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文章及刊物

文章及刊物


「百分之百站在台灣人的立場,為海外台灣人發聲」

《台灣公論報》

1981年7月31日《台灣公論報》創刊,是台獨聯盟的機關報,自勉為「海外台灣人的報紙」,由羅福全擔任發行人,洪哲勝擔任社長。取代機關報《台獨月刊》改為每周發行二次。 這份報紙是「百分之百站在台灣人的立場,為海外台灣人發聲」的刊物。
《台灣評論》

《台灣評論》

「台灣評論」於1992年10月17日創刊,選在距71年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日,作為創刊日。最初一年,「台灣評論」委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主辦。嗣後,隨著國內政論雜誌銷路的萎靡,遂改由台獨聯盟自編,作為贈送同好和宣揚理念的非商品性刊物。
【台獨】月刊

【台獨】月刊

1972/03/28台獨聯盟總部創辦《台獨》月刊。 由時任UFAI主席鄭紹良與洪哲勝共同開辦《台獨》半月刊。
共和國雜誌

共和國雜誌

從《台灣評論》到《共和國》二千三百多年前,柏拉圖寫了三篇至今仍是學習政治,尤其是政治哲學必讀的著作,其中一篇叫〈共和國〉 (Republic)。柏拉圖寫這篇〈共和國〉時正是古雅典的政治最墮落的年代,他想透過他的政治哲學來挽回雅典政治的健康。 我們把這份刊物定名為《共和國》,是因為我們覺得目前台灣的政治也很不健康,想借用柏拉圖當時寫〈共和國〉的心意。此外,我們覺得台灣人一直渴望台灣早日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共和國」的誕生也許還要一段時間,但現在有很多人在心中或在行動上為「台灣共和國」催生。我們也想用這份刊物來參加這個運動。
台灣青年

台灣青年

以王育德為中心的在日留學生,成立台灣青年社,主要以編輯雜誌《台灣青年》宣傳組織在日留學生。
2012-09-25理念主張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rthur Waldron Laud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y subject is the evolution of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aiwan. I spent some time wrestling with what I would say to you today—after all what new can one say of the post-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pei and Washington that is now nearly forty years […]
2012-09-25第 24 期

台灣的中國政策與亞太區域和平

吳榮義 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 一、前言 中國對台灣的基本政策是1979年底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時提出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此後歷任中國領導人雖然決策風格、政策的重點及口號各有不同,但基本目標是沒有改變。雖然標榜「和平統一」,但是並沒有放棄必要時以武力統一台灣。因此,不僅部署飛彈瞄準台灣,而且數量每年增加,在國際社會封殺台灣的參與。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預備對台使用武力的法律依據。 二次大戰後以來,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黨基於「漢賊不兩立」政策,嚴格禁止兩岸人民及經貿來往。一直到1987年7月15日在台實施38年的戒嚴令取消,同年11月開放民眾赴中國探親,兩岸關係才開始解凍。同年政府開放多項中國農工原料可以間接進口(經過香港);接著1990年准許台商赴中國間接貿易及投資,但兩岸經貿仍然受到嚴格管制,因此不管是人民或經貿來往數量均十分有限。 可是由於鄧小平1987年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歡迎外資前往中國投資。1988年中國公佈法令鼓勵台商前往投資,但台灣政府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開放台商可以間接與中國貿易與投資,台商投資中國開始明顯增加,由於投資帶動的出口也隨著快速成長。到2011年,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比例高達40%以上,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一方面中國對台灣仍未放棄武力統一目標,但另方面台商卻對中國大量投資,並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導致台灣經濟高度依賴中國,不但威脅台灣的國家安全,而且由於台灣在亞太區域安全的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不斷軍事擴張性的威脅,連帶衝擊亞太區域的安全與穏定發展。本文首先分析台灣在亞太區域戰略的重要地位,接著回顧台灣的中國政策及其衍生的兩岸經貿關係及其對台灣經及社會造成的衝擊。然後探討台灣如何面對中國的威脅?應採取何種因應對策?最後提出結論。本文特別指出,除了台灣本身的努力及應採對策之外,亞太區域鄰國以及全球/經濟及軍事最強大的美國,必須協助台灣因應中國的威脅,才能使台灣不受到中國的併吞或控制而威脅到亞太區域的安全。  二、台灣在亞太區域戰略與和平的重要性 2005年5月,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出版一期報導台灣高科技產業專刊,封面主題為「為什麼台灣這麼重要?」 (Why Taiwan Matters?)。文中指出台灣高科技公司如華碩為蘋果電腦裝配ipad及Mini Mac、世界最大手提電腦製造商廣達電腦、全球最大晶圓代工的台積電(TSMC)、電腦零件供應商的鴻海等等,當年這些25家台灣最大科技公司產值達1220億美元,可是由於台灣與中國的敵對狀態,萬一台海產生戰事,不僅會有大量人員傷亡,同時對全球IT產業產生的衝擊將造成全球經濟及對「數位時代」(Digital Age)的致命傷害,後果幾乎與一次核彈爆炸一樣的嚴重。顯示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這種看法相信到今天仍是正確的。例如台灣1999年9月21日發生大地震,造成美國股市震盪,當天紐約道瓊指數及那斯達克指數分別下跌2.08%及2.25%,一周內下跌5.03%及5.05%即可明證。 其次,台灣地理位置東亞地區的重要性也是十分明顯,台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連接點,也就是顯示東亞戰略地位的「第一島鏈」,起自南韓,經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延到馬來西亞,台灣正是佔據第一島鏈的樞紐地位。近年來中國崛起,大力擴展軍力,已經威脅到亞太區域鄰近國家,連美國最近已一再表示對中國軍事擴充的擔心。 最近美國國防部出版的「2011年中國軍力報告書」[1],或日本防衛研究所的「中國安全戰略報告2011」[2],都明白的表示對中國軍事擴張對亞太地區安全所造成的威脅表示憂心。由於台灣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如果被中國控制或併吞,那麼中國就可打破第一島鏈直接進入太平洋,對東亞及亞太區域安全的破壞及威脅是不言可喻的。 同樣地,有不少美國學者擔心台灣被中國併吞,如美國Davidson學院教授任麗雪(Shelley Rigger)去(2011)年出版一本叫「為什麼台灣重要?」(Why Taiwan Matters) [3];邁阿密大學教授June Teufel Dreyer去(2011)年6月在美國眾院外交委員會作證,說明「台灣為什麼那麼重要」[4],也表示同樣的憂心及看法。他先呼籲美國加強對台灣軍事協助,擔心中國軍事擴張,威脅到台灣及亞太區域的和平與安全。 近兩年來,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台的領土爭議以及中國對南海廣大海域與菲律賓及越南的領土糾紛,甚至在最近宣佈正式設立「三沙市」(管轄南海三個小島),表示中國與鄰近國家領土爭議有擴大情勢,不但引起鄰近國家的緊張,同時因美國與這些國家訂有軍事同盟關係,故亦無法置身度外,不僅宣佈新的亞太戰略佈署,並明言要在2020年前在亞太海軍軍力佈置達全球的60%。最近美國政府也頻頻發表報告,表示計畫增加亞太的軍力,如在亞洲建立更大的飛彈防護盾[5] 。 無論是釣魚台或南海海域台灣都有領土的要求,這些爭議到底要如何因應,台灣都無法閃避。這些爭議會影響到亞太地區的和平穏定,也會波及台海的緊張,因此其重要性是十分的明顯的。最近中國的領土要求是造成這些緊張的導火線。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對於未來東亞區域的和平與發展是十分關鍵的因素。 三、台灣的中國經貿政策 在中國對台的文攻武嚇之下,台灣的中國政策依不同的總統而有不同的主張。 3.1蔣經國時期 (1988年以前) 台灣對中國政策最大的轉變可以從蔣經國1987年7月宣佈解除「台灣省戒嚴令,以及解除黨禁、報禁」為劃分的標準。在解嚴之前,蔣經國仍然以「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為對應中共對「和平統一」的基本政策,嚴禁雙方人民來往接觸,經貿關係當然也嚴格禁止。解除戒嚴令後,接著黨禁、報禁也隨著開放,台灣政治民主化開始推動。由於1988年核准民眾赴中國探親,開啓台商赴中國投資的機會。所以1987年台灣戒嚴令的解除之後,「三不政策」也隨著失效,是解除台灣與中國長期以來關係凍結的關鍵因素。接著台灣政府1987年首度開放27項中國進口原料的進口限制。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於1990年正式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陸續取消雙方貿易及人民來往的限制。 3.2李登輝時期 (1988 – 2000) 為處理這些新的兩岸經貿的發展及人民的來往,政府發展出一套處理兩岸事務的機制,包括1991年1月30日成立的大陸事務委員會,為行政院處理中國事務的法定機關。同年3月成立半官方的海基會(海峽交流基金會)開始運作,年底中國北京也成立海協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為台灣海基會的對口單位。1991年3月行政院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成為中國政策最高指導原則。為規範兩岸人民在經濟、貿易、文化等往來,1992年7月31日公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這些處理兩岸關係的架構,1993年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及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簽署四項協議,開啓兩岸半官方性的交流與協商。 1995-96年間,中國不滿李登輝前往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並在1996年3月總統選舉期間對台灣的基隆及高雄外海試射飛彈的軍事演習,威脅台灣並企圖影響第一次台灣的公民直接選舉結果。幸好美國總統克林頓派二艘航空母艦前來協防。選舉結果由李登輝當選台灣首任民選總統,台灣民主化跨出一大步,兩岸關係也因此惡化。李登輝因此在1996年7月對中國經貿採「戒急用忍政策」,對台商投資中國加以嚴格管制。1999年7月9日李總統在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提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主張,也就是兩國論,造成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3.3陳水扁時期 (2000 – 2008)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民選總統,為台灣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選舉期間中國不再像以前使用武力威脅,而由朱鎔基總理在選前三天記者會上公開表示「不管是誰,只要搞台獨就沒有好下場」的語言恐嚇。結果陳水扁以39.3%最高票當選,(其次是宋楚瑜的36.84%,第三是連戰的23.7%)。陳水扁以少數總統(minority present)執政,為穏定政局及讓中、美二國政府安心,在就職典禮上針對統獨問題宣佈「四不一沒有」成為兩岸關係的基本政策。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是中共根本不理會陳水扁的善意宣示,仍然不放棄以武力威脅,繼續打壓台灣的國際參與,因此,2002年8月2日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29屆會上,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提出「一邊一國論」,認定台灣與中國不屬於同一個國家[6]。陳水扁提出的「一邊一國論」比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的關係」進一步明白表示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份的立場。 在陳水扁總統第二任內,有關中國政策比較重大的政策是2006年2月27日決定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不再編列預算,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 」(cease to apply)。但是由於受到當時在野黨的中國國民黨以及美國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他把「廢除」改為「終止」使語意沒有那麼強烈[7]。但陳水扁繼續推動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政策並沒有改變。 3.4馬英九 (2008 –  ) 2008年第二次政黨再度論替,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他不但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而且多次提及「終極統一」。他在2008年5月就職演說中的兩岸政策提出「三不」,就是「不統、不獨、不武」。馬就任後,立刻恢復中斷近10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並大幅開放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貿來往。比較重要的成果是2010年6月29日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於2010年9月12日生效。附帶的18項協議陸續簽署。所以馬英九的中國政策與過去李登輝及陳水扁二位比較起來,可以說是完全不同思惟,李及陳二位總統的政策要把台灣與中國分開,但馬英九的政策則是承認「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所以前者的中國政策仍然考慮到台灣的主體性及台灣的國家安全,但馬英九為換取兩岸暫時和平,却犠牲台灣國家的主權、安全及自主性。 台灣的中國經貿政策,隨著不同時期主政者所採取的不同中國政策而調整。大致上可依對中國經貿管制的鬆緊而分成四個時期。蔣經國1987年7月15日宣佈取消實施38年的「台灣省戒嚴令」是最關鍵因素,隨著戒嚴令的取消,影響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管理外匯條列」也修正部份條文,取消外匯的嚴格管制,民眾及企業可以自由擁有及運用外匯。對以後的台灣經濟的自由化及國際化也有重要的影響。 […]
2012-09-25理念主張

