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與「漢語」之爭-專訪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江文瑜

許琇媛◎Taiwan News記者

■達到最高的通用性

我是通用拼音的初始提案人之一,所以基本上我是較為贊成通用拼音的構想。通用拼音主要有兩頂概念:其一、採用通用拼言主要基於與漢語拼音達到最大程度的相容,以利於未來之國際化。我們所提的這套通用拼音與中國大陸所用的漢語拼音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相容度,另外百分之十五之差異則是基於學理上的考量,利於使用者便於使用與記憶。其二、希望採用拼音使得其與臺灣的母語達到一個最大公約數。目前通用拼音就華語跟客語的部分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相容度,所以它會較利於臺灣這樣一個母語學習的環境,另外就是在國語推行委員會裡,福佬語跟原住民語因為較為複雜,涉及的層面比較廣,所以目前這兩個已由各別的小組分別去討論,希望未來臺灣的各種語言都有其音標,而通用拼音的構想就是希望在這麼多的語言裡,不要一種音就用一個音來標示,儘量只要在它們發音相同的情況下,就得以便用同一個符號來標示,讓學習上的複雜性降低。當然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全相容度,因為所百的語言之發音皆不盡相同,某些語言之發音是多出來的,因此就可能需要多一些符號來標示,而通用拼音的構想就是希望把這種只通性增到最高。

■差異並非很大

至於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到底有什麼差異呢?我先在此作一簡單的說明:第一、所有發ㄩ的音,在通用拼音裡都是用yu來標示,所以女生的女拼法為nyu,徐就是syu,魚就是yu。漢語拼音發ㄩ的音就.3有三種符號可以來表示,一個是u上面點兩點u,如女拼法為nu,二是遇到ㄐㄑㄒ的時候,那兩點就不見了,變成u,如徐拼法為xu,三是如果前面沒有子音的時候,ㄩ就以yu來表示,如魚拼法為yu。所以如果同樣一個注音符號,卻開了三種符號來表示的時候,就比較不容易學習,因為便用者需要個別去記憶,尤真是遇到ㄐㄑㄒ的時候,它那兩點還要去掉,另外一點是基於英打上的考量,u因為上面點兩點則相當不利於英打,而且很多人通常就把那兩點省略掉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所以我們認為用通用拼音法yu代表就解決了這樣的問題。第二、通用拼音是用ci跟si去代表ㄑ跟ㄒ,漢語拼音則是用qi跟xi來代表,這兩個音是因為當時一九五八年制定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它以俄國作為導師,這樣的一套符號受到俄國語言學者的支持,基本上它是比較接近俄國的發音,所以這兩個音一般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都發不出來,因此我們覺得應該把這一部份作一番改革。第三、由於q在英打的鍵盤中,需使用到小指去打字,所以比較不方便。另外,ㄓ和ㄔ的通用拼音是jh和ch,漢語拼音則分別以zh和ch來代表。從國際音標還有英語拼音來看,j和c還有jh和ch,比較常被放在同一組音群,利於學習與發音。第四、翁的通用拼音為wong,風則是fong,溫是wun,這個事實上也比較符台臺灣的語感跟發音習慣,漢語拼音就變成weng,風是feng,溫是wen,較不符合原本之發音。第五、通用拼音的ㄓㄔㄕㄖㄗㄘㄙ的母音是用ih表示,司的以sih來區別si西。漢語拼音把ㄓㄔㄕㄖㄗㄘㄙ的母音標成i,這使美國人容易將司si與西有所混淆。基本上大致就是這五個不同點,並不是像外界所說,通用與漢語拼音的差異很大。如果我們真的很理性去思考的話,其實這一套通用拼音應該是相當好用的。

