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根據2000年『國防授權法』,於7月29日向國會提交「中國軍力年度報告」。這是連續第三年的同類報告,因此內容與前年度的報告重複多,並無太大新意。其中有關中國針對台灣部署的短程彈道飛彈,報告指出目前約有450枚,且以每年75枚的速度增加,有別於過去每年50枚的增加速度。
談到中國對台灣的飛彈威脅,目前中國所部署的飛彈為短程彈道飛彈,攜帶的傳統高爆彈頭威力並不可怕,尤其是準確度不高,所能達成的戰場效益,完全無法與美國精準轟炸的戰斧巡弋飛彈相提並論。美軍使用的戰斧巡弋飛彈,命中率超過百分之八十,誤差範圍是3公尺以內。反觀中國的短程彈道飛彈,自稱誤差範圍為150公尺,其命中率也只有三百五十分之一而已。數月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在開戰後的兩週內就發射800枚以上的戰斧巡弋飛彈,即使到了2010年之時,中國擁有1000枚不準確的短程彈道飛彈,其戰場效益是否能及100枚美軍的戰斧巡弋飛彈,頗令人質疑。
當然,面對中國的飛彈威脅,台灣理應籌建基本的飛彈防禦系統,一方面增強飛彈防禦能力,同時也可藉以提升台灣的整體空防能力和C4I的能力。此外,也要注重被動式的飛彈防禦措施,落實重要軍事據點的隱蔽、偽裝、疏散,以及防禦工事的強化等等。
在台海的制空權方面,目前台灣的第四代戰機是中國的兩倍,仍然具有質的優勢,而且飛行員的素質也優於中國。雖然報告中指出,中國在空中武力的最大突破是取得俄羅斯的蘇愷三十戰機,並搭配有主動雷達導引的AA-12中程空對空飛彈,具有「射後不理」的性能。但是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採購AA-12型飛彈的數量是100枚,反觀台灣空軍的武器庫存,具有「射後不理」性能的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總數在1400枚以上,其中包括搭配幻象兩千戰機的雲母 (MICA) 飛彈有1200枚,以及搭配IDF的劍二飛彈200枚以上。另外,向美國採購200枚的AIM-120,將要搭配F-16戰機,已訂於今年內運交回國。這些相關的軍事資訊,也應當給予客觀的平衡報導,否則只是一味強調中國軍事發展的威脅性,難免會造成國人的國防信心不足。
報告分析中國軍力的發展方向,在於強化「先制攻擊」和「奇襲」的策略,強調中國軍力持續增強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台灣;一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中國的策略是速戰速決,包括採取「斷頭」策略,迫使台灣在外力介入之前就簽訂城下之盟。除了提醒大眾對於中國軍事發展的警惕之外,針對中國持續增高的軍事威脅,報告也指出,如果台灣的國防改革能夠落實,將可以強化台灣軍隊的因應能力。因此,問題的重點在於台灣人民的防衛決心。
此次國內媒體對「中國軍力年度報告」之報導,大多側重於解放軍的軍事威脅,對於報告中有關中國對台動武的一些限制因素,卻不見多談。其實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在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政策決定上,將會繼續存在著一些內部及外部的侷限因素,而中國在評估是否要對台灣發動戰爭時,一項關鍵性的因素就是北京在觀察台灣的抵抗意志;其他的因素則是,為了獲取政治上的目標,解放軍執行脅迫性軍事行動的能力是否足夠?北京所要考慮的並非只有相對於台灣的軍事能力,解放軍還要擁有足以嚇阻或是阻絕美國及其他的外部干預力量。而且,據聞中國的領導者相信,如果對台灣的軍事冒險一旦失敗,將會導致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生存危機。
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解放軍無論是要克服台灣的防禦力量,或是阻絕美軍的可能介入,客觀上都會遭遇到極大的挑戰。因此,北京的領導者不會不顧及自身的政權安危,冒然發動一場沒有把握的台海戰爭。但是如果北京判定台灣人民的抵抗意志非常薄弱,只要解放軍開始進行脅迫性軍事行動,台灣就會馬上順從北京的政治勒索,如此將會鼓勵北京的領導者對台灣使用武力。因此,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台灣人民抗敵意志的強弱,乃是中國在評估是否要發動台海戰爭時的關鍵性因素。
*註:2003年的英文原版《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可進入美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20030730chinaex.pdf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