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軍力年度報告

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根據2000年『國防授權法』,於7月29日向國會提交「中國軍力年度報告」。這是連續第三年的同類報告,因此內容與前年度的報告重複多,並無太大新意。其中有關中國針對台灣部署的短程彈道飛彈,報告指出目前約有450枚,且以每年75枚的速度增加,有別於過去每年50枚的增加速度。

談到中國對台灣的飛彈威脅,目前中國所部署的飛彈為短程彈道飛彈,攜帶的傳統高爆彈頭威力並不可怕,尤其是準確度不高,所能達成的戰場效益,完全無法與美國精準轟炸的戰斧巡弋飛彈相提並論。美軍使用的戰斧巡弋飛彈,命中率超過百分之八十,誤差範圍是3公尺以內。反觀中國的短程彈道飛彈,自稱誤差範圍為150公尺,其命中率也只有三百五十分之一而已。數月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在開戰後的兩週內就發射800枚以上的戰斧巡弋飛彈,即使到了2010年之時,中國擁有1000枚不準確的短程彈道飛彈,其戰場效益是否能及100枚美軍的戰斧巡弋飛彈,頗令人質疑。

當然,面對中國的飛彈威脅,台灣理應籌建基本的飛彈防禦系統,一方面增強飛彈防禦能力,同時也可藉以提升台灣的整體空防能力和C4I的能力。此外,也要注重被動式的飛彈防禦措施,落實重要軍事據點的隱蔽、偽裝、疏散,以及防禦工事的強化等等。

在台海的制空權方面,目前台灣的第四代戰機是中國的兩倍,仍然具有質的優勢,而且飛行員的素質也優於中國。雖然報告中指出,中國在空中武力的最大突破是取得俄羅斯的蘇愷三十戰機,並搭配有主動雷達導引的AA-12中程空對空飛彈,具有「射後不理」的性能。但是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採購AA-12型飛彈的數量是100枚,反觀台灣空軍的武器庫存,具有「射後不理」性能的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總數在1400枚以上,其中包括搭配幻象兩千戰機的雲母 (MICA) 飛彈有1200枚,以及搭配IDF的劍二飛彈200枚以上。另外,向美國採購200枚的AIM-120,將要搭配F-16戰機,已訂於今年內運交回國。這些相關的軍事資訊,也應當給予客觀的平衡報導,否則只是一味強調中國軍事發展的威脅性,難免會造成國人的國防信心不足。

報告分析中國軍力的發展方向,在於強化「先制攻擊」和「奇襲」的策略,強調中國軍力持續增強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台灣;一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中國的策略是速戰速決,包括採取「斷頭」策略,迫使台灣在外力介入之前就簽訂城下之盟。除了提醒大眾對於中國軍事發展的警惕之外,針對中國持續增高的軍事威脅,報告也指出,如果台灣的國防改革能夠落實,將可以強化台灣軍隊的因應能力。因此,問題的重點在於台灣人民的防衛決心。

此次國內媒體對「中國軍力年度報告」之報導,大多側重於解放軍的軍事威脅,對於報告中有關中國對台動武的一些限制因素,卻不見多談。其實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在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政策決定上,將會繼續存在著一些內部及外部的侷限因素,而中國在評估是否要對台灣發動戰爭時,一項關鍵性的因素就是北京在觀察台灣的抵抗意志;其他的因素則是,為了獲取政治上的目標,解放軍執行脅迫性軍事行動的能力是否足夠?北京所要考慮的並非只有相對於台灣的軍事能力,解放軍還要擁有足以嚇阻或是阻絕美國及其他的外部干預力量。而且,據聞中國的領導者相信,如果對台灣的軍事冒險一旦失敗,將會導致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生存危機。

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解放軍無論是要克服台灣的防禦力量,或是阻絕美軍的可能介入,客觀上都會遭遇到極大的挑戰。因此,北京的領導者不會不顧及自身的政權安危,冒然發動一場沒有把握的台海戰爭。但是如果北京判定台灣人民的抵抗意志非常薄弱,只要解放軍開始進行脅迫性軍事行動,台灣就會馬上順從北京的政治勒索,如此將會鼓勵北京的領導者對台灣使用武力。因此,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威脅,台灣人民抗敵意志的強弱,乃是中國在評估是否要發動台海戰爭時的關鍵性因素。

*註:2003年的英文原版《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可進入美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20030730chinaex.pdf下載。



