱達格蘭大道。行政院舉辦入聯路跑活動,無非是要凝聚全民入聯的共識與力量,也讓台灣入聯的火炬綿延不斷,直到台灣建國,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加入聯合國為止。 行政院核定10月24日為「台灣聯合國日」 由「台灣加入聯合國大聯盟」結合民間社團,於去年即呼籲政府將十月二十四日聯合國憲章生效日(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創立於1945年10月24日),作為「台灣聯合國日」,行政院支持這項政策,並已於日前核定,希望國人了解入聯的重要性;也昭告世人,台灣從未是聯合國的一員,宣稱為捍衛普世自由人權價值為宗旨的聯合國,也正屈服於中國侵略政權之下,拒台灣於聯合國大門外,台灣正站在野心勃勃的侵略者門口,為了捍衛全人類的基本價值而奮鬥不懈。 台灣入聯 火熱連署 衝破240萬份 民進黨連日來的強力動員,展現人民力量的公投連署,根據民進黨網站至10月31日統計共收到245萬5967份,比預計200萬份超出許\多,除了公職系統強制配額每天上網公佈外,本土民間社團亦發動全力配合,或設置攤位,或走入鄰里巷道,一步一腳印,不計人力成本,一張一張簽回連署書,240萬份的里程不知要繞行台灣幾圈了。也只有眾人的力量才能成就如此的大業。 台獨聯盟的成員楊明川先生,一位退休的公務人員,展現了驚人的行動力,他不是公職出身,沒有所謂的樁腳,就靠著他的親友及社團活動的人脈,最重要的還是他苦幹實幹的台灣牛精神。 今年67歲,兩髮鬢白,總是一身樸實的服裝。數月來,每天出現在聯盟的辦公室。他並非e世代的族群,無法使用電腦作業,靠的只有雙手與雙腳,當然還有靈敏的頭腦。他手中總是拿著一份用手抄寫的名單資料,先是將連署書連同回郵信封,一封一封的寄出,甚至將連署書親自送上門。完成寄送作業後,開始一通一通電話的催促,教大家如何填寫,「要用正楷填寫、填寫後免貼郵票寄回….」。可能是受到他為台灣無私的熱情感動,回收信函一封一封的寄回,我每天總會盯著他放回郵信的箱子看,「今天收到幾封了,總共收到多少了?」 他說,他粗重的工作現在才要開始呢!他開始一一拆封,將裡面的連署書一張一張打開,用他的老花眼睛,一個字一個字過目。為了不浪費每一張連署人的心意,字看不懂得,太瞭草的,他便開始一一追問,著實替連署書key in 的工作人員幫了大忙。這位阿伯真是我見過最有工作效率的人了,他對他的連署書負責的態度,不輕易浪費每一張的連署書,所以實實在在的簽回了一個立法委員的配額量!台灣有你,真感心! 「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 為使民眾暸解台灣未能加入聯合國所受的傷害及不利影響,以凝聚全民向心力及共識,行政院新聞局編印「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小冊,並且於「為台灣發聲」網頁(網址http://www.taiwanunme.tw/)提供下載,歡迎民眾上網擷取。 從數字看台灣 ˙面積不大,3萬6,000平方公里,比荷蘭小一些,但比比利時大。 ˙人口不少,2,300萬人,比馬來西亞少一些,但比澳大利亞、荷蘭多。 ˙台灣是面積的小國,經濟的大國。 看GDP,是全球194個國家中第18大經濟體。 看貿易總額,是全球第16大貿易國。 ˙半導體產業全球第4位。其中, 晶圓代工產業全球第1位。 IC封裝產業全球第1位。 IC測試產業全球第1位。 IC設計產業全球第2位。 ˙影像顯示TFT-LCD產業全球第1位。 ˙美國專利核准件數中,台灣排名第四,僅次於美、日、德。 ˙行動電話普及率106%,世界第一。 ˙大學女生比率 51%,亞洲第一。比英、德、日高,比紐、美、法略低。 ˙國會女性參政,亞洲第一。比英、美、日高,但低於瑞典、德國、瑞士。 ˙社會安全制度:建立中… 1995年開始有全民健保 (被譽為主要國家中名列第二的最健康國家)。 2002年開始有就業保險。 2006年開始,每個勞工都有退休金。 2007年通過國民年金制度。 ˙全國南北距離:縮短中… 台北至高雄 90分鐘 (一年前是5小時)。 資料來源「為什麼台灣要加入聯合國?」
2007-11-20

由代理人問題看民進黨全代會

陳以禮◎現任職於中華經濟研究院 代理人問題,關於這個管理學議題的相關討論可說是汗牛充棟;簡單來講,當委託人與代理人基於共通利益達成委任關係後,雖說代理人理論上應該要「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但由於兩者間的利益、價值排序往往不盡相同,當代理人在委任期間面臨必須二選一的「利益衝突」時,極大化代理人自身利益的優先性,往往會排在極大化委託人的利益之前,畢竟人性是如此脆弱!要避免這種有違良善風俗的局面,在事前擬定好具體內容的契約、盡可能協調代理人與委託人的利益維持一致,通常會比事後進法院打官司來得更具經濟效益。 九月底民進黨所召開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不是一個政治角力的場合嗎?怎麼會跟上述管理學理論扯上關係呢?其實這場茶壺內的風暴,隱含著三個面向的代理人問題。