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珊
2004年,彰化一群愛好臺灣文學、關心社會現狀的學生義工,協助賴和基金會籌劃紀念賴和110週年冥誕的「賴和詩歌節」,「試圖以各種形式向大眾『推銷』賴和這位時代鬥士,諸如電台廣播、詩歌節、文學地景追蹤等,其中還包括『音樂劇』和《河》音樂專輯製作。」(引自吳易叡〈不只是詠古〉)
這是製作《河》音樂專輯的動機,後來詩歌節、電台廣播等企劃胎死腹中,倒是當初有「志」一同的年輕歌手們:吳易叡、陳南宏、呂美親、以及擄姘,這一群在文學營相遇的青年人,他們或者從事文學工作、或者從事醫職,共同組成了「鬥鬧熱」走唱團,於2005年春末為第14屆「賴和文學獎」頒獎典禮,獻唱他們以「賴和」的作品或生命史為概念創作的歌曲,頗受好評,也正式地譜下專輯製作的音符。
整張專輯沒有特立獨行的唱腔,也沒有繁複的編曲技巧,幾樣隨手可得的樂器,吉他、鍵盤、手鼓、小提琴,大多是分解和弦的伴奏,歌曲旋律好聽容易記憶,類似校園民歌時期那樣清新的曲風,無怪乎有聽友推崇「鬥鬧熱」掀起的是一場台語文學的「新民歌運動」。
賴和文學中對威權制度的反抗思想、對不公不義的不平之鳴、以及對思想啟蒙的熱切情懷,不僅引發了這幾位青年人的共鳴、召喚了他們天生的正義感、同時也滋養了他們創作的靈魂。取名「鬥鬧熱」走唱團,一方面,發想於賴和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鬥鬧熱」,一方面,當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聚首,總能激發出創意的火花,名為「鬥鬧熱」,就是吆喝著大家鬥陣作伙來打拼。因此,理想可以化為行動,可以凝聚力量。賴和的另一篇散文「前進」,為1928年因意識形態造成左右路線分歧的「台灣文化協會」而寫,文中他殷切期盼「只要並肩同行,一起前進,就會有力量」。「鬥鬧熱」走唱團面對台灣目前受藍綠意識形態操弄的社會現狀,不僅只是演唱「前進」,也是提醒數十年來,分裂從來就未離開這島嶼,咱就應該作陣一心。
賴和四十九年的短暫一生,一方面為台灣的民主奮鬥,流擲浪漫的革命鮮血,另一方面也在詩文藝術上揮灑文采,一刻不停歇。然而,歷史的長河彷彿停滯不前,在他的時代裡存在的社會問題、政治迫害、經濟剝削,直到今日,仍是台灣人民傷痛的所在。於是,在《河》專輯的文案裡,吳易叡這樣說道:「我們一面流著年輕的淚\,重溫賴和灼熱的一生,一面絞盡腦汁,想辦法讓賴和的影子經由旋律的穿針引線,走出歷史的相框」。以下就是「鬥鬧熱」走唱團邀請恁,一同傾聽「賴和」生命組曲。
專輯歌曲曲名:
1 十日春霖
2 相思
3 相思歌
4 呆囝仔
5 浪漫外紀
6 月光
7 稱花—寫予秦得參
8 南國哀歌
9 前進
10 河
相關網站:
賴和專輯《河》音樂日誌:http://blog.roodo.com/laiho
賴和紀念館:http://cls.hs.yzu.edu.tw/lai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