■與大陸有所區隔

反對者提出了漢語拼音大陸已延用多年,如果臺灣現任使用通用拼音的話,等於是無法與國際接軌這樣的說法。但我覺得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我剛剛提到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有自分之八十五的相容度,另外那個百分之十五也是很好用的,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其實並不會不利於台灣與世界接軌。再者,全球的資訊都相當發達,使用者可以利用鍵盤上的一種轉換鍵,使這兩種拼音方式容易互換使用。當然,如果要與世界接軌,同時會失去一些別的東西,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為了要與世界接軌就使用漢語拼音的話,那將來我們國家的產物如果翻譯成這整套音標的話,其實是區辨不出,哪類產品是從臺灣來的或是從中國來的。另一點是我們的姓氏種類很多,例如我們看到q開頭的姓氏,很容易聯想到他是從中國大陸來的,但是有些人可能比較希望人家知道他是從臺灣來的,若用漢語拼音就沒辦法區辨了。同樣在出版品上也有這樣的情形,到最後拼寫出來都一樣,還要用另外的方式去區辨兩種拼音之間的差異。這反而是一種迷失;就是大家覺得最多人使用的我們就應該去用,事實上反過來說,從這個邏輯來看,其實臺灣真正要改的不是拼音,而是大家去用簡體字,這樣與世界接軌就最容易了,因為現在全世界有那麼多人在使用簡體字。再用這個邏輯去推的話,臺灣乾脆全部改說英又,更容易跟世界接軌。因此,我的觀點是,我們在這百分之八十五的共通點上,只要去發展一個互通的軟體,另外那百分之十五如果它使用起來很方便的話,我認為它其實是滿有利於跟國際接軌的。

■保有自我之特色

事賈上,英語中也百兩套音標,一是英式的國際音標,一是KK音標,這兩種發音是不同的,而且拼字也不一樣,可是全世界都不否認美式英語最流行,但是如果去問英國人,他們也不可能放棄原有的語言去屈就於美語。因此在這同樣的道理下,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保留自己的東西。我們還是在一個大前提之下,講得還是華語,我認為沒有必要為了拼音統一這一點而去放棄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的符號本身就是文化的詮譯權,要有自己的東西才能夠去發言,若連拼音的使用系統都相同時,臺灣與中國之間就很難做一個主體性的區分。另外,如果將來臺北市堅持要使用路牌,臺北市百六百多條街道,有一百多條以上都跟T的音有關,像信義路、興隆路、辛亥路等,我們可以想像臺灣市的街道有一堆都是X開頭之路名,但不曉得臺灣人是否能接受這樣的事實,關於路名,大家可能感觸還不會很深。若將來姓謝的人可能都變成xie,姓蕭的人就變成xiao,屆時臺灣大眾可能會認為路標是給外國人看的,事不關己,當姓氏變成漢語拼音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反對。既然我們不喜歡q即x開頭之拼音,為什麼我們還得容忍這樣的拼音方式。路牌不僅是只有路牌,它涉及到的是整個臺灣的語言文化政策,還有臺灣將來資訊化的處理與將來臺灣母語的學習,甚至是華僑教育,所有的政策都有許多之關聯性,絕對不是只有路標給外國人看的問題。此外,有國際觀的外國人基本上會尊重每一國的觀點與做法,真正學過漢語拼音的人可能不多,大部分來臺灣的人只是來觀光的,這批人也不一定只有美國人,因此當他們看路牌的時候,只要全國拼音一致的話,相信對他們而言都是一樣的。

■重要的文化與社會意涵

最後仍需補充說明的是,當時為什麼會那麼積極努力去研究通用拼音之可行性,主要因臺北市政府一直發函,要我們國語委員會加緊腳步,並說若再不統一拼音,則有損國際形象。基於這點理由,再加上明年的九年一貫教育中,母語教育就要開始施行了,因此必須要有一套統一的拼音,否則無法制定課本。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很急迫,並讓外界產生了一種誤解,好像拼音的制定變得很草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已討論了好幾次,最後也經投票表決,整個通用拼音的制定過程也有三年多的歷史。今日會有通用與漢語拼音何者可行這樣的白熱化爭議,其實已經落於意識形態之爭了。政治和文化有時候是並行的,但有時候也可以是分開的,因此今天我們使用通用拼音並不代表臺灣就獨立了,臺灣是否獨立是與國家的宣言有關,而文化上仍然可以有札根的工作,無論臺灣跟中國將來關係如何發展,雖然各自保有一套拼音系統,就算將來統一了,兩岸仍將保留各自的特色與文化。總而言之,語言不僅為溝通的工具,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與杜會意涵也相當重要。目前全球在英語成為全球化語言的同時,也相當重視多元中的語言現象。

通用拼音方案
(2000年9月16日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通過)