收錄

國家定位與十五年來的台中交涉 ──「一中原則」、「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識」──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目次 辜汪會談的「前提」 辜汪會談後四個月,「白皮書」推翻會談「前提」 「江八點」,李訪美,中國乘機翻臉,射導彈 江澤民積極侵台佈署(1995~2000年) 1999年的「兩國論」與2000年的「白皮書」 第二次發表的「白皮書」是過去對台統戰論述的總合 2000年重新制定統戰新論述,但一中原則不變而不得逞,充滿悲觀。 「聯共制台」策略,自2004年起加快腳步 大選後的「國共平台」,使台灣國家定位工程損失十年光陰 接受「一中原則」,在國際社會勢必走向自絕之路   回顧1988年李登輝主政、至1992年之間積極與中國交涉,想改善雙邊關係,結束敵對狀態;一方面有所謂密使[1],一方面海基會與海協會積極交涉,遂有辜汪會談「前提」的定調。   辜汪會談的「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給海基會函所說的:「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証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這也就是說,接下來的「辜汪會談」是要解決雙方卡了很久的「事務性」問題,但不涉及國家地位層次問題,即文中所說的「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儘管這含義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不去碰觸。所以辜振甫說得明白,「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應該不是雙方的共識而是「相互諒解」或「附和」更能貼近事實[2]。但是對國家問題本來互不觸及的問題,卻被蘇起的「九二共識」框住,成為「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和「九二共識」的不同版本。前者是中國國民黨為主張;後者是中國共產黨及其國家的主張。致使後來的雙邊會談,不論是事務性或政治性問題── 特別是外交事務,都被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難以翻身。   辜汪會談後四個月,「白皮書」推翻會談「前提」 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同意辜汪會談的「前提」,故於1993年4月辜汪會談,達成四項協議,雙方是平等、互不隸屬關係。但是經過四個月,中國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完全否定平等及互不隸屬關係,筆者在2001年另有文章說明,在此只舉幾個要點:(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二)台灣對外不能有「務實外交」、「雙重承認」,也不能加入聯合國系統的所有機構、以及參加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台灣對外使用的名稱,「台灣只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只能用「中國台北」(Taipei,China)和「中國台灣」(Taiwan,China)。致於Chinese Taipei,只能在亞洲開發銀行(ADB)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使用。[3] 中國的豹變,「白皮書」企圖奪去台灣所有居民的國家尊嚴,並且在國際社會扼殺政治與社會(民生)的生存空間。白皮書等於是最後通牒的宣戰書,但看不到口口聲聲維護「中華民國」體制者的抗議。   江八點,李訪美,中國乘機翻臉射導彈 到了1995年1月30日(農曆除夕),江澤民對台發表「江八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得主張「分裂分治」、「階段性兩個中國」和「台灣獨立」。表面上對於台灣與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不持異議,實際上是反對台灣「擴大國際生存空間」,重申「不承諾放棄武力」;但武力的威脅,用「和平統一」談判的口號包裝,分化台灣各政黨、團體而引誘與之「協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申「白皮書」所說的不能有「務實外交」及加入國際組織。所謂「務實外交」,是沒有名號的「捨名求實」,即是常見的沒有邦交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總之,目的在堵死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包括國際經濟在內。 江澤民自發表「江八點」以來,江的野心,想在其國家主席任內完成掠奪台灣的「統一大業」。但是同年(1995年)6月16日李登輝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突破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圍堵,並聲明「中華民國在台灣」;於是江澤民乘機翻臉。 1995年7月21至23日中國對台灣北方海域發射導彈,此實距李登輝訪美僅僅一個月。翌年3月8日又對東北海域發射導彈,3月8至13日對西南海域發射時,已逼近總統大選之日。3月23日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中國的導彈順利的幫了李登輝當選。   