首先,所謂獨派社團自從民進黨總統初選過程一路走來,或明或暗屢屢放出風聲,強調謝長廷先生「憲法一中」、「一國兩市」、「和解共生」、「連馬保台」、「包機常態化」…的言論實在令人心驚,卻忘了這些詞句極可能是媒體斷章取義的結果,再加上受夠了總統閣下「四不一沒有」、「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的精神折磨,儘管謝先生是透過初選程序正式獲得提名角逐2008總統大位的候選人,但是對於獨派社團而言,總統一職恰恰不折不扣只是一位建國運動的「代理人」!如果任其輕易「綁架選票」贏得大選,之後卻在總統任內對建國運動意興闌珊的話,這當然會是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代理人問題!因此獨派社團便把「正常國家決議文」能否如願通過,視為評估「謝代理」夠不夠資格『正式』取得建國運動代理人的檢驗標準。 其次,自從「手術刀活動」向「北新組」成員說不、以及李前總統接受壹週刊專訪導致深綠板塊「走山」之後,游錫?先生不論是主動或被動,都被相對視作獨派社團的最佳代言人;但當時具有黨主席身份的游先生,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代理人?既然獨派社團倡議不要輕易相信謝代理,又何以對游代理一往情深?要如何證明游代理近期內的種種動作,是純粹基於長期理念且不帶有絲毫短期利益的考量?對於建國的方式,游代理可有將理想、口號轉化作具體的執行步驟?可有提出哪些優於謝代理的解決方案?更何況游代理「委任過程」的正當性,可有比照謝代理是經由黨員直選而決定的?以謝、游兩人從黨外時期一路歷練到行政院院長的過程相互比較,光憑「早日完成台灣正名」跟「國號正名為台灣」的差異,就將這兩位代理人區分成勢同水火的「挺台派」與「親中派」,這當中的代理機制未免太過草率也太過狹隘! 第三,民進黨各地區黨代表平日工作就是與基層民眾互動,照理說應該是最有能力反應基層意見的一群,但是以目前黨代表的產生方式,再考慮到人頭黨員問題,「眾黨代表們」究竟是代表「黨員」?「黨意」?還是就乾脆直接代表「我自己」?在民主多元的社會中,針對某項議題取得一致共識的機率本來就趨近於零,在缺乏如投票、民調、協調…等輔助工具完成議決的情況下,如何能確保黨代表們的發言必然反應該區多數黨員的共同意志?再者說,多數黨員的共同意志,也未必等同唯有透過法定選舉程序才能展現的公民集體意識,如果無法確立公民集體意識、黨員共同意志與黨代表個人言論三者間的連結機制,產生多重代理人的問題並不足為奇,加演一場『正氣凜然』關閉黨部大門的鬧劇,自然也就更滑天下之大稽了。
2007-11-20

馬英九的民主素養

蔣友柏曾經批評像馬英九這種人,拿國民黨獎學金到國外留學,卻沒有把民主觀念帶回來,只是在威權體制下扮演一個角色。言下之意好似這些人瞭解什麼是自由民主,只是沒有積極的將自由民主的觀念帶回台灣推廣,不過觀察馬英九最近幾天的言行,我想蔣友柏並不瞭解這些人,他們並不是消極的不推行民主,而是骨子裡信仰的就是獨裁,崇拜的就是威權,民主只是方便復辟的工具。 日前,馬英九為了選票,竟然消費起自己死去的父親,說「祖先埋骨的地方就是故鄉」,這句話充滿封建餘毒,哪裡是故鄉是認同的問題,是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並不受血緣或是祖先埋在哪裡的限制,這種祖先死了還控制你認同的想法實在是封建到太過可怕,也與現代國家的普世價值格格不入;再者,這句話邏輯也有問題,完全沒有可實踐性,試問,是哪一代的祖先埋的地方才叫故鄉?要埋了幾代才算?如果有幾個祖先埋在不同的地方,哪裡才算故鄉?這種沒有頭腦的選舉語言也想騙選票,馬英九實在太瞧不起人。 陳水扁總統不虧是選舉長才,將馬爸爸骨灰罈子上寫的「反獨漸統、振興中華」一掀開來,馬英九的虛假本質馬上顯露無遺,不敢在「何謂故鄉」的戰場上多做文章,只會裝可憐,說陳總統不尊重死人,不尊重言論自由,沒有國家元首應有的厚道與格調。 問題是,由八萬塊的喪禮開始,到「祖先埋骨的地方就是故鄉」,一再消費自己死去爸爸的不正是馬英九本人嗎?誰不尊重死人? 馬爸爸在骨灰譚上要寫什麼是他的言論自由,沒人會去破壞它或是把它送到綠島,這就是起碼的尊重,問題是其他人也有評論他所寫東西的言論自由啊!難道言論自由只有他們家該享有,其他人卻不能批評?這種發言充分顯示馬對言論自由的認識實在膚淺,言論自由對他而言只是不准別人批評他的理由,心中那種你是民我是主的傲慢心態,讓人不敢想像一旦這種人當選總統,將對台灣民主的進程造成多大的傷害。 裝可憐的馬陣營還說「馬鶴凌骨灰罈的題字,與馬英九無關」,不沾鍋到連自己的父親都要劃清界線,為了選票連自己的父親都可以切割,果然非常尊重死人,具備「國家元首應有的厚道與格調」,然而,如果連埋骨的地方都可以決定你的認同,那骨灰罈上的遺言怎能不變成你政治信仰的金科玉律?這點,裝可憐的馬英九實在應該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其實,有中國情感、故鄉情懷並不是壞事,在美國生活過十一年的我也是對故鄉念茲在茲,這種感情其實是一種高貴的情感,問題是,我在美國並不會強迫所有的美國人都要跟我一樣做台灣人、主張美國的前途要由台灣、美國兩地的人共同決定、否定美國獨立是一個選項、堅持要用台灣反對以美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換句話說,馬英九的中國情懷並不是問題,他的問題在於沒有民主素養,不尊重台灣人選擇當台灣人的權利,不認同台灣的前途應該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反對台獨成為台灣人的選項,反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才是馬英九不適合當台灣總統的真正原因。 http://blog.roodo.com/subing/
