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西進 才輸給韓國

黃天麟
國策顧問
最新一期的經濟統計出來了。但數字真令人洩氣:二○○四年南韓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已經到達一四○九八美元,超過了我國的一三五二九美元,使我國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韓國可以說是與我國在人口、土地、各種條件都比較接近的鄰國,但過去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國的經濟表現一直優於韓國,當一九九二年台灣平均每人GDP達一○二七四美元時,南韓還只有七一九三美元,台灣領先南韓達三○八一美元,幾近多了三分之一。但從那年開始,南韓就急起直追,十二年後終於超越了我國。

就在這一年代,台灣的企業家們一直流行著一句經營術語 – 「資源的整合」,他們以此向政府說:「台灣應與大陸的資源整合,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學術研究單位亦紛紛利用各種「經濟模型」,分析台灣利用中國資源的「互利」與「雙贏」,大力鼓吹西進對我國經濟之助益,形成了台灣這十餘年來的投資中國熱潮。若此理論正確,那麼台灣近十餘年的經濟表現應遠遠跑在第一,讓南韓等國望塵莫及,因為我國對中國之累計投資金額遠遠超越日、美各國,甚至是韓國對中國投資的十多倍之多。可是,實踐後的事實與模型理論相差甚遠,遠遠跑在第一的是被投資國的中國,積極利用中國資源的台灣反而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未與中國做積極性「資源整合」的韓國,卻在經濟成長的力道上反敗為勝,出口貿易及國際競爭力之成長都比台灣好,終於後來居上,把台灣拋在後頭。為什麼?

理由非常明顯,也很簡單。十餘年來我國出口競爭力日趨式微,乃是由於我國產業過度利用中國資源(廉價勞工、便宜的土地),使我國企業得以迴避產業升級及研發之外在壓力,從而延緩了我國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速度。幸虧,我國於一九九六年還有「戒急用忍」,因而留下了晶圓、鋼鐵、石油裂解、面板(TFT – LCD)等產業,由於他們不能充分利用中國之資源,只得留在台灣硬著頭皮去創新、升級而有了不錯成果,不然台灣經濟將真不堪設想。

對中國過多之投資(如上述,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投入那麼多的資源到中國,累計應已超過二千億美元,韓國只二百億美元不到),使國內資本形成減緩,勞工需求減少,失業率攀升,壓低了國內消費,當然經濟成長也因此緩慢下來,結果國民所得無法提高。這就是我國一九九二年平均每人GDP為一○二七四美元,十二年後還在一三五二九美元,一年平均只增加二七一美元的主要核心因素。(註:南韓平均年增加五七五美元,為我國之二倍多)。

近日我國上市公司瑞智,以購買海外基金的迂迴手法,違規投資東莞瑞萬五金而鬧得滿城風雨。對各方的指責,瑞智公司回應說:「因為瑞智八十%的客戶都已經到中國設廠,瑞智如果沒去中國投資,降低成本,留在台灣早就只有死路一條,但因瑞智對中國投資金額已達公司淨值的四十%上限,採迂迴投資的手法是不得已的。」瑞智的訴苦確實有令人同情之處,也同時道出了當今台灣問題之所在── 即「八十%客戶都已經到中國設廠」。瑞智的經營者可能不知道亦沒察覺「八十%客戶都到中國投資」的現象正是台商「以商逼政」逼出「積極開放,大膽西進」政策的必然結果。「積極開放」使我們在東莞、上海到處都可以看到台商所形成的產業聚落,其規模之大、聚集之完整令人咋舌,也會令人深感「不去確實只有死路一條」。問題是,韓國呢?如上述,韓國對中國之投資累計金額只台灣之十分之一不到,因此韓國不會有企業的八十%客戶都到中國投資設廠的情況發生,韓國的企業可以定心留在韓國,專注於在韓國的經營,努力創新,創造韓國的僱用,提高韓國的內需,讓韓國勞工的收入、國民的平均GDP年年提高,達成企業壯大,國民所得提高之雙贏之局。

日前總統在經濟顧問小組會議中對廠商海外生產比率接近四成、資訊通訊業高達七成表達憂心。之前的四月五日,府、院、黨為反制中國之「戰爭授權法」,亦做出包括「有效管理」的七點結論。但講歸講、做歸做,據報載,政院為了能使台商對中國做更多的投資,正在研擬放寬「投資大陸不得超過淨值二十至四十%」的限制,果真如此,或許可暫時滿足廠商的需求,讓廠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之投資整合資源,但必也會製造更多「不去只有死路一條」的企業。只是若「以商逼政」,每次都能如此得逞,即輸給韓國事小,我們最怕的是最後台灣也會被逼到只有「死路一條」。



