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語言政治的觀點看「通用拼音」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於九月十六日通過台灣華語(國語、或北京話)的『通用拼音方案』(見表一),引起台北市強烈反彈,並導致教育部長曾志朗與政務次長范巽綠間的分歧。若非主流媒體的偏見、政務官缺乏擔當、一些語言學家的自私、少數外籍女婿的傲慢、加上政客的推波助瀾,選民也不會想去探討這個具有關鍵性的語言政策。雖然經過媒體多日來的報導、討論,一般人恐怕仍然不知道甚麼是「通用拼音」?為何要通過此方案?各方的立場為何?政策對象是誰?對我們又有何影響?

● 本土化與族群和諧

在任何國家裏,語言政策往往帶有高度政治意涵。有涉獵社會語言學 (sociolinguistics) 的人都會老實地承認,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權力,它除了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外,更有凝聚集體認同的任務,尤其是對於長期被支配的族群、或民族。進一步來看,語言政策與族群和諧息息相關。

從政策目標來看,拼音系統不是純粹的路牌翻譯問題,更不是只為了來台灣訪問、做生意的外國人而已,而是為了明年開始的「九年一貫教育」的母語(鄉土語文)教學著想,也是為了海外僑民子弟的華語、或母語教學考量。

就台灣而言,一個周詳的語言計劃 (linguistic planning),應該是屬於高層次的族群政策的一環。過去由於「國語政策」使然,本土人士在小學時陣多有不可磨滅的被掛狗牌或罰錢經驗,這種負面記憶從小播下的自卑感及疏離感,無形中造成日後本省、外省族群間的猜忌。有智之士為了促進族群間的和解,近年來一再倡議在小學推廣母語,讓小孩子有機會學習其他族群的語言,進一步了解彼此的心境 (empathy)。

如果按照國民黨政府過去的規劃,真要落實母語教學,學童要學三套拼音系統:學華語用注音符號,即ㄅㄆㄇㄈ;要學英文另外得再習二十六個字母及音標;最後,真正要學鶴佬、客家、或原住民母語,則又要學另外一套符號。在華語佔優勢的現狀下,表面上是「中立」的放牛吃草法,其實是「自然地」將本土母語邊陲化,無異宣判母語教育死刑,因為父母絕對不願子女負擔太重。

任何人主張「母語要由父母在家裡來教」的說法,這種事不關己的心態,其實是虛矯而惡意的期待本土母語自生自滅作。將心比心,為何本土的母語就不登大雅之堂、不能在課堂上來教?如果彼此角色易位,把母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或是如少數人所言、把華語貶抑為少數族群的方言、母語,是否就有教導本土語言的正當性?

從規範來看,在「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理念的指導下,「通用拼音」是一種精神,也符合多數人「本土化」的目標:如何設計一套拼音方式,讓小孩子不要負擔太重,可以同時學華語、母語、以及英語。「通用拼音」是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語言心理學研究員余伯泉,結合相關專業人士,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初步設計而成,並且開始嘗試運用於母語教材的編寫、試教。

不管我們最後要採用那一套方案,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期待所蘊含的高度包容規範,應該會受到開明人士的尊重,一些語言學家不該一再頑固地以「學理上不可行」而加以推諉、甚至於打壓母語;而第一線的小學老師面對箭在弦上的壓力,更是對於各派「台語專家」的黨同伐異感到不耐煩。

● 台灣主體性與國際化

各國語言及拼音方式皆有其特色,它不僅反應各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對內是進行整合的工具,對外更是與外人區隔的利器。即便是中國不與我為敵,台灣本身也應該要有主體性,有能力設計出適用台灣國情(譬如多元族群)的拼音系統,沒有必要因為台灣中文使用人口絕對少於中國,而必須對國際強勢的漢語拼音相形見絀、或自我繳械。台灣與中國的強烈對比,這是通用拼音推動者充分掌握主流價值中似有若無的「台灣心」,打破了擁護漢語拼音者的「中國情」。

