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於台灣建國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楊宗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盟史主委

一、以群眾路線來發揮總體戰的功能 (1956~1990)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在1956~1990年代所扮演的角色是以群眾路線來發揮總體戰的功 能。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的前身是早期在1956年成立的「台灣人的自由台灣」 (Formosans’ Free Formosa),簡稱3F。他們的勇敢及創立的精神來自早期的留學生。3F成立兩年後,因為受到美國司法部配合國民黨政權在美國的情治單位的威脅,企圖 奪取參與人員的名單,領導者當機立斷,立刻宣布解散3F,而於1958年成立「台灣獨立聯盟」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簡稱UFI。當時主要的發展地緣局部在美國東部及中西部。一直到1966年才開始配合全美台灣人全體性的參與,組成「全美台 灣獨立聯盟」 (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簡稱UFAI。在1956~1966的十多年中,主要台灣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大部份是攻讀文法科的留學生,他們為台灣獨立運動 建立了豐富的理論基礎。當時獨立運動的重點可歸納為下列六點。

1.用國際法來分析台灣的未定地位,台灣人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

2.台灣在歷史上從未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這只是蔣介石外來政權的騙局。

3.國民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佔據台灣的外來政權。

4.根據美國總統Wilson的12點自決原則提倡台灣人民的民族自決,人民擁有決定自己政治前途的權利。

5.爭取美國媒體及國會來支持台灣獨立運動。

6.向在美的台灣人宣揚台灣獨立的理念,鼓勵台灣人積極參與台獨運動的發展,對國民黨的外來政權做不斷的抗爭。

在這十年當中,保密不出風頭,受苦自己負擔,盟員堅持原則,長久暗中奉獻。到現在為止,這種精神仍然是美國本部盟員的特色。

1970年初,台灣獨立聯盟美國本部邀請日本、歐洲、加拿大及台灣的獨立運動團體組成世 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WUFI。當時居留美國的台灣人深深了解台灣遭受25年蔣家父子的統治,為了突破獨裁者的暴力統治,發 動四二四刺殺蔣經國事件,讓獨裁者了解他們的生命,也和台灣的受害者一樣,隨時都有危險。1976年南美正式加入成為台灣獨立聯盟的第六個本部。1980 年代,高雄美麗島事件發生後,也因為在美國的台灣人對國民黨政府官員發動了一連串的武力事件,使得國民黨政府不敢繼二二八事件之後,將台灣的菁英趕盡殺 絕。1987年,台灣獨立聯盟美國本部提議通過台灣不但要獨立,而且要建國,正式改名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名稱WUFI則維持不變。

從1966到1990年的24年之中,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的領導階層主要以理工科為主,充分表現出領導階層分明,組織結構明確的管理方式,突顯腳踏實地的運動精神。在這段期間,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所扮演的角色包括:

1.加強對島內宣傳台獨理念。

2.走群眾路線,成立各種不同性質的社團,從事多方面的獨立運動。

3.發揮總體戰的功能來主導海外台灣人社團的活動,鼓勵盟員擔任各社團負責人來推動台獨運動。

4.爭取人權聲援台灣的政治受難者,以金錢、精神及國際上予以最大的支持。

5.建立建國綱領,以1983年美國本部的聲明為基礎,「凡是認同台灣,熱愛台灣,將台灣看作家鄉,願意和台灣共命運的人,無論是第幾梯次遷徙來台灣,都是台灣人。」。

6.商討制訂新憲法,提出台灣共和國的憲法草案。

總括來說,台灣獨立運動在這34年當中 (1956~1990),組織是祕密的,但運動是公開的,盟員長久堅守原則是根據知識份子受騙所發出的力量,是整個台灣族群被壓迫的悲情社會。獨盟以總體戰的群眾路線來發揮獨立運動的功能。

二、島內獨立運動公開化,海外返鄉普遍化 (1990~1992)

台灣獨立運動的第二階段 (1990~1992) 工作目標是使島內運動公開化,海外返鄉普遍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美國本部盟員以美國學者Stephen Covey在1989年出版的書為根據,加強訓練。這本書叫做《從事高度有效性的七點工作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第一到第三點談到個人的領導能力,第四到到六點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第七點則是隨時求進步。美國本部自1989年開始積極地在美國各支部 以這本書作教材訓練盟員的工作精神。

1.採取主動性 (be proactive)。1989年之前,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對國民黨的戰略一向處於被動,示威遊行活動一向不出於主動性,而是在國民黨處置政治犯之後。今後必須採取主動。

2.開始工作計畫時要想到結果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從終點來看何處是起點,以計畫達到結論的目標。

