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紹興酒‧中國人‧台灣人

鄭欽仁◎台灣安保協會監事

六月一日在巴黎遇到一位中國通的法國歷史學家,她的「普通話」極是流利,在會餐時突然問我:「台灣有沒有產酒?」我頓時感到錯愕,忽而又覺得她很冒失,因為幾千年前的台灣原住民各族已經知道釀酒,何況是今日!「有啊,有紹興酒,很有名。」我簡單的回答。但她立刻回了一句話:「紹興酒是中國大陸的!」乍聽起來,似乎語帶諷刺。

自一九四五年國民黨政府受聯軍委託佔領台灣以來,凡是台灣之「事」與「物」都逞其所能改成中國的,不許冠以台灣之名;儼然台灣是一片沙漠,不生事物。但也有例外,台幣不用中國名號,因為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時期,其貨幣制度一片混亂,以致敗於國共內戰,棄中國大陸而走;但台灣銀行發行之貨幣,早在日治時代已經是國際上有聲譽而穩定的貨幣,所以不敢隨意竄改名稱以免引發通貨膨脹,再度丟掉政權。

但進入七十年代,不再是等同中國(即是名號與名分雙失,至今仍未「正名」),但這時台灣人民在經濟上的成就,冠以台灣之名的產品可以流通世界,Made in Taiwan遠勝過Made in China;台灣之能夠通達,就如孔子所說的:「必也正名乎!」

今日台灣出產的紹興酒已因品質受肯定而有名氣,特被觀光客所喜愛,但台灣產之名酒而冠以「紹興」之地名,由外國人看來,意在剽竊,難怪那一位法國學者語帶玄音。尤其將來加入WTO後,用「紹興」之名,更有剽竊名義之疑慮,盼政府有關機關能立即正名,以便台灣之名酒不被魚目混珠,名馳國際市場。

正名一事,西元前六世紀魯國的孔子特別重視,所以他說「必也正名乎」。所謂「正名」,是辨正名稱與名分,如今在台灣堅決主張中國或自稱是中國人的,到外國機構簽證或入國時被問起是否中國(人)便趕緊否定,與中國(人)劃清界線,唯恐被誤認來自中國大陸,遭到鄙視。但這種雙重標準,充分顯現中國人的阿Q。

孔子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根據這個道理,希望變更名號,捨中國而取台灣,使名與實相副;但橫加反對者,與清末慈禧太后反對「變法改制」可以說如出一轍,所以當代中國人之阿Q,的的確確比不上西元前六世紀的魯國人之正直。

再者,又有一椿妙事!六月二日自巴黎歸國,碰到一位企業界人士,他確定我們來自台灣,便怒吼的說:他有兩位同伴在歐洲搭不上飛機一起歸國,原因是那兩位拿的Republic of China的護照,被認為沒有Taiwan的簽證,不得歸國。這幾位商人的遭遇,正是孔子所說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道理。-按所言「不順」者,是中華民國與台灣是否「同證」而言語齟齬;「事不成」者,是搭不上飛機,有國歸不得。

總之,不管是紹興酒的「物」或護照的「事」,正名都是迫切需要的!我等不擬有中國之名,也不願被疑為「剽竊」中國之名,但願還我台灣之名,恰如其分,以台灣為榮!