產業回流 創造就業機會 振興台灣經濟 (1)

2012.04.19 1.前後與各界會面35次,包括企業界、立委、政界人士、人權團體、 臺商、勞工代表、勞工界學者、律師、媒體界。並親身訪問二位外勞,最近並邀請10位熱心人士,就此問題舉行餐會工作會報。 2.目前勞基法規定本、外勞基本工資掛鈎,但根據調查,外勞只拿到  一半的基本工資,另一半都進入特權及仲介口袋,剝削情形相當嚴  重。 3.臺灣目前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減少,而且本勞流動性大、人口又面  臨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加以國內人才流失,又阻止外國人才進入,  人力結構出現中間膨脹的現象,很基層的工作沒有人要做,很高階  的工作也沒有人會做,人力資源顯然不足。反觀新加坡,其副總理尚達曼最近在一場演講指出,該國不能重演「臺灣故事」(人才赤字危機)。新加坡目前人口508萬,其中公民325萬,另外183萬人是永久居留及外籍工作者,(引進尖端白領人才約60萬,也大量進口基層藍領勞動力約120萬左右,但本、外勞的薪資脫鈎,由市場機制決定。)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值得參考。 4.最近勞委會因各方的爭議,在其網站公佈「我國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製造業外籍勞工成本比較」及「外勞工資不應排除基本工資規定適用之Q &A」說帖。 (a)勞委會指出本國外勞薪資與這些國家差不多,甚至比較低。不過許多僱主對勞委會的數字存疑,並指出臺灣外勞的薪資實際上遠比新加坡及香港高。工總則指出臺灣外勞的平均薪資是本勞平均薪資的46%,而新加坡是36%。亦有人指出新加坡的平均國民所得是NT$10萬、香港是NT$8萬而臺灣卻只有NT$5萬,雖然勞委會表示各國的外勞薪資都差不多,但臺灣相對來說,外勞的薪資是比較高的。 (b)勞委會主張「本、外勞薪資脫鈎」違反國際勞工公約。不過1975年訂定的143號公約,對「移民勞工」的權益保障,在第11條明文指出,並不適用於「在限定期限內必須離開的契約勞工」。臺灣沒有移民政策,目前所有的外勞,都應歸類為「契約勞工」。 5.目前的幾點想法: (a)全球經濟衰退,失業率偏高,各國普遍推動產業回流,包括美國Obama在今年的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亦是如此主張。 (b)陳沖院長接受訪問亦表示:臺灣要避免先進國家發生貧富不均、高失業率問題,必須進行產業調整轉型;包括: Ⅰ加強服務業(高素質服務業)、Ⅱ海外製造業拉回來、Ⅲ傳產維新。 (c)臺灣的經濟必須「適當」與中國脫鈎。 (d)重點聚焦在幫助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以純經濟問題處理,避免有反中的意識型態,並且必需超越藍綠立場。 (e)對回流的產業可能採取的優惠措施:Ⅰ外勞總量鬆綁、Ⅱ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鈎、Ⅲ引進白領人才、Ⅳ五年內減稅(如2010年的產業創新條例所得稅17%)、Ⅴ協助融資、Ⅵ協助研發、Ⅶ簡化行政手續、Ⅷ工業用地租金減免、Ⅸ設經濟特區接納回流的企業。Ⅹ對根留臺灣的產業更應多予優惠,至少要一體適用。 (f)外勞的定位是補充性、是契約外勞,依產業類別目前規定外勞與本勞有一定的比例,外勞的比例只能在10%至35%之間。 (g)產業回流,就業機會增加,勞工有收入,本勞可提昇為領班或是工頭,間接增加國家稅收,同時繁榮周邊經濟。 (h)產業回流是短期的經濟振興方案,國家需要提出長期的、有計劃性的產業政策。 (i)優先鼓勵符合環保、有意願改善勞動條件、可升級轉型的產業回流。 (j)還需接觸更多的臺商,更進一步了解其需求。 (k)可考慮與立法委員等舉辦公證會或座談會。 (l)本會可以扮演串聯各界需求的角色,以尋求最大公約數(產業回流,目前各界悉表贊同)。 (m)在人權爭議上,針對德國、美國及新加坡等國為案例,再進一步研究;同時研究ILO、WTO及FTA的規定。  
2012-09-25理念主張