為何不用漢語拼音?從實質內容來看,漢語拼音並不是不好,而是它無法貼切表式鶴佬話,而且有奇怪的用法,譬如q=ㄑ、x=ㄒ。坦誠而言,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差別不大(參見表二),前者可以說是「改良式的漢語拼音」,譬如說分別用z、c來代表ㄗ、ㄘ,它甚至於因此曾經被指為「附匪」。此回本土人士之所以強烈反制漢語拼音,除了它前面有「中國」外,更表達對馬英九的反感吧?也就是文化民族主義外,更有對外省精英有意無意表露的輕蔑而引起不滿。

果真國際化是無限上綱的目標,我們要選擇的應該是比較近於英文的拼音系統。就好像與其要與中國統一,不如變作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或是日本的另一個沖繩縣的想法。如果說這是意識型態之爭,倒不如說百姓對中國的嫌惡吧!

果真曾志朗所言,國際上的資料庫就從此無法使用?恐怕也是危言聳聽。如果要查學術期刊的索引,不外乎使用主題 (subject)、關鍵詞 (key word)、或是作者,一般是以英文(羅馬字)搜尋為主;即使作者是中國人或是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其名字使用漢語拼音或其他語文(譬如法文),並不會妨害我們的搜尋,因為名字是要尊重個人的拼法,而且同行的人只要認得你的名字,絕對不會問你是使用何種方式來拼名字。如果是中文的資料庫,反正大家都懂漢字,就沒有拼音的問題,反而簡體字、繁體字的障礙更大。

譬如說美國政治學界有一名華裔學者(來自中國)Suisheng Zhao,專長為中國外交、以及中國民族主義,其中文名字大概是「趙全勝」吧!即使不懂漢語拼音,並無礙我們搜尋其英文著作。相對的,如果是中文著作,只有簡體字、繁體字的差別,並無拼音系統的問題。唯一的困難是參考書目或註釋裡頭的中文著作羅馬化,不過,反正行規是緊接著會用括號作意譯,大致可以猜出漢字為何。

再者,國際學術界果真向中國壓力低頭,強迫我們一定要用「漢語拼音」?作者堅持與否也有影響力。筆者於一九九七年前往澳洲發表有關台灣認同的論文,其中引述王育德、黃昭堂教授的著作,為尊重作者的自我命名方式,在參考文獻使用Ong及Ng,並且刻意不用漢語拼音;會議論文終於今年由任教昆士蘭大學的邱垂亮教授編輯成書Uncertain Future: Taiwan-Hong Kong-China Relations after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ese Sovereignty,交英國Ashgate出版。編者有下述說明:

We have also retained each author’s individual preference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varies with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 usually pinyin in China and Wade-Giles in Taiwan. In addition, in Hong Kong names are often vocalized in Cantonese while in Taiwan, Taiwanese names are vocalized in Hoklo which is used extensively in chapter 12. No attempts are made to change these transliterative choices by authors.

不管如何,學者豈可因為圖自己投稿外國學術期刊的方便,竟怠惰而向中國的「漢語拼音」靠攏?這只不過是少數軟腳蝦學者劃地自限的藉口罷了。

● 決策過程

既然是政治問題,正反兩面都可以合縱連橫、遊說決策者、動員輿論及選民支持,卻沒有必要急著要喊政治力不能介入,難道要完全交給「純」專家學者,也就是語言學家(而且可能對台灣的語言沒有研究、不關心)?我們以為,新上任的國語推行委員會成員至少涵蓋了族群代表,反應了民間長期對國語政策的不滿,總比抱殘守缺的萬年委員有民意基礎。

到底國語推行委員會有無逾越其委託權限?我們同意,教育部長有最後決定權,然而,兩案、三案併陳的方式,擺明了就是政務官不願負政治責任。行政院會當然有權裁定,只不過,大多數部會首長多會尊重主管單位的專業意見,而非語言心理學家曾志朗。如果由立法院來介入,當然是由叢林法則來決定,最後採用的方案可想而知。要交由百姓公投亦無不可,只不過,如果諸事推給選民定奪,那麼,政治人物、代議政治又有存在的意義嗎?

