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而美好的種子──想念詹益樺

王寶漣◎學生 台灣語文促進會成員
5月19日是運動者詹益樺自焚的日子,17年前,他在外來殖民政權的統治中心總督府前,以結束自己的性命對抗中華民國國民黨的高壓統治。

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鄭南榕多少有聽過,不過若談起詹益樺,就少有人知道。我讀大學參加台語文社後才開始知道詹益樺,剛開始,總會聽到有人不認同的說:「為什麼要自焚?活著不是可以做更多事情嗎?」是啊,活著可以做很多事,但是我們活著的人有做些什麼事呢? 這幾天重看了胡慧玲的《我喜歡這樣想你》,我很欣賞她看鄭南榕的角度,沒有哀怨,沒有悲情,她說她常常快樂的想念鄭南榕。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這樣的心情來理解詹益樺?

讀完這本書,又想起以前許多前輩為了打倒國民黨統治,大家拚命衝撞,但是一回頭看此時的台灣社會,我卻不知要如何看待台灣這段過去,歷史上的反抗痕跡。是那時候的理論思想不夠深沉,致使人民運動只能走到這裡,還是現在這種狀態就是彼時辛苦追求的目標?現在在中華民國政府當官的人,是放棄了以前堅持的理想,還是他們自認仍然可以在目前的位置從事運動的累積?

過去的反體制運動,和「不願屈服在豬槽下,鬥陣吃phun(餿水),做一隻快樂的豬。」那種迫切的盼望,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對年輕人來說,沒有參與過的時代,台灣反抗歷史上的光榮印記,我們能承接多少?要如何把這些轉換成啟蒙之窗與行動的刺激?像詹益樺這種選擇進去基層,同基層人民一起生活,共同面對經濟與生活上的壓迫,後來又追隨鄭南榕化成「偉大而美好的種子」,對這樣的人及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就好像是歷史故事上的傳奇,又像煙火,放完後就找不到摸不著了。

尼采曾說過,當我們不能再驕傲的活下去時,就應該驕傲的死去,自由的死去,安詳愉快的擁抱死亡,由於對生命的熱愛,任何人都不願懦弱的死。

詹益樺的死有什麼意義?詹益樺無需回答我們,是看我們要讓詹益樺有什麼意義。我們若是仍堅持著什麼,或是不對什麼妥協,不用認為是為了台灣人而犧牲奉獻,我們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要活的安詳自在,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