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委員
1974年12月26日,台灣原住民中村輝夫(五十五歲。台灣名李光輝)於終戰三十年後,在印尼摩露泰島的原始林中被發現而救出。他雖然是台灣人卻是被日本徵召赴南洋參戰的日本兵。按理應該依照從前發現救出的日本兵的往例,迅速送還日本,安排住病院做精細的健康檢查,然後發給慰撫金與養老年金。但是,日本政府不做此,決定急速送還台灣。日本政府對台灣人舊日本兵如此冷酷的待遇,被日本文化界與輿論群起譴責。同年12月31日,台獨聯盟日本本部召開緊急記者會,發表嚴厲的抗議聲明指出日本政府不給中村輝夫身心的休養迅速決定送還台灣,誠屬無人道的措施。並且明確表示以此問題為契機,今後將為全面解決台灣人舊日本兵補僵問題,積極展開運動。
台獨聯盟日本本部為有效展開補償請求運動,推選中央委員王育德為負責人。結合學界、文化界等知名人士,於1975年2月成立「台灣人舊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為推行運動的母體。宮崎繁樹(日本明治大學國際法教授、後來任總長)被推選為「思考會」的首席代表,王育德被推選為事務局長(秘書長)。而台獨聯盟則結合在日台灣同鄉會長郭榮桔成五「台灣人舊日本兵補償請求委員會」在幕後全力配合開始展開運動。「思考會」的主要活動有二:一為對日本政府與國會的請願及陳情,一為宣傳啟蒙。經過半年的運動效果不彰,經重新檢討的結論,認為解決此問題必須具備新的立法措施。「思考會」為促進新立法於1976年8月,以台灣來的台籍日兵鄧盛等為原告,秋元英夫為律師團長,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補償請求訴訟。同時「思考會」為探討立法的途徑,於1977年6月促使「台灣人舊日本兵補償問題等議員懇談會」的成立,由有馬元治眾議員擔任會長。
1982年2月,東京地方法院對補償請求下了駁回的判決。真主要理由為:對原告的請求沒有能夠適用的法律。輿論譁然,無不同情原告的立場,並主張應該依立法實現補償。1985年8月,高等法院維持第一審的判決,駁回上訴。唯裁判長(庭長)在判決中異例附言:「期待國政關與者克服外交上、財政上、法技術上的困難……以為提高國際信用而盡力。」日本輿論更加高揚,「議員懇談會」也乘勢強力督促政府早曰實現補償。
1987年9目,依據議員立法「關於對台灣人舊日本兵軍屬的戰死耆遺族及重傷者與遺族的弔慰金支持法律」,在國會全體一致通過而成立。自從「思考會」成立開始運動以來,前後其消耗十三年,終於獲得一分可觀的成果。迄1991年年底,約二萬八干人,每人一律接受弔慰金二百萬圓的支付,因此日本政府總共付出五百六十億圓。但是,這只不過是對台籍日本兵的弔慰金而非正式的補償金。然而推動台籍日兵補償運動不遺餘力的聯盟元老王育德博士,卻不幸於1985年病逝,原告鄧盛、秋元律師團長也都病逝,看不到這份成果。誠屬遺憾!
正如最高法院在判決理由中指出,正式的補償必須依國家間的交涉。因此只好等待台灣獨立建國後,台灣人有自己的政府時,始得與日本從事國與國之間的交涉,以討回公道。
選自《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2000年 前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