過去的決策官員及語言學家再三矮化母語為方言,此種高度傲慢的心態,當然無法化解族群間的齟齬。不管是曾志朗、還是馬英九,他們依然挾「中」、挾「外」自重,念念有詞的是「國際化」、要與中國「接軌」,口中只有外人,心中根本無本土,說穿了就是要當遊走兩岸的「高等華人」。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出爾反爾,也令人不解其心路歷程為何。

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強調不應該將政治因素帶進來,殊不知他自己一向最會賣弄政治小動作。他早於去年 (1999) 七月二十六日召開教改推動小組會議之際,趁立法院休會、政黨間為修憲僵持不下、媒體又充斥總統大選消息,正可大方上下其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決定採用漢語拼音。其他人可以挑戰此回決策方式「粗糙」,就是劉兆玄不行,因為自己不小心露出龜腳,透漏上回是他聽取某個學者的建言,終於決定用漢語拼音。

對於不懂漢字(中文)而躑躅台北街頭的外國人來說,最大的困惑是路牌的拼法與地圖所標示的方式可能不太一致,因此,問題的癥結不在使用哪一套拼音系統。如果我們細究近日來忙著出席公聽會、投書報紙的外國人,不外乎學過中國「漢語拼音」者,他們又佔了出入頻繁的外商中的多少百分比?

有起碼外交禮儀的外國人都諳作客之道,不會動輒以外來的上師自居而介入我們的內政。其實,對於從未學過漢字的外國人來說,台灣要採用何種拼音都無妨,入境問俗,反正都要從新學起。倒是某位洋女婿口口聲聲支持台獨,卻老在公聽會出言不遜、甚至於詛咒台灣,應該可以驅逐出境了。

台北市民政局長被馬英九市長驅策上場,他一再陳述「萬華」(華語)不應以「艋舺」(鶴佬話)來標示,明眼人當然看得出來是有點文不對題。即使大家不同意地名還原歷史用法、因地(族群)制宜,「萬華」要如何羅馬字來拼,還是要整合出一套系統。路牌是民政局的業務沒錯,但是台北市已加上英文的Avenue(大街)、Boulevard(大道)作為外國人任路的輔助系統,林正修局長一方面賣力演出,一方面又顯得靦腆萬分,當然是看得出馬市長以夷制夷的策略。

● 通用拼音的前景

下一步是客家話通用拼音部分的整合。因為客家族群有強烈的文化消失危機感,迫切期待有一套教學的拼音系統,因此不論是相關語言學家、作家、或是教學者,多能捐棄一己之私,短期內應可拍版定案。當然,這也多少歸功客語與華語的相容性較高。

挑戰最大的是鶴佬話,除了聲調以外,鶴佬話沒有捲舌音ㄓㄔㄕ,而華語並無國際音標中的濁塞音b(沒)、d(入)、g(牛)(見表三)。在華語通用拼音定案後,鶴佬話通用拼音面臨要採取甲式、或乙式的難題(見表四)。眾所週知,如果要配合歷史悠久的教會羅馬字,難免會降低原來通用的精神,也就是ㄅㄉㄍㄆㄊㄎ在華語用b、d、g、p、t、k表記,在鶴佬話用p、t、k、ph、th、kh,與華語版大異其趣,恐違背一個字母一音的期待。

如果採用乙式,即使教羅使用者願意讓步,也因為華語版先跑一步,bjg三個字母都被用光了,也就是b用於ㄅ、j用於ㄐ(ji) 跟ㄓ(jh)、g用於ㄍ;雖然有人建議分別採用bb、r、gg、或是v、j、q來表示,共識仍未成熟。

到最後,如果鶴佬話無法取得某種近於只採取乙式的共識(即通用程度最高),將有可能只採甲式、或是甲乙並存的方式:如果是前者,是必要說服眾多習於英語拼音方式的乙式使用者,而且「通用」的意義必須重新界定;如果是後者,通用的出發點仍會大打折扣。