江澤民積極侵台佈署(1995~2000年) 江澤民心裡的統一大夢,使用武力不得逞,根據謝淑麗(Susan L. Shirk)的研究[4],由1995年到2000年,江澤民對台採積極強硬路線,這一時期有「江八點」、射導彈,以及1997年召集黨、政、軍的對台政策最高責任者成立「對台灣工作領導小組」,由他自己領導,1999年更加緊擴張軍備[5],2000年2月21日中國第二次發表白皮書,如其標題「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所顯示的,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強烈反映江澤民的侵略企圖。時逢台灣總統大選,中國的武力干預企圖促使美國的航空母艦出動,使中國侵略不得逞,反而幫助陳水扁在3月18日順利當選,此離白皮書的發表纔一個月。   1999年的「兩國論」與2000年的「白皮書」 白皮書發表的背景與「兩國論」有關。1999年7月8日李登輝接受德國電台訪問,謂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李所持的理由:(一)1991年修憲,憲法範圍所及是台灣(不及中國大陸),(二)總統與國會權力來源是由人民選舉而來,(三)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來自台灣人民之付託。(四)雙方關係不在「一個中國」的架構內;不是一方為合法政府,另一方為叛亂團體;也不是一方為中央政府,另一方為地方政府。 李也對來賓表示:中國共產黨所說的「一個中國」,不包括台灣。但李不排除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改革與將來民主統一的可能性;但有關這一點,李沒有權力這樣主張。當然沒有人有權力要台灣與中國合併。台灣是台灣!筆者必須說明。 到了8月29日,國民黨大會為「兩國論」定調,也要使下一年連戰與蕭萬長競選總統與副總統有義務遵守這原則[6]。 話說回來,「兩國論」發表後,7月11日新華社就開始猛然攻擊李登輝,台灣國內泛藍勢力也乘機追擊,中國國民黨內部已看出窩裡反,但與中國的互動關係,其中到底有什麼奧密,希望有專家深入探討。 李登輝的主張,在脫「中國內戰體制」和「國共鬥爭架構」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國方面在醞釀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對話」,由對話進而「談判」,在2000年發表的「白皮書」寫得很清楚。 可惜的是「兩國論」提出後未能「入憲」,喪失獨立自主的機會,功虧一匱。「入憲」是中國最害怕的,事後發表的「白皮書」也明白的說:「企圖通過所謂『法律』形成落實的『兩國論』…是對和平統一的極大挑釁。如果這一圖謀得逞,中國和平統一將變得不可能。」中國所害怕的,正是台灣所需要賴以穩定「國家地位」。   第二次發表的「白皮書」是過去對台統戰論述的總合 2000年發表的第二次白皮書,可以說是對台政策的總整理,總括1949年以來對台的主張。如上文曾經提到的,白皮書的各章節是繞著「一個中國原則」演繹出來的內容,所謂「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第二章),先是由國共兩黨「政治對話」,進而「政治談判」。並且明白表示其1998年1月「中國政府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筆者在此所要指出的是,蘇起等人所主張的「九二共識」即上面所說的內容,「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蘇起所要的「九二共識」有「一中各表」。過去的「一中各表」在口頭上各自說說,以便處理事務性問題;但「政治談判」是另一議題。 接看上面引文,說:「中國政府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就是說,政治「協商」是要「共議統一」,即如何被合併及商洽所給的地位。但有關「地位」問題,又如何處理?「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找到所謂「兩岸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這方式是什麼,就是接受港、澳模式。其說詞如下: 「實踐証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找到兩岸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來,港台之間、澳台之間原有的各種民間往來與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和發展。」 這是不高明的詭計、詭語的「一國兩制」下的地方政府。其實白皮書「前言」劈頭就說:「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中國的台灣省,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與中央政府對峙,由此產生了台灣問題」。其意即是:中國國民黨政權是內戰失敗的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府」。 合觀以上論述,馬英九政權遵照蘇起的「九二共識」論述,是如上文所說的不再有「一中各表」;中國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是中共政權,中國國民黨政權是流亡政權。 目前馬政權搞三通直航,完成鄧小平的宿願,另外搞觀光、一中市場,皆非「政治性」議題。但非政治性議題要提升為政治性議題是容易的,馬政權的「經濟掛帥」逐漸被導引,「請君入甕」。胡錦濤目前是否對非政治性議題暫打馬虎眼,以等待奧運舉行之後,且今年中國的經濟如溫家寶所說的是最艱困的一年;馬的「經濟掛帥」合乎北京現階段統戰需要。 但中國自2000年以後又有另一種「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論述,筆者稱之為第二種論述。總結上文所說的,自1993年第一次白皮書的發表到2000年第二次白皮書的發表沒有所謂「一中各表」只有「一中」原則,筆者稱之為第一種論述,以便對「中國對台政策」的分期探討。   […]