一、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r s t u w y z

註:q、v、x三個字母拼寫台灣華語時不用,另有字母e是e的變體,不列入字母表內。

二、通用拼音與注音符號聲母、韻母對照表

1.「資、慈、思、知、吃、詩、日」等七個音節的韻母用ih。

2. 韻母ㄝ單音時寫成ê。

3. iou、uei前面加聲母時,可縮寫成iu、ui。

4. 注音符號與通用拼音的轉換在ㄣ(en)、ㄥ(eng)與ㄧ、ㄨ、ㄩ結合時,省略字母e,而且所有的ung轉為ong。

5. 注音符號與通用拼音的轉換在ㄐ(ji)、ㄑ(ci)、ㄒ(su)與ㄧ、ㄩ結合時,省略字母i。

6. i類韻母前面無聲母時寫成yi、ya、ye、yao、you、yan、yang、yin、ying。 u類韻母前面無聲母時寫成wu、wa、wo、wai、wei、wan、wang、wun、wong。

三、聲調符號

四、隔音符號

a、o、e開頭的音節連結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線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

路、街、地名譯寫原則

一、地名及街道名稱在譯音時可以考慮傳統與歷史文化因素。原住民部落地區的街路地名拼音一律按原住民族語為語音依據。

二、標示地名及路街名時,所有譯音符號皆不必加註聲調。

三、每個漢字音節的第一個字母以大寫為原則,以符合漢字的主體性,但約定俗成的特定詞,例如「Taipei」則繼續延用。每個漢字音節之間以空格隔開,但可以省略,例如RenAi Rd.(仁愛路)。亦可採用第一個字母大寫,其餘 字母以小寫連接的格式,例如Dongming Rd.(東明路)。

四、原住民族語的拼音格式,第一字母大寫,餘均小寫,例如台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拼音為「Ketagalan Ave.」。客、閩譯名,在音節之間以短橫相連,以便與國語的譯名有明顯區辨,例如苗栗客家Tai-bu St.(大埔街)。

五、凡屬客、閩、原住民族語譯名,仍應該同時提供國語的拼音以供檢索,例如「Tai-bu St.大埔街」仍應該提供國語的拼音「DaPu St.」,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郵局內的拼音則「Tai-bu St.與DaPu St.」兩種拼音並列,使郵件均能送達。

六、路、街名中具方向性或序數性意義者,統一採意譯,意譯用英文語言,例如JinShan S.Rd(金山南路),Wunhua lst Rd.(文化一路)。

七、路、銜名中,若有外國人名或特定詞者,以沿用為原則。例如Roosevelt Rd,(羅斯福路)、Taichung Rd.(台中路)。



相關文章

第 50 期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民進黨政府自稱是本土政權,又號稱是人權立國,不過,對於族群語言權利的維護卻漫不經心,令人失望。據報載,九月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表示反對以公權力推動語言,也不贊成語言獎賞制度的建立,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大概遙遙無期,陳總統的競選支票又要跳票了。 蘇院長顯然不了解現代語言人權的發展,忽略了政府在語言復興的過程當中,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口、政經勢力和制度性的支持是影響族群語言的延續力的三大因素。弱勢族群人口單薄,缺乏政經勢力,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進行語言復興的工作。 政府能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最重要的是語言權利的保障和獎賞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當處理的事項。蘇院長認為推動語言不須公權力,就表明了民進黨政府不打算積極的促進語言權利、維護本土語言生存。 語言權利和語言保存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母語流失,先進國家常透過賦予弱勢族群語言權利以確保族群語言活力。弱勢語言缺乏強勢族群語言所享有的語言權利,無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造成族群語言活力不足,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語言的流失或死亡實在是語言不公平的結果。要是無法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人權,使之得到公平的對待,弱勢語言終將滅亡。 加分優待等語言獎賞制度也有其必要性。缺乏實用價值常常是弱勢語言流失的主因。一個語言要是欠缺尊嚴、財富和法律權力,常會讓人瞧不起,其語言使用者一有機會就會放棄母語,轉用能帶來實質利益的強勢語言。換句話說,要促進母語保存就得提供能提升語言工具性價值的語言獎賞系統。母語需要成為個人的資源,才能促進母語保存。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主張要「以功利的箭復興母語」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語言獎賞制度,讓母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資源,可以促進語言保存,也可以糾正母語沒有用的偏見。
第 48 期

台灣文學正名 ──從英語後殖民文學看台灣文學

台灣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在國民黨殖民五十餘年後已喪失殆盡,台灣的語言生態已遭破壞。台灣人如今已經掌握政了,不可繼續「無中國人之中國統治」的心理殖民。台灣作家應該齊心一同來恢復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不該再繼續躲在華語殖民所造成的語言環境的保護傘之下,如此將成為語言帝國主義的共犯,深化華語殖民,迫害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
第 30 期

