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人士該反省

陳茂雄◎中山大學教授

目前與戒嚴時期最大的區別就是台獨可以公開談,然而最不幸的是支持台獨的人卻是越來越少,台獨運動人士乃將這個責任推給民進黨,尤其是陳水扁,就是他們不推動台獨,台獨才會沒落。這是台獨運動者的傳統,遇到挫折,就檢討別人,很少檢討自己,這也是台獨運動不會進步的主要因素。大家都在罵陳水扁不推動台獨,但不先想想陳水扁為什麼要推動台獨?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隨著群眾走是很正常的,所差的是英、美國家的選民很重視公共政策,所以政治人物也跟著重視公共政策,台灣的選民雖然也關心國家與社會,但更關心自己的直接利益,任何公共政策與自己的利益抵觸時,立刻忘了公共政策。台灣的政治人物與其他先進民主國家的並無區別,只是台灣的選民對國家社會的關心,遠不如自己些許的利益。陳水扁不支持台獨,是因為支持台獨的民眾不多,若台灣的選民超過七成支持台獨,不要說陳水扁,就連宋楚瑜也要走台獨路線,可是支持台獨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台獨運動人士該檢討的地方。舊國民黨的教育以及媒體過度「為匪宣傳」造成多數台灣居民恐共當然是台獨最大的阻力,然而「為匪宣傳」並非始自今日,可是支持台獨的人還是越來越少,它一定還有其他的原因存在。

戒嚴時期不准談台獨,但任何人只要敢主張台獨,就變成英雄,會有一大堆群眾支持,因為那時候群眾有悲情,對獨裁政府敢怒不敢言,所以對民主與台獨運動都會暗中支持,可是自從進入民主體制之後,民主運動自然消失,與民主運動合在一起的台獨運動一下子失去著力點,人民也失去悲情,對台獨關心的程度大為降低,多數人心目中所想的是自己要如何過得更好。可是台獨運動人士並沒有改變方法,還是一樣整天喊著「台獨」,最後多數民眾聽到「台獨」的聲音,就像蔣家時代聽到「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一樣,不痛不癢。台獨運動人士應該改變策略,以「行銷」的觀念來推動台獨,從事多元化的社會運動(諸如環保、生態保育、勞工、協助弱勢團體等運動),而將台獨運動夾雜在裡面成長,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要屬長老教會(筆者並非基督徒),長老教會最主要的工作是傳教、協助弱勢團體等等,但將台獨運動夾雜在裡面,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有心從事台獨運動的人,應該先到長老教會學習。

在一次募款餐會,筆者自己以古箏伴奏,吟唱李後主的「浪淘沙」,主要的是想提醒聽眾不要像李煜一樣,不圖自強,只會討好敵人,等到亡國之後才感到悲痛已經來不及。事後有台獨基本教義派的人質疑筆者的台獨立場,他們覺得筆者從事台獨運動,卻玩中國樂器、吟唱中國古詞、撰寫政論時常引用中國歷史,有失台獨運動者的身份,筆者乃回答這些台獨運動者,中國好的方面他們沒有學到,但壞的卻學得相當齊全,中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自大、包容性太小,只要是敵人的東西就認定「不好」,它與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會很積極學習敵人的東西,在日俄戰爭、中日戰爭之前,日本人就先學習蘇俄以及中國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他們能成為強國還是有它的道理,中國人就是排斥敵人的一切,所以不能學到敵人的長處。這方面台獨運動人士竟然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絕對排斥敵人的一切,例如在語言方面,筆者主張人人都應該學習母語,可是有不少人堅持使用台語(指福佬話),抗拒北京話的出現,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台灣新住民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沒道理不說台灣話,在全面抗拒北京話當中,把以北京話為共同語言的客家人與原住民也得罪了。台獨運動者沒注意到,多數客家人與原住民,即使再厭惡國民黨,也不會把票投給民進黨,因為他們認定民進黨就是「福佬黨」,在他們心目中,受到北京語系族群的壓力只有幾十年,但受到福佬語系族群的壓力卻是幾百年,他們寧可支持北京語系族群,也不會認同福佬族群,從事台獨運動,連土生土長的客家族群以及原住民都不能整合,要如何面對強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陳水扁已偏離台獨是所有台獨運動人士的共識,在總統大選期間,有人主張從一籃爛橘子中挑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但也有人主張全部的橘子都不要,因而產生擁扁以及反扁的聲音,兩方人馬在選戰之外,開闢了對打的戰場。相對的法統勢力有人無條件支持宋楚瑜,但也有人對宋楚瑜幫助李登輝擊垮法統勢力這件事念念不忘,所以形成擁宋與反宋兩種立場,但雙方人馬並不衝突,還適度的合作,台獨人士與法統勢力的戰爭誰勝誰負已十分明顯了。台獨運動人士的大缺點就是自我中心太重,把自己當作「真理」,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定位為「違反真理」,容不下些許不同的意見,因而幾十年來花太多精力在內鬥上。

台獨的理論大師太多,但推動台獨的好方法太少,我們常看到台獨運動人士與他人辯論,結果是辯贏了,但把對方氣跑,對一個運動來說它算是失敗。因為台獨運動的方法不佳,所以支持台獨的人越來越少。以少數人所認同的「台灣國」去否定多數人所支持的「中華民國」是不會被接受的,台獨運動人士若不調整方法,有朝一日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獨運動人士也只有乾瞪眼的份,所以台獨運動當務之急是如何拉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