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之轉變

李天福◎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中央委員

亞維安 (Evian) 迷你高峰會

6月1日,美國總統布希藉著在法國亞維安舉行之G8高峰會的時機,簡單地就台灣問題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進行會晤。當日稍晚的記者會中,布希政府中一位資深官員陳述了布希於該次會議中的談話內容,引發媒體對於美國可能改變對台政策的臆測。

6月2日,台灣政府發言人林佳龍向民眾重申,「…我們對於美台關係有信心,因為美國政府並沒有打算轉向支持可能對台灣造成威脅的國家」。幾天後,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 (Therese Shaheen) 對台灣駐華盛頓特派記者表示,「布希總統對胡錦濤主席的談話中沒有任何隱瞞…布希只不過是表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日報洋洋得意地表示,在過去六個執政者的偏右路線之後,布希的對台政策已漸漸走回正軌,採取中間策略。人民日報的這項假設,部分是將布希對台灣獨立的「不支持」立場,曲解為「反對」的意思,部分則是刻意混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北京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兩個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說法。

不論官方的陳腔濫調如何,美國是否已經改變了對台政策?在我們檢視這個問題以前,最好是再逐字引述該美國政府資深官員在記者說明會中的發言:

對於台灣問題,總統重申美國根據三個公報以及『台灣關係法』所一慣採取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中國人基本上接受這樣的說法,並且表示認同;他們的確曾考慮過使用武力以阻止台灣追求獨立。而總統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是總統也表示,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有必要,我們將協助台灣抵禦外來的武力威脅。我們將如『台灣關係法』中所列載,提供台灣自衛所必要之武力。

美國的支持力量逐漸減弱

布希總統的短評透露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正逐漸消減中。首先,這是美國第一次將「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說法提高到與『台灣關係法』以及三個公報相同的層次。其次,布希並未提及應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最後,在2001年4月,布希宣示將會幫助台灣抵禦「所有外侮」,表示將盡一切最大努力協防台灣的堅定立場。而在其最新的言詞表述當中,「如有必要,我們將盡可能協助台灣抵禦外來的武力威脅」包含兩個但書。

首先,「如有必要」可以簡單解釋為「如果中國將要攻打台灣」。但是這樣的註解又顯得太過多餘,因為美國的介入必須以中國的武力侵犯為前提。如果人民解放軍計畫對台灣進行一場大規模、多方進攻的戰役,在兩造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台灣無法在數月中單獨抵擋中國的武力進犯,台灣需要美國明確的協助以保障其自由。中國始終堅持其對台動武的「正當性」;事實上,北京從不曾放棄以武力脅迫台灣放棄其政權與民主政體。所以,為何以「如有必要」作為前提?另一項解釋為:布希政府的言論是為了防止台灣接受中國單方面對其主權的宣稱。同樣的,「盡可能協助台灣抵禦外來武力威脅」也可以被解釋為美國將防止台灣在受到人民解放軍攻擊的第一天時就不幸淪陷,因為如此的情況將使得美國勢力無法介入。

台灣傾向中國

上述對於布希言論的分析也許過於悲觀,但卻非無跡可循。儘管缺乏官方證據,但是美國已逐漸失去對於台灣將奮力爭取其民主獨立之國家地位的信心。陳水扁政府在對中經濟政策上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希望促進整合,使得台灣的經濟愈趨向倚賴中國。因為台灣的資金、資訊、技術與管理人才大量流向中國,台灣的經濟結構逐漸產生空洞;再加上大量的企業移向中國,導致高比例的失業率、呆帳,以及高漲的犯罪率。除此以外,所有的政黨都傾向盡快實施與中國的直接通航,對台灣的政治獨立以及國家安全造成更嚴重的威脅。當中國每年增加其國防預算,配備予人民解放軍最先進的軍武設備,並且以極高的頻率進行大型演習活動,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卻逐年削減國防預算。台灣政府對於國家安全抱持著一種自滿輕忽的態度,讓觀察家懷疑其主政者對台灣國防的審慎程度。

明年台灣又將再一次經歷總統大選。在國親兩黨合作的形勢之下,反對黨極有可能會重掌政權。大多數人相信,一但國親兩黨贏得選舉,將會逐漸與北京就未來統一的可能性進行協商。事實上,國民黨主席連戰已經向北京表示,一旦當選,將以「邁向兩岸和平之路」為其執政方向。