政治與經濟的交會──經濟倚賴與國家安全

各位貴賓、各位學者專家、各位關心台灣的朋友,大家好: 首先代表李登輝民主協會感謝各位先進,共同參與今天「政治經濟學術研討會」。 李登輝民主協會成立二年多以來,一直以維護台灣主權、提昇民主素養、深化台灣民主發展、推動民間國際交流等四大宗旨,來作為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一年多前,協會也特別成立政策研究小組,由施正鋒教授擔任召集人,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其中有不少的年輕學者,就文化、社會、教育、經濟、法政及國防外交六個單元,分別提出6–8個相關議題,經過將近一年的相互討論,交換意見及修正,在今年三月將其成果匯集出版一本近400頁的「國家政策展望」,作為國內外研究台灣社會發展的參考。 除了書籍的出版外,李登輝民主協會也第一次結合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各個團體,包括群策會、台灣教授協會,共同合作,舉辦今天這場「政治經濟學術研討會」,期盼在大家的互動交流下,能激發出更多的寶貴意見。 談到經濟,讓我想起當年選擇大學科系的事。我高中就讀台南一中,即將畢業時,得到學校推薦保送台灣大學的機會。當時年少,對各科系的未來發展,坦白說懵懵懂懂,只覺得對數字頗有興趣,所以打算選擇數學系就讀。家父認為數學系畢業後,頂多只能擔任學校教師,因此要求我選擇可以賺大錢的科系。所以我改選同樣與數字有關的經濟系,結果家父卻說,「讀經濟,讀討債(台語浪費之意)」。最後選擇就讀化工系,心想也許畢業後,可以開化工廠賺大錢。台大畢業後,出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也當了20多年的化工教授,錢沒賺到,卻一頭栽入「了錢」的台灣人運動。 不過長久以來,我倒是一直對經濟保持高度的關心與興趣。1983年時任台灣獨立聯盟主席時,在美國發表「建設東方瑞士:台灣建國藍圖的探討」一書,檢討當時的台灣經濟問題,個人也特別提出追求效率財富(Efficiency)的「經濟人」價值觀,如何與追求社會公平(Equality)「社會人」的價值觀求得平衡的看法。在2002年也發表一篇「西進、南進、不如自己上進……一個外行人看台灣的經濟困境」,當作野人獻曝,提出台灣經濟復甦的對策。 今天的研討會主題是政治與經濟的交會,據我了解「政治經濟學」一詞,最早在1615年由蒙其雷汀(Montchretier)出版「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提出,強調如何運用經濟手段來增加國家的力量。所以,政治學與經濟學這兩門專業學科,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無法分開的。1776年,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發表「國富論」一書,認為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有助於社會的整體發展,因此主張國家對市場經濟採取放任自由的政策;再加上研究領域的日趨細膩與分工,使得近200年來,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研究,漸行漸遠。 事實上,政治與經濟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經濟資源可以輕易轉化為政治權力;另一方面,政治力量一定會左右經濟運作。如果掌有政治權力的人不懂經濟領域的本質,注定只能被掌有金權的人操控;同樣地,假使具有經濟資源的人只管那隻看不見的手,很難逃避另外一隻看得見的手的介入。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重新為「政治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政府公權力介入市場經濟提供了正當性。 最近台灣的油電雙漲、美牛的進口,及課徵證所稅,搞得整個國家社會混亂不穩定,目前李登輝民主協會正在研議的「製造業回流,創造就業機會」等等,這些問題就是標準的政治經濟議題。其中牽涉到市場經濟與國家政府扮演的角色。政府究竟是問題的製造業,或者是政策的服務業?是物價、股價、國民健康的守護者,抑或是國營事業管理無方,帶動通貨膨脹;證所稅的版本一變再變,打壓股市的trouble maker?這些問題若沒有適當處理,其後果甚至會形成台灣政治的大海嘯。 1995年WTO成立後,全球化加速,形成世界的潮流,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仍然是國際上最基本的政治單位,每個人的自由、生命、財產,都還是要依賴國家來保障基本的安全,所謂「商人無祖國」的說法,是經不起挑戰的。 我記得曾任美國的CIA Director,國防部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首席顧問Robert M. Gates講過一句話,「經濟是國家安全的首要事務」。假如我們把政治與經濟的關係轉到國際場合,全球化造成物價波動、失業率攀升、貧富差距擴大,執政當局政治傾中,雙邊簽署ECFA,彼此之間實力不對稱,是否會威脅台灣國家主權與安全;此外歐債5小豬(Piigs),本世紀初的金融海嘯,美國是否會推出QE3的貨幣寬鬆政策,油價波動,這些都是最典型的國際政治經濟課題;這些問題在在都衝擊到台灣,我們應該面對並設法解決。台灣身為小型海島型的經濟體,必須對外貿易來維持經濟發展,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在國際經濟扮演主變數,但是我們應該要有有效的對策,才能因應國際環境的變遷。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原則下,使全球化對台灣帶來正面的意義,讓人民享受到經濟交流的好處。這是台灣所面臨生存與發展的最大挑戰,也是今天我們舉辦這一場學術研討會的主要目的。 因此,今天的研討會,我們除了邀請經濟學者與政治學者,分別以自己的專業角度,來觀察政治經濟學,還特別安排了三個場次,分別探討美國與台灣/墨西哥/加拿大、烏克蘭與俄羅斯及奧地利與德國、及台灣與日本/中國/東協/歐盟的經濟關係,看他山之石是否有讓我們值得學習之處。 我一直非常喜歡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所說的一段話:「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
2012-09-25理念主張