相關文章

第 50 期

賦予語言權利 促進族群語言生機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民進黨政府自稱是本土政權,又號稱是人權立國,不過,對於族群語言權利的維護卻漫不經心,令人失望。據報載,九月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表示反對以公權力推動語言,也不贊成語言獎賞制度的建立,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大概遙遙無期,陳總統的競選支票又要跳票了。 蘇院長顯然不了解現代語言人權的發展,忽略了政府在語言復興的過程當中,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口、政經勢力和制度性的支持是影響族群語言的延續力的三大因素。弱勢族群人口單薄,缺乏政經勢力,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進行語言復興的工作。 政府能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最重要的是語言權利的保障和獎賞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應當處理的事項。蘇院長認為推動語言不須公權力,就表明了民進黨政府不打算積極的促進語言權利、維護本土語言生存。 語言權利和語言保存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母語流失,先進國家常透過賦予弱勢族群語言權利以確保族群語言活力。弱勢語言缺乏強勢族群語言所享有的語言權利,無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造成族群語言活力不足,弱勢族群常被迫放棄母語,轉向強勢語言。語言的流失或死亡實在是語言不公平的結果。要是無法保障弱勢族群的語言人權,使之得到公平的對待,弱勢語言終將滅亡。 加分優待等語言獎賞制度也有其必要性。缺乏實用價值常常是弱勢語言流失的主因。一個語言要是欠缺尊嚴、財富和法律權力,常會讓人瞧不起,其語言使用者一有機會就會放棄母語,轉用能帶來實質利益的強勢語言。換句話說,要促進母語保存就得提供能提升語言工具性價值的語言獎賞系統。母語需要成為個人的資源,才能促進母語保存。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主張要「以功利的箭復興母語」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語言獎賞制度,讓母語學習成為學生的資源,可以促進語言保存,也可以糾正母語沒有用的偏見。
第 48 期

台灣文學正名 ──從英語後殖民文學看台灣文學

台灣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在國民黨殖民五十餘年後已喪失殆盡,台灣的語言生態已遭破壞。台灣人如今已經掌握政了,不可繼續「無中國人之中國統治」的心理殖民。台灣作家應該齊心一同來恢復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不該再繼續躲在華語殖民所造成的語言環境的保護傘之下,如此將成為語言帝國主義的共犯,深化華語殖民,迫害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