2007-11-20

馬英九的「白宮」之路,台灣的「自宮」之路

范盛保◎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助理教授 從馬英九被拱上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至今,他的過去及現在的言行,一一被檢視後,許\多人才發現馬英九從政以來,一路始終如一。他的毫無擔當,始終如一;他的毫無建樹,始終如一;他的黨國思想,始終如一;他的親中色彩,始終如一。惟台灣人總是健忘,記得電視機前面炫耀自己不穿內褲騎腳踏車的馬英九,卻常常忘了螢幕下他做過什麼事,本文將他的過去一一道來,並對於馬英九以「重返聯合國」作為選舉主張以邁向總統的「白宮」之路,是否因而讓台灣陷入「自宮」之路,提出評論。 馬英九總是毫無擔當,不時說謊。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以此形容馬英九最是貼切。同是讀書人,現任新聞局長謝志偉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與立委嗆聲,說「你可以污辱我,但不要污辱我的下屬」。但馬英九則是「死道友不死貧道」。遇到事情發生,一概將責任推給屬下,辯稱自己並不知情。在毫無擔當的個性下,從國民黨的「趕羚羊之聲」(諧音是三字經)到「他,馬的」文宣廣告,引起大眾反感後,他說「不知道」。倒扁紅衫軍從2006年9月9日起在台北市肆無忌憚作亂一個月,馬英九縱容、執法放水閃躲、規避責任全呈現在台灣人眼中。北市邱小妹人球事件,無法在擁有豐沛醫療資源的台北市救治,轉送到台中縣童綜合醫院急救而腦死。而馬英九舞照跳,寧願去親民黨的尾牙扭腰擺\臀跳妞妞舞,也不願去看被仁愛醫院當人球踢的邱小妹妹,反倒是衛生局長張珩為此下台負責。在市長「特別費」案爆發之後,則是市長辦公室主任鄭安國辭職,及下屬余文扛下全部責任被判刑、坐牢。在無擔當的背後就是不時說謊。馬英九說「若被起訴會退出總統選舉」。但是,在「特別費」案被起訴之後,立即表示「參選到底,討回司法公道」。他在競選國民黨的主席之前說,當選黨主席後,要盡快,透明,公開處理黨產。結果是偷偷賣,賤價賣,秘密賣,與他之前的保證剛好相反。到日本訪問政界,在返台前日親口向媒體透露說「該見到的人都見到了」,亦即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但日本《產經新聞》卻揭露馬英九不光明的伎倆,說安倍僅騰出十分鐘與馬通電話,馬英九完全沒見到安倍。2007年8月間,馬英九放話,說在嘉義與李登輝之友會會長黃崑虎私下晤面。黃崑虎除了否認外,並要提告。馬英九連有沒有見了誰都要說謊、放話,更不用說他在「特別費」案上一再說謊的習性了。 馬英九的毫無建樹,始終如一。其一,重要施政,弊案頻傳。他將小巨蛋體育館和貓空纜車,視作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重要政績。小巨蛋現在被發現招標有違法之處,以及三十項安檢不合格,還批准營運。貓空纜車落成典禮之後,馬英九和現任台北市長郝龍斌立刻搭上纜車。結果,纜車發生故障,將馬英九和郝龍斌吊在半空中十分鐘。重要建設,以弊案收場。其二,不管市民死活。納莉颱風水淹台北城,使得10萬戶一樓和地下室淹水,15萬輛小轎車泡水,市民損失上千億,死傷32人,捷運淹水損失上百億,監察院為此通過糾正案。其三,剛愎自用,危害全台。日本讀賣新聞認為SARS感染擴大是「地方對抗中央所造成的禍害」,台灣因台北的失控造成SARS感染死亡86人,全台灣訂單受到嚴重衝擊,重創國內各項消費,遲緩全國經濟損失五千億以上。 馬英九的黨國封建、獨裁思想,始終如一。一般中國國民黨黨員至今都還是滿腦子黨國思想,更何況是中國國民黨高幹家庭誕生長大、學業與事業都是黨國特權栽培的馬英九?馬英九一言一行難掩「黨國之子」的本質,充分流露「我主人奴」的本色,他一路走來始終站在反民主的一方,從歷史證明馬英九與民主發展腳步總是相反方向的。 我們用馬英九自己說的話來證明這位黨國之子滿腦都是黨國思想。根據「傳記文學」第八十八卷第六期所載,馬英九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時的「自述」(也就是自傳)的內容,馬英九說他在1974年考取「中山獎學金」,赴美留學,從事「反共愛國」活動甚為積極。這段「愛國活動」所費時間三年左右,約為留美時間的一半。他到了哈佛,被指派出任留學生反共刊物《波士頓通訊》主編及主筆,這段經歷前後五年,幾乎成了全職的黨工,這也是馬英九賣力為「黨國」作出傑出貢獻的時期。他以「王紹陵」、「葉武台」、「李南橋」等筆名撰寫專論、社論、雜文,總計寫了十餘萬字,其中,對於參與台獨運動的台灣留學生更是絲毫不手軟。