3.優先順序處理進行的工作 (put first things first)。

以這三點配合個人的領導方式與能力,主動性的促成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遷台計畫,向國民黨政 權公開挑戰。在這段期間(1989年),有許多美國本部盟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及步伐潛進島內,突破禁止入境的圍牆,完成任務。1990年元月一日台灣獨立 建國聯盟在世界性的大會中發表一項重要的聲明:「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決定在1991年底將指揮總部遷回台灣,與島內的新國會、新憲法及新國家的運動團體合作 打拼。」,奠定了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以海外為主要根據地來推展配合島內的獨立運動。1991年8月19日,美國本部邀請17位台灣本部盟員來美做一個星期的 訓練,協商遷台行動計畫。經費全部由美國本部負責籌措。8月30日,美國本部主席郭倍宏第二次潛入台灣,蓄意被捕,進行一連串的活動。9月4日在台中舉行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盟員現身大會,共有66位盟員公開身份,比原計畫的50人還多。這一連串的活動,使得國民黨政府不知所措,無法大肆逮捕。在台獨聯盟美國 本部的策劃下並於10月20日在台北海霸王大飯店召開盟員公開大會。其中王康陸以漁船偷渡回台,在海霸王現身被情治人員逮捕。一直到12月7日張燦鍙回台 被捕入獄,包括王康陸、郭倍宏、李應元、張燦鍙共有四位美國台獨盟員高階層領導人員被關在土城看守所,做為遷台的第一工作站。1992年10月22日台獨 聯盟世界中央委員會在桃園龍潭召開。正式完成了遷台工作,達到島內獨立運動公開化,海外返鄉普遍化的目標。

三、海外台灣人的協調再出發 (1992~2003)

1992年,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在主導台灣獨立運動36年後,正式退居次要角色,改由遷台後的台灣總部主導,配合台灣政治型態,進展台灣獨立運動。美國本部在台獨運動所扮演的角色也調整到海外台灣人的協調再出發。

1993年2月美國本部中央委員會決定由美國台灣公論報社代表出面委託世界台灣同鄉會邀 請各社團負責人在洛杉磯召開「海外台灣人協調再出發研討會議」。經過三天三夜的討論結果,確定台灣人社團的基本工作精神,尋求各社團的工作合作計畫。 1993年3月,美國本部發表一項獨立建國方針及推進制憲運動的基本工作。

1.美國本部願意以國內外的憲政專家,國內外的制憲代表成立「台灣國民制憲議會」(Taiwanese National Congress),簡稱TNC,以團體力量與智慧來爭取台灣人民對新憲法的共識,制訂完備的條文。

2.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必須經由台灣國民制憲議會通過之後,經過公民投票複決,讓台灣人行使制憲權,顯示台灣人民有主權制定憲法的決心。

3.公民投票通過之後,由台灣國民制憲議會協助組成新政府,宣佈成立台灣共和國,完成建國大業。

十年來,台灣的政治型態千變萬化,個人利益超於黨派,黨派利益又遠超過政黨,政黨利益更遠過獨立建國,致使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在台推展台獨運動過程中,困難重重,阻力甚大。美國本部於2003年做出三項決定。

1.廢除「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是美國台灣人的一貫主張。很多證據顯示僑委會濫用台灣資源,分化台灣人的意識形態,破壞台灣人的團結,加上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國有類似這樣的組織,顯示無存在的必要。因此凡是美國本部盟員,擔任僑務委員者,一率公開開除。

2.「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於2003年更變本加厲,濫用台灣人辛苦的納稅錢在世界各國 設立與台灣主權全無關連的「全僑民主和平聯盟」,其目的只是為了延長及擴大僑委會的機構,以類似早期國民黨在美國設立的「台灣同鄉聯誼會」來破壞台灣人的 團結,更進一步拉攏主張吞併台灣的中國人。美國本部中央委員會決議美國本部盟員,凡是參與任何「全僑民主和平聯盟」舉辦的活動者,一率公開開除。

3.1993年因台南市長選舉退出民進黨而被台獨聯盟總部停籍一年的前美國本部主席郭倍宏,由於種種困難,無法順利在台灣恢復盟籍。美國本部正式通過,恢復郭倍宏及張舜華二夫婦的盟籍,正式成為美國本部北加州支部盟員,讓他們兩位再有機會參與台灣獨立建國的工作。

1993年,王康陸的兒子王寧文在追思典禮中回想到王康陸一生不求名利,拼命為獨立運動的奉獻,深深感受到真正的王康陸精神。在此與大家共同勉勵。

*本文由楊宗昌口述,劉清白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