正確因應經濟變局,尋找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途徑

前總统  李登輝 二○一二年六月十日 吳榮義董事長、胡勝正院士、陳博志董事長、張炎憲會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午安,大家好!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各位學者專家共同來探討台灣經濟發展的議題。 去年年底,登輝在住院期間,就開始思考,不論誰當選二○一二年的總統,台灣都必須面對到世界經濟的變局,惟有政府具有正確的經濟戰略,加上民間的活力,台灣經濟才能永續發展。所以我請群策會邀請幾個重要的智庫,籌辦這次的經濟研討會。希望在這個經濟局勢變化不明的時代,共同為台灣經濟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言。 經過四個多月的討論與研討會,針對世界經濟局勢的變化、新興市場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與國家角色這三個大方向,探討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挑戰。登輝要感謝所有的學者專家,所做的貢獻與努力,大家辛苦了。 我們很清楚,國際經濟環境已經發生大變化,全球化下所產生的風險我們不能沒有警覺,也需要好好檢討。上個月,登輝接受《財訊》跟《新新聞》專訪時,有提到相關的問題,今天,登輝要再次提出一些看法。 在二次大戰之後,因為美國、蘇聯冷戰對立,世界經濟局勢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並立。一直到蘇聯解體,資本主義勝出,變成美國獨大,全世界的經濟都受到美國的影響。不過,這幾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也威脅著美國這個世界「超強」的影響力。這種變化,就是因為「經濟力」的消長。但是我們發現最後影響經濟的往往是政治力。 二○○八年,美國因為次貸危機,連帶造成國際金融危機,不只使美國的經濟實力受到重傷,也造成全球經濟大混亂。如今,美國元氣尚未復原,中國經濟也不是很好,眼前還有歐洲國家債務風暴仍未解決,台灣是一個欠缺資源的國家,在這種全球經濟變局中應該如何應對,找到最有利的發展方向,現在正是關鍵的時刻。 一、區域經濟的檢討 現在世界各國都透過簽訂FTA達成區域經濟整合,拓展市場,台灣應該推動與主要貿易對象簽訂經濟整合協議,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及東南亞,不能單獨依賴與中國的ECFA,以免台灣的資金與人才加速流向中國,ECFA也應該回到WTO的架構下來進行。 在簽訂經濟整合協議同時,應該評估對台灣的效益是什麼,資源與產業發展要如何規劃,對受害的產業要如何補助、輔導升級,協商過程更要透明化、受國會監督。 二、國際金融自由化與整合的問題 在全球化與貿易自由的大旗下,多數人認為金融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同樣對經濟發展有利,並沒有考慮國際金融自由帶來的高風險。 歐美國家將信用差、風險高的債權,包裝成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賣給全世界,台灣的銀行不瞭解這種風險,靠賣歐美債權來賺錢,一旦信用貸款違約,就會發生連鎖性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風波就是這種金融風暴的典型代表。所以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這種風險,管制國際間的資本移動。 三、政府債務風暴 過去各國在高度成長的環境下,採取錯誤的財政政策,致使財政赤字升高,金融部門將金錢當作商品買賣炒作,形成泡沫經濟的現象,一旦崩盤,面臨經濟蕭條的危機,政府就大量借錢,用來救銀行,採取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景氣,致使國家負債累累。 這幾年我們的國家財政支出赤字一年比一年高,預算太過浪費,特別預算破壞預算制度,稅收減少又對高所得者減稅,財政紀律破壞造成財政惡化,這種財政結構性的失衡,已經不是用減少債務、減少赤字可以解決。另外因為財政分配不公平,有的部門資源太多,形成不當的浪費,有的部門資源太少,地方政府甚至要借錢發薪水,造成政府負債增加,這都必須下定決心作改革。 四、過度依賴中國 加深貧富差距 面對新興市場的競爭,台灣並沒掌握時機進行產業升級,一直追求低成本的生產模式,爭相到中國投資,致使大量資金外移到中國,造成國內投資降低、失業增加與實質所得無增加,產業空洞化。因為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失去了經濟發展的動能,也嚴重影響勞工與農民的所得分配,貧富差距擴大,造成中產階級以下百姓的痛苦。而且未來中國經濟泡沫化以後,將進一步對台灣經濟造成更重大的傷害。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容易造成階級對立,如果民主制度不能維持公平正義,也會讓百姓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中國的經濟環境已經漸漸無過去低成本的優勢,產業也漸漸調整以國內市場為中心,在中國的台商要怎麼辦,政府也應該替他們想辦法,看是輔導回來台灣投資,還是幫他們找尋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不能讓他們自生自滅。 五、有效整合資源協助台灣產業創新 在整體經濟發展方面,台灣並不輸韓國,但是在政府執行政策的決心與效率,特別是政策規劃、預算分配與執行的一致性,確實輸給韓國,必需要徹底檢討。政府必須積極整合國家資源,並且有效的運用資源,來協助台灣產業的發展與升級。 高科技產業一直是台灣在國際上能夠與人競爭的產業,但都是民間單打獨鬥。我們看韓國政府,積極幫助企業建立產業規模,提升研究和國際行銷的能力,甚至運用匯率手段,提高韓國企業的外銷競爭力。因此,未來政府除了協助產業研發、發展知識經濟以及培養技術人才以外,也要懂得運用國家經濟手段與政策工具,協助台灣的半導體、封裝、光電、生技、奈米、資訊通訊、綠色能源,這些重點產業,來提升國際競爭力。 除以上高科技之外,台灣還必須有一些特殊利基的創新產業,才可以擴大產業基礎。像鋰電池,是節能產業很重要的技術,但有的零件沒人在做,台灣應該重點發展相關零件產業。還有氫能發電,學術界結合產業界研究很久了,現在也有一些成果,很有發展潛力。電漿產業也是,清大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閃電,研發出電漿產業的最新技術。而有關奈米的研究與應用,也可能成為未來高科技新興產業。總而言之,不斷的創新,才是台灣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 六、傳統產業升級為高科技 政府應該協助傳統產業升級、高科技化,提高附加價值。像台灣的精密機械在國際很有競爭力,小小的一粒螺絲、一個機械滾珠,還是一台工具機,只要不斷創新技術,多加一點設計觀念,未來還是很有發展性,政府應該用心為他們解決各種困難。還有很多傳統產業,因為應用了新的材質和技術,產業價值不輸高科技。像紡織業,生產各種機能布料,得到醫藥、工業、時尚業採用,大大提高紡織業的競爭力。又例如玻璃陶瓷產業,也因為利用在高科技電子業、節能產業,大大增加產業的價值性。 七、農業是立國的根本 過去重視國際貿易,台灣的農業總是被犧牲,現在全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休耕、廢耕,糧食自給率降到百分之三十二,低於國際水準;在能源方面,台灣都要靠進口,能源自給率只有千分之六。 農業是台灣立國的根本,不能因為要發展國際貿易,就犧牲農業。台灣的資源已經非常有限,台糖的土地那麼多,卻放任它荒廢,用來種樹。政府必須介入,將這些荒廢的土地進行有效利用,例如便宜租給失業青年耕種,可以種甘蔗、蕃薯等作物,用來開發「生質能源」,或是結合農業改良技術,種植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以此來帶動發展農業生技產業,如此不但可以創造就業機會,讓農村年輕化,繁榮農村經濟,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同時也解決土地荒廢的問題。農業要有計畫實施小地主大佃農,在資金、制度及法令提供協助,擴大農業生產的經濟規模與效益,並改善產銷制度;也可以配合觀光事業提高農民所得,為此政府應該公布民宿特別法,協助農業的另外一個出路。 八、全面「解放」國營事業,開放自由競爭,減少國債 國營事業現在應該要全面「解放」,將台糖、中油、台電、台鹽、公賣局、中華電信……等獨佔事業開放民營化,釋出資源,打破壟斷和寡佔,鼓勵自由競爭,提升效率,帶動台灣新一波的產業發展,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台灣電信部分開放以後,創造很多新的行業就是一個例子,日本國鐵當年也是賠錢,後來拆成六家民營公司,每一家都努力減少浪費、增加效率,最後六家都賺錢,如果不是有過這段歷史,日本也不會有今日的新幹線。而且開放國營事業民營化,還可以改善越來越嚴重的「國債」問題。 九、經濟好百姓就會開心有信心 近來,政府為了稅收以及油電雙雙漲價的問題,造成百姓嚴重的不滿,尤其在所得並沒提高,甚至更加減少的情形下,難怪百姓要走上街頭反抗。政府應該思考的是,要如何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百姓賺到錢、收入增加,政府稅收自然就增加。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如何實踐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關鍵就是領導者的決策模式。領導者必須清楚瞭解國家經濟的困境在哪裡,除了政府各部門的意見以外,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民間的意見都要聽,整合出一套有效的策略,不是幾個人躲在房間裡做決策。 台灣是我們的國家,面對經濟困境是不分黨派的,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研討會過程中,有政府官員願意來參加,這就值得鼓勵,執政者就是要這樣,聽大家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去作。這也是舉辦這幾場研討會的目的,希望整合各方的意見,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對策,共同追求國家最大的利益。 我做過總統,知道總統不好做,總統做得好不好,不是自己感覺,是要問百姓,要作一個好總統,就要讓百姓開心有信心。馬總統,只要你將經濟問題做好,社會就安定,這樣百姓就會開心,百姓就會對你有信心。 最後,再次感謝所有學者專家的參與,也感謝來參加的所有貴賓,謝謝大家!祝大家平安!   *本文為群策會主辦「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閉幕致詞,2012年6月10日。
2012-09-23第 24 期