相關文章

第 34 期

台海軍情2010年

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2010年之前,台灣憑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擊退中國 如果中國打台灣,中國到底是會贏還是會輸呢?老實講,這個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到台灣人的政治選擇。 在這裡,我要很直接的講:中國整體的軍事力量,確實是勝過台灣,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不過,如果中國要渡過台灣海峽來攻佔台灣,目前中國的能力不足,而且在2010年之前,中國也打不贏。這個評估,是在美國沒有直接軍事介入的情形下,台灣單憑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打敗中國的武力侵犯。 中國的兩棲作戰能力不足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如果中國企圖攻打台灣,這是典型的海島攻防戰。海島攻防戰要得勝的要素,首先必須取得優勢的制空權,而台海制空權的優勢,在2010年之前,是由台灣空軍所掌握,這是中國在2010之前無法攻佔台灣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國目前可以運送兩棲部隊進行登陸作戰的船隻,一次最多可以運送的人員不超過1萬5千人。在軍事學上,兩棲登陸作戰的攻擊者,需要有守軍的6倍兵力才會贏。台灣本島至少有15萬以上的現役守軍以逸代勞,中國的登陸部隊有贏的機會嗎? IDF的空戰能力勝過中國的蘇愷27 講到制空權,大家是否知道「台灣的IDF打贏中國的蘇愷27」呢? 沒有錯,蘇愷27是很好的戰機,是多功能的重型戰機,有空中作戰的能力,也有對地面攻擊的能力,載重量較大,作戰航程也較遠。不過,以防禦作戰為主要目的的IDF,在空中作戰的能力卻勝過蘇愷27,因為IDF有很厲害的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具有「射後不理」的性能,IDF的電子設備在較遠的距離就可以發現敵機,飛彈的射程也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先發射,發射飛彈之後可以馬上脫離戰場,以免遭受敵機的攻擊。中國的蘇愷27就是缺乏這種「射後不理」的飛彈,所以空中作戰的能力不如IDF。 「射後不理」飛彈,中100枚vs.台1400枚 另外,我來舉一個例子。兩年前,中國向俄羅斯購買40架的蘇愷30,同時也採購100枚很厲害的AA12飛彈,這和IDF上面的天劍二型飛彈同級,也是可以「射後不理」 (fire and forget)。當時台灣的統派媒體就大肆報導,宣稱台海制空權的優勢將開始向中國傾斜了。然而事實的情形是什麼呢? 這種「射後不理」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全世界只有四種型別,就是台灣自製的天劍二型、法國的雲母飛彈 (MICA)、美國的AIM120、以及俄羅斯的AA12。當證實中國向俄羅斯購得100枚AA12飛彈時,美國馬上跟著宣布賣給台灣200枚的AIM120。而在此之前,台灣向法國買60架幻象2000時,前後一共採購了1200枚的MICA飛彈;另外,我們自製的IDF也配備有200枚以上的天劍二型飛彈。所以,這種優異性能的空對空飛彈,在台灣的武器倉庫裡已經超過1400枚,到底是中國要怕我們,還是我們要怕他們呢? 2005年後,台灣的軍力優勢會被中國取代嗎? 兩個多月前(今年7月),立法院長王金平帶團訪問美國,美國方面表示擔心,認為2005到2008年之間,台灣目前的軍力優勢會被中國取代,所以美國建議台灣,要提升軍事採購的速度。美國擔心台海軍事平衡的情勢可能會對台灣不利,在這一點,我們要感謝美國對台灣安全的關心。但是,我們也要了解,美國的關心也有包括促進對台灣軍售的商業因素在內,所以對中國軍事發展的威脅評估,難免會採取比較「膨風」的講法。 以實際的狀況來看,台灣目前有340架高性能戰機(包括130架IDF、150架F16、60架幻象2000),中國只有大約150架而已。以目前中國軍事發展的腳步來看,到公元2010年的時候,中國高性能戰機(包括SU27、SU30、J10)的數量要超過台灣,並非不可能,而是「阿婆生子,很拼咧啦」! 另外,台灣的地面防空部隊,對於前來攻打台灣的中國戰機,也有很大的威脅。根據過去戰爭的歷史紀錄,地面上防空火力打下戰機的數量,是空中戰機打下的3倍以上,可見地面上準確的防空飛彈,比空中的戰機更恐怖。在台灣海峽的戰場,採取攻勢的中國戰機,無法得到他們防空飛彈網的支援作戰,但是採取守勢的台灣戰機,卻可以得到地面防空飛彈網的支援作戰。而且,台灣地面防空飛彈的性能屬於世界一流,飛彈網的強大是全世界密度第二高的,僅次於以色列。所以我的評估,在2010年之前中國無法攻佔台灣,這是有具體數字資料做基礎的分析。 當然!如果認定中國的軍事發展,永遠都無法建立起攻佔台灣的能力,我想這是在侮辱自己的理性,但是如果斷言在公元2010年之前,中國的軍事能力能夠攻佔台灣,這是完全的胡說八道。 中國的飛彈威脅 接著我們來談談中國的飛彈威脅。目前中國在對岸部署大約450多枚,據說2010年時會增加到1000枚。事實上,中國的M族飛彈不但準確度很差,破壞力也不大,這種短程的M族飛彈,與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完全不能相比。 以準確度和破壞力來分析,中國M族飛彈的戰場效果,絕對不及美國戰斧巡弋飛彈 (Tomahawk) 的十分之一。所以,如果中國可以對台灣打1000枚的M族飛彈,它的戰場效果也絕對不如發射100枚的戰斧巡弋飛彈。 以最近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來比較,不談其他上萬枚以上準確的精靈炸彈,單單戰斧巡弋飛彈就打了800多枚。所以打100枚的效果,雖然會對台灣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害,但是要達到癱瘓台灣的效果,這是脫離現實的空思妄想。 單純以破壞力來講,發射一枚M族飛彈,等於是打5顆大砲。以823砲戰來講,當時中國單單對小金門就打了25萬顆大砲,等於是發射5萬枚M族飛彈,中國有得勝嗎?在這裡,我敢很負責任的講,中國M族飛彈的準確度還不如發射大砲,這種武器的戰場效果很有限,只是因為它的射程可以打到台灣本島,因此才成為「心理作戰」的工具。如果大家不要反應過度的害怕,實際上它的戰場效益不大。 中國對台動武有經濟上的限制因素 除了軍事上的限制之外,中國對台灣動武也有經濟上的限制因素。