第 30 期

小學生為甚麼需要先教羅馬字,之後才學漢字

鄭良偉◎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小孩都先會說話,而後學文字。有的孩兒不認識任何文字,都已經會說兩、三個語言。凡是一個人會說一個語言,腦裡就有該語言很完整的語音系統。羅馬字很自然地接連兒童腦裡的語音系統。有這個語音系統我們才能說,才能聽。下面的例子可以證明。台語和北京話都有變調。五歲小孩都會把「九百」和「十九」 的「九」不同發音,說得正確、聽得正確。沒有小孩會發音為不變調的「九,百」也沒有小孩會把變調後的「九」誤解為不變調的「溝」。雖然變調後的「教」與不變調的「九」同音值,卻沒有一個大人會將「教區」聽為「九區」。其實台語母語人,連有變調都不自覺。這個事實證明:說台語的人,不管老幼、貧賤,腦裡都有台語的語法和語音系統。 拚音文字可以確切地、很快地、很有系統地連接腦裡的口語語音系統。26個羅馬字字母,在三個月之內,一定能寫、能讀。漢字要學好2000個。又因為符號的標音很有規律,比標音不很規律的英文容易學習使用。 因為它兼有高度的標音功能,比漢字容易精通。然而,一個語言的標音自成一個系統,需要專心學習。現在的國語課程的前三個月,專心學習注音符號,不教一個漢字。其他的漢字使用國家,日本、韓國、中國的正規教育體制裡,都有一段不教漢字的語文學習課程。 拚音的學習效果比漢字好,能夠培養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培養終身喜愛讀書的習慣。漢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習完成。小時候自己的母語經驗被切斷,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只有少數菁英才能克服「讀冊真艱苦」的障礙。比起日本和美國,台灣的大人自己不愛看書,卻硬要孩子讀書。 因為台語羅馬字的符號比37個注音符號或日文八十個假名數目少,難度低得多。台語羅馬字曾是日文推行政策者的眼中釘,被日本政府壓制。它也曾是過去的國語推行者推銷恐台症、沒收羅馬字聖教、禁止台語及原住語羅馬字的藉口。現在的語言政策指向各族群語言並存和諧。如果「國語獨尊」的舊勢力,不給台語羅馬字一個公平而合理的學習機會,恐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台語的漢字用法不統一,需要靠拚音來人定同音同詞,不同漢字的情形,也需要羅馬字排序來編字典、辭典。 查詢辭典取得正確的文字資訊,需要先能使用拚音。百科全書、 辭典、電腦輸入、網路查詢、是現代文明的利器。 語詞的漢字發音以羅馬字音標為根據,這是學生、老師、家長之間語文資訊要標準化,要互相約束,要互相參考很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踏入社會資訊現代化、標準規範化、民主法治化的第一步。 國際化的語文習慣可以從國小一年級,由台語羅馬字的使用來培養基礎。台語及英語有很多語音及語法結構類似點,有利於英語的學習。 台灣的語文教育需要為族群間的文化交流、瞭解及和諧來服務。尊重台語語文教育需要以及文化的文字經驗是很重要的一步。 *本文只代表他的學術立場,不代表教育部。
第 27 期