1979年底發生「美麗島事件」,他奉命根據中國國民黨提供的資料編撰《高雄暴動真相》英文特刊。1981年赴紐約實習時,根據他的自述,他「撰成《恐怖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英文論文一篇,送交有關單位在美運用。當他回台灣當官後,反對解嚴、反對總統直選、反對廢除刑法100條、反對公民投票。這也是為什麼當馬英九欣賞「色.戒」後,一臉凝重、紅著眼眶走出戲院說「他想到當年他也為國家犧牲了許\多」。色.戒裡的這些為國家犧牲的年輕人,很早就體會到國家跟他們的命運是結合在一起,但馬英九為國家犧牲了什麼?也許\是犧牲了他在為「黨國」擔任「告密者」後被人揭發的不名譽吧! 馬英九的親中色彩,始終如一。馬英九及其國民黨絕對是個親中集團,算是累犯中的累犯。悲哀的是,台灣人很健忘,老是被他耍的團團轉。他對來指南宮的香港遊客,興奮地用廣東話說:「我在香港出生,一歲來台灣,我是香港人」。他反對軍購遭到美國官方點名批判。這位黨國之子在2006年2月11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訪問時也表示「國民黨不排除與中國大陸談統一」。他說「兩岸彼此充分了解,時機成熟後,再由兩岸人民決定兩岸是否統一」。2006年2月12日當馬英九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說「台灣問題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如果國民黨重新執政,將力促兩岸關係正常化,不排除和大陸談統一的問題」。這些都說明馬英九主張「台灣問題要請隔壁惡鄰一起討論台灣何去何從」。親中的馬英九先站在中國的立場說有「台灣問題」,再邀請中國一起加入討論。在一般台灣人的眼中,哪裡有台灣問題? 我們台灣哪裡出問題了? 是中國製造了台海問題,是中華民國把台灣帶入了國共恩怨,如果今天中華民國流亡到了西藏,會有台灣問題嗎? 台灣從來都沒有問題,是中國這個霸權有問題,是這個國際體系有問題,是馬英九的思考有問題。馬英九邀中國政府一起討論台灣的未來,根本是引狼入室。 馬英九過去對台灣做出上述荒唐事後,他現在要競選總統,並以「重返聯合國」的訴求,作為獲取台灣本土選票以邁向白宮之路的手段。到底他的「重返聯合國」的策略是會促使他邁向「白宮之路」? 還是連帶的將台灣推向「自宮之路」?這些值得我們檢驗。 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8/28通過國民黨版返聯公投案,以8票對4票通過國民黨提出的「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公投案(註)。9/4馬英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面對電視鏡頭非常謹慎地說,可以有創意、彈性、靈活使用各種名稱「返聯」,包括「中國.台北」等名稱。他竟然贊成以「中國.台北」重返聯合國,真是令人不恥。在國際法上的定義,「重返」聯合國意指一個國家或被逐出聯合國或是自願退出聯合國,然後再要求聯合國重新考慮其會籍。就被逐出而言,聯合國憲章第六條規定,大會得基於安全理事會之建議,將違反憲章之會員國驅逐出聯合國。然而,自聯合國開始運作至今,尚未有任何國家因為違反聯合國憲章而被逐出聯合國。 至於因自願退出聯合國而後要求「重返」的例子,自1945年以來唯一的例子是印尼。1965年初,印尼宣布退出聯合國,以抗議馬來西亞的選舉。印尼退出聯合國之通知書,直接交由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也接受並將印尼自會員國名冊中刪除,移除印尼的國旗,並於預算文件中將印尼排除。然而在1966年底,印尼「重返」聯合國。它的重返,程序很簡單。在大會裡,主席問是否有任何國家反對印尼「重返」聯合國?在沒有國家的反對下,主席邀請印尼重新入會。印尼的席位只有一個。印尼退出時,位置還留著,沒有其他國家佔據,就直接「重返」聯合國。這是國際法的規定,不是你國民黨推薦的政治學者愛怎樣解釋,愛怎樣「重返」就可以的。於法,中華民國根本不可能「重返」聯合國。至於台灣,從來沒加入聯合國,從來沒被趕走,更沒有「重返」的問題。 當全國觀眾透過電視畫面聽到了馬英九贊成以「中國.台北」「重返」聯合國這段話後,馬英九發現自己暴露了「喪權辱國」的真面目,立即翻供修正,數度否認「中國.台北」的名稱為其本意。任何人只要看過當時的電視畫面,都可以知道馬英九是贊成以「中國.台北」「重返」聯合國的,而馬英九所犯的錯誤比那些國民黨推薦的公投審議委員還離譜,不但曲解國際法上的「重返」,還犧牲了他的台北市民,將「台北」市民納入「中國」旗下,最後又否認說過此話。如此的國民黨,如此的KMT(Keep Manipulating Truth, KMT,持續篡造事實),何時才能停止篡造事實呢?而馬英九的「重返聯合國」企圖,除了騙選票外,其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要連結台灣.中華民國.中國三位一體,把台灣永遠置於國共內戰下的中華民國.中國架構,雙手勒住台灣,將其拉入中國,這也是這位笑面虎的權謀之一。許\多人笑稱,馬英九這麼無賴,厚顏,不能怪他,因為他是不沾鍋,只能怪他的幕僚。改用新聞局長謝志偉的話,馬英九及其團隊還有國民黨自始至終、從裡到外都是「三巴」,看到公投罵LP(卵葩),聽到台灣賞嘴巴,晉見中國叫阿爸。這樣的馬英九、這樣的國民黨,如果他們所爭取的是馬英九的「白宮之路」,我們必須警覺,這將是台灣的「自宮之路」。 註:贊成國民黨版本的八人,分別為高永光、張瓊玲、廖風德、薛香川、黃國鐘、葛永光、朱新民、詹中原,其中除了薛香川跟政治科班扯不上關係外,其餘審議委員都是政治學者。