美國「重返亞太」:台灣應扮演的角色

張旭成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講座教授   一、導言 2001年初,小布希總統甫上任時,曾把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並對台灣提供空前的大幅軍購,並公開聲明美政府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自衛。 911恐怖攻擊後,中國又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戰略伙伴,但布希並未忽略日本,他在2002年2月訪問東亞時,第一站就是東京。2005年美日外長、國防部長的2+2會議後的聲明,表達兩國對東亞穩定與和平的重視及兩國同心協力維護此地區和平的決心,這個聲明是針對北京,而東亞的穩定與和平,也涵蓋台灣海峽。 另一方面,華府也認識到中國國力提升,世界情勢變遷,許多區域性和環球性議題必須有中國的參與和合作,因而美國提出「雙軌」(軟硬兼施)的策略。軟的「步數」強調「交往」(engagement)和道德勸說,鼓勵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際利益關係者」(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 stakeholder),遵守國際規範和法律,與美、日、歐盟合作解決北韓和伊朗去核及其他重要議題。 硬的策略有「先禮後兵」的意涵,即是美國不忘強化軍事實力,必要時準備使用武力,防衛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個所謂「hedging strategy」(亦即雙邊下注策略),不是台灣所翻譯的避險,較消極的思維。美方從2005年以後即建構此一新策略,重新佈署全球軍力,以關島和夏威夷為前進基地,把先進空中水上、和水下武器移防到亞太—假想敵除了北韓,還有其老大哥中國。  二、中國的崛起—對亞太地區的威脅 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多次提到中國21世紀「和平發展」的國家安全方針,並強調睦鄰,與世界列強和諧、合作的中國外交策略。北京的大政方針是發展經濟,並低調推動「軍事事務革命」以加速軍力提升,但要努力消除或減少國外對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論的負面效果。 2009-2010年中國對外的言行破壞了胡錦濤努力經營的「和平發展」及睦鄰的政策。2009年後,北京涉外,尤其是對美、日及東協的言行,明顯與胡錦濤所揭示的政策方針背道而馳,也違背鄧小平和江澤民等領導人以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和「不搞對抗」的教誨。中國媒體經常出現強硬派言論批判美國,把中國「核心利益」大肆擴大,軍科院研究員羅援少將、海軍楊毅少將都是其代表性人物。這些少壯派軍人所發表的言論是他們個人意見,或是反映官方態度? 以往在台北和華府都有官員和學者認為他們挑釁或強硬言論並不代表官方立場或政策,但在2010年有許多情況推翻上述分析。 例如,北京高層官員包括副參謀長馬曉天和國務委員戴秉國,在3月和5月間兩次告知美國安會官員和國務卿Hillary,南海也是中國政策優先(policy priority)。另,7月 下旬外長楊潔箎在越南河內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的發言公開反駁Hillary主張南海島嶼主權爭議應經由多邊協商解決、反對美國介入的言論,似曾得到高層授權。 觀察家注意到中國菁英的多元化,除了傳統涉外單位與領導人,軍工綜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石油幫、外貿/跨國企業所代表的政治勢力,也都介入對外決策。傳統外交單位與領導人勢力在決策過程中屈居下風,而激進的勢力抬頭。 相對於軍方強硬、激進、自大的觀點,另一派的看法則比較謹慎、溫和、低調;有代表性的是主管中國外交的國務委員戴秉國於2010/12/6在外交部官方網站刊登專文,闡述中國的外交政策(戴秉國,人民日報,12/13/2010)。戴說中國不擬取代美國在世界的主控角色,國際社會不應害怕中國崛起。他也說「經濟上,我們要全心繼續發展,我們不要進行軍事競賽」。戴並以外交辭令呼應美國的期待,表示中國將以負責任國際成員身分積極介入有關北韓和伊朗核武、以色列一阿拉伯衝突和蘇丹等環球性議題。 支持戴秉國論點的還有中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樂玉成在2011年1月「外交評論」上的文章。他表示至少未來20年,美國仍將保持「無可置辯的全球主導地位」;他呼籲中國政府在自信和克制中尋找平衡點。他指出金融危機促使國際均勢發生歷史性轉變,但中國不能因此就認為美國將衰落或中美兩國很快就將實力相當。樂玉成表示,「由於其他新興大國增長快速,美國享有的優勢有所縮水」,「但美國畢竟是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1/4強,軍事、科技和創新能力無與倫比,我們尤其不能低估美國自我調整和修復能力」。根據他的分析,美國的實力及影響力仍然遙遙領先,在未來20年至30年無法超越。 胡錦濤力排眾議,緩和中美衝突,接受Obama邀請在2011年1月18-20日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畢業旅行。上述戴秉國和樂玉成文章代表當時官方政策論調,以創造胡成功訪美的有利氣氛和條件。  三、美國重返亞太的攻勢 針對中國在亞洲的崛起,及擴大其「核心利益」的主張,美國從2010年以後即展開一連串「重返亞洲」的攻勢。美一方面主導「泛太平洋夥伴質易架構」(TPP)強化與亞太國家的質易和投資關係,另一方面亟力經營和加強與日、韓、澳洲、印度、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交與軍事合作。 中國袒護北韓(天安艦事件及其挑釁行為),引起華府強烈不滿。美韓、美日在東海、黃海的聯合軍演,美國航母George Washington進入南海及訪問越南金蘭灣,傳達支持東亞盟友的信息,並表示美方維護海上航行自由的決心。 日本自民黨國會議員、曾任防衛相的小池百合子(Yuriko Koike)在一篇廣為流傳的英文專欄文章說,2010年7月下旬美中外長在河內ARF的公開論戰代表美中抗衡的新開端,其重要性可與Nixon / Kissinger 1972年訪華,開啟美中聯手抗俄相提並論。 「重返亞洲」不只是口號或外交辭令,而必須是劍及履及的行動。Obama以身作則在11/6訪問印度,展開10天亞洲四盟邦訪問,除了印度,他的行程還包含印尼、韓國(參加G20峰會)和日本(參加APEC峰會)。此行四國都是民主國家,與美國有共同價值。除了日韓是長期盟邦以外,Obama更刻意爭取與印度和印尼結盟。 Obama並爭取美國加入「東亞峰會J(East Asia Summit,EAS)以表示美國重視與亞太國家的關係。2005年此一組織成立時,美國並沒有意願加入,台灣則被排除。 Obama團隊比Bush團隊更重視與亞太國家的互動。EAS於2010年在越南舉行時,Hillary代表Obama參加;2011年在印尼召開時,Obama親自與會。 接替R. Gates擔任國防部長的Leon Panetta也是馬不停蹄訪問亞洲盟國,強化合作。他在印尼參加ARF國防部長會議時,特別強調雖然五角大廈面臨10年5,000億美元的刪減,美國從伊拉克撤兵後及2014年再撤出阿富汗後,所節省的人力與財政資源將可用到亞太地區。 2012年Obama政府宣佈新防衛戰略報告,提出美國本世紀全球軍事戰略,強化與亞太國家的戰略合作,以維持和保護此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Panetta在5月底到新加坡參加所謂香格里拉(Shangri-La)對話時,向與會的歐亞各國領導人與防長闡述此一新防衛戰略的內涵,以及對亞太的戰略轉移(再平衡),在2020年前美軍力重新佈署,包括60%的海軍,6個航母戰鬥群,將移防亞太地區,他並說明美軍將更有機動性,彈性和尖端科技裝備。 美國還努力加強美日韓三邊的軍事/戰略合作,並與澳洲達成2,500名美國陸戰隊輪流駐防Darwin港口的協議;新加坡亦同意從2013年美國四艘近岸戰艦(Littoral Combat Ships),亦可輪流使用新國海軍基地。美國也著眼使用在泰國U-Tapao海軍基地,越南的金蘭灣和菲律賓的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明顯針對中國。  四、台灣與美國「重返亞洲策略」 今年初美國宣佈新防衛戰略後,AIT官員隨即對馬政府國家團隊簡報,此一動作所表達的意涵是:台灣也是美國的安全和經濟伙伴。 去年Hillary在夏威夷的一場演講上,也曾把台灣如此定位。今年5月代表美國政府參加馬英九總統520就職典禮的前白宮幕僚長戴利並聲明,希望美台雙方持續經濟、政治與安全議題的合作。 儘管美國學界和媒體有「棄台」論調,可是主流輿論和執政當局,包括眾多國會議員在內,因各種考慮仍重視台灣是安全和經濟的伙伴,不會放棄。 美國歷任政府,包括歐巴馬,認為台灣是亞洲的自由民主燈塔,放棄台灣將徹底摧毀美國的道德權威和國際領導地位; 台灣是美國的長年夥伴,如華府放棄台灣,將破壞亞洲各國對美國的信任和信心,導致美國「重返亞洲」策略破產; 美決策者充分瞭解發展美、中關係的障礙,不是台灣,而是美、中對許多區域及全球性議題的歧見和衝突,美國亟需台灣這個制衡中國的重要戰略籌碼,也期待台灣有所作為。  五、台灣的角色 今後十年美國國防預算面臨5,000億美元的削減,國防部長潘尼塔要求盟國和友邦共同負擔維護全球安全的經費。2001年10月美國打進阿富汗後,台灣民進黨政府除了捐贈100輛大卡車協助運補,有好幾年每年也都提共2,000萬美元分攤反恐戰爭經費。 […]
2012-09-23第 24 期