小學生為甚麼需要先教羅馬字,之後才學漢字

鄭良偉◎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小孩都先會說話,而後學文字。有的孩兒不認識任何文字,都已經會說兩、三個語言。凡是一個人會說一個語言,腦裡就有該語言很完整的語音系統。羅馬字很自然地接連兒童腦裡的語音系統。有這個語音系統我們才能說,才能聽。下面的例子可以證明。台語和北京話都有變調。五歲小孩都會把「九百」和「十九」 的「九」不同發音,說得正確、聽得正確。沒有小孩會發音為不變調的「九,百」也沒有小孩會把變調後的「九」誤解為不變調的「溝」。雖然變調後的「教」與不變調的「九」同音值,卻沒有一個大人會將「教區」聽為「九區」。其實台語母語人,連有變調都不自覺。這個事實證明:說台語的人,不管老幼、貧賤,腦裡都有台語的語法和語音系統。 拚音文字可以確切地、很快地、很有系統地連接腦裡的口語語音系統。26個羅馬字字母,在三個月之內,一定能寫、能讀。漢字要學好2000個。又因為符號的標音很有規律,比標音不很規律的英文容易學習使用。 因為它兼有高度的標音功能,比漢字容易精通。然而,一個語言的標音自成一個系統,需要專心學習。現在的國語課程的前三個月,專心學習注音符號,不教一個漢字。其他的漢字使用國家,日本、韓國、中國的正規教育體制裡,都有一段不教漢字的語文學習課程。 拚音的學習效果比漢字好,能夠培養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培養終身喜愛讀書的習慣。漢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習完成。小時候自己的母語經驗被切斷,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只有少數菁英才能克服「讀冊真艱苦」的障礙。比起日本和美國,台灣的大人自己不愛看書,卻硬要孩子讀書。 因為台語羅馬字的符號比37個注音符號或日文八十個假名數目少,難度低得多。台語羅馬字曾是日文推行政策者的眼中釘,被日本政府壓制。它也曾是過去的國語推行者推銷恐台症、沒收羅馬字聖教、禁止台語及原住語羅馬字的藉口。現在的語言政策指向各族群語言並存和諧。如果「國語獨尊」的舊勢力,不給台語羅馬字一個公平而合理的學習機會,恐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台語的漢字用法不統一,需要靠拚音來人定同音同詞,不同漢字的情形,也需要羅馬字排序來編字典、辭典。 查詢辭典取得正確的文字資訊,需要先能使用拚音。百科全書、 辭典、電腦輸入、網路查詢、是現代文明的利器。 語詞的漢字發音以羅馬字音標為根據,這是學生、老師、家長之間語文資訊要標準化,要互相約束,要互相參考很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踏入社會資訊現代化、標準規範化、民主法治化的第一步。 國際化的語文習慣可以從國小一年級,由台語羅馬字的使用來培養基礎。台語及英語有很多語音及語法結構類似點,有利於英語的學習。 台灣的語文教育需要為族群間的文化交流、瞭解及和諧來服務。尊重台語語文教育需要以及文化的文字經驗是很重要的一步。 *本文只代表他的學術立場,不代表教育部。
第 27 期