2007-11-20

「入聯」,規格不符

沈建德◎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現為台灣國臨時政府總召集人。 本次聯大開會前夕,盛傳中國將提案表決台灣是它的一部分,10月3日,隨總辯論結束,「以中華民國國號,用台灣名義」的「入聯」活動也階段性結束,中國並未提案,可是聯大發表的新聞稿卻有「表決」,結果126比14,一面倒反對我友邦提案台灣(其實是中華民國)返聯,並指出,是因1971年的聯大2758號決議,聯合國已把中國席位交給PRC,「台灣問題」(其實是中華民國問題)是中國內政,應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這個效果和中國自已提案相同,「外交部」無異做球給中國。(原文為With 140 speakers taking the floor during a day-long meeting, delegations overwhelmingly agreed that Taiwan’s latest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United Nations was not acceptable for legal reasons linked to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2758 (1971) that gave China’s seat in the Assembly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st delegations strongly supported the “one […]
2007-11-20

入聯公投,一定要成功

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臺灣北社法政組副召集人 臺灣需要國際空間 臺灣是一個主要依賴對外貿易支撐起國計民生的國家,國際關係理應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因為唯有擁有完整的國際人格,國家才有能力為其人民所從事的國際交往活動架構出國際法上的保障,使其人民在國際間獲得公平的對待和公平的競爭機會。對照臺灣人民在國際間的活躍表現,臺灣國家地位的卑微則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臺灣因為長期被隔絕在聯合國門外,以致於國家身份無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聯合國所屬的各種國際組織和協議,盡皆與臺灣不相往來,當然了,臺灣人民在國際間應享有的集體人權,也完全為聯合國所漠視或排斥。為了維持國家的法律人格和尊嚴,在現實的國際社會裡,我國人民每年不知要虛擲多少無謂的外交資源,但換來的外交成果,卻始終換取不了國際普遍的承認和支持。 臺灣不應陷溺在中國代表權的爭議中 關鍵在於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更在於我國從未能以正確的方法向聯合國表達我們受到歧視的憤怒與委曲,以及申請入會的堅定決心。 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將我國當時的蔣介石政府代表從其所非法佔據的中國席位上驅逐出去,此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及其附屬的所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乃完全被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如果我國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則於法理上無異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執中國席次,否定其代表性已涵蓋\中華民國的法律事實,更坐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主張,是我國自絕於國際社會的不智作法。 