台灣是亞太安全的關鍵所在

李明峻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 台灣地處世界最大海洋和地球最大陸塊之間,亦為亞太花彩列島之軸心位置,加以美、日、中、韓和東協等主要國家環伺周邊,自古以來即居亞太戰略樞紐的地位。因此,台灣定位問題是攸關整個亞洲的戰略形勢。  一、台灣戰略地位問題 一名中國海軍高層大言不慚地聲稱:「將來中國將擁有多艘航空母艦,屆時美國控制夏威夷以東,中國主宰夏威夷以西和印度洋。美國不會將手伸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們也不必向東太平洋發展。我們這邊有什麼事會告知美國,也希望美方如果發生什麼事也向中國通報。」。在這位中國海軍高層充滿自信的發言中,未來中國的勢力範圍除西太平洋之外,連自己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印度洋也包括在內。目前由於中國海軍的快速成長,顯現前述發言逐漸帶有現實性。特別是如果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的勢力必將退至夏威夷,而日本的生命線亦將落入中國的掌控。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藉平時結合調整兵力部署、超越傳統活動區域等策略、做法,期待『經由例外、造成慣例、形成常態』,以麻痺對手警覺、模糊雙方現有互動模式、迫使國際默認並接受相對局勢變化。基此,中國不斷進行強壓式海洋擴張行動,表面上其戰略意圖並不明確、不透明,但屢屢成為周邊國家最大的擔憂。 事實上,中國有相當明確的目標,即建設「海洋強國」的長期戰略。這是以中國海軍上將劉華清於1985年策劃的「近海防禦戰略」為基礎,到2000年為止致力於提高中國沿海的防禦能力;到2010年確立「九州-琉球-台灣-菲律賓-婆羅洲」第一島鏈內側的制海權;在2030年擁有複數的傳統航空母艦戰鬥群,確立「小笠原群島-關島-塞班島-天寧島(Tinian,屬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幾內亞」第二島鏈內側的制海權;2040年擁有超過一艘以上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削弱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制海權,成為與美國對等的海上霸權。 事實上,胡錦濤在2009年向中國海軍高層強調「遠海防衛」的必要性曾表示:「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的同時,逐步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遠海機動作戰能力,提高維護國家領海和海洋權益,以保護國家日益發展的海洋產業、海上運輸和能源戰略通道的安全。」。中國具體的海軍現代化計劃是:在2015年達成距離中國本土1500公里的海域-約與第一島鏈外緣線重疊,以陸上航空兵力確保空中優勢,配合水上艦艇部署40艘以上搭載飛彈的潛艇,以期能在1500公里線阻止美國艦載機的接近。 更讓美國太平洋部隊緊張的是,中國現在開發有「航空母艦殺手」之稱的陸基型反艦艇彈道飛彈(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ASBM)。整體而言,中國正在發展「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anti-access/area denial capability, A2/AD)」,一旦中國可以充分行使這種能力時,東亞和西太平洋的權力平衡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將使美國從本土展開的美軍戰略投射能力明顯受到制約。如果現在再發生如1996年爆發的台海危機時,美國對於中國挑釁式的試射飛彈演習,歐巴馬政府可能無法像15年前般毫不猶豫地將航空母艦機動特遣部隊派到這個海域。如果中國的「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突破第一島鏈,藉由航空母艦等的投入而擴展到第二島鏈時,則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將完全被納入中國區域封鎖的範圍。對美國及其盟國而言,此點正是最壞的發展狀況。 面對前述情況,日美主張台灣維持現狀,對中國採取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並非「圍堵」或「敵對」戰略,但也必需提升日美對中國軍事抑止力量為後盾。由於中國崛起,近十年來積極充實遠洋海軍力量。中國由一個大陸國家逐步成為太平洋到東南亞延至印度洋的海權國家。中國此一目標是否會達成的關鍵在於有無拿下台灣。因此,2005年3月中國立法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明文主張可以「採取非和平方式」對付台灣。針對中國的主張,日美同盟由雙方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舉行所謂「二加二會議」,於2005年2月發表日美共同戰略目標,向中國提出「有關台灣海峽的問題,敦促中國應該要經由對話,「和平的方式解決」,不容中國以非和式手段攻取台灣。 同時,對於中國的這種動向,日本和台灣如果不能確保對這種「反接近/區域封鎖能力」的抵消力量、抑制能力,則第二島鏈內側海域也將成為中國的內海。因此,中國的戰略目標絕不只是在第二島鏈外側與美國海軍競爭,而必然還要確保中國海軍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廣大海域的制海.制空權。因此,美軍持續加強亞太地區軍事力量,而日本防衛性軍事力量也逐步提升,就是要維持日美同盟為亞洲安全和平的公共財,確保台灣不致遭中國以武力加以奪取,但情勢已越來越嚴峻。  二、台灣面臨的挑戰 然而,台灣如果在政治、經濟甚至社會都逐步靠向中國,則日美同盟對此也束手無策。馬總統2008年雖在選前主張「台灣的前途必須由二千三百萬台灣人來決定」,但選後卻提出「外交休兵」,上任後又提出「九二共識」,最近在2012選後提出「一國兩區」,令各國擔心此點是否表示馬總統已逐步走上「終極統一」。 特別是「一國兩區」這麼重要的政策,馬英九總統選前不敢說,選後才大談一國兩區,顯示他也知道這種說法無法獲得台灣人民認同。雖然現在馬英九不斷強調一國兩區是「中華民國」下的一國兩區,但事實上因馬政府根本不敢在中國面前提中華民國,因此該做法已引起美日等國疑慮,擔心馬政府想要改變台灣現狀。 特別是馬政府曾在聯合號事件發生後喊出「對日不惜一戰」,讓日本對馬政府打問號。但對於馬政府雖不斷製造麻煩,台日仍能維持穩定關係,主因是台日關係在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就已奠定基礎,尤其經過三一一東日本地震事件後,日本更是樂意對台灣維持友好關係,可惜馬政府不願重視並加以把握。日本逐漸對馬總統失去信賴關係,開始擔心馬總統是否已開始「改變現狀」傾向中國,如果是這樣發展,則日本可能需要調整亞洲安全和平的區域戰略。 雖然台灣具有發展成為一個強大國家的潛力,然而目前台灣所面對的整體戰略環境並不是很好。外在的環境方面,台灣一方面不受到主要民主國家的外交承認,形成台與重要國家正式交往時的困難。在民進黨執政時代,台灣為了讓更多國家能夠正視台灣獨立存在的事實,全力發展與民主國家之間的國會外交與政黨外交,並獲得正面成果,但目前台灣無法期待獲得美國更多的支持。 同時,台灣在外在環境面對的更大挑戰則來自中國,崛起的中國經濟對台灣具有磁吸效應,使得台灣向中國的投資與雙向貿易快速增加,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越趨密不可分。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本身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使得台灣也連帶受到這些風險的挑戰。崛起的中國政治與軍事,則使得台灣在軍事與外交都承受更多的壓力。目前中國在對台的軍力部署已經超過台灣可以獨力應付的程度,而在外交上中國也對台採取「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法理統一作為對台進行全面包圍。 內在環境方面,由於對台灣對國家認同的歧異,造成過度的自我消耗,抵消人民努力的可能成果,也使得台灣的潛力受到制約。尤其是在如何處理與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關係上,因為意識形態或利益的不同考量,使得國內陷入長期的情緒辯論之中。更有甚者,執政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進行連結,造成中國對台統戰的優勢,不但台灣的內政處於紛擾之中,連對台灣最重要的國防也無法獲得足夠預算。 因此,考量台灣所處的內外在環境與本身的優勢,我們的長期戰略目標選擇其實相當明顯,就是要不斷以多元文化島國面向國際的優勢,以新的策略來強化台灣本身與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國際的力量來抵消中國對台灣的圖謀,而非面向中國、依附中國,進而受到中國的宰制。尤其是在國際關係方面,與台灣有法律關係保障的美國,以及與台灣有地緣關係並極為親近的日本,就是台灣在戰略上無可替代的盟友。  三、台灣人民的選擇 如前所述,馬政府推動這種傾向中國的政策,在幾年之間表面上或許台灣可以避免中國的戰爭衝突,但是台灣所處的內外在環境只會更加不利。可以預期得到的,台灣經濟已經會因為ECFA的簽訂而與中國牢牢綁在一起,台灣的國際參與會因為中國允許或同意的模式運用在世界衛生大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或東協自由貿易區,「台灣為中國一部份」的一中原則獲得落實,使得國際上已經沒有支持台灣的著力點。 此外,台灣與中國之間也將進行終止敵對狀態與和平協議進行討論協商,對統一前的政治架構作出安排,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實質獨立存在狀態會由兩岸即將統一所取代。在文化方面,也會在馬政府承認中國學歷的政策下,強化雙方的文化交流,中國單極的文化將強勢掠奪台灣的多元文化,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將因兩岸標準化的做法而拉近距離甚至接軌。更嚴重的,是馬政府透過立法與司法的方式,對於不同意見者施以各種控制措施,使得台灣不同的聲音已經難以表達,而中國則透過資金的輸入掌控台灣經濟與輿論的生殺大權。 總而言之,馬政府的扈從中國政策不符合台灣的國家利益。在馬英九政府的政策下,台灣的民主自由戰略優勢將逐漸失去,台灣內部的分化與對立持續擴大,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戰略地位價值降低,使得台灣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愈來愈少。台灣政府應該在台灣共識的基礎上,從冷戰時期的扈從美國政策及當前的扈從中國政策,調整成平衡美中的戰略方向,應對中國崛起與國際格局變遷的挑戰。 在未來幾年之內,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各層面所形成的「一個中國具體化」,因此台灣人民有必要在這過程中阻止這種情況繼續惡化,並且在未來尋求台灣的整體改造,因此台灣人民就必須認清情勢,並作出必要的選擇。換言之,台灣在各層面應依照「面向國際、親近美日、平衡中國」的基本原則,扭轉目前馬政府「親中國、遠美日」政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才能讓台灣成為一個獨立而強大的島國。 這個選擇是要讓台灣在度回到國際的軌道上,改造台灣成為一個屬於世界的強大島國的必要方法,而非如目前的政策使得台灣成為依附中國而存在。在這些重大戰略改造之下,台灣並應進一步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各層面的改造,務期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體制,確保多元發展的文明,永續發展的經濟與政治體制,讓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國成為一個國際的巨人,而不僅是中國的附庸。
2012-09-22第 24 期