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成果,但是實際的失業率是20﹪以上,貧富差距很大;銀行呆帳超過40﹪,可能會爆發金融危機;官員貪污腐敗非常嚴重,社會上有普遍的民怨。這些都是中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北京政府需要以較高的經濟成長率來維持局面。 想要發展經濟,就必須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如果發動台海戰爭,一定會引起外資馬上要撤離,沿海經濟會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失業人口也會快速增加,最後可能引起社會動亂。所以,攻打台灣可能會引發政權瓦解的危機,北京政權完全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們又不是笨蛋。 一旦攻台失敗,中國共產黨政權會倒台 而且,中國的人口是台灣的60倍,平時中國政府一再宣傳解放軍很強很勇,如果攻打小小的台灣,一旦戰爭失敗,人民平常所累積的不滿,就會完全移轉到執政者的無能身上,到時候,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很可能會倒台。 另外在台灣這邊,如果在傾向台灣獨立的政黨執政之時發生戰爭,台灣的執政者一定會馬上宣布戒嚴,並且順勢以威權手段來清理台灣內部的附敵言論(統派言論),讓北京頓失在台灣內部的搖尾系統(統派勢力)。而且,台灣一旦遭受攻擊,所產生仇恨和敵意,應當會宣布獨立,並且與中國永遠疏離。由此可知,獨派政黨執政,北京對台動武的顧忌更大。 因此,除非北京政權已經走到「狗急跳牆」的地步,或是他們已經有十足的把握,否則的話,中國應當不敢莽動。 美軍介入台海戰爭的北京夢魘 另外一項更加嚴重的因素。中國打台灣,如果引起美國的軍事介入,這就是美國和中國的戰爭,雙方一定會斷交,美國很可能會順勢承認台灣獨立,並且與台灣建交。另外,既然美國和中國交戰,美國一定會對中國實施禁運與經濟制裁。目前中國一年對美國出超有1000億美金以上,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有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的工人會馬上失業,而且有幾萬間甚至幾十萬間的工廠要倒店關門呢?如果在戰爭之後想要恢復邦交,可能需要10年至20年的時間來修補關係。想到這些可能的悽慘後果,只要中國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美國絕對不會軍事介入,北京豈敢發動台海戰爭。 台海情勢短期平靜,長期有隱憂 以目前的台海情勢來看,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足,而且內部的問題也很多,所以希望專心發展經濟,以便紓解內部的困境,這個意圖很明顯,因此台灣海峽要維持暫時的和平,應當是可以期待。不過長期來講,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腳步應當會加速進展,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會加深。所以,中國是我們必須時時警覺、永遠提防的敵人。 而且,中國在裁軍的同時,反而增強海空軍的力量,增加快速打擊的空降部隊以及登陸作戰的兩棲部隊,這種建軍的方向,就是針對攻打台灣的軍事準備。這就是中國對台灣的最大惡意和敵意,也是我們必須徹底覺悟的現實。 中國發動台海戰爭的最可能時機 過去,中國一再恐嚇,如果「搞台獨」,他們就要打。而且也公開表明「長期不接受統一,也要打」。所以,只要台灣不接受「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北京就永遠有藉口來攻打台灣。當然,「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就要出兵攻打台灣」,這個可能性我一直沒有排除。但是「可能」不等於「必然」,這需要以當時的狀況來詳細研判的。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10年,中國攻打台灣最大的可能原因和時機,就是中國內部一旦發生重大的政權危機,為了要轉移人民的注目焦點,會去煽動民族主義的情緒,對台灣發動統一戰爭,這種可能性最大。 所以,如果認為中國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只要台灣沒有「宣布獨立」,中國就不會攻打台灣,這種想法太過天真。但是如果認為中國沒有任何的顧慮,可以對台灣隨便發動戰爭,這也是太過幼稚! 台灣單獨抵抗中國兩個禮拜的外行話 最近有一個有趣的講法,強調台灣要有單獨抵抗中國兩個禮拜的能力,否則,如果美國要派兵保護台灣,時間也會來不及。其實,這個講法是在講給外行的人聽的。因為中國要打台灣,部隊和武器裝備的動員,以及後勤補給的整備,至少要3個月以上。而且,以目前的偵察技術,中國如果要發動一場有意義的渡海戰爭,至少在開戰的兩個禮拜之前,就會被發現。因此,只要美國有決心要保護台灣,事前就會做出外交上的反應,並同時進行預防性的軍事部署。所以,問題的重點是,在必要的時刻,美國有派兵保護台灣的決心嗎? 五十多年來,美國以實際的行動來維護台灣的安全,賣武器給台灣,幫助台灣提升防衛能力來抵抗中國。美國的目的,是在維持一個與中國分離的、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台灣。在可見的未來20年,這種地緣政治的戰略結構不會改變,而且,中國要挑戰美國的實力也遠遠不足。所以,只要台灣人展現出捍衛台灣的堅決意志,美國要維護台灣安全的決心,並沒有改變的理由。 美國如何看待中國 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呢?《1998年美國東亞戰略報告》的內容指出,美國在東亞的政策目標,首先就是要預防出現對美國會造成戰略威脅的國家。在911恐怖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國防部在2001年10月發表的《四年期國防檢討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也指出,亞洲地區可能會出現「一個具有可觀資源的軍事競爭者」,為了因應可能的衝突,在西太平洋要增加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巡視時間,永久部署的航空母艦也要增加3艘至4艘。報告當中雖然沒有指明這個「軍事競爭者」究竟是哪個國家,但是除了中國之外,還會有誰? 美國反恐怖作戰的意涵 […]
第 23 期