拼音與數學

楊維哲◎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最近,漢語拼音問題在報上炒得很熱。我對這個問題(的各種層面)有最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個台灣人,頭腦很清楚,但是沒有太多時間,那麼我要怎麼樣來簡要精確地分析給他聽?解答就是這篇文章。 一、插值問題與適配問題 這是我昨天教微積分時的一個項目。 在平面上有7個點 請畫出一條二次拋物線 通過這些點!也就是說,要找出使得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插值問題(interpolation problem),300多年前,已經被 Lagrange 解決了!(每一個高中生都會!)答案是: 大概說來,過任意三點,(例如說,)就可以畫出唯一的一條二次拋物線,但是,他(大概)不會通過其他的點()因此,這個插值問題(簡直)一定無解!這些條件互相矛盾! Gauss 說:換用一個觀點吧!我們應該找出一條二次拋物線,使得他「最接近」這七個點!也就是說,要找出 使得這些平方誤差的總和最小! Gauss 的最小平方誤差法(least-square method)就輕易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要點是:新觀點勢要找「最佳方案」!最適配的(best-fit)二次拋物線,一定有!而且只有一條! 這方法當然是不論點數的;而且,這些點也不必「一視同仁」,可以有不同的權重! 任何政策(制度、方案)的思考,都要把種種的利益目標列出來,希望這個 ,可以使得一多,這些條件就會互相衝突!「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所以應該判別輕重,改用「最佳適配」的觀點,通常問題都有答案! 二、國語推行委員會 對於「拼音制度」,甚麼單位是最高的權責單位呢?在外國,這個應該是「文化部」吧,我們則是「教育部」,當然這是各有利弊!教育部有一個國語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語會」),當然拼音制度的研擬應該是他的主要工作吧!我看新政府的這個國語會,比以前的好,但是不夠好!國語會本身有一些問題。 (1)「正名」問題!何謂國語?國語會50年來對於國語的定義是 「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方言,都是要消滅的對象;就此來說,國語會,應該「罪成身退」!我對於國語的定義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是國 語!和華語一樣!我參加了國語會是基於這個認識,這個定義。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新政府對於「國語」,應該堅持正確的定義,如果有人對於國語的定義和這個不 一樣,那麼就不要他參加!另外還有(2)組成的問題;及(3)功能的問題。 國語會從來就是一個被動的諮詢性的機構,(我認為這沒有甚麼不 好!事實上,我們的任期內,大概只有開了3次會吧。)這一次的拼音問題,教育部(的曾部長)以及國語會,顯現了「不良的互動」。拼音方案的擬定,等於是一 個工程問題。教育部應該要求國語會:「我們有這些政策性的考量,要達到這些大目標;這是工程的目的!這需要各種方案來競標!所以,請國語會,先提出更詳盡 的規格要求,再蒐集各種方案,最後做評判比較,找到最好的。」 國語會通過甲案,呈上 LuLu 范次長,成了「甲乙案並呈」;再呈上曾志朗部長,他先說「要甲乙丙三案並呈院會,而他個人支持丙案」,後來又說「他決定用丙案」! 很顯然他早有定見:「如果你的意見與我的一樣,就採用你的意見,否則,就用我的意見!」在國語會,其實只有「表決」,並沒有充分做到「受諮詢的職責」! 三、基本的原則:融合一致的學習 (1)教育第一,「路牌標誌」,以及「書目查詢」,幾乎都是不相干的(irrelevant)問題!所有的拼音法差不多都是等效的! (2)本國語文,即華語與「鄉土語言」,及英語的學習,必須有融合性的考慮。不能違背學習的原理! (3)所謂「國際性」,定義成「與英語英文的學習,有極大的共容」。 現在的九年國教,有本土語文,(華語)國文,英文,必須尋求其協合一致。一切都必須著眼於教育!教育的問題,根本就是效率的問題。 如果我們先學習甲,然後再學習乙,前者對後者是幫助呢?是阻礙呢?或者不相干呢? 假如我學了拉丁字母(英語) ,現在學希臘字母的 ,這相當於拉丁字母的,學起來很容易(這是助益)。其次我學(圓周率),這是不甚相干的。它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但形狀不同,於我是新的東西,新學習。其次我學,糟糕!它像,卻是相當於拉丁字母的 。實際上的大寫就是 ,形狀等於英語的P,卻是實質上英文的R。這是阻礙! 再舉一個例子,我學開車。我在美國可以開車;我到了澳州呢?我從 前對車子的種種能力,都對我有助,獨獨一點,即左右的習慣,現在成了阻礙了!我有種種直覺的反應能力,有feeling,有習慣但是,如果那是涉及左右方 向的,那就有點糟糕了;我必須undo,把已習得的(在腦中),先反向去除掉,然後學得新習慣。 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台語拼音為基 在國語會,一共兩次,就兩個方案來表決:所謂的通用拼音方案VS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 我認為:所謂的漢語拼音方案,拼不了漢語!只能拼華語。而所謂的 通用拼音方案,並不通用!因為他太接近所謂漢語拼音方案!因此國語會的表決,我們應該解釋為,拒斥中國的拼音方案!就這一點說,我們都贊成國語會的表決! 但是所有的拼音方案都必須有相當複雜的內容。元音、輔音、聲調三個部分都要詳細考慮,然後還要考慮,如何間隔,如何省略。 […]
第 15 期