相反地,如果我國不使用中華民國名義而以臺灣名義提出新會員國的入會申請,則此一動作即表達出我國對於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的一定尊重,我們不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執中國席次的代表權,不去否定它的國家人格,但我們也要提醒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只說臺灣的政府代表不能佔據中國席次,卻未處理臺灣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問題。在外交策略上,我們認為與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纏?不已,倒不如直接向聯合國大會訴求臺灣人民的代表權問題,雖然無論如何都會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橫加阻撓,但在法理的立場上,新會員國的入會申請,至少不會挑戰聯合國現行的體制,徒遭夜郎自大之譏。 返聯策略早已證明失敗 以上的入聯策略主張,乃是來自於民主進步黨執政後的經驗體認。從〈臺獨公投黨綱〉到〈臺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向來主張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但2000年以來,民進黨延續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重返聯合國政策,卻使我國又歷經了六年的挫折。我們徹底證明了國民黨路線的不可行,認為只有回到民進黨的價值,才能為臺灣打開活路,因此乃有〈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應當體認「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已很難在國際社會使用,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今天國民黨仍舊主張返聯,是昧於國際政治與法理,以及欺騙臺灣人民的作法,抱殘守缺,根本不願意面對臺灣國際法地位的問題癥結,也表示他們根本無意讓臺灣人民國際參與的期待得以實現。 入聯公投是臺灣國家正常化的重大政治工程 我們一定要讓入聯的公民投票案過關,這是對於向國際社會表達臺灣人民共同心聲的最為理性與和平的手段,也將表達著臺灣人民對於下一屆政府的期待。如果入聯公投案不能成功\,依照〈公民投票法〉的規定,三年內我國不可以再推動同一內容的公投案。這將是臺灣民主化和國家正常化的重大挫敗,國際社會將會質疑臺灣人民有沒有追求臺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信念與決心,長期支持我們推動參與聯合國政策的各個友邦信心,也勢將隨之動搖。民進黨可以不執政,但臺灣不能輸,我們一定要全力推動入聯公投案,在這一過程中從「命運共同體」的臺灣認同感出發,深化民主價值,強化臺灣意識,彰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使聯合國及中、美、日等大國嚴肅面對臺灣人民的國際參與問題,才有機會徹底改變臺灣國際關係不正常的狀況。只要臺灣的國家人格在國際社會再獲得普遍承認,臺灣人民的國際競爭機會和權益,才會真正受到國際法的保障,幸福臺灣的願景,才能踏實地出現我們的腳下。
2007-11-19

馬英九的短褲在慢跑

林碧華 歐洲媒體曾經報導過,法國新任總統薩科茲喜好慢跑,他的行為引起各界不同的聲音,彷彿是另類的政治風暴。起因於,法國人認為慢跑是美式的運動,一點也「不法國」,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者才會做的事。甚至還有讀者反應,這是一種粗俗、非傳統的自我宣傳形式,還可能嚇到馬匹的行為。 馬英九穿著極短褲慢跑的報導,在台灣媒體還沒有像法國的冷嘲熱諷。可能是因為台灣人「純情土直」的個性,和長期被壓抑的情緒。而馬英九不自知,還認為慢跑運動的表演,是選戰中的優質選項,所以無時無處不跑。 一向標榜有著無數女粉絲的馬陣營,有意無意之間,強調馬英九外表優先於其他總統候選人。然而「小馬哥」終究是不敵歲月的眼睛的。他已經漸漸跑出了的雙腿的浮腫,臉上的坍塌。慘不忍睹的「老灰e馬」,是國民黨想要忽略的事實,大家還強勢著保持住國民黨一貫的「佞文化」。「長相俊美」的長處,是會隨著年齡退化成短處,這種殘酷是馬陣營不敢面對的;如同馬英九閃躲對國家認同的論點,他不敢誠實的說出來。 「老馬哥」曾經提出慢跑哲學,「先準備、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又說「不半途退出、中途不休息、成績不退步」。眾所周知,成績是會隨著年華老去而退步的事實,如果不中途休息,怎能再接力跑更遠的路。何況,無可避免的中場退出,絕對是考驗政治人物的智慧。 馬英九看待事情的方式,脫離了平民百姓的思考邏輯。他完全不知慢跑,不太是一般庶民的平日活動。他們打拼生活和竟日勞動後,身體已是無法負荷多餘的操演,大多數的人下班回家後,不是癱在電視前打呼,就是在躺在床上睡不著覺。更有無數的台灣人,是起床後就跑生活,根本沒有起跑點那一條線的機會。 而且馬英九的慢跑,看不出來有真正運動後的感受。那是在河濱公園,三五好友打一場假日棒球後,揮汗飲下一杯冰涼飲料的暢快。如果馬英九真的喜愛運動,他在(七月十八日)上廣播電台的call-in節目時,主持人問他王建民現在是第幾勝?他竟然回答不出來!其實馬英九完全不懂得現代潮流,當然也不清楚目前寬鬆的運動褲是一般百姓的服裝。 慢跑是健身運動項目之一,如同瑜珈、游泳、爬山,是因應日常生活上的個人需要,不是作秀和標榜。現任法國總統顧問的李維特,被問到是否也愛慢跑時,李維特解釋到「有很多事要忙,他都是在腦袋裡跑步。」這種跑步的聲音,馬英九聽得見嗎?
