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黨運動後的新潮流與11寇

林朝億

今年5月下旬,民進黨立委初選告一段落,被點名所謂「11寇」立委,除了段宜康、郭正亮、蔡其昌三人,因為該選區僅有一人參選,以及立委李文忠靠著自己基層實力過關外,其餘7「寇」不是被擠出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就是在區域立委初選落敗。其中甚至連被認為不常「砲口向內」的部分前新系立委們,也受到拖累。如何正確解讀這個民進黨成立以來影響最重大的「清黨運動」,相當重要。

沒錯,這的確是個清黨運動,而且帶有很強烈由下而上的群眾路線性格。去年北高市長選後,民進黨並未如外界預期全面潰敗後,這個選舉結果不僅重挫國民黨及紅衫軍氣勢,也改變了綠營的政治生態。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去年12月中旬,由南部電台「台灣人俱樂部」主持人章天軍、阿生(本名章松根、鄭愉生)發起的「手術刀行動」。

這個行動點名11位民進黨公職(洪奇昌、羅文嘉、沈富雄、林濁水、鄭運鵬、郭正亮、段宜康、李文忠、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等人。他們發起網路連署,目標5萬人,希望黨中央不要提名這11位支持西進中國或是在關鍵時刻砲口向內的公職人員參選2007年立委選舉,否則,他們將在年底選舉時杯葛民進黨。

本來,這個議題一開始僅在基層延燒,但是去年12月29日中國時報大幅報導,並把「11僕」名稱改成「11寇」,才讓這個議題成為主流媒體關注焦點。中國時報在這近全版的報導裡,幾乎單向報導「11寇」意見,並把手術刀行動扭曲為基本教義、偏狹、不理性行徑。只不過,這樣的報導一出來,反而讓這個活動加溫,短短不到十天,連署人數上衝到2萬多人,最後更是達到了6萬多人次。

不過,局勢發展至此,還是少有人敢預測這個由非主流、非強勢電台、基層發動的「手術刀行動」最後會有如此強烈的效果。尤其是這段時間強勢媒體或多或少介入民進黨總統初選,以遂行其「挺蘇」或「反游」的立場,並將手術刀行動扭曲成「保皇派」、基本教義派等等,讓這些被封為「改革派」、其實是過度迷信媒體效應的11寇進一步誤判局勢。

事實上,從去年紅衫軍活動末期,外在的大環境就已經出現了一些相當重大的變化。去年11月左右,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發表台灣認同遠遠超過中國認同後,加上選後正好碰上民進黨政府推動一系列的國營事業、桃園機場正名運動以及228六十週年紀念活動等等,台灣主體意識或是台灣主權獨立意識,在這個政治認知的場域上取得的牢不可破的優勢地位。

其次是,民進黨在三、四月起陸續推動黨產公投第二階段連署活動,並賦予公職人員連署名額,這種迫使菁英必須「回到群眾」的機制,巧妙地改變過去十年多來政治菁英領導群眾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連串政治議題加溫下。民進黨的總統、立委初選議程的到來。更讓這個清黨的群眾路線找到了一個可以著力的體制空間。

也就是,一方面紅衫軍期間的倒扁、騎牆行為,讓清黨運動找到正當性。而外在大環境的變化,讓運動者認知局勢可為,加上公投連署、初選時程的到來,讓群眾路線得以推行。不過,要不是前新系核心要員或11寇誤判自己的實力,這個運動也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個誤判實力,其實就是輕忽單一選區的制度性效應。

過去外界觀察民進黨、新潮流的觀察家,常常過度放大了新潮流的基層實力。他們忘了新系之所以這麼有影響力,其實一方面是受益於黨內的多重的間接選舉制度,另一方面則是受益於SNTV的選舉制度。其實,如果仔細去檢驗新潮流立委在各個選區的實力,幾乎可以確定,除了少數幾個區域外,新系的黨員實力其實頂多只介於該區黨員總數的一成到二成之間。事實上,從1986年民進黨成立以來,新潮流從來就不敢單獨推出自己的黨主席候選人一事,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跡象了。

更具體地說,以這次全國不分區立委黨員初選投票為例,就算一籮筐地把范巽綠、田秋堇、羅文嘉、沈富雄、洪奇昌等所謂親新系等人的總得票加起來,不過也才23,758票,僅佔全黨有效票140,524票的17%。即使再加上「綠色友誼連線」薛凌的1萬9千票,這樣「泛新蘇連」的實力,也頂多是三成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反新」不成為一個運動議題的話,或許\個別前新系立委還可以靠個人的實力過關斬將。但是,如果「反新」成為一個黨內初選的關鍵議題,那麼即使有綠色友誼連線派系的贊助,「挺新」與「反新」的實力其實是相差甚遠的。

以被掃到颱風尾的蕭美琴為例,本來她就沒有被列名為「11寇」之列,而所謂「中國琴」的說法,也只是極少數人士的個別意見。甚是說,章天軍、阿生兩位主持人也多次在節目裡強調,蕭美琴不是他們杯葛的對象,如果有聽友認為蕭美琴值得杯葛,請舉出具體事證、理由,否則不要再提「中國琴」等議題。

豈料,五月上旬,蕭美琴自己幾度召開記者會,以背情姿態泣訴遭到抹黑。而包括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強勢媒體也連續數天大幅報導,形塑獨派都是一群不講理、偏狹、黨同伐異的氣氛後,反而激起民進黨基層的反感,讓原本民調大幅領先的她,捲入了「挺新」與「反新」的選戰邏輯。最後輸給了同選區的立委王世堅的結果,其實早就可以預期了。

整體而言,這一次以「反新」為主的清黨運動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 這是第一次民進黨內成功\發動的群眾路線運動,在幾個政治議程的巧妙配合下,由下而上終結了部分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
二、 公民投票制度的引進以及連署活動的設計,提供了群眾路線得以持續加溫,甚至改變菁英與群眾的領導位置。
三、 黨內初選時程的到來,加上清黨運動的勝利,隱隱約約終結過去民進黨被認為多派系共治的政黨性格。除非未來不分區立委名額的比重加重外,否則在單一選制的影響下,民進黨內頂多只會朝向主流派跟非主流派的雙派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