相關文章

第 42 期

波特魔咒成真

自今年年初以來,儘管我國政府大唱「和解共生」、「政治和諧」,對中國政策更是委曲求全,我國的股市還是每下愈況,加權指數與年初相比跌幅已達負七點三%(至四月廿一日),國人的資產日趨萎縮,受此影響,今年首季工業生產指數成長率較去年衰退零點六二%,整年民間投資成長依主計處估計亦將只有八點九%。 有人說這與國際股市下跌有關,我們不否定國際股市是影響我國股市的一項主要因素。問題是同樣與國際股市有很高連動性的韓、菲、泰、日等國股市的表現都遠比台灣好。相對於我國負七點三%的跌幅,日本股市年初以來跌幅僅為負四點五九%,馬來西亞負四點零九%,南韓股市即是反其道而行,還漲了四點六%,新加坡也漲了三點四九%,泰國零點九%,菲律賓一點零四%(均以四月廿一日收盤為準),可見台灣股市在東亞、東南亞多國中表現最弱,跌幅最大。 也有人說,我國股市是受了三十五號公報之影響,可是三十五號公報的主要作用在於讓企業財務報表更為透明,目的是保障投資人,亦即是一件加強股市信心的措施,屬行政上之利多,而非利空,將其視為股價疲憊之要因,難脫無限上綱之嫌。即使退一步言,我們接受三十五號公報是近一、兩個月股市疲乏之原因,也無法合理解釋去年三月以來我國股市雖獲外資兩千多億元的挹注,仍然委靡不堪的事實。二○○四年新加坡漲了廿一點六四%,南韓廿七點二五%,菲律賓廿五點零六%,日本也漲了十四點九八%,惟獨台灣只漲四點二三%,可見台灣股市今日之問題另有其因。 另一項令人警惕的經濟表現是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之消長,一向被視為國家產業競爭力之櫥窗。可是當南韓的貿易出超去年達二九四億美元,人少地小的新加坡亦有一五七億美元之時,我國只有六十一億美元,在亞洲各國敬陪末座。今年一至三月情況更糟,南韓仍保有相同水準的演出,出超達六十九億美元,可是台灣卻快速下墜,僅三億美元,三月更差,反轉為入超四億美元。更糟的是,新加坡、中國、日本今年一至三月的出超水準都與去年相垀,呈現入超者僅台灣一國。今年第一季出口成長率僅及二點三%。這些數字已隱約在告訴我們,台灣的貿易結構已出現變化,且在出口競爭力方面相對於亞洲各國明顯呈現弱勢。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出口競爭力之弱化非導因於新台幣之升值,因為同一時間韓元為主的亞洲各國對美元匯率之升值都不比台灣低,那麼台灣產業競爭力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導致競爭力下墜呢? 毫無疑問的,我國產業競爭力之下墜是長久以來企業對產業升級努力不足的結果。這是因為台灣的企業,拜語言、文化之方便,有了中國廉價勞工與「以經促統」的政策優惠,可輕易地隨時到中國投資設廠,以量產及壓低勞工、土地資源價格的經營方式,尋求在國際競爭上取得優勢。近幾年我國企業排山倒海西遷中國,創下人類史上企業外移的奇景與紀錄。雖說這是到中國尋找第二春,但經營學也告誡我們「嬌生慣養的孩子總是不出息」的。八年多前(一九九七),一位名叫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力大師應邀來台診斷台灣經濟前景時,就對只想吃軟飯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提出了批評,建議台商眼光勿侷限在中國。他並警告:「過分依賴中國廉價勞工資源,必使產業忽略升級的努力,長期不利國家產業競爭力」。幸與不幸,波特之預言,今天應驗。對中國投資無論是在家數或在金額都僅及我國十分之一的韓國就趁機崛起,在產業競爭力上現已明顯超越了台灣。韓國的企業家與台灣企業家相比,確較富國家責任意識,「寧願死在韓國」也要在自己鄉土埋頭苦幹,數年下來它對中國之出口金額已凌駕台灣,很多產品行銷全世界。反觀不聽信波特大師警語的台灣,錯誤地將產業鎖進中國,終使我國整體產業競爭力日漸落後於鄰國。(註:依韓國輸出入銀行統計,韓國對中國投資累計一○六億美元。我國對中國投資即應已超過一、六○○億美元) 尤其近幾年,政府的「積極開放」大膽西進政策,更進一步將台灣的經濟鎖進中國,這使我國股市資金日趨枯\竭,動能日衰。令人氣餒的是他們還大言不慚地預測五月的反彈,我們不否定跌後的股市必有反彈之機,但此種反彈不表示經濟即將否極泰來。 本以為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可喚醒沉淪中的台灣及其領導者。可惜國人及政府官員只清醒了幾天,在一次府院黨高層會議雖然適時祭出了「依法究辦」等遏止中國熱的七點結論,但船過水還是無痕,一切總是光說不練,面對中國國民黨所掀起的朝聖熱,政府還是「樂觀其成」,整個施政仍然以「兩岸」為中心團轉,由國親引發的政壇中國熱正使企業界的登陸熱更加發燒。這樣下去經濟之被邊陲化必不能免,台灣的百姓,股市的投資者也只有自求多福了。(作者為國策顧問,原載自由時報20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