看拼音爭論的邏輯與心態

江永進 新竹清華大學統計所副教授 自馬市長掀起拼音大戰以來,贊成漢語拼音的意見,幾乎都以中國漢語拼音才有國際化為理由,以譯音方案是為了外國人的需要做理由,吾人以為邏輯上、論證上、心態上失之粗糙,難以服人。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是國際化,那麼為什麼馬市長去年宣佈使用注音第二式?去年的注音二式就可以國際化?今年的通用拼音就不能國際化?昨是今非,為什麼?政爭而已!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是國際化,那麼我們應該改用簡體字。馬市長講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多慮」,因為「正體字在華人世界是強勢的」(中晚2000/10/11/4版),吾人不禁戲言:為什麼?難道因為多一個「正」字?正字標記所以強勢?台灣媒體居然也可以將此種推論寫成大字!為什麼捨文字問題單就拼音來爭論?政爭而已! 如果只有中國化才有國際化,那麼熱心這種國際化的人,應該更加強力主張廢除ㄅㄆㄇ,因為ㄅㄆㄇ引起的無法國際化,嚴重得許多。台灣人出了國門,因只會ㄅㄆㄇ,沒有羅馬字無法查資料、看地名,而且,打電腦時26鍵的羅馬字輸入法也強過40鍵的ㄅㄆㄇ輸入法(台灣資訊應用能力大受威脅)。北市龍局長講什麼新鎖國,難道她看不出ㄅㄆㄇ的大鎖國?吾人認為,她應該用更大的勇氣、更大的力量,主張廢除ㄅㄆㄇ。耶穌說,「為甚麼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 」,為什麼捨大就小?政爭而已! 北市林局長講,萬華譯名ManKa和漢語拼音不同,所以通用拼音無法國際化。實在令人啼笑皆非,蓋ManKa是古早地名譯音,本來就和華語拼音譯名不同!這和拼音方案無關,不要一概而論!(當然,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古早地名譯音的政策。) 前部長楊朝祥,沒給理由直接結論說,譯名用中國漢語拼音,母語教育用通用拼音,又說什麼「因為外國人學英語也未學音標,都是直接教育法」,因此表示母語教育不需要學拼音,暗示只需要直接教育法(《台灣日報》2000/10/13五版)。吾人不禁感慨,為什麼不主張英語華語教育只要直接教育法?為什麼主張跛腳的母語教育?如此明顯的矛盾大小眼,無人質疑?吾人只好相信,這是居心叵測繼續限制母語。 某匿名前行政院教改會主要成員義正嚴詞說拼音方案應該用加權評分法,結果最後居然突然結論說,譯音用中國漢語拼音,母語教育才用通用拼音(《中國時報》2000/10/12/5版)!評分標準還沒有討論,就先有結論,真不知道這是什麼方法和結論!就算中國拼音等於國際化,得到國際化項目的滿分,其他項目得幾分呢?通用拼音就完全無分?提個自己不用的方法,而且事先有結論,那裡還需要討論?換個推論過程:因為中國是一百分,所以譯名用中國拼音,如何?恐怕重點是他們要中國拼音,而不是什麼決策方法過程有缺失,不是通用拼音有什麼重大缺點。 以路牌譯音的需要來講,馬市長這邊強調需要花費幾十億,用中國拼音一樣也要幾十億?而外國人又如何的看不懂通用拼音?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到台灣之前學過漢語拼音?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堅持沒有中國拼音不可?他們當然也看不懂古早地名的拼音,我們值得為這種外國人花幾十億?那些學過漢語拼音的外國人,目的應該是學漢字,為什麼不談繁體字差太遠,反而致力攻擊差別不多的通用拼音? 拼音爭論,至少應該先平心看新政府提出的理由是不是充分,不是一味用其他理由強力炒作,可惜媒體報導很少給教育部適當份量說明。台灣新政府致力多語政策,發展多語族文化,為吾人所重視珍惜與支持。吾人認為,教育部范次長的說帖是很有力的:通用拼音有台灣特色,兼顧台、客語需要。 曾部長、范次長也講,拼音爭論是被過度誇大。是的,被過度誇大、政治化了。譬如,馬市長威脅說,如果新政府執意要採用通用拼音,那麼台北市要採取「雙軌教育」;但是新政府並沒說要教通用拼音(雖然吾人贊成),新政府只是要教母語拼音(這是源自舊政府時代的決策;但母語拼音未定),馬市長為什麼如此反應過度? 而且,馬市長的拼音教育,非常明顯完全沒有考慮母語需要,不知中國拼音和母語教育可能引起的衝突,不知通用拼音本來就是為減低拼音衝突的問題而研定,居然提出如此的政策。馬市長需要較好的幕僚,應該了解通用拼音才發言。 要知道,通用拼音為多層目標,顧慮國際化、資訊化等因素,又兼顧本土化母語需要,是經過長期研議及教育實驗的,結果算是差強人意,雖然不是一百分。通用拼音是多元化台灣的需要,有台灣特色,這樣有政治考量?中國拼音等於國際化,這樣就沒有政治考量?真是打人喊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