陳水扁政府同樣也令美國不再相信台灣是可以信賴的夥伴。在2000年的除夕夜談話當中,陳總統宣稱,因為台灣與中國擁有相同的歷史、文化與種族淵源(這些在本質上都是錯誤的前題),他未來將努力促進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文化與經濟整合,最終完成政治整合。自此以後,陳總統就很自豪地向外國貴賓以及美國國會代表團鼓吹其「整合宣言」,甚至派遣高階官員遠赴美國與中國去闡述這項理念。

美國懷疑台灣的最終目標

在美國與台灣看似平靜友善的外交關係中,華盛頓對於台灣的最終目標卻十分憂心。美台之間基於自由與民主所建立的夥伴關係正逐漸遭這股懷疑的暗流侵蝕。舉例來說,去年秋季,美國眾議院通過1202條款,即所謂的『相互操作性條款』,附屬於為加強美台軍事訓練與技術交換的預算案中,但是這項條款卻未能通過參議院的審核。當兩院會議試圖在其中找出轉圜餘地,白宮和國務院卻相繼對此法案表示反對態度,而國防部則採取中立;導致最後通過立法並且實施的條款根本缺乏實質意義,同時也不具效力。

6月2日,美國企業協會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 以及新美國時代計畫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在華盛頓首府舉行了一場會議,討論有關美台之間自由貿易協約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的前景。本次會議的參與者包括國際貿易調查團主席Deanna Okun、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中國即將崩潰》作者章家敦 (Gordon Chang) 以及Miller & Chevalier公司的首席國際貿易顧問Greg Mastel和來自新美國基金會的Steven Clemons。眾議院多數黨黨魁迪雷 (Tom Delay) 則受邀擔任與會致詞貴賓。

就台灣政府的觀點,『美台自由貿易協約』創造出有利於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環境,是值得去追求的;如AEI會議當中多位發言人指出,『自由貿易協約』的政治意義更勝其經濟價值。布希政府一直以來都將『自由貿易協約』授予其所表贊同的國家;但是當迪雷與數位國會議員推動與台灣的自由貿易協約,布希政府卻拒絕接受台灣成為其潛在的自由貿易伙伴。表面上,美台之間的紛爭是由美國貿易代表處所引起,諸如剽竊、稻米與其他食糧之進口數量,以及消除對美國通訊與金融公司的關稅限制等問題,但是根本的芥蒂卻存在於台灣對未來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承諾。

迪雷的演說內容

若要說美國已經完全失去希望,不願再保證台灣當前作為一個不受中國政治干預的獨立國家地位,尚言之過早。多數黨黨魁迪雷在AEI會議中就批評美國的一中政策,並且重申美國協防台灣的承諾:

…一個中國政策…只是一項工具,並非目的。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目標…是要保存該地區的民主並且促進該地區的自由。

有些人希望把這種外交上的微妙關係轉換成是中國對台灣主權的宣稱,即使這樣的認可從未曾存在過。

我們不應容許一個努力求生存的民主國家遭到共產政權的吞噬。只要這個自由民主的台灣願意保護自己(加強語氣),需要外援以確保其疆土,我們必會出現。

不論美國對於台灣走向獨立的立場為何,前外交委員會主席、現任參議員赫爾姆斯(Jesse Helms)以下的言論大約可以讓我們略知一二:

美國不應該支持、也不應該反對台灣追求獨立的願景。儘管台灣追求獨立的宣言是自殺的行為,並不應該被鼓勵,然而台灣畢竟是一個民主政體。因此,作為一個革命立國的國家,美國在道德上沒有權力斷絕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選擇機會。

結論

簡言之,布希政府早先對台灣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已因台灣對自己將來民主之路的搖擺不定,以及美國為了誘發中國共同對抗全球恐怖主義與北韓核武威脅的需要而消減。然而,這樣的轉變在美國的立場上只是戰術性的考量,非戰略性。維持台灣海峽現狀對於美國而言,仍有助於其在地緣戰略、政治與經濟上的優勢。最近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的中國專家Aaron Friedberg對國家安全顧問代表以及籌畫副總統錢尼外交政策的幕僚長所提出的建言也表支持。Friedberg是唯一一位受到高層認可的漢學專家;他憂心於現代化的人民解放軍可能對美國本土安全所造成的威脅,並且經常發表有關美中未來可能發生對立情況的文章。

九一一事件後,全球的政治變得更加反覆無常、難以預測;美台關係亦無法偏安於這動盪的國際局勢之外。民調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滿意現狀、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也應秉持這樣的願景、智慧以及勇氣來捍衛自己的生命、自由與財產。如果這樣的目標可以達成,則台灣將可確保美國堅實、穩固的支持立場,並且維持一個繁榮、自由、民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