面對中國崛起的亞太區域安全論壇

主持人羅福全的導言 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大家午安。現在我們要進行第四場的討論會,對各位專家就今天的主題所發表的意見進行綜合討論。身為研討會的主辦人,聽到每一位專家的發言內容都非常深入、非常專業,讓我非常欽佩。 今天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是「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這個問題是「現在進行式」,情勢在持續發展當中。去年我們舉辦的研討會邀請到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各界專家來參加,今年我們繼續觀察區域安全的情勢發展,發覺這一年來中國仍持續不斷增強軍力,並且積極擴張海權,也不惜與周邊國家對立,導致區域的緊張逐漸升高。為了防範危機,美國也宣示重返亞洲,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Leon Panetta)在今年6月初表示,到了2020年,美國海軍會將60%的船艦部署在亞洲,包括6個航母戰鬥群在內,後來潘內達把這種戰略布局稱之為軍事力量的「再平衡」(Rebalance),其目的並非和中國敵對,而是以強大的軍事抑制力為後盾,才能夠勸告中國在亞洲扮演建設性的角色,放棄軍事冒險的行動。 美國一再重申,美日同盟是美國亞太政策的基石。以前我在擔任駐日代表期間,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曾經強調,日本外交的主軸在於美日同盟。基於對日本外交方針的體認,我把對日關係的重點放在美日同盟的延長線上。 中國崛起之後,這兩年來我們看到中國不斷擴張勢力範圍的前線,影響所及不只是台灣、日本,也威脅到東南亞的周邊國家及印度。這幾個月以來,越南、菲律賓幾乎都和中國形成短兵相接的緊張局面;中國在最近的釣魚台事件也擺出非常強硬的姿態,其中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企圖利用民族感情召喚台灣共同抗日,我們切勿掉入陷阱。關於釣魚台問題,美國宣布美日同盟的範圍涵蓋釣魚台,所以最近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先訪問日本,之後才訪問北京。在潘內達訪日期間,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公開強調釣魚台包括在美日同盟的範圍之內,等於在提醒中國有關美國對釣魚台的立場。美國雖然不願表明釣魚台主權的歸屬問題,但是任何國家侵犯日本行使管轄權的釣魚台時,美國將會履行共同防衛的義務。潘內達在表明這種立場之後才前往北京,用意極為明顯。以目前態勢來看,中國一百多個城市的反日活動已經漸漸緩和下來了,雖然宣稱將有一千多艘中國漁船要包圍釣魚台,實際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另一方面,日本是否會派官員去北京解釋或道歉,外界不得而知。種種跡象顯示,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著「軍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情況下,除非發生偶發事件,否則不可能爆發戰爭。事實上,美日同盟和美國重返亞洲是維持亞洲穩定非常重要的基礎。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布局並非企圖敵對中國,而是一種「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也就是希望中國在亞太區域扮演建設性角色。勸阻戰略若要達到效用,必須具備比對手更強的力量才行,這不是新的敵對關係,而是維持亞洲安定的基礎。 今天大家討論到很多有關美國重返亞洲之下台灣應當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目前有一個令人擔心的狀況,就是馬英九總統宣示的「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區」,這種提法會讓國際認為這是台灣倒向中國的信號,雖然他解釋「一國」就是「中華民國」,但是國際間並不存在「中華民國」,所有國家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際間所要釐清的癥結在於台灣是否屬於中國,「一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法在國際間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台灣是自由的民主國家,政黨輪替已經成為常態,大家都在關注台灣的走向,台灣會靠向中國?或是要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這個問題要由台灣人民自己來決定。 這一場是綜合討論,有些專家已經在前面幾場發表過意見,現在就由還沒發表的張旭成教授和楊英育教授先發言,其次再由其他專家就先前發表的意見進行補充。  張旭成與談內容 謝謝主持人羅福全大使的介紹,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在中國崛起及美國重返亞洲之後,台灣應當扮演甚麼角色。我要談的內容請參閱我的書面報告,其中所要強調的幾點,就是我們應當像日本、韓國一樣支持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因為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涵蓋台灣。雖然美國有些人在談「棄台論」,但是美國官方並沒有「棄台論」的問題,美國官方認為台灣是美國很重要的安全及經濟伙伴。不但美國的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這樣講,前白宮幕僚長戴利(William M. Daley)來參加馬英九總統520就職典禮時也重申這一點,所以美國是把台灣當作很重要的伙伴,那麼台灣應該怎麼做,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事情。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阿富汗戰爭中,我們立即提供100輛的大卡車,而且有三年時間每年都提供2,000萬美元的分攤反恐戰爭經費,我在華盛頓遇見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他對我表示台灣是美國「及時的朋友」。現在美國要重返亞洲,美英九政府能夠做什麼?這些問題在我的書面報告中已有詳述,我就不再贅述,為了增加今天論壇發表人之間的意見交集,我要利用這個時間提出一些問題就教於在座的專家。 首先我要請教Prof. Waldron(林霨教授),你認為歐巴馬連任之後的對台政策與亞洲政策會有甚麼不同?如果羅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當選,雖然可能性不高,但是如果他當選的話,你認為會有甚麼改變?而且我也要提醒你,在你回到美國之後和你的同僚交換意見時,台灣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很大的轉變。馬英九已經任命他親暱的戰友金溥聰擔任駐美代表,其中隱藏的意義是馬英九打算開始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甚至商談「和平協定」,所以馬英九派遣最親近的金溥聰去向美國傳達這種信息,甚至要說服美國政府的贊同,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地方。我們擔心台灣內部有些賣國賊企圖和中國進行「政治對話」,再進一步簽訂「和平協定」,導致「終極統一」,請大家密切注意並防範這一點。 其次我要請教我的好朋友吳釗燮大使,吳大使目前擔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我想要了解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和對美國的政策,2012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失敗,敗選原因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是民進黨缺乏一個明確的中國政策,也沒有明確的對美政策,這次蘇貞昌主席聘請到精通美國的專家吳大使擔任政策會執行長,我們需要知道在蘇貞昌主席領導下,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和對美政策是什麼,這是很要緊的議題。 接著我想請教日本的朋友金田先生,大約10年前我和黃昭堂主席以及一些朋友前往日本參觀日本的神盾驅逐艦,當時艦長回答我的問題說,如果中國和日本之間一旦爆發戰爭,結局將如同1895年的甲午戰爭一樣,中國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海軍殲滅。以如今的情況來講,你仍然會相信會有同樣的結局嗎?畢竟數日之前,日本海軍高層將領表示,當前的中國海軍是日本的重大威脅,你的看法如何?還有,台灣和日本之間的第二軌交流,就像這種研討會來互相分享彼此的觀點,希望也能夠在日本多多舉行,讓日本社會及媒體能夠更了解台灣的問題及我們的觀點。 我在論文中談到台灣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由於台灣提供的援外預算愈來愈少,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署長沙赫(Rajiv Shah)去年訪問台灣時表示,希望台灣更積極參與美國的發展計畫,提供更多資金來援助第三世界國家。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應當要有積極作為,如果我們跟美國和國際組織合作進行國際援助的話,將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聲譽與地位。民進黨執政時期非常重視這種國際參與,但是目前馬政府外交休兵的政策就是儘量不做,以免得罪中國,我們應當督促馬政府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國際參與。 總之,台灣應該和世界上的民主國家站在一起,而不是和獨裁國家合作。一個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現在馬英九的做法根本就是認賊為父,這對台灣人民而言是很大的侮辱。所以我們要徹底覺悟,一切有賴台灣人民努力在2014年的地方選舉得勝,並在2016年總統選舉時贏回政權,自己當家作主。  楊英育與談內容 各位朋友,大家午安、大家好。首先我要恭賀台灣安保協會舉辦一個這麼好而且很適時的研討會,本人也非常感謝有機會受邀參加這個論壇。在過去四年間,我擔任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會長職務,FAPA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是台美人的倡導機關,1982年在洛杉磯成立,目前有54個分會,三千多個會員,總部設在華盛頓DC,雇用五、六位支領薪水的職員。 FAPA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爭取國際支持台灣人有權利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並且加入國際社會。FAPA所從事的工作和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由於中國的崛起,在美國也有一些「棄台論」的聲音。在美國的國會,FAPA向國會議員說明台灣的重要性,強調支持台灣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並提醒美國,「台灣關係法」將台灣與美國這兩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及軍事等方面結合在一起。 我要藉著今天這個機會向大家說明,最近FAPA所做的幾件事情對我們台灣有相當大的幫助。第一,去年美國國會曾經舉行「台灣為何重要」的聽證會,時間分別在去年6月16日和10月4日。在6月16日進行的是「台灣為何重要」聽證會的第一部分,主持人是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斯蕾汀蓮(Ileana Ros-Lehtinen),聽證會的舉行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FAPA和福爾摩沙基金會的鼓勵。聽證會邀請四位非政府機關的證人,分別是邁阿密大學的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教授、前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J. Hammond-Chambers)、喬治城大學的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教授。 FAPA很幸運能夠聯繫到這些證人,有的向他們當面表達我們有關美台關係的觀點,在整個聽證會當中,我們非常高興這四位證人全部都強烈主張出售F-16 C/D戰機給台灣。 接著,在去年10月4日舉行「台灣為何重要」聽證會的第二部分,有兩位政府官員的證人,一位是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另一位是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部長羅沃依(Peter Lavoy),這兩位的證詞都對台灣相當有利。這個幻燈片取自美國國防部的網頁,顯示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聽證會中作證的畫面,同時也有錄影的會議紀錄。坎貝爾現在身居政府要職,所以FAPA目前無法時常接近他,但是以前民主黨在野期間,我們和坎貝爾有相當多的互動,包括在2005年世界台灣人大會的年會邀請他來專題演講,我相信坎貝爾非常了解我們對台灣安全問題的關心,我們台美人的組織就是透過包括這種方式的許多管道來爭取美國的了解與支持。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美國的眾議院推動「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的立法。FAPA在去年發起在國會舉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歡迎會,這個歡迎會有幾個重要性:首先,這個歡迎會為美國的立法人員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會見對台灣前途提出有別於馬英九的意見的重要人物。其次,就是在2011年9月14日這一天,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斯蕾汀蓮(Ileana Ros-Lehtinen)在會場內送給蔡英文兩項禮物,一個是照片上的那面美國大國旗,另一項就是羅斯蕾汀蓮主席在稍早前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並公開在歡迎會上宣讀。 […]
2012-08-16佳文欣賞