2007-11-19

昂首入聯大道,不走返聯陰溝

林保華◎資深評論員 二○○八年的台灣總統選舉,民進黨推出兩個公投議題同時進行,一個是黨產,一個是入聯。慣於「拿香跟著拜」的國民黨,當然不會放過。黨產問題對象就是國民黨,民進黨沒有黨產,他們無法跟拜,於是只能跟著入聯議題,但是卻將之扭曲為「返聯」。 「入聯」,就是加入聯合國。聯合國是二戰後成立的、全球性主權國家的共同組織。台灣是擁有自己土地、人民、政府、主權的國家,卻因為太現實的國際社會,屈服於共產中國的淫威之下,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錯誤決策,以致長期被拒絕在國際社會之外。台灣要成為正常化國家,必須解決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一九四九年中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它進入聯合國卻是一九七一年的事情。十月二十五日通過一個二七五八號決議,內容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承認其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刻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與所有附屬組織非法佔有的席位逐出。」他們叫「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是故意混淆歷史,混淆事實。因為一九四五年聯合國創建國家之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沒有關係,當時世界上也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現在保存的聯合國文件,簽署的是「中華民國」,然而當時聯合國也會接受「恢復」的字眼,可見這個國際組織早已變質。 北京使用「恢復」的名義,包藏了禍心,那就是故意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混為一個國家,所以使用逐出「蔣介石的代表」而不是「中華民國的代表」,從而可以達到「有我無你」的目的,並且證明中華民國早已滅亡。因為這種混淆,本來是「兩個中國」的稱號被中共混為一談而成為「一個中國」。即使現在有人了解其實還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差別,但是全世界大部份人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一談到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即使沒有消失,也是被徹底邊緣化。世界大部份地區與人民知道有台灣而不知道有中華民國。 本來美國有意用保留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與中國交換,但是蔣介石罔顧現實的「成王敗寇」,而主張所謂「漢賊不兩立」,執意退出聯合國,遂使台灣與聯合國絕緣。到美國與台灣斷交,台灣在國際上更加孤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在中國瘋狂打壓下,台灣在聯合國屬下的其他組織席位也不保,後來連台灣記者都被禁足聯合國﹗ 為了要改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孤立處境,一九九一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台灣在政策上做了務實的轉變,立法院通過「中華民國應重返聯合國」的決議,開始了台灣走回國際社會的漫長路程。用「中華民國」名稱重返聯合國的努力每年都受到挫折,聯合國的理由就是當年的二七五八號決議,因為決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代表」,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顯然挑戰這個「唯一」,因此無法通過,甚至還涉及是否要趕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這個決議完全沒有提及「台灣」,因此用「台灣」名義申請進入聯合國,還有許多空間。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今年台灣改用「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在明年總統選舉時舉辦入聯公投。