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日本一個明確的訊息

林建良◎在日台灣同鄉會會長

日華議員懇談聯盟的副會張村上正邦參議員在與陳水扁總統會餐時面告陳總統、謂李登輝前總統在今年之內恐無法到日本訪問。隔天陳總統即在記者會上批評日本太過於在意中國的反應,也批評日本不該隨中國起舞。陳總統的批評馬上被登於日本各大報紙,產經新聞甚至還登在第一版。標題多數寫為「陳總統嚴峻的批判日本的對應」而事實上陳總統的對日批判也確實在日本引了不小的震撼。

筆者認為現政權的確有必要給日本政府一個強烈而鮮明的訊息來表達我們的不滿。有一半台灣血統的日本政論家蓮舫女士曾形容,日本以「理」與「法」與中國交往,而以「情」來安撫台灣。日本政府的作法是給中國面子、給台灣裏子。而經常台灣總是面子裏子都沒得到。

最近日本的元老政治家中曾根康弘在其著作權及各報章雜誌上發表其與中國、台灣交往之五原則。其中強調台灣必須與中國和平統一,同時也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反對台灣獨立,並且要求台灣必須依照中國的同意僅速三通,和展開談判。筆者曾當面向其側近抗議此五原則完全不顧台灣人的意向與感情,充滿了事大主義與妥協主義的色彩,是標準日本式妻善怕惡的作風。他們極力辯解,謂他們的真意仍是為了台灣好云云。

在過去的舊政府時代,我們多的是日語人材。而在日本政治人物交往時也充分運用了日語本身所具備的曖昧性、一切不明說、以心傳心,套句日本式的說法就叫「腹藝」,一切盡在不言中。這點對日式政治文化的深度了解卻經常反而造成對我們的不利。他們會以「情」來要求台灣體諒,,要求台灣讓步。而台灣持續讀對日本體諒卻成為一個固定的模式。最終成了一個中國向日本施壓、日本向台灣施壓的連鎖反應。而由於政治慣性與惰性,這個方式始終存在。

如今,現政權中日語人材缺乏,能了解日本政治人物「腹藝」的人材更是少之又少。這個事實有好也有壞。壞在難以建立真正的友誼,而好的一面卻正在於有打破過去政治慣性的口實。由於我們不了解其「腹藝」,所以一切「照步來」,同時也可以明確地表達出我們不滿與期待。這對台灣的對日外交不是個壞事。只是在打破此過去仲裁慣性之後,相互對對方深層文化了解與建立真正的友誼才是真正穩固台日外交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