中國武力犯台無法得逞

陳國雄◎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台灣國家安全的重大危機,就是國防信心的危機。長期以來,台灣民眾誤以為台灣的軍力「不堪一擊」,如果主張台灣獨立,一定會引起中國武力犯台,一旦中國武力犯台,台灣就會敗亡。因此,如果認同台灣是唯一的祖國,則無異是自殺的行為,這種國防信心幾近崩盤的情況,乃是造成「不敢認同」的主要因素,導致國家認同分歧的重大危機。不僅如此,由於國防信心的匱乏,也進一步削弱國民的抗敵意志,嚴重影響國家安全。 但事實上,台灣的國防力量堅強,中國武力犯台難以得逞。根據絕大多數國際權威國防專家的評估,在公元2010年之前,台灣具有台海制空權的優勢。許多國人都不了解,台灣的IDF對付中國的蘇凱-27綽綽有餘,幻象-2000也足以剋制中國新購的蘇凱-30,這些都是鐵的事實。 台灣是四周環海的海島國家,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企圖攻打台灣,首先必須爭取優勢的制空權,否則無法支援海軍爭取制海優勢,以便順利運送登陸部隊。何況戰場難度極高的兩棲登陸作戰,攻擊者必須擁有六倍以上的優勢兵力,始有軍事上的「勝算點」,中國兩棲登陸作戰的運載能量不超過一萬人,對台實施登陸作戰根本毫無勝算。 整體而言,目前台灣掌有台海制空、制海優勢,但由於中國積極進行軍事現代化,預估公元2005年至2010年之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會取得優勢。然而將公元2005年至2010年之間視為海峽雙方軍事平衡逆轉的說法,乃是基於兩個前提,一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度可以順利達成,一則是台灣新一代兵力的建軍工程停滯不前。關於中國軍事現代化是否能夠順利達成,中國必須面對自身財政壓力與科技瓶頸的挑戰,而台灣的建軍計劃卻肯定不會原地踏步,如果簡單的認定中國的軍力在公元2005年之後就能逐漸取得優勢,未免太過天真。 事實上,雖然中國正在從事軍事現代化,但是台灣的建軍工程也在持續提升當中,雙方都維持著動態性平衡的步調。舉例來說,今年4月,美國批准售台8艘潛水艦、4艘紀德艦、12架P-3C反潛機。另外,美國也在近年內售予台灣許多先進的通訊設備及聯戰系統。這些軍備陸續完成戰備之後,台灣在軍事上的優勢,至少可以維持到2015年到2020年之間。因此,只要我們有抵抗中國軍事侵略的決心與意志,台灣的國防安全穩如泰山! 儘管中國在海峽對面部署了300枚左右的短程彈道飛彈,對台灣造成威脅,然而吾人也必須了解,這種短程的M族飛彈,與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完全不能相比。美國攻擊伊拉克、阿富汗的戰斧巡弋飛彈,其命中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但是中國M族飛彈的命中率,卻只有350分之一而已。這種「不準確」的彈道飛彈,破壞力並不大,每枚M族飛彈的破壞力,等於砲轟5發砲彈。若以八二三砲戰為例,當時中國對小金門砲轟了25萬發以上的砲彈,等於是打了5萬枚的M族飛彈。儘管如此,中國在八二三砲戰並無法獲勝,可見這種「不準確」武器的戰場效益有限,只堪作為心理作戰的工具而已。 大體上來說,在未來的15~20年,中國若想武力犯台,在軍事上必須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值是之故,中國豈敢冒然發動台海戰爭,而台灣人民又何必畏懼中國的口頭恫嚇呢? 除了軍事因素之外,中國所面臨的內部因素與國際因素,都令中國難以對台灣動武。在內部因素方面,由於中國本身的經濟落後,在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造成東南沿海與西部內地之間嚴重的失衡現象。目前中國的城市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的盲流有1億人以上,國營企業陸續下崗人員的失業問題也危及社會穩定。在此當口,如果發動台海戰爭,外資必將遽然停滯並迅速撤離,沿海經濟勢必遭受重大打擊。此外,中國對外貿易四大航線有三條需要通過台灣海峽,國內南北大宗物資的調度也仰賴船運經由台灣海峽,一旦台海戰火波及,航道無法自由通行,中國本身的經濟必然嚴重倒退,失業人口急速竄升,造成社會動盪,可能危及政權的穩固。 在國際因素方面,由於台灣位居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間鎖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台灣海峽也是國際自由通行的水道,每天約有500艘的各國船隻通過,以及包括國際與國內航線約1,000個民航班次飛越,並非中國可以恣意封鎖的場所,如果中國製造台海戰爭,必定引起海權國家如美國與日本的強力干預。另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四周環繞著宿敵國家,二次大戰之後,先後與韓國、印度、俄羅斯、越南發生軍事衝突,與日本存有世敵仇恨,中國對台動武,即使僥倖獲勝,也必定損失大部分精銳部隊,元氣大傷之餘,很可能會引來宿敵國家的侵凌,配合邊疆地區的分離主義,乘機削弱中國實力,屆時中國將會面臨肢離崩解的危機。凡此種種,都是中國不敢冒然發動對台戰爭的箝制性因素。 台灣的軍備實力足以捍衛國家安全,中國武力犯台無法得逞,根本無需畏懼中國的軍事恫嚇。台灣人民應儘速建立堅強的國防信心,並徹底展現捍衛台灣的抗敵意志,才能夠促使中國認真思考動武的代價是難以承擔的損失,因而不敢發動台海戰爭。誠如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所言:「軟弱反而會鼓舞敵人發動原本不可能發動的戰爭」,祈求和平的人豈可不知此中道理。
第 23 期