拼音與數學

楊維哲◎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最近,漢語拼音問題在報上炒得很熱。我對這個問題(的各種層面)有最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個台灣人,頭腦很清楚,但是沒有太多時間,那麼我要怎麼樣來簡要精確地分析給他聽?解答就是這篇文章。 一、插值問題與適配問題 這是我昨天教微積分時的一個項目。 在平面上有7個點 請畫出一條二次拋物線 通過這些點!也就是說,要找出使得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插值問題(interpolation problem),300多年前,已經被 Lagrange 解決了!(每一個高中生都會!)答案是: 大概說來,過任意三點,(例如說,)就可以畫出唯一的一條二次拋物線,但是,他(大概)不會通過其他的點()因此,這個插值問題(簡直)一定無解!這些條件互相矛盾! Gauss 說:換用一個觀點吧!我們應該找出一條二次拋物線,使得他「最接近」這七個點!也就是說,要找出 使得這些平方誤差的總和最小! Gauss 的最小平方誤差法(least-square method)就輕易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要點是:新觀點勢要找「最佳方案」!最適配的(best-fit)二次拋物線,一定有!而且只有一條! 這方法當然是不論點數的;而且,這些點也不必「一視同仁」,可以有不同的權重! 任何政策(制度、方案)的思考,都要把種種的利益目標列出來,希望這個 ,可以使得一多,這些條件就會互相衝突!「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所以應該判別輕重,改用「最佳適配」的觀點,通常問題都有答案! 二、國語推行委員會 對於「拼音制度」,甚麼單位是最高的權責單位呢?在外國,這個應該是「文化部」吧,我們則是「教育部」,當然這是各有利弊!教育部有一個國語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語會」),當然拼音制度的研擬應該是他的主要工作吧!我看新政府的這個國語會,比以前的好,但是不夠好!國語會本身有一些問題。 (1)「正名」問題!何謂國語?國語會50年來對於國語的定義是 「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方言,都是要消滅的對象;就此來說,國語會,應該「罪成身退」!我對於國語的定義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國 語!和華語一樣!我參加了國語會是基於這個認識,這個定義。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新政府對於「國語」,應該堅持正確的定義,如果有人對於國語的定義和這個不 一樣,那麼就不要他參加!另外還有(2)組成的問題;及(3)功能的問題。 國語會從來就是一個被動的諮詢性的機構,(我認為這沒有甚麼不 好!事實上,我們的任期內,大概只有開了3次會吧。)這一次的拼音問題,教育部(的曾部長)以及國語會,顯現了「不良的互動」。拼音方案的擬定,等於是一 個工程問題。教育部應該要求國語會:「我們有這些政策性的考量,要達到這些大目標;這是工程的目的!這需要各種方案來競標!所以,請國語會,先提出更詳盡 的規格要求,再蒐集各種方案,最後做評判比較,找到最好的。」 國語會通過甲案,呈上 LuLu 范次長,成了「甲乙案並呈」;再呈上曾志朗部長,他先說「要甲乙丙三案並呈院會,而他個人支持丙案」,後來又說「他決定用丙案」! 很顯然他早有定見:「如果你的意見與我的一樣,就採用你的意見,否則,就用我的意見!」在國語會,其實只有「表決」,並沒有充分做到「受諮詢的職責」! 三、基本的原則:融合一致的學習 (1)教育第一,「路牌標誌」,以及「書目查詢」,幾乎都是不相干的(irrelevant)問題!所有的拼音法差不多都是等效的! (2)本國語文,即華語與「鄉土語言」,及英語的學習,必須有融合性的考慮。不能違背學習的原理! (3)所謂「國際性」,定義成「與英語英文的學習,有極大的共容」。 現在的九年國教,有本土語文,(華語)國文,英文,必須尋求其協合一致。一切都必須著眼於教育!教育的問題,根本就是效率的問題。 如果我們先學習甲,然後再學習乙,前者對後者是幫助呢?是阻礙呢?或者不相干呢? 假如我學了拉丁字母(英語) ,現在學希臘字母的 ,這相當於拉丁字母的,學起來很容易(這是助益)。其次我學(圓周率),這是不甚相干的。它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但形狀不同,於我是新的東西,新學習。其次我學,糟糕!它像,卻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實際上的大寫就是 ,形狀等於英語的P,卻是實質上英文的R。這是阻礙! 再舉一個例子,我學開車。我在美國可以開車;我到了澳州呢?我從 前對車子的種種能力,都對我有助,獨獨一點,即左右的習慣,現在成了阻礙了!我有種種直覺的反應能力,有feeling,有習慣但是,如果那是涉及左右方 向的,那就有點糟糕了;我必須undo,把已習得的(在腦中),先反向去除掉,然後學得新習慣。 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台語拼音為基 在國語會,一共兩次,就兩個方案來表決:所謂的通用拼音方案VS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 我認為: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拼不了漢語!只能拼華語。而所謂的 通用拼音方案,並不通用!因為他太接近所謂漢語拼音方案!因此國語會的表決,我們應該解釋為,拒斥中國的拼音方案!就這一點說,我們都贊成國語會的表決! 但是所有的拼音方案都必須有相當複雜的內容。元音、輔音、聲調三個部分都要詳細考慮,然後還要考慮,如何間隔,如何省略。 […]
第 15 期