費城的台灣人-蘇金春博士

  2012年7月31日於台北 在台北驚聞蘇金春兄辭世,非常的不捨與思念。我跟他在費城認識以來已歷經四十九年,不勝今昔,請安息吧。 一九六三年八月我由東京來到費城,由於學校尚未開學,我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內中文與日文書架前徘徊,看到一位瘦瘦的東方人,我趨前問他「你是日本人嗎」,他說「不是」,我又問他「你是中國人嗎」,他又說「不是」,我只好問他「你是哪裡人」,他說「我是台灣人」。這是我與蘇金春兄認識的開始。不久他就帶我去參加費城台灣同鄉會,尤其我來自東京他要知道東京王育德主辦「台灣青年」月刊等,他也去通報台獨聯盟主席陳以德兄來找我要聽東京台獨運動的情形。 開學不久費城台灣同鄉會開年會。我到費城不到兩個月,四十多位同鄉竟然選我這個「新腳仔」當費城台灣同鄉會會長。我人地兩疏,只好請蘇金春兄當同鄉會秘書總籌一切,我們非常認真的主辦台灣同鄉會活動。1964年2月28日,陳以德所領導的UFI要在華府中華民國大使館前舉行「二二八」抗議遊行。蘇金春、陳東壁(前駐加拿大代表)和我們夫婦都是第一次去參加,自此暴露我們反蔣政權身份。 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位在台北寫了「台灣自救運動宣言」,而被捕入獄。這份「宣言」經由東京「台灣青年」月刊公佈,我與蘇金春兄將這一份宣言在賓大Moore School 製版印了4000份分發給全美各地大量郵寄島內,這是台獨聯盟對島內宣傳的開始。當時蘇金春人在電機系當助教,他就利用研究室設備以鋁版影印機獨力印製四千份,並請陳以德譯成英文喚起美國各界注意。我在費城開始參與台獨聯盟,蘇金春兄可以說是讓我踏上這一條路的引路人。1960年的UFI,又到1966年在費城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1970年以前費城是全美台獨運動的總部,蘇金春兄有時寫文章有時參與相關活動,我們是日夜相處的夥伴。我與清芬非常懷念他,當時我們都很年青,希望能替台灣盡一點責任。他的為人只求奉獻台灣、幫忙他人一股熱情。 1968年蘇金春、陳以德與我同時完成學位離開費城。一提起費城時代,蘇金春兄是我與清芬最懷念的台灣人。四十九年過去,我與清芬的回憶還是那麼新鮮。安息吧,蘇金春兄。
2012-07-10時事觀點

台灣派艦保護中國五星旗

台灣安保協會秘書長 台日之間的釣魚台主權爭議時日久遠,保釣事件屢有所聞,各方意氣與意見皆不絕於耳。2005年6月20日,針對釣魚台主權爭議,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聲言:「不惜一戰、以戰逼和」。2008年馬總統就任後不久,6月間發生「聯合號」海釣船被日本公務船撞沈事件,當時有藍營鷹派立委主張對日開戰,軍方人士卻低調坦承,日本是軍事大國,軍事實力為世界第六,海空軍在亞洲稱雄,實力遠勝台灣,而且在台澎防衛作戰上,日本更是美國以外的潛在盟友,對日開戰應三思再三思。 此外,美國對釣魚台主權爭議的立場雖然一向維持中立,卻始終堅持1960年的「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涵蓋範圍包括釣魚台。所以,如果任何國家為了釣魚台與日本開戰,等於是向美國開戰,這個原則迄今不變。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於2010年10月28日與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舉行聯合記者會,她針對釣魚台爭議明確表示,「讓我再次說清楚,尖閣諸島(釣魚台)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範圍」,她也強調,美國有義務保衛日本人民。美國的立場值得讓大家慎思再慎思。 馬政府屢屢向北京靠攏的傾中政策,逐漸導致美、日等實質盟友的質疑,為消除這種疑慮,馬總統於2010年8月18日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專訪,以及2011年7月21日接受《讀賣新聞》及《日本經濟新聞》聯合採訪時,馬總統針對釣魚台主權問題都一再表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沒考慮與中國大陸聯手。由此看來,馬總統也體認到「聯中抗日」的後果將會損及台灣的安全利益。 然而,台灣的保釣人士昨天卻攜帶「五星旗」赴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最諷刺的是,海巡署竟然出動和星艦等5艘巡防艦艇予以全程保護,這種行徑不但在扯馬英九的後腿,簡直也在替中華人民共和國爭釣魚台,若不嚴懲相關失職人員,不但無法樹立總統威信,也難以消除「聯中抗日」的負面效應。
2012-07-06時事觀點

四十年前我見証國民黨派水兵仔棒打台灣同鄉

毛清芬/台獨聯盟財務長 一九六○年代後半,不僅台灣海外留學生逐漸增加,也因七十年代初蔣政權在聯合國的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一股移民潮使美國的台灣人社會擴展開來。美國的五十州中,幾乎都有台灣同鄉會,比較大的州甚至有兩或三個同鄉會,逢年過節的聚會令離鄉背井的鄉親們倍感溫馨,互解鄉愁外,關心台灣前途的情懷亦油然而生。 記得台灣的少棒隊爭奪到遠東的冠軍得以來到美國賓州的威廉斯波特(Williamsport)站上國際舞台,頓時受到美國東部台灣人最大的關注。 1972年台灣少棒隊再度取得遠東代表權將遠赴威廉斯波特參賽,消息傳來,美國東岸的台灣同鄉振奮不已。雖然,前有1969年和1971年台灣同鄉前往加油,高舉「台灣隊加油」、「Team of Taiwan, Not Team of China」等標語以及由小飛機拖行的「台灣獨立萬歲 Go Go Taiwan」大標語,發生與國民黨人士衝突事件,但是,此次亦聽聞國民黨將派出在麻州波士頓附近受訓的「水兵仔」來挑釁與教訓抱持「這是台灣隊不是中國隊」主張的人士。消息傳出使許多同鄉敵愾同仇,加強大家更需要表達堅強的台灣國家意識。 比賽當日除了二、三百台灣同鄉遠來為台灣隊加油,約有二、三十位同鄉並沒坐在觀眾席上,大家攜家帶眷坐在棒球場外圍的斜坡上。幾位男生拉開「Team of Taiwan 台灣隊加油」的白色橫布條。沒想到一群年青小伙子們,應該就是「水兵仔」六、七十名就緊站在拿著布條的同鄉旁,隨著賽事的進行愈趨愈近,他們手中所持的旗桿竟然是包著白布的不鏽鋼,顯然是為打架而來,威脅為台灣隊加油的台灣同鄉。 在賽事結束的那刻,我帶著兩個孩子突然發現在離我十多公尺的右上方一陣混亂,已發生肢體衝突,連我認識的兩位寶眷陳太太和洪太太因拉著白布條標語,頭部和手流血受傷。當時看不到外子,驚嚇之餘,我抱著二歲大的David,拉著五歲的Ted,奔下斜坡朝向唯一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美國警察,大叫”You don’t see that they’re fighting ?”沒想到,此刻二、三位面目猙獰的男生馬上圍住我,逼近我的臉咆哮著:「你先生是不是台獨?你先生是不是台獨?」,在這一場混亂中,一架直昇機在頭上盤旋,降落在群架中央,那一群水兵仔們馬上作鳥獸散。 40年後7月1日中時電子報〈歷史街道,潛艦的故事〉中出現汪希苓大名,艦長關振清說「未料國民黨事後卻來函獎勵海軍愛國情操,揚威海外。」原來這群來棒打台灣同鄉就是由他們設計的如今想來難怪到八十年代在美國發生了江南事件以及高資敏控告海外台灣人的報紙「台灣公論報」的「四腳仔官司」。江南事件使國民黨惡名昭彰,「四腳仔官司」高資敏敗訴證明了國民黨一支看不到的黑手侵犯了民主自由的美國公民社會。 *本文刊載於2012年7月5日《自由時報》
2012-06-13時事觀點

散步也違法?

散步也違法? 顏利真(台灣教師聯盟成員) 台獨聯盟副主席吳庭和先生,從五一九嗆馬行動前,就以散步的方式,每天穿著反馬 T恤、頂著烈日繞行總統府,以對這個無能的政府表達無言的抗議;重點是,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在行走,卻被警方以「違反集遊法」之名,喝令他「立刻離開、解散」,真是莫名其妙! 或許是不滿被嗆吧,五二○之後,「馬先生」的政府就展開一連串的「統統抓起來」式的恫嚇行動,據悉,中正一分局將在六月十三日上午十點,以「違反集遊法」之名,約談吳庭和先生。此事,是繼「我是人,我反核」的事件之後,馬政府又一迫害人權的明確事證! 吳庭和先生穿著的 T恤,正面寫著「他『馬』的」、背面寫著「停止賣台」的字樣,而他行動的方式,不過就是「散步」,簡言之:穿件T恤在散步!請問這是違反了那一條法律?馬政府真是愈來愈無法無天了!難道,在台灣連散步的自由都失去了嗎?請馬政府別忘了:這是凱達格蘭大道、不是天安門廣場;這是台灣,不是中國! 反核有罪?散步有罪?吃謝師宴有罪?──我寫這篇文章,或許,也有罪……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