九二無共識 一中是絞索

阮銘◎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連戰一派剿李狂賭的一張「王牌」,叫做「九二共識」,在十月底由連戰親自打了出來。連戰罵李登輝、李遠哲是「民進黨同路人」,罵陳水扁「不用功」,就因為他們不認這張寶貝王牌。翻開一看,不對了,原來連戰打出的是一張假牌。 「九二共識」從何而來,非來自一九九二年兩岸協商、乃二○○○年連戰敗選之後,請安徒生童話裡的裁縫縫製的一襲「國王新衣」。所以與其稱「九二共識」,不如叫「○○新衣」更準確。「五二○」前後,連戰脫光身子,穿上這襲「○○新衣」,從歐洲跑到美國,到處演講,為「中國」國民黨「正名」。他「大聲說出中國兩字」,解釋道:這「中國」國民黨「代表」的是「全中國人民」!原來他不是「代表」中華民國兩千三百萬國民,要去「代表全中國」十三億了!這就是連戰的「有容乃大」。而這「○○新衣」,正是他配合共產中國《聯合反獨鬥爭綱領》,用來欺騙台灣民眾、鬥爭陳水扁政府的隱形武器。 連戰穿起「○○新衣」招搖撞騙,是他個人嗜好。簇擁連戰的一群誇耀「新衣」漂亮,也是奴才本性。本無需理會。今天連戰狂到硬要李登輝、李遠哲、陳水扁都脫光身子去穿他那件「○○新衣」,表演給共產黨看,那可是有損主權、國格的「大是大非」,非「說清楚、講明白」不可了。 連戰騙人 薄瑞光一眼看穿 第一,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九二共識」。有位「用功」的美國人,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不像連戰「用功」縫製假新衣騙人,而去「用功」研究兩岸協商歷史真相,發現事實上九二年根本不存在所謂「一中」共識。他在美僑商會告別演講中說:「沒有九二共識,只有雙方同意在事務性商談中擱置主權及一個中國歧見的協議。」 任何一個「用功」研究過九二年兩岸協商及來往函件的人,都不能不得認同這位美國人一樣的判斷,因為這是事實判斷,不是「意識形態」判斷,而事實只有一個。連戰的「意識形態」能縫製出「○○新衣」騙人。卻縫不出另一個歷史事實來遮掩自己的裸體。然而他硬要光著身子逞兇,在第二天《中央日報》社論中,狠巴巴批判薄瑞光並攻擊「扁政府基於偏狹的意識形態,誤導美方認為九二年沒有共識,嚴重性等同於廢核四,兩者都是對國家信用的嚴重破壞」。 還真有位相信連戰「○○新衣」的老實記者,老遠從華盛頓寫來一篇《最後的天鵝之歌》,諷刺薄瑞光受誤導,幫扁政府在「共識」、「協議」上玩文字遊戲。誰知薄瑞光「用功」到家,在華盛頓找到這位記者「說清楚,講明白」:九二無共識是歷史事實,「九二共識」才是騙人的文字遊戲。連戰玩文字遊戲也不高明。一曰「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這是小學生也通不過的玩意,有共識就該「一致認同」,無共識才需「各自表迷」。二日「一中原則有共識,一中涵義無共識」,世界上哪兒有無「涵義」的「原則」?借用登輝先生一句話,這樣的政治學博士真笑死人。 一邊一國 改變不了的事實 第二,連戰縫製「○○新衣」之目的,在以「一中」謊言抹煞兩岸國與國關係事貿,與他的國民黨「全中國」化相配套,作為聯共反台、叛李打扁,「消溶」台灣主體、台灣主權,充當共產中國霸權統一台灣的「馬前卒」。 所謂「兩國論」,就是指出民主台灣(即中華民國)與共產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存在於台灣海峽兩邊。道是一個簡單的事貿,與「意識形態」無關。無論你信仰自由,信仰共產,擁護柯林頓,追隨江澤民;都改變不了這個簡單的事實。 所謂「一中」,不管你「憲法一中」、「九二共識一中」,都是安徒生童話裡那件子虛烏有的「國王新衣」。民主台灣現行憲法,乃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大會通過、一九四七年元旦國民政府公布、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附加《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共產中國現行憲法,乃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歷經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修改通過、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再度修改通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三度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分屬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互不統轄、制度各異的獨立主權國家在各自統轄的國民中施行的兩部毫不相干的憲法,哪裡有什麼「一中憲法」、「憲法一中」? 誰認同「憲法一中」或「九二共識一中」,誰就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否定一部、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獨立主權國家中否定一國。「中國」國民黨連戰一派稱中共認同「九二共識」並不否定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之存在,純屬欺人之談。難道中共肯自我否定中華入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存在嗎? 當然絕無可能。所謂「一中」,只是共產中國絞刑架上準備絞殺民主台灣(即中華民國)的那根絞索。你伸長脖子套了進去,唯一前途是一命嗚呼,世界上再不存在擁有兩千三百萬自由國民、三萬六千五百平方公里自由國土、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的東方典範。第三,所謂「一個中國」原則,毛澤東講得很坦率,就是「一個吃掉一個」。那時候,蔣介石的「一個中國」要反攻大陸,吃掉「毛匪」。毛澤東的「一個中國」要解放台灣,吃掉「蔣幫」。