看拼音爭論的邏輯與心態

江永進 新竹清華大學統計所副教授 自馬市長掀起拼音大戰以來,贊成漢語拼音的意見,幾乎都以中國漢語拼音才有國際化為理由,以譯音方案是為了外國人的需要做理由,吾人以為邏輯上、論證上、心態上失之粗糙,難以服人。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是國際化,那麼為什麼馬市長去年宣佈使用注音第二式?去年的注音二式就可以國際化?今年的通用拼音就不能國際化?昨是今非,為什麼?政爭而已!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是國際化,那麼我們應該改用簡體字。馬市長講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多慮」,因為「正體字在華人世界是強勢的」(中晚2000/10/11/4版),吾人不禁戲言:為什麼?難道因為多一個「正」字?正字標記所以強勢?台灣媒體居然也可以將此種推論寫成大字!為什麼捨文字問題單就拼音來爭論?政爭而已!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有國際化,那麼熱心這種國際化的人,應該更加強力主張廢除ㄅㄆㄇ,因為ㄅㄆㄇ引起的無法國際化,嚴重得許多。台灣人出了國門,因只會ㄅㄆㄇ,沒有羅馬字無法查資料、看地名,而且,打電腦時26鍵的羅馬字輸入法也強過40鍵的ㄅㄆㄇ輸入法(台灣資訊應用能力大受威脅)。北市龍局長講什麼新鎖國,難道她看不出ㄅㄆㄇ的大鎖國?吾人認為,她應該用更大的勇氣、更大的力量,主張廢除ㄅㄆㄇ。耶穌說,「為甚麼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 」,為什麼捨大就小?政爭而已! 北市林局長講,萬華譯名ManKa和漢語拼音不同,所以通用拼音無法國際化。實在令人啼笑皆非,蓋ManKa是古早地名譯音,本來就和華語拼音譯名不同!這和拼音方案無關,不要一概而論!(當然,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古早地名譯音的政策。) 前部長楊朝祥,沒給理由直接結論說,譯名用中國漢語拼音,母語教育用通用拼音,又說什麼「因為外國人學英語也未學音標,都是直接教育法」,因此表示母語教育不需要學拼音,暗示只需要直接教育法(《台灣日報》2000/10/13五版)。吾人不禁感慨,為什麼不主張英語華語教育只要直接教育法?為什麼主張跛腳的母語教育?如此明顯的矛盾大小眼,無人質疑?吾人只好相信,這是居心叵測繼續限制母語。 某匿名前行政院教改會主要成員義正嚴詞說拼音方案應該用加權評分法,結果最後居然突然結論說,譯音用中國漢語拼音,母語教育才用通用拼音(《中國時報》2000/10/12/5版)!評分標準還沒有討論,就先有結論,真不知道這是什麼方法和結論!就算中國拼音等於國際化,得到國際化項目的滿分,其他項目得幾分呢?通用拼音就完全無分?提個自己不用的方法,而且事先有結論,那裡還需要討論?換個推論過程:因為中國是一百分,所以譯名用中國拼音,如何?恐怕重點是他們要中國拼音,而不是什麼決策方法過程有缺失,不是通用拼音有什麼重大缺點。 以路牌譯音的需要來講,馬市長這邊強調需要花費幾十億,用中國拼音一樣也要幾十億?而外國人又如何的看不懂通用拼音?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到台灣之前學過漢語拼音?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堅持沒有中國拼音不可?他們當然也看不懂古早地名的拼音,我們值得為這種外國人花幾十億?那些學過漢語拼音的外國人,目的應該是學漢字,為什麼不談繁體字差太遠,反而致力攻擊差別不多的通用拼音? 拼音爭論,至少應該先平心看新政府提出的理由是不是充分,不是一味用其他理由強力炒作,可惜媒體報導很少給教育部適當份量說明。台灣新政府致力多語政策,發展多語族文化,為吾人所重視珍惜與支持。吾人認為,教育部范次長的說帖是很有力的:通用拼音有台灣特色,兼顧台、客語需要。 曾部長、范次長也講,拼音爭論是被過度誇大。是的,被過度誇大、政治化了。譬如,馬市長威脅說,如果新政府執意要採用通用拼音,那麼台北市要採取「雙軌教育」;但是新政府並沒說要教通用拼音(雖然吾人贊成),新政府只是要教母語拼音(這是源自舊政府時代的決策;但母語拼音未定),馬市長為什麼如此反應過度? 而且,馬市長的拼音教育,非常明顯完全沒有考慮母語需要,不知中國拼音和母語教育可能引起的衝突,不知通用拼音本來就是為減低拼音衝突的問題而研定,居然提出如此的政策。馬市長需要較好的幕僚,應該了解通用拼音才發言。 要知道,通用拼音為多層目標,顧慮國際化、資訊化等因素,又兼顧本土化母語需要,是經過長期研議及教育實驗的,結果算是差強人意,雖然不是一百分。通用拼音是多元化台灣的需要,有台灣特色,這樣有政治考量?中國拼音等於國際化,這樣就沒有政治考量?真是打人喊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