目的就是向國際顯示台灣民眾對台灣國家的認同,台灣絕對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對此,美國公開表示反對,由國務院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在八月下旬接受香港中資背景的鳳凰電視專訪時表達,美國認為台灣推動入聯公投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朝向改變現狀。八月三十日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表示,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家。美國政府對這個問題的立場是「中華民國多年來都是一個未解決、留待解決的議題」。雖然「不是一個國家」使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相當難堪,但是「未解決、留待解決」卻又留下空間。問題是無論怎樣解決,都涉及上述所說的,用「中華民國」就涉及「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用「台灣」,問題就簡化許多,也有更多的理由,包括法理上的理由。 至於聯合國的態度,前任秘書長安南在台灣問題上,可以說是中國的代理人﹔現任秘書長潘基文,是南韓人,中國的影響力自然也非同一般,所以陳水扁總統七月下旬破天荒親自給他寫信,表達台灣的入聯訴求,他的回答居然是﹕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文確認,「中國政府是唯一且合法代表全中國的政府,聯合國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這樣完全按照中國意圖加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擴大解釋,美國立即表示不同意見,加拿大與日本跟進。這些顯示,美國還是有她的原則。台灣在向美國表達不滿,顯示台灣非常重視自己的主權與尊嚴的時候,也應適當體諒美國的難處,雙方要有一個迴旋的餘地。到底,美國的軍事力量是中國最忌諱的。 現在「入聯」的最大問題,還是國民黨用「返聯」來干擾。如果說國民黨是拿香跟著拜還比較簡單,問題是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所指出的,國民黨是要分掉「入聯」的票,使兩個公投都達不到選民人數的半數,從而造成「公投沒有過關」,台灣人民既反對「入聯」,也反對「返聯」的假象。這樣,達到他們討好中國的目的,也解除中國的「誤會」,因為馬英九主張返聯公投,一度使中國以為馬也變綠,以致國民黨要向中國百般解釋這是選舉策略,講穿了就是騙取選票。所以後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APEC高峰會時,只罵入聯而不提返聯。但是如果能夠導致入聯與返聯兩個公投都失敗,馬英九的功\莫大焉,未來台灣特首自然非他莫屬。 當然,即使入聯、返聯公投都不到半數,但是絕對肯定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不論叫甚麼國號,都是一個主權國家。這種認知,在台灣豈止超過半數,而且是大多數。問題是有些台灣人在長期黨國教育下,還沒有擺\脫國民黨的影響,沒有認清國民黨推出「返聯」公投的本質。 謝長廷也認識這是重要而且麻煩的問題,所以曾經提出要與馬英九討論這個問題,例如雙方能否合作。這個提議不獲黨內一些人士的諒解。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策略,如果在沒有失去台灣主體性的原則下,找出合作的辦法,未嘗不是顧全了大局﹔如果馬英九拒絕,只能暴露他們推出返聯公投的別有用心。果然,馬英九說,要合作可以,但要按照國民黨的版本。這顯示國民黨沒有妥協的餘地,他們不是從台灣的大局出發,目的只是攪局而已。 謝長廷因為腳傷多日的「閉關」,主要也是思考如何解決這兩個公投問題,所以他一出來,就要求馬英九與他辯論。馬英九既然是為了搗亂,怎麼敢透過辯論來分清是非﹖所以他迴避這個問題,說甚麼「笨蛋,問題在經濟」。公投涉及主權,這是中國、美國都知道的事情,馬英九這個哈佛法學博士怎麼會不知道﹖正因為他知道,所以拿經濟來抹殺台灣的主權問題。然而台灣如果失去主權,經濟的成果就落在中國手裡。為中國做嫁衣裳,這才是馬英九「拼經濟」的目的。 用返聯破壞入聯公投,用經濟抹殺政治,這就是馬英九與國民黨配合中國統戰並吞併台灣的陰謀。「終極統一」馬英九現在暫時不說了,但是卻在積極的去做。這點台灣人不可粗心大意,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台灣在入聯公投能取得七、八成票數,不但向中國,更向世界宣示台灣的民心所在。如果聯合國還將台灣拒之門外,看聯合國還能混到甚麼時候﹗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