不過毛澤東知道自己沒有力量吃下台灣,所以才「等一百年讓後代去解決」。 鄧小平性子急,等不及一百年。他同美國卡特政府一建交,就把「台灣歸回租國」提上議事日程,定為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他寄希望於同蔣經國談判「和平統一」。 連戰否定蔣經國路線 蔣經國呢?他認識到美國同台灣斷交、撤軍、廢約,同中國建交、聯中抗俄,「反攻大陸」已絕無可能。蔣經國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回應鄧小平「第三次國共合作」,談判統一;另一條是拒絕鄧小平,走自己的路。假如選擇了前一條,中華民國早已不存在了。蔣經國的偉大,正在於當他身處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果敢地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方針,拒絕了鄧小平的「一中」統戰,把立足點從中國主體轉移到台灣主體,走上「革新保台」的本土化、民主化之路。 連戰以「代表全中國」對抗本土化、民主化,不承認國民黨曾是外來政權,是對蔣經國革新保台的背叛。外來政權在台灣是歷史事實,無關價值判斷。外來政權可以做好事,如彭定康在香港。本土政權也可以做壞事,如神學士在阿富汗,研究歷史必須尊重史實。一九四九年共軍打敗國軍,國民黨帶著中央政府和國軍剩餘部隊渡海「播遷」台灣,叫台灣為「反攻大陸」的軍事基地,實行戒嚴統治,難道不是「外來」?正因為台灣存在「外來政權」的「威權統治」,蔣經國才需要以「本土化」終結「外來政權」,以「民主化」終結「威權統治」。也只有在終結外來政權威權統治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不分省籍、族群。人人平等,主權在全體國民的現代自由民主國家。 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就是在蔣經國奠定的,「本土化」、「民主化」基礎之上,完成了終結外來政權,建立現代自由民主國家的「寧靜革命」。連戰否定「終結外來政權」,否定蔣經國、李登輝的本土化、民主化路線,以「代表全中國」的聯共反台路線取而代之,是數典忘祖、認賊作父,妄圖把民主台灣套進共產中國的「一中」絞索。 第四,連戰以「代表全中國人民」的「中國」國民黨去迎合「一中」原則,恐怕還有一個麻煩。當一九四九年蔣介石總裁帶著國民黨「播遷來台」之時,在北京還留下一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首任主席李濟深,當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現任主席為何魯麗女士。連主席若渡海回去「代表全中國人民」同這位何主席相撞,一個共產中國的全國政協裡就有兩個「中國團民黨」和兩位「黨主席」。何主席會不會學這邊宋主席,也同連主席發生誰是中國國民黨「正統」之爭?假如共產中國媒體獲得特准開放,「全中國入民」一定樂於欣賞這兩個「中國國民黨」的口水戰。 第五,連戰一派詭稱不接受所謂「九二共識」,不套進「一中」絞索,就無法打開兩岸「僵局」。這是故意抹煞歷史,從李登輝時代的兩岸政策急遽倒退。一九九八年十月辜振甫共產中國之旅,是對「一中」絞索的重大突破,回國後接受立法院質詢,不分朝野都給予高度肯定。 九八突破,其一是明確國家定位,只出民主台灣(即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作為獨立主權國家存在於世界的事實,不容共產中國抹煞。辜振甫說:「我方引據歷史事實與法律觀點,明確突出兩岸不相隸屬的政治現實,彰顯中華民國的存在,這將成為今後兩岸討論國家定位的分水嶺」。為什麼辜振甫說是「分水嶺」?因為過去兩岸對話,國家主權分歧是模糊處理的,採取「主權擱置」或「各自表述」,對台灣國際處境不利。一九九八年是第一次在兩岸對話中明確定位中華民國是與共產中國不相隸屬的自由民主國家。道是對「一中」絞索的歷史性突破,也就是事實上的「兩國論」。 其二是以台灣舉世公認的民主成就,反制共產中國的霸權統一。辜振甫說:「大陸必須民主化,我們才會和他們談統一問題。意即中共在放棄一黨專政、國家現代化之後,才有談統一問題的空間。本人曾表示,如目前情形下勉強談統一,也將對鄰邦造成威脅」。 這兩項九八突破,民主台灣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國家定位,和民主台灣不能同共產制度的中國談統一,是全國絕大多數國民不分黨派、不分族群、不分省籍的國民共識。連戰以「○○新衣」否定已成為兩岸關係歷史分水嶺的九八突破,否定不分朝野各黨各派均予肯定的國民共識,是大開歷史倒車,必遭選民唾棄。試問掙脫國民黨外來政權枷鎖的自由國家的自由國民。誰願意把自己再套進共產黨外來政權的絞索? 連戰哪裡懂中國人民? 第六,連戰咒罵李登輝維護本土化、民主化路線是「去中國化」,好像他自己多麼「中國化」。連戰哪裡懂得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同台灣人民一樣有理想,愛自由、求生存、謀發展,卻掙扎在共產專制枷鎖之中。共產黨獨裁者以飛彈瞄準台灣人民、以子彈對準中國人民,兩岸人民命運休戚與共。真正愛中國的台灣人不會去幫共產黨兩岸統吃,而應當用自己獲得自由與發展的經驗去幫助中國人獲得自由與發展。李登輝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就是要把民主台灣建設成為發揚中國優秀文化的現代東方文明中心,以促進中國向自由民主演變。連戰把本土化、民主化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對立起來,稱之為「去中國化」,借用他自己的話,叫「荒謬,無知」。李登輝的「經營大台灣」,同「建立新中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確立了台灣主體,才有可能自由自主地開放兩岸和全球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讓台灣